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看過大家的投票後

發覺很多人想學

那麼我就來介紹一下太極拳吧

(此太極拳屬於楊氏的)

PS.圖片如果沒有出來

可能就是轉載的地方流量太大

稍後在進來即可!!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   檢視全部評分
hy1067    發表於 06-7-6 17:42 聲望 + 1 枚

回覆: (圖解)太極拳

以下網站還有很多太極拳的介紹


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


我先介紹七式給大家看(楊氏太極拳)


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230/2431-1.htm[URL="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230/2429-1.htm"][/URL]


本文載入自:養生主

PS.侵犯版權請見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太極拳

第一式預備式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 (圖1)

要 點
1.要求「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放鬆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並貫串於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為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住,在後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違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身體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兩臂下垂,肩關節要放鬆;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式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第二式 起勢
動作一:兩臂徐徐向前平舉至高與肩平,兩掌相距同肩寬,掌心皆朝下。(圖2)
動作二:兩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兩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視。(圖3)

要 點
1.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開始做起勢動作。這時,思想要領先.要集中在每個動作的動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該式兩臂前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後隨著徐徐舉起;即使是重複的或已很熟練的動作,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內外動作容易散亂。
2.練習太極拳時。自起勢至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沉肩墜肘」(詳見《太極拳十要》一文)。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兩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鬆開下沉。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微屈下墜之意。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墜肘」固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往往較難理解:認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墜」於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後面動作中也有類似情況,如摟膝拗步中摟膝之手等),對「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肘尖露出,與地面成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節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翹起,必須自然,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後動作之間必須連接,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似停非停」。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鬆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太極拳

第三式 攬雀尾
(一)左右掤式
動作一:右腳尖外撇45度,身體同時右轉45度。隨轉體時,重心漸漸移於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腳經右踝內側向右提。同時,右掌隨轉體自下經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裡向左抹轉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時經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兩掌相對如抱球狀,右肘稍墜;略低於腕.兩臂呈弧形。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稍先於右臂到達,並要顧及右臂。(圖4 -5)

動作二:右腿繼續漸漸下蹲,左腳向左前邁出一步,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腳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當左腳前邁時,身體稍向左轉,當左腳跟一經著地,身體即漸漸右轉。同時,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與肩平,腕微裡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與胯齊,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節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左右分開(圖6)。動作一、二為左掤,動作三、四為右掤。
動作三: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身體微左轉,右腳經左踝內側弧形向前提起。隨轉體時,左肘向左後方微下撤,自然帶動左掌下移於左胸前,隨下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漸漸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時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隨抄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與左掌成抱球狀,兩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顧左臂後撤,即漸漸轉向右臂前方子視。(圖7)
動作四:右腳向右(西)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腳而至全部踏實,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身體微向右轉。隨著轉體,右小臂同時向右(西)上掤,右掌高與肩平,肘稍低於掌;左掌隨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顧及右小臂前棚。(圖8—9和圖9的正面圖)
註:關於動作說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內旋的詳細動作.在這裡作一下說明,後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裡(圖乙)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側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橈骨離

開尺骨而向「外旋」轉(如由圖乙向外旋轉而成圖甲);臂內旋,就是把拇指一側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轉,使手心轉朝裡,亦即使橈骨圍繞尺骨「內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圖甲向內旋轉而成圖乙)。

要 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為軸,身體仍須正直,後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敘述中雖有先後,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調一致。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著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致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掤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時肩關節不可前探;不可過於前棚,要以上體直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為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後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隨」,變動過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捋式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身體同時漸漸左轉;同時左臂外旋,右臂內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裡上,兩掌隨翻隨向左捋。(圖10)
動作二:身體繼續微左轉;重心繼續移向左腿,坐實左腿,成右虛步;兩臂稍沉肘隨轉體繼續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開始左捋時,眼神先關及右臂左捋,將要捋至盡處時,眼神稍關及左手,即漸漸轉向前(西)視。(圖11-12)
要 點
1.兩臂須隨腰左捋。左掘時兩掌不可向外豁開,但兩肱裡側也不可貼著肋部;沉肘起著護脅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捋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搖晃;關鍵在於「上下相隨」、「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後仰。
3.在捋的動作過程中,由於翻掌、沉肘和向後坐實左腿等,看來兩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象。其實兩掌並不是有意識地向左「下」搌。這點在循著棚、搌、擠、按四式規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樣只向左《或右)捋,並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確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掘時左臂鬆鬆捋住,捋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著與推手中捋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對方腕節,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的大臂處來引進,使搌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於兩膊相系」。
(三)擠式
動作:身體微右轉;同時體重漸漸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隨著轉體,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裡,左臂內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橫於胸前,右肘稍低於右腕,左掌在右小臂裡側,以右小臂與左掌向右(西)擠出;左掌隨擠隨著貼近右脈門內側;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臂。 (圖13—14)

要 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前俯或後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鬆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須稍低於腕。
2.擠出後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
動作一:右臂微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經右掌上側交掌而過,隨即兩掌分開,距離稍狹於肩,兩掌心皆朝下,兩肘漸屈下沉,帶動兩掌略向下抹回;同時重心漸漸後移,坐實左腿;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抹回。(圖15—16)

動作二:兩掌向前按出,兩腕高與肩平;同時,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前按。(圖17)
要 點
1.重心漸漸後移時,右胯根 (股骨頭關節)微向後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隨陪後坐抹回。要鬆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隨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不可聳肩。兩時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後仰。
4.兩掌尚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隨按隨向前轉,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沉,拇指一側微往後翹。
5.初學太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準確,然後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習運勁。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太極拳

第四式 單鞭
    動作一:重心漸漸移於左腿,身體左轉;同時,右腳尖微翹,以腳跟為軸隨轉體腳尖盡量裡扣踏實,重心隨即移回於右腿;同時,兩肘微沉稍屈,兩掌心微下復隨轉體向左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
眼神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稍先於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須要顧及右手。(圖18- 19)
    動作二:身體微右轉;兩掌隨轉體向裡經胸前向右弧形抹轉半個平面橢圓形,兩掌高與肩平;眼隨轉體平視轉移,眼神要關顧右掌。(圖20)
    動作三:重心全部移於右腿,左腳向裡提起;同時身體右轉。隨重心右移時,右掌漸漸右伸,隨伸隨著

五指尖下垂撮攏成吊手;身微左轉;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轉朝裡。眼神關顧左掌左移。(圖21)
    動作四:身體繼續向左微轉,左腳向左邁出,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左移而至全腳踏實,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右吊手繼續鬆肩右伸;左掌經面前(距面部一市尺左右)左移,隨移隨著臂內旋將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視左移,稍先於左掌到達左方,但眼神要關及左掌左推。(圖22)

    要  點
    1.圖18、19、20中,兩掌前後抹轉一個平面橢圓形時須隨腰轉動,同時兩肘 (肘尖須下沉)也須圓活地隨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後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裡抹轉經胸前時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並要注意胸部不可乎板,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沉肩墜肘」和鬆腰胯。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與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腳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鹹一垂直線;
    第五式  提手上勢
    動作一:左腳尖裡扣45度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於左腳前一步,以腳跟著地,

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並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後,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眼神通過右掌向前平視。成提手式。(圖23、24)
    動作二:腰微左轉,左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內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後撤,隨撤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於左手下側,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後撤,即轉向前平視。(圖25、26)
    動作三:右腳向前仍於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裡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隨擠隨帶肩靠,左掌附於右小臂裡側隨右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圖27)

    要  點
    1.由單鞭過渡到圖24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調一致。
    2.做圖24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鬆,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於左腿上。
    3.由圖24開始向圖27過渡時,由於左胯根內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  白鶴亮翅
    動作: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東),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同時,右掌向前上提,

隨提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於左胯旁。眼稍關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兩掌。(圖 28)
    要  點
    1.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2.成白鶴亮翅式時,兩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不可抬肘、聳肩,要鬆肩沉肘、坐腕;身體仍須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挺胸、凸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圖解)太極拳

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與橫膈膜齊)弧形右移。眼隨

轉腰向前平視,眼神要關及右掌。(圖29—30)
動作二: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於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圖31)
動作三: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 (東)推出。眼關及左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關及右掌前推。(圖32—33)
要 點
1.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
因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隻手已停著,另一隻手還在運轉。

2.由圖30過渡到圖31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調、圓滿、柔和,不可有滯頓或稜角的現象。
3. 右肩往下松沉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揮琵琶
動作: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負擔重心約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實),右腳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腳許落下,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右腿,身體漸漸右轉;右腳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腳許落下,以腳跟著地,腳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虛步。同時,左掌隨轉體向前弧形上舉,隨舉隨著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與眉齊;右掌也同時隨轉體向下後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於左肘裡側,兩掌心前後遙對,如抱琵琶狀。眼通過左掌向前平視。(圖34— 35)

要 點 1.由摟膝拗步變為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時,要以腰為軸,要鬆肩、墜肘、沉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可先將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沉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5.同前提手上勢要點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一)左摟膝拗步
動作一: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經右胯側,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腰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關及右掌。(圖36)

動作二、三:同前左摟膝拗步動作二、三。(接圖31—32再接37)
要點同前左摟膝拗步。
(二)右摟膝拗步
動作一:左腳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45度,身體漸漸左轉。隨轉體,左掌漸漸弧形向左後移,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時右掌也隨轉體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隨移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隨轉體向前平視轉移,眼神要顧及左掌。(圖38)

動作二: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右腳向前提起,身體繼續微左轉;隨轉體,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繼續向左弧形落於腹前;眼神稍關左掌即移顧右掌。(圖39)
動作三:右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右腿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右轉,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掌隨轉體向下經右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右胯旁;左掌也隨著重心前移和

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左耳旁向前(東)推出。眼一關及右掌摟過膝部,即向前平視,眼神並要關及左掌前推。(圖40—41)
要點與左摟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
(三)左摟膝拗步
動作與前右摟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圖42接31-33)
要 點
1.同前摟膝拗步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這樣容易產生重心不穩和彆扭的現象;必須後一腳與前一腳彼此稍微離開橫線。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引自《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確性在內。
第十式手揮琵琶
動作和要點皆與第八式「手揮琵琶」相同。(圖34—35)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7 19:04 , Processed in 0.02375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