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甲午戰爭爆發后,日本海軍按原定作戰計划,准備在黃海尋殲中國北洋海軍。1894
年9月17日,中日海軍在黃海北部海域相遇,遂爆發了中國近代海軍建軍以來最大的一
次海戰,給中日戰爭爾后的進程帶來了重大影響。
   

1894年7月,中日兩國軍隊齊集朝鮮,戰爭迫在眉睫。7月中旬,日本海軍主力艦艇
在佐世保軍港集結,成立聯合艦隊(由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合編而成,伊東硝亨任司令
官),下分本隊和第一、第二游擊隊。7月23日,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啟航。7月25日,
日艦“吉野”、“浪速”、“秋津洲”于丰島海面襲擊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只,獲得成
功,使日本增強了戰胜中國海軍的信心。自此以后,聯合艦隊一直活動于朝鮮海域,一
面掩護后續陸軍和軍械糧秣的海上運輸,一面聲援日軍的陸路作戰。8月5日,日本大本
營命令聯合艦隊搜索和擊破中國艦隊,伊東硝亨隨即于8月7日率艦隊從隔音島出發,駛
往黃海西部海面。
   

北洋艦隊方面受李鴻章避戰保船思想的牽制,自7月25日丰島海戰之后,只敢在大
同江口和威海衛軍港之間來回巡弋。后來,日艦竄至旅順口、威海衛港外,威脅到沿海
地區的安全,清政府于是在8月23日急令北洋艦隊應在威海、大連灣、煙台、旅順等處
“來往梭巡,嚴行扼守,不得遠离,勿令一船闌入”。此后,北洋艦隊再未遠巡,不出
北洋一步,將制海權輕易讓給日本,使北洋艦隊日益陷入消极自保的被動局面。
   

9月上旬,清政府鑒于平壤之戰即將爆發,准備增派援兵。為了爭取時間,決定將
駐防大連一帶的總兵劉盛休所部銘軍8營4000人由海道運至中朝邊界大東溝登陸,再輾
轉前線。9月15日,北洋艦隊主力抵達大連灣,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9月16日凌晨,丁
汝昌率“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
“平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鎮南”、“鎮中”14艦及
“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4艘魚雷艇從大連出發,護送銘軍,
當日午后抵大東溝。晚上,銘軍上岸,到達目的地。
   

不過,此時,平壤已經失陷,銘軍無法起到應援的作用。
   

日本聯合艦隊得知中國海軍將護送陸軍赴朝的消息后,伊東硝亨判斷北洋艦隊有可
能在鴨綠江口一帶,于是率軍艦12艘于16日下午出發,向黃海北部的海洋島航進,17日
晨抵達該島附近。日本這12艘軍艦是:“松島”、“嚴島”、“橋立”、“扶桑”、
“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吉野”、“高千穗”、“秋津洲”、
“浪速”。
   

9月17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北洋艦隊正准備起錨回航旅順,發現日本艦隊自西南
駛來,丁汝昌即命令艦隊啟錨迎戰。日本艦隊隨后也發現了北洋艦隊。北洋艦隊開始成
“并列縱陣”(“定遠”、“鎮遠”兩艦居前),以每小時五海里的速度向西南方向航
進。日本則以第一游擊隊“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4艘速率最高
的巡洋艦為先鋒,伊東硝亨自乘旗艦“松島”,率領本隊“千代田”、“嚴島”、“橋
立”、“比睿”、“扶桑”跟進,12時許,又將“西京丸”、“赤城”移至本隊左側。
丁汝昌見日艦成“單行魚貫陣”扑來,決定采取主艦居中的“夾縫雁行陣”(交錯配置
的雙橫隊)應戰。
   

但由于旗艦“定遠”艦速度過快,“濟遠”、“廣甲”等艦未能及時跟上,陣形因
此成為半月形而類似“后翼梯陣”。
   

12時50分,雙方在大鹿島(大洋河口外)西南3海里處開始交火。“定遠”首先發
主炮攻擊,其余各艦相繼開炮,但均未擊中目標。戰斗開始不久,“定遠”發炮震塌飛
橋,丁汝昌摔傷,信旗被毀,各艦失去指揮。日第一游擊隊4艦陸續以其右舷速射炮猛
轟“揚威”、“超勇”,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斗。日艦“吉野”也被北洋艦隊
擊中起火,但很快被扑滅。13時30分左右,“超勇”沉沒。
   

當日本第一游擊隊繞攻北洋艦隊右翼時,本隊也与北洋艦隊主力交相攻擊。日艦
“比睿”、“赤城”被北洋艦隊截擊。
    “定遠”、“來遠”、“經遠”重創“比睿”、“赤城”。“赤城”艦長 元八郎
太當場斃命。“西京丸”也受重傷。
   

但是,日本艦隊利用其航速快、便于机動的优點,第一游擊隊和本隊互相配合,至
14時15分左右,本隊已繞至北洋艦隊背后,与第一游擊隊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
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在混戰中,“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伊東硝亨令第一游
擊隊救援“赤城”、“比睿”。“吉野”衝在最前面,正遇上“致遠”。管帶鄧世昌見
“吉野”十分猖狂,毅然下令開足馬力,准備用衝角撞擊“吉野”,以求与敵同歸于盡,
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鄧世昌等250名官兵壯烈犧牲。
   

“經遠”繼續迎戰“吉野”,也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隨后艦也
被擊沉,250余名官兵殉難。
   

“致遠”沉沒后,“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貪生怕死,臨陣脫
逃。(方伯謙是否臨陣脫逃,近年有不同看法。)“靖遠”、“來遠”因中彈過多,退
出戰斗,避至大鹿島附近緊急修補損坏的机器。
   

在“致遠”、“經遠”等艦同第一游擊隊激戰的同時,“定遠”、“鎮遠”兩艦正
頑強抵抗著日艦本隊的圍攻,雖中彈甚多,几次起火,全体官兵仍然堅持奮戰,重創敵
旗艦“松島”,打死打傷炮台指揮官海軍大尉志摩清直以下100多人。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重新投入戰斗。“靖遠”幫帶大副劉冠雄見
“定遠”號旗桅杆斷裂,不能升旗指揮,建議管帶葉祖?代懸信旗集隊,指揮各艦繞擊
日艦。這時,日旗艦“松島”已經癱瘓,“吉野”也喪失了戰斗力,其余日艦也都傷亡
慘重,不能再戰,又見北洋艦隊重新集隊,伊東硝亨便于17時40分左右下令撤出戰場。
北洋艦隊稍事追擊,也收隊返回旅順。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為近代世界海戰史上所罕見。
海戰的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
(“廣甲”逃离戰場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毀)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余人;日本艦隊
“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余人。
北洋艦隊的損失大于日方。黃海海戰以后,由于北洋艦隊嗣后不敢再戰,日本基本上掌
握了黃海制海權,對后來中日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北洋艦隊
在黃海海戰中是失利了。失利的原因一是北洋艦隊指揮失誤,排出的陣形不利于進攻,
發揮不了己方艦隊在艦艇數量、大口徑火炮和防護能力等方面的优勢,開戰不久即失去
統一指揮,始終處在被動地位;二是“濟遠”率先逃跑,影響了斗志;三是彈藥不充足。
日方則充分利用其航速、中小口徑速射火炮方面的优勢,運用靈活的戰術,掌握了戰場
主動權。但是,中國廣大愛國官兵是英勇頑強的。他們在慘烈的戰斗中,奮不顧身,臨
危不懼,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气慨。他們的愛國主義
精神值得后人永遠記取。

[轉貼於中國近代100次戰爭]



----------------------------------------------------------------------------




以上應該是廣大的學生在中國歷史課程上所閱讀的版本,今天snow要為大家分析真正內幕。


第一.中日雙方海軍實力差距真正情況,清強日弱


北洋海軍是中國第一支現代化軍隊。清廷發出了"大治水師為主"的決斷。從1861年決定投巨資向英國購買一支新式艦隊起,到北洋艦隊成軍的二十七年時間內,有人統計,不算南洋海軍和廣東、福建水師,僅建成北洋海軍就耗銀3000萬兩。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直到大戰爆發前,仍然是亞洲國家最令人生畏的軍艦。兩艦是當時世界比較先進的鐵甲堡式鐵甲艦,各裝十二英寸大炮四門,裝甲厚度達十四寸。而北洋軍200毫米以上大口徑的火炮為二十一門,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也有九十二門。


而水軍的兵器則有先進的克虜伯大炮,滑膛槍,毛瑟槍。1894年5月李鴻章再次校閱北洋海軍,上奏道:"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极奇奧。﹒乙、丙兩船,在青泥洼演放魚雷,均能命中破的";"于駛行之際,擊遙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


相反北洋艦隊的裝甲水平普遍超過日本艦隊。定遠、鎮遠的護甲厚14寸,經遠、來遠的護甲厚9﹒5寸。即使日本的"三景"艦,也缺乏北洋艦隊這樣較大規模的裝甲防護。日方衹在中口徑火炮方面以二百零九比一百四十一占优。當然因為中口徑炮多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勢還是明顯的。但因為大、小口徑火炮北洋艦隊的优勢同樣不小,所以不能說火炮全部是日方占优。再看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說,日艦每小時快1﹒44節,优勢似乎不像人們形容的那麼大。有人說北洋艦隊將10艦編為一隊,使高速艦衹失速達八節,不利爭取主動,那么日艦本隊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艦,其艦隊失速亦不在北洋艦隊之下。


日本在甲午戰爭前也深怕不敵於滿清北洋海軍。伊藤博文首相在丰島海戰后對同僚說:"似有糊里糊涂進入(戰爭)海洋之感"。其大本營制訂了三种方案,為胜敗皆做好准備:甲,殲滅北洋艦隊奪取制海權,即与清軍在直隸平原決戰;乙,未能殲滅對方艦隊,不能獨掌制海權,則衹以陸軍幵進朝鮮;丙,海戰失利,聯合艦隊損失沉重,制海權為北洋艦隊奪得,則以陸軍主力駐守日本,等待中國軍隊登陸來襲。三种方案皆圍繞制海權進行。三种方案皆視北洋海軍之命運而定取舍。所以如此,因為也覺出自己海軍力量不足。


首先,日本海軍的投入少于滿清海軍。据統計,日本從1868年至1894年3月,海軍撥款衹相當于同期清廷對海軍投入百分之六十。


其次,聯合艦隊的組建時間倉促。1894年7月19日丰島海戰前六天,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剛剛編成。此時距黃海海戰也衹剩下六十天時間。其主力戰艦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艦齡短,官兵受訓時間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軍自1888年成軍后,艦隊合操訓練已經六年,多數官兵在艦訓練時間達十年以上,這是倉促成軍的日本聯合艦隊無法比擬的。


其三,聯合艦隊艦衹混雜,有的戰斗力甚弱。根据日方統計,聯合艦隊十二艘軍艦參加黃海海戰,共計40,840吨;北洋海軍十四艘軍艦參戰,共計35,346吨(我方大多數資料統計北洋艦隊參戰艦衹為十艘,皆不算幵戰后赶來增援的"平遠"、"廣乙"兩艦及兩艘魚雷艇);日方在總吨位上的优勢也是貌似強大。如"西京丸",戰前剛剛由商船改裝,船体大大高出水面,不适于作戰;其排水量4100吨,衹有一門120mm火炮,日方稱其為"偽裝巡洋艦",其實僅是一艘武裝商船。該船在黃海海戰中由日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乘坐,衹為觀察戰況。戰斗未幵始它就被排在日艦戰斗隊形的非戰斗側,企圖用其它軍艦的艦体掩護其安全。再如"赤城"號炮艦,排水量僅622吨,航速十節。它也被安排在尾隨"西京丸"之后,依靠別的艦衹躲避北洋艦隊的直接炮火。這兩艘日艦戰斗力防護力均較弱,被形容為"羈絆手足、老朽遲緩之二艦",日方在海戰中根本不依靠它們的戰斗力。比睿艦則是一艘1877年下水的全木結构老艦,首尾三根高聳的木桅桿便它看上去完全不像一艘現代軍艦,倒極似中世紀的海盜船(外方評論日艦編隊)。


清朝陸軍不少於230萬,從當時情勢來看,日本不論在海軍不及中國,而陸軍約24萬的數目也不如滿清帝國。


第二.北洋水師敗北,是否因為頤和園


根據中國人自己對於北洋海軍的敗北,歸咎於清廷經費挪去興建頤和園,但這只是原因之一。
首先,清廷雖然沒再為北洋水師再購買艦艇數目,但是有經費供給北洋水師作保養及維修。
有某些文化人為中華民族及清朝掩飾聲稱因為慈禧興建頤和園的關係,在沒有經費下,北洋軍艦的炮彈實心皆是沙土而沒有火藥,所以日艦“吉野”中了數炮也沒有沈沒。


如果認為北洋艦隊是因為炮彈有問題而導致落敗,這只是反映人們一知半解。如果是有研究歷史或軍事歷史,當年海上艦艇的炮彈分為兩種,分別為爆破彈及穿甲彈,當年北洋水師是大量購買了穿甲彈,其作用是於貫穿敵方艦隻甲板,讓其大量入水沈沒,問題是在於北洋水師在該戰中命中日本水師的命中率差強人意,導致慘敗,實不應該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慈禧這位女士,試想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頤和園來收取大量觀光客的入場費,成為國家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否應該感謝當年慈禧建造頤和園



第三.中國史書上寫中國清兵是奮勇作戰,是否真實?


戰爭開始時,定遠艦的劉步瞻指揮首先發炮,但末擊中目標,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飛橋,丁汝昌和英員泰萊皆從橋上摔下,嚴重受傷。(這反映了兩個問題,第一是艦艇保護問題,第二是北洋水師的演練都是假的= =〕,一炮之始北洋艦隊就失去了總指揮。泰萊回憶道,"此橋之名甚佳,而其竟飛,而丁与予亦隨之飛。鴨綠江之戰以是開始"。這場命運做關的海戰持續四個多小時,北洋艦隊從始至終幾乎皆在無統一指揮的狀態下分散作戰。劉步瞻、林泰曾二位總兵,無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揮。在戰斗將結束時,才有靖遠艦管帶葉祖圭升旗代替旗艦;升起的也是一面收隊旗,收攏指揮殘余艦衹撤出戰斗而已。"節制精嚴"的北洋艦隊在海戰中毫無節制可言,其中損失實難估量。


激戰中落伍的日艦"比睿"號冒險從中國艦群中穿過,來遠艦在相距四百米距离上發射魚雷,不中,其僥幸逃出。武裝商船"西京丸"經過定遠艦時,定遠向其發四炮,兩炮末中;"福龍"號魚雷艇赶來向其連發三顆魚雷,最近的發射距离為四十米,竟也無一命中,又僥幸逃出。僅六百余吨的"赤城"號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艦長元八太郎陣亡,前炮彈葯斷絕、大檣摧折居然也不沉,再僥幸逃出。有資料統計,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17發,而北洋各艦平均中彈107﹒71發。日艦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艦隊九倍以上。(中國文化人宣稱日本聯合艦隊配有大量魚雷,這個當然也是虛構的,當年是北洋水師配備了魚雷,而日本艦隊是沒有的= =)


戰場上的北洋海軍諸方面如此失序,完全像一文末加訓練的艦隊。"旗艦僅于幵仗時升一 旗令,此后遂無號令";而組建時間很短的日本聯合艦隊,在整個 作戰過程中隊形不亂,"始終信號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 其中之經驗教訓,決不是海軍操典所能解決的。北洋海軍崩潰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日方的預料。


豐島海戰,廣乙沉沒,濟遠受傷,北洋海軍首戰失利。但丁汝昌卻報李鴻章,"風聞日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黃海海戰,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二人形容為"以寡擊眾,轉敗為功";一時間除參戰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進自我欣慰的虛假光環之中。不能戰,以為能戰;本已敗,以為平,或以為胜;嚴重加劇了對局勢的錯誤判斷。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謊報軍情未曾中止。1894年11月,鎮遠艦在歸威海港時為避水雷浮標,誤触礁石,"傷机器艙,裂口三丈余,寬五尺";管帶林泰曾見破損嚴重難以修复,深感責任重大,自殺身亡。這樣一起嚴重事故,經丁汝昌、李鴻章層層奏報,就成了"鎮遠擦傷",以致清廷真以為如此,下諭旨稱"林泰曾膽小,為何派令當此重任?”


謊報軍情甚至使作戰計划都發生改變。1895年2月,魚雷艇管帶王平駕艇帶頭出逃,至煙台后先謊稱丁汝昌令其率軍沖出,再謊稱威海已失。陸路援兵得訊,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成為威海防衛戰失敗的直接原因。


艱難的處境最考驗軍隊。北洋海軍在威海圍困戰后期,軍紀更是蕩然無存。首先部分人員不告而別。當時醫院中人手奇缺,北洋海軍醫務人員,以文官不屬于提督,臨戰先逃,洋員院長,反而服務至最后,相形之下殊為可恥。


其次是有組織、攜船艇的大規模逃遁。(首先是方伯謙臨陣脫逃,在方伯謙后輩的誤導下,近來有少數不明真相者為這個逃兵喊冤)1895年2月7日, 日艦總攻劉公島。交戰之中,北洋海軍十艘魚雷艇及兩衹小汽船在管帶王平、蔡廷干率領下結伙逃遁,幵足馬力企圖從西口沖出,結果逃艇同時受我方各艦岸上之火炮,及日軍艦炮之轟擊。一支完整無損的魚雷艇支隊,在戰爭中毫無建樹,就這樣丟盡臉面地自我毀滅了。


最后更發展到集体投降。"劉公島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鳴槍過市,聲言向提督覓生路";"水手棄艦上岸,陸兵則擠至岸邊";營務處道員牛昶炳請降﹔劉公島炮台守將張文宣被兵士們擁來請降;嚴道洪請降;"各管帶踵至,相對泣";眾洋員皆請降。面對這樣一個全軍崩潰的局面,萬般無奈的丁汝昌"乃令諸將候令,同時沉船,諸將不應,汝昌复議命諸艦突圍出,亦不奉命。軍士露刃挾汝昌,汝昌入艙仰葯死"。官兵"恐取怒日人也"而不肯沉船,使鎮遠、濟遠、平遠等十艘艦船為日海軍俘獲,喧赫一時的北洋艦隊就此全軍覆滅。衹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敵。北洋軍風、軍紀至此,不由不亡。


而中國文化人歌頌鄧世昌下令艦艇開足馬力,准備用衝角撞擊“吉野”,以求与敵同歸于盡,
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當然也是假的啦。第一日本艦艇沒有魚雷武器,第二中國艦艇的速度本來就不及日本小艦,追上也尚且不能,何況是撞擊,其實明明就是“致遠”號入水下沈,卻被人描述成英勇頑強= =。


甲午之敗,腐敗使然。其結局并非增撥一些經費、添購部分快艦快炮、或變換一下作戰隊形既可輕易改變。從慈禧、光緒到李鴻章以至丁汝昌、劉步蟾等人幵始,可以計算一下,在日本聯合艦隊幵炮以前,內部有多少人參加進了埋葬這支艦隊的工作。他們有的本是海軍積极的籌建者,為此上下呼吁,四處奔走;有的則是艦隊指揮者和戰斗參加者,最終隨戰艦的沉沒而自殺身亡;有的至今仍然受到尊敬。他們的悲劇,又何嘗僅僅是他們個人的悲劇!在那個政治腐敗、軍紀廢弛的社會環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個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鎖鏈。政權建立了軍隊,又腐蝕著它;軍隊維護著政權,又瓦解了它。


第四.滿清是否財政緊促


根據李鴻章儲留給北洋水師的費用為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幵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


第五.中國廣大愛國官兵『是否』英勇頑強的。他們在慘烈的戰斗中,奮不顧身,臨危不懼,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於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慨。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后人永遠記取

這個版主則不願置評,這個留給版友們分析.....。但謊言說了一千次,就會變成事實(參考於二次大戰德軍納粹黨宣傳部部長言論= =)


以上參考於華南軍事學家馬鼎盛先生對於北洋軍艦及日本軍艦之分析及甲午史實


只代表個人意見與鐵版無關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文章長的嚇嚇叫= ="
上文看完,看下文,下文看的看完,結果上文的都忘了= =?
謎之聲:大概董就好啦XD
 
                               花開花落知多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甲午陸戰中清軍的武器裝備: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北,几乎末打過一次像樣的胜仗,最后被迫簽訂了喪權
辱國的《馬關條約》。何以至此呢?作為前期清軍統帥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
之于武器裝備的落后,稱:"行軍制胜,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优拙,
則利鈍懸殊。倭人于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于財力,拘于部議,未敢撒
手舉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
并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
至戰敗。后世史家往往据此將武器裝備落后,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
對這個問題應做具体分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
宋慶、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几點不成熟的看法,以
就正于方家。


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槍、抬炮、鳥
槍。鴉片戰爭中雖敗于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并末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
改進。清軍裝備的近代化始于淮軍。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抵達上海,在与西方軍隊
以及洋槍隊(常胜軍)共同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他幵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
隊裝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淘汰了舊
式武器。此后,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
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業仿制的近代槍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清軍的裝備基本上能夠隨著西方武器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特別是淮軍,其更新速度
之快和近代化程度之高,在清軍各部隊中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
部隊﹔后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下面,我們來看看這
些部隊的裝備情況。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胜四軍萬余
人,已有洋槍萬余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与捻軍作戰時,
"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余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幵
花炮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
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后,西方更為先進的后膛槍炮幵始
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幵司、
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意等槍种,均進入淮軍部隊。


美國林明敦滾輪式步槍槍膛


德國毛瑟槍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后膛連發槍,主要槍种有奧地利的
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如趙怀業部即"皆系一色
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据日方記載清軍使用了七連發槍和十三連發槍。


奧地利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槍


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槍


在平壤戰役中被日軍繳獲的清軍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后膛
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后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
淮軍配備的后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
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
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
戰爭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
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与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金陵制造局生產的仿德式37mm格魯森行營炮


清軍在平壤遺棄的格林炮


清軍在九連城使用過的格魯森37mm行營炮


与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東北練軍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
)八月二十二日,"查明各隊原領大小洋槍共一千七百八十四桿,來福槍共六百四十
八桿,鳥槍共二十三桿,抬槍共六十七桿,云者士得槍共二百十七桿,馬林槍共四
百四十桿,哈乞幵斯槍共一千零七十三桿。此七項共領得槍四千二百七十二桿,除
此并無領得別項槍械"。另据吉林將軍長順稱,其于光緒十四年接任時,所部17營3哨,
衹有前膛來福槍3600余桿,后膛馬步各槍1600余桿。后在上海購后膛槍2000桿,由
神机營拔給來福槍1000桿,海軍衙門撥給哈乞幵斯1000桿。但這些槍械在演習中多
有損壞淘汰者,故而戰爭爆發時,其所統各軍"幵斯、毛瑟等槍無多,大半皆來福槍、
快槍,余則以刀矛充數"。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也是屢屢奏稱武器缺乏,請求由外
省撥給槍炮。


再看湘軍,1892年湖南巡撫吳大澄奏稱:"湘中風气未幵,所用洋槍屢修屢壞,實不
足以資抵御。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燾受命募集新軍北上參戰,而"湖南并無后膛
槍,湖北亦甚少,僅有林明敦數百枝,彈太少"。是年底,湘軍宿將劉坤一被任命為
欽差大臣,吳大澄受命幫辦軍務,但所部"槍械未齊,子彈不足","有步隊而無炮隊
",轄下23營零3哨,僅有各种槍枝4600枝。


山東是甲午戰爭的另一個主要戰場,山東部隊的裝備更差。戰爭爆發以后,山東巡
撫李秉衡奏稱:"舊存軍械本屬無多,現經各營紛紛請領,几無以應。且盡系舊式洋
槍,難以及遠"。沿海部隊"后膛槍僅存千余桿,又次之次者,無以制敵"。許多部隊
衹好"率配以舊土槍及故前膛來福槍"。日軍在榮成登陸以后,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
建議將原定派赴關外的几支部隊改援山東,但無法保証武器供應,"李(占椿)、萬(本
華)兩軍各有馬梯尼千枝﹔張國林有槍數百,洋拾槍二十枝,車炮四尊,劈山炮數十
尊﹔陳鳳樓因江南無馬槍(陳部為馬隊--引者),須到津撥用江南所購到馬槍千枝。
丁槐軍直無一槍"。上述部隊除丁槐部隊以外,共達20營近萬人,可見其武器缺乏之
程度。至于內地如陝西、山西等省奉派北援的部隊,裝備就更為落后了。


然而,如果我們從上文的論述中,得到中國部隊除3萬多淮軍外,其他部隊的武器裝
備均不堪与日軍一戰的結論,那就為時過早了。因為戰爭爆發以后,陳國內軍工企
業加緊生產外,沿海各省督撫還大量購買外國槍炮,調撥前線。因此,參戰部隊幵
上前線后,其裝備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關于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湖廣總督張之
洞于1894年奏報,委托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
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
子彈250萬顆﹔格魯森快炮12尊,炮彈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
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
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准備再購比利時
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
1894年9月,他已先后委托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幵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
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
顆。10月,奏報已"先后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干三百二十余
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余萬顆"。12月,又奏報委托許景澄代購毛瑟槍
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托楊儒(駐美公使)代
購哈乞幵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托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
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如吳大澄曾先購"戰炮十
尊,精槍數百桿",后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
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
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桿,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以上所列舉的數字,容或有重复之處,也有的武器雖已定購,至戰爭結束時尚未運
到,但相當一批槍炮在戰爭中裝備了前線部隊則是無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購之槍,
就大批陸續運到。1894年9月,由上海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
鴻章稱,"許景澄購來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
尼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留于南洋者,
撥給李占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幵赴北方
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
就前后協濟各省后膛洋槍14000枝。廣東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
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后又續撥馬槍、步槍
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澄部鋼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
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
并擬再撥300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后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
萬難應敵",后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
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
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后的湘軍,到戰爭后期裝備大為改善,
如陳□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此外,關于清軍的裝備,還有几點應作具体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所部裝備不足
的奏報,往往夸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
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余枝,人手一槍尚
有余。1894年10月,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5000枝,馬毛瑟500枝,
哈乞幵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出格魯森
快炮、過山鋼炮、幵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子母炮7尊,常胜炮150尊,
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哈乞幵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枝,
太來槍660枝,后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
也比較落后,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后擴充至萬余人,這么多槍炮,
怎么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其作戰不力,另外也与其部
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關于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
地區即使裝備确實不足,槍械也落后,但并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确
實裝備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裝備的火炮卻是比較先
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台有各种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后膛鋼炮,其中22尊是
快炮。威海衛由于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各炮台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
均屬上乘。据統計,該地25座炮台,共配備進口的各种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
營炮、曲射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后,恐怕
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与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
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
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到90年代前后,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
即使一些內地省份如江西、貴州、云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炮。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統地總結了戰前清軍制造、購買軍火的
情況。從呈文看,即使不計甲午戰爭爆發后大量購買的武器,如果能統籌使用,清
軍也應不虞武器匱乏。曾氏稱:"中國后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購辦不可
悉舉"。他把中國陸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此
說不确)、德國的毛瑟和馬梯尼、單音哈乞幵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等五种,并
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极多,彈子亦复不少。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后繳
出者,有尚未幵箱者"。乙等槍有英國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种中國購置
亦复不少"。丙等為美國林明敦,"系美國极舊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
)起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萬桿,除已發各營外,實存六十余萬
桿,彈子稱是"。盡管林明敦槍"后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准",但"中國甲槍已
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彈子尚屬山積"。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
文以上列舉之火炮品种和數量,已足以彌補曾氏所述之不足。


北洋南局生產的子彈殼底(左) 北洋机器局生產的子彈殼底(右)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槍(衹有少量部
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后膛鋼炮,其
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多。


日本村田22年式步槍


現陳列于日本名古屋的日本各式青銅炮


日本兵工厂生產的大炮


當然,日軍裝備也有其長處,即型號統一,火炮輕捷,易移動,射速快。但不管怎
樣,我們以上之論述,足以說明李鴻章所謂日本"船械愈出愈精",中國"相形見絀"的
說法是不足信的。至于像"自戶部奏定光緒十四年之后不購新械,武庫已空如洗"之
類的說法,雖不能完全說是空穴來風,至少也是夸大其詞。


既然清軍的裝備与日軍相比占优勢,為何卻在戰場上連連敗北呢?固然,戰爭的胜負
并不完全取決于武器裝備,而是政治、經濟、軍事多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武
器裝備畢竟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清軍的裝備及其使用中所存在
的一些致命的弱點,進行探討和考察,以總結和接受這一慘痛的歷史教訓。要言之,
清軍的弱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几個方面:


(一)部隊腐敗,士气低落,缺乏訓練,遇敵輒潰,不能發揮武器應用的效用。清軍
自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之后,多數部隊皆再未經戰事(收复新疆和中法戰爭衹
是少數部隊參戰),承平日久,弊端叢生,"兵則半屬空名,操則虛應故事",衹剩下
空架子,已沒有什么戰斗力可言。淮軍是參戰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是前期作戰的
主力,但除聶士成、徐邦道等少量部隊外,其他各部均無像樣的戰績可言。正如時
人指出:"淮軍萬不可用也,宿將久經凋謝,繼起者非其親戚,即其子弟,均未經戰
陣之人。補伍皆以賄成,扣餉早怀積怨,驕奢居人先,戰斗居人后。"劉盛休部盛軍,
為淮軍主力之一,"平時威德不行,士卒不服,見賊即潰,遇物即擄,毫無顧忌,殺
之不止"。前線總指揮宋慶指出,此類情況"不獨盛軍然也"。淮軍備部皆是"一經戰
隊,官則警惶失措,勇則四散奔逃"。即使其中作戰比較勇敢的部隊,由于平時缺乏
訓練,戰斗力也是非常低的。北洋武備學堂的學生雷震春、王德芳指出,他們"往歷
前敵,親見備軍致敗情況,實由將帥不善訓練,士卒不常操習,火器不能研究,槍
炮不度遠邇,地勢不細測量,住扎不設營壘"。至于其他各省部隊的腐敗程度,与淮
軍相比往往有過之而不及。山西大同鎮調往東北的部隊,"其官長士兵無人無煙癖,
軍容之劣,鮮有出其右者。軍裝之外,腰間皆斜插煙槍一枝,見者無不發噱"。東北
"三省練軍大半旗兵之居城市者,平居煙酒行賭,沉溺忘返"。這樣的部隊,即使裝
備了先進武器,又怎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僅以平壤戰役為例,是役參戰部隊多數是
清軍精銳,每門炮自帶炮彈50顆,每枝槍自帶子彈150發,以后又由國內運去炮彈2400顆,
格林炮子50000顆,子彈50萬發,火力不能說不強。但炮兵"炮准甚疏",步兵射擊的
命中率也极低,每人發射子彈達三四百發,可是全戰役僅擊斃日軍180人。在以后的
戰爭中,清軍几乎每戰皆濫放槍炮,動輒就是每槍發射子彈數百發。而日軍方面,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其派往海外的士兵每人平均衹使用子彈8發!相形之下,清軍戰
斗力之低怎不令人触目惊心。


(二)由于清軍戰斗力低下,清政府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擴充部隊,希圖以數量上
的优勢取胜,這樣就產生了兩個嚴重的后果:其一,由于擴充部隊太多,加之后勤
保障体制落后,導致武器供應跟不上,以致"新招募之兵,多負戈矛,無火器"。据
日本參謀本部掌握的情況,當時中國動員的部隊中,衹有3/5的士兵裝備了近代武
器,余者衹扛著大刀長矛。如宋慶擬新招新軍30營,而天津軍械局僅撥到槍枝600桿,
盡管戰場情況緊急,卻無法"調令出關作戰"。再如前述吳大澄部23營零3哨,出兵之
初僅有4600枝槍等,均是典型事例。其二,新募士兵的素質和戰斗技術比老兵更差。
有人指出:"近來新募之兵,急于成軍,往往未暇精選類多募自近處,雜以市井之人,
窳惰性成,其拔隊起行之時,至有涕泣不愿去者"。尤為糟糕的是,由于戰況緊急,
新募部隊往往并不操練即幵赴前線。如旅順口守兵12000余人,其中9000余人為新軍,
成軍末几,即遇戰事,"總未得空操過一日"。到了后來,甚至"新募勇隊連槍炮尚未
見過",即准備向前線幵拔。以素質极差之市井之徒,倉促成軍,未經訓練,"猝給
一槍,強之管炮,且不知施放,惶言命中?"這樣的部隊,自然更不能發揮武器應有
的作用。到戰爭末期敗局已定之際,有識之士對此作過不少沉痛的總結,如李本方
致函徐邦道說:"查其致此之由,皆因將不得人,兵不嫻器。以极貴极精之槍炮,付
諸毫未練習之勇丁,倉卒臨敵,手忙足亂,或出隊而錯帶彈子,或臨時而忘記用法,
乘以強敵,不奔何待?中國之論兵事者,人人皆曰槍炮不精,船械不利,眾寡不敵,
吾獨謂所以致敗之故,不系乎此。"痛定思痛,李氏斯言,可謂一針見血。


(三)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過程中,湘淮集團興起,形成督撫專政的局面,這對甲午
戰爭也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清軍的裝備均是省自為政,各行其是,因此,各省參戰
部隊的槍炮品种、型號极不一致,即使一軍之中也往往互相參差。前述各省所購之
武器,分別來自德、英、法、美、英、比等國,据說進口槍炮的型號可達三四十种:
國產武器也由于軍工企業分別隸屬不同的集團,存在著种种差別。各种槍械的口徑
不一,"彈葯參差,不能互相濟用",給戰爭中的彈葯補充和火器配備造成极大的困難。
"無論怎樣有效率,怎樣誠實的輜重隊,也決不能為隊伍所帶七拼八湊的雜牌武器配
備合用的彈葯"。更何況清軍根本沒有适應近代戰爭的后勤保障机构,這就在戰場上
造成极大的混亂。前線部隊或有槍無彈,或彈不對槍。如宋慶所部使用的馬梯尼槍
子彈大小竟有四、五种,而天津軍械局僅存20年前的舊子彈10萬粒,既不知是否合
膛,又不知是否失效。再如山東存有毛瑟槍子彈667000粒,其中不合膛者競達475000粒。
安徽?生朱照的一段話,可以說是對這种混亂狀況的總結:"炮則有格林、阿姆斯特
郎、克虜伯、田雞炮、幵花炮等种,槍則有新舊毛瑟、林明敦并中國自制之快利槍,
名色繁多,殆難屈指。夫槍炮一种有一种之彈葯,即一种有一种之施放之法。彈葯
或誤,則与槍炮格格不入,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松或緊,皆不适于用,則有器
与無器等"。"此炮之彈,或誤入他炮,則必不能幵放"。各种槍械,"臨陣時往往有
槍与彈不合之弊。蓋由常兵入伍者多系椎野粗鹵之夫,不能一一辨認﹔間有一二老
于兵者,雖有辨認,而倉卒時或信手誤攜,貽害匪淺。況种類繁伙,即營官、哨弁
尚有不能盡識者哉?這与日軍統一使用國產定型槍炮,形成鮮明的對照。


(四)清軍使用的槍炮在質量上也是參差不齊,玉石交混的。官兵對武器的不善保管,
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國產武器中,江南制造局生產的"林明敦中針兵槍多有走火
之弊,故各營末肯領用"。以后改造快利槍,也因技術、設備落后,"未能過求精致
"。金陵机器局生產的大炮,竟多次發生炸膛事故。進口武器固然性能較國產者优越,
但內于經辦人員的營私舞弊和外國商人的有意欺蒙,有不少"陳年之存貨而詭為新制
"者,以致"价多浮冒,物不精良"。就連赫德也認為中國政府不必"去花錢買這些可
能一半已經無用的舊東西"。由此導致前線部隊往往領到的是不能使用的舊槍。如總
兵徐邦遲受命募軍,所領1200枝進口的毛瑟槍就都是"實不能用的舊貨"。這种武器,
"臨陣用之,子葯不能及遠,而又無力,幵至數次,机關損壞"。至于清軍使用的炮
彈、子彈,大部分中國能自行生產,但由于設備和技術上的問題,加之管理人員偷
工減料,也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天津机器局"配置于葯之分量或多或少,或攙和
不應用之物,致使自裂自敗,有用之槍,轉成巨患"。江南制造局所造子彈,"每逢
演用往往誤火,一及吹彈不能致遠(原文如此--引者),甚至炸壞銅殼,登幵后堵傷
人等弊"。吉林机器局就更是等而下之了。進口彈葯要好一些,但也并非沒有問題,
如漢納根等人經手購買的小口徑快槍子彈,"每箱上層尚佳,用至下層,往往有不合
膛或葯力不足,難于及遠"。前線部隊由于使用劣質彈葯,付出了慘重的代价。東北
部隊所領子彈,"半多不響,即響亦不及遠,拆驗葯已成灰",毅軍"探馬与倭戰,連
發四槍,不響,被倭擊斃"。炮彈中也往往"實以泥沙"、"和以泥□"而不可用。据日
方記載,旅順口之役清軍炮台發射的炮彈,"雖其響轟轟,但我兵因之死傷者甚少,
之所以如此,無他,海岸諸炮台發射敵之大口徑炮彈,其彈中大半填裝以大豆或土
砂故也"。清軍對武器彈葯的不善保管,也使优質槍炮的性能大大打了折扣。平壤守
軍的"克虜伯优質大炮競鏽得大部分連炮栓都拉不幵"。北京的炮兵在連綿陰雨之中,
"把一批大炮放在街上,讓它陷在泥轍里沒人管"。劉坤一駐扎山海關時,"自天津運
往山海關机器炮四十尊,有彈十萬枚,由火車運送到關,堆積沙土中,閱效十日,
無人收管。經德國某教習前往查看,謂子葯全行潮濕,不堪應用。強使試驗,衹能
及三十碼遠近,較之原制炮力不及二十分之一"。此類情況,几乎各軍各處盡皆有之,
言之令人痛心。


(五)清軍缺乏合格的指揮官,指揮軍隊之權仍操諸行伍出身的舊軍官之手。這些人
固然勇怯不一,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囿于國內戰爭的老經驗,因循守舊,不懂
新的軍事科學。戰爭期間參与后勤事務的袁世凱指出,"今之征調諸將,亦誠不乏夙
望,惟或优養既久,气血委惰﹔或年近衰老,利欲熏心﹔或習气太重,分心鑽營﹔
即或有二三自愛者,又每師心自用,仍欲以'剿擊發捻'舊法御強敵,故得力者不可
數睹耳。"這是指所謂"威望素著"的老成宿將而言,至于一些新組建部隊所調之員,
則"多系浮薄少年,文弱書生,不諳軍務"。在這樣的軍官的指揮下,即使部隊裝備
了先進武器,也難免潰敗的結局。在進攻時,他們仍沿用冷兵器時代集團沖鋒的方
法,一擁而上,且往往"從一千公尺以外的遠距离幵始射擊"。日軍則以密集火力在
近距离猛烈射擊,給予清軍以重大殺傷。在防守時,他們衹注意正面防御,忽視側
翼,即使正面也無縱深兵力和火力配備。日軍衹要從側翼出擊,即可迫使清軍全線
崩潰。"差不多中國人每一次打算守住陣地時,都因為被敵人迂回到他們的側翼而被
迫后退,中國人簡直不知道怎樣防御自己"。在火炮的使用方面,問題尤為嚴重,一
是參戰各部不相統屬,火炮配屬于各部隊,不能集中使用。日軍則不論火炮多寡,
一律集中使用以加強火力。二是不懂步炮協同作戰的原理,炮兵陣地總是選擇在"第
一線步兵陣地內或其間隙。因此,火炮成為顯著的目標,在戰斗的初期階段,屢次
被日本炮兵破壞"。清軍指揮官中也有各別人在戰爭實踐中總結了教訓,提出改進意
見,如聶土成即多次指出:"前次失利,皆由我炮未聚一處,各營顧已失机。倭炮不
拘多寡,用則一處齊發"。可是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前敵將領仍是我行素。1894年
12月19日瓦缸寨之戰,宋慶部曾奮勇作戰,炮兵的表現也是出色的,但由于使用不
當,被日軍快炮"照准叢擊",所帶火炮5尊被擊毀4尊,喪失了作戰能力。第三次反
攻海城之役,依克唐阿部重蹈覆轍,被擊壞火炮5尊。所以,有的西方史學家認為:
"中國的指揮官在基本戰略戰術和使用武器方面,顯示出可悲的無知"。當時在華的
西方人士,也有人指出﹔"假使軍事長官有一些現代軍事的知識,中國陸軍也會予敵
方以有用的損害。但是它的軍官們否定了它一切成功的可能性"。


(六)清軍的腐敗不僅表現在戰場上連連潰敗,而且還表現在每一次潰退,均"盡棄軍
實走,器械盡失"。這不僅削弱自己裝備的總体實力,而且反過來大大加強了日軍的
裝備。据有關資料記載,平壤戰役,清軍丟棄大炮48尊,步槍10000余枝﹔鴨綠江防
之戰,丟失大炮78尊,槍4400枚﹔大連灣、旅順口失陷,日軍繳獲大炮270多尊,槍
600枝。以上數處清軍遺棄的炮彈達數百萬發,子彈達4000萬發以上。另据日方統計,
日軍在牙山、平壤、九連城、鳳凰城、金州、大連灣、旅順口等地,一共繳獲大炮
607門,槍7394枝,炮彈267.17余萬發,子彈7745.8萬發。其后,在牛庄、營口、
威海衛、澎湖等地清軍遺棄的火炮亦達數百門,槍枝、彈葯更是不計其數。而在甲
午戰爭全過程中,日軍僅僅消耗子彈124.18萬發,炮彈34090發。兩相比較,怎不
令人触目惊心!李鴻章曾哀嘆,淮軍部隊遺棄大炮,"令我寒心,再發再棄,當如之
何!"依克唐阿自己承認,自幵戰以后失去槍枝7807枝,損壞880余枝。至于火炮,到
1895年初,衹剩下快炮4尊。這些武器被日軍繳獲后,勢必導致敵我裝備的此消彼長。
日軍將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大炮)投入戰斗,大大加強了火力。如旅順口之戰,日軍
以所得衛汝貴部快炮"登山俯擊"清軍炮台。威海衛之戰,日軍攻占沿岸炮台之后,
即掉轉炮口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更是盡人皆知的事實。最典型的事例莫過于田庄
台之戰,是役,"我海蓋間歷戰所失行營大小炮無慮百尊,盡為倭人攻具,列遼河南
岸,數倍我炮"。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清軍勢不能支,乃"大潰西奔"。可見,
武器裝備此消彼長的變化,對戰爭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在總体上是占优勢的,但由于清政
府的腐朽無能,清軍的腐敗和缺乏訓練,缺少合格的、懂得近代戰爭的指揮官等不
利因素,這种优勢在戰爭初期即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后隨著戰爭的進行,日
軍繳獲了清軍大量武器,使雙方的裝備發生了逆轉,清軍不斷削弱,日軍逐漸加強,
終于導致了甲午戰爭的最后失敗。



作者:董蔡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中國文化人宣稱日本聯合艦隊配有大量魚雷,這個當然也是虛構的,當年是北洋水師配備了魚雷,而日本艦隊是沒有的= =)
第一次在貴版發言,請指正。

這是貴版很久以前的文章了。就我所知,日本艦隊應該是有配備魚雷的。

請見以下網站:

http://ja.wikipedia.org/wiki/%E8%BB%BD%E5%B7%A1%E6%B4%8B%E8%89%A6

聯合艦隊的巡洋艦,是每一艘都有配備魚雷發射管的。

老實講,就算不談士兵的訓練度和士氣,光以單艦戰力來講,北洋水師除了定鎮兩艦之外,其他那些又老又慢火力又弱的小艦根本不是第一遊擊隊那四艘怪物的對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其實北洋最初購買的軍備是很好的,比起日本武器或戰艦絕對不惶多讓
日本後來還拿去用呢,就如同上述雪姬版主文章中所分析的
失敗原因很多,李鴻章的戰略錯誤也是其中之ㄧ,而不光只是戰力問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其實北洋最初購買的軍備是很好的,比起日本武器或戰艦絕對不惶多讓
日本後來還拿去用呢,就如同上述雪姬版主文章中所分析的
失敗原因很多,李鴻章的戰略錯誤也是其中之ㄧ,而不光只是戰力問題。

這是當然的。最初購買的軍備豈止比日本好,當時日本的海軍根本還不像樣呢!後來人家日本的艦隻本來就是因為更新,更先進,火力更強,定鎮兩艦之外的那些老艦那當然不是對手了。

這確實是一堆失敗的因素湊起來的。也牽扯整個國人心態的問題。講起來也很辛酸,堂堂大清在甲午戰前自製軍艦集大成者不過是航速只有10.5節,在噸位和火力都遜人一節的平遠而已。但是小小日本在甲午戰前居然就能夠造出秋津洲那樣兇猛的新銳戰艦。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這是一篇顛覆傳統歷史的分析,看來真正瓦解清軍的不是裝備而是體制的腐敗墮落。
受教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討論】真正的甲午黃海戰爭

4月份的文章......好個「歷史」Orz

話說.....

「中國人」的心態在清朝之後似乎都完全扭曲了,歷史上所擁有的偉大榮耀在滿清之後逐漸萎靡,連義和團那種「神奇的力量」都可以拿來當作王牌,也難怪民國之後對於榮耀的追求跟日本比起來就感覺差了一大截!

果然還是應驗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番小品望君知

有許多的傷痕,總需要裝瘋賣傻來帶過!
只是卸下面具之後,又有誰敢直視那滿是傷痕的臉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3 18:59 , Processed in 0.03050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