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希望了解到朱元璋生平的事蹟!!
從他生為平民~到成為皇帝的過程!
以及,成為皇帝後所做的事蹟!










希望大家踴躍討論~~謝謝
 
[FONT=Arial Black][SIZE=3][COLOR=royalblue][B]我想回到世界的中心![/B][/COLOR][/SIZE][/FONT]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明代皇帝。即明太祖。幼名重八,又名興宗,字國端。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元朝初年,朱家在金陵句容,屬於淘金戶籍,按規定應該為官府淘金納稅。但當地並不出產黃金,朱家要到別處買金向官府交納 賦稅。朱初一為官府賦役所困,便捨棄田廬,帶著兩個孩子遷到泗州盱眙縣,就是現在江蘇省淮河岸邊的盱眙縣。朱初一在盱眙曾經置田置產,但朱初一死後家境日 益敗落,竟至無法為生。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產金, 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定居。出身貧寒,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 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朱家在鍾離十分貧窮,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他們靠租種別人的田地而勉強維生,可這時偏偏又發生了天災和瘟疫,使本來就艱難無比的生計無法維持下去了。
    瘟疫流行,親屬一個接一個罹難,先是父親死了,接著大哥又死了,隨後,他母親也死 了。朱元璋的悲傷自不用說,最讓他感到痛苦的是,他們兄弟幾個竟然沒有能力埋葬自己的父母———家裡的土地是租來的,不允許他們埋葬死人。田主不理睬他們 的哀告,對他們「呼叱昂昂」,「既不與地,鄰里惆悵」。在他們兄弟幾個束手無策時,田主的哥哥發了善心,給了他們一塊地,讓他們埋葬朱元璋的長兄和父母。 儘管如此,埋葬的條件仍然簡陋得可憐:「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之尺,奠何肴漿。」大家看,他們沒有棺木盛殮親人,只用破爛的衣被裹了屍體,用黃土掩埋 了,也沒有任何東西可用來祭奠。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以後,朱元璋就和二哥分別了,二哥年紀比較大,所以要離家到別的地方去謀生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一個人,幾乎活不下去了。好心的鄰居汪媽媽看他可憐,就給附近寺廟的住持送了點禮,勸他們收下朱元璋,她要讓朱元璋去當和尚,圖個溫飽


起義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次年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參加紅巾軍,投靠郭子興部下,郭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后。
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祐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取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當涂),並於次年攻佔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此後,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

朱元璋消滅東南的孤立元軍後,即開始與元末各割據勢力展開較量。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二十三年他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敗死。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二十七年俘張士誠。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建國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於是朱元璋改明年為吳元年(1367)。此後,他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佈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順利進軍中,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
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同年閏七月,大將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98年的元代滅亡。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

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論孔學是「治國之良觀」。萬重藏書的收集,戰爭期間,令部下訪求圖書,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移師北伐,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書,運至南京。洪武元年(1368年)下詔徵求民間藏書,建「大本堂」為藏書處所。洪武十年(1378年),又命「有司訪求今年書籍,藏之內府,以資觀覽」。並「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以此達到「治國以教化為先」的統治目的。卒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 本文最後由 win4cd 於 07-4-17 08:40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騎士

守護騎士

洪武元年,大封諸將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朱元璋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著手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佈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製。為削弱將領的軍權,於洪武十三年設五軍都督府。朱元璋實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採取獎勵墾荒,實行民屯、軍屯、商屯等屯田制度,興修水利,在全國推廣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還下令清丈土地,編制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裡甲及糧長制,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制、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朱元璋採取薦舉、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他鑑於元代官吏貪污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污吏,辦法之嚴酷為歷史上所罕見。他的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為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極內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明朝穩定之後,朱元璋為明朝制訂了包括《大明律》和《大誥》在內的一系列嚴格的典章制度來約束眾臣,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朱元璋命於雞鳴山立功臣廟。當時他告諭中樞省臣說:「元末政亂,禍及生靈。我倡義臨濠,以全鄉曲。繼率英賢渡大 江,遂西取武昌,東定姑蘇,北下中原,南平閩廣,越十有六載,始克混一。每念諸將相從,捐驅戮力,開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報。追思功勞, 痛切我懷。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廟,序其封爵,為像以祀。人孰無死,死而不朽,乃為可貴如諸將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無窮之榮;身雖歿而名永不磨滅」。六月 初三日廟成,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 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此位序屢經刪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單位次。

明初,朱元璋為了使江山永固,恢復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且統領軍隊,以北方的九個邊塞藩王統兵最多,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嫡長子為皇太子,其餘皆分封為王,又分封一個從孫為王,使之出鎮全國險要。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治。由於北元回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朱元璋分佈在北方邊防線上鎮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擾,稱邊王。他們東起遼東,西迄甘肅,各守據點,保衛著邊疆,如燕王朱棣鎮北平(今北京)、寧王朱權鎮大寧(今內蒙古 昭烏達盟寧城縣大明城)、谷王朱穗鎮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稱為「守邊」九王。餘下則星羅棋布,分駐內地。如周王鎮開封、楚王鎮武昌、潭王鎮長沙、蜀王鎮成 都、魯王鎮兗州等。

洪武後期,由於藩王的權力過大,明太祖在世時,曾有言官上書,以晉八王之亂為例,指責太祖分封的隱患。但是明太祖沒有表態。至太祖暮年,諸王的兵權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最,皇太孫朱允炆曾經憂慮,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來制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
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諸王中,以北方邊王的勢力最大。如寧王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而燕王和晉王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制,甚至朱元璋允許此二王擴展其軍事勢力,軍中事大者方纔奏聞,但直接導致了建文帝的靖難之變。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他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五日病逝於應天皇宮,葬南京鍾山明孝陵。明孝陵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立廟號太祖,初謚高皇帝。永樂初,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死於1398年,時年71歲。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 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 較大影響。

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權,至明中葉之後,藩王只有虛號,而無實權。

在朱元璋主政期間,處死了大批不法貪官,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雖然對官員要求嚴厲,但非常注意減輕民間普通百姓的負擔,在主政期間,基本上實現了輕徭薄賦,同時多次救濟災民。社會生產力在其統治期間得到了很大的恢復,人口穩定成長。他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供給皇宮。

朱元璋曾多次籌劃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邊塞的安寧。大勝,並曾成功在甘肅擊敗王保保、在東北逼降納哈出、在蒙古高原幾乎活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

傳說

由 於出身民間,有關朱元璋之傳說眾多,如出生時,身上有蟲子在爬,故原名蟲扒,後至皇覺寺才改重八,不久改為朱興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為 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覺寺當小和尚時,老師傅要求朱元章清理廟堂大殿,朱元章趁著師傅不在寺內,開金口對著眾尊佛像,要諸佛自行清洗乾淨,並且也要打 理大殿內一切。話剛說完,諸佛便慌慌張張行動起來。

另外,傳說朱元璋曾為明教徒,故立國後以「明」為國號(小說倚天屠龍記亦曾以此為題材)。

以上資料來源於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編輯而成。

[ 本文最後由 win4cd 於 07-4-17 09:01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朱元璋也許由於宋朝改革的失敗(如果成功,中國在一千年前就能大致擁有現代國家以貨幣爲主的經濟結構了,也许这句话就说明了王安石的注定失败吧),一改宋朝銳意進取的外向性格,全面收縮,後繼者亦無人能突破他所設的囚籠(也許,永樂在军事上是個例外?),直至明忘清興,滿人由於文化上的落後,在政治經濟上抄襲前朝,而又不敢大膽變革。於是,造成中國數百年之積弱。直至現在,中國仍在爲此付出代價。

[ 本文最後由 灵魂熔炉 於 07-4-17 11:10 PM 編輯 ]
 

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騎士,策馬向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感謝分享及討論心得
我覺得朱元璋也許只對官員苛刻!!
如此對於一般的民眾卻是有非常好之待遇!
如果對於他的評判,我覺得不能只針對他的過錯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其實明太祖大興文字獄一說,早在幾十年前被美國學者陳學霖推翻了
主要是由於歷史學者都受趙翼的廿二史劄記渲染,而該書對文字獄一事卻引用野史傳說的說法,結果令到現時的人還以為太祖曾大興文字獄
如「被誅」的徐一夔,卻能在四庫全書發現他在建文帝時期仍然生存,這證明廿二史劄記所載未必可信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4 07:17 , Processed in 0.02112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