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是博學通?不是!是陳儀?也不是!是蔣介石?更不是...
是一介地痞流氓
請看
-------分格線-------
林江邁之女 原爆人物談228衝突

   
二二八事件後,林江邁轉往台北市太原路擺攤賣菸。
記者鄭瓊中/翻攝   【記者蔡惠萍/專訪】
林江邁,這個無意間引爆二二八事件轟天巨火的寡婦菸販,成為後來研究二二八文獻中必然被反覆提及的名字,但卻少人追查林江邁的下落。對於自己在某一個程度上成了改寫台灣戰後史的關鍵人物,她的感受是什麼?她又是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
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七日,那個影響台灣往後一甲子的關鍵夜晚,跟著林江邁一起賣菸的十歲小女兒林明珠,如今已是七旬老嫗。
幾乎未曾在媒體前曝光的林明珠接受本報專訪,回溯當晚在「天馬茶房」走廊下所發生的事;身為二二八事件「原爆點」的林明珠,顛覆了許多二二八文獻上的記載,她指二二八根本不是從查緝私菸而起,更非「外省人欺壓本省人」,純粹是出自語言溝通不良所產生的糾紛。
「我媽媽是一個歹命的查某!」林明珠如此總結林江邁的一生。林明珠是在父親過世後七個月才出生,林江邁身懷六甲時還不到卅歲,在大家族的妯娌間飽受欺凌。因此,林江邁隻身從桃園龜山來到台北市,為在延平北路開茶行的公婆煮飯,後來茶行結束經營,林江邁就近在延平北路當時台北市最繁華的大稻埕賣菸。
當時,剛光復的國府並沒有發放賣菸執照,因此並沒所謂的公私菸之分。林江邁只是當時在天馬茶房「亭仔腳」為數眾多的菸販之一。
一九四七年二月廿七日,一如往昔的黃昏時刻,放了學的林明珠跑到天馬茶房,「太平町」繁華的夜晚正要開始。當時雖是冬夜,但天還沒全暗,林明珠照例捧著菸盒四處兜售,林江邁則是在離她十幾公尺外。
這時,一個配槍的阿兵哥身影靠近了她,拿起菸盒裡的菸,右手夾著點燃的菸,左手放進口袋準備掏錢,以國語問她「多少錢?」受日本教育只會講日、台語的林明珠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想到,一旁的地痞混混見狀立刻在旁鼓譟、叫囂「有人呷免錢的菸!」並且大聲呼喚附近的林江邁,「阿桑,有人欺負妳女兒喔!」
一群人立刻擁上,與阿兵哥拉扯,林明珠手上的菸跟著散落一地,就在語言不通及旁人起鬨下,衝突愈演愈烈。這時阿兵哥掏槍想要嚇退圍堵他的人,一舉起槍,尖銳的槍管剛好頂到了急著衝上前找女兒的林江邁的頭頂,一注鮮血立即順著她的臉流下,圍觀者情緒更加沸騰、激動。這時,被大人拉到一旁的林明珠聽到有人呼喊「阿桑,妳流血啦,還不快倒下!」「阿山仔,打人喔!」
事發後,林明珠立刻被送回龜山鄉下躲藏,從此失學,受傷的林江邁則是被送進附近徐外科診治。林江邁在醫院住了沒幾天就倉皇出院,當時她並不知道,全台灣已經陷入了遍地烽火、風聲鶴唳之中,更沒想到的是,她就是那個點燃引信的導火線。從二二八那天起,國府才開始查緝私菸。
二二八風暴漸次平息後,林江邁從耳語得知賣菸糾紛演變成一場空前災難,但為了生計,仍繼續賣菸,此時她也拿到政府發放的菸牌,林明珠也回到她的身邊。不過,自從二二八受傷後,林江邁就飽受氣喘纏身,身體狀況愈來愈差。
對林江邁折磨更深的不是身體的病痛,而是深鎖在心底、日夜啃噬的巨大秘密。很長一段時間,二二八是台灣社會的禁忌,林明珠不只一次追問她,「那一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曾把在人們竊語中聽聞的「二二八事件」,好奇地拿來詢問母親。
林江邁總是把她拉到屋隅,驚懼發抖地說:「妳嘜講二二八啦!傻瓜,林江邁就是我啦!」唯恐因此招致牢獄之災;林明珠暗夜時偶爾也曾聽聞林江邁悠悠感嘆:「唉,為了一支菸,惹了這麼大的事。」自責自己成了歷史「罪人」。 等不及可以公開談論二二八,以及更後來「二二八受難者」可以要求道歉、賠償,成為某一種「彰顯」的印記時,民國五十八年,六十三歲的林江邁因肝硬化逝世,帶著這道深埋心底的血痕離開了人世。
----------------
轉自2006/3/6聯合報A4版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228元兇?

所以這故事是他生前說的...還是他死後女兒說的??
新聞怎麼沒大肆報導...??
這應該是很嚴重的消息啊...

奇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228元兇?

[quote=yache]所以這故事是他生前說的...還是他死後女兒說的??
新聞怎麼沒大肆報導...??
這應該是很嚴重的消息啊...

奇兒[/quote]他女兒是半個當事人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228元兇?

所以這故事是他生前說的...還是他死後女兒說的??
新聞怎麼沒大肆報導...??


是今年二二八時她的女兒林明珠說的。電視新聞也有報導。電視的報導倒沒有提到旁邊鬧事的那些是”地痞混混”。不過我覺得沒差,二二八事件本來就是暴民動亂。把暴民形容成是”地痞混混”倒也不會太過份。

附帶一提而且值得玩味的是:林明珠的先生是個外省人。看來二二八最直接的所謂”[COLOR="Yellow"]被外省人迫害的受害者”本身其實對外省人並不仇恨。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督船上的帥旗被打掉啦!」[/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我們把帥旗掛起來!命令經遠、濟遠向我靠攏!」[/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被包圍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呢?」[/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濟遠逃跑了!」[/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敗類!」[/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鄧大人!經遠衝出了包圍圈!」[/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好!」[/color][/size][/font] [font=新細明體][size=3][color=yellow]「經遠爆炸!正在下沈!」[/color][/size][/font] [size=3][color=yellow][font=新細明體]「[/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新細明體]」[/font][/color][/size]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228元兇?

版主﹕
如果你講的是我,那就明說到底那句不行、為什麼不行,以後才方便改或決定個人該題不再發言。既然你沒有明示,我只好先貼,然後等你決定本篇該不該刪。
另一題被封,我這裡回。
Quattro
史界很少人認為最大值跟最小值一定最正確。你愛用奇怪理由強調最小值才對,所以才說那是「下修」。
史料不同去判斷「可信度」很正常。但沒親身調查的政府官員的人格被你當作判斷「可信度」的標準,那才問題重重。有沒有正確的研究精神,不在於是否每個學術領域每類都自己有做,而是看有沒有用合理的方法去判斷。你把這個簡單道理的闡述改成「誰的學術素養級別較高」的競爭,實在無聊。
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如果要列出「可能性」就不能單列自己喜歡的那種,而必須系統性的討論各種可能。你一開始就個別強調「不排除其中有人冒領」,明顯就是要塑造特定印象,所以才批你。
什麼叫「我的學術修養還有一點比你高的就在這裡:就算有這些狀況,也不可能使得死亡人數從八百人提高到”數十萬人”」﹖第一,是否可能是「數十萬人」跟你暗示八百人頂多是上限是兩回事。第二,單憑自己想像就說「不可能」、「不能成立」,這叫什麼學術素養﹖
「賠償的原則是只要有人証明你遇害,你家就可以領錢。」這句話你自己想想。理論上講的這麼輕鬆,卻無視於實務上的困難。你以為每個人都神通廣大,五十幾年後還知道其他每個受難者有沒有子孫、人在何處,然後去幫人提證明﹖你以為「證明」這麼好拿,審核「不成立」案件都不存在﹖根據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tw/bt/4/9/30/n675392.htm
單就「彰化縣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來說,書內記載的三百多個當事人只有一百位左右的後代在出版前知道當年的事,出版後才知道也寥寥無幾,更別提這史料本身可能遺漏的事件。這還只是彰化。有不少人在申請日期過了都還不知道家族過往,你憑什麼說家屬不可能因為不知道所以沒去申請﹖
你另一個明顯盲點就是忽略不同因素中的關連。年紀大過世的人帶走的可能不只是個人的歷史,也許意味著他所見證的事也一併流失。
既然你承認「全家死光和只有一個人他又死了的情況也存在。沒錯!有可能。而且是存在的」,那就不要說「早已過世」不能成立,更不要用「不願領的人數不可能有數十萬人」來單項強調數字不可能。誰跟你說任何超過八百人的數字都必須歸為「不願領」﹖自相矛盾到這種地步未免太離譜。
我從頭到尾都沒說過哪個特定數字才是對的。你自己先假設別人立場,然後用奇怪的理由說那個不存在的立場是錯的,再洋洋得意的說自己學術素養高。這實在莫名其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6 18:21 , Processed in 0.01960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