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提到國王的起源,這就不得不提到兩則史料:一是《舊約聖經》,另一則為日耳曼人選立國王的傳統。
在《聖經》中,敘述了原本沒有國王的希伯來人,因人民認為有需要擁有國王,因此要求希伯來宗教領袖(士師)撒姆耳幫他們選立一位國王,因此撒姆耳先後立了掃羅與大衛為猶太人的國王。在這則資料中,表明了國王一職的設立,最早是來自於人民的需要。同樣的論述,亦可見於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便認為「有生之初,人各有私也,人各有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其意大略是說:「人類社會一開始,人各有其私,所以對於公共的事務,並沒有人去關心。於是,就選出一個人,他不謀求個人的利害,而以公眾的利害為優先,這就是君主的由來」,黃宗羲的這篇理論,與《聖經‧撒姆耳記》所說立掃羅與大衛為王的事,剛好符合,也就是說,國王的出現原本是為了合乎大眾的需要,一個團體需要一個(或數個)領導人物,以統合公共事務。
其次,在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的習慣中,部落的軍事領袖往往都是部族中最有號召力的戰士,他能號召自己屬下的戰友團,為部落奮戰(這可參見凱撒的《高盧戰記》與塔西陀的《日耳曼尼亞志》)。這些部落的軍事領袖,後來便成為日耳曼民族各部族國王的源頭。通常這些國王是被選出來的,據傳統說法,日耳曼人在選舉出領袖(國王)後,會將被選上的人站在一面大盾牌上,由眾人將國王所站的盾牌高高舉起,表示他已被眾人推選為王。
西方在中古前期,國王的選立仍保有過去日耳曼部族的習慣。國王必須先是一個戰士,同時也必須是民族的領導者,更必須是個仲裁者,他的出現是基於維持民族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這樣的概念在他們接受基督教後,並沒有產生太大的改變。因此,在西方有很多國家在早期,是採行選舉王制,而非世襲制。採取世襲制的國家通常都是脫離部族習慣,且具有強烈的財產私有概念的部族。
但隨著國王個人權威的增強,他們往往透過血統權威或宗教權威來區格自己與一般人的差異。所以當法蘭克王國‧麥洛溫王朝末期,丕平三世要篡奪王位時,還向羅馬教皇詢問,究竟是擁有血統者為王?還是有實權者為王?(傳說克洛維家族不是人類的後代,因此擁有血統的神聖性),從丕平三世起,加洛林王室透過羅馬教皇的承認,而獲得王位,因此也被認為他們是神所認可的神聖血統。此後,歐洲的國王也幾乎都是由教會加冕的,這是他們取得王位合法性的作法。
血統神聖性的確立,也代表了選舉王制為世襲王制所取代,隨著國家體制的完備,許多選舉制國家都轉而成為世襲制國家,只有在地方諸侯或國家議會強大的國家,王位選舉制的力量才會比較強大,相對的,這樣的國家其王權通常都比較衰弱。

[ 本文最後由 HOLMESLEE 於 08-1-13 04:16 AM 編輯 ]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8 01:37 , Processed in 0.01670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