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帝國Empire

近戰類:
侍從→獵魔人→審訊官→大審判官
K騎士→皇家騎士→聖騎士→信仰捍衛者
K天使 K神聖復仇者

侍從Squire:

又譯:隨從。
簡介:在中世紀,一些貴族的男性後代會送至其他貴族家中作為侍童培養並學習騎士禮儀,待到十四歲時成為一名侍從進一步接受訓練。但在成為騎士之前,侍從還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並侍奉主人例如照顧馬匹等。
備註:H5中,人族騎士英雄旁邊的那個陪襯可以近似地看作侍從。而另一譯名「見習騎士」其實並不正確,因為這些人是要騎馬上陣的。

宗教裁判所之道:
獵魔人Witch Hunter:

又譯:女巫獵人。
簡介:在中世紀,平民和教廷出於對巫術的厭惡,大盛獵魔人來捕捉女巫。據說捕捉女巫的原因是因為當時人們不瞭解女性的身體結構,所以將女性視為魔鬼的代言人;而同時代,男巫則多處於一種中性的概念。在當時,因為教廷對於成功捕捉到女巫的獵魔人有賞賜,所以一些居心不軌的人便編造女巫的假象,以得到賞金。比較著名的「女巫鑒別法」有用尖錐刺身,因為人們認為與魔鬼有交易的女巫會在身上留下女巫標記,而這個標記上沒有痛覺。所以一些獵魔人便用尖錐一遍遍地刺身,直到找到標記為止。但事實是,女性最後往往因過度苦楚而陷入麻木,這時獵魔人便宣稱其找到了印記。
備註:在歷史上,或許這些人才是真正的異端。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p>
審訊官Inquisitor:


又譯:審判官。
簡介:之所以選擇審訊官的譯名是因為Inquisitor多造成一種「訊」而非「判」的作用。在歷史上,審訊官是效忠於羅馬天主教廷併為之處決異端的工具。但在某方面,審訊官也造成了傳播天主教的作用。在西班牙探索新大陸之時,審訊官也來到了新大陸,以折磨等手段仲裁當地土著,並最終使那些不肯皈依天主教的「異端」 皈依。這在殖民史上留下了血與淚的一頁。
備註:遊戲中的形象是位好「犀利」的大叔。

大審判官Grand Inquisitor:

又譯:大審訊官,聖裁者。
簡介:作為審判官的管理者、上級,大審判官的權利與其政治地位都有所改變。


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審判官是西班牙的Tom&aacute;s de Torquemada他被贊為「(審判)異教徒之聖錘,西班牙之光輝,國家的救世主,教會的光榮」。這位大審判官不僅是西班牙歷史上第一位審訊官統領Inquisitor General,還是卡斯蒂爾王朝的伊莎貝拉一世的懺悔牧師。這位宗教狂熱者推崇阿爾罕布拉教令,並在1492將猶太人驅逐出西班牙國境;他還推動了西班牙審判異端活動,這場運動甚至在他死後還在狂熱地進行,直到1834年才停息(1478-1834)。據記載,僅僅在1480-1530年間,就有2000餘人被推上火刑架。
備註:其實形象中這個紅色綬帶頗有樞機主教的氣場。

騎士團之道:
騎士Knight:

簡介:騎士是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騎士屬於貴族階級的最底層,一般不世襲。騎士不僅是一名可以避免一般賦稅的貴族(但須繳納貴族頭銜稅),同時他也是一名虔信者,為他的信仰奉獻一切。是十字軍東征標志著騎士道的黃金時代的到來和騎士精神、文化的巔峰,歷史上的兩大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


都在該時代出現,除了在天主教聖戰中造成重要的作用外,同樣也是一支在王權與教權爭斗的天秤上不可忽視的力量。騎士的受勛儀式極為重要,授勛者越是高貴,這名騎士的未來也就越容易受到注意而變得順利。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個騎士團中的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現在依然存在。
看看這是誰?


(在想「獅子王」的同學...少看迪士尼,好好學習歷史啊)
備註:Knight多表示一種榮譽稱號、地位,而Cavalier和Cavalry才是指這個騎士兵種。至於遊戲中的形象…領到軍餉便去染髮了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p>
皇家騎士Imperial Knight:


又譯:近衛騎士。
簡介:歷史上是直接隷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騎士。
備註:水桶…水桶…
另有,關於這個形象,可以參見一下天國王朝中Baldwin Ⅳ的近衛騎士…說來,在天國王朝中,比起某有吃軟飯嫌疑並且還不吃乾淨的小白,這個16歲便以數百騎士逼退撒拉丁的3萬大軍的面具男(歷史上並沒有面具這個華麗麗的道具,這其實都是導演安排的)實在是高大而偉岸啊。個人覺得「天妒英才」這個詞語就是為了這個因麻風病而24歲就逝世的國王造的。


至於這個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大叔…別以為戴面具並把自己從演員表上和諧掉我就不認識你了-_-|||


聖騎士Paladin:


簡介:其實騎士本身也是虔信者,所以並不是聖騎士才特別有信仰。一般地,在13世紀前聖騎士特指查理曼大帝的十二先驅;而後則也延伸至亞瑟王與他的聖騎士。Paladin這個詞語發源自法語Palladin/Paladin,而這個法語詞又是源自意大利語paladino,而這些詞語最終都可歸結到源於拉丁文Palatinus的古法語Palatin。
備註:騎士叔叔好不容易染髮了,結果褪色了…大概是在水桶裡浸太久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p>
旁支:
天使Angel:



簡介:天使分許多種,其中Angel屬於最低的位階。
備註:瑟曦姐姐曾說,沒用的事物莫過於盔甲上的乳頭。(雖然是披風搭扣…但是……)

信仰捍衛者Defender of Faith:

簡介:這個詞語其實多修飾君主的,所以在此難免有誤用之嫌。信仰捍衛者歷史上可指埃塞俄比亞的所羅門王朝的統治者,而現代伊莉莎白二世也稱自己為「信仰捍衛者」。大概是因為D&D這個過於通俗而有時略顯雜亂的魔幻設定的影響,信徒將其放在了騎士道的最後。按此推測,我認為可大致理解成一些宗教狂熱者,就如Templar之於Crusade,Zealot之於Protoss。
備註:那個頭飾…很好很土著麼。

旁支:
神聖復仇者Holy Avenger:

簡介:依然,在Wiki上沒有檢索到任何歷史訊息,除了一個巴西的漫畫…而這個漫畫又是來源於D&D,某方面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備註:這就叫「怒髮衝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p> 遠程類:
射手→神射手→皇家刺客
射手Archer:

簡介:冷兵器戰中較有優勢的兵種,因為可以遠程攻擊,從而避免了直接交火的傷害;同時還達到了在敵方接近前大肆消耗對方兵力的作用。歷史上最有名的的射手便是英國的長弓手,射程遠而傷害力大,另對方聞風喪膽。據說當時捕捉到英國長弓手後會剁掉其食指與中指,而長弓手的挑釁手勢便是「V」字手勢的來源。
備註:在魔幻設定中,提到遠程射擊,精靈弓手誰與爭鋒啊。

神射手Marksman:

簡介:比較有準頭的射手。在中世紀時,一般是指近衛軍中的皇家射手或皇家弩手。
備註:從形象服飾上來看,他的「主題」便是獵鷹麼。

皇家刺客Imperial Assasain:

簡介:用毒的大師,用彎刀給予地方背後一擊。
備註:從用弓到彎刀,不可不說帝國射手的適應能力非一般的強啊…而用頭盔還真不怕在刺殺過程中發出聲音呢。
另,Robin Hobb所著的Assasain』s Apprentice, Royal Assasain, Assasain』s Quest還是一套不錯的小說。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p> 魔法類:
學徒→法師→巫師→白袍巫師
K元素使
備註:熟男到老爺爺的心理成長歷程麼...
學徒Apprentice:

簡介:下面是Wiki上對於Apprentice的描述,只簡單地翻譯了核心部分。學徒的訓練是在為僱主工作時完成的;學徒也有可能在作坊或是假日學校中參加理論學習。中世紀時,師徒關係受到了行會和城鎮政府的監管。學徒大多數為男性,但是如刺繡、絲綢紡織業中也有女性學徒。
備註:熟男一隻。

法師Mage:

又譯:魔法師,魔導師,魔道士。
簡介:歷史上所指的「法師」一般特指聖經中的三賢人,即三博士,三王,東方之王。


在英文中較男巫這個中性詞而言,一般有褒義,即德才兼備的智者。後來Magi這一次進一步發展得出了魔法這一詞,即Magic。
備註:不知為何原因設定中我本認為應處上位的法師卻為巫師下位,最後我只能認為巫師這個稱謂在現代過於流行。「法師」在民眾接受度和流行度上輸給了「巫師」從而被設定為下位。魔法師其實為Magician的譯名較好,但是過於常見,也形式化地走個過場。
另,不需過度YY或是相信某些不太負責任的資料(或說是可憐地受了某些日系動漫/遊戲的蠱惑),「魔導師」沒什麼特別的,不過是日文「魔道士」的音譯名而已;而魔道士在日文中也就是魔法師的意思。某些YY小說胡亂YY、顧名思義,不經意一瞥之間就可讓人莞爾一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巫師Wizard:


又譯:男巫。
簡介:雖然同樣是施法者,但是因為性別的關係,在女巫受到教會、平民的「通緝」時,男巫多保有一種中性的地位。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巫師是亞瑟王的梅林。其他有名的巫師在托爾金的設定中也有出現,在中土中,巫師都是一些次級神的存在。除了巫師這個通俗的名號外,他們也被精靈稱作「伊斯塔利」,意為「智者」。
備註:在「王者歸來」中,甘道夫驅散戒靈的那道光就是「伊斯塔利之光」。遊戲中的形象有點意思,難道是以鬍子的增加換來皺紋的減少?現代科技有拉皮手術,而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集魔幻之大成的「拉胡(須)」手術?

旁支:
元素使Elementalist:

簡介:如此專業指向性的名詞,顯然是在現代魔幻的催生下產生的。元素使,一般的認識就是操使元素之力的人。元素這個概念常常出現各個古國的樸素唯物主義中,比如中國的五行,印度的四元。但是對之理論最多的還是古希臘。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根源即是水;阿納克西米尼則認為空氣才是萬物;赫拉克利特則認為是按規律燃燒、熄滅的「永恆的活水」;而在亞裡士多德的世界觀中,世界是由四元素組成,其分別具有「乾冷」、「乾熱」、「濕冷」、「濕熱」的屬性。
備註:其實Diablo Ⅱ中的Sorcerer可近似的看作元素使,她的所有魔法都是與四大元素之一相關的(印象中是這樣的)。

白袍巫師White Wizard:

又譯:白巫師。
簡介:也就是巫師的升級版了,比較有名的就是LotR中的甘道夫和薩茹曼了。
備註:形象中的法杖基本上是照搬灰袍甘道夫的麼…


無責任惡搞:考慮到干豆腐大爺在「護戒使者」中的表現,覺得可以給白袍巫師加個「裝死」的特技…作用是目前戰鬥立即脫出,隊友鬥志下降50%,士氣下降50%,戰鬥結束後自身等級提升1級^_^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支援類:
侍僧→牧師→皇家牧師→聖職者
K祭司→祭司長→預言者
備註:這個翻譯比較討厭…很多譯名類似且難以確定,而有些又顯得莫名奇妙,最後斟酌後如此翻譯,實際理由下列。

侍僧Acolyte:

簡介:在天主教中,侍僧在宗教儀式上提供簡單的幫助,如點燃蠟燭等。
備註:魔獸爭霸中的不死族的建造者也是侍僧。

修道院之道:
牧師Priest:

又譯:神父、教士、祭司、僧人。
簡介:牧師即是有着執行宗教儀式的神職者,幾乎每一種宗教都有對應的牧師;自然,每一種宗教中牧師的服飾、習慣、儀式都各不相同。
備註:參考了形象的性別,和其他譯名和命名習慣,最後將Priest翻譯為牧師。而教士一般指Preacher。這個形象麼…好一個包頭。

皇家牧師Imperial Priest:

簡介:Wiki上沒有對應的資料,但是可以理解為為皇家供職的牧師。
備註:又是一個包頭。

聖職者Hierophant:

又譯:聖師、祭司長。
簡介:聖職者在歷史上是向宗教集會與會者講解宗教教義的人,這一稱呼源於希臘。歷史上有名的聖職者有Eunapius, Nestorius, Priskus, Shanoa.聖職者這一稱呼現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魔幻遊戲,如D&D,戰錘4000,魔獸世界等。
備註:這是最讓我糾結的譯名之一。一開始我是翻譯成傳統的聖職者,但是這一稱呼感覺又與前面的牧師不符,因為聖職者源於希臘,然Priest多有西方的傾向性,於是改為「祭司長」,但卻又與教堂路線的「祭司長」重複,所以改為「牧師長」。但是因為異常不順口而且顯得詭異,所以最後還是改回了「聖職者」。
另,其實看這條路線前面的傾向,最後完全可以轉職成(教區/地區)主教Bishop(樞機主教或許氣場太強了一些)等。大概是為了避諱現世宗教(更何況主教僅限於男性),所以硬搬硬套了一個希臘的導師過來-_-|||
還是一個包頭啊-_-|||…傳說中的包頭教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聖戰群英傳3復興》兵種背景:帝國篇

教堂之道:
祭司Cleric:


又譯:教士、牧師、司祭。
簡介:指宗教中的神職者。
備註:Cleric是個非常廣泛的詞語,事實上,Deacon、Priest、Preacher甚至是Bishop等嚴格意義上都是出於Cleric的範疇之下。
另,「司祭」即是日本語中祭司的寫法,無特殊。
至於形象問題,為什麼又是一個包頭的愛好者。

祭司長Matriarch:

又譯:女族長、主母、貴婦人。
簡介:原義為女家長、女族長,即是在母系社會中起領導地位的女性。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因為女性的勞動成果通常多於男性,所以多為母系社會;然而當農業得到發展後,隨着男性地位的提高,社會的形態逐漸向父系轉變。
備註:這個翻譯糾結了很久,因為Matriarch前後都不搭調啊。貴婦人雖然勉強可以理解為「貴族階級多參加禮拜等活動,所以主持宗教活動」,但是多少有些奇怪。最後因為考慮到Matriarch有一層女性領導者的意思,所以解釋為祭司長。主母的話,對於黑暗精靈比較合適。
雖然她的外表很平靜,但是她在內心中不停地怒吼——我愛包頭。

預言者Prophetess:

又譯:女預言家、女先知。
簡介:作為有神性的存在,預言者可以預知未來,是人類與神交流的媒介。歷史中一個有名的預言者便是Sybilline。據說她是掌管預言的Apollo(這個神的領域非常多)的愛人,所以被Apollo賜予預言的能力;但卻因為背叛了他,所以被Apollo詛咒說沒有人會相信她的預言。相關的經典傳說就是西比尼之書。
備註:雖然Prophetess是Prophet的陰性詞,但是沒有翻譯成「女預言家」,因為讀起來多少有些多此一舉之感。與另一路線一樣,轉職的終點又是一個多少有點希臘化的職業…不知道原開放商是怎麼想的。
另,這個形象問題…「黑衣教主」?那個帽子還是原作的好看吧…還有就是,包頭無極限。

小結:又一個轉手到俄國開發商的遊戲,就畫面風格來說我個人覺得還是可以的,沒有被過分地荼毒(雖說某包頭問題嚴重)。雖說形象貌似有些日韓化,而缺少了原作那種硬朗的風格,但是比起同樣轉手到俄國人手中的H5…沒有出現某種族全民印度化/中東化就該大叫萬幸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8 05:49 , Processed in 0.0233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