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騎士

☆☆☆☆☆☆☆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文/DUST


  「人文是什麼?」可以說是我們這群不學無術,每天在網路打嘴砲的大學、高中生們(從深藍人文版烏鴉邦鐵傲人文版,到裏想箱第三種知識分子HASS)共同面對的艱鉅難題之一,我們各懷鬼胎,自己都有一套對「人文」的直覺,但是老是兜不攏。我自己也對我瞭解的人文抱持疑問,究竟這種「直覺」是打哪來的?我的經驗中好像沒有什麼際遇可以讓我確實相信我這樣的認知是正確的,這麼一想,突然就陷入恐慌:「馬的!(*1)難道我也一般論(*2)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有空又很無聊時,我就會在圖書館或網際網路上找關鍵字,先撇開成見,看看別人怎麼說。根據我不專業的研究指出,西洋的人文跟中華文化圈的人文概念感覺有些不同;在前者,多半指涉的是某些「學術領域」,這些學術領域的對立方就是自然科學,換句話說,像是文學、史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政治學、藝術文化等等,都在人文的範疇內,西方的學術界,也時常將此種切割稱為「兩種文化」(*3),要瞭解西方對於「人文」這個概念,從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那段歷史切入會是比較好的做法,也因此,西方的人文,簡單地解讀就是一種關於人的思想、願意理性辯證的領域(反抗不理性的神權,而以人為本位的學術思潮;又稱為「人文主義」);至於後者,也就是中華文化圈的人文概念,則是有些曖昧不明,大家會討論「人文精神」、「人文素養」跟「人文思考」,卻幾乎沒見到討論「人文」本身,就算有,也多半是指涉跟西方一樣的概念(知識學術領域),但它又跟他們在談的「人文XX」,有莫名其妙的隔閡感,接下來將討論的「人文素養」,你就會知道我的意思。

  關於西方的人文,其實沒有所謂的「人文思考」、「人文素養」、「人文精神」、「人文關懷」這類東西(起碼我目前沒看到;就算有,也都是華人對洋人某些行為、態度的詮釋,例如下圖),這些東西只出現在中華文化圈中,並且被人津津樂道著。


  要理解「人文XX」(除了人文主義),就必須從中華文化圈的脈絡來看,瞭解洋人們的人文似乎對我們平常在討論的東西沒什麼用(因為我們主張往往都是「學習人文思考」、「培育人文素養」之類,而不是「學習人文學科」)。運氣不錯地,我找到了被譽為「人文教育領導者」的大師|郭為藩先生的文章,在國內,只要討論到「人文素養」,多半就會把他綁起來,堪稱人文XX界的泰斗。

  郭為藩先生曾經是我國的教育部長,他推廣人文教育跟全人教育不遺餘力,這是網路說的,也是我對他生平的全部認識;既然有大師,那麼我們就看看他的學說,看完後,也許你會豁然開朗呢!

  郭為藩先生曾對「人文素養」作這樣的描述:『人文素養包括做為一個人應該有的「態度」和「知識」。人文素養的內涵應包括四個部分:一、應該對人類種種關鍵性的問題,從事深刻、清晰、廣泛而合乎邏輯的思考。二、應該能夠條理清晰的表達,同時能夠流暢而優雅地運用語言。三、要懂得欣賞並評鑑古典、藝術的、文學的作品,欣賞人類精神文明的遺產,用以充實個人的生活。四、懂得立身處世的道理,保持寧靜開朗的胸懷。』

  而除了郭為藩以外,國內也有其他學者對「人文素養」提出主張,大至上都不離三者:「人文知識」、「人文態度」、「人文能力」。知識面,就是要博學多聞、任何領域的知識都必須有所涉獵;態度面,就是要有正面的生活態度與人生價值觀、高尚的品味,也得有包容的心胸、關懷弱勢的情操;能力面,要會積極慎密思考、明辨是非、論述文字、清晰口語表達的能力、對精緻文化懂得鑑賞等等。

  以上即是國內對「人文素養」的概觀,它跟洋人們的人文(知識領域的概念)天差地遠;當然,要說兩者一樣都被涵蓋於相同的知識範疇內的確是不為過,不過華人的人文素養擁有者,必須是要會很多事的超人,而洋人的人文學者也不過就是某個領域的知識研究者罷了。

  這些人文領域的領導者,既然都做這樣的宣稱了,我們就很難繼續以「人文」自居,除非,我們也同樣推廣這種「人文素養」,或者,試圖顛覆這些內涵,讓我們所認同的人文素養成為通說;但,後者顯然不太可能辦到。我們必須放棄宣稱我們在推廣人文素養(或人文思考、其他人文XX),這個好處是不會被誤解成那些大師們的學說,而在各種場合下,也不會因為定義不同而起紛爭,互相嚷嚷著對方不懂人文。

  就算我們不以「人文XX」自居,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概念來替代,只要我們好好整理、描述出來,甚至賦與一個新的名詞,一切都還是可以挽回的!!

  (順帶一提,第三種知識分子目前尚未提過人文,而本山人也不打算把這個概念帶進TTI;在本文第一段提及的,是指涉團體人員中有困擾過,不意味著一定是團體本身的難題喔!)



——————————

1. 比起褻瀆母親,還是褻瀆總統好;以後「恁老X勒!」也應該改口為「恁宗痛勒!」

2. 詳見網頁最下方的註解:
http://www.student.tw/db/showpost.php?p=2006569&postcount=11

3. 對這方面的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看John Brockman寫的《第三種文化》(天下文化出版)、《新人文主義》(聯經出版)二書的前言與附錄;雖然作者與先驅者很智障地認為大家要手牽手相親相愛、兩種文化要互相滲透水乳交融,但收錄的內文其實還算有趣,值得一看。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1 23:49 , Processed in 0.01912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