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來自太陽的綠色閃光
影像版權與提供: Pekka Parviainen (Polar Image)
說明: 偶而有報導說太陽會發出綠色的閃光,有人認為那只是觀測者的錯覺而已,另外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個事實,不過綠色閃光發生的原因還有待解答,只有最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堅持眼見為憑的信念,會想辦法親眼去觀看這個現象。事實上,太陽的確是會發出綠色閃光,而且科學家也完全知道為什麼它會發生。 想要觀看日盤邊緣的綠色閃光,觀測地點要有低矮且視野很好的地平面,當落日恰好要完全沒入地平面的瞬間,最後一絲的微光,看起來帶來令人驚喜的綠色色澤,而且延續的時間有幾秒鐘,要觀看並不是那麼難。 另外,在朝陽恰好要冒出地平面的瞬間,也有機會看到這種綠色閃光,只不過時間要抓得很準,觀測難度較高。 這張照片中精彩的綠色閃光,是1992年在芬蘭拍攝到的。 其實大陽並不是真得變成綠色,這種現象只是地球的大氣所產生的效應而已。因為地球的大氣很像是三菱鏡,會把陽光依它們的顏色展成扇形的七彩色譜,當綠色的光恰好射進我們的眼晴時,在視覺上我們就會看到綠色的閃光。



夜光雲 版權與提供: Pekka Parviainen (Polar Image)

說明: 隨著地球自轉,總有部份地區從白天進入黑夜。 在這些地方, 黃昏先降臨到地面,然後才向上延伸到天空。所以地面已經是夜晚了,但是天空仍然是大白天。此時陽光照耀著上空的白雲,產生美麗的晚霞。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高空有夜光雲(noctilucent clouds)的存在,所以就是天黑已經很久了,還是能夠看到彩雲。在上面的照片裡,可以看到一大片這種夜光雲,在黝黑大地的襯托之下,顯得異常的魅麗。雖然一般認為夜光雲是由覆著水冰的微塵所構成,但我們對它還是有許多不了解之處。 最近有證據顯示至少有部份的夜光雲,是由太空梭廢氣中的水所凝結而形成的。



科羅拉多的反雲隙光
影像版權與提供: John Britton  j        S2G e W&F9`

說明: 地平線上發生了什麼事情? 儘管這景象有些 神奇,其實只不過是平常如 夕陽及一些位置卡位得宜的雲朵所造成的,上圖正是反雲隙光。要了解它們,請先想像平時隨時可見的雲隙光 --也就是從雲端傾瀉而下的陽光,雖然光的確是沿著直線前進,然而當這些光線投射到球形的天空中則是個大圓。於是,由 夕陽(或旭日) 產生的 雲隙光看起來像在天空的另一邊再度會合了。而在地球上相對太陽180度的那一邊所看到的光,我們稱為反雲隙光。上圖這張引人注目的反雲隙光照片,是這個月稍早從美國 科羅拉多一輛行進間的汽車上拍下來的。



金星帶 (The Belt of Venus)
提供: Doug Miller (U. Delaware)
說明: 你可能曾經在無意間看過這種景像,只是沒有留下印像而已。 在晴天無雲,日出前或日落後的曙暮光 (twilight)時間,地平面上方的天空,有時候看起來有點走色 (off-color),而呈現粉紅的色澤。 在上面這張照片裡,可以清楚看這道介於黑空 和藍空之間的走色帶。想要觀看這個現在稱為是金星帶的景緻,背對太陽的方向通常會是最佳的選擇。 在金星帶上方 藍空的色澤,是來自被大氣散射後欠缺紅光的陽光。而金星帶的顏色,是來自大氣反射了日落後或日出前的太陽陽光,所以顏色有些偏紅。 如果你想要找個地點觀看金星帶,最好的選擇是找一座有低矮地平面的高山。



破曉前的獅子座流星
版權: Yan On Sheung
說明: 許多 1998年的獅子座流星都非常亮,有一些即使在日出前都能看到。 上圖是 11月 16號日出前於香港拍的。大部份的流星 (meteor)都不屬於任何著名的流星雨,在任何時間都可看見它們。 在晴朗漆黑的夜裡,一小時看到 10顆流星是很平常的事。 流星雨每小時可以看見 100顆左右的流星,而且它是可以預測的。真正的流星暴 (meteor storm)相當罕見,一個世紀中大概只會發生幾次,預測流星暴發生時的流星數量是非常困難的,不過當它發生時將會出現每秒 10顆的流星。




希臘.舒尼恩岬的月出
影像版權與提供: Anthony Ayiomamitis
說明: 今年的6月22日是滿月,只比北半球的夏至要晚了一天。夏至那天,太陽在地球天空運行到每年最北方的位置,而在黃道面附近昇起的月亮,則是在今年最南方的位置。 在一個月之前的5月23日,天文學家Anthony Ayiomamitis記錄了這張照片,主題是希臘舒尼恩岬(Cape Sounion)的月出。 背景是2千4百年高齡的波塞頓神殿 (Temple of Poseidon),航行在愛琴海(Aegean Sea)的船員也都能看見這座古蹟。 在這張精心策劃的照片裡,月亮特別經過長鏡頭的放大。不過對全靠肉眼觀星的一般人來說,也常覺得地平面附近的滿月看起來特別大。 這種有趣的視覺效應稱為觀月錯覺。



大熊星座
版權: Till Credner (AlltheSky.com)
說明: 北斗七星(big dipper)是 大熊座(Ursa Major) 最讓人熟悉的 標誌,很容易地可在這張精彩的 照片中辨認出來。 北天的星空愛好者通常跟隨北斗七星最右邊的兩顆星 延伸的線,向著照片外的頂端,指向北極星(Polaris),用來指向北方。 跟隨著斗柄的弧線可找到北天著名的星座--燈塔座(beacon),大約位於山頂的古堡。 北斗七星堡也許是這張驚人場景的最好稱呼,但是它的古名是地平線堡(Castle Hohenzollern)。它沉浮在雲海上端,城市的燈光飄邈不定,位置在德國的南部(Swabian Alb),這個地區過去是古代海底的礁石。



影西沈
影像提供: J. Bonnell, A. Kutyrev, J. Norris, R. Canterna, WIRO
說明: 在這張從白雪皚皚之傑姆山(Mt. Jelm; 懷俄明紅外天文台的所在地)拍攝的照片裡,明月伴著地球的暗影一同西沈。 對早起人們或晚睡的天文學家來說,受到五彩繽紛的東方地平線之吸引,反而常常忽略了每天暗影西沈的細膩美景。 在這張照片裡,地球伸入厚厚大氣的暗影是那道地平線上方的深藍色暗帶,位在粉紅色的反暮光弧之下。 反暮光弧又稱為金星帶,它美麗的色澤是紅化的朝陽光受到塵埃反射所致。 由於在視線方向,西沈明月的光也要穿過厚厚之大氣,受到紅化,也帶著和暮光相近的黃橘色色調。



Chandra Orion Ultradeep Project利用Chandra紫外線衛星觀測1500光年外的獵戶座星雲。天文學家在這個恆星形成區中找到30個類似太陽的年輕恆星,並且發現這些恆星正噴發出巨型閃焰,無論是內含的能量,大小與噴發頻率都比我們現在的太陽都要多且大。

  有證據顯示,獵戶座星雲裡超過一半以上的年輕恆星,都具有正在形成行星的吸積盤,HST甚至拍攝到四顆正位於行星吸積盤中央的恆星。根據理論計算,這些能量比一般要大上數百倍的閃焰,撞擊到形成行星的吸積盤時,會產生大量電荷。這些電荷伴隨著行星吸積盤的運動與磁場的效應,會在吸積盤中產生渦流。這些渦流會讓類似地球的行星,形成在離中央恆星較遠的距離,或是根本就不會形成。對類地行星而言,如果形成的位置太接近恆星,也會造成毀滅,因此大體來說,巨型閃焰對於類地行星的形成還是利大於弊。

除此之外,Chandra Orion Ultradeep Project還有其他多項的成果將會發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的2005年十月號期刊上,屆時可以參閱。
參考資料:Superflares Might Have Protected the Early Earth, 2005,05,10;轉載自中研院天文網

[ 本文最後由 jolin0105 於 06-6-12 07:50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恩 真美啊   

希望我也可以親眼看到

[ 本文最後由 馬爾薩斯 於 06-6-13 12:13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都很漂亮啊...

第3張的反雲隙光

看起來像要有奇蹟發生似的....(金光閃閃)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ank: 3Rank: 3Rank: 3

我比較想親眼看見大熊座
可是現在光害太嚴重了.....(泣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張張都是精品的傑作
銀河系的霎那真漂亮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好想親身目睹 希臘.舒尼恩岬的月出

那種景象我一定會感動到不行...
 
                                                                             我寧願見熱心的錯誤,不願見冷淡的聰明。  爺の 天空部落格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平常不會注意到的

應該是平常看不到吧(笑)

那張反雲隙光好美
 
           我,什麼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3 18:25 , Processed in 0.02579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