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美海軍轉型與濱海戰艦

  


提  要:
一、「濱海戰艦」應用創新的設計觀念,具備高度網路化、高速、機敏、匿蹤、
模組化酬載等特性,足以對抗敵反通航、區域阻絕、及濱海水域之非對稱威脅。
二、「濱海戰艦」主要作戰任務包括濱海反潛作戰的水雷反制、防衛聯合戰鬥部
隊、小型戰艦防禦、防空作戰/反潛作戰/水面作戰等哨戒艦、海上攔截作戰、
檢疫及阻絕作戰等,可攜載無人航空載具、無人戰鬥航空載具、無人水下載具、
無人水面載具、及其他多種偵搜器擔任射擊者的角色。
三、「濱海戰艦」填補未來DD(X)及CG(X)等多重任務艦艇的作戰間隙,是一種結
合建造、構型、任務、戰鬥均以模組觀念設計的艦艇,支援調節濱海作戰多樣任
務的角色。

壹、前言
地球表面70%是寬廣的海洋含蓋,依據國際法規定:海上船隻及飛機在任何時候
,能在離岸12浬外的空中、海面、海下等海域活動,無需尋求當地國家政府的同
意;因此海軍在這些區域集結、活動、及組合海軍武力,能建立卓越的「海上支
援基地」,確保聯合部隊在任何戰區的通航。
在某些情況下,通航到海洋作戰區域途中會被冰山或淺水等地理環境所阻,而有
海峽制扼點(賀赫姆茲海峽)及限航區(波斯灣)會造成通航的複雜,因此限制「海
上支援基地」的規模及海上部隊的自由運動,所幸這些「關鍵區域」:歐洲、西
南亞洲、波斯灣、印度洋、中亞、東亞濱海、東北亞等,都有很長可進行通航的
海岸線。
除以上政治及地理因素外,海上建基另有兩項重要的軍事優點,第一:海上基地
是機動的,不僅艦艇能從這一戰區移動到另一戰區,也能在同一戰區內持續機動
,這個屬性對軍事戰術運用相當重要,其原因是在此精準導引武器時代,武器精
確度不受目標距離遠近的限制,目標標定誤差則成為決定武器交戰成功的最大因
素,機動目標實質上較固定目標難被擊中,對付意圖逃避偵測及交戰的活動艦艇
而言,戰術運用的困難度、及發展超視線標定系統等反制裝備的花費,都將是相
當大的挑戰。第二:「海上支援基地」無論移動到哪裡均伴隨著本身的防禦,本
地區域防空由大型航母及兩棲攻擊艦艇搭載的戰術飛機擔任,網路編制內的飛彈
能保護「海上支援基地」不受敵人飛彈及空中攻擊,飛機、水面艦隊、潛艇能屏
衛「海上支援基地」不受敵人潛艇及水面艦艇的威脅。
早在八○年代美國海軍就曾提出對前蘇聯產生重要遏阻作用的「海洋戰略」,隨
著軍事戰略的調整及世界軍事轉型趨使下,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決定制定新的
戰略,來指導全面轉型及建設。
首先是1992年構思冷戰後的海軍戰略「從海上出發……」,1994年修改為「前向
……從海上出發」戰略,2000年在《2020海軍構想》中嘗試性地推出「未來……
從海上出發」,與先前的「海洋戰略」已有相當大的差異;美國海軍又於2002年
前後公佈《海軍轉型藍圖》和《二十一世紀海權:投送決定性的聯合戰力》,規
劃出未來發展的新戰略及構想,其中提出必須具備的十四種作戰能力(參考圖一)
,區分為「海上打擊」-關係於海軍從海上投射精準及持續攻擊武力的能力、「
海上護盾」-關係於海軍不僅從海上防禦本身,而且也擴及本土防禦,投射陸上
防禦的屏障,來保護美國海外盟軍及友軍,提供海基的戰區及戰略防禦對付彈道
飛彈的能力、「海上基地」-關係於海軍在海上作業,不受使用其他國家土地所
連帶的通航及政治因素限制。以上三種海上核心戰力,由合併海軍所有計算機網
路的「海上戰網」繫結在一起,可見轉型的目標著重海軍作戰效能及其全方位的
運用、注重更具進攻性的先期部署打擊、強調包括海洋與太空在內的戰爭空間、
成為聯合作戰中的基石等四項前瞻性創新戰略方針。
「二十一世紀海權」基本的概念及核心就是「海上護盾」(Sea Shield),「海上
護盾」戰力要素之一就是前向濱海主控的概念,依據美國2002年「國防計畫指導
」,指出海軍需要發展在航空母艦作戰區域清除水雷的能力、改進在濱海摧毀及
阻擾大量潛艦作業的能力、及發展在濱海區域摧毀配備大量攻船飛彈的小型戰艦
與武裝商船的能力、不需依賴航空母艦的空中武力等要素,當今武器及偵搜器在
濱海作戰環境受到相當大的限制,而高科技武器及偵搜器的出現,成為敵方用作
偵測我海軍在濱海作戰的手段,因此海軍當前在濱海環境作戰受到很大地挑戰,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海軍經過深入的研析後,決定需要「濱海戰艦」的原因。




貳、美海軍轉型重要特徵
網路化資訊技術、分佈式偵搜器、無人載具、精準導引彈藥等軍事科技的具體實
現,已引發國防軍事邁向重大的變革,美國為應付二十一世紀軍事挑戰,也需要
順應趨勢自我變革一翻。
海軍轉型是一種連續性的過程,透過作戰概念的開發、戰力的編裝、組織的重新
組合,連同人員訓練、教育、及運用的革新等具體作法,達到開展國家優勢戰略
地位、對付非對稱威脅的措施;分析在《二十一世紀海權:投送決定性的聯合戰
力》概念框架下構建轉型後海軍,與目前海軍有以下幾點重大特徵差異:(表一)




一、轉向濱海作戰
1992年後期「從海上出發……」海軍文件發佈後,美海軍正式將其冷戰時期在藍
海對付蘇俄海軍的作戰想定重心,轉移到後冷戰時期在濱海水域的作戰想定,這
項轉移導致美國海軍在作戰構想、訓練、及裝備等許多方面的變革,更將以往預
期作戰的地理環境,推展到與美國其他軍種以聯合方式有效地作戰,更加強化兩
棲作戰、水雷作戰、柴電潛艇及小型水面艦艇防禦作戰等,「濱海戰艦」是目前
美國海軍發展的重心,為了提昇美國海軍在防禦森嚴的濱海水域之作戰能力。
二、網路中心作戰
「網路中心作戰」名稱出現在1990年代,是一種理論及概念,使用計算機網路技
術來整合人、艦、機,整合區域及廣域網路的資源快捷地傳遞重要資訊,相關的
具體作法包括「聯合交戰能量」、「海上火力網路」、「二十一世紀資訊技術」
等基礎建設,這種理論與概念則藉由「海上戰網」的構建加以實現。
三、無人載具
美海軍軍令部已規劃在未來數年內,將籌獲空中、水面、水下、及陸上等各種類
型的無人載具,廣泛使用無人載具將導致海軍在艦艇種類及數量的採購上、在作
戰概念上、及在海軍武力評價上重大的改變,「濱海戰艦」將運用多種的無人載
具,做為抵制敵人在濱海水域反通航及區域阻絕的主要手段,廣泛使用無人空中
載具及無人空中戰鬥載具,將改變海上空中作戰形態,無人水下載具則大大地擴
充海軍潛艦的作戰能力。
四、精減人力
艦艇操作及損管自動化等新型技術,使艦艇需要較當今較少的駐艦人力,因為人
力相關的花費佔艦艇壽期成本的主要成份,最佳化人力能節省經年累月重大的開
銷。
五、多目標攻擊
空射式精準導引武器及相關遠距標定系統的出現,強化以航母為基地的戰轟機能
在單一架次期間攻擊多數目標,這不同於以往使用多數飛機架次攻擊單一目標的
思維範疇,在未來數年內,航母攜載之空中聯隊在
24小時期間能攻擊超過1,000個單一特定目標。
六、海上支援基地
這不同於「海權21」三元素中的「海上基地」,美海軍軍令部使用這個名稱是有
特定的觀點,適用於執行海外遠征作戰一種新的作戰概念,正如前言所述在海上
支援基地的概念之下,遠征部隊的指揮管制設備、火力支援武器、及後勤支援品
等將配置在海上,而非建立在岸邊的陸上基地,如今部隊在岸邊作戰將能直接從
海上的艦艇得到武器的發射、導引及支援。
七、匿蹤
多年來潛艇及海軍特種部隊(Sea-Air-Land;SEALs)是主要運用匿蹤技術的海軍部
隊,美海軍軍令部計畫將擴展使用匿蹤技術到飛機及艦艇,如聯合攻擊機、「濱
海戰艦」、DD(X) 驅逐艦等。
八、重新編隊
過去海軍靠航母戰鬥群、兩棲備戰群等作為其標準模式的編隊,如今在新的全球
作戰概念下,美海軍開始計畫使用遠征攻擊群(Expeditionary Strike Groups ;
ESG:兩棲作戰艦混編水面戰鬥艦及潛艇等)、飛彈防禦水面戰鬥群、改裝後攜帶
巡弋飛彈及特種作戰部隊的「三叉戢」潛艇等新型海軍編隊模式,執行前向武力
展現、危機反應處理、及戰鬥等任務。
「濱海戰艦」將編制成為未來水面戰鬥艦艇的成員,藉由對聯合作戰資源提供保
護,以及具備聯合作戰所需的機動與持續性能,被賦予成為前述「海上支援基地
」的實現、扮演後勤支援等方面的角色。可以想像「濱海戰艦」是海上的建築,
如同空中可再構型的飛機一樣,提供做為在短時間內能夠加以變更、替換、及屏
棄的模組化任務封包平台。
「濱海戰艦」具備以上所有海軍轉型後的特點(參考表二:設計規格),是達成海
軍轉型的主要途徑。




參、濱海戰艦作戰任務性能
濱海戰艦作戰任務可以比照航空母艦,航空母艦配置航空聯隊,搭載具各種指定
任務的飛機,當在海上作戰時如同獨立的作戰整體,「濱海戰艦」在同樣的狀態
下,視指派的作戰特性配置適合的任務封包,這些任務封包不必是整合在船體的
固定裝置,正如同飛機及其附設武器系統不是整合在航空母艦船體一樣。當任務
封包被選定搭配到濱海戰艦,也一併將所需的備份件、維修系統、操作手、及維
修人員搭載上去,隨著「濱海戰艦」護送、航行、交運任務封包到海上戰區。
因此濱海戰艦作戰特性是以搭載的任務封包而定,任務封包是執行各種作戰領域
的系統功能群,以固裝或隨插即用方式整合設計在濱海戰艦海上框架(Sea Frame
)內,提供該艦執行專屬任務或一般性任務的戰力,濱海戰艦為了轉換任務具有替
換任務封包的能力。
一、專屬任務戰力
模組化任務封包是「濱海戰艦」設計重要的特徵,包含裝備模組、人控或無人離
艦載具、部署的偵搜器、及搭載特定任務人員等,裝備模組與艦艇上模組部位或
區段整合搭配,艦艇模組部位有特定的體積、結構、及支援用戶接線。
「濱海戰艦」具備以下三種專屬任務封包(參考表三:武器酬載表),分別說明其
作戰性能如下:




反水雷作戰
「濱海戰艦」在水雷反制運用構想方面,能從事精準導航迴避已掌握的佈雷區,
能運用離艦或艦上偵搜器,沿著預定航道執行避雷作業,能協同艦上或離艦系統
從深海推進至濱海指派的作戰區域,從事水雷作戰任務等;其任務封包使「濱海
戰艦」能夠:
偵測、辨識、確認各種水面、繫留、沉底等型式水雷,以便在選擇的海域運作
及執行任務。
與聯軍及盟軍協同支援水雷作戰任務規劃及執行,能交換水雷危險海域、水雷
標定、水雷類型、環境資料、海底地形、離艦系統標定、及預定搜索區域等戰術
情報。
從事水雷偵察。
執行海床繪圖。
使用離艦系統執行雷區突破。
使用離艦任務系統執行掃雷。
從事精準標定及報告全作戰海域水雷反制設施接觸數據,例如辨認海底目標是
否為水雷等。
執行水雷制壓。
運用、再組、及支援MH-60S直升機進行反水雷作戰。
搭載爆裂物兵工處理分隊。
部署、控制、及回收離艦系統,處理從離艦系統獲得的數據。
水面作戰
「濱海戰艦」在水面作戰任務運用中,能提供執行多重偵搜器搜索、偵測、分類
、標定、及追蹤水面目標的能力,以減低友軍受到的威脅,也能運用速度及機動
優勢,保護本身對付小型艦艇攻擊的能力,並有從事預警及誘離火力的協同作戰
能力,其任務封包使「濱海戰艦」能夠:
整合艦上及離艦偵搜器從事水面搜索。
從高密度航運環境的水面威脅中鑑別水面艦隻。
與定翼及旋翼攻擊飛機、海上巡弋飛機等水面作戰資源一同作業時,能夠規劃
及協調水面作戰任務,維護及分享戰況認知及戰術管制,提供及接收共通戰術圖
形,並啟始對水面威脅交戰。
擔任「濱海戰艦」戰鬥群的一部分,獨立交戰水面威脅,並與其他友軍協同作
戰。
佈放、控制、及回收離艦系統,處理從離艦系統來的數據。
運用、再重組、及支援MH-60系列直升機及較小型定翼飛機做反水面作戰。
與水面威脅交戰後從事戰損評估。
反潛作戰
「濱海戰艦」執行反潛作戰的構想,是能從足夠遠的距離外,提供偵測具威脅性
魚雷的能力,並得以有效地展開反制及機敏行動,當裝置適當地反潛作戰任務封
包,能在濱海對潛艇實施偵測、分類、標定、追蹤、及交戰,故「濱海戰艦」有
能力搭載反潛直升機及無人載具,並使用水下搜索系統、環境模式及資料庫等設
備,反潛作戰任務封包使「濱海戰艦」能夠:
執行攻擊性反潛作戰,打擊或擊沉具威脅性的潛艇。
執行防禦性反潛作戰,與航母打擊群、遠征打擊群、或「濱海戰艦」分遣艦隊
共同作戰,對抗任何對友軍具威脅性的潛艇。
從事協同反潛作戰,提供共通水下圖形,共享戰場情勢認知及戰術主控。
偵測、分類、標定、追蹤、及攻擊在淺水水域環境以電池作業的柴電潛艇,包
括在海床潛伏的潛艇。
執行聲響距離預測及反潛作戰搜索規劃。
整合運用艦上及離艦系統從事水下搜索。
透過從艦上及離艦硬殺武器執行對威脅交戰。
在濱海環境運用低輻射特徵及軟殺系統,干擾及混淆威脅從事交戰的程序。
與水下威脅交戰之後從事戰損評估。
二、一般性任務戰力
「濱海戰艦」作戰運用概念包括聯合濱海機動、情資、搜索及偵監、特種部隊支
援、海上阻絕作戰、本土防禦、及反恐怖行動、部隊保護等一般性任務。
聯合濱海機動
「濱海戰艦」的速度、機敏、及淺吃水特性,使得搭載人員及物質能夠快速的轉
移戰區,在濱海作戰環境提供運輸及有限度的載運能力,調運人員、補給及裝備
等軍需品。這類任務封包使「濱海戰艦」能夠執行:
為運送的物資及裝備提供安全裝載設施。
為運送的人員提供居住支援。
為非編制內直升機及戰略攻擊艦艇提供海上整補及加油。
情報、偵搜、偵察(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ISR
)
「濱海戰艦」在所有任務構型中有直接做為資訊節點的核心系統,與安裝的自動
化數據蒐集、儲存、處理等設備一致,提供持續的情資、搜索、及偵察;當裝置
適當的任務封包,將能使用艦上系統及離艦的載具與偵搜器,提供強化的情資蒐
集及艦上處理能力,「濱海戰艦」將有指揮管制體系及系統裝備,用來從事情資
、搜索、及偵察的規劃與協調,產生近乎即時的強化決策下達的效能,促成作戰
命令的產生、武器指揮、及艦艇系統監測與控制。這類任務封包使「濱海戰艦」
能夠執行:
使用編制內及編制外的資源與艦上及離艦裝備從事搜索及偵察作業。
使用編制內及編制外的資源收集、處理、及下達戰略、作戰與戰術資訊。
使用情資、搜索及偵察做為規劃、協調及執行的工具。
特種作戰部隊支援(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SOF)
「濱海戰艦」當配備適當任務封包,能執行以下特種作戰部隊支援戰力:
支援海軍特種作戰部隊、水面與水下戰鬥艇、及機動載台等任務規劃及操演。
實施小艇發射、回收及維護。
支援具特種作戰能力的海上遠征部隊進行人質救援作業。
支援非戰鬥人員後送作業。
替海軍三棲部隊(海豹小組)投送載具提供壓縮空氣。
搭載隨機充氣救生艙。
支援及從事戰鬥搜救作業。
海上攔截作戰(Maritime Interception Operations;MIO)
藉搭載臨檢支隊及其硬殼充氣艇、武器、支援裝備等,「濱海戰艦」易於組成擔
任海上阻絕作戰任務,當配備指揮管制設施、為海上阻絕作戰設計的搜索裝備、
電偵詢問及攔截的辨識通訊、艦砲、空中掩護武裝直升機、臨檢小組等適當任務
封包,「濱海戰艦」將能夠執行海上攔截及阻絕作戰。
本土防禦(Home Defense;HD)
「濱海戰艦」由於速度、機敏及淺吃水等特點,能提供小量人員及物資快速轉移
,並能與海岸防衛隊協同達成以下國家安全及本土防禦目標:
執行海上攔截、阻絕、及法律強制作業。
為登艦臨檢人員提供集結整備區域。
從事海上法律強制作業,陪同搭載的法律強制分遣隊反制販毒作業。
提供急難、人道及災難協助。
支援人質救援作業。
執行海上環境保護。
執行海軍外交展示。
反恐怖/部隊保護(Anti-Terrorism/Force Protection;AT/FP)
「濱海戰艦」透過速度、機動及淺吃水等特性,當搭配警戒部隊、硬殼充氣艇、
武裝直升機、爆裂物兵工處理補給站、「火斥候」垂直起降無人飛行載具、臨檢
隊、小艇阻絕等適當的任務封包,將能夠:
執行海上攔截、阻絕及執法作業。
為登艦人員提供集結整備區域。
從事海上執法作戰,包括搭載執法人員的反毒作戰。
提供美軍及友軍對付在港內、錨泊地點、及限制運動期間可能遭受的攻擊,這
種防禦能力能夠嚇阻、延緩及防制恐怖份子及非傳統威脅的攻擊。
肆、結語
美國防部於2004年5月27日宣布洛克希德.馬丁及通用電力兩家廠商各獲得約美金
4仟萬及8仟萬合約,完成「濱海戰艦」最後細部系統設計,後續並將建造兩艘以
上「批次O」(Flight O)型「濱海戰艦」。(參考圖二)




從歷史海上作戰經驗及分析得悉潛在的敵人將運用非對稱戰力,阻絕美國及聯盟
友軍部隊在戰略制扼點、及重要經濟海運線等重要岸邊區域的通航,此種非對稱
威脅戰力包括小型而快速的水面艦艇、超靜音柴電潛艇、及各種類型的水雷等,
「濱海戰艦」將能投送對付這種威脅的戰力,使海軍能夠主控重要的濱海水域。
「濱海戰艦」是完全嶄新設計的美國戰艦,其模組化、專屬任務設計可提供艦隊
指揮官所需要的戰力及作戰變通性,以確保海上的主控及聯合部隊的通航無阻,
與運用搭配的無人與有人載具等專屬任務封包共同作業,執行艦隊指揮官指派的
作戰任務,是航母戰鬥群(Carrier Strike Groups;CSGs)及遠征戰鬥群的重要成
員。
「濱海戰艦」也能執行特種作戰部隊支援、高速轉移、海上阻絕作戰、情蒐偵、
反恐怖及部隊保護等,當與較大型多重任務水面艦艇共同互補戰力時,「濱海戰
艦」也能與其他作戰飛機、艦艇、潛艇、聯合作戰單元等分享戰術資訊。在敵人
反通航及區域阻絕潛伏區淺水海域作戰:「速度、淺吃水、及機動性使敏捷的「
濱海戰艦」在接近岸邊作戰得以自由活動,對較大、吃水深的艦艇而言就受到嚴
重的限制」。
「濱海戰艦」肩負近岸通航及反區域阻絕任務,並屏蔽艦隊持續不受海上威脅的
通航,因此使較大的多重任務戰艦得以集中擔負「海上打擊」及「海上護衛」的
工作:「做為專屬任務的「濱海戰艦」,能夠無阻礙的完成彈道飛彈防禦及精準
打擊等多重任務戰艦的任務」。
濱海戰鬥艦艇是模組化艦艇載台:將支援水雷作戰、反潛作戰、及反水面艦艇模
組,其作戰概念定義及想像為一種先進艦體,運用開放式系統架構模組從事多種
任務,及因應任務、威脅、技術的變化再重新調整構型。
濱海戰鬥艦艇更是網路中心的先進技術艦艇:濱海戰鬥艦艇將特別依賴有人及無
人載具來執行指派的任務,成為網路的、分佈作戰的武力一部分,為了在敵對濱
海環境成功地執行戰鬥任務,運用先進的武器、偵搜器、數據融合、C4ISR、船體
、推進器、最佳人力觀念、智慧管制系統及自我防禦系統等技術。
「濱海戰艦」是為了響應國家濱海主導戰略,完成深入濱海作戰任務而設計,擔
任海上軍事據點有效作戰的成員之一,能與其他離艦作戰系統等武力投射平台以
網路化構連,具備速度快、機動強與離艦模組成為作戰系統整合、存活性高及匿
蹤等特性。為了能夠達到有效的作戰,「濱海戰艦」必須能夠履行有限的獨立作
戰,扮演濱海作戰部隊的一部分從事相互支援作戰,或與航母打擊群及遠征打擊
群等多任務艦隊整合作戰,在獨立運用模式方面,單艘前向部署的「濱海戰艦」
將能夠快速反應,並執行廣泛的機動任務,如特種作戰部隊支援、後勤支援(Log
istics;LOG)、反恐怖/部隊保護、海上攔截作戰、海上運輸線(Sea Line of Co
mmunication ;SLOC)巡弋、非戰鬥人員後送作業(Non-combatant Evacuation O
perations ;NEO)、人道協助(Humanitarian Assistance ;HA)、及醫療支援(M
edical support;MED)等。
<參考資料>
一、"Nav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Littoral Combat Ship"; Center for S
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February 25, 2004.
二、"Naval Transformation Roadmap".
三、"Naval Power 21".
四、Andrew Krepinevich、Barry Watts & Robert Work ;"Meeting the Anti-
Access and Area-Denial Challeng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2003.
五、"Littoral Combat Ship Concept of Operations"; Navy Warfare Develo
pment Command;February 2003.
六、DAVID FOXWELL ;"Hullforms key to speed for Littoral Combat Ship";
JANE'S DEFENCE WEEKLY; NOVEMBER 19, 2003.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23:44 , Processed in 0.02017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