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中國古典文學的分類, 大抵分為 "韻文" 和 "非韻文"二類
所謂的 "韻文", 即有韻之文學作品 : 句法講究押韻. 句型多齊整. 大概源於古典的歌謠
現存最早而可信的作品為 "詩經", "詩經" 以下, 楚辭. 賦. 樂府詩. 古詩. 近體詩. 詞. 曲. 戲曲都屬於韻文
賦雖是一種半詩半文的體裁, 戲曲雖是舞台搬演藝術; 但前者仍講究押韻, 後者所唱曲文仍是詩, 故皆列入"韻文" 一類
另外, 駢文不屬於韻文
詩經與楚辭之比較:

                代表                     句型                       內容                                   風格
詩經         北方詩歌               四言為主             以表現先民社會. 生活. 情感為主       質樸而寫實

楚辭         南方楚國詩歌          帶"兮" 字的雜言     描寫個人情志與幻想                     鋪張而浪漫

詩經:
特色:
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韻文之祖. 北方文學代表

產生時代與作者:
收錄自西周初至春秋中晚期的周代詩篇,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篇數:
計三百二十一篇, 其中六篇有目無辭, 故今本實得三百零五篇, 統稱為 "詩三百"

詩之六義:
即 "風. 雅. 頌. 賦. 比. 興" 其中"風. 雅. 頌" 為詩經之體裁; "賦. 比. 興" 為詩經之做法

體裁:
風:
十五國風, 共一百零六篇, 為各國民間歌謠, 所詠之物為各地風土民情, 生活情狀, 樂調為地方腔調
雅:
二雅, 小雅七十四篇, 大雅三十一篇, 共一百零五篇
雅為士大夫所歌詠的樂歌, 是中原雅正之音
小雅多宴饗之樂歌, 大雅多朝會之樂歌
頌:
三頌, 周頌(三十一篇). 魯頌(四篇). 商頌(五篇), 共四十篇
宗廟祭祀之舞曲

作法:
賦:
敷陳直敘, 即"直敘法"
比:
以彼比此, 或取物比人, 即"譬喻法"
興: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詠之辭, 即"聯想法"

結構與風格:
1. 大抵每句以四言為主, 每篇多三章結構
    四言為二二音節, 頓挫. 節奏俱極穩重, 行成了詩經莊穆質樸的"本色" 風格
2. 三章結構, 反覆訴說, 也形成了詩經特殊的唱歎風味

傳詩源流:
1. 此三百篇, 在孔子以前, 已流傳於魯國, 經孔子重編後, 遂為定本
2. 孔子傳詩給子夏, 傳子夏作詩序以明詩旨
3. 漢代傳詩有三家詩及毛詩, 秦火之後, 漢代傳詩者有魯(申培公). 齊(轅固生). 韓(韓嬰). 毛(毛亨)四家詩
    魯. 齊. 韓三家為今文經, 均亡佚, 唯毛詩(古文經) 流傳
4. 南宋 朱熹作"詩集傳", 廢"詩序", 提出許多新創解, 為明. 清學者所宗

楚辭:
特色:
戰國時代南方文學代表, 中國辭賦之祖

產生時代與作者:
1. 屈原遭讒放逐, 先後作離騷, 以及九歌. 九章. 天問等作品
2. 屈原弟子宋玉及唐勒. 景差. 賈誼. 劉向等人皆有仿作
3. 西漢劉向取屈原所作離騷等二十五篇,
   與宋玉. 景差. 賈誼. 東方朔之作及劉項自作之"九歎" 合編而成
4. 東漢王逸本西漢劉向所輯楚辭, 加上自作之"九思" 重編章句, 且為之注,
   名曰"楚辭章句"
5. 南宋朱熹作"楚辭集注"

形式:
以六. 七言為多, 錯雜以八言. 五言. 四言, 句式參差,
並多帶有"兮" 字或"些" 字語氣辭

風格:
個人情志幻想, 文字鋪張華美, 有浪漫神秘氣息

價值與影響:
1. 開啟了中國古典詩歌最早的"個人" 文學, 樹立了詩歌個人言志. 抒情的典型
2. 用韻且長篇舖敘的形式, 直接影響漢風的體製
3. 大量運用香草. 美人的意向, 形成古典詩歌一種非常重要的"寄託" 式的書寫傳統
   (香草暗喻擠身高潔;美人喻己眷顧不已的對象- 君王)

以上取自我上課的筆記&參考書

[ 本文最後由 cheese cake 於 07-2-2 01:22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2   檢視全部評分
不动如山  我很贊同  發表於 07-2-2 11:47 聲望 + 5 枚
稚氣16歲﹏★"    發表於 07-2-1 14:18 聲望 + 2 枚
-冰瀞-  精華文章  發表於 07-2-1 12:55 聲望 + 3 枚
whitefish    發表於 07-2-1 12:52 聲望 + 2 枚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這是自己寫的嗎?
很厲害 !

中國文字的韻味果真是高深
令人回味無窮
 

總是在溫柔的表情中看見那麼渺小的自己
在將結束的今天想尋找自己能做的事  :)

*

-冰瀞-

國文版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好像在看"搶救國文大作戰"
大大辛苦了!!
不好整理呢
 

紙上一對平行的線
看似永遠不會有交集‧‧‧ 

如果我們將紙張
 
 對 折

他們將會是完全契合的
          一條
            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另外天問不但是很好的文學作品,也是研究歷史的很好資料,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爲它不是屈原的作品。


PS 不好意思,評分的附言我填錯了,應該是精華文章

[ 本文最後由 不动如山 於 07-2-2 11:50 AM 編輯 ]
 
人间五十年,
造化天所之。
如梦亦如幻,
生此无常世。
岂有长生者,
终古竟不逝?

人文版遊戲活動先期調查,請各位關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樂府詩與古詩之比較:
               音樂性                句式                           來源
樂府詩      可入樂(可歌)        多長短句                   多為民間所作

古詩         不入樂(只可誦)     多五. 七言整齊句式       多為是大夫所作

樂府詩:
來源與產生年代:
1. "樂府" 本為官署之名, 秦時設立
2. 漢興, 因襲秦制, 至武帝時最興盛, 除傳統雅樂, 也大量蒐集民間歌謠, 並吸收西域音樂
   後人於是稱樂府所用的詩歌(即歌詞方面) 為"樂府詩", 列為古詩的一種

作者:
多為民間的歌謠, 大抵不知作者, 也有少數為文人所作, 大抵可知作者

種類:
"行". "歌" 均為樂府詩的體式, 樂府詩的種類繁多, 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收錄自陶唐以迄五代的樂府詩最為完備

內容與影響:
1. 樂府的句法雖然參差, 但以五言最為突出, 它促進了五言詩的產生
2. 詩人以極昏亂的景. 極沉痛的口吻呈現了現實社會的不堪,
    樂府詩為中國古典詩注入寫實的精神, 建構寫實傳統堅固的基石
3. 樂府詩強烈的故事性也促進了敘事詩的發展

樂府詩的流變:
樂府歌詞本來配題. 配樂,各有其特定用途, 其後, 辭與樂的關係漸漸疏離, 終於完全無關, 成為徒詩


古詩:
產生時代:
1. 與樂府詩同起於漢代
2. 東漢班固的"詠史詩", 象徵五言詩的正式成立
3. 魏曹丕的"燕歌行", 則象徵七言詩的正式成立

釋名:
又稱"古風", 所謂"古", 就時間性而言,指時代之古; 就體制而言, 指相對於"近體"

形式與來源:
1. 漢代古詩的主流形式是五言, 也有七言, 大抵由樂府詩演變而成
2. 整個魏晉南北朝五言飛躍發展的時期
   "古詩十九首" 則為五言詩最早成熟的作品

特色:
1. 章法上, 句數不定, 不受限制, 但通常為雙數句
2. 韻法上, 以連句韻及隔句韻為常見, 可換韻
3. "古詩十九首" 樸質自然, 感傷抒哀
    魏晉古詩風格勁直
    潘岳, 陸機以降, 日趨形式美, 南朝唯美之風由此揭幕

[ 本文最後由 cheese cake 於 07-2-2 08:29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賦:
產生時代與淵源:
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他的名稱當取自詩經六義中的"賦", 但他的體制, 則受楚辭及荀子賦篇影響

特色:
1. 一種為楚辭體的賦, 脫胎於楚辭
2. 一種為採問答方式鋪陳的散文賦, 源於荀子賦篇

賦的發展:
1. 兩漢: 又稱"古賦". "大賦", 表現體制宏肆. 詞藻華麗,
    堪稱中國文學史上最豪華而難讀的文字
    司馬相如代表漢賦的極盛期, 他本身堪稱漢賦最偉大的作家
2. 魏晉六朝: 大都是抒情性濃厚的"小賦",
    鮑照. 江淹以後, 抒情小賦不但對偶精切. 音調和諧, 甚至通篇駢麗, 這就是所謂的"俳賦"
3. 唐宋: 一方面講求對仗工整, 甚至六四成文, 隔句相對, 遂成為所謂的"律賦"
    一方面受古文影響以散文創作新賦, 以說理為主, 不重視格律制度, 是為"文賦" 或"散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4 17:13 , Processed in 0.01998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