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元府稱帝建國,國號明,是為明太祖洪武帝。自朱元璋起,共傳十六帝,至1644年(崇楨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楨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共276年。而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极﹔入關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丰,同治,光緒,宣統,共傳12代。

一個276年,一個268年,离我們最近的兩個龐大帝國,生存的時間長短,是如此的相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評价和地位,卻又是如此懸殊!

同為幵國之祖,清太祖得到的評价是” 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這個用兵如神的統帥,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戰士,此后兩百年間在全世界所向無敵。”(引自金庸《袁崇煥評傳》)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則向來被史學家們罵成是地痞流氓出身的陰險小人,他說鏟除异已,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等等。

一貶一保,相去何止千里!至于其它諸帝,受到的評价也是天上地下,” 整体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后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出處同上)

很遺憾,金庸先生作為文學界的大師級人物,在武俠小說上的成就自然是世人皆知,影響力遍及華人所至之處。衹可惜他的歷史觀,卻不免充滿了個人的偏見。更令人遺憾的是,因為金庸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及影響力,導致許多讀者和他一樣,對明清兩代的歷史充滿了偏見。

滿清在中國的統治,共計268年,而在這268年之間,滿清皇朝留給后人的,几乎什么都沒有。也許,除了奴性。

何謂奴性?這個名詞解釋起來,是指人沒了自主思想,衹會唯唯諾諾,聽命行事的意思。按理道,奴性這個詞來自奴隸社會,中國社會進入封建時代已超過千年,不應該有這种現象出現才對。可是很不巧的,大明朝被滿清給滅了,滿清偏偏又是從奴隸制度發家的。結果中國近兩三百年的歷史,充斥著整個中華大地的,就全是”奴才””奴才”的諂媚聲了。至于那些有骨气的,堅持著漢族气節的,早就在那場”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大屠殺中死得干干凈凈了。

回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一种名人是歷代皆有,唯獨清朝268年一個也沒有的。那就是思想家。明朝的大思想家,我們所熟知的,有陽明先生王守仁,溫陵居士李贄,梨洲先生黃宗羲,亭林先生顧炎武,船山先生王夫之。在《中華千年十大思想家》中,僅明一朝便占了一半之多,而整個”輝煌”的大清朝,連一個都沒有。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很簡單,因為清朝的制度,根本不許低下的人民有自已的思想!他們要的,衹是唯唯諾諾,聽話做事的奴才!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云南一個網站上登出的《百年前的昆明》的照片,那些都是珍貴的歷史寶藏啊,沒看過的人一定要看看!可是當我看到那些照片的時候,唯一的感覺就是想哭。些,就是我們的祖先嗎?這些猥瑣不堪,麻木不仁的瘦弱的黃种人,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太公太婆?為什么中國人曾經一度被世人稱為”東亞病夫”,在那些照片上,我第一次有了清楚的感覺。

一直到明朝結束,我們整個民族還是充滿了勃勃的生机,還有勇于犧牲,頑強不屈的精神。終明一朝,都在与北方野蠻民族做著強烈的爭戰,從未有過妥協。明太祖甫一建國,就派大將軍藍玉出征塞北﹔明世祖四次御駕親片,平定蒙古遺患﹔就算是景帝那樣的懦弱,也敢親自率軍迎擊瓦刺鐵騎,雖然最后全軍覆沒,自已也被俘虜﹔就算是這樣,明朝也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另立新帝,奮力抗爭﹔之后平定倭寇(不知道有几位明白就算是在与倭寇作戰的同時,北方与野蠻民族的交戰都從未休止過),抗日援朝,到后來崇楨皇帝時內憂外患,國事大急,還是拼力支持起八十萬關宁鐵騎。絕不与滿清妥協!

就算是被鼓吹成盛世的康乾兩代,也遠不是各位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康熙雍正兩朝還好,乾隆一代,根本就是一個充斥著貪污与腐敗的黑暗時代。不但中下級官員人人貪污,就連大學士,首輔都不能例外。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是誰?正是乾隆最寵信的大臣─和坤。乾隆死后,他被結算抄家,大家猜猜抄出來的家產有多少”----三億兩白銀!

至于乾隆之前的雍正,這可是位著名的暴君,武俠小說中的”血滴子”就是出自此人之手。”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典故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吧?加上康熙一朝,兩代清帝興的文字獄是數不胜數。中華民族自明朝傳下來的一點骨气和文化,都在這場慘酷的大屠殺中誅殺殆盡!

有人喜歡動輒指責明朝哪個皇帝不好,哪個皇帝昏庸,哪個皇帝廷杖打殺了多少大臣。 其實稍為研究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明代帝王弄的冤獄,死的多是官員﹔清代帝王弄得冤獄,卻是大殺民間人士,而且是株連九族,血流成河!

說到底,明朝的皇權雖強,皇帝卻還是必須受大臣限制。許多大臣的意見与皇帝相左時,往往皇帝大發雷霆,殺了多少大臣都一樣無法實行。畢竟明代的文人還是有自已的思想和原則的,特別是它那個制度。我們都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事實上明代的皇帝要辦事,必須要官員們同意才能行得通。他可以殺不同意他意見的官員,但就算殺了,他還是辦不了事。

看電視也可以發現,明代皇帝想要封哪個人做官,必須通過吏部,禮部,大學士們同意不可,而清代的皇帝就不同了,衹要看誰順眼,隨隨便便也可以封他大官做不可。有人說明世宗与大臣的皇考之爭衹不過一場鬧劇,我看不然,它至少說明了明代皇權的有限,沒有大臣的同意,皇帝想做什么都不行。這也是為什么終明一朝,會有東西內厂及錦衣衛的盛行了。表面上皇帝手操生殺大權,可以任意妄為,實則君權不振,才有這些權力机构的產生。皇帝的目的,是可以越過朝中那班大臣任意行事。

衹可惜,朝中那些文官大臣們腐敗得快,東西內厂和錦衣衛腐敗得更快。


又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兩則新聞,与大家共勉:


新聞一:我國首次出土明朝早期地雷

  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6日電(記者石圭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在托克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考古學家說,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体,大小規格分為兩种,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台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葯和引爆火葯捻,當打幵已經鏽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里邊的火葯。火葯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葯為土灰色,且部分火葯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出土地雷的內蒙古托克托縣(古代稱之為東胜州)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梁台地,起著雄踞高地,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這里水陸交通便利,邊界貿易繁榮。元朝未年,全國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后,為了蕩平北部元軍,明軍曾在這里与元軍發生激戰,該城出土的地雷正是這時明軍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几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明朝早期地雷的出土,填補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而且為研究元朝未期和明朝初期,這一地區的軍事布防、防御設備,特別是明朝地雷的构造,火葯的配制等情況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完)

新聞二:
考古發現我國明朝已有“坦克”式戰車
----------------------------------------------------


不懂了不是,之所以存在“清胜于明”的評价,那是因為評价的標准,乃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的角度來看的──────清的集權程度、遠比渙散的明來的更“狠”,就是說皇帝的控制、權力更大。但是如果標准采用別的体系,那渙散反而是大大的好事,越發的有利于資本的萌芽等等。
──────所以,清是“封建帝國”的优等生,不過過于优等了又生錯了時代,反而越优等越完蛋。明是“封建帝國”的一般生,沉浮于及格線上,但是反而可能更适應世界的變化────────雖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兩個朝代的順序顛倒一下,也許結果會更好,哈哈。



轉貼於軍事文摘hxgg先生的註作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其實我覺得沒錯,
可是現在中華民族只是表面,
有很多地區人還是有種族分別,
有很多小說(抱括金庸)都有這現象,
其實過去幾個朝代只是有點差,
可是不能判定其種族不好,
而且中國歷史也比較偏向我們漢人,
像宋朝那麼差,那麼壞,
可是歷史都以他為主角,
所以真是大民族主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這篇我是純以歷史的比較來看
我看到的是一個種族去統治另一個種族所使用的政治手段

當時滿人在統治中國時
最怕的是漢人
因為人口多,文化悠久,種族融合力包容力強(最怕文化衝擊吧)
不難想像滿清貴族為了維持自身的權力
使用了許多殘忍的手段
來維持自身的領導地位

不過這是過往的古早事了
清跟明
時空環境有些差異
我不認為可以拿來比較(清的"狠"多少帶有族群的觀念,看中東地區就知道)

不過統治者的心理想法大致相同(都是為鞏固自己的權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以個人的意見就是 

明朝無一個是好皇帝。當然是以學術、科技、政權、民生、戰爭、外交、國際地位衡量。

如果根據佛洛依德的民族分析,中國由明朝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處於一個叫『口腔期』的階段。即是比『肛門期』好一點而已。

而由古時中國人缺乏的國家觀念,只是處於部落、家族方式的意識形態也沒有變動。

(離題了XD)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8 13:57 , Processed in 0.01885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