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震撼全球的功夫 -「截拳道」

  本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片的狂潮席捲了世界,由東方著名的武術家李小龍主演的電影《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死亡遊戲》等功夫巨片,以其風格新穎、技術功法超群而震動了世界影壇。李小龍在影片中向世人所展示的超凡的「功夫」,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擊敗泰拳拳王察爾猜,國際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羅伯爾等人的輝煌戰績,更震撼了世界武壇。許多國家因此興起了「中國功夫熱」。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都出現了這樣的一個常用新詞:Kung-Fu(功夫)。在世人的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就是「功夫」的化身。

  李小龍在武術功夫等方面的傑出表現,使得他先後於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的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

  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稱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的奇才。李小龍逝世(1973年7月20日)後,美、英、日以及港台等國家和地區,同時出版的紀念李小龍的各種雜誌、特刊,都稱他為「發揮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的確,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那樣,突破國家、地區、種族的界限,並在死後依然聲威不減。

  李小龍的「功夫」,是一種無門無派的實用自由博擊技術。這種博擊技術,是李小龍在60年代中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技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實戰經驗而自創的。有感於這種奇特功夫的拳理和內涵,李小龍將其命名為-「截拳道」。

  截拳道是不拘泥於任何形式的自由博擊技術。李小龍之所以將它命名為「截拳道」,寓意只不過是強調當機立斷、制敵機先而已,按他本人的話講:「截拳道沒有什麼固定的招式,它只是一個道理: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只求目的,不論架式,只求身體四肢對力的發揮與運用,不拘泥於死板的拳法。」他認為,在特定的條件下,張口咬敵,也不失為截拳道的「正宗」招法。

  探究李小龍的博擊活動和有關著述,截拳道具有少拳法,多腿法,注重基本功和身體素質訓練,強調體能開發,講求實際功效的特點。

  截拳道除了用拳、指外,腿法占了80%(看過李小龍影片的人都會留意到,他的腿法是十分厲害的)。

  截拳道的制敵方式大多簡捷、明快,其內容也較為簡練、精悍。手法有刺拳、直拳、勾拳、旋轉勾拳、鏟拳、沉拳、翻背拳、前手戳指等。腿法有斧刃腳、側鏟、前踢、前蹬、橫踹、鉤踢、掃踢、旋身踢、轉身後踹、後擺踢等。此外,還有頭撞、肘擊、膝撞、擒鎖等各種技法。

  截拳道的防守技法有躲閃、搖晃、消截、阻擋、拍擊、捆手和封纏等等。

  截拳道體能訓練的目的則非常有針對性:慢速跑、衝刺跑、跑步中的腿法練習,以及腹肌練習,主要是針對用來練就快速靈活、虎虎生風的腿法;打木人樁,則是用來鍛鍊拳力和改善招式;打沙包,用來練習拳腳的正確落點以及力量的滲透功效;打速度球,用來鍛鍊眼力和靈活的閃避;打拳、腳靶,用來改善拳法和磨練技巧;插木樁,用來增加手指的戳插功力和插眼的速度;擊紙,用來改進發拳時的扭腰動作,正確的運用身體,發揮最大威力;與穿戴護甲頭盔的對手進行條件實戰,一方面是用來訓練埋身打擊,使攻擊銳利話,另一方面則是練習快速閃避的技巧。

  截拳道的攻擊目標,主要集中在眼睛、咽喉、腹部神經叢、肋部、襠部、膝關節和小腿等部位。截拳道制敵時,幾乎所有的攻擊動作都是間接的,不是緊隨虛招之後,就是在敵手進攻失效或勢盡實予以反擊。而且一旦得機得勢,其犀利的拳腳就會像狂風暴雨般地「洗劫」對手的弱點、空檔和要害部位,使對方毫無喘息之機。

  截拳道的戰術方法有很強的實效性,而且變幻莫測,彈性大,應變敏捷。其常用的戰術方法有先攻擊(搶攻)、假動作(佯攻巧取)、誘敵(引蛇出洞)、貼身近戰後巧攻強取)等四大系列。

  截拳道的戰術運用,往往基於準確的判斷力和發現破綻的能力,以及預見性和勇氣。在制敵過程中,對手的習慣、弱點和力量狀況,以及攻守類型和主要攻防方法的研究分析,在最初的交手中便開始進行。有時還採用假動作進攻的方式,誘使對手暴露其速度、反應和技巧。

  最終,採用極有針對性的技術和戰術方法,控制局勢並置對手於絕境。

  截拳道制敵得心應手的要訣,就是「嚴謹、力量、速度、耐力、協調、平衡、時機、自信」等八個方面的良好素養和個人發揮。

  「功夫」=截拳道=李小龍。李小龍震撼了全球。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震撼全球的功夫 -「截拳道」

宗師<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震撼全球的功夫 -「截拳道」

[left]關於截拳道 :
[/left]
        李小龍所創的截拳道,以「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為基礎,主張突破形式束縛,力求自然無羈,在沒有招式但又包涵所有的招式下,因應對手的反應而作出反應。當中以攻擊迅速,招式快捷見稱。

        據李小龍的解釋,「截」是潛步接近或半路攔截,「拳」是指拳法或拳的風格,「道」則意味著基本的路數方法。截拳道的英文除「Jeet Kuen Do」外,還叫「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意指「截擊拳頭之道」。

        李小龍本來不喜歡給他所領悟的武術起什麼名稱的 ( 為免日後的學習者陷於名稱門派的規範中 )。他曾說 : 「我認為武術是絕對自由的,因此應該解脫一切束縛,不可故步自封。如果只專學某一宗派的武術,便是作繭自縛,把自己變成了機器。打鬥最重要的秘訣,就是把握瞬間機會向對手施以致命一擊。目前,我並不大願意把我的武術稱為『截拳道』,因為任何名稱都會限制武術的發展,我覺得,武術與人生一樣,是永遠學不完的。截拳道是什麼呢?我只能說,是國術!一個沒有門派之分的國術!」

截拳道的特色 : 

[left]        截拳道是李小龍寓哲學於武術的一種獨特搏擊藝術,在技巧訓練之同時,對精神意志也要加以鍛鍊。它是一種朝向自我發展的武道,磨練人類的自然武器四肢。截拳道長處是攻擊迅速,招式快捷而見稱,出拳出腳,都用不著蓄力作勢,務使敵人無法捉摸,因此,截拳道可以說是沒有固定方式的武術。



        與一般武術不同的截拳道,就是沒有那種獨特的規律,分類的技術,而且也沒有嚴格的哲理,截拳道對於武術的看法是站在各種有利的角度上的,因為截拳道能夠充份利用了多種的路子與方法,所以是不受任何約束而完全自由的,換一句話說,截拳道包羅萬象,但不被萬象所包羅。截拳道沒有固定的招式,但又包涵所有的招式在搏鬥時因應對手的反應而作出反應。
[/left]
        也就是說,練武的真正目的不是擺擺花架子,最終是要接近對手,發出攻擊,它絕不側重被動的防守自衛,而是當非打不可時,強調主動進攻。問李小龍截拳道的精神與及和其他武術的分野,李小龍毫不思索的說 : 「截拳道的精神是在乎於忠誠自己想練什麼便忠誠的去練什麼,忠誠的去表達自己。」

        截拳道沒有準備好的課程,而且也沒此需要。每個人都有一種直覺,可以發現自己天賦以內最有效與最有力的條件,去獲得實際的平衡,動作的重心,與力量的使用。規律與姿態只不過能摸到純正瞭解的門路而已,而純正瞭解卻是隱藏在每個人的心底深處的,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瞭自己的能力,因此武術的知識根本就是每個人自己的知識。



        李小龍認為多年來的武術就被一些嚴格的教條,莊重的儀式,硬性的姿勢所埋葬,換一句話說,他們都受到自己僅知的某某,各種形式的拘束。真實的觀察,只有在放棄形式之後才可以獲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見,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發生。

        李小龍可以說是一個形式的反叛者,他反對墨守成規的定律,反對呆板固定的姿勢,更反對派別的形成,主張靈活的運用武術,採取適應情況的姿勢。截拳道其實是一種不斷要求自我完善的武術,它永沒有止境及限制,一旦到達一個新境界,它絕不會留戀以往既有的成績,只會再次向另一個新境界邁進。總之,截拳道不分內外家,不理軟功硬功什麼的。它是痛痛快快的一種力求在搏鬥中擊倒敵人的高妙藝術。

        他嘲笑只知道教人練「型」的武術教練是「陸上學游泳」,其實他對於各種武術並沒有偏見,他很愛讀書,他個人的藏書室中僅武術一類就已經超過兩千冊,他企圖將所有的武術揉合, 因為他的中心思想就是「如果不能實戰,就沒有用,既然要有用,何必在乎什麼道 ?」他受到詠春拳的影響很大,所以特別講求「簡捷」「連消帶打」,否定中國傳統武術中許多名目好聽但是沒有實戰價值的招式。

截拳道攻防概念 :

移動一似流水般,靜止時猶如鏡子,反應時卻恰似回聲般。

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即直線。

截拳道簡單的說就是如何使動作簡捷直接。

武術的至高境界必是趨向精簡,以不變應萬變。

招式是日漸精簡的,逐步去掉不必要的。

搏擊決不因你是不同的門派,無論是功夫,學空手道、柔道或其他的而有所不同。

身體、精神一但過於緊張,容易失去身體的柔軟性與對時機的精確判斷能力,所以必須經常練習神經肌肉的協調能力,並隨時保持放鬆的狀態。動作、姿勢的精簡與肌肉的放鬆皆可增加速度。

速度是一種複雜的現象,它包含了辨識的時間與反應的時間。所面對的情勢越複雜,一個人的動作便越慢。虛招的效用就在這。

對敵的姿勢必須是能使自己的技術與技巧發揮至極限的姿勢。必須能使自己處於即為自然且放鬆的狀態,使自己肌肉能有最快反應的姿勢。

成功的踢擊與出拳可以說是正確的距離判斷。

一但對手將其攻擊的手收回,此時即是自己反擊對方的最佳時機。

反擊動作越精簡越好。

在出拳時切勿有準備的姿勢或準備的動作。

必須要能在任何位置、任何姿勢出拳。

截拳道的攻擊裡並非全憑手打人,而是渾身上下均是武器。

出腳時須有突然令敵人不意的簡捷與直接。

弄清楚做動作時所用到的肌肉有哪些,並柔軟此部份之肌肉。

在做動作時是否能維持平衡,而不致於搖晃不定。

許多拳手寧可另對首先出招,再伺機反擊。面臨此種情形,如何誘敵或使對方先出手的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貼身近戰不僅需要有如何貼近的技巧,更需有貼身不離的能耐。

搏擊時需有彈性,不墨守成規,能臨機應變、反應敏捷。

倘若兩人速度一般快,勁力與技巧又堪匹敵,那麼善於運用假動作的人,總是能佔上風。

倘若時機不當,一拳一腳招式就是再妙再快也是枉然的。

當對方正在做攻擊的準備時,是一個絕佳的攻擊機會。此時他的注意力與身體動作是處在專注於攻擊而非防禦。

[left]結語 :

        撇開眾家武術高手到底同不同意李小龍這種不太重視蹲馬步等等基本功的「中國功夫」,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給他一些掌聲的就是他一直很重視在武術鍛鍊過程中心靈的狀態,與更完美自我的追尋,這一點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比較看不到。
[/left]
        如果有人覺得截拳道就是亂打,打贏就好,這對於李小龍絕對是一種侮辱。事實上他很看不起拳擊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覺得拳擊「幾乎不用什麼大腦」。這一點,就好像有人讀了一兩本「捻花微笑」之類的書就誇口說佛教就只是「什麼都不執著」一樣的誹謗佛法。

        他在寫「截拳道」一書時,是他拍完「猛龍過江」背部嚴重受傷時無法練武達六個月時所寫,那是他個人武術追求的心得,你可以發現柔道 擒拿摔角西洋劍跆拳空手道拳擊泰拳籃球溜冰......等等的觀念於其中。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研究一番,必有所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震撼全球的功夫 -「截拳道」

李小龍(AFP)
逝世32週年 功夫巨星李小龍傳奇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大紀元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洪祥薇綜合報導)「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說這話的正是已辭世32週年的華人功夫巨星李小龍。用他的女友丁佩的話來說,「李小龍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思想家。他把他的思想用他的身體完美地表達出來,所以他創立了截拳道,這是很了不起的。」而在丈夫過世2年後,出售其生前居所九龍塘豪宅李小龍的遺孀琳達則在紀念文字中表達,「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力,而過的是每天均以事實證明這一點的生活。他的32年是充滿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兩倍長的人更有所創造,更值得滿足。」

*家學.資質.使命

李小龍原藉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生於美國三藩市,肖龍,父為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母為何東爵士之弟何甘堂之女何愛瑜。

幼時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其父為了兒子的體魄強壯,在他7歲時便教其練習太極拳,使他得窺武學堂奧。

13歲時李小龍拜葉問為師,系統地學習了詠春拳,並在家中設一座木樁,每天對著木樁勤練不輟。此外,他還練過洪拳、白鶴拳、譚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

除勤習中國拳術外,李小還研究西洋拳法,他一邊參加西洋拳訓練班,一邊節省零用錢購買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擊賽記錄片,從中學習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訓練方法。

18歲那年,在家庭的告誡下李小龍離港赴美留學。

*與妻輟學開辦國學館

李小龍曾說,「我決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決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李小龍在西雅圖的生活相當艱苦,進人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他在學校裡組織了一支「中國功夫隊」,經常在校園裡進行訓練和表演,博得了師生們的好評。

1964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全美空手道比賽,當時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了桂冠。
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李小龍使功夫逐漸嫻熟乃至達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腳」、「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絕招。

除精通各種拳術外,李小龍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並研習氣功和硬氣功。

李小龍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

大2期間,李小龍租了校園的一個停車場角落,掛起了「振藩國術館」的牌子。他邊教邊練,刻苦磨煉,技術大有長進,尤以腿功造詣更為精深。

在振藩國術館裡,他認識了來學武術的醫學院女學生蓮達,經過一年多的交往,他們漸漸產生了感情,在1964年8月,他倆正式結婚。婚後,李小龍夫婦雙雙輟學,合力經營武術館。

*國際巨星投身門下

旅美時,李小龍曾向美籍菲律賓雙截棍和短棍名家請教並成為一名用棍專家,生活中也常攜帶雙截棍防身。在好萊塢劇集《青蜂俠》(1966年)中,李小龍首次使用雙截棍,便引起全世界轟動。

李小龍的經典功夫﹕

李三腳———李小龍腿法出眾,人稱「李三腳」。

雙截棍———李小龍的招牌武器,幾乎成了李小龍的代名詞。之後的不少人模仿李小龍都要秀一段雙截棍。

寸拳———李小龍的無敵寸拳,是從中國傳統詠春拳的「寸勁拳」演變改造而來,是截拳道特別高級的技藝。

李小龍的五大名作分別是:《唐山大兄》(1971年)、《精武門》(1972年)、《猛龍過江》(1972年)、《龍爭虎鬥》(1973年)、《死亡遊戲》(1973年)。
 
自從李小龍在佛羅里達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個持刀歹徒,勇救華人少女的消息在報紙上刊登之後,其名便傳遍美國,佛羅里達州等電視台也請他表演腿法,中國功夫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他創辦的振藩國術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

為擴大影響,李小龍經常到各處參加武術比賽,並先後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開設武術分館授徒。

國術館的規模和設備不斷完善,世界上許多顯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國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等都爭著拜他為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門徒。

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門拜訪,與他交流經驗。美國國內各流派的拳師經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他的「以武會友」的宗旨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4封中文信

佛山市博物館,為李小龍師傅葉問建立的紀念堂內,陳列了一系列李小龍生前的照片和他所編著的書籍等,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3封靜靜陳列在玻璃櫃中的李小龍親筆中文書信,這些書信披露了李小龍在美國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些中文信中有2封重要信件是香港博物館顧問余慕雲提供珍藏的,信是李小龍前往美國3、4年後寫給香港著名導演李鐵的。

李鐵是上世紀50年代香港最有名的電影公司中聯電影公司導演,李小龍曾為這個公司拍過許多粵語片,他的父親李海泉也是粵語電影名家,並和電影導演李鐵關係很好,因此李小龍一直和李鐵保持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直到他去美國發展後,他還經常給李鐵寫信,傾訴他在美國的生活。

李小龍寫過許多英文信件給親戚、好友,但中文信件很少,不到10封,而現存的李小龍親筆中文信件最多四五封。

余慕雲認為,李小龍的信件保存了非常珍貴的史料,說明李小龍和電影和中國武功的關係,證明李小龍當時在美國的確是非常有名望的武術教師,他的弟子許多是當時美國影壇赫赫有名的天皇巨星。

從信件中可以看出,儘管李小龍的功夫博采眾長,對中西拳術兼收並蓄,但他為人謙虛,仍然潛心研究不斷創新。

在其中一封信裡,李小龍寫道:「現在教拳術很好,我以(已)成為有史以來全美(可能是全世界)最高價格的教師,收費500元10個鐘或150元1個鐘。」

他在信中提到,學生有很多,史提夫.麥昆就是他的門生,他可能日後寫個全講中國拳道的劇本,這個電影將由麥昆和李小龍主演。在講述自己在美國的生活時,李小龍說,他「近來訓練很忙,每天跑3哩路,打1千拳和踢腿。每星期3天和各門生對打,其中一個門生叫謝柏,是有名的高個子,這位門生的身價已經值100萬美元了。」

展出的另外一封由李小龍師兄黃淳木樑弟子提供給博物館。這封信寫於1970年,李小龍在信中說,他買了一間新屋,有半英畝大,很多樹都很高大是牧場風格的,他準備在花園的側面建一個游泳池。「現在好像住在鄉間一樣,雀聲四起,大樹圍住非常私家」。

他說他仍然每日都修習拳道,和一班徒弟、朋友每個星期會兩次。從1966年開始認真練習,將自己心得練出來的拳稱為截拳道。

*平靜的走又或英年早逝

《唐山大兄》:片中李小龍迅猛犀利的三腳迴旋連環踢、凌空飛腳以及高亢的嘯叫等極具個性魅力的武打噱頭令觀眾如癡如醉,從此掀起了功夫片的熱潮。

《精武門》:講述了創辦精武門的民族英雄霍元甲的高徒陳真為師父報仇雪恨的故事。李小龍儘量避免使用蹦床等輔助工具,也不用替身出演危險鏡頭。而且影片突破了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

《猛龍過江》:李小龍在片中飾演一個來自香港鄉下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的女老闆剷除當地惡霸。李小龍將高潮的打鬥部份安排到古羅馬競技場,《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龍爭虎鬥》:該片是李小龍處於全盛時期的功夫片巔峰之作,是李小龍影片中打鬥場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至今票房累計早已以億計,成為李小龍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

《死亡遊戲》:影片講述一位絕頂高手,為了奪得傳說中的稀世珍寶而獨闖七層寶塔,經過殊死搏鬥後終於到達塔頂,卻大失所望。藏寶匣裡沒有稀世珍寶,只有一張紙,寫著一句古老的偈語:「生是一個等待死亡的歷程。」一語成讖,該片成了李小龍的未竟遺作。

20世紀70年代初,一股中國功夫影片的狂潮席捲著世界。李小龍這個響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1971年夏季,李小龍接受香港嘉樂電影公司的邀請,拍成一部以中國武術為題材的《唐山大兄》。該片創下了香港開埠以來的電影最高票房記錄,達到300萬港元。

繼《唐山大兄》之後,李小龍又拍攝了《精武門》,引起更大的轟動。李小龍在片中的大無畏精神和驚人的打鬥技巧,特別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腳」和「地躺拳」,令人讚不絕口。

此後,李小龍又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猛龍過江》和《死亡遊戲》,還與美國華納電影公司聯合拍攝了《龍爭虎鬥》,並親自擔任了主角。

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大展宏圖,準備繼續拍完《死亡遊戲》的時候,由於藥物過敏,1973年7月20日突然在香港逝世,享年33歲。

*外界紛紜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逝世於香港伊麗莎白醫院。他生前多次說過:「我首先是一個武術家,然後才是演員。」他的一生雖然短暫,30年來卻聲威不減。

李小龍盛年猝然離世,留下無數疑問,會有甚麼事情可以使他在一夜之中死去呢?一時之間對李小龍的死因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以下是幾個不同版本的傳聞:

A、傷患復發版

一說李小龍是個武癡,而且特別在少年時與人決戰無數,因此不少人聯想到他可能積下傷患,特別是頭部,他最後是因為腦出現問題致死的。

還有部份說法出自於一些習武之士口中,認為李小龍不跟隨傳統教導,過分著急而練壞了身體。還有的說他練法不得當,導致血脈失調。

B、煉功過度版

來自武術界的說法是:煉功過度,或煉功不得法,同樣會損害身體甚至導致暴斃。有說他為了提升自己的武藝,過分辛勞導致最終無法負荷,並且在最後的幾年,他在成名的壓力下,心裏負擔也很重。雙重的壓力使他幾近崩潰。

C、濫用藥物版

據當時的檢驗報告顯示:李小龍體內有大麻留下的物質,最後幾年他精神漸漸陷於失常狀態,無法通過心理調節解脫自己,加之他成名太快,操勞過度,體力精力常有不支之感,不得不依賴興奮劑。

但是以法庭的審查資料來看,並未將其列為致命的因素,只是與後來女友丁佩給他服用的止痛藥可能產生過敏有關,這也是當時醫學上所能理解的唯一可能性。

D、病發版

李小龍原本就有心臟病和腦病。在洛杉磯進行全身檢查,被初診為「腦部有問題」的李小龍拒絕對腦部的檢查。再由於他死前2個月一度在公司昏倒,所以據推斷腦病與其死亡情況直接相關。

E、暗殺版

其理由是,李小龍得罪過許多人,他在美國就多多得罪武林中人,多次遭人暗算險些喪命。他到香港後與武林中人關係之惡,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李小龍在港再遭人暗算,令此說法平增了七分可信度。

F、迷信版

一說李小龍與所居住地名相沖,最後居住的地方在香港九龍半島九龍塘,九龍把小龍困在了塘裡。又有人說是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名字不吉祥。

以上說法千奇百怪,有的是危言聳聽,有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拿不出確鑿證據,甚至連懷疑線索也提供不了,不足以令人信服。那麼,李小龍真正的死因是甚麼?事情的經過又是怎樣的呢?

經過警方的周密調查和分析後,李小龍的死因終於真相大白:

7月20日下午約11點鐘,鄒文懷來到李小龍的家,兩人討論了《死亡遊戲》的劇本後,隨即一同前往李小龍女友丁佩家,他們又一起前往一家餐館進餐然後他們回到了丁佩家中,但到了丁佩家後,小龍感到一陣頭痛,於是,丁佩便給他幾片阿斯匹林消除頭痛,服藥後,小龍便躺下休息。到了晚上10時左右,鄒文懷還有事要與李小龍商量,便推叫李小龍,但小龍一點反應也沒有,鄒文懷感到情況不妙,便馬上打電話叫醫生,但一切都已太晚了,李小龍因自己早已患有腦腫瘤,並由於服用阿斯匹林而引起藥物過敏,導致他突然腦死亡。李小龍終因重病折磨而變成了人們口中的「狂龍」,所幸的是李小龍最後能在毫無痛苦中死去。

*女友和妻子的回憶

丁佩,今年56歲,北平人,祖籍東北,舅爺張學良,外公是軍閥時代的北平警察局局長,她十幾歲時開始拍電影,是李小龍的女友。她回憶李小龍生前常說:「就是說有一杯水,只有倒空了,才能裝新的水進去。」丁佩說,「他(李小龍)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這就是佛家的智慧。李小龍就是把他的智慧用他的功夫表現出來。」「他的思想對我影響很大。」

李小龍遺孀琳達回憶文章說道,「他知道他想要完成一些甚麼,他的一生就將花在那些事情上。而且,為了要完成那些事情,他也具有必要的能力、創造力以及無窮無盡的精力。」「在他喜歡講的話中,有『光是知道是不夠的,必須要加以應用』。『光是希望是不夠的,非去做不可』等話。」

如同他在1946年首次參演的電影名《富貴浮雲》,李小龍的目標「不在富有或成名,而在於完成高品質的工作。雖然工作完成後而獲得財富和聲望,但那只不過是副產物而已。」「李小龍絲毫沒有偏見,與所有不同人種、宗教、階層的人之間都搭上了橋樑,就像對我一樣,跟他有過私人交往,一齊分享過人生的人來說,他也許會永遠變成我們的一部份。」

「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創造力,而過的是每天均以事實證明這一點的生活。他的32年是充滿了生命力的人生,要比活了兩倍長的人更有所創造,更值得滿足。一個人充滿生命力而生活時,對死是不感到懼怕的。我相信他自己走過的是正直的人生而安息在平靜中。」

*英名永存

李小龍,偉大的武術技擊家,世界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隨之聞名於世界,為此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裡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

由於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誌《黑帶》評為世界7大武術家之一。;他被譽為「功夫之王」、「武之聖者」;李小龍 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10大明星之一,香港報紙讚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美國洛杉磯市將《死亡遊戲》開映日(7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他作為惟一入選的華人獲《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

在美國、日本、英國、香港、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同時出版了紀念李小龍的多種多樣的雜誌和特刊,都稱他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周星馳最成功的電影之一《功夫》要歸功於李小龍,周星馳曾說,「拍《功夫》是為了向童年的偶像李小龍致敬,向童年時代致敬。」

29日即將在大陸公映的《七劍下天山》,片中的甄子丹心目中的功夫希望「劍人合一」、「槍人合一」。提到李小龍,甄子丹表示:「他一直是我的偶像。我也拍過一部電視劇叫《精武門》獻給他。」

周傑倫心中只有一個偶像———李小龍,周傑倫曾創作一首《雙截棍》,並親自在MTV中大耍雙截棍,可見傑倫對李小龍的崇拜之心。

*李小龍語錄摘選

*人,活著的人,創造武術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種武術體系重要的多,也更有價值。

*修煉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

*僅學習某門派某人之機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非真正的搏擊。所謂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覺悟,而非以做觀念上的俘虜。

*如果知識隨著傳統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瞭解的只是老路子,你並不瞭解你自己。

*一個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確地去「指導」自己向正確的道路邁進。所以,人應該不斷地維持自己的尊嚴,尊嚴可以發掘自己的潛能,和促進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這樣,我們每天要重複估計自己的潛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有時,尊嚴是不容易得到的,為了某些利益,可能會拋棄一切尊嚴;或為了虛名,尊嚴也不顧了。總括地說,世人一般所熱心的是沽名釣譽。

*沽名釣譽或妄自尊大均不足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瞭解自己。

*自我瞭解是最為困難的,我們很容易發覺到想發揮自己的才幹實際上是滿途荊棘,所以一個有天才的人應該儘量發展他的事業,迫使自己去創造新業,所得的成就是萬世不沒的。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滿,一味以為自己了不起,於是便缺乏上進心了。另一種人則太不知足,貪得無厭,毫無自律可言,更談不上自我警惕。貪婪的人無法掩蓋他自己丑惡的面目,他的身體是透光的,他生活在戲劇化的人生裡,結果使自己陷於不能自拔的深淵。

*驕傲是人類錯誤情感表現之一,而自尊心是人類基本潛伏意識。驕傲是不正常的,當人想像自己是一個領袖,自己比別人神聖,覺得自己比別人超能力,於是便看不起別人。驕傲使人不耐煩,使人畏縮,驕傲是脆弱的,是敏感的,當我們的信心動搖,或產生自卑感時,驕傲是隔開人和成就的深淵,為了誇耀自己,人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

*我們為甚麼會害怕?這是由於我們做事不能當機立斷,一旦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便會畏縮。但如果能夠對某件事作明確的判斷時,不論有無價值,我們都不會畏縮。

*對某件事視作極端毫無價值,這也是勇敢的表現;對某件事視為絕對成功或視為當然時,這一樣是勇敢的表現,但是如果對某件事束手無策的話,那麼便是畏縮了。對敵亦是一樣,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發己,縱使失敗,精神上仍是勝利的。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嚴,只要多作實際行動,實際行動可以表現自己的才幹,同時你會懂得和洽地與人相處。

*我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情緒所困擾,不良的情緒只會阻礙到我們學習或發展事業,這也發是瞭解自己其中的一個步驟。

*別人告訴我說一個天才可以製造自己的機會,事實上,一個人的深切期望不但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甚至可以創造自己的天才!

*隨著時間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而我們還活著。我們不得不去領悟自我,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結語

李小龍多才多藝,亦文亦武。他每當煉功之餘,埋頭研究武術理論與訓練方法。他逝世前留下了7大本學武筆記和6本著作手稿:《截拳道》、《截拳道研究》、《功夫記錄》、《二節棍法》、《布魯斯-李拳術圖解》(英文版)和《布魯斯-李武打技法》(英文版)。 世界各國技擊雜誌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武功,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依然崇拜他。回顧李小龍的一生,人們驚嘆他在哲學、詩、畫、舞方面造詣亦受專業人士的佩服的同時,更在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中華武術精神。「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4 20:15 , Processed in 0.02313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