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幣
- 998 元
- 文章
- 106 篇
- 聲望
- 342 枚
- 上次登入
- 07-2-10
- 精華
- 14
- 註冊時間
- 06-2-6
- UID
- 228251
|
回覆: 體罰是否應受到質疑
嗯 , 其實關於以體罰來達到引導學生於正途或者是使得成績較好這一點 , 不免讓我有這樣的疑問 , 似乎高估了體罰的效用 , 而且也低估了學生的人格發展的可能性 , 為何如是解釋 , 以下就此提出些許看法 ,
四. 體罰本身效用的有限性
體罰是一種以干預的手段來教導學生學習 , 然而從目的論思考以觀 , 體罰之手段與學習之目的是否有密切的關聯性 .
(一)從心理學之古典制約來看
體罰是否有效達到學習之目的 , 在此借用心理學上的研究 , 體罰是屬於一種古典制約中的態樣 , 亦即透過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繫 , 而產生一種制約的效用 , 換言之 , 當某件事發生時 , 就以另一件事來影響 , 而逐漸產生一種心理上與行為上的制約 , 如當成績不好時 , 就以體罰來處罰之 , 因此只要成績不好就會遭受到體罰 , 而為了避免體罰 , 便必須有好的成績 .
(二)從相類似之髮禁制度來看
這樣的觀點看似合理 , 然而卻是一種相當詭譎的思想 , 從上述例子可以瞥見 , 為何成績不好就必須遭受到體罰呢 , 學習目的之標準是放在成績的高低嗎 , 這些其實大部人都認為是否定 , 然而何故還會保存如體罰這種奇異的手段來與學習之目的產生衝突呢 , 這是令人費解的 , 這樣的想法就有如先前的髮禁一般 , 為何髮禁的廢止能夠被理解 , 而性質類似的體罰卻無法突破呢 ?
(三)負面強化與正面強化
在心理學的相關教育理論之中 , 強調的不是像體罰那樣的負面強化的方式 , 而是注重正面的強化 , 如鼓勵等等方式 , 而在一連串的研究亦發現 , 使用正面強化的方式能夠更有效力與持續力的來加強孩童的學習 , 而若以負面強化的方式(如體罰) , 雖然一時之間具有相同的效力 , 然而一但拉長學習過程的線端 , 便會發現它的持續力相當薄弱 .
(四)創造力扼殺
最後回歸到人之主體性的發展來看 , 個人強烈地主張體罰是一種忽視人之多元價值的不合理手段 , 如前所述 , 體罰本身可能有好有壞 , 然而其本身最大的缺誤便是合理範圍的建立相當模糊 , 幾乎無一套明確的標準能夠使用 , 比方說以成績高低為標準 , 一般認為這是與學習最密切關的 , 因此以此為標準應較為妥適 , 但其實這樣的標準卻已經抹殺了人之主體性的多元發展與可能性 , 強硬地將不同的人之價值束縛在僵硬不變的標準上 , 而逐漸侵蝕剝奪了每個人的多元價值 , 在現今經常聽見的創造力扼殺 , 多少也是導因於此 , 所以個人才會強調體罰是一種低估了人之主體性發展的可能性 , 而高估了其效用的制度 , 站在現今教育的立場 , 人格發展的觀點 , 學習精神的建構上來看 , 體罰的合理性可以說和先前的髮禁一般 , 面臨了極大的質疑 .
五. 代結論 - 人性與人之常情之差異
最後仍不免想要訴說這樣的看法 , 理論的建構的確是必須考量到所謂的人性 , 然而人性與人之常情卻是不全然相同的概念 , 人性指的是一種普世的價值 , 而人之常情則僅是一種人之情感上的訴求 , 理論的研究必須考量人之主體性的發展 , 但是這樣的概念指涉的與其說是人之常情 , 要精確的說應該是人性的精神 , 因此一般的理論建構 , 往往對於人之常情大多是站在參考的立場 , 而非決定的判斷標準 , 明顯的例子如民意 , 大多數人似乎總高估了民意的訴求 , 而忽視了民意的合理性 , 因為多數人的意見 , 並非完全是對的 , 民意的形成也就不是全然的合乎民主 , 這是不同的概念 , 因此若涉及了專業性質的層次 , 一般而言 , 所謂的人之常情 人之情感上的訴求 民意 等等 , 僅是屬於參考的立場 , 而非是決定性的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