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台灣的第一任到最後一任的巡撫的時間
劉銘傳(第1任巡撫):1885年9月10日 – 1891年2月27日
沈應奎(以臺灣布政使代巡撫):1891年4月28日 – 1891年10月15日
邵友濂(第2任巡撫):1891年10月16日 – 1894年9月15日
唐景崧(第3任巡撫):1894年9月16日 – 1895年3月23日

邵友濂
邵友濂(不詳——1901年),為中國清朝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曾任台灣巡撫。字筱春(一作小村),浙江餘姚人。初名維埏。
邵友濂以監生身份捐官而擔任員外郎一職,1865年中舉,1874年補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漢章京。1875年出使俄羅斯署理俄羅斯欽差大臣,在曾紀澤與俄羅斯重新訂約取回伊犁的過程中發揮過作用。1882年補江蘇省蘇松太道,中法戰爭期間邵友濂出面處理台灣防務,1887年遷台灣布政使;1889年出任湖南巡撫,1891年出任台灣巡撫。
邵友濂出任台灣巡撫期間,任內設臺灣省通志局,修建省後臺灣通志。移雲林縣治至斗六門,原縣治林圯埔設分防縣丞。設臺北府分防南雅理番捕盜同知。邵友濂停止絕大部分劉銘傳時期的新政建設,廢止煤務局、礦油局、番學堂等建設並明訂以臺北為省會;雖然邵友濂被視為目光如豆,但是邵友濂停止新政建設與措施的確讓台灣省的財政獲得喘息。但也導致台灣防務的空虛。
198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邵友濂與號稱知兵的布政使唐景崧不合,又因病,朝廷乃於1894年調署湖南巡撫。邵友濂因病告假,不准。邵友濂與張蔭桓於1895年出使日本求和,但由於不具全權代表身份而為日方所拒絕;邵友濂回國後便奏請開缺,不久因病免職。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2%B5%E5%8F%8B%E6%BF%82
 
[B][URL="http://myweb.hinet.net/home13/kishiabia/scarborough.WMV"]聽首好歌心情愉悅[/URL] [/B] [IMG]http://tinypic.com/kf1pxi.gif[/IMG]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回覆: 台灣 歷任「巡輔」

劉銘傳(1836年出生於安徽肥西,1896年逝世於同地)是中國清朝末期的一位將軍和大臣。

在台建設

   1. 官職:福建巡撫→臺灣首任巡撫。
   
   2. 來臺背景:1884年清法戰爭。
   
   3. 駐臺時間:1885年~1891年(共6年)。
   
   4. 建設目標:以臺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以一島基國之富強。
   
   5. 重要措施:(1)擴大撫番:改善其生活,畫明地界,不准軍民侵陵,於

                               台北設 番學堂,與衣食、教算學、漢文、官話、臺語及起居禮儀。

                    (2)增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建成,)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

                         另於中部(臺中橋孜圖)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省增至三府一

                         州三廳十一縣。

                    (3)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

                         之始) 。

                    (4)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全中國第一條運客鐵路)

                        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聯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擴充

                        基隆煤礦。

                    (5)推廣農業:種茶、植棉、栽桑、養蠶、水利灌溉。

                    (6)設新式學堂: 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

                        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6.成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臺北府首有電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台灣 歷任「巡輔」

沈應奎 唐景崧 這些人的資料 如有朋友PO上 加2聲望喔

回答過的把機會給別人吧~~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 回答出此問題的 加3聲望

1 劉銘傳 是中國哪裡人 加入過哪一支軍隊 並且驍勇善戰?

2 劉銘傳 與邵友濂 不和的原因?

3 台灣建省的原因 (需含遠因 近因)?

4 台灣民主國 簡史?

5 台灣割讓 清廷對於民主國的創立 態度為何?

6 民主國算是 主權獨立的政權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回覆: 台灣建省的原因

在同治年之前,清廷對台灣行政區域的調整,在態度上較為消極,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台灣發生牡丹杜事件,清廷派沈葆 楨到台灣辦理防禦事務,沈葆楨趁機上奏清廷,力陳台灣必須重新調整行政機關,清廷認同,於是在次年大幅調整行政區域的劃分。

經此調整,整個台灣地區就變成二府 八縣三廳。另外,清廷還下令福建巡撫每年冬春兩季,必須住在台灣。


牡丹社事件後不到十年,又發生了中法戰爭,戰爭期間,法軍一度攻陷澎湖,並進攻基隆、淡水,有鑑於此,清廷再度認識台灣地 位的重要,於光緒十三(1887)將台灣獨立設省,並大幅調整台灣的行政區域。首先將台灣府和台灣縣改名為台南府和安平縣,台南府下轄原來的四縣一廳,此 一時期「台灣」則成為台中的代稱,台灣府變成管轄中部地區,下轄苗栗、彰化、台灣(今台中縣)、雲林、埔裡社等四縣一廳,台北府內則增加了一個基隆廳,同 時,為加強東部地區的治理,清廷又將原來的卑南廳升格為台東州,直屬省轄。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臨危受命,以巡撫銜欽差「督辦台灣軍務」,力抗法軍並推行新政。

光緒十三年 (1887)台灣建省,下轄台北、台灣、台南三府和台東直隸州。劉銘傳順理成章的成為第一位「台灣巡撫」(正二品,年俸155兩、養廉銀一萬兩),台灣駐 軍都歸巡撫節制,結束二元統治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以「大明重興元帥」的名義起兵,清廷恐怕鄭氏殘黨死灰復燃,特派「巡視台灣監察御史」常駐台灣,成為台灣的新長官,乾隆十七年才停止常駐。事變中,
台廈兵備道」乾隆五十二年(1786)林爽文事變爆發,台灣道再加上「兵備」和                   「按察史」頭銜,成為「按察史分巡台灣兵備道」,可以直接奏事,又兼理兵備和監察工作。
總兵道員都可以直接上奏,不相統屬,形成二元統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3 21:31 , Processed in 0.01885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