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一篇 希特勒的全盛時期
1939年﹐德軍征服了波蘭﹐1940年﹐接著蹂躪了整個西歐。這在軍事史上有著 重大的意義﹐對於高速度機械化戰爭的理論來說﹐確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證。這種 理論發源于英國﹐但是將其付諸實行的卻是德國人﹐而且主要的功勞應該歸于古德 利安將軍﹐即這位德國裝甲坦克部隊的創建人。盡管德軍的高級將領對于新技術曾 抱著某種懷疑審慎的態度﹐並且為其發展所提供的資金也有較多限制﹐未能滿足新 技術支持者所提出的要求﹐但是﹐新技術發展的結果﹐仍然使人感到吃驚。這種新 技術不僅使戰爭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改變了世界歷史的整個進程。這是因為﹐ 希特勒的勝利對于西歐的形勢及其前途的影響﹐即使在他完全失敗以後﹐也是無法 消除的。此外﹐由於英國在打敗希特勒的事業中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其結果便使世 界權力中心開始轉移到了西半球。俄國對於歐洲大陸的控制﹐則是另外一個危險的 結果﹐同樣具有時代的意義。

這次戰爭的結果﹐出現了兩個革命﹕一個是作戰方法的改變﹔一個是世界權力 中心的轉移。在各次戰役當中﹐也出現了使用間接路線戰略的一些極有價值的例證。 只要對西線的各次戰役進行一番分析﹐便可明顯地看出﹐如果不採取新的作戰方法﹐ 那麼新型的機械化部隊未必能夠取得勝利。然而﹐效果總是相輔相成的。機械化部 隊的快速性和靈活性﹐正好又使間接路線具有了更大的威力。

說來很是不幸﹐波蘭恰好就是顯示上述作用的一個理想地點。它同德國之間有 著2千公裡的邊界線﹐而在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以後﹐又新增加了8百公裡。這樣 一來﹐波蘭的南面冀側﹐也和面對東普魯士的北面翼側一樣﹐完全處於暴露的地位。 于是﹐波蘭的整個西部地區就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三面都被德國領土所包圍。 對于波蘭來說﹐由于軍隊部署得不夠正確﹐把大部分力量都擺在突出部的前沿 部位﹐因而更加增添了它的危險性。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們具有一種天然的願 望﹐想要掩護自己最主要的工業區﹐即維斯瓦河以西的地區﹔另一方面﹐則是出於 民族驕傲的心理﹐而且對自己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

波蘭陸軍在和平時期的兵力﹐同法軍一樣多﹐比德軍略為少一點。它擁有30個 步兵師和12個騎兵旅。可是﹐國家的工業資源不足﹐不能讓它的人力充分加以使用﹐ 甚至不能給它的現役部隊提供足夠的武器裝備。待到動員時候﹐他們的師數只能增 加三分之一﹐而在德國方面﹐除了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以外﹐其他的師數可以增加一 倍以上。而且﹐波蘭幾乎完全沒有象坦克這類現代化斗爭兵器﹐所以﹐德國在擴大 裝甲部隊方面的弱點是不起多大作用的。

波蘭平原的地形平坦﹐便於敵人的機械化部隊進行活動﹐因而形勢就更加復雜 化了。不過﹐總的說來還是沒有法國那樣便利﹐因為波蘭缺乏良好的道路﹐缺少沙 質土壤﹐而在某些地區還有很多的沼澤和森林。然而﹐德國人所選擇的入侵時間﹐ 正好可以使上述弱點的危害減到最小程度。

鑒于波蘭已經處在德國的三面包圍之中﹐德國人很自然地採取了─種物理性質 的間接路線戰略。由於他們使用這種方法﹐間接路線的效果顯得更加增大。 在北面﹐侵入軍的主力為波克集團軍群﹐其編成內有兩個集團軍﹐即庫赫勒的 第3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4集團軍。前者從東普魯士向南進攻﹔後者則越過波蘭走廊 向東推進﹐前去與庫赫勒集團軍匯合﹐對波軍北方集團的右翼進行合圍。

在南面實施進攻的是隆德斯特集團軍群﹐它擔負著比較重要的任務。它的實力﹐ 在步兵數量上要比北方集團軍群幾乎多一倍﹐而坦克則多一倍以上。這個集團軍群 的編成為三個集團軍﹕布拉斯柯維茨的第8集團軍﹐萊希瑙的第10集團軍和李斯特的 第14集團軍。布拉斯柯維茨集團軍為該集團軍群的左翼﹐其任務是向羅茲這個大工 業中心挺進﹐參與合圍波茲南突出部的波軍﹐同時對萊希瑙集團軍的翼側進行掩護。 李斯特集團軍充當集團軍群的右翼﹐其任務是向克拉科夫實施進攻﹐在喀爾巴阡山 區迂回波軍的翼側﹐同時派出一個坦克軍穿過山地內的隘路。萊希瑙集團軍處於中 央位置﹐負責實施決定性的突擊﹐因此﹐該集團軍獲得了大量坦克的加強。

1939年9月1日﹐德軍開始入侵波蘭。9月3日﹐當英法兩國根據它們對波蘭所作 的保證而宣布參戰時﹐克魯格已經切斷了波蘭走廊﹐到達了維斯瓦河的下游。與此 同時﹐庫赫勒已從東普魯士開出﹐繼續向前逼進﹐抵近了那累夫河。而意義更加重 大的是﹒萊希瑙集團軍的裝甲部隊已經到達了瓦爾塔河﹐並且強渡過去了。當時﹐ 李斯特集團軍則從兩個方間進攻克拉科夫。9月4日﹐萊希瑙的先頭部隊已經渡過皮 利察河﹐進到了距離國境線50公裡的地方。兩天以後﹐他的左翼即遠遠地越過了托 馬舒夫﹐而右翼則進到凱爾採。

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曾經下達命令﹐要求繼續往東進攻﹐直逼維斯瓦河﹐ 並且渡河東進。可是﹐隆德斯特和他的參謀長曼斯坦﹐卻主動地修改了他的計劃。 他們作了正確的判斷﹐認為波軍的主力仍然留在維斯瓦河以西﹐所以應該在那裡設 置陷阱﹐捕捉波軍。他們的估計一點不錯。於是﹐萊希瑙奉命以其左翼兵力向北折 轉﹐用一個坦克軍作先導﹐向羅茲地區挺進﹐插到一個巨大波軍集團的後方﹐而後﹐ 在羅茲與華沙之間的地段上﹐沿著布祖臘河搶佔有利地形。德軍這個突然轉向北進 的機動﹐沒有遭遇波軍多大的抵抗﹐因為事出預料之外﹐以致大批波軍部隊被隔斷﹐ 無法通過維斯瓦河。

德軍由於沿著抵抗力最弱的方向實施深遠的戰略突破﹐取得了優勢﹐隨後則因 轉入戰術防御﹐又加強了這個優勢。此後﹐他們為了鞏固勝利﹐只須堅守已經奪得 的地盤就可以了。他們不斷地擊退了波軍部隊匆匆組織起來的反突擊。這些波軍部 隊是剛剛從戰線上下來的﹐已與自己的基地失去聯系﹐因而補給日益短缺﹐而且其 側翼和後方還有布拉斯柯維茨和克魯格兩個集團軍在追擊﹐以致面臨的壓力日益嚴 重。盡管波蘭人戰斗得非常頑強和英勇﹐但給德國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終于突圍 出去與華沙守備部隊會師的﹐畢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

9月10日﹐波軍總司令斯米格萊‧裡茲元帥給所有殘存部隊下達命令﹐要求他們 往波蘭的東南部實施總退卻。他指望在一個比較狹小的地段上組織防御﹐以便進行 長期抵抗。但是﹐他的打算是否正確﹐並未能獲得證實﹐因為德軍從維斯瓦河向西 壓縮的包圍圈已經愈來愈緊了﹐而在此同時﹐一部分德軍已在某些地段渡過了維斯 瓦河﹐正向河東地區深入﹐進行著更大規模的合圍機動﹐把波軍在桑河與布格河之 間可能建立的防御陣地的翼側也包圍起來了。

德國人採取一條很明顯的間接路線﹐即直接抵達和迂回到了布格河。這是波蘭 最遠的﹑也是最東邊的地界。入侵開始時﹐古德利安的坦克軍擔任克魯格第4集團軍 的先頭部隊﹐穿越波蘭走廊以後﹐該軍沿西北方向實施進攻﹐進入到了德國自己的 東普魯士省。爾後﹐這個軍迅速穿過德國的領土﹐前出到了最左邊上﹐也即是庫赫 勒第3集團軍的東面側翼上。這個集團軍當時是向南進攻的。9月9日﹐古德利安坦克 軍渡過了那累夫河﹐一直向南挺進。到14日時﹐該軍已經前進160公裡﹐進入布列斯 特-利托夫斯克地區﹐抵達了布格河岸﹐也就是說﹐到達了波蘭這個突出部的底邊。 此後﹐他的部隊繼續向南挺進﹐再走65公裡﹐到達了符沃達城﹐在那裡同南面攻來 的克萊斯特坦克軍會師﹐共同封死了整個合圍圈的口子。這樣一著的結果是﹐早在 俄軍於9月17日跨進波蘭東部國界以前﹐波軍部隊已經被擊毀了。

波蘭的軍事行動結束以後﹐過了9個月﹐德軍又在西線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這次 取勝的特點是﹐純軍事上的間接路線雖然不太明顯﹐而心理方面的間接路線卻比較 突出。它的原則是力圖破壞敵人的穩定性。以這個思想作為基礎﹐預先採取欺騙性 的措施﹐用以誘惑敵人﹐力求在作戰的方向﹑時間和方法上達到突然性﹐這樣沿著 抵抗力最弱的路線最迅速地擴張戰果﹐並盡量往縱深發展。

早在1939年10月初﹐剛剛征服波蘭以後﹐希特勒即發出了關於在西線准備進攻 的第一批指令。他在這些指令中強調說明﹐如果英法兩國都不同意結束戰爭﹐那他 就要盡可能提前採取行動﹐因為長期延宕下去會使敵人的軍事實力不斷增長﹐並有 可能使一些中立國家也倒向同盟國方面。按照希特勒的看法﹐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說﹐ 時間對於德國總是不利。因此﹐他曾表示擔心﹐如果採納他那些軍事顧問的意見﹐ 繼續等待下去﹐那麼﹐同盟國方面軍事力量的增長﹐有可能超過德國﹔而這樣﹐就 將要打一場長期的消耗戰﹐會把德國現有數量有限的資源消耗干淨。同時﹐德國還 有可能在背後受到俄國的致命打擊﹐因為希特勒已經感覺到﹐盡管他同斯大林締結 了條約﹐但斯大林的中立保證是不會太長久的﹐一旦他認為有利於自己的時機已經 成熟﹐那他馬上就會動手。這種恐懼心理促使希特勒力求提早發動進攻﹐想用武力 強迫法國人求和。他認為﹐只要法國退出了戰爭﹐英國人必步後塵﹐也會隨之而就 范。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11-3 02:18 PM 編輯 ]
 
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按照希特勒的看法﹐他當時已有足夠的兵力把法國打敗﹐因為在新式兵器方面 他擁有很大的優勢﹐而這正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他說﹕“我們的裝甲坦克部隊和 空軍﹐不僅僅是進攻的工具﹐而且也是防御的工具。他們的技術﹐就當今現有的水 平來說﹐都已達到了很完善的程度﹐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他們的軍事 行動﹐已有適當的組織和經驗豐富的領導來作保證﹐可以發揮出戰略上的潛在威力﹐ 這也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當然﹐希特勒也不能不承認﹐法軍在舊式的傳統 武器方面﹐特別是在重型火炮方面﹐仍是擁有優勢的。但他卻又指出﹐在現代的機 動性戰爭中﹐這些舊式武器已不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了。因為他在新式武器方向佔 有技術上的優勢﹐所以﹐即令法軍在兵力動員數字方面可能擁有優勢﹐也是不必去 考慮的。

德軍的領導者們﹐贊同希特勒對於持久戰的擔心﹐但並不同意他發動“閃擊戰” 以迅速取勝的打算。那些軍事領袖人物感到﹐要擊毀法軍﹐力量仍嫌不足﹐因此建 議希特勒採取防御行動﹐以等待法英兩國“自動求和”﹐或者促使他們開始發動進 攻。只要他們發動進攻﹐德軍就抓到了徹底反擊的機會﹐並能進而轉入反攻。 希特勒壓制住了這些反對的意見﹐最後終于決定﹐要在1939年11月的第2周開始 發起進攻。但是﹐後來因為氣象條件有所變化﹐天氣預報不利﹐加上鐵路運輸也發 生了故障﹐所以順延了3天。接著﹐由於種種類似的原因﹐又不斷地進行短期的順延﹐ 總共推延了11次﹐直到次年1月中旬為止。到後來竟把這個問題長期擱置了。於是到 了5月﹐才又下達預先號令﹐把開始進攻的日期真正確定下來。然而在此期間﹐作戰 計劃已經進行了根本性的修改。

德軍的作戰計劃是由哈爾德領導的總參謀部負責擬建的。原來計劃規定﹐主要 突擊要穿過比利時中部地區來進行﹐這和1914年的情況完全一樣。這樣﹐由波克統 率的“B”集團軍群將擔任主攻任務。而隆德斯特率領的“A”集團軍群﹐則配置在 左翼方面﹐預計穿越阿登山脈的山谷地和森林地﹐在次要方向上實施進攻。當時﹐ 對於阿登山方面的獲勝希望﹐完全是一種幻想﹐因為所有的坦克師都轉隸給波克的 “B”集團軍群了。德軍總參謀部認為﹐阿登山區的地形完全不適宜于坦克的行動。 然而﹐隆德斯特的參謀長曼斯坦認為﹐這個計劃過於墨守成規了﹐幾乎是盲目 地重復1914年的計劃。通過比利時進行突擊﹐對於英法盟軍來說﹐不會產生突襲效 果﹐而且他們正好作了准備﹐就是要阻擊這個突擊。曼斯坦認為﹐這個計劃還有另 一個缺點﹐即把英軍選作為主要打擊對象﹐而一般認為﹐英軍要比法軍更加堅強。 第三個缺點﹐照他看來﹐即令突擊能夠成功﹐也可能只是把盟軍趕了回去﹐德軍除 了獲得弗郎德勒沿海地區之外﹐其他什麼也得不到。所以﹐這個計劃即使能夠成功﹐ 也得不到決定性的結果。而要獲得決定性的結果﹐就只能採取間接路線﹐其辦法就 是切斷敵人的交通線﹐遮斷盟軍從比利時實施退卻的道路。

曼斯坦建議﹐應該把重點從右翼轉移到中央﹐通過阿登山地區來實施主要突擊﹐ 也就是說﹐應該選擇敵人料想不到的方向。他認為﹐盡管這個山區地形險惡﹐難以 通行﹐但是並非不能通行﹐在那裡仍然可以有效地使用裝甲坦克部隊。對於他的建 議﹐古德利安以專家身分發表了權威性的意見﹐予以支持﹐因而又加強了他的信念。 對於這個新計劃的果敢冒險精神﹐希特勒是非常賞識的。不過﹐最後決定改變 原定計劃的真正原因﹐卻是一個意外的事件。1940年1月10日﹐一位德軍的參謀軍官﹐ 攜帶著有關原來計劃的文件﹐從蒙斯特飛往波恩﹐由于遭遇大雪迷失了方向﹐誤行 降落在比利時境內。德軍最高統帥部當然害怕他來不及燒毀這些文件(事實上﹐他只 燒毀了一部分)。甚至到了這個事件以後﹐德國的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還是不肯完 全接受曼斯坦的計劃。於是﹐曼斯坦只好直接向希特勒請示﹐最後由希特勒親自干 預﹐個人作出決定﹐這個不平凡的計劃才終於拍板定案。

在此期間﹐一場虛驚使得盟軍方面自動地顯出了他們的意圖。德軍統帥部清楚 地看到﹐盟軍正把相當數量的兵力開向比利時內地。這個事實也促使德國人非按曼 斯坦建議改變計劃不可。 從以後的事態發展來看﹐原來的舊計劃幾乎不可能產生決定性的結果﹐不可能 徹底摧毀法國。這是因為﹐德軍如果從比利時中部直接進攻﹐那就一定會碰上英法 盟軍的主力﹐而這正是他們最精銳的部隊﹐擁有優良的裝備﹔同時﹐也會碰上各種 類型的障礙物﹐如河流﹑運河和大型城鎮等。當然﹐從表面看來﹐阿登山區的地形 似乎是更加難以克服的障礙﹐但是德軍如能趕在法軍最高統帥部注意到這個危險以 前﹐搶先在比利時南部穿過森林地帶﹐那他們隨後所面臨的就只是略有起伏的法蘭 西平原﹐正是有利於大量使用坦克的理想地區。

曼斯坦也已經看到了英法盟軍有深入比利時境內的可能性﹐而且認為﹐這樣將 對德軍更加不利。他的估計是完全正確的。根據英法盟軍總司令甘梅林將軍擬定的 計劃﹐盟軍的左翼得到了加強﹐預計在德軍進入比利時以後﹐該軍也要立即向東推 進﹐抵達戴爾河一線﹐如果有可能﹐還可更深遠一些。這個“D”計劃﹐也和1914年 的法國“第17號計劃”一樣﹐遭到了慘敗。他們無異於是自動投入了德軍的羅網。 英法盟軍向比利時境內愈深入﹐則德軍通過阿登山的進攻就愈容易到達盟軍的後方﹐ 愈容易切斷其左翼部隊。

更為糟糕的是﹐甘梅林把他的大部分機動兵力都調到了比利時境內﹐而只留下 少數次等的師﹐構成一道單薄的屏障﹐來掩護實施進攻的部隊﹐其正面又恰好對著 他們認為不可通過的阿登山地路口。當德軍一旦突進到法軍側翼的時候﹐甘梅林馬 上喪失了平衡﹐並且很難於恢復已被破壞的穩定性﹐因為他手下那些能用來較容易 地封閉突破口的精銳部隊﹐早已遠調到比利時內地去了。甘梅林把他們遠投到比利 時﹐結果使自己喪失了戰略上的靈活性。

法軍後方出現了這個危險﹐在開始一段時間內並不是那麼引人注目的。這是因 為﹐德軍在最初階段向荷蘭和比利時北部實施的突擊﹐產生了吸引法軍統帥部注意 力的作用。當時﹐德軍派遣空降部隊在荷蘭後方突然降落﹐配合著德軍在正面的猛 烈沖擊﹐因而使得荷蘭軍隊不戰自潰﹐到第5天就投降了。比利時軍的前進陣地﹐在 德軍進攻的第2天就被突破了。於是﹐他們按照計劃退到了安特衛普至那慕爾一線﹐ 並根據協定與英法盟軍會合在一起。

在荷蘭境內﹐早在5月10日的早晨﹐德國的空降部隊就已突然地在首府海牙附近 和交通中心鹿特丹同時進行著陸﹐實行襲擾。與此同時﹐在鹿特丹以東160公裡的荷 蘭邊境防御要塞地區﹐也有德軍傘兵降落﹐配合著陸軍的進攻。這樣﹐前方後方兩 面夾攻﹐再加上德國空軍到處騷擾﹐使得荷蘭出現了極大的混亂和恐慌。德軍一個 坦克師﹐利用了荷蘭人驚慌失措的局面﹐穿過南翼邊境工事中的一個缺口﹐疾馳突 入荷蘭﹐在第3天就同降落到鹿特丹地區的空降部隊會師了。荷蘭軍隊本是在戰略上 進行防御的﹐現在卻不得不轉而採取戰術進攻﹐而他們在訓練和裝備方面卻對此缺 乏准備。當時﹐盡管荷軍的主要防線還並沒有被突破﹐但是在第5天﹐荷蘭就投降了。 德軍對比利時的直接入侵﹐在心理方面也有某些突然性的作用﹐因而使侵略軍 很快獲得了勝利。陸地上的進攻﹐是由萊希瑙指揮的第6集團軍擔負的﹐其兵力相當 強大。為了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展開﹐該集團軍必須首先克服一個頗為困難的障礙物。 為此﹐曾派出5百名傘兵部隊予以支援。這5百名傘兵首先用來奪佔了亞爾培運河上 的兩座橋梁﹐以及比利時的一個最現代化的要塞﹐即艾本艾米爾要塞。這個要塞從 側面掩護著一道水障礙。這支小小的傘兵部隊﹐居然對整個事件的結局產生了決定 性的影響。這是因為﹐德軍所選擇的通到比利時邊界的進路﹐必須經過荷蘭領土在 南面突出來的那一地段﹐即通常所稱呼的“馬斯特裡赫特盲腸”﹐而要通過這個寬 度為25公裡的地段﹐必然花費一定的時間﹐這樣﹐只要德軍開始越過荷蘭邊界﹐比 利時的邊防部隊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趕在德軍到達之前把亞爾培運河上的橋梁炸 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德國傘兵趁著黑夜降落在兩座橋梁的附近。對于奪佔這兩座未遭炸毀的橋梁來 說﹐這是一種新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為搶佔艾本艾米爾要塞﹐德軍派出了80 名武裝人員駕駛滑翔機直接在要塞近旁著陸﹐並立即對要塞進行封鎖。結果﹐該要 塞雖有守軍1千2百名﹐但在24小時之內完全被封住了。隨後﹐從陸路趕到的德軍攻 佔了這個要塞。德軍從傘兵奪得的兩座橋上渡過了亞爾培運河﹐直接插入了比利時 境內。由于受到德軍的壓迫﹐比利時部隊節節後退﹐到達了戴爾河防線﹐這時英法 盟軍也恰好趕到了那裡。 在比荷兩國使用空降部隊實施突襲的計劃﹐是希特勒本人擬定的。不過﹐其所 以獲得如此光輝的成功﹐也是勇敢無畏的斯圖登將軍在執行計劃時實行了卓越領導 的結果。

此時﹐隆德斯特集團軍群的裝甲坦克部隊已經穿過了盧森堡和比利時的南部地 區﹐到達了法國邊境。其主力為5個坦克師和4個摩托化步兵帥﹐正好在那裡會師﹐ 統由克萊斯特將軍指揮。在該集團前面作為先導的﹐是古德利安的那個軍﹐其編成 為3個坦克師。他們穿越110公裡的阿登山地區時﹐途中所遇法軍的抵抗非常微弱。 于是﹐德軍順利地插進到法國境內﹐在進攻開始後的第4天拂曉﹐即到達了馬斯河岸。 把大量坦克和汽車用去穿越阿登山這個難於通行的地區﹐可以算是一個勇敢而 冒險的措施。自古以來﹐戰略家們都把阿登山區視為“不可逾越的”禁區﹐連步兵 也不敢大量使用﹐更何況坦克和汽車。不過﹐這種觀點對于德軍很有利﹐增加了他 們實行奇襲的機會。同時﹐那裡森林稠密﹐對於德軍的進攻准備和突擊兵力起了掩 護作用。

然而﹐盡管裝甲坦克部隊比較容易地達到了突然襲擊的目的﹐但是他們面前馬 上出現了象馬斯河這樣比較大型的水障礙。強渡這條河流需要多少時間﹐是關系頗 大的事情。後來﹐法軍總參謀長杜梅克將軍曾經追悔地說﹕“我們以為﹐敵軍的一 切活動也和我們自己的差不多。當然設想﹐他們一定要把足夠數量的炮兵運到以後﹐ 才敢于作強渡馬斯河的嘗試﹐而要達到這個目的﹐至少需要五六天的時間﹐因此我 們可以從容不迫地對受威脅的方向進行增援。”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人對於時間的估算﹐與德軍高級指揮官的看法竟不謀而合﹐ 法軍統帥部認為﹐德軍強渡馬斯河的行動﹐至少要到第9天才能開始。這也正好就是 德軍統帥部原定的時間。但是﹐在1940年2月進行圖上作業時﹐古德利安提出了建議﹐ 認為裝甲坦克部隊應在趕到馬斯河時立即強渡該河﹐而不宜等待步炮主力的到達。 他的意見受到了哈爾德的激烈批評。哈爾德認為﹐至少應有9到10天的准備才能說得 上強渡該河。在3月間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詢問古德利安﹐如果在馬斯河上奪佔了 一個橋頭陣地﹐他在下─步應採取什麼行動。古德利安回答說﹐應該立即擴張戰果﹐ 開始向西挺進﹐直指亞眠方向﹐甚至直指拉芒什海峽岸邊的各大港口。許多將軍對 于他的這種“冒險行動”﹐紛紛搖頭表示反對。可是﹐希特勒卻非常贊許地點著頭﹐ 用眼色表示了同意﹐但同時又說著另外一個問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區﹐到達了馬斯河邊。當天中午﹐ 他即開始強渡該河﹐向對岸實施攻擊﹐到黃昏時候﹐渡河即已成功。在同一天﹐隆 美爾的第7坦克師也在西面65公裡處的迪南地區渡過了馬斯河。這個行動正好分散了 法軍統帥部的注意力﹐並為爾後在新的方向上實施突擊創造了條件。 5月14日中午﹐古德利安的3個坦克師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在擊退了法軍一個遲 遲而來的反突擊之後﹐他便急劇折轉﹐疾速地朝著西方猛進。到次日黃昏時﹐古德 利安的坦克已經突破了馬斯河西岸的最後一道防線﹐接著便開上了一直通往拉芒什 海峽岸邊的大道﹐從這裡到達海邊﹐大約只有270公裡。 5月15日夜間﹐比較謹慎的克萊斯特命令古德利安停止進攻﹐先確保橋頭陣地﹐ 以等候步兵前來接防。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這個命令才作了某些修改﹐准許古德 利安有權擴大橋頭陣地。于是﹐古德利安利用這個授權﹐急忙向西發展﹐第2天前進 了80公裡﹐到達瓦茲河岸。其余的裝甲坦克兵力﹐也都一齊向西涌進﹐使整個戰線 的突破口擴大到100公裡。這樣一來﹐一股坦克洪流便沿著通向英法盟軍後方的大道 開進了﹐而此時的盟軍正在比利時境內。

法軍統帥部摸不准德軍坦克究竟會取哪個方向前進﹐這使德軍的前進更為容易。 德軍在色當實行突破﹐其最大的優點就是位置適中﹐使德軍能向任何一個方向發展 進攻﹐而且同時對幾個目標造成威脅。這樣﹐在開始時候﹐法國人猜不透﹐德軍的 目標究竟是拉芒什海峽岸邊呢﹖還是直抵巴黎﹖盡管德軍的進攻方向看來是向西去 的﹐但是法國人始終擔心﹐怕他們會突然地向南折轉進攻巴黎。德國的計劃在戰略 上本來就具有靈活性﹐由于裝甲坦克兵的快速行動﹐又更增加了它的彈性。這樣靈 活性和快速性的結合﹐就使法軍統帥部完全陷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當時﹐問題的解決完全取決於時間因素。法國人的行動照例總是遲緩﹐不能適 應瞬息萬變的情況﹐因此﹐他們的反措施每一次都沒有產生效果。同時﹐德軍先頭 部隊的前進速度﹐又實在太快﹐不僅法軍統帥部預想不到﹐就連德軍統帥部也始料 不及。法軍所受的訓練﹐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舊傳統﹐軍事行動的發展速度 非常緩慢﹐因此他們在心理上不能適應新的要求。這正是他們如此迅速地遭到癱瘓 的原因。但是﹐法軍的最大弱點並不在於他們武器裝備的數量少或質量差﹐而主要 在于他們軍事“理論”的落後。他們的作戰觀點遠遠不如對方那樣進步﹐而是發展 很慢﹐根本上沒有跳出第一次大戰的圈子。勝利者往往驕傲自滿﹐每每產生保守思 想﹐結果遂成為下一次戰爭中的失敗者。在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對于幾個坦克師在敵人後方如此冒險深入地作戰略性的突進﹐德軍最高統帥部 仍然表示擔心。希特勒本人也神經質地顯出了很不安的情緒﹐他一直擔心著自己的 南翼﹐于是命令西進的部隊停止了2天的進攻﹐等待第12集團軍趕上去﹐在安訥河一 線構成側衛防線﹐以掩護進攻部隊的翼側。
5月13日早晨﹐古德利安的坦克軍開進色當地

這個延誤幾乎斷送了德國計劃的前途﹐如果不是法軍處于那樣嚴重癱瘓的境地﹐ 德軍的進攻可能招致失敗。希特勒第一次猶豫以後﹐過了1個星期﹐又產生了一個新 的懷疑﹐結果使德軍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不過﹐由于德軍坦克部隊在最初階段已經 贏得了足夠多的時間﹐而敵人又早已混亂不堪﹐所以這次在瓦茲河線上的兩天停頓﹐ 對于德軍的計劃還不致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這個事實仍然足以說明﹐在德軍的高 級指揮人員中﹐對于時間因素的認識還是具有很大差距的。而且﹐這新舊兩派之間 的意見分歧﹐甚至要比德法兩國之間認識的差異還更嚴重。 為了抗議這個暫停進攻的命令﹐古德利安于5月17日提出了辭呈﹐請求解除指揮 職務。可是﹐就在這一天﹐當他提出辭呈以後﹐他被上級慰留﹐同時也被允許繼續 進行“威力偵察”。他對這個授權又作了自己的解釋﹐就是象原來作的那樣﹐盡量 向前推進。一到禁令解除﹐他便急速前進﹐其速度甚至比以前更快。他在5月20日到 達亞眠﹐而後﹐越過阿布維爾﹐抵達拉芒什海峽岸邊﹐從而切斷了英法盟軍從比利 時退向法國的道路。

5月22日﹐由于上級的命令﹐古德利安又很不樂意地停頓了一天﹐而後才繼續往 北﹐向拉芒什海峽的各港口開進﹐以深入到英軍的後方。此時﹐英軍尚在比利時境 內﹐抵抗著由正面進攻的波克的步兵。古德利安的右鄰是郎哈德的坦克軍﹐該軍也 屬于克萊斯特的編成﹐因而曾同時轉向北面實施進攻。22日﹐古德利安包圍了布倫 港﹐次日﹐前進到加來。爾後﹐他到達格臘夫林﹐那裡離敦刻爾克只有16公裡。與 此同時﹐郎哈德的坦克部隊也到達了厄爾‧聖奧梅爾至格臘夫林的運河線上﹐並且 在運河對岸奪佔了橋頭陣地。這樣﹐英軍手中只剩下一個敦刻爾克港﹐而且是唯一 的一條退路。可是﹐到了第2天﹐希特勒卻突然命令他們不要再向敦刻爾克進攻。這 個命令正好拯救了英軍﹐使他們沒有象左翼方面的比軍和3個法軍集團軍的大部分那 樣﹐一起同歸於盡。2天以後﹐這個命令才被取消。德軍立即恢復了進攻。但到這時﹐ 盟軍已經加強了防衛力量﹐使德軍一時無法突破了。結果﹐22萬4千人的英軍和11萬 4千人的盟軍(主要是法國人)﹐終於從海路撤走了。即使如此﹐德軍仍然收容了100 萬人的俘虜﹐而他們自己的死傷數字卻只有6萬人。這就是採取間接路線的巨大成就。

在進攻敦刻爾克的前夕﹐希特勒為什麼要下達那樣一個貽誤戰機的命令﹐其原 因已是永遠無法解釋清楚了。第一個原因﹐也許正如希特勒自己說的﹐是害怕把他 的坦克完全陷到沼澤裡去了。弗郎德勒平原是一個大型的沼澤地帶﹐第一次世界大 戰時﹐希特勒作為一個小班長﹐曾在那裡有過親身的經歷﹐沼澤對他有著深刻的印 象。第二個原因﹐是他希望保持裝甲部隊的戰斗力﹐使其完整無缺﹐以便於在第二 階段徹底擊毀法軍。第三個原因﹐他受了戈林的誘惑﹐認為德國的空軍有能力阻住 已經在敦刻爾克陷入絕境的英軍﹐使其不能從海上撤出。不過﹐認真分析一下當時 的作戰情況﹐還可以發現一個影響這道命令發出的直接原因﹐而且主要是一種心理 上的作用。這就是5月21日英軍兩個坦克營在阿臘斯地區實施的一個規模並不大的反 沖擊。這個反沖擊正好是指向沿著海岸邊上實施進攻的德軍部隊的翼側。英軍的這 次反沖擊﹐使希特勒本人以及德國的某些高級指揮官更加擔心﹐認為德軍在法同境 內的戰略突破實在是太深入和太冒險了。這個反沖擊恰巧又是在最關緊要的時刻發 起的﹐因而在心理上對德軍高級指揮人員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克萊斯特曾經多次制 止古德利安前進﹐集團軍司令克魯格﹐這位克萊斯特的頂頭上司﹐也認為在阿臘斯 的情況沒有弄清以前﹐不宜繼續發展進攻。他們兩人的擔心﹐很自然會要影響到隆 德斯特。這樣﹐當5月24日早晨希特勒到達隆德斯特總部進行視察時﹐就在會議上聽 到了隆德斯特的觀點﹐因而也加深了自己的懷疑﹐於是他在會議之後立即下達了暫 停進攻的命令。勃勞希契和哈爾德當時本是傾向繼續實施坦克進攻的﹐但希特勒自 然能夠找到許多的擁護者來支持他這一次非常謹慎的想法。

這次戰役的下一階段﹐即最後結束階段﹐是在6月5日開始的﹐也正是德軍進入 敦刻爾克的第2天。德軍這次新的進攻﹐其序幕就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場面。本來﹐德 軍裝甲坦克部隊都在向西北方向實施進攻﹐可是突然得到命令﹐馬上掉頭南下﹐迅 速地實施了新的攻勢。這樣快速地向新的方向變更部署﹐正是部隊機械化以後大大 提高了機動性的結果﹐足以引起戰略的革命性變化。

德軍發動進攻的新戰線﹐是沿著松姆河與安訥河臨時構成的一道防線﹐是由法 軍殘存部隊防守的。這道防線比法軍原來的防線還要長﹐而防守的兵力卻更加單薄。 因為這時法軍已經損失了30個師﹐除了留在法國的2個英軍師外﹐幾乎得不到同盟國 方面的任何援助。魏剛取代甘梅林以後﹐集中了66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7個師配置 在堅固筑壘的“馬其諾防線”裡面﹐這條防線是同松姆河-安訥河防線連接起來的。 在這個第二階段中﹐隆德斯特的集團軍群又充當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角色。但是﹐ 在原定計劃中﹐並沒有給它規定這個任務。戰役開始時﹐德軍現有10個坦克師﹐卻 有6個配屬給了波克。隨著作戰情況的發展﹐波克實施的突擊吸引住了敵人的注意力﹐ 因而使隆德斯特發揮了主要作用。作戰主力在戰斗過程中轉移到隆德斯特的地段﹐ 是德軍有能力迅速改變主突方向的一個例證﹐說明有了裝甲坦克兵力以後﹐這是完 全可能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波克指揮下的幾個集團軍﹐是在6月5日發起進攻的﹐而隆德斯特集團軍群﹐則 在4天以後才開始動手。他所以稍晚一步﹐是因為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變更部署。在波 克集團軍群的進攻中﹐主要突擊方向上的進展﹐反而不如其右翼方面那樣迅速和深 入。在那裡﹐隆美爾率領的那個坦克師在第3天早晨就突破了法軍的防線。 這次的迅速突破﹐表明隆美爾確實英勇過人。任何守舊的敵人都夢想不到這個 人竟能如此神速。這種突破手段﹐在任何司令部演習和作業當中﹐實際上都是不會 設想的﹐是認為不可能的。可是﹐隆美爾想到了﹐也作到了。在隆美爾進攻的地段 上﹐法軍把松姆河上的所有公路橋梁都炸毀了﹐但是卻留下兩座鐵路橋。他們留橋 的目的﹐是想用來進行反攻﹐而且仍在幻想著組織這樣的反攻。法軍認為﹐保留兩 座橋梁不會有多大的危險﹐因為這是一條單軌鐵路﹐是沿著兩個狹窄的堤岸敷設的﹐ 而這堤岸又經過河邊一段沼澤草地﹐大約有一公裡半的長度。所以﹐要想沿著這條 窄線進攻﹐特別是通過橋梁﹐即令是步兵﹐也如同“走鋼絲”一樣﹐很危險。然而﹐ 隆美爾卻大膽地在黎明前搶佔了這兩座橋﹐並在河對岸佔領了一塊高地作為立足點。 接著﹐他馬上拆毀鐵軌和枕木﹐並不顧敵人炮火的威脅﹐把他的坦克和運輸車輛送 去走鋼絲。他的行動獲得了成功﹐在過河當中﹐只有一次停頓了半個小時﹐那是因 為有一輛坦克沖接近橋頭時被敵炮擊中﹐暫時地阻塞了道路。

到這天黃昏時﹐隆美爾突破了敵人的防御﹐縱深達到12公裡﹐第2天﹐增加到3 2公裡﹐而在第3天﹐便突進了50公裡。他的進攻速度所以快捷﹐是因為他採取越野 路線行進﹐盡量迂回繞過了前進道路上的設防據點。由於這樣深入突破﹐把法軍第 10集團軍切成了兩段。於是﹐德軍的其他各師也都朝著這個擴大了的缺口涌來﹐繼 續向前沖擊。到第4天﹐也即6月8日的夜間﹐隆美爾到達了魯昂以南的塞納河岸﹐一 路上完成了65公裡的迂回機動﹐穿過了法軍那道已經混亂不堪﹐而且不成體系的防 御線。這道防線是法軍為了防守通向魯昂和塞納河的接近路而倉促設置的。當法軍 正在慌亂之中﹐來不及對這個大型水障礙組織防御時﹐隆美爾便一鼓作氣奪佔了塞 納河上的渡口﹐並渡過了該河。6月10日﹐隆美爾師急轉向西﹐進行了80公裡的躍進﹐ 到黃昏時﹐抵達了海岸。這樣﹐他就切斷了法軍第10集團軍左翼5個師(包括英軍的 第51師﹐即蘇格蘭師在內)的後退通路。這些被圍部隊於6月12日在聖瓦列裡被迫向 隆美爾投降。

此時﹐集團軍群的右翼從松姆河地區向南實施的主要突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 這個突擊是出克萊斯特的兩個坦克軍負責實施的﹐分別從亞眠和佩龍尼附近松姆河 對岸的橋頭陣地出發。他們指望用這樣一個鉗形突擊掐死法軍。6月8日﹐在右翼實 行迂回的那個集團﹐終於在亞眠附近突破了法軍的防御﹐並急速向南挺進﹐直抵瓦 茲河的下游﹔可是﹐在左翼實行迂回的那個集團﹐卻在佩龍尼以北遭到了法軍的頑 強抵抗﹐因而未能前進。

6月9日﹐隆德斯特集團軍群開始在安訥河地區發起進攻﹐並很快突破了法軍的 防御。於是﹐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把克萊斯特的兩個坦克軍抽調回來﹐投向東面﹐ 使它們從安訥河地區的巨大缺口進入戰斗﹐向香巴尼方向發展勝利。克萊斯特的兩 個坦克軍能夠迅速地調到新的方向﹐又是一個例證﹐說明坦克部隊具有快速性﹐因 而也就具有靈活性。

這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突擊又是由古德利安完成的。這次突擊再一次明顯 地證明﹐進行深遠的戰略性突破與間接路線結合起來﹐將能達到何等的效果。這時﹐ 古德利安升任為隆德斯特集團軍群的裝甲坦克集團司令。古德利安的兩個坦克軍從 加來海峽地帶出發﹐繞行了320公裡的長距離﹐升到安訥河畔的雷代耳地區進行集中。 當第12集團軍的步兵在恰陶-波爾森附近(雷代耳以北十公裡處)的河對岸奪佔了三個 小型立足點以後﹐古德利安即乘著黑夜之便﹐把他的先頭師送上了這些小據點。第 2天﹐也即6月10日的早晨﹐這些先頭坦克師馬上發起沖擊﹐以高速度向前推進﹐而 對途中有法軍據守的村鎮和森林則迂回繞過。接著﹐法軍的裝甲坦克部隊投入了戰 斗﹐一路上發生了多次坦克交戰﹐德軍乘勝前進﹐所以﹐在頭兩天之內﹐德軍的坦 克兵即前進了差不多32公裡。第3天﹐古德利安的右翼即到達了馬恩河畔的夏龍﹐第 4天﹐又進到維特裡-勒-弗朗蘇瓦﹐距離進攻出發陣地差不多已有100公裡。古德利 安的左翼﹐在擊退了來自側翼的法軍反沖擊以後﹐也同時趕到了這一地區。爾後﹐ 古德利安即以更高的速度發展進攻﹐直抵朗格高原﹐前進到“馬其諾防線”的後方﹐ 隨即穿越這個高原地區﹐轉向東南挺進﹐一直到了瑞士邊境。第5天﹐也即是6月14 日﹐在躍進80公裡以後﹐一舉奪佔了肖蒙城。6月15日﹐德軍又完成了這樣一個躍進﹐ 穿越第戎地區﹐達到了索恩河畔。17日清晨﹐古德利安的先頭師越過索恩河﹐繼續 前進100公裡﹐到達了靠近瑞士國境的蓬塔爾利埃。這次的遠距離進攻﹐把仍然固守 著“馬其諾防線”的大量法軍的後撤道路﹐全部切斷了。古德利安屬下的其他各師﹐ 此時則在向北席卷﹐前進到了摩澤爾河畔﹐其目的是為了切斷法軍的退路。到了這 個時候﹐法國政府看到﹐自己的軍隊要被毀滅了﹐於是決定投降﹐並向德國人發出 了要求停戰的呼吁。

出於希特勒在此以後並未能征服英倫三島﹐所以從更高級的戰略觀點來看﹐歐 洲大陸上所取得的決定性戰略勝利﹐實際上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果。希特勒因為自 己下令停止向敦刻爾克的進攻﹐弄得後來自討苦吃。當初﹐如果他能阻住英軍﹐使 其不得從最後一個漏洞中溜走﹐那麼﹐大不列顛帝國必將陷入毫無防衛力量的境地。 這樣﹐希特勒即使倉促組織登陸﹐也能夠達到彼岸﹐足以佔領英倫三島。因為喪失 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未能在敦刻爾克那個陷阱中把英軍一網打盡﹐所以﹐如 不能很好地組織一次強大的登陸戰役﹐他就不可能有征服英國的希望。而要組織這 樣的戰役﹐他既沒有預先的計劃﹐也沒有相應的准備。對于這個方向﹐他調集力量 的行動實在太遲了﹐而他的“和平攻勢”也顯得軟弱無力。後來﹐在“不列顛之戰” 中﹐德國企圖爭奪控制海路的制空權遭到了失敗﹐希特勒入侵英國的整個計劃﹐也 就完全付之東流。

大不列顛帝國沒有被征服﹐它面前的英吉利海峽(拉芒什海峽)變成了一道巨型 的反坦克壕﹐這對於希特勒來說﹐不能不感到懮慮。英國屹立近旁﹐就使希特勒控 制整個歐洲大陸的計劃受到與日俱增的威脅。這個“失算”對于他實在是一個致命 的打擊。這個計劃的破產﹐自然導致了後來的不祥結局。 在下一年度﹐希特勒仍然不斷地追逐著勝利﹐開始在巴爾干﹐隨後又在俄國。 當他還沒有在俄國腹地被阻止以前﹐其勝利似乎仍有希望。可是﹐要想實現自己的 計劃﹐他的資源已經不足了。盡管他在1941年仍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可以說﹐ “不列顛之戰”的失敗﹐已經是他覆滅的開端。如果追本溯源的話﹐這又是在攻佔 敦刻爾克時表現很不堅定的結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31 01:10 , Processed in 0.02349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