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轉貼文有一部份只是顯示出工程師的性格特色但也有一些管理的參考


作為測試工程師,在日常工作中接觸最多的當然是團隊中的開發工程師,如何和開發工程師進行有效的交流是測試工程師面對的 重要問題。

一般來說,在一個團隊中,總是有開發人員喜歡和不喜歡的測試工程師,這兩者之間的工作效率和效果都有很大的差異。

當然 ,不能武斷地說測試人員不 喜歡的測試工程師就一定是效率低下的測試工程師,或者說是不合格的測試工程師,但一般來說,那些容易得到開發人員認可的工程師在 測試時總能夠更好地發現缺陷和敦促開發人員解決缺陷。

測試工程師和開發工程師承擔的是開發工作的兩個不同方面,說得極端一點,一個是創建,一個是破壞,雖然兩者的 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但在達成目標的方式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在為同一個目標奮鬥的過程中,發生衝突也是難免的,但通過下面 的一些建議,換個視角看看開發人員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很多的衝突就能化解於無形了。

Cem Kaner在《Testing Computer Software》書中有一段話: “The best tester is not the one who finds the most bugs or who embarrasses the most developers. The best tester is the one who gets the most bugs fixed.”

(最好的測試人員不是發現最多BUG或是使得最多開發人員不自在的人,而是能夠[說服開發人員]修正最多BUG的人),建議大家好好理解這句話。

至於我個人,是從開發工程師轉為測試工程師的,對於開發工程師的處境和想法也曾有過切身的體會,或許是這個原因,讓我在和開發工 程師交流的過程中還算是比較 順利,和他們相處得也還不錯。

在我的測試經歷中,也接觸過相當多的開發工程師,這裏我把和開發人員交流的經驗歸結為“五要四不要”:


[○]要耐心和細心
細心是測試工程師的一個基本素質,測試工程師是對品質負責的人,涉及到品質問題,就不能含糊,因此一定要細心,細心對待每一個可能的BUG、細心對待每一段被你檢查的代碼,細心對待每一個你撰寫的BUG報告,細心對待你發出的每一封郵件。


細心是一種態度,你的態度遲早會感染和你合作的開發人員,而這往往是合作愉快的基礎。

至於說到耐心,在我的工作經歷中,不厭其煩地向開發人員解釋一個BUG,讓他認識到BUG的重要性是經常的事情,其實想想也很正常,對任何人來說,被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都不是讓人舒服的事情,因此,一點不耐煩的情 緒就可能引起對方很大的反感,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要懂得尊重對方
開發是一件需要全面和綜合考慮的工作,開發工作中,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程式中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作為測試工程師,發現了這些問題並不值得你誇耀,也不能說明你比開發工程師聰明。


一個好的測試工程師一定是懂得尊重開發工程師的人,尊重對方的技術水準,尊重對方的代碼。

我接觸過的開發人員都是挺和善的,一般來說,對他們最大的尊重就是承認他的專業水準,承認他的代碼。

對他們來說,代碼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因此,記得在合適的時候表達你對他的尊重,讚揚一下他代碼的精妙之處。



[○]要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開發工程師一般都處在較大的工作壓力下,他的上司直接考核他們的指標很大程度上是已完成的代碼,所以在工作任務緊張的時候,對於測試工程師報上來的BUG會拖延解決甚至是推脫,給測試工程師的感覺就是很不合作。


那麼在這個時候,就需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了,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工作 在內心排定優先順序,如果他認為解決你發現的BUG不是重要的事情,那麼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並沒有向他解釋清楚這個BUG的嚴重程度。

發現BUG是我們的責任,敦促BUG得到解決是我們更重要的責任,因此,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和開發人員坐下來討論一下BUG的嚴重程度,和他一起排定BUG的優先順序別並確定解決的時間。



[○]要有原則
不要忘記,測試工程師需要對產品的品質負責,在這一點上一定要有原則。


測試工程師可以和開發工程師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但在具體的事情上,一定要按照公司的相關流程來處理。

當然,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可以採用一些委婉的表達方式,可以在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體諒開發工程師,但請記住,一個有原則的測試工程師才能真正幫助開發工程師,才能贏得開發工程師的尊重。



[○]要主動承擔
如果開發工程師要求你承擔部分不屬於你的責任,比如,定位你發現的BUG到代碼一級,或者是幫助他編寫部分文檔和代碼(不要不相信,真的有這樣的事情),那 麼你會怎麼做呢?在我的測試經歷中,這些事情都遇到過,我的原則是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多承擔。其實都是工作上的事情,有能力的話 ,多做一點也無妨。當然, 肯定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見,在這裏我也不想爭辯,個人意見而已,僅供參考:)


在我的測試經歷中,我會根據自己的進度和時間安排盡可能地提供更多的關於BUG 的參考意見,甚至是定位到代碼一級,這種方式不是正規的方式,但對於提高自己被信任的程度是非常有益的。

但在主動承擔時,一定要明確是在自己確有餘力的情況下才能去承擔,否則,婉拒是最好的對策。



[X]不要嘲笑
不要嘲笑你所發現的BUG,即使是非常愚蠢的錯誤也絕對不要嘲笑,說不定那個錯誤是因為開發工程師聯繫加班24小時犯下的,對別人的工作始終應該尊重。


如果 你覺得有必要提醒他不再犯一些經常犯的錯誤,可以採用這樣的方式:編寫一份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開發人員常犯錯誤的文檔(記住,千萬 不要寫上誰犯了這些錯 誤),用輕鬆的口氣調侃一下,發送給開發人員。這種方法我採用過,開發人員都能很快接受。



[X]不要在背後評論開發工程師
永遠不要在背後評論開發工程師的技術能力,這個絕對是非常忌諱的事情,一時的口舌之快或許會使你永遠不再能同他良好地合作,要知道,開發工程師最在意地就是別人對他的技術能力的評價。


其實這個不僅僅是作為測試工程師的準則,也應該是做人的準則。


[X]不要動輒用上層來壓制對方
在出現和對方的意見分歧的時候,應該採用什麼方式說服對方呢?


直接向上層求助當然是一個辦法,但這種辦法帶來的負面左右也是很明顯的,首先是作為上層的處理 結果可能不一定符合你的願望(在很多公司,開發工程師的地位高於測試工程師的地位,這種地位的不平等導致上層在處理分歧時會有一 定的偏向性)

其次是動輒 拿出上層來壓制對方只能給他人留下無用的印象。

所以在出現分歧時,儘量嘗試通過溝通解決吧,實在不行,再動用最後的手段。



[X]和開發人員的溝通不要只有BUG
除了在BUG 記錄單上,在其他的地方也讓和你合作的開發工程師接觸到你吧:),午餐或是集體活動的時候多和對方聊聊天,一方面可以增進彼此的 感情,混個臉熟,打交道的時候也方便;另一方面,從他那裏瞭解業務的知識和他負責模組的方方面面,對自己也是提升。


我個人就很喜歡和開發工程師溝通,開發工程師其實一般都是比較健談的,尤其是對自己程式的精妙之處,多瞭解一些,多接觸一些,對自己總是有益的。

寫了這麼多,其實關鍵的就是兩點:

多從別人的角度去想想,所謂“換位思考”,多尊重對方就一定能得到對方的尊重與配合.

其次是加強和開發工程師的溝通,讓他清楚地認識到你的工作對他的價值,你發現的每一個BUG的重要性。

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測試工程師一定是在公司裏被所有人尊重的快樂分子,而不應該是一個“鐵面判官”:)

當然,作為我個人來說,絕對不敢說自己做的已經很好了.

不過,我經常都記得提醒自己:尊重對方。




[ 本文最後由 ViewSonic 於 07-2-3 11:36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趨勢科技內部的「隋朝運河」
陳怡蓉帶領6人小組 打通26國員工溝通渠道


文/杜瑞米 特約外稿


還記得嗎?中國古代的隋朝因開鑿運河,出現的運輸大動脈對南北經濟文化產生了巨大連結,人民彼此因交流更為融合.

現在趨勢科技內 部也有一條溝通運河──Intranet(內部網路),當26國員工可以在電腦裡看到全球無時差的訊息時,是陳怡蓉帶領六人小組 幾個月以來與時間賽跑的心血。

「這種東西太技術面了,反正我講你也不懂」,這樣的對話聽起來對方應該是不想改變立場了,陳怡蓉(Elita Chen)耐著性子,繼續與對方溝通協商.

她腦子裡想的是要如何在不同的立場裡找到往下一步前進的共識,外表清瘦的她,從去年8月開始接下趨勢全球執行副總裁陳怡蓁交辦建立趨勢科技的Intranet(內部網路)的指示後,第一次的跨國性專案任務壓在身上,她不敢想未來二年會有好好休息的機會。

應該有許多同事早已認識陳怡蓉,在公司以往的公關活動都可見到她忙碌穿梭的身影,這位在日本讀藝術、澳洲深造國際商研所的活躍人士,接下這個大案子後面對的不是以往熟悉的同事,而是各國部門主管所指派的成員,在這個約六人的開發團隊裡,成員們分別位於菲律賓、美國、台灣,在台北的作戰指揮總部裡,這一切都要從陌生開始出發。


帶領台、美、菲三地團隊打造趨勢內部溝通渠道
開發團隊的成員各司開發、品管測試、維謢等,至於訊息提供和文字編輯則由高階主管指定代表來提供消息。

無論是開發團隊或是訊息提 供小組成員,都是在既有的工作之外再被派來支援,大家都從既有的工作經驗上來進行這個工作,不同的領域經驗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有趣的是,要建立溝通大動脈之前,成員間也要先打通交流渠道的歧見。

陳怡蓉說,「像我之前負責的是行銷公關活動以及部門管理,但這個專案則是偏向技術性,對我來講第一個挑戰是如何與開發團隊溝通,一個做marketing背景的人與工程師的溝通一定會有些隔閡在,我的想法是,不用去了解到底他們做得多麼技術,自己不必變成工程師,而是中間要找一位適合的人扮演銜接技術方面的橋樑角色。」

而且突然間角色好像對調,公司的高階主管及二千多位員工現在都成為使用Intranet的「客戶」,要如何符合客戶的需求,端出他們要的菜色,這個時候手上的團隊先行的準備動作就是必須依照大方向去訂定很多執行細節。

什麼是內部網路呢?陳怡蓉下了個簡單但明確的定義──暢通內部訊息的流通。因為溝通正是趨勢的文化之一,但趨勢的員工分散在全世界,語言不同、文化也不同,很多時候高階主管的目標傳到中間再到基層,這中間可能有落差,或是關鍵點並沒有傳達到最基層,填補這垂直的訊息gap(落差)是她和團員們的任務。


讓同仁得到第一手資訊
趨勢科技不想有因地區不同而讓員工不知道好消息的遺憾,例如業務部門達到很好的業績、趨勢的產品在某個國家得到大獎,Intra net團隊會盡力在第一時間傳遞出去,把不同國家、不同部門之間的訊息gap給彌補起來,這水平訊息的傳播也是他們的超級任務。

Intranet雖然以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但考慮到不同的使用族群,基本上另外也有中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版。

主管高層在去年第二季的會議時已訂出要增進內部的溝通,以前或許要靠運河來讓訊息移動,但現在最有效、快速的方式就是利用網路系統。

目前高階主管很熱情的支持這個專案,所以每一季的高階主管會議之後,都會提供最新的經營策略、整體營收和高層決議的摘要,甚至是CEO張明正親自入鏡的video演說,一post到內部網站上,所有員工全都可以看到來自高階主管所傳達的第一手消息.

「通常 Intranet首頁的重點新聞是高階主管決定放什麼樣的訊息,其它頁面各部門、各國家分公司則有較大的彈性去做要求,各部門對 其專屬網頁提出功能需求讓我們來規劃設計及完成。」陳怡蓉說。


因應不同地區調整溝通模式
陳怡蓉表示,Intranet規劃的部份在台灣、開發團隊在菲律賓,客戶則分佈於全球26個國家,目前的階段以美國為最大宗。

又因為跨國並跨不同部門,雖然團隊已建立起來,但因為她不是團員們的直屬主管,所以沒有直接約束力,若有人對最高目標的認知不是很清楚或是很堅持自己的意見,她很難直接告訴他應該去做什麼事情,在溝通的過程中她因應之道是「引導」。

而且,溝通的過程也必須依每個國家文化的不同來做調整。

她說,像菲律賓同事需要時常給與鼓勵,要很清楚的告訴他們「我要你們做什麼」.

美國同仁則是盡量溝通,霹靂啪啦跟他們講一堆也沒關係,他們就覺得這是溝通,只要最後得到所需的結果就好,但要注意的是,因為他們上班時間比較彈性,要抓準他們的上班時間才抓得到人,好比有人只要是在上班間內,很可能在一分鐘內會接到他三封e-ma il,但不到下班時間就不見人了,有的人則是上班、下班時間你都能收到他的e-mail。

她回想曾經有過的經驗是,在台灣的下午四點,也就是美國的半夜還收到對方的e-mail,等到她下班,晚上十一、十二點又接到他 的回覆,但有時上班時間卻是一整天都沒有回音,對對方的生活作息也要掌握。

至於日本同事則是很嚴謹,與他們共事可以有高度的信任,而且通常你向對方證明能力和工作成效後,他們會全力配合並能合作愉快。

歐洲的同仁非常願意幫忙解決問題,但要尊重對方講究法理的做事方法,比如歐盟立訂有許多保障員工隱私權的法律條文,即使只是公司內部訊息的流通,歐洲同仁也堅持避免公布觸犯歐盟員工隱私權條款的資訊,只要彼此尊重,歐洲同事是能賦予高度信任的好伙伴。

由於事情繁瑣,接洽的窗口也多,因此需要很多的耐性,有時遇到時效上的事情,陳怡蓉承認也會心急,但她強調跨國專案最最重要的就是把立場站穩了,在最高原則不動的情況下去圓緩其他的溝通,不過,有時彈性調整真的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當行銷人遇上工程師
她從行銷的觀念去衝刺這個案子,因為以前的工作的接觸窗口大多是行銷人員或主管階層,彼此因有共識而合作得很愉快,但現在面對基層的工程師時,卻發現想法的落差蠻大。

「工程師想的是技術性的細節,我想的則是大方向的概念,造成曾與某位工程師溝通某個功能時,他覺得做不到或即使做到了時效上也來不及,考慮到這個功能是客戶迫切需要的,我試著協調是不是可以再想別的辦法解決,但研發團隊失去耐性地說「這種東西太技術面了,反正我講你也不懂」。

這種失去耐性的對話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誤解,角色上的認知以及過程中的問題也會讓這個專案在執行時出現狀況。

由於工程師的技術能力強,經常覺得自己開發出的功能很好,客戶也會使用,但真實情況則是,客戶在使用時總是會遇到類似「相關功能的button(按鈕 找不到)、為什麼要多出這一道手續好不方便…….」

當她向工程師反應客戶們在使用上所遇到的問題並請其再加以調整、修正,有時難免遇到忙碌的團員們失去耐性地回應,認為陳怡蓉挑剔、多事。

「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強調問題所在並加以佐證,多多鼓勵團員,私底下 再用e-mail溝通、甚至ICQ上聯絡聯絡感情,他們還是很好說話的啦!」

陳怡蓉俏皮地聳聳肩笑著說。


時間、績效管理、危機處理三管齊下
 經過第一階段約半年的與時間賽跑,她深刻的體認到跨國專案要時間、績效管理以及危機處理三管齊下。

「我認為最方便的方式是e-mail、電話及視訊會議等,出差則是最後的考量,一趟出國最大的目的是把因為時差及其他因素而延遲 處理的任務趕上進度,不過,那幾天真的會很難受。」

陳怡蓉說,「像去美國這種時差大的國家,通常早上一進辦公室就開始工作,跟當 地協調,等到下午時間,是亞洲的上班時間,又趕緊把握時間與亞洲地區同事溝通,直到美國下班時間,還是不得閒,因為亞洲國家還在 上班時間內。」。

她出差期間的最高紀錄是持續每日工作十五個小時,精神和體力上的壓力都相當大。

跑跨國專案也需要充份的自信心。

陳怡蓉建議,「即使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對方提出的條件,你也要很有信心的告訴他,我可以給你 怎麼樣的解決方案,客戶要看到的是一個自信的你,而不是『不知道耶!我再回去問問看』,或『我也不曉得』,這樣不管團隊或是客戶 都很難信任你。」

另外一個重點是妥善管理e-mail,如果忽略了某一封信,很可能後面又有很多攤子要收,她目前每天收到跟工作直接相關的e-m ail就有七、八十封,要管理這麼多的信件,她的方式是通常先看「寄件人」和「主旨」,按照當時工作的優先順序挑著看,短時間內 沒辦法處理的就要標識起來,並且記得最晚何時要回覆對方,記得要設優先順序。

搭配各式編輯和管理工具也可以增加溝通的成效。

當文字已不足以詳細解釋功能需求、系統問題和專案日程時,除了Office這類必 備的文書工具之外,善用如影像處理工具(Photoshop)、流程圖編輯工具(Visio)和專案管理工具(MS Project),也能大幅提昇專案執行過程中的溝通與成效。

雖然工作有苦但也有成就感,陳怡蓉說,當成品得到客戶的滿意、因內部訊息暢通而見同仁們士氣十足以及向高階主管報告時得到他們的 正面肯定,對她及團員是辛苦背後最大的欣慰。

而且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不同的領域,讓她也興致高昂,「例如很技術性的一面,即使並 不了解,也會私下請教工程師,或從過程中學習,只要學到就是我的。」她笑著說。

趨勢科技是一家國際性的企業,陳怡蓉說,每一個部門、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沒有好壞,經過這個跨國專案的訓練,她在工作上學習到 如何去與人配合,視野也變得更寬廣,更得到了一個好習慣,就是管理是以大目標為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商周人物  
工程師性格 救活兩家虧損公司

《獨家專訪》紐約人壽5兆資產掌門人

11月29日,紐約人壽董事長兼執行長史端博訪台,執掌這家美國10位總統選擇的相互保險公司,他7年內,讓保險銷售成長125 %。

「從這棟大樓,走到另一棟是不是要花兩分鐘的時間?」這是塞伊‧史端博〈Sy Sternberg〉排定亞洲行程時,致電問台灣分公司的問題之一,他要將這兩分鐘排入來台二十二小時的行程表中。在不到一個小 時訪談中,史端博兩度確認行程是否按照時間。專注、精準是這位掌管紐約人壽新台幣五兆元資產的掌門人,給人的第一印象。

紐約人壽是全美第一大,全球第五大相互保險公司,美國有十位總統選擇紐約人壽。史端博從一九九七年擔任紐約人壽董事長兼執行長一 職長達七年,七年內他讓保險銷售成長一二五%,資產成長七四%,營業利益成長五六%,股東分紅成長五○%,並在五年內,讓紐約人 壽在《財星》雜誌〈Fortune〉五百的排名,從八十七名躍升為六十八名。
當競爭對手,全球第一大相互保險公司,日本生命保險〈Nippon Life〉,過去五年營收衰退一三%時,紐約人壽五年成長三三%,去年其營業利益還突破十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出身工程師的史端博,一九八一年,進入前東家麻州相互人壽保險公司,成功挽救一家每年虧損一千五百萬美元的公司,八年後,他進入 紐約人壽團體壽險部〈Life Health group〉,在三年內,他將這個部門從每年虧損三千萬美元,到每年獲利二千四百萬美元,二次轉虧為盈的能力,讓他在一九九七年 當上紐約人壽董事長兼執行長。

當外界質疑工程師出身的史端博,如何帶領這家擁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保險集團時,他反而認定從商之人,必須具備工程師的專注,才能 在千頭萬緒之中,釐清問題,找到答案,他同時希望將這份專注傳達到經營團隊身上。

暌違七年,這次他風塵僕僕從曼谷飛來台灣,展開不到二十四小時的訪台期間,《商業周刊》特別取得獨家專訪。以下是訪談紀要:

管理建議:傾聽問題,別立下太多方向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無論在麻州相互人壽保險公司,或者是紐約人壽,您都有成功轉虧為盈的經驗,您如何做到?

史端博答〈以下簡稱答〉:嗯,我的學習能力很快,我知道成功的條件是什麼,對員工來說,我很有領導力。我會讓員工知道幾種解決問 題的方式,他們會聽進去,然後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問:您如何給經營團隊建議?

答:我傾聽、瞭解他們的問題,我的工作只是決定哪個問題比較重要。你知道,有趣的是,公司領導人常常,而且是很常〈加重語氣〉立 下太多方向,這樣你就無法聚焦某個方向,而大多數的人,不只需要知道他們要做什麼,也要知道處理事情的優先順序,哪件事情比較重 要。

當領導者面對事情,容易去想出千百種做法,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聚焦某項做法。

問:當你要求部屬達到業績和獲利,也是採同樣的方式嗎?

答:是,你可以說我不喜歡這樣的數字,這樣的數字不好看,獲利應該成長多一些,但這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是指〈用手指文件 〉,跟你的經理人說,我不喜歡這數字,但有三、四種做法可以改變這數字。

領導者的責任不只是指出問題,還要跟員工一起合作解決問題。你不能只把球丟給其他人,站在一旁抱怨。像是今天早上我們討論一些問 題〈編按:史端博受訪前的行程是和台灣區主管開會〉,我明確指出有幾種做法可提升獲利,我認為我們可擴張某部分或調整某些服務價 格,我提供很明確的意見。

我不可能在一個小時之內知道解決的方法,我只是給幾個建議方向,他們也許會因此想出其他解決方案,這就是領導。〈加強語氣〉

問:您的經營風格非常犀利,員工跟你開會時,你直指問題核心不斷追問,很多人會害怕跟你開會?

答:沒錯,沒錯〈點頭〉

問:你刻意如此嗎?

答:是。因為那會讓人更專心。這讓員工全力以赴,想想看奧林匹克運動員,想想這些運動員小時候,他們非常專心的做一件事,不斷訓 練,他們一直做,一直做〈加強語氣〉同一件事,因此當競賽時,他們會做得很好,如果你能讓你的員工全力以赴,這就是領導力。

經營風格:決策自律,蒐集資料找真相

問:您出身自工程師,您認為現在還保有工程師性格嗎?

答:有時候我和管理階層開會,我做事的方式很工程師〈笑〉。我會像機器般不斷問問題,我也會跟業務聊天,這時候的我就不一樣,這 就是他們付高薪讓我當CEO〈執行長〉的原因〈笑〉。

不同的工作,要展現不同的我,有些工作你必須像工程師一樣,不停的問財務問題,另一小時,你要激勵業務,有時我要見政治領袖,談 話方式又不同。

問:所以工程師背景對於經營保險公司影響很大?

答:如果你從商,一定〈加強語氣〉要有工程師性格,這在解決問題和決策時很受用,它讓你自律,如果你有工程師背景,你第一件想做 的事就是找到真相〈Fact〉,很多人在資訊不足時,常常貿然找出解決的方式,工程師性格會讓你在第一時間,蒐集到你要的資料, 問對問題,發現真相,找到你要的答案。

問:在一九九一年時,你們必須做出上市或者依舊為相互保險公司的決定,為何最後還是決定成為一家相互保險公司?

海外布局:亞洲已有七國,後年搶攻越南

答:因為假設上市,我們會遇到股票股東和保戶之間的衝突,股票股東希望快點將獲利轉移給他們,保戶會希望我們保留這些盈餘,因為 這會成為資產,假設以後發生不測的時候對保戶比較有保障。我們認為上市會馬上造成保戶和股東間的衝突。

問:相互保險公司因為無法上市籌資,假設要追求成長,先天的限制比較大,您如何在相互的架構下追求獲利?

答:這是很好的問題〈沉默三秒〉,我們是相互保險公司,因此我們沒有利益衝突,我們的股東就是保戶,我們必須壯大資本,將部分獲 利交給保戶和分紅,我們可以讓產品有合理的價格,其他的錢,我們放在資本帳戶〈surplus account〉,像是銀行帳戶裡。

以今年來說,我們就放一百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三百五十八億九千萬元〉在資本帳戶裡,這些錢放在這裡只有一個理由,就是保 證我們實現承諾,像最近大家在談禽流感,大家都怕禽流感,因為很多人可能會因此而死,我們可以成為實現承諾,付得出保費的公司, 我們資本很多,也許是最禁得起考驗的保險公司。

問:紐約人壽海外布局九個國家,有七個都在亞洲,您好像對亞洲特別有興趣?

答:因為美國是成熟市場,每年壽險成長不過三%到四%,我們必須去找成長快速的新興國家,這意味拉丁美洲和亞洲,而非法國或德國 ,也非日本,這些市場太成熟。我們找的是有大量中產階級,壽險成長為兩位數的市場。

問:您曾說過,為了確保以後二十年,每年壽險銷售成長都在二○%到三○%,你必須布局亞洲新興國家,但是您如何在這麼多亞洲國家 中選擇標的?

答:我們不只看當地的壽險成長,還看當地的競爭程度,有些國家有太多〈加強語氣〉壽險公司競爭,像是馬來西亞或新加坡,我們都沒 有進軍這些地方,因為當我們決定要進軍時,很多保險公司在當地市占率已經很高了。

現在我們審慎地考量在二○○七年,拿到執照,進軍越南。我們雖然不是第一位到越南的保險公司,但是卻是前十名,而當地市場因為成 長快速,還容得下我們。反觀日本,不僅壽險成長緩慢,有太多壽險公司,多我們一個實在沒有意義。

未來展望:期許公司一百六十年不墜

問:我們知道因二○○一年阿根廷金融危機,紐約人壽賠不少錢?

答:是,不過好消息是,我們明年在阿根廷即將轉虧為盈〈笑〉,我們花了三年〈加強語氣〉才重新站起來。

問:從阿根廷危機中學到什麼?

答:這是個好問題,我們學到應該建立早期預警機制。我們現在定期確認一系列經濟指標,仔細確認是否社會某部分已露出危機徵兆。

紐約人壽在海外布局是讓我們持續成長。我們的營收成長緩慢,我們真的很想成長快一點,而新興市場是獲利成長的機會。我倒不擔心我 任內〈海外成績〉如何,我較在意的是,我之後的執行長,有沒有比美國成長更快的市場,我目前想做的是讓紐約人壽,在接下來一百六 十年保有成長動能。



塞伊‧史端博(Sy Sternberg)小檔案
背景:
‧1943年出生
‧紐約市立大學電子電力工程學士、東北大學電子工程碩士戰功:
‧在麻州相互保險時,讓每年虧損1千5百萬美元的公司轉虧為盈。
‧任職紐約人壽團體壽險部副總裁期間,3年內,從每年虧損3千萬美元,到淨賺2千4百萬美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黑暗籠罩大地.死亡悄悄降臨 ... ...

不用職權,就能把事做好
陳芳毓




人物小檔案
程天縱
出生:1952年
學歷: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現職:德州儀器亞洲區總裁
經歷:惠普中國公司總裁
管理哲學:帶人帶心,就可以不用職位權力把事做好





他曾以台灣經理人的身分,突破外商科技公司升遷上「玻璃天花板」的限制,直入跨國公司的權力核心;他以在外商工作多年的經驗,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程氏觀點」管理哲學與「杯子與臉盆」領導智慧.

他強調,先把提起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 TI)亞太區總裁程天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1992年突破當時台灣經理人的「玻璃天花板」,升任惠普(HP)中國區總裁.

6年後,程天縱轉戰德儀,成為少數晉升大型外商科技公司權力核心的台灣經理人之一。

在中國惠普那 7年,程天縱以自己獨特的「人性管理」為出發點,開始了解、訓練、培育當地員工,不但成功塑造惠普的企業文化,也培養出許多本土 經理人。那段難得的「跨文化」管理經驗,始終是兩岸媒體報導的焦點。

具有27年外商專業經理人的管理經驗,縱橫惠普、德儀兩大跨 國企業的種種經營挑戰,程天縱首度接受《經理人月刊》專訪,暢談他的工作心得。在訪談中,程天縱就企業文化、生涯規畫、領導等關 鍵議題,做出精闢的回應,不但展現出他對管理理論和實務的融會貫通,也有令資深經理人耳目一新的「程氏」觀點。

對成功的定義:成功,每個人有自己的路

Q:目前外商公司需要具有什麼特質的人才?你可否給予有志進入外商工作的台灣經理人一些建議?

A:外商公司的道德要求普遍比本地公司高,所以第一條遊戲規則就是要注重道德。我曾經在大陸對惠普員工講過一篇「是非論」:

最高等的人是「大是大非」,只有對跟錯。

次等的人「小是小非」,原則知道,但是細節就隨他去。

再次一等的「是非不分」。

再下一等的叫「似是而非」,錯的要變成對的,這有誤導人的嫌疑。

最下一等的「積非成是」。

第二個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在外商公司,我們都是一個螺絲釘,我們不是去逞英雄的。

第三個是外文能力。

第四個是行動力。

在外商工作經常要全世界調來調去,你不配合也可以,外商會尊重你,但是你的升遷就會受到限制。

Q:你是最早當上跨國公司大中華區總裁的台灣經理人之一,你成功的關鍵何在?

A:對於成功,我現在有深刻的感受和體會。什麼叫成功?你今天的成功,可能5年後回頭一看,就不覺得成功。

成功很難蓋棺論定。

我大學時候成績在我們班是後段,當時成績好的都拿到獎學金到美國去,家裡窮的還賣房子換美金。

他們畢業後到惠 普或 IBM或德儀的實驗室慢慢幹,幹到現在快退休了,只做到實驗室基層經理。我這個後段班的,不知怎麼混的,竟然變成亞洲總裁,職位 比他們高五、六級。

但是,我這樣就算成功嗎?我當時進入外商公司,人人羨慕。

可是回頭看看,我那些同學自己出去創業,現在都是上市上櫃公司老闆。我在惠普一直升上來,有些沒搶到位置的,就到微軟(Microsoft)去了,結果股票大發。他成就沒有我高,但是拿到的股票比我多。

我在外商做得不錯,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找過我,聯電董事長曹興誠找過我,副董事長宣明智也找過我,我都沒去。結果現在想想,也不 知道是對還是不對?(笑)

我的結論是:成功,每個人有自己的路。

很多人問我說,「Terry,你怎麼做生涯規畫?」說真的,我什麼生涯規畫都沒做過,所有的變化都是自己跑出來的,我根本沒想到!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所以成功很難規畫。

很多人做生涯規畫,是看準一個位置向上努力, 有人看到我走過的路,就說改天我要坐Terry的位置,我說你慘了,我的位置只有一個。一個人的路要愈走愈寬、愈走愈廣,這樣機 會才會更多,不會愈走愈窄。如果你把未來的機會只瞄準在一個位置上,你絕對死定了!

每個人要在走自己路的過程中,走出自己樂趣和成就感。全台灣 2300萬人,不會只有一個郭台銘是幸福快樂的。任何組織都是金字塔,CEO只有一個,每個人都deserve(值得)你的成功,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人家告訴你的成功的定義,這樣你會痛苦一輩子。



帶人的智慧:不需利用職權,就可以把事做好

Q:你一直以「專業抬轎人」自居,但同時你也不斷在企業內建立新部門,走的都是沒有前例可循的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這兩種看似衝 突的個性?

A:這兩種個性必須要融合,既要能單打獨鬥,但也要懂得團隊合作。單打獨鬥,要要有創意,必須要嘗試新的方法,但是要在一定的規則之內、在公司給你的框框裡,自己要懂得平衡,過了這個界線就不行。例如公司強調道德,你就不能賄賂,你要尊重組織內的規畫和界線。

Q:你在德儀8年來最得意的成績是什麼?和你的競爭者相比,你做對了什麼?

A:我最大的成績就是我還活著,轉換跑道成功。大陸有外商經驗的總經理屈指可數,你去看這些人,跳槽的存活率都不高,待的都不久 。為什麼?

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一個基層新人,去一個新公司,同事都會把公司規矩一一跟你講;但是當你跳槽去一個新環境,一來位置就最大, 是總經理,大家只會看你的笑話,沒人把你當同事,沒人告訴你哪些地方做錯、那些地方做對。

第二個,新環境有新的文化、新制度和習慣。制度你可以去讀,但習慣你不會知道。

第三個,外商的權力核心通常遠在美國或歐洲,所以你遠離權力核心。

第四個,你沒有人脈。外商公司都是矩陣式管理,你不懂公司的決策模式,你做錯事沒人跟你講,就陣亡了。

我在外商這麼多年的經驗,有一項本事很大,要吹牛一下(笑),就是我可以不需要利用職權就可以把事做好。我剛講這個矩陣式管理, 大陸叫「條條」和「塊塊」。

我大部分的工作經驗是在「塊塊」 (地區分公司),「條條」(產品事業部)不會管到,事業部總經理大多是在總部;這中間的權利有時候會擺到「條條」,有時候會擺到 「塊塊」,像鐘擺一樣。

1979年我加入惠普的時候,柯文昌是總經理。那時候權力在「塊塊」手裡,柯文昌權力很大。

我們當時就想,哪天做到那個位置不知 道有多爽!結果我辛辛苦苦幹到1992年,終於在中國坐上國家總經理的位置。

但是那時候大風一吹,權力吹到「條條」手裡,結果直接向我報告的,只有我祕書(笑)!其他都各自有各自部門的老闆,連我的財務部門主管都直接向亞太區的財務主管報告。

矩陣式組織的權力分配本來就有兩條線,一條是實線,一條是虛線,我的區域都是虛線!但是事情還是要做,表面上你是領導人,但是面對你的部屬時,你管不到升遷也管不到加薪,沒有職位權力(position power),你怎麼辦?你要靠自己來帶他的心,這就是我所說的不需利用職權把事做好。

我在中國惠普6年,培養出我最大的本領,就是怎麼樣不用職位的權力來完成事情。到了德儀以後用同樣的方法,因為我還是管「塊塊」,跟事業經理 還是要保持良好的關係。

與員工的溝通:重要的不在結果,而在思考邏輯

Q:你在職場上看似一路平步青雲,你曾經做錯什麼決策嗎?

A:你現在應該知道我不是平步青雲(笑)。一般在工作上的決策,沒有所謂絕對錯誤。我一直很強調一個觀念,我跟員工的溝通,最重要的不在結果,而是在思考邏輯。

我在台灣惠普的時候,有兩個學長都是負責硬體維修的,高我四屆的學長是負責全台灣的維修工作,他底下有一個高我三屆的學長。

這兩 個人一起工作很久了,有天我就問底下這位學長,「你了不了解你老闆?」

他說,我老闆很聰明,我每次問他什麼問題,他都會給我一個 答案;可是每次老闆不在時就要我代理他的職位,但之後我都會被罵,因為我做的決定都不是他會做的。

我說,你們兩個在一起那麼久了 ,難道沒有一點默契嗎?這就是沒有溝通過程,只有溝通結果。

所以 我跟員工談的時候,我會帶領他走過他的思考邏輯,也走過我的思考邏輯,只要思考邏輯是正確的,目標是一致的,到最後用什麼方法去 做,得到什麼結果,其實不重要。

假設你的出發點是為了世界和平,必須拿刀子去捅敵人一刀,只要講得出道理來,讓我覺得你的思考邏輯是對的,我就會同意。

我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太在意決策的結果,而沒有重視中間思考的邏輯。

比如說,我們要增加公司利潤,討論出來會有兩派做法,一派是開源,一派是節流,這兩者都對。

我跟員工討論,就算我跟他的想法完全 不一樣,但是他的想法如果聽起來有道理,我聽他的。

因為是他提的主意,他會百分之百去執行。所以, 一個錯誤的決策被正確的執行,會比一個正確的決策被錯誤地執行效果要好。


「杯子與臉盆」領導哲學:不只把杯子倒滿,更有能力把杯子變成臉盆

Q:你怎麼定義管理者和領導人?

A:我喜歡胡思亂想,很多事我會聯想一大堆。我出差的時候住飯店,早上起床洗臉刷牙,打開水龍頭,發現飯店的水很急,漱口杯口徑 又很小,水一打開再一關,通常只裝了三分之一杯。

假設杯子是你的屬下,水是公司交代的任務,你要把杯子裝滿,就要慢慢倒。能夠懂得「慢慢倒就會滿」的人,就是管理者。

然後,我會進一步想,把水開慢一點,是唯一的方法嗎?我後來想通了,人不是杯子,人不是不變的。

我把杯子變成臉盆,水再急它都會滿,而且裝得更多。

所以,能把杯子變成臉盆的人,就是領導人。

以我在中國大陸的管理經驗來說,面對大陸員工,首先要具有同理心,了解到你是人,他也是人,人性相同之處比不同處多很多。

第二是要專業,因為你的價值在於你的整體經驗走在大陸前面。

第三要融入當地,不要只去台灣人的餐廳,大陸當地餐廳你也要去。

第四要有移動性 ,因為你要跟著市場移動;最後要對大陸有熱情,對當地人要有熱情,熱愛當地人。至於該怎麼做呢?你要贏得人心、贏得他的信任和尊敬。

會被信任的人,就是透明的人。如果一個人喜怒不形於色,出身背景我完全不知道,每次問他,他就把話題岔開,這種人你會信任嗎?

所以,第一就是把自己變透明 ,讓你的員工盡量了解你,把你的過去,能交代的盡量交代清楚,交代清楚了就不會有謠言。這也顯示你的大度,沒什麼不能攤在陽光下 讓人家檢視。

第二,要主動信任別人。要人家信任你,你就要盡量去信任人家。但是信任一個人,不見得就會「尊敬」他, 要贏得尊敬有兩點:第一,你在專業上要有一套本事,但是光有本事,員工不見得會尊敬你,還要加上你對他的關心。

一個有本事,又會關心、幫助你的人,你就會打從心裡尊敬他,願意為他出生入死。要是你對人沒有熱情,就不會有關心。

回到杯子與臉盆的比喻。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在面對員工時,贏得對方的尊敬跟信任,把自己變透明,信任別人,在專業領域上讓人佩服,處處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你就有能力把那個人從杯子變成臉盆。

管理者知道各種知識技巧,領導人可以讓人為你敞開心胸。

Q:你心中有任何領導者的典範嗎?

A:我從我的每個老闆那裡都學到很多。當過我老闆的人都喜歡我,都希望我為他做事,包括老外也一樣;這些老闆每個人都有不同特質,但都很照顧我,但是換做另一個人可能就不這麼想。

這跟每個人惜福程度有關,比較惜福的人會認為別人給他很多,這就會引導他也給別人很多;一個不惜福的人就認為什麼都理所當然,他 給的也就少。

Q:你做到這個職位,現在所面臨的最大管理議題是什麼?

A:我最大的議題在於,我必須面對我是「專業經理人」這個事實。職位愈高,無力感愈大,像我剛講的,矩陣式管理限制了我的權力;我這個人是不斷在內部創業,我在愈基層時,創業的空間愈大,愈到高層,我的創業空間愈小。

金字塔這麼大,下面的空間比較寬廣,我在下面怎麼轉都沒問題;等到我愈往上升之後,轉不動,職位愈高,受到的限制愈大。

Q:那你的對策是什麼?

A:知道對策就不是這個答案了(笑)。但是我沒有說這個是錯,現實就是這樣,跨國公司的CEO其實限制很多,他上面還有董事會。

我常在講,公司像個金字塔,大家都是一個齒輪,最上面的CEO動一圈,下面的已經轉了幾十圈了,所以上面不能亂動。

一個好的公司治理,職位愈高的動得愈少,我現在可以動一些啦,但是有點動得不太舒服。

Q:這時候會不會少了工作的樂趣?

A:你要認清現實。你要繼續待在這個職位上,為了公司好,你就必須要限制自己。如果你真的癢到受不了,你就跳出去動!(大笑)


談未來領導人:眼界要廣,持續多付出、不計較


Q:在培養接班人時,你注重什麼條件?

A:我特別重視人品道德。當然還有其他啦,像奇異總裁威爾許講的 4個E(energy活力、energize激勵、edge優勢、execute執行)1個P(passion熱情)就很有道理 。

Q:你曾經說過,經理人在30歲左右的「衝刺卡位期」,應該多付出、不計較,而你也是如此身體力行。如果有人仿效你的做法,他一定會成功嗎?

A:當然不會。光付出、不計較當然是傻瓜,付出同時要計較,但是不是跟公司計較,是跟你自己計較,一定要有結果,而且是好的結果。

第二個,你要升官、要有好的機會,第三個要有好的人際關係,第四個要有耐心,第五個眼界要廣(higher perspective),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工作,要從老闆的角度來看事情。

最後一點要持續,這跟耐心不太一樣,耐心是我什麼都不做,坐在那邊等,持續則是我一直要做。如果這6點都做到,然後多付出、不計較,我覺得就一定會成功。

Q:這6點哪一點最重要?哪一點最難做到?

A: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我常說,「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

我現在看到惠普、安捷倫( Agilent)這些海峽兩岸的總經理,當初都沒有想到他會變成總經理,因為他進來的時候都還是小朋友。

很多人跟我競爭一個職位,沒拿到,耐不住就走了,但是他底下的小朋友就拿到了。

最難的是眼界要廣,這點就很少人做得到。

我在香港當惠普遠東區第一任行銷經理時,有一位經理負責銷售人員的教育,他創辦了很多課程,把新的業務人員找來培訓,有一個課程 是協助買惠普財務計算機的客戶做財務分析。

這位經理跟我說,我們應該給負責的三、四十位新業務,每人一台財務計算機,因為萬一這些業務回去之後買別家的計算機去算給客戶看,這樣不好。
我認為很有道理,而且要花的錢也不多,但還是不行。


我解釋給他聽,這一批業務是剛招聘進來的,他們要是拿了計算機,老業務會怎麼 想?設計軟體的工程師會怎麼想?財務部門會怎麼想?那是不是全公司每個人都要給一台?

這位經理站在他的位置上,說的都對;但是站 在我的角度,我看的不一樣,結論就不一樣。要是我們兩個都對,就會有衝突,那怎麼妥協?我底下的人要是有我的視野,那就好辦了。

Q:你曾說過,台灣經理人在中國的優勢只剩下5年,你如何觀察?台灣經理人還剩下什麼優勢?

A:其實記者當時問的是,像我這樣的人到大陸去當跨國公司的總經理,我的機會還剩幾年,我說剩5年。因為大陸人才會起來,他會取代你。

台灣人在大陸的優勢在於,台灣在資本主義的路上比大陸早走40年。

大陸發現跟台灣人學最好,因為大陸跟台灣走過的路很像,所以台灣人還有機會。

機會在於我們走在大陸前面,這些專業和經驗,就是你的價值;服務業、流通業、金融業都是中國開放的重點,一開放,台灣人就有機會,但是一樣有「五年效應」。

大陸人一旦開始學,5年之內他們一定可以改造好。

Q:前往大陸發展的台灣經理人,在個人技巧方面需要學習什麼?

A:台灣人去大陸要學習德儀的「雙H哲學」──謙虛與飢餓(humble and hungry)。德儀的CEO一直跟我們說,去大陸要「謙虛、飢餓」(be humble, be hungry),不要仇視大陸。

我的朋友跟我說,台灣的人才在企業,大陸的人才在政府,所以我們沒有什麼值得驕傲,他們的人才不比我們差;你去大陸要去學習,不要高高在上,以為 是給人家一碗飯吃。兩岸的競爭將是動態的、長期的過程。


程天縱3大管理觀點

觀點1:留住績效最好的20%員工

德儀特別重視主管訓練,因為主管要帶人,要是主管當不好,人也就帶不好。所以德儀特別在去年設計了一個領導者訓練營(talent and leadership boot camp),課程有5個重點:

人(person):招募最佳人才並鎖定表現最佳的前20%「重新聘僱」(re-recruit),把已經招募進來的好人才留住。

結果(result):特別重視前、後10%的員工的績效表現。

獎懲(consequence):獎懲一定要差異化,以維持公平。

回饋(feedback):利用公平獎懲創造正向回饋給員工。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主管應與員工建立良好關係,以增加員工的生產力。

公司提供人與資源( resource),然後會產生結果;根據這個結果,主管給予獎懲;獎罰得當的話,就會產生回饋給這個人;這個人就會產生改變, 這是一個封閉的個人績效系統(performance system)。


觀點2:因應部門特性決定管理方式

1960~70年代,美國最流行的管理哲學是惠普創造出來的,叫做「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簡稱MBO)。

程天縱指出,因為 美國比較重視人權,所以到了年終,老闆會跟員工坐下來一起定出明年的目標,然後老闆就盡量給員工比較大的空間,讓他自己去達到這 個目標。

這個方式非常尊重個人,但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到年底一翻兩瞪眼,目標沒達到,事前也無法補救。

於是,惠普就配合了走動式管理和open door policy,員工心裡有什麼不滿,隨時可以進老闆辦公室來談,老闆不能不受理。

走動式管理主要是彌補目標管理的缺點,因為過程中主管經常去走動了解,一方面可以對員工表示關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進度。

到了 80年代,新的管理理論全面品質管理(TQC)出現了。

它的精神在於,任何東西都是一個程序,可以畫出流程圖,在每一個支點定出 績效評估標準。其好處在於,在流程中間就可以檢驗出問題,正好彌補了目標管理的缺點。

80年代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價值鏈」(value chain)。

價值鏈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全面品質管理細節太多,有點見樹不見林,忘了最終的目的是客戶。所以價值鏈直接指向客戶,與提高客戶價值無關的部門就砍掉。

到了90年代中,組織再造(corporate re-engineering)開始風行。

因為過去的管理理論都是在舊有的框框中做改善,但是科技進步太快,死守舊框框,不導入新科技重新思考架構,就無法跟新公司競爭,組織再造就是利用現有科技重新擘劃公司藍圖。

儘管管理理論更迭,程天縱認為, 管理理論各有優缺點,企業不該隨著外部環境風起雲湧而做全公司大改造。

做為一個CEO,應該根據內部每個組織部門的現況,給予不 同的管理方法,因材施教。


比如說:
一個成熟的部門,外部沒有大變化,績效也很高,就可以用員工自主性高的目標管理。

另一個部門績效不好,制度又沒有系統,就應該用全面品質管理來建立流程細節。

還有一個部門冗員很多,很官僚,客戶抱怨連連,就應該用價值鏈。

最後一個部門科技應用很差,跟不上時代,就可以用組織再造來對應。



觀點3:企業文化強度是跨國公司存續關鍵

程天縱認為,成功的公司可以有不同價值觀,但是重要的是,全公司的人必須要相信這個價值觀,這對吸納不同文化背景員工的跨國公司而言,尤其重 要。

但員工如何融入企業文化?程天縱有一個獨特的觀察,叫做 「剝洋蔥理論」。

他認為,企業文化可以分為價值觀、策略與願景、政策和習慣、決策和行為四個層次。

「價值觀」是企業的核心;創辦 人根據這樣的信仰定出「策略和願景」;公司據此建立制度,制度包括政策和習慣,白紙黑字寫得出來的叫「政策」,沒有規定,但是每 個人都這麼做的,叫做「習慣」,是公司因循的傳統。

這些制度會影響員工做決定的模式和行為,因為員工不會看牆上那些寫著企業文化的標語,他看到的是洋蔥的最外層,就是主管的行為,有沒有違反公司原則,所以主管的行為會影響員 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

在這四個層次中,有的會變,有的不會變。

例如,以前惠普每天有Coffee break,公司提供咖啡和甜甜圈,這是一個傳統。但是後來因為競爭激烈,為節省成本,惠普就把這個傳統制度停了。

當時員工起了很大的反彈,說惠普已經不重視HP way(惠普風範)了。程天縱當時跟員工解釋,核心是百年不變的,策略願景至少是10年不變的,制度5年不變,但是隨環境而調整 。

比如說麥當勞漢堡到印度不能放牛肉,到回教國家不能放豬肉,所以當環境改變,公司無法負擔成本,就要停掉coffee break。雖然制度改變,但是惠普的核心價值觀並沒有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OMG  只能給2枚....  發表於 07-2-3 12:28 聲望 + 2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4 02:28 , Processed in 0.02642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