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開始一個時代”,如此高的評價非《星球大戰》系列莫屬,雖然《星球大戰》並非科幻片的始祖,但引發全球科幻熱潮卻由《星球大戰》開始,從1977年,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執導的首部《星球大戰》上映,影片的全球累計票房達到7億7500萬美元,這部電影不僅成為全球電影史上的最賣座的影片之一,也憑藉其巨大的影響力成為科幻電影歷史上的里程碑。在橫跨28年之後,隨著《星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的上映,將為六部《星球大戰》電影(1977年的《星球大戰4:新希望》、1980年《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1983年《星球大戰6:絕地大反攻》、1999年《星戰前傳:幽靈的威脅》、2002年《星戰前傳2:克隆人進攻》以及今年5月在美國上映的《星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畫下完美的句點,自此在電影史商將不會再有《星球大戰》的第七部續集。不過,在遊戲領域的《星球大戰》系列並沒有完結,從《星球大戰:前線》系列、《星球大戰:共和國突擊隊》、《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Revenge of the Sith,以下簡稱《西斯的復仇》)到《星球大戰:帝國戰爭》(Star Wars: Empire at War,以下簡稱《帝國戰爭》)等等,玩家將在遊戲世界裏延續這個永無止境的主題。
眾所周知,借助經典電影超旺的人氣,趁勢推出相關的遊戲作品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但能真正讓玩家欣喜的改編遊戲卻為數不多,無論是遊戲畫面還是其他似乎都無法擺脫“速食”這一頭銜,當然,也會有例外,例如:《星際傳奇2:殺出屠夫灣》(The Chronicles of Riddick:Escape From Butcher Bay),而且一直以來,以《星球大戰》為題材的遊戲很多,其類型更是包括了動作、射擊、策略、RPG等等,殊不知,這款由Petroglyph工作室開發的以《星球大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Star Wars: Episode III Revenge of the Sith)舞臺為遊戲背景的《星球大戰:帝國戰爭》,能否一改玩家的認知,成為一款真正擁有星戰光環的遊戲,畢竟Petroglyph工作室的名聲還是令人折服的,他們中的很多成員都來自于Westwood製作室,即時戰略遊戲《命令與征服》(Command & Conquer)和《沙丘魔堡 II》(Dune II)都由他們製作。早在今年的E3大展上,《帝國戰爭》就已公佈,但只是公開了一些星際地圖以及在陸地和太空發動戰爭方面的相關內容,更多的細節今天會給玩家一一介紹。
在遊戲中,玩家可根據星系地圖的標示,清楚的看到所有你將攻佔的星球,並通過星際地圖介面進行戰略策劃,這種介面可以說是傳統的即時戰略遊戲中的平面地圖的強化版,玩家可以在介面中清晰的看到任務完成的進度,以及銀河系中所有的星球。在一觸即發的空間戰鬥中,玩家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狀況,調整遊戲的難易度,例如:當你把難度調倒時,你感覺可以輕鬆制敵,玩的不過癮,那麼你可以考慮把難度調整為5,反之,如果你在難度5的級別上感覺對於敵人的攻擊毫無還手之力時,你則可以降低難度。《帝國戰爭》中更講求整體作戰,不同於《星球大戰:原力指揮官》(Star Wars: Force Commander)中玩家集結AT-ATs、AT-STs以及各種地面部隊後,各個部隊會按照自己的速度向目標移動,各自完成費力不討好的探路行動,《帝國戰爭》中不同的兩個部隊可以組合成為一個,並以較快的速度向目標前進。在《帝國戰爭》中,玩家將會建造自己的太空基地、地面作戰單位、軍隊以及交通工具,還會接受來自長者的任務等等,遊戲中將會有多達100個不同的戰鬥場景,每個行星也將會有其固定的人口上限,不同的地帶和不同的天氣。人口數量、環境地帶以及多變的天氣都將影響你的戰鬥表現,譬如:人口眾多可以在戰爭中充當炮灰,或是在戰鬥中,丘陵地帶會對戰鬥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而且武器的精准度也會受到暴風雨天氣的影響等等。不同行星也會有連接他們來往的不同空間路徑,如果在遊戲中,玩家有著同盟行星,那麼在運送大量艦隊的時候,可以藉由友好行星的防護而避免衝突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