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拳擊是公元前688年的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被正式列為競賽項目的,古希臘人稱之為「撲克興」(Bixing)。

在古代奧運會上的拳擊比賽,不論是在形式、比賽規則或競技時所用的手具方面,均有別於現代的拳擊運動。

在古希臘的荷馬時代,競技者是用在油脂內漫浸過的、柔軟的牛皮帶纏繞在自己的手掌及手指上作為護具而進行比賽的。公元前八世紀以後,為了擊敗對手及有效地防衛自身,有人便把牛皮帶換成邊緣鋒銳的硬皮帶,並逐漸把硬皮帶由手掌纏繞到手腕及到小臂上進行角逐。到了羅馬時代,為了迎合尋求「流血刺激」的貴族的胃口,拳擊競技者竟在皮帶上嵌上了數量眾多的金屬扣。因此,受傷致殘的情形時有發生,而流血的場面屢見不鮮。這樣,拳擊便成為一項激烈而又殘忍的競技運動。以後直至羅馬帝國衰落,這種凶殘的拳擊搏鬥才得以終止。

當時,拳擊比賽沒有場地界域和時間的限制,競技沒有「回合制」,也沒有嚴格的規則,只是不允許打擊腰部以下任何部位。因此取勝的因素,主要是靠身體耐力和勇敢的拚搏,比賽時,竟技者一般的站立姿勢為:右腳在前,左腳在後,雙拳曲向前胸,昂首挺立面對對方。

隨後雙方便採用右拳進攻左拳防守的方式,不斷地用拳頭攻擊對方的頭部。那時,拳擊者可以繼續擊打已經倒地的對手,直到對方昏迷過去或對方舉起右臂伸出他的食指承認失敗時為止。

在古希臘的拳擊比賽中,也和角力比賽一樣,參賽者是沒有以體重分級的,只要願意接受挑戰的人就可以參加競賽,因此體重在當時的比賽中成了一種資本,原是技巧的競賽變成了一種膂力的競爭。所以當時拳擊的勝利者往往都是被一些靈活的重量級選手獲得。

據史料記載,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第一個拳擊冠軍為斯巴達人沃洛瑪斯科斯。

在當時的拳擊比賽中,不流血的拳擊者是很少能獲得優勝的。據說,在一次激烈的競逐中,一名身負重傷的拳擊手由於用力過猛,竟使自己的手指刺人對方的內臟,並把他的內臟拉出來,而使自己獲得了勝利。

又如公元前240年,著名拳擊家梅蘭科馬斯能夠在他的對手因筋疲力盡而投降之前,一直保持防守,避開對手。他那獨特的技術曾一度在奧運會上被人們傳頌。然而,他的名字卻從未出現在奧林匹亞優勝者的花名冊上,這主要可能是他進攻力量不足的原因。

我們從近代出土的古希臘的陶器裝飾瓶上可以發現,競技者當時已經開始運用一種「沙袋」進行拳擊的訓練了。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沙袋」是一個很大的皮囊袋,袋內裝有沙土或別的東西(如無花果的種子,毅粉等等)。沙袋吊在樹上,可隨時升降。訓練時,可拳打或腳踢,是競技者常用來進行全身運動的練習器械。

拳擊比賽也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很受人們歡迎的項目。在奧運會的拳擊比賽中,產生了很多冠軍,其中較為有名的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發現者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在發現幾何學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之前,曾經是一名出色的拳擊家。他在自己創辦的數學學校裡,不僅教學生代數、哲學,還給他們講授拳擊和擊劍的原理。後來,畢達哥拉斯還獲得奧運會的拳擊比賽冠軍,他的體育實踐一直被後人廣為傳頌。

拳擊運動一直為各國人民所愛好,但在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這項運動卻未能被列人正式的比賽項目,直到19O4年的第三屆奧運會上才開始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香港Tom.com網站


**************************************************
「近代拳擊運動簡介」

自西元一九○四年第三屆近代奧運會,即被列為正式競技錦標之項目,迄今已近八十年,各國倡導拳運者,極力的培植拳擊高手新秀,以爭奪歷屆各級拳王榮譽。
拳擊與門派繁多、拳路神祕深奧的中國武術不同。拳擊招式簡單,主在實用,純為鬥智、鬥力、鬥意志的一種競技運動,是奧運中公平合理的一個競爭項目。今天拳賽所採用的合理完善的體重分級比賽制度,大部分是依據一八六五年英國昆斯俾利侯爵(Queensbury)所擬訂的規則而修改的。為使拳賽公平,參加拳賽的人,須按體重分成十二個級別,從最輕的級量,到最重的級量,每級間相差三至四公斤,凡體重相同者編入一組。在真正的公平競爭之下,奪取該級量的錦標,確為合理之爭。每級最高體重標準如下:

一、微乙級:四十五公斤以下。
 
二、微甲級:四十八公斤以下。
 
三、輕丁級:五十一公斤以下。
 
四、輕丙級:五十四公斤以下。
 
五、輕乙級:五十七公斤以下。
 
六、輕甲級:六十公斤以下。
 
七、中丁級:六十三公斤以下。
 
八、中丙級:六十七公斤以下。
 
九、中乙級:七十一公斤以下。
 
十、中甲級:七十五公斤以下。
 
十一、重乙級:八十一公斤以下。
 
十二、重甲級:八十一公斤以上。

拳擊之招數亦極少,但在科學方法訓練下,最具效率。故攻擊技術只有四種:一、左手直擊,二、右手轉體長擊,三、左右手上擊,四、左右手鉤擊。防守技術:一為阻擊,二為閃避,三為縮吸,四為俯閃。動作單純,卻在於實用,在瞬息萬變的比賽中,完全依靠臨場的機智與應變,在攻守技術上運用得宜,自能奏效。

舉行拳賽的地方,西方人叫做圈(Ring),我們譯作拳賽臺。實際上,是一塊高一公尺,面積四.九公尺或六.一公尺見方的高檯,檯面覆以帆布,下層鋪以軟墊。賽臺四角豎立四根支柱,形成正方形,圍起繩索三道,構成擂臺狀。
比賽雙方各據一角,另外兩角叫做中立角(Neutral)。與賽者必須戴上特製重八英兩的軟綿手套。業餘拳賽,每場定為三回合(Round),每一回合定為三分鐘,兩個回合間休息一分鐘。拳賽進行時,雙方拳來拳去必須明來明往,不許暗擊,不許扭摔,只許以特製手套包住的拳頭攻擊對方,犯規的一方如超過三次,將被判取消比賽資格,並將勝利判歸對方。

拳賽的一方若被對方擊倒,必須在十秒鐘內爬起,裁判員在拳賽者倒下時,開始高聲計算秒數,如果數到十秒仍不能起立,便宣佈擊倒(Knockout),認定被擊倒者失敗。

有時一方被對方打得不能招架,即令未被擊倒,裁判員為避免被擊者受到傷害,可即刻把拳賽停止,將勝利判給其對手,此稱之為技術擊倒(TechnicalKnockout)。如果比賽雙方都未犯規,也無一方被擊倒,拳賽的勝負,便由計分的結果來決定。

分數是根據擊中對手身上的拳數,巧妙的防守與奇捷的進攻等來紀錄。勝負由四位評分員給分,裁判長依據總分數判定之。

一位成功的拳擊手,除須具備勇敢、強健等先天條件之外,尚必須接受有計畫的科學技術訓練。所謂科學方法的訓練,即將拳擊手從基本的體能、步法的跳動、主要的攻守技術,以及補強法訓練起。諸如:跑步、跳繩、梨型球、打沙包、空拳練習,以及對打演練等,按照計畫實施,一俟比賽,期能將最大的潛能,發揮出來。

歐美拳擊界上代的先進們,為愛好拳擊,將古老殘忍野蠻又不人道的拳鬥,逐漸的改善並訂定了完美的規則,才使它走向純運動化的路上。

百年來,在各方努力下,到今天,拳賽的訓練、比賽規則,以及比賽的設備等等,已有了理想的改進。由於拳擊競技,各級量均設有各級量的錦標,毫無身體大小差距的影響。公平競爭的拳擊運動,是值得大力推廣與發展的。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   檢視全部評分
neo0708    發表於 06-6-19 14:34 聲望 + 1 枚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4 00:58 , Processed in 0.0183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