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複製】生命奧妙

[複製連結] 檢視: 1304|回覆: 2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COLOR="Yellow"][SIZE="4"]有關複製

  自從英國科學家在1997年2月發表:他們成功的複製了一頭名叫「桃莉」的綿羊之後,馬上引起世界各國廣泛的討論,造成舉世震撼。其實早在1996年7月5日桃莉就誕生了,這些科學家成功的用一隻六歲雌羊乳腺細胞的細胞核,繁殖出桃莉。此後,這種複製生命的技術,就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因為它所引發的社會、法律、宗教、倫理等問題,為未來世界帶來難以估計的影響。

  以往只能在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才能看到的情節,好像馬上就要實現。羊既然可以複製,在技術上要複製其他動物、甚至複製人,也一定沒有問題。不過以現在人類文明的程度來看,要是真的複製了人,恐怕只是弊多於利。

  複製是一種無性的繁殖,無性繁殖在單細胞生物或植物非常的常見,但在哺乳動物,繁衍後代通常通過雌、雄個體交配,精、卵結合為受精卵,再經卵裂增殖發育成胚胎,及經不同階段的生長發育後,才能繁殖出成熟的個體。個体的遺傳性狀一半由精子提供,另一半則由卵子提供,成為一個具有父母特徵而又與父母有所不同的新個体。隨著科學的進步,今天已經有了人工受精或体外受精的技術,但這些技術仍然屬於需要精、卵結合的有性繁殖。

  如果使用複製技術,只要從一隻動物身上取出一個細胞核,置入去核的卵細胞內,經過無性的分裂繁殖後,就可以製造出一個遺傳物質與該動物完全一樣的個體。複製技術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例如保存瀕臨絕種的生物,或製造人類器官,造福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
  
  不過複製動物引發的爭議並不小,至於複製人,那就更涉及了社會、倫理、種族、優生、法律、神學、生態等問題。因此,這一項成就雖然實現了人類多年來的願望,展開了生命科學研究的新頁,但也掀起了一陣陣有關神學、醫學、生物倫理學的爭論與激辯。
  
  複製動物,現在已經見怪不怪了,從老鼠、貓、狗、牛、羊、豬、到猴子,都有人在複製。特別是台灣竟然也一窩瘋的跟上複製熱潮,首先複製了一頭名叫「畜寶」的小牛,不過畜寶生來是瞎眼的,而且出生才沒幾天就死了。台灣人還不服氣,接著馬上又宣佈要複製老鼠。

  當美國的科學家以無性繁殖的方式複製了猴子,國科會的國家實驗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為了展現我國在生物科技上的進展,宣告國產的複製老鼠將於12月與大家見面,因為老鼠在醫學研究上非常的重要,這項複製老鼠的計畫如果成功,未來將可提供大量實驗用的老鼠。

  實驗動物繁殖及研究中心表示,老鼠的卵細胞小,在複製操作上比牛更困難,如果成功,有重大的意義,目前只有日本複製成功過。不過就算複製的小鼠成功的產下,計畫還不算成功,必須等到小鼠長大,而且相關的生理特徵發育完全,最好還能配種才算成功,才符合當初複製的目的。不過這部份的變數很多,例如畜寶的夭折,就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變數之一。

  我們不難想像,如果今天有科學家要複製人是有可能的。有人認為那可以造福需要器官移植的病患,或許從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身上取出適當的細胞核,造出與他的組織相容的複製人,就可以避免在移植時發生的排斥作用。或許被複製的是以無腦的複製人為主,放在倉庫裡,等病人有需要的時候,就取需要的器官來使用,或許未來還會產生人體器官買賣的新行業。

  科技進步,使得家庭的組成起了變化,當單親爸爸、單親媽媽、同性戀父母、捐精父親、代理孕母一一成了社會新聞,我們在適應上雖然還有很多困難,但至少在稱呼上還帶有一定的意義,例如繼父、繼母、養子、養女等,等到有了複製人之後,連人類對家庭現有的認知都要被顛覆了。

  天主教倫理學家杜福林格,提到了未來可能遇到的困惑,例如說複製人是本人的子女嗎?當科學家複製了一個你,雖然那個複製人比你晚生了三十年、六十年、或兩百年,但他並不能被稱為你的兒子、女兒、或孫子、孫女,基本上他是你的弟弟或妹妹,有一點像同卵但不雙生,因為這複製人的基因父母是你的父母、而不是你。如此一來,整個家譜、親子、家族、倫理等概念,全部都會被扭曲到不能維繫的地步,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1997年歐盟的國家簽約,聲明複製人違反了人的尊嚴、是濫用了科學,他們要制定法律禁止複製人,但是當時英國與德國卻沒有簽約,因為他們看到的美國不受任何限制。許多學者不反對用複製的人類細胞做研究,甚至到複製器官以供移植,但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用複製的人類胚胎做研究是不道德的,那等於製造人命來作實驗,用過後丟棄,就等於在殺生。
相對於人類,將複製技術應用在動物上,引起的爭議或衝突比較少,用來生產優良品質的牲畜,還可以提高經濟上的價值。但是到目前為止,複製的生命經常出現異常現象,研究人員在複製老鼠身上發現嚴重的異常,使得許多科學家更加認為,目前絕對不應該把複製羊的技術用於複製人類。

  用老鼠、豬、牛、羊做複製研究的科學家,紛紛報告、連表面正常的複製動物,日後都會出現異常,包括「桃莉」都變得異常肥胖。複製人的基因表現如果有缺陷,可能會影響到人的人格、智商、及其他特性。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密切的監測基因表現,結果發現,連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幹細胞基因,在胚胎和胎兒發育過程中,表現都各不相同。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以胚胎幹細胞複製出來的老鼠,會有嚴重的畸形,這加深了許多科學家的疑慮,認為複製「桃莉」羊的生物技術,還不應該被用於複製人,因為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表現並不穩定。這證實了許多人的疑慮,顯示目前要複製人非常危險。

  複製出來的老鼠,表面上看似正常,包括擁有正常的基因,可是在胚胎及發育的不同時期,基因功能的表現並不正常。沒有跡象顯示這些複製動物基因有何改變,可是這些基因並不穩定,其製造蛋白質的過程也有缺陷。複製動物的生物藍圖雖然完好無損,和本尊完全一致,可是解讀這些藍圖的方式卻有缺失,並可能導致形成異常的器官及組織。因為胚胎發育過程中,基因與環境彼此還會不斷的互動,不停的彼此影響。事實上,就連在實驗室中培養,幹細胞的基因表現都不穩定。
美國的人類基因圖譜學會副會長鮑曼說,這種不穩定的現象,不免使人懷疑,使用幹細胞治療疾病,可能不像某些科學家所說的那麼容易,他們希望用人的胚胎幹細胞從事複製,用培養的細胞修復病人受損的心臟、肝臟、或其他器官。基因不穩定的現象,似乎難以阻止他們以胚胎幹細胞做研究的衝動。

  科學家用胚胎幹細胞從事複製,而不用一般的皮膚細胞,因為用胚胎幹細胞複製的效果,遠遠超過其他的細胞。幹細胞是一種保留了原始胚胎性分裂、分化能力、能夠發育生成為任何一種體細胞的細胞,科學家可以用以培養皮膚、內臟、甚至腦細胞,用以治療老人的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不過要取得幹細胞必須破壞、甚至毀滅一個胚胎,在許多人看來如同毀滅一個生命,充滿爭議,胚胎幹細胞研究有不同的方法,科學家將修改過的基因、或外來的基因,植入小鼠的胚胎幹細胞中,然後由這些幹細胞發育成基因轉殖鼠、或基因剔除鼠,但每種方法都涉及到不同層次的道德意義。

  細胞當然也可以從成年人的身上取得,例如從成年人的骨髓中即可取得幹細胞,但多數研究人員認為,最好的幹細胞是來自胚胎。然而,一旦取出幹細胞,胚胎即告摧毀,所以胚胎幹細胞成為生物倫理上辯論的熱門話題,贊成者認為,這項新領域的研究有助於因應人類最困難的醫療問題,反對者則強調,為了取得適用的幹細胞而毀滅胚胎,此舉與謀殺無異。
各國政府可能尋求折衷立場,但不可能避免爭議,因為幹細胞引發的爭議,正如同墮胎及安樂死引發的道德爭議一般,是非難斷。

  英國愛丁堡的科學家用「細胞核轉移」的方法,成功的生產出兩隻新一代的複製羊,分別稱為「酷必得」和「戴安娜」。這基因轉殖的技術和複製桃莉的技術相較,最大的不同在於,桃莉的基因完全未經改變來自另一個細胞核,而酷必得和戴安娜的基因,則是來自一個插入人類基因的細胞核。結果在新一代複製羊的乳汁中,就含有高量的人類胰蛋白脢抑制脢。

  像複製人這種充滿爭議的科學技術,即使政府、學界嚴禁了,在金錢的鼓勵之下,還是會有人暗中嘗試。我們不難想像,這樣科技反而造成人類更加的不幸、不平等。當醫學界發現利用嬰兒腦細胞,可以治療帕金森氏症,許多罹患此絕症的病人就拼命想要得到治療的機會。但誰有權決定那一個人生命高於另一個人的?這樣的科技產生後,那些掌握金錢及權勢的人,很可能為自己的生存而不顧一切的要弄到嬰兒腦細胞,如此會產生何種悲劇,不難想像。
 
  複製羊的魏爾邁說,一般人對複製科技的了解多半似是而非。複製羊出現後,許多人要求複製自己,一家美國報紙說那是肉食動物。與桃莉同時複製出的還有四隻羊,均由培養中的胚胎細胞發育而成,在遺傳上完全相同,但在體型和性情上卻有明顯差異,可見複製動物在遺傳上的相同並不保証微觀特質完全一樣,想藉複製技術延年益壽只是幻想,但民眾卻誤以為複製技術精準快速。

  英國向來有優異的生物技術,政府對生物技術的研究發展傾力支持,英國行政部門接受科學家建議,同意推展醫療研究,放鬆人類胚胎複製研究的限制。但是反對運動也剛剛興起,在民主體制之下如果要維持社會秩序,科技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同,也必須讓大部分民眾知道所發生的事情。大多數人了解科技能力之後,社會局勢就會改變。

  有許多對複製人的爭辯,有人認為複製人的成功是人類的福祉,多造幾個偉人如愛因斯坦,可以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其實能複製偉人是對這項科技的誤解,因為複製出來的並不是一個成人,而是一個嬰孩。這嬰兒需要時日漸漸長大,而且他的成長將受家庭、學校、社會等等環境因素影響,故最終複製的結果可能與本來的要求大相逕庭。愛因斯坦年幼時並沒有汽車,但今天複製了的愛因斯坦卻可能一出門就遭車禍而死,更可能他在青少年時期,沉溺於某種廿一世紀的新毒品而英年早逝。

  一般民眾贊成複製人,主要不外以下幾點:(1) 複製將要逝去的親人,以作替代。 (2) 為患重病的親友造複製人,作器官移植之用,這樣就不怕器官缺乏,又不用擔心排斥作用。 (3) 人可多造一個自己,由複製人代做一切不喜歡做的工作,而本人就有空做其它的事情,特別是休息、或娛樂。 (4) 父母可用這方法製造一個與父或母遺傳基因完全一樣的複製人,避免自然生養時有可能產出帶有不良基因的兒女。 (5) 複製一些智力低的人,來做勞動或危險的工作,複製出一些智力高的人,進行學術的研究。

  但是如果複製人是無法代替已死親人的,他的父母,根本不可能完全重複過去的養育過程,外在因素如學校、朋友、工作環境、甚至家庭成員,都已經隨時間而改變。如果要求複製人承擔某種角色,也是十分不公平的,他長成後會有自己的抱負和人際關係,但在家人眼中卻只是已死親人的替身,不能被接納為新造的個体。如果複製人是為別人服務的話,那麼複製人本身的權益就被忽略,複製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不能夠說他的存在只有利用的價值而已。更不可因這價值減低或消失時,便棄之若蔽履,甚至隨意傷害或消滅,因為他一樣擁有人的尊嚴和權益。

  社會上最常用的理由是自由:(1)個人的自由--在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社會,很多人覺得有自主權去做喜歡做的事。社會應尊重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信仰。 (2)生育兒女的自由--生兒育女是有關個人隱私的抉擇,對人的生活和未來有重大影響,社會不應隨便干預。若有人要用複製人的方式來代替一般的生育,社會應該容許。 (3)科學研究的自由--學術自由是科學發展的基石,為了科學的進步,科學家有權決定怎樣進行研究。如果認為複製人可以帶來有用的知識,那就不應該去阻止。

  在個人自由自主權的大前提下,如果不把複製人的自主權考慮在內的話,是一種非常自私自利、也不合乎自主權原則的思想。強調某些人的自主權,會損害複製人本身的自主權,影響整体社會的公義和公平,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及日本用人來作醫學研究,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在科學研究中,複製人的生命很可能受到傷害。在第一隻複製羊桃莉成功之前,已經經過276次的失敗,其中包括許多隻複製羊的死亡。

  美國總統布希宣布將有條件的支持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但嚴格限制只能使用現有的六十個幹細胞系進行研究,而且研究必須符合三項條件,就是獲得胚胎捐贈者的同意、胚胎需是僅為生育目的而製造的額外胚胎、研究者不得對胚胎捐贈者施以任何金錢誘惑。美國不支持使用來自剛銷毀的胚胎的幹細胞系、為研究目的而製造人類胚胎、以及為任何目的複製人類胚胎。布希同時宣布成立總統生物倫理道德會議,研究胚胎、幹細胞、生育、複製、基因篩檢、基因治療、安樂死等議題。

  稍早不久,美國國會曾以立法禁止人類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人會贊同複製人,往往是要利用他們來達到一己之私。但是聖經教導我們,人與萬物之所以不同,因為人是照神的形像造的,利用他人的行徑是不合聖經原則的。

  有人希望通過複製及改造遺傳基因,而完全控制人類的品質。有位義大利的科學家就公開宣佈要設立中心,大量製造複製人,以控制人類的命運為己任。這是否合乎上帝造人的目的呢?人是否正在建造另外一個巴別塔呢?

  「生命科學」的發展,把分子生物學家逐漸推到公共舞台的最前端。民眾擔心基因工程技術落入壞人之手,贊成和反對生命科學的人,到底懂得多少相關科技呢?這發展使人更進一步掌握到造物的奧妙,但生命究竟如何定義?生命的意義為何?生命和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可不是科技能處理的。一個不能好好回答這些問題的文明,卻自以為掌握了創造生命的能力,後果是不堪設想。複製生命,的確是生物學上的一個偉大成就,但是重燃了久藏在人心中人定勝天的驕顢;更有甚的,是興起了人可像神一樣玩賞生命現象的錯覺,一個新的巴別塔就再次建立。

  人嘗試掌管生命之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類企圖與神等同之野心卻是愚昧的。受造之人是不可能有造物主那般的全智、全能、超越的愛心、與救贖的勇氣,人所能複製的只是人無奈的命運、及悲憐的困境。

  上帝雖然賦與人類自主權,人享有很大的自由,但人的自主權的行使應該在上帝的主權之下。我們要相信每個人都是依上帝的旨意而造,每個人的結構都是神認為對我們最好的。神不需要依從任何他人的觀念意思行事或造人,當人按自己的意思造人,這完全是依從人對一些特質的喜好而定,人要自己成為創造者。這種製造的心態,就一如製造其他商品一樣,使人成為商品,最後只會把人的尊貴地位貶低。


[COLOR="Red"][SIZE="4"]
取自 科學探祕
 
當眷戀不再,還剩下什麼......
   



                                          回憶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複製】生命奧妙

[COLOR="Yellow"]複製技術

  複製、拷貝、影印、傳真、盜版、再版似乎是指向同一件事,那就是一定要有一份真稿(本尊),做為母本,再藉由各種方式去製造一份複本(分身),做為商品。不考慮動物的型態差異時,動物的本質是建構在最初的一個細胞上,該細胞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三項成份。我們都很清楚細胞核內有遺傳物質,這些遺傳物質是該細胞走向一個動物個體的工程藍圖。那麼,依據工程藍圖的施工程序,逐步地把原有的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四個、八個、十六個的2n個細胞群落,進而分工,各自把細胞群落模型化,成為一種特定的組織器官,最終使一個擁有數億個細胞的有形個體,具有呼吸、消化、循環,生殖等等系統的動物。

  細胞因由一分裂為二的過程,涉及細胞核遺傳物質(染色體)的複製、染色體分離、以及細胞質和細胞膜分半,而被稱為細胞週期。通常細胞是處在G0期,進行細胞的生理功能,但若受到外在刺激或內在已定的程式,此時細胞就開始準備各項DNA的複製工作,此時就被稱為G1期;而DNA複製時,就被稱為S期; DNA被複製成兩份時,就被稱為G2期;當看到細胞核染色體被分離到兩側而細胞膜也漸分為兩個子細胞時,被稱為M期;最後子細胞形成時,若不再繼續分裂,就處於G0期。

[COLOR="Yellow"]複製動物的意義


  每個細胞一定要擁有像卵細胞的細胞質,甚至細胞膜亦要相同,才有可能讓分裂後的子細胞能分化和成型。由於卵細胞是生殖系統的特殊細胞,通常在胎兒期已被母體定型。我們已知卵細胞的整組遺傳物質是跟其他細胞的相同,但似乎僅有細胞質的差異而已。細胞質中有兩種胞器含有DNA,一者是中心粒,另一者是粒線體。中心粒DNA 控制著細胞核遺傳物質割分到兩側的機制,而粒線體DNA控制著細胞所需能量ATP產製的數量。英國桃麗羊的誕生,帶給我們另一層的思考,那就是只要擁有整組遺傳物質的細胞,就可孕育成一個個體。那麼,過去我們要保育瀕臨絕種的動物或讓絕跡動物再現的夢,是可能成真的。複製動物的細胞核來源,依動物發育的年齡可區分為胚胎期、幼兒期、壯年期和老化期。那一期的那一種細胞最適合做為細胞核的來源,將依不同物種而可能完全不一樣。不過,一個實驗室通常會以胚胎期的細胞來進行第一次的複製工作,待有複製胚胎的成品時,再以壯年期的細胞進行第二次的複製工作。此時通常已知此種動物的複製效率。再把要複製的個體之細胞,培養成一個細胞株,再進行第三次複製工作。由於這三次的複製用細胞核很難均是來自同一個體的情況,因此,該動物的複製技術將不會有個體上的差異,除非所取用的細胞核被其歷經的時空影響而已產生少許變化。我們人類此時的觀察角度是否夠細膩和吹毛求疵,就很難有一致的標準,而複製工作者的評斷標準通常才是決定複製品的相似度夠的要素。而畜產工業化的複製技術是尋求一群動物長得一模一樣,而且生長速率一樣,或產肉、產乳、產蛋、產毛皮一樣產量的工業化經營。尤其複製技術能夠完整保存親代的遺傳,可讓家畜行使單性繁殖,如此一來就可縮短一個新品種育成時間至少60%以上。

  複製技術可以放在瀕臨絕種的動物身上,減少地球上的資源損失。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複製】生命奧妙

[COLOR="yellow"]複製動物早夭, 可能因為幹細胞DNA易斷裂

  根據外電 8月4日消息︰幹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培養時,常會出現基因破裂的現象。這個事實也許有助解釋由這些幹細胞發育而來的複製動物何以經常夭亡或體態臃腫超大的原因。

  美國研究人員的這一發現,再一次對複製人的潛在風險敲響了警鐘。 “這很可能是一個糟糕的主意。”麻省理工學院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凱文‧埃根說。該研究小組得出的結論是︰即使複製動物看上去正常,其體內依然潛伏著DNA(脫氧核糖核酸)在培養過程中遭破壞的遺傳因子,可能構成各種看不見的危險情況。

  “這些細胞若在人體內破裂,就會引發諸如精神發育遲緩等弱智症狀。”埃根警告說。當年在愛丁堡參與複製“桃利”羊的科學家伊恩‧威爾穆特也表示︰“這無疑又提供了一個證據,表明世界各國暫緩實施複製人計劃是理智的。既然其後果難以預料,又有誰能承擔複製嬰兒帶來的風險呢?”

  懷特黑德研究小組對小鼠胚胎干細胞的基因模式進行了調查。這些細胞均可通過複製或是讓細胞與卵子相結合來複製小鼠,最終孕育出一種“假想式”動物。他們調查了6種與胚胎發育有關的基因,結果發現破裂大多發生在實驗室培養胚胎幹細胞期間,而不是由複製或體外授精過程造成的。

  基因之所以會發生變異,與一種被稱為“壓印”(imprinting)的現象有關。眾所周知,胚胎從雙親接受了大部分基因的副本,但“壓印”會造成只激活來自一方的基因,使來自另一方的基因仍處于休眠狀態。研究人員在6種基因中發現有4種的“壓印”模式變異範圍非常廣泛,就連提取自同一個父母、全部在培養基中生長的“子”細胞也不例外。有關人士稱,目前尚看不到改變培養步驟以免基因破裂的途徑。

  當然,也可以用成人細胞來進行複製,例如“多利”羊用的就是羊乳房細胞,但當時不曾進行任何評估“壓印”副作用的試驗。 也有專家認為,“壓印”副作用只是在胚胎早期發育中才顯得尤為重要,一旦細胞分化或形成特定的生體組織,其影響也就相對減弱了。因此,即使基因破裂,對器官的形成也影響不大。

  這意味著通過所謂的“治療性複製”,將胚胎幹細胞轉化為可植入生體組織依然是安全和可能的。謝菲爾德大學生物醫學教授彼得‧安德魯斯也指出︰“與‘壓印’變化相比,細胞分化本身對細胞與組織在胚胎內的總體布局更為敏感。”

2001.8.5 崴達健康網摘錄報導

[COLOR="Red"]資料來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8 00:28 , Processed in 0.02225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