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原出處:http://www.e-e.idv.tw/japan/japan-9g.htm


北條篇
■ 概說 ■

 提起北條氏,不管是在日本歷史或是戰國史中都是相當有名的。從源賴朝之妻北條政子的實家(出身的家族)的北條氏登上輔佐幕府征夷大將軍的「執權」之位並世襲以來,北條氏一直掌握著日本政治的實權。不過北條名族到了下剋上風潮盛行的戰國時代,也難逃沒落的命運。

 戰國時代雄據關東地方的北條氏,與鎌倉時代以來的北條名族事實上毫無關係。此北條氏之祖為伊勢新九郎長氏(俗稱北條早雲),其出身及來歷有著許多的謎。早雲以調停大名今川家的繼承人糾紛而登上歷史舞台,其後趁亂奪取伊豆一國,最後奪得相模的小田原城並以之為根據地,改姓北條而開始了戰國大家北條氏。戰國時代的分期約有三種分法,其中被普遍認為最適當的分法便是以早雲自立為戰國大名為戰國時代的開始,至織田信長上洛為結束。

 為了與鎌倉時代的北條名族區分,一般將之稱為「後北條氏」或「小田原北條氏」,以早雲為首,歷經氏綱、氏康、氏政、氏直五代而亡,因此普遍又被稱為「後北條氏五代」。

 後北條氏以相模的小田原為中心發展,氏綱的時代大致是與扇谷上杉氏及里見義堯對立爭戰,除了攻滅里見氏外,也為上杉氏帶來相當的威脅。

 至氏康一代,將上杉憲政驅逐至越後,關東的經略至此告一段落。並以收復駿河失地為契機,與駿河今川氏、甲斐武田氏結成了三國同盟。氏康其後雖將家業讓與兒子氏政,但事實上仍是由自己掌權。

 氏康‧氏政父子共同執權的時代,經歷了越後長尾景虎(後來的上杉謙信)及甲斐武田信玄的圍城攻擊,但都順利渡過危機。氏康原與上杉謙信結盟而與武田信玄敵對,但氏康一死,氏政立即與岳父晴信(信玄)結盟背離上杉。其後不久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相繼死去,到了武田勝賴及上杉景勝一代,為了與二者對抗,氏政採取了接近織田信長及德川家康的遠交近攻策略。氏政隱居,由氏直繼承家業後,武田氏被織田攻滅、接下來又發生了本能寺之變。

 氏直一代將關東管領瀧川一益攻滅,經過與家康的對戰談和後,不願臣從豐臣秀吉的北條氏不可避免地演變成與之一戰的情勢。在經過秀吉及其下大名的圍城戰後,氏直決定開城投降。氏政及其弟氏照被命令切腹自盡,氏直被流放至高野山,北條五代一百年就此告終。

 後北條氏大致上可說是勤於民政並好文學的大名。江戶時代時,氏政之弟氏規的子孫成為河內國狹山藩之大名,領有一萬石。明治維新後封子爵。


--------------------------------------------------------------------------------

■ 北條氏康(Houjoh Uziyasu)1515~1571(永正12~元龜2.10.3)■

 氏康爸爸(不由得就這樣叫了……)在炎之蜃氣樓中是以蘆之湖龍神的身分出場的。為什麼會變成蘆之湖的龍神呢?這點實在是個謎……。雖然龍沒辦法說話,但是從氏康爸爸對三郎的一舉一動,感覺上真的是充滿了深深的親情。

 史家對於氏康的評語一般都非常地好。氏康不但長於和歌、擁有文人的文才,身為一個戰國大名,在政治、外交、軍略方面也非常優秀。北條五代的繼承者們都擁有相當的文才,尤其是氏康的叔父長綱(幻庵)更是號為關東第一的文人,或許氏康就是從幻庵那裡培養出過人的文學素養的吧。在政治方面,氏康進行了相模及武藏的檢地,作成了「小田原眾所領役帳」以把握領國的情形及家臣團的狀況,在他統治下的北條領,是當時戰國大名當中政治最為安定的土地。外交方面,促成北條‧今川‧武田三國同盟,使得北條家能保有安泰的情勢。至於軍略方面,號為戰國三大會戰之一的「武藏河越夜襲戰」便是由氏康帶領八千士兵擊退了山內及扇谷兩上杉氏及古河公方八萬聯合軍的成名戰役。

 氏康共有十三個孩子。其中有七人是男子。有如此多數的兒子卻沒有發生叛亂之事,在戰國史──日本史中可以算是個奇蹟了。事實上北條五代百年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繼承權糾紛之事。這真的是非常罕見的事。(謙信才兩個養子就搶成那樣了……)或許早雲及氏綱的兒子都不多,沒有發生糾紛也不奇怪,但氏康的七個兒子卻都能和平相處,這或許是氏康的教導有方吧。也或許是因為這七個兒子同是氏康之正室(今川氏親之女‧瑞溪院)所生,才能如此感情融洽。在氏康的七個兒子當中,次子氏照的個性是最激烈的,但即使是這樣的氏照也能乖乖地輔佐兄長氏政而不作亂一定也是因為氏康文武兼備的教育方式吧。

 略史:
 氏康於1541年由父親氏綱讓與家業,成為後北條氏第三代當主。繼承家業之後的兩年便實施相模、南武藏、伊豆的檢地,並改革稅制,奠下統治領國的基礎。1545年為了駿河富士川以東之地與今川義元相爭,最後終於失去了駿河之地。但是在翌年便於河越之戰中大獲全勝,滅亡了扇谷上杉氏,並在1552年將山內上杉憲政由上野驅逐至越後。1554年為了奪回失土而攻入駿河,但最後成立了相模‧甲斐‧駿河三國同盟(相甲駿三國同盟)。1555年實施了北武藏的檢地,於1559年初作成了「小田原眾所領役帳」。雖然在此年末將家業讓與其子氏政,但仍居於小田原的本城而被稱為「御本城大人」,繼續看守著氏政並助其處理政事。在1569年成立了相越同盟。


--------------------------------------------------------------------------------

■ 北條氏政(Hohjoh Uzimasa)1538~1590(天文7~天正18.7.11) ■

 氏政哥哥這個角色說實在的不怎麼討好……。史實裡將三郎送去給別人當養子就算了,來到炎之蜃氣樓中又要把親生弟弟木縛到神木上,真是個冷血無情漢啊!這樣一來,不就註定要被疼愛高耶的炎之蜃氣樓迷們討厭了嗎?

 不過好惡先放一邊,為氏政哥哥設身處地想一想,人家也是有苦衷的嘛。身為一族的領導者,為了一族的安泰,有時也是必須狠下心來犧牲親人的……不行,想到要被犧牲的人是高耶我就不能原諒!而且這話太沒說服力了……。

 說到氏政哥哥,比起氏康爸爸來,史家一般給他的評語就差了很多──「愚將」。最主要還是因為未能看透時勢而忤逆豐臣秀吉的關係。不過這也是頂不公平的。雖然氏康把家業讓給氏政,但氏康在世時,所有的決斷權都還是掌握在氏康手裡,氏政這個北條家當主沒什麼實權;氏康逝後,弟弟們的發言又十分明顯,氏政的影子實在是蠻薄弱的。再加上氏政的時代正是戰國亂世朝向統一大局進行的轉捩點,不只是氏政、同時代中的大名除了信長、秀吉、家康之外也都迅速沒落衰微,氏政能繼續守護經營北條家,已經是難能可貴了。氏政是個重守不重攻的慎重派人物。

 常常在提到氏政時,就會說到「如果是氏照繼承家業的話……」這種假設來。但是對歷史而言,任何的「如果」都是無用的。誰又知道勇猛善戰的氏照繼承了家業的話,不會像武田勝賴那樣地因過度征戰而提早葬送了一族?而且仔細看看氏政在政治或外交的策略,他事實上也是個不遜於父親的優秀人物。

 只是氏政可以說是出生在凶星之下,他繼承家業的那一年關東一帶就發生了凶作飢荒。再加上戰國時代正是農民勢力抬頭時期,訴訟事件或是要求「德政令」(債務豁免令)的行動時有可聞,若是要求未被滿足,農民便全村逃亡,農民逃亡的話就會失去稅收和兵力的來源,氏政可說是為了這些農民而傷透了腦筋。

 另外也在氏政這一代,小田原城首次受到外敵來犯。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的大軍前後兩次包圍了小田原城,氏政因為知曉長途跋涉的大軍無法進行持久戰而採取守城戰渡過兩次難關,但到了自己這一代,居城竟受到敵軍來犯,想必氏政也相當心痛吧。

 氏政一代征戰不斷。除了越後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繼承關東管領職後致力於平定關東,攻向小田原城而與北條不斷衝突外,北條家的宿敵里見氏的壓制也是一大課題。雖然在第二次國府台會戰後順利削弱了里見家的勢力,但隨之而來的是三國同盟之一的武田家出現嗣子義信謀叛事件,信義自殺後其妻也被送回今川家,使得以婚姻關係締結起來的三國同盟出現裂痕。桶狹間之戰今川義元為織田信長所殺後,信玄更是開始大舉入侵今川領,三國同盟也就此告終。其後氏政為了抵禦武田勢力而與謙信締結了「相越同盟」,以氏政的次男國增丸以成為謙信的養子的名目前赴越後當人質。但事實上翌年被送到越後去的卻是氏政之弟三郎。據說是氏政因為自己的兒子年紀尚小,因此才向氏康求情將人質人選換為三郎的。

 與信玄的攻防戰仍然持續著。氏康死去後,氏政便立刻中止了相越同盟而再度與信玄締結相甲同盟。結果又形成了非與上杉家作戰不可的局面。謙信逝後,其養子景虎及景勝為了爭奪繼承權而爆發了「御館之亂」,原先氏政及武田勝賴都支持景虎,但後來勝賴被上杉景勝收買,反而支持景勝。由於此因使得氏政又與武田再度對立,但在與勝賴對陣當中,氏政將家業交由其子氏直繼承了。但他也與父親氏康一樣,仍然輔佐著政事。

 氏政是相當有名的愛妻者。雖然氏政的正室黃梅院是相甲駿三國同盟成立時,為了鞏固同盟而由武田家迎娶來的,也就是所謂的政治婚姻,但氏政與黃梅院卻十分地恩愛。他們兩人是在16歲及12歲之時結婚,生了四個兒子。但是永祿11(1568)年由武田家毀棄了甲相同盟,氏康因而在翌年將黃梅院送回武田家。(事實上是因為武田信玄在今川義元死後攻向今川家,嫁給今川義元之子的氏康之女竟然是走路逃亡回來的,讓氏康氣壞了。)由丈夫及兒子身邊被拆散的黃梅院回到甲斐後立刻就出家,沒有多久便以27歲之齡死去了。氏政非常疼愛黃梅院,這或許也是他會在氏康逝後又與武田家結盟之因。在甲相同盟重新成立之後,氏政在箱根早雲寺裡建了黃梅院的塔頭並迎回她的分骨供奉。由氏政如此愛妻這點來看,應該也是個重視親情的人吧。

 有關造成後北條氏滅亡的豐臣秀吉之小田原攻伐戰,氏政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有關這部分,就另外在「小田原攻伐戰」中再詳述了。

 略史:
 氏政是後北條氏的第四代當主。1554年相甲駿三國同盟成立時迎娶武田晴信(信玄)之女為正室,在1559年12月由氏康手中繼承了家業。1560年為了飢荒及瘟疫的流行而實行債務豁免令,並重新制定貨幣制度。1561年氏政與其父氏康共同擊退了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的小田原攻擊,但是其後為了抵禦毀棄三國同盟的武田晴信(信玄)而與謙信結盟。氏政在1571年氏康逝後與岳父信玄聯手,共同與謙信敵對。到了武田勝賴及上杉景勝一代,為了抵抗二人而與德川家康、織田信長交好。1580年將家業交給其子氏直,並輔佐政事。在與秀吉的決戰中為了幫助氏直而奔走,但仍在小田原攻伐戰中失敗,與其弟氏照切腹自盡。


--------------------------------------------------------------------------------

■ 北條氏照(Hohjoh Uziteru)?~1590(天正18.7.11) ■

 說到氏照哥哥,大家的印象大概就是那個溺愛弟弟三郎的熱血哥哥了吧!史實上的氏照是很勇武善戰沒錯,個性也相當熱血,但是愛不愛弟弟就不知道了耶……。

 還是不要澆大家冷水吧。若說氏政是文,那麼氏照就是武。氏政在戰事方面不怎麼突出,而弟弟氏照就擔任了這方面的指揮而活躍。氏照是著名的好戰者,馬不停蹄地四處轉戰是時有之事,或許氏政就是看透了弟弟的這種資質而將這方面的事交給他,給了他能夠發揮的空間,也因此才能夠維持兄弟間的和睦。

 兄弟中要是有哪一方掌握了兵權,這可以說就是內亂的開始。源賴朝之所以會追殺自己的弟弟義經,是因為義經的功名太盛;同樣地上杉謙信會不得已地與親哥哥對立,也是因為自已的武功過於響亮。不管掌握兵權的人是否有反叛之意,要是執政者對自己的親人沒有信心,骨肉相殘的悲劇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氏照很幸運的有個信任自己的好哥哥,北條家也在氏政與氏照的完美配合下持續著安泰。

 在相越同盟之際,氏照主要是與弟弟氏邦擔任與上杉家禮儀往來的交涉任務。在同盟交涉當中,瀧山城(氏照的居城)遭到武田的侵入攻擊,氏照因而在後來的三增岬追擊戰中吃了敗仗。相越同盟毀棄之後,氏照除了東北方面,也在各地發揮他的軍事及政治專長。

 天正十五年,豐臣秀吉開始了支配關東的行動。氏照對此表現出強硬的態度,與其長兄氏政同為主戰派之一人。也因此在小田原攻伐戰後被秀吉命令與氏政一同切腹自盡。

 氏照可說是北條家中最接近其當主氏政之人,不但位於北條氏的領國支配中心,其政治影響力也相當地大。

略史:
 氏康之次男,武藏瀧山城主,其後為武藏八王子城主、下總栗橋城主。輔佐長兄氏政及其子氏直於各地征戰,尤其是於北關東的活躍令人矚目。在1590年的小田原征伐戰時留在小田原城,八王子城雖由家臣們死守,但終於在6月時被攻陷。7月時小田原城也投降開城,與長兄氏政一同切腹自盡。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3 05:11 P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



■ 風魔小太郎(Huhmano Kotaroh)?~? ■



 雖然炎之蜃氣樓中的小太憑坐是長得那樣地好看(那絕不是小太的長相嘛),但是史實上……不,這只有傳說而已,風魔小太郎的長相是非常可怕的。什麼身長越二尺,在筋骨壯碩的手臂上有瘤隆起,眼如銅鈴上吊,巨大的獠牙由嘴中伸出…這…這是人嗎?(笑)



 雖然戰國時代裡,各地的忍者都相當活躍,但像風魔一族這樣非以雇用身分而是以家臣身分隸屬於北條家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小太郎」之名,聽說是風魔忍者首領所承襲的名字,也就是只要成為風魔首領,就叫做「風魔小太郎」……的樣子。(忘了在哪兒看到的了)不要啦,人家心目中的小太只有一個啊~~!(>_<)



 傳說在天正九年北條氏與武田勝賴對陣之際,小太郎率領部下每晚出陣,使武田軍陷入混亂。讓稻草做成的人偶乘在馬上使馬狂奔,或是倒貼在馬腹上奇襲敵人、在夜半大聲喊叫誘使武田軍自相殘殺等等,終於擊退了武田軍。



 風魔小太郎傳說是在相模國足柄下郡風間村出身,但真相不明。據說風魔忍者在北條家滅亡後,小太郎成為盜賊集團的首領,率領二千多人的手下在江戶中四處作亂,最後被補而處刑了。


--------------------------------------------------------------------------------



■ 北條幻庵(Hohjoh Genan)1493~1589 ■



 幻庵大叔父(真的全都變成家人了……汗)雖然在「霸者的魔鏡」中戲分不多,可是從救了景虎的那短短一幕中,就可以看得出景虎對他是多麼地尊敬仰慕。我看過同人誌把幻庵大叔父畫成烏龜的,配在龍神氏康爸爸身邊正好。話題扯遠了……(汗)



 說到北條家的長老──幻庵大叔父,第一個會提到的就是「關東第一文人」這個稱號,就像提到三郎景虎時一定要提「關東第一美少年」一樣(笑)。還有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幻庵的年齡。幻庵是北條早雲之子,但他活到了氏直那一代,是相當稀有的高齡。通說是活了九十六歲(北條五代百年給他活了百分之九十六)。幻庵死去時是1589年,倒算回去的話是1493年(據『北條五代記』),可是根據其他與幻庵有關的史料來看,他應該是在1504~1510年左右出生的。不過照這樣看來,北條早雲生幻庵時就已經超過70歲了……。怎麼算都不合理,所以幻庵應該是比九十六歲更年輕的才是。人說「千年鶴萬年龜」,如此大概可以瞭解為什麼同人誌中會把幻庵畫成龜了吧……(原諒我又說這種話……)



 幻庵是北條早雲之子,幼名為菊壽丸,小時候就進入箱根神社,不久後在近江三井寺修行,然後出家繼承了箱根權現別當四十世之職。法名為「長綱」。不過也有人說長綱是原來的名字,「幻庵」才是法名。



 其後幻庵以北條氏一族的身分行動,但是沒有還俗。在『北條氏所領役帳』中,幻庵的俸祿是最高的,可以看得出他身為一族長老的崇高身分。幻庵擔任相模中郡及武藏小机領的支配,但是後來他便將這些分別交給氏堯(其兄氏綱之子)及三郎(幻庵長子)隱退了。但是在永祿十二年(1569),幻庵的長子三郎、次男氏信及三男長順都相繼死去,為了繼承的問題,原本要將氏康之子三郎收為幻庵養子的,但這個三郎也在翌年被送往越後上杉家當謙信的養子了(就是上杉三郎景虎)。結果最後是由幻庵次男氏信之子氏隆來繼承幻庵的家業。



 雖然幻庵以文人著名,但在戰事方面也不含糊。天文20年,上杉謙信越過信州的鳥居岬率領八千余騎而來,幻庵於平井城出兵迎戰。但是此時城內正在流行傳染病,實在不是能夠繼續戰鬥的狀況。他便在五月天晴之時率領所有的城兵脫出,退至附近的松山城。雖然平井城落入了上杉軍之手,但看到沒有勝算時就果斷地徹退,可以看出幻庵的指揮風格。



 身為文人,有著深厚教養的同時,也擁有武人的素質,幻庵可說是北條家的一大柱石。





--------------------------------------------------------------------------------



■ 北條氏邦(Hohjoh Uzikuni)?~1597 ■



 氏邦兄和氏規兄,雖說是在炎之蜃氣樓中出現過的人物,但是機乎都只是被提到,沒有真正出場。不過兩人都在炎之蜃氣樓的番外篇「群青」中登場,雖然還是沒什麼活躍的機會,不過總算有了一點台詞……。



 氏邦是氏康的三男,為武州缽(金字旁)形城主。氏邦在元服後的永祿二年(1559),在與越後長尾輝虎(上杉謙信)的戰事中擔任總大將,翌年十八歲之時從養父藤田氏讓與自己的花園城中移至缽形城,自此以缽形城為根據地。



 缽形城在戰略上是壓制上野與甲斐通路的重要地點,氏邦在此數次將信玄侵入北條領的大軍阻擋下來。同時氏邦也是與謙信和陸,為促成相越同盟的重要人物。在御館之亂時,氏政亦曾派遣氏邦前去援救成為上杉謙信養子的弟弟三郎景虎,但氏邦趕至上野沼田城時,就接到了景虎在鮫尾城自刃的消息,最後又撤回缽形城。事實上當時的沼田城中雖然都是謙信的遺臣,但由於主君已死,再加上害怕氏邦的大軍,在氏邦率軍來此之前就已經棄城逃亡了。氏邦占領此城後,便將之交與其地的豪族藤田氏及金子氏管理了。



 引發豐臣秀吉的小田原攻伐戰的,是天正十七年的名胡桃城奪取事件。氏邦的家臣豬保則直無視於秀吉將名胡桃城交給真田氏的裁決而將之攻取,引起秀吉大怒,才決定大軍圍攻小田原城的。



 在小田原被秀吉圍攻時的「小田原評定」軍議中,氏邦雖然主張出城攻擊,但沒被接受,他因而回到缽形城居城與秀吉的大軍對抗,但最後還是投降了。降伏後的氏邦被交給前田利家,最後在金澤死去。





--------------------------------------------------------------------------------



■ 北條氏規(Hohjoh Uzinori)1545~1600(天文14~慶長5.2.8) ■



 「閒話」部分請參考「北條氏邦」一項。



 氏規為韭(草字頭)山城主,由於曾經在今川義元處當人質一段時間,因此與當時同在今川處當人質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相當親近,其後在為了武田滅後的領土處理問題中擔任與家康的交涉。



 另外在秀吉的小田原攻伐戰前及戰中,氏規都為了保全北條家而擔任與秀吉、家康交涉的使者四處奔波,但最後氏政、氏直父子還是決定死守小田原城不投降,氏規只有回到韭山城與秀吉軍對戰。秀吉透過氏規向氏政、氏直勸降,氏直在1590年7月6日拜訪家康表示了投降之意。秀吉向氏直約定保全北條氏上總及下總二國及城中所有男女的姓命,要氏規開城。但是秀吉的約定卻是個謊言,他要氏政及氏照兄弟切腹謝罪,為他們兩人介錯(切腹時負責砍下首級,好讓切腹者早些脫離痛苦的人)的人就是氏規。聽說氏規為兩人介錯後原要自殺,但家康已預測了這種事態,早要神原康政及井伊直政兩人阻止氏規。



 氏規其後與北條氏的最後一代當主氏直被送至高野山,氏直病沒後,氏規繼承了他河內狹山一萬一千石的領地俸祿。氏規就這樣成為家康的家臣,北條家的命脈由氏規繼續延續下去,一直到明治維新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



■ 河越夜戰(北條氏康V.S.山內、扇谷兩上杉連合) ■



 這是1545年(天文十四)到翌年為止,北條氏康與山內、扇谷兩上杉氏之間的武河越城的爭奪戰。氏康爸爸的成名戰(笑)。



 玩過「信長的野望」的人,若是用過其中的北條家的話,就應該知道這個地理位置比小田原城好上幾百倍的河越城吧!不過電腦遊戲的平面圖和真實情況還是有些差別的……。



 河越城本是扇谷上杉氏家臣太田資清所築,一直是上杉氏的根據地。但是天文六年時此城受到北條氏綱的攻擊而被奪,自此之後便成為北條氏在武藏的前線基地。天文十四年時,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憲政為了阻止後北條氏的勢力擴大並確保武藏的領地,聯合關東反北條氏的勢力(主要是安房的里見氏)並與今川義元結盟,欲趁今川氏攻擊北條西邊領地時出兵河越城。古河公方足利晴氏見此情勢,放棄了一直擁護自己的北條氏加入上杉陣營,北條氏康可說是四面楚歌。上杉憲政在九月二十六日率領六萬大軍,與古河公方的二萬大軍一同包圍了河越城。



 河越城的守將北條綱成與三千城兵堅守城池,情勢演變成長期的圍城戰。氏康透過與今川氏友好的武田信玄卻從中斡旋,欲促成北條、今川、上杉三家談和,但最後氏康是以富士川以東的駿河領土為代價讓今川義元退兵了。此次和談之事也是促成北條、今川、武田三家的三國同盟之契機。



 到了天文十五年四月,氏康為了援救河越城而率領約八千兵出陣。雖然已經與今川氏達成和解,但也不能因此就空下西邊軍防,此八千軍已經是氏康出兵的最大限度。氏康向古河公方及上杉憲政提出「只要赦免城中的人,便將河越城及領地都交給你們」的條件,但聯合軍一心只想趁這個機會一舉打敗北條氏,再加上氏康的屈勢談和,讓他們感到自己勝利在望,便拒絕了這個要求,並派出二萬兵力驅逐氏康軍。氏康軍連反抗也沒有就撤退了。此後一連串的小會戰都是同樣的情形。聯合軍有了「氏康軍孱弱不堪」的印象,完全輕視敵軍了。事實上這是氏康的心理戰術,等到敵軍對己方完全疏於戒備後,再一舉以夜襲戰決勝負。對於兵力相差如此懸殊的戰局,也只有利用敵人的心理及奇襲才有勝算。除了氏康誘敵的戰術之外,長期的圍城戰也已經讓聯合軍軍心渙散,無心防備了。



 在此夜襲戰中,扇谷上杉朝定戰死,山內上杉憲政逃到上野的平井城,足利晴氏則逃回了古河。北條氏得到了大勝利。此戰可說是北條‧上杉二勢力的對決戰。不但使得氏康盛名遠播,也奠定了北條氏在武藏的勢力,同時上杉氏的許多家臣因此投靠北條家,上杉內部開始崩壞,最後上杉憲政在天文十二年時投靠越後長尾景虎,在越後沒落了。





--------------------------------------------------------------------------------



■ 小田原征伐戰(北條氏V.S.豐臣秀吉及其下大名聯合軍) ■



 氏照兄帶高耶到小田原城時,曾提起這次的小田原征伐戰。雖然他的語氣中帶著對小田原城的深深自豪,但是我想這場戰役,對北條家的人們絕對是一場噩夢吧!對自己實力的過信與未能體察時勢,終於造成了北條氏的滅亡……。以下是寫得好像有點太詳細的經過(^^;;)。閒閒的話……請吧。



 簡而言之,小田原征伐戰就是天正十八年(1590)豐臣秀吉殲滅關東最大的戰國大名後北條氏而完成日本全國統一的戰役。後北條氏五代即是結束於此戰。



 信長死後,秀吉擊滅了反叛的明智光秀,在連續平定了畿內、中國、九州之後,儼然己是天下霸主之勢。之前秀吉向關東、奧羽(東北)的諸大名們發出了「總無事令」(私戰禁止令),但未感受到秀吉威脅的關東北條氏及東北伊達氏,並不將秀吉的命令看在眼裡。尤其是北條氏直與臨近佐竹氏、結城氏、太田氏、里見氏等的戰事依然不斷,這看在秀吉眼中,可以說是反抗他的權威的表現。



 由先祖北條早雲以來,在這關東立下不敗霸業的氏直,由於在外交上與伊達結盟,婚姻上又與德川家康有關係,因此他對秀吉的威光一點也不畏懼,與父親氏政兩人開始準備對秀吉的作戰準備。



 天正十六年,秀吉在京都的聚樂第召集全國諸大名以誇耀自己的權威,但氏政、氏直父子不服從秀吉的上京命令。此舉表示了北條氏不願臣從豐臣氏之意,制裁北條氏的意見從此更形擴大。



 以氏政為首,其弟氏照、氏邦都是無視秀吉「總無事令」一派,只有氏規一人是上京意見派,勉強地進行著與秀吉親近的行動。天正十六年四月時,家康送來了「讓氏規上京並成為秀吉的臣下,或是與督姬(家康之女,嫁與氏直)離婚,與秀吉對決」這樣二選一的信給氏直,氏直於是排除敵視秀吉一派的意見,讓叔叔氏規上京了。



 氏規在八月二十二日接見秀吉,提出「若是將上野的沼田領土從真田昌幸手中歸還給北條的話,就讓氏直上京臣從秀吉」的條件。



 沼田領土問題一直是北條氏與真田氏的爭端所在。根據真田昌幸的主張,沼田因為是真田歷代墓地的所在,所以無法將之全部割讓給北條,秀吉最後的裁決是將三分之二交給北條,剩餘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有真田家歷代墓地的土地仍然留給真田。於是在天正十七年初,將沼田領土的三分之二交給了上野的北條氏邦。



 雖然如此進行著與秀吉的談判,但氏直也受到來自父親氏政的強大壓力。在秀吉平定九州後,由於看得出秀吉下一個目標就是關東,北條領內便一直在進行著召集士兵及城池的修理、武器製造等工事。對於北條周邊領地的大名及土豪們,則以要求交出人質的方式防止家臣團的離反。尤其是氏政及氏照,完全不顧氏直的反對,完全進入備戰態勢了。



 在天正十七年十月,終於發生了名胡桃城事件。收下沼田領地的氏邦將此地的支配交給臣下豬保邦憲,結果邦憲進入沼田城後,竟出兵攻打隔著一條河就在對岸的真田領城──名胡桃城。真田昌幸立即將此事向秀吉報告,秀吉大怒,終於決定要對北條出兵。



 從天正十五年十二月秀吉發出第二次「總無事令」後,北條領內就一直處在緊張狀態。雖然以氏直、氏規為中心的和平論者一時壓下了氏政、氏照的主戰論者,但在名胡桃城事件發生後,與秀吉的對決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北條領內再度下達總動員令,各支城內搬入兵糧及武器,決定部將的配置,為了避免部將的逃亡或叛變,要他們交出妻子及家人做為人質。氏直的軍力,合計一百多城三萬五千兵再加上足輕(步兵)及農兵,大約有二十萬人左右。



 天正十七年十一月,秀吉發出對北條氏的宣戰佈告,命令全國諸大名參陣。此戰不只是為了平定關東、消滅北條氏,也是秀吉要各大名表示對自己臣從的一次行動。



 十二月十三日,以德川家康為前鋒,出陣的大名總計約二十二萬,再加上秀吉率領的三萬二千軍,約是二十五萬左右。



 在小田原征伐戰中,在小田原城總共舉行了三次軍議,為「小田原評定」。現在「小田原評定」這個詞,被視為「議而不決的會議、永無結果的討論」之意。



 第一次的軍議是在天正十六年五月,議題為「臣從秀吉還是抵抗?」軍議中當主氏直一語不發,只有主戰的氏政與主和的北條家宿老──松田憲秀激烈爭辯。氏政認為秀吉出身低賤,北條一族沒有理由向他低頭,同時也不足為懼;但是憲秀深知秀吉的實力及天下大勢,以此勸諫氏政,但結果氏政一派對此深感不滿,甚至認為憲秀與秀吉私通,打算出賣北條家。



 第二次的小田原評定在天正十八年一月舉行,此時秀吉已發下戰令並派各大名出陣,因此議題為「要出城迎戰還是守城不出?」氏政等主戰派認為秀吉的大軍徵召令是誇大其辭,各大名們也不可能會真心服從秀吉而出戰,秀吉軍只會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宿老松田憲秀主張守城,而氏政一派主張出兵短期決戰。小田原城全城東西二.七公里,南北二.二公里(一說東西五.五公里、南北七.七公里),有著深深的壕溝、高聳的土牆、二十多個曲輪(城內以機能或功用區分的的區域)、無數的武家屋敷(家臣的住所)、再加上商店、職人(工匠)城鎮、農地等,要守上二、三年絕不是問題。但是這場軍議最後還是沒有達成結論。兵力仍分散在各支城,兵糧、軍資的分配也沒有決定,就以這樣輕敵的態勢迎戰秀吉聯合軍了。



 事實上氏政等主戰派的出城戰論固然毫無勝算可言,但憲秀所主張的守城戰成功的機會也不大。憲秀提出的守城戰,主要是要等包圍城池的敵軍日久生疲,以及兵糧補給出現問題時再引發他們各自領國內的叛變或農民暴動,如此一來,秀吉也非撒軍不可了。如此自信的原因,還是來自於小田原城曾經歷過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兩雄的圍攻,但都同樣耐不住持久圍城戰後退兵了。但是秀吉此時已經完成了兵農分離制,出陣的都是職業軍人,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後顧之憂,要圍上五年十年的小田原城也絕不是問題。



 戰事從三月二十九日的圍攻北條的山中城開始。秀吉要織田信秀等人攻打北條氏規的韭山城、羽柴秀次等人攻向山中城。相對於羽柴秀次的七萬兵力,只有四千人左右的山中城不到半天就被攻下,城將松田康長等自殺。秀吉軍一舉越過箱根山包圍小田原城,四月六日將本陣移至北條氏的早雲寺,開始在石垣山建城。在伊豆一帶,除了被孤立的韭山城外,北條的支城幾乎全被攻下。秀吉命令織田信秀也來參加小田原圍攻,氏規的韭山城於是形成被逆封鎖的態勢。



 石垣山位在能夠俯望小田原城的位置,由於是秘密在此築城,等到工程結束時一口氣將周圍的林木全部砍伐殆盡,看在小田原城中的人眼裡,那彷彿是在一夜之間就築起的城般,在心理上造成極大的威脅感。事實上共花費了約三月左右才建築完成。這就是俗稱的石垣山一夜城。



 在石垣城建城期間,北條方的支城不斷被攻落,到了六月,北條氏邦的缽形城、氏照的八王子城(城主氏照在小田原城中)等也陷落了。只剩下氏規的韭山城和忍城仍在與敵軍對峙著。尤其是當傳來八王子城陷落的消息時,氏直不禁嘆息「就到此為止了嗎」。



 六月二日,小田原內召開了第三次小田原評定。議題是「降伏還是抗戰到最後?」但事實上由於戰局陷入劣勢,「談和」「投降」這種字詞在氏政、氏直父子面前已形同禁句,整場軍議只是空談些使戰意高昂的策略而已。就在氏照的八王子城被攻陷的翌日(六月二十四日),氏規接受德川家康的談和條件,交出了韭山城。氏規向氏政、氏直父子勸降,氏直終於在七月五日出城,在弟弟氏房的陪伴下來到瀧川雄利的陣營表示降伏之意。氏直說「願負起所有責任切腹謝罪,只希望赦免城中所有將士性命」,秀吉允許了。



 結果氏直在岳父德川家康的求情下被赦免了性命,但秀吉命令強硬表示與其一戰的氏政、氏照父子及主和的重臣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切腹自盡。另外北條領土全數沒收,北條家當主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後北條氏五代自此結束。



 氏政及氏照在弟弟氏規的介錯下於七月十一日切腹自盡(請參考氏規一項),氏直與德川家康之女離婚,與叔叔氏規、弟弟氏房等連同家臣三百人被放逐至高野山。一年後秀吉赦免了氏直,賜予他下野、近江等地共一萬石的領土俸祿,但是氏直在翌年就於大阪病沒了。死時三十歲。



 氏規也在高野山隱居,由秀吉轉賜氏直死後的領地。氏規死後由其子氏盛繼承,成為秀吉及家康的家臣,最後成為狹山藩的藩祖。





--------------------------------------------------------------------------------



■ 後北條氏五代系圖 ■



(因為放圖的話會讀太久,所以用這種的代替。不用全螢幕看的話會有變形的可能……^^;;)



北條早雲─┬氏綱─┬氏康─┬氏政─┬氏直

     ├氏時 ├某  ├氏照 └氏房

     ├氏廣 ├為昌 ├氏邦

     │   ├氏堯 ├氏規

     │   └綱成 ├氏忠

     │       ├某

     └幻庵─┬三郎 ├景虎

         ├氏信 └氏光

         ├長順

         └三郎



※這個系圖是簡略版,除當主之外的子孫都沒有詳列。

※幻庵的兒子中,最後一個三郎就是三郎景虎。第一個三郎是幻庵早逝的長子。

※從系圖中可以看出景虎事實上還有一個弟弟氏光,所以氏康是有八個兒子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武田篇

■ 武田信玄(Takeda Shingen)1521~1573 ■

 信玄是甲斐國大名武田信虎之子,幼名太郎、勝千代,元服後名晴信。甲斐國在信玄之父信虎一代即奠下了統一的基礎,但因信虎之性格暴虐,在天文十年(1541)被信玄放逐至駿河大名今川義元處,由信玄自己奪得了武田家當主之位。



 信玄繼承家業後繼續其父的信濃攻略政策,首先攻滅了妹婿諏訪賴重,接著滅亡了與諏訪氏同族的高遠賴繼一族。信玄娶了諏訪賴重之女為妻,生下後來的武田勝賴。



 為了攻下整個信濃,又繼續與村上義清及小笠原長時等地方土豪爭戰,在將村上氏及小笠原氏驅逐至越後之後,由於村上及小笠原向越後的長尾景虎(上杉謙信)求援,因而引發了信玄及謙信兩雄留名戰國史的川中島之戰。



 信玄與謙信川中島一地共進行了五次戰爭,但由於信玄的目的只在牽制謙信,一直避免正面衝突,因此真正打起來的只有第四次一次而已。川中島戰後,信玄仍繼續攻略信濃的行動,除了北信濃受到謙信的阻撓未能得手之外,在弘治元年(1555)已經拿下了整個信濃地方。



 之後信玄繼續擴張領地,使西上野、東美濃、飛驒等地皆成為武田家的領土。這段其間,信玄與鄰國的駿河今川氏及小田原北條氏締結了「三國同盟」,並與北條氏康共同協力對抗越後的上杉景虎(謙信)。



 其間也發生了信玄的長男義信的謀反事件。嗣子義信因此被命令切腹,義信之妻──即今川義元之女被遣返回駿河,武田家與今川家的同盟關係因此一事件而告終。與事件有關的家臣們也遭到處決,武田家的家臣團為此一時大受動搖。信玄接著讓高遠城主四郎勝賴迎娶織田信長的養女為妻,立他為武田家的繼承人。



 藉著因義信謀反事件而使武田及今川家的同盟關係中止,信玄開始了侵略今川家的行動。此時今川義元已經筒狹間之戰被織田信長所殺,由其子氏真繼承家業,氏真向北條氏求援,北條氏康於是出兵駿河與信玄對峙,如此一來,三國同盟可說是完全結束了。其後即是武田家與北條家的激烈抗爭,信玄曾一度遠征相模包圍了小田原城,雖然並沒有真正攻城,但在歸途大敗北條軍。之後信玄再度出兵駿河占領今川家的據點駿府,後來更因為德川家康開始進軍遠江地方,今川家因而滅亡,信玄得以占有駿河之地。但這之後,武田家與北條家的抗爭仍繼續著。



 元龜二年北條氏康逝去後,依氏康之遺言兩家再度和解,重新締結同盟。沒有後顧之憂的信玄於是開始了上京作戰。信玄率領十萬大軍西行,途中行經德川家康之領地,與德川其援軍織田兩軍於三方原展開激戰,大敗德川‧織田聯合軍。同時並與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及本願寺勢力進行外交策略,組織反織田信長包圍網。但是上京作戰尚未完成之前,信玄就在陣中突然去逝了。享年53歲。



 由於信玄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將自己的死訊保密三年,因此沒有人知道信玄死去的確實時日。只是由出兵野田城的軍勢突然返國來看,推斷信玄可能在當時病發或逝去而已。關於信玄的死因,有胃癌、肺結核等說法,但也有織田軍以鐵砲暗殺在陣中的信玄的這種說法。



 說到信玄與謙信,這兩個戰國英豪因為生在同一個時代的鄰近兩地,因此無可避免地演變成互相抗爭的局面,兩人也視對方為自己命運的宿敵。不過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是給了在西方掘起的織田信長坐大的機會……不不不,絕佳的好運氣也是成為戰國霸者的條件之一。(怎麼突然說起信長好話來了?)



 不過這兩個宿命的敵人,也留下了許多除了戰事之外的軼聞。不過都是一些像在說謙信好話的軼聞,所以就寫在謙信那裡了。有興趣的人請參考。



 信玄的性格可以用「深謀遠慮」四個字來表現吧。不過有時會顯得過於慎重。以作戰來說,信玄在出兵之前,一定會召開軍議討論作戰策略,之後並會演練,沒有十全的勝算是絕對不會出兵的。比較起謙信的「好!出兵了!」一句話就要所有的家臣跟著跑的作風,真的是大異其趣……。像是上洛作戰時的十萬大軍,也充分表現出信玄的慎重性格。



 信玄留下來的名言,就是那五句「人為城堡、人為城垣、人為城渠、情為友方、仇恨為敵」。但是以信玄的作為來看,他會說出「情為友方」這種話是蠻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放逐自己的父親、親手殺害自己的兒子、連女兒死去時也一滴淚水都沒流的信玄口中所謂的「情」,應該是權力者對於下位者的「情」而不是親情吧。說出這句名言的信玄,在自己的甲斐國內沒有建造任何的城堡,或許是他認為堅固的城堡會使人心產生依賴,因此專心致力於軍隊的訓練,所以武田家的軍隊才能如此在戰國時代馳名吧。








--------------------------------------------------------------------------------



■ 高阪彈正(Kousaka Tanzyoh)1527~1578 ■



 高阪啊高阪,炎之蜃氣樓裡說到武田家,每次都是你出場,連主公大人都沒什麼戲分,害我對武田家一點興趣也沒有……。



 雖然在炎之蜃氣樓中,高阪是個飄忽不定、神出鬼沒再加上毒舌辣口的神祕美青年,可是史實上的高阪彈正可完完全全不是這樣的人物啊!他是個平民出身,以自身的聰明才智及努力登上武田家重臣之列的人物。或許他的美貌也助了他的升遷一臂之力,但能一直位於重臣之列直到勝賴一代,並留下極重要的軍書史料「甲陽軍鑑」,這就是高阪自身的才華了。



 高阪原為甲斐石和的豪農春日大隅之子,通稱源助,後稱源五郎。繼承北信濃名家高阪氏之名,但其後又恢復春日舊姓。其名據『諸家古案集』應為「虎綱」。在十六歲時被提拔為武田信玄的侍從,後來成為信玄的寵童,其後不斷升遷,在永祿初年海津城(於長野市松代町)完成之後,便被任命為海津城代,率領川中島地方的土豪將士們抵禦越後的上杉謙信。



 高阪在永祿四年的第四次的川中島之戰中大為活躍,奉信玄之命率領機動隊夜間突襲佈陣於妻女山的上杉軍,但遺憾的是計策為謙信識破,撲了個空。但其後趕下山來救援武田軍的表現不凡,使武田軍情勢轉敗為勝。(關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請參考這裡)在川中島戰後,繼續負責監視越後上杉氏的動靜之職,致力於北信濃之經營。



 信玄逝後,武田家的家臣團多對繼承人勝賴不滿,高阪是遵從信玄遺命、自始至終都支持、輔佐勝賴的老臣之一。天正三年(1575)長篠會戰(注)時高阪雖留在越中海津城守備,但仍來到伊奈駒場迎接戰敗的勝賴,給予勝賴旌旗、武具等,使之能重整軍容而歸,留下許多有名的軼聞。



 高阪說起來,是從信玄時代一直留到勝賴時代的稀少家臣之一。從信玄的全盛時期一直看到武田家到勝賴的衰亡,高阪心中一定十分感慨吧。許多的信玄舊臣在勸諫賴勝無效之後,都選擇了在長篠之役戰死一途,其後變得殘破不堪的武田家,可以說是只有高阪一個人支持著勝賴而已了。



 史實上的高阪彈正,為人溫純富謀略,是武田信玄、勝賴兩代的帷幕功臣。於天正六年逝去,享年52歲。長男源五郎(昌澄)於長篠之役戰死,由次男源五郎(信達)繼承家業。著有『甲陽軍鑑』一書,為戰國歷史的重要參考史料。



 高阪年輕時有「戰國第一美男子」之稱,身為信玄寵童的同時,亦極受女人愛慕,有「被追著跑的彈正」之綽號。曾因信玄愛上其他女子冷落自己而生氣,信玄因為寫信向高阪道歉表示不再花心,此文書目前仍留存著。



 ……這麼看來,高阪應該是個很正經的人才對啊!印象相差好大呢。



長篠之役:1575年(天正三年),織田信長及德川家康聯合軍於長篠城外與武田勝賴軍的一場激戰。由於織田軍巧妙的利用鐵砲,使得武田軍大敗。這場戰役,奠定了鐵砲於會戰上的強大用途,同時也是武田家衰亡的關鍵戰。請參考「武田勝賴」的部分。





--------------------------------------------------------------------------------



■ 武田信繁(Takeda Nobushige)1525~1561 ■



 雖然是個小說中沒有出現過的人物,但是由於在大河劇中給了HINAKO相當的好印象,而且信繁在武田家中是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就寫了……。只可惜死得早啊。



 信繁是武田信虎的次男,也就是信玄的弟弟。父親信虎比起長子晴信(信玄)要更疼愛次男信繁,所以想要癈嗣子讓信繁繼承家業。不過信繁將此事告訴長兄,甚至幫助長兄信玄將父親放逐的計劃,為信玄奪得當主之位助了一臂之力。



 信繁是個相當守本分且為一族竭盡心力的人物。在信玄放逐父親信虎的事件後,立刻向所有家臣表明了自己服從信玄的意思,因此國內並未因武田家易主而引起紛爭。



 之後信繁身為信玄的左右手,於各地轉戰,立下許多輝煌的戰功。信繁並寫了百條的訓戒狀給自己的兒子信豐(左馬助),內容為家臣應對當主晴信獻上忠誠,以及身為武將應守的戒律等,稱為『武田信繁家訓』。這分家訓後來成為武田家的家法。



 信繁於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戰死,享年39歲。信繁之死,對信玄而言無疑是一大衝擊,同時在川中島之戰中死去的還有許多重臣勇將,慘痛的損失也是讓信玄後來會避免與謙信再生戰端的原因之一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



■ 武田勝賴(Takeda Kastuyori)1546~1585 ■



 這是一個與他父親信玄一同變成怨將出現在《闇戰國》也一點都不奇怪的人物。對啊,為什麼會沒有勝賴出場的分呢……?



 雖然是使武田家滅亡的末代當主,但是不知怎地就是引人無限同情……。父親的光芒太過耀眼,使得接下來的勝賴再怎樣努力都無法趕得上父親的成就。急於功名的輕率行動更為武田家召來悲慘的終局。



 勝賴是武田信玄的四男,母親為諏訪賴重之女。一開始信玄讓勝賴繼承諏訪家的家業,在永祿五年成為高遠城代的同時改名為諏訪四郎勝賴。但在永祿八年的信玄長男義信謀反事件之後,由於沒有其他可以繼承家業的兒子,信玄便讓勝賴成為嗣子並迎娶織田信長之養女。



 其後勝賴就與信玄共同行動,代理其父發給領內諸文書。天正元年信玄在上京作戰途中病逝,勝賴帶兵返回甲斐並繼承家業。但因信玄遺言要將其死亡的消息保密三年,所以這時的繼承是非正式的。



 為了不讓父親信玄時代的老臣們所輕侮,勝賴積極地向外出兵,甚至攻下了連父親信玄都無法攻陷的德川家康之高天神城。但是或許是因此而得意忘形,勝賴不顧老臣們的反對,硬是決定出兵家康領地的長篠城。但家康等到來自織田信長的援軍,與武田軍在長篠大戰。由於信長巧妙地運用鐵砲攻擊,武田軍的騎馬隊慘敗。許多老臣重將們都在此役戰死,勝賴帶著殘破不堪的軍隊歸國了。



 此後勝賴漸漸無法支配東美濃、遠江的各城,領地逐漸縮小。天正四年勝賴舉行信玄的葬儀,正式繼承家業。



 北條氏康、武田信玄及上杉謙信這關東三雄相繼死後,他們的嗣子繼承的時代,三國間也有了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尤其是因謙信之死而引起的「御館之亂」更使越後、甲斐及相模三國的關係有了再三的轉變。



 為了對抗德川家康,勝賴於天正五年迎娶北條氏政之女,與北條家締結同盟。然而翌年天正六年,由於越後上杉謙信之死,其養子景勝及景虎之間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戰爭。勝賴為了支援北條氏政之弟景虎而出兵越後,但後來接受了景勝的巨額黃金講和退兵,更迎娶景勝之妹結成同盟,轉與北條氏政對立。



 勝賴此舉可說是招致武田家衰亡的一大敗筆。因勝賴的背叛,北條氏政大怒,引北條軍攻入駿河,而遠江地區則受到德川家康的攻擊,勝賴可說是陷入被兩面夾攻的情勢。另外由於軍役過重,引起了領國的疲憊及家臣的叛亂。



 天正九年,高天神城被德川家康奪回,遠江完全成為家康的領地。而東駿河及西上野受到北條氏政的壓迫,在知道無法維持領國的情況下,勝賴在韭崎築起新府城開始準備撤退到甲斐。轉移至新府城後,勝賴為了討伐與織田勾結背叛的家臣木曾義昌而出兵,但在勝賴出兵的時候,家臣穴山信君卻也與德川家康密謀背叛。



 信長的長男織田信忠為了支援木曾義昌而率軍來攻,節節退敗的勝賴撤退到都留郡去,卻因為都留郡領主小山田信茂的背叛而受到織田軍夾擊。勝賴在逃亡途中,最後與親族一行人於山野中自盡而亡,享年三十七歲。甲斐武田氏就此滅亡。



 勝賴的末路,是在一連串的家臣離叛之下結束的。看到這一連串的背叛,突然不由得想起我們悲情的主角上杉景虎在御館之亂的結局……。



 聽說信長見到勝賴的首級時,不但狠狠地咒罵他,甚至用腳踢勝賴的首級……。敗者真是太淒慘了……。勝賴若是不那樣在意父親的威光,致力於守護家業的話,或許武田家能夠一直保持安泰也說不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上杉篇

■ 概說 ■



 上杉氏原是從鎌倉時代開始的名族,南北朝時代起就一直任職關東管領。上杉憲顯時分為山內上杉、扇谷上杉、宅間上杉及犬懸上杉四家各自發展。山內上杉同時也是越後守護上杉家。其中宅間上杉及犬懸上杉不久後即衰微滅亡,只有山內上杉氏一直維持勢力不墜。在室町時代前期山內上杉與扇谷上杉兩家發生對立,雖然最後勝利歸於山內家,但此期間不但使其下的長尾氏及太田氏等勢力坐大,也給予了剛於關東興起的小田原後北條氏發展的機會。1546年(天文15年)的河越城一戰,北條氏康以八千士兵打敗了山內憲政及扇谷朝定上杉氏兩家的八萬聯合軍,朝定在此役戰亡,而憲政則逃往越後依附長尾景虎(其後的上杉謙信)。



 尊奉上杉憲政的長尾景虎其後便以舊上杉的勢力為背景持續南下與小田原北條氏展開一次又一次的爭戰。謙信死後,他的兩個養子景虎(北條氏康之子)及景勝(長尾政景之子)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了內亂(御館之亂),景勝獲得勝利,承襲上杉之名。景勝臣屬於統一全國的豐臣秀吉,成為五大老之一並於會津若松領有一百二十萬石的奉祿,但由於在關原之戰時加入西軍,被減封為出羽米澤三十萬石。上杉氏其後又於1664年(寬文4年)減封為十五萬石,1866年(慶應2年)加封三萬石,最後在戊辰戰爭中被減封到十四萬七千石。明治維新後封伯爵。





--------------------------------------------------------------------------------



■ 上杉謙信(Uesugi Kenshin)1530~1578 ■



 謙信爸爸算不算登場人物啊?在養子死去後出現過那麼一次,之後就不知為何與之避而不見,看到他的都是些配角……。無法瞭解到底在想些什麼的人。把一頭狂犬送給養子當後見人,謙信爸爸真的愛景虎嗎?(笑)不過覺得他好像打從一開始就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神秘的人。無法理解謙信的讀者一定很多吧。(我也是其中之一)



 先不管炎之蜃氣樓中出現的謙信形象,看看史實上英勇的上杉謙信吧!



 總而言之,一句「戰國不敗的名將」就能說明完畢了!聽說玩「信長的野望」時,如果選的是上杉家,就算不管內政,只要讓謙信率領騎兵隊天天出戰,馬上就能統一天下。因為實在太強了……。啊,又說到閒話去了。



 謙信幼名虎千代,父親是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由於謙信的母親虎御前是個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信徒,再加上他從小在林泉寺接受名僧光育禪師的教導,因而培養出堅定的信仰心及深厚的教養。



 父親長尾為景將家業交給謙信的長兄長尾晴信後沒多久即病逝,由於此時越後國內反為景勢力蠢蠢欲動,情勢混亂到了幼少的虎千代不得不身著甲冑參加父親葬儀的程度。但是由於長兄晴信病弱且無身為武將的器量才能,14歲的景虎(元服後改名平三景虎)不得不代兄出兵平定國內四處蜂起的叛亂。不過由於景虎的武功太盛,反而引起長兄的猜疑。晴信欲聯合家臣除去景虎,但反被支持景虎的家臣們察覺。骨肉相爭的悲劇最後是在越後守護上杉定實的調解下,以晴信收景虎為養子、將家業交給景虎繼承並引退的形式解決了。



 之後,平定了同族最大的反景虎勢力長尾政景(景勝的父親),終於統一了國內而能向外發展。



 雖然謙信一生征戰無數,但是由於虔誠信仰毘沙門天神的他沒有領土及權力的欲望,因此絕大多數的戰役都是為了主張「正義」而戰。謙信在戰國時代的武將中是非常稀有的崇尚舊秩序之人。他認為要平定戰國亂世、主張天皇的權威才是唯一的「正義」(像中國的「尊王攘夷」吧),因此當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後北條氏所逐,前來投靠自己時,謙信便義不容辭地為了「恢復關東秩序」而戰。謙信幾乎每年春季雪溶時刻都從越後(新潟)越過險峻的三國嶺前去攻伐位在相模(神奈川)的北條小田原城(縱貫日本哦!),然後在歸途尚未被冬雪所封之前收兵回國。雖然每當謙信出征之時,延途的土豪武將等都會表示歸順之意,但一待謙信歸國,叛變照樣發生。由於謙信就算平定了某個地方,也不會將對方的土地收為領地置於管轄下,這種可說是徒勞無功的戰事也是越後國內不斷發生叛亂的原因之一。(因為打戰沒有搶到土地,哪來的東西賞賜有功的部下呢?所以一堆不滿的臣下……)



 謙信每在出征之前,總會自己一個人關在毘沙門天祠之內熱心祈禱。而作戰的時候,謙信也總是一馬當先、宛如軍神般地指揮作戰,他那種「我就是軍神毘沙門天化身」的懾人氣迫,不但讓震撼了敵人,也使得家臣們將他視為軍神般地崇敬。



 說到上杉謙信,不得不提的便是他永遠的宿敵──武田信玄。這兩者為了爭奪信濃一地(對信玄來說是爭奪,在謙信來說,是代替別人守護^^;;)而爆發的五次川中島之戰,是戰國時代當中最有名的一場壯烈戰役。尤其是第四次的戰事,更為兩雄留名青史。關於川中島之戰,請參考這裡。不過由於戰事過於慘烈,兩軍之後便刻意避免再度衝突,最後演變成外交戰略,謙信也沒能真正守住信濃一地。



 雖然順序有點顛倒,但還是稍微一提。上杉謙信原姓長尾,在關東管領上杉憲政投靠謙信不久後,便將有名無實的關東管領一職及已經沒落的古來名家之姓「上杉」交由謙信繼承。尊崇古來秩序的謙信(當時是景虎)當然覺得光榮至極地接受,並在攻打小田原的同時於鎌倉的鶴岡八幡宮舉行盛大典禮繼承;不過對上杉憲政而言,只是想擺脫落沒的關東管領之職責吧……。謙信會一再攻打北條氏,也是為了要彰顯關東管領的權威之故。



 謙信改了很多次名字,大略是這樣:虎千代→景虎→政虎→輝虎→謙信。



 至於上杉謙信與戰國的風雲兒──織田信長,兩者的勢力衝突主要是在越中地方。信玄原本教唆越中地方的一向宗暴動來擾亂謙信,使得謙信出兵越中的軍事行動變得頻繁,無力往南阻礙信玄。但信玄一死,謙信在越中地方的戰況便立即有了突破,攻下了能登的七尾城,與信長的勢力為鄰了。謙信在世時,與織田勢力的戰役從來沒有敗過,但就在信長感受到來自謙信的威脅時,謙信急逝了。(信長真的很幸運……)謙信死時49歲,原因似乎是飲酒過度。



 謙信由於虔誠信仰毘沙門天,一生不近女色,但或許也因此好飲大酒。謙信的「馬上杯」十分有名。不過由於謙信不近女色,許多人猜想是否是由於好男色之故,但由於沒有這類的史料,所以真相是不明。但是在戰國時代,「男色」好像是一種普遍的常識吧……。



 謙信重信重義的性格即使連敵人都十分敬重。與謙信不共戴天的敵人北條氏康這樣評論道:「信玄及信長都是表理不一、無法依賴的人。只有謙信,只要有了承諾,即使紛身碎骨也會堅持義理。」而信玄也給了其子勝賴如此的遺言:「不可與如此勇猛的男人爭戰。只要向謙信請求,他絕對不會說不。依靠謙信保住甲斐的國土吧!」(出自高阪彈正的『甲陽軍鑑』)



 從謙信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他雖然英勇善戰,但對於內政方面似乎不太行……。臣下的叛亂行動時有可聞,因此雖然謙信廉潔的作風能夠得到一部分家臣的絕對信仰,但對某些無法得到實際利益的家臣們而言,是無法忠誠跟隨到底的。但是儘管壯志未能伸展,謙信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理想。這點是讓我最感到敬佩也最欣賞的一點。





--------------------------------------------------------------------------------



■ 上杉景虎(Uesugi Kagetora)1552~1579 ■



 嗚……我們心愛的主角,還能多說些什麼?而且還有邂逅篇。我還是別說癈話吧。關東第一美少年!最吸引人的就是這點吧!



 景虎是相模大名北條氏康的七子三郎氏秀。但是也有「三郎景虎非三郎氏秀說」,詳細資料……我又丟在家裡了。對不起!



 有關三郎景虎的記載,最早還是在甲相駿三國同盟成立之際,三郎氏秀以人質的身分被送往甲斐,成為信玄的養子一事吧。不過其後同盟毀棄,三郎又回到相模。1569年北條氏為了構築對武田戰線而與越後上杉謙信成立相越同盟,翌年氏秀以人質身分被送往越後,因受到謙信的喜愛而被收為養子,並給予景虎之名。氏康死後由於其子氏政與武田氏再結同盟,而使得相越同盟形同毀棄。謙信死後,與同是養子的上杉景勝爭奪繼承權。戰況初時受到北條氏及武田氏的支援,對景虎有利,但其後因武田勝賴接受景勝的賄賂而轉向景勝方,戰況情勢一轉,景虎最後失敗於越後鮫尾城自刃身亡。享年26歲。更詳細的介紹請click這裡。





--------------------------------------------------------------------------------



■ 上杉景勝(Uesugi Kagekastu)1555~1623 ■



 這個人也算登場人物嗎?既然成田讓也那樣活躍(?),還是算好了。不過這個人總是只出現在回憶中……?連邂逅篇都沒啥出場機會的樣子……。



 由於景勝的活躍時期,己經是戰國後的安土‧桃山時代,因此與他所關聯的武將可能大家都不熟?(或許更熟也不一定……)景勝的父親長尾政景曾經是同族中反對景虎(謙信)的最大勢力,後來雖然臣服於景虎,但由於不久後就意外溺死,因此「景虎暗殺說」也不在少數。不過從謙信將景勝收為養子一事看來,謙信應該是不對政景抱有隔閡才是。



 另外,謙信也曾在出陣在外之時,親手書寫習字帖送給年幼的景勝,這件事可以說是謙信親情的表現。(但是景虎呢?)(T_T)



 關於景勝及義兄景虎兩人的交往情形,似乎沒有史料可以追尋。不過兩個人可以想像得出是類型相反的兩個人。一個是出身北條名家、通達儀禮的美少年,一個則是出身偏遠地方,個性穩重木納的樸實少年。(←想像居多)但是據說景勝從來沒有笑過,其個性之堅毅似乎可以由此窺豹一斑。(炎之蜃氣樓中是說景勝在與義兄相殘的御館之亂後即失去了笑容,事實如何……)



 與景勝有關、較有名的是自少即跟隨在身邊的寵童通(木部的通)口与六,即後來的名軍師直江兼續。在上杉家後期的多次危機中,都是由於這位名軍師的從中斡旋才得以安然渡過。直江兼續?就是直江信綱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哦。我想直江生前也一定沒想到那個通口与六怎麼會變成自己的繼承人吧。(哦、又講到直江去了,危險!)



 略史:

 景勝為越後魚沼郡上田莊領主長尾政景之子,母親為謙信之姐。1564年(永祿7年)其父急逝後受到叔父上杉謙信的庇護,並成為其養子。幼名卯松、喜平次顯景,於1575年(天正3年)改名為景勝。



 1578年3月謙信逝後,與同是養子的姐夫上杉景虎爭奪上杉家的繼承權(御館之亂),戰爭初期雖陷入不利狀況,因得到甲斐武田氏的勝賴幫助而獲得勝利,並於1580年平定了反景勝勢力。但在御館之亂期間,織田軍乘虛而入進攻越中,再加上新發田重家的反叛及魚津城後援失敗,上杉家被追入窮途末路之中。然而因為本能寺之變,信長之死,上杉家得到再興的機會。在本能寺之變後接近豐臣秀吉,於1586年上京表示臣從之意。



 其後景勝依豐臣秀吉之命平定新發田重家統一越後,並於1589年出兵佐渡、翌年出兵小田原征伐戰。其後進行出羽檢地、鎮壓奧羽一揆、出兵朝鮮之役及築城伏見城等,以豐臣政權下的大名身分行動。後來因秀吉之命由越後轉封至會津若松,領有120萬石並成為五大老之一,得到相當的重用。



 然而景勝與德川家康對立,在關原之戰中於會津舉兵加入石田三成的西軍,但在三成敗北後臣服於家康,翌年被減封至出羽米澤30萬石。然而即使俸給減少,也沒有一個家臣離去。後來的大阪之役,景勝參加德川一方,成為德川支配下的大名。傳說景勝一生只因為飼養的猿猴所做出的奇怪舉行而笑過一次。嚴守著謙信以來的家風,使之一直流傳到明治時代。享年69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



■ 直江信綱(Naoe Nobustuna) ■



 意外地,不知道是哪裡的誰的直江信綱(笑)。不管是父親直江景綱還是兒子直江兼續都那樣有名,信綱,你在哪裡?不過資料就只有哪麼一點,也挺好寫的……。大家要是到日本去的話,請到春日山去為寂寞的信綱上個香吧!



 信綱原是上州名門總社長尾氏的長尾景定之子,因其優秀的才能,直江實綱將其女阿船嫁與信綱,並收他為養子,繼承直江家。信綱在謙信亡後發生的繼承人之爭「御館之亂」時因擁立景勝而大為活躍,但在亂後因論功行賞的問題被捲入毛利秀廣及山崎秀仙的私鬥中而亡。雖有謀殺之說,但事實究竟如何終不能得知。由於信綱早逝,直江家失去了繼承人,景綱便讓信綱之妻阿船和通(木部的通)口与六(當時是上杉景勝寵愛的侍從)再婚,繼承家名。与六便是其後戰國有名的軍師直江兼續。





--------------------------------------------------------------------------------



■ 柿崎晴家(Kakizaki Haruie) ■



 晴家的沒名可以和直江媲美……。晴家的父親景虎是謙信的重臣,但是晴家……真的沒什麼資料耶。對不起。



 上杉軍團的主力國人眾大致分為獨立性較強的阿賀北眾(揚北眾)及以中郡‧上郡為據點、早期從屬於上杉氏的諸將。晴家之父景家即屬於後者,領有城崎城(即猿毛城)。景家是上杉家數一數二的猛將,而晴家也擔任260人的軍役,在上杉軍團經常是以先鋒的身分活躍戰陣。其父景家後來因織田的計謀而被謙信所殺。在相越同盟之際,晴家與小田原送來的三郎氏秀交換人質而赴關東,在同盟毀棄之後回到春日山城。御館之亂時雖是擁立景虎的一方,但在亂前遭到景勝方的暗殺而亡。其子則加入景勝方,才使柿崎家運再度復興。





--------------------------------------------------------------------------------



■ 色部勝長(Irobe Kastunaga) ■



 色部叔叔是夜叉中當中最老資格的了。不過資料還是蠻少的。



 阿賀北眾國人的一員,越後岩船郡的平林城主,自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以來就一直臣屬於長尾家。因此雖是本庄氏的支族,但在春日山城的席次,比起數度背叛謙信的本庄繁長要來得上位許多。弘治三年(1557)武田信玄入侵北信濃攻打葛山城之時,勝長接到謙信懇切的求援信。然而勝長到最後是否出陣則是不明,而葛山城沒有多久就被攻下了。永祿四年(1561)川中島決戰之際,在前鋒的柿崎景家的陣勢崩潰之時,勝長帶兵趕去支援,打退了武田的飯富兵部軍。因為此一功勳,由謙信授予了「染血的感謝狀」,此一感謝狀目前仍留存著。於永祿七年(1564)出兵關東,活躍於攻打佐野城中,之後被任命為佐野城主。在永祿十一年(1568)時討伐背叛的本庄繁長,在跟隨謙信攻打本庄城時死去。其子顯長、長實繼承其父遺志,持續為謙信效忠。





--------------------------------------------------------------------------------



■ 安田長秀(Yasuda Nagahide) ■



 同樣,雖然有資料但是很少。不過長秀在上杉家臣當中似乎還算有名,強悍的「若武者」印象。



 阿賀北眾一員,越後北蒲原郡白河庄安田條的領主。從謙信的父親長尾為景以來就臣屬於長尾家。在謙信離開平林寺,出兵平定越後之時就在陣中,同時也參加了擁護謙信的政變。之後從屬於謙信出兵關東及信州。永祿四年(1561)川中島決戰之際,和直江景綱、甘糟景持一同將信玄嫡子武田義信的軍勢追趕到倉科一帶,因此一戰功而由謙信授予了「染血的感謝狀」。賜予安田治部少輔的這張感謝狀目前仍留存著。御館之亂時加入擁立景勝的一方,其後因此得到恩賞。天正九年(1582),阿賀北眾的新發田重家與織田信長密通背叛上杉,長秀依景勝之命攻打新發田而出兵,但戰局尚未結束即病沒在陣中。





--------------------------------------------------------------------------------



■ 川中島之戰(Kawanakazima no tatakai) ■



 在炎之蜃氣樓第一卷中,直江誘拐高耶一起去看的古戰場,便是這場川中島之戰的戰場。



 這是場戰國時代中最著名的戰役,不但使上杉謙信及武田信玄兩雄留名青史,也是場戰國史上罕見的激烈戰役。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



■ 御館之亂(Otate no ran) ■



 1578年3月謙信急逝後,其養子上杉景勝及上杉景虎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引發的一場內亂。炎之蜃氣樓的故事可以說是從這裡開始的?



 景勝受到稱為上田眾的舊臣支持,而景虎有著其出身北條家的後援及神余親綱、本庄秀綱等謙信旗本一部分的有力者支持。景勝占領了春日山城,而景虎據守前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的居城「御館」與之對抗。戰事之初由於景虎受到北條軍及武田勝賴的支持而形成有利的情勢,但其後因為景勝與勝賴的談和及跟隨景虎的有力者相繼陣亡,情勢漸漸對景勝有利。尤其是國內的有力部將都投向優勢的景勝,造成了景虎的孤立。在上杉憲政在前去春日山城調停途中被殺後,景虎計畫逃往相模,但由於景勝軍的追擊,最後在鮫尾城自刃身亡。景虎死後神余氏及本庄氏仍持續對抗景勝,而在翌年4月這兩軍終於被攻滅,景勝因而得以確立越後統治的霸權。由於御館之亂曾一時使得謙信的領國陷於崩壞的危機,但景勝以上田眾為中心重新編組家臣團,加強了主從制關係。此亂可說是景勝以魚沼上田眾取代了從前的古志、蒲原勢力,確立自己新國主權力基礎的開始。關於御館之亂的更詳細介紹請click這裡。(和上杉景虎的報告寫在一起)





--------------------------------------------------------------------------------



■ 魚津城(Ouzu zyoh) ■



 炎之蜃氣樓斷章中出現的舞台。想想直江帶著高耶來到魚津城時所說的話,總讓人覺得深深感慨呢。白衣女的出現,是從這個傳說得到靈感的嗎?



 謙信將魚津城做為越中攻略的據點,是在永祿12年(1569年)。此年由於北越本庄繁長的謀反,再加上關東的支配除了沼田城之外都處於不安定的狀態下,謙信開始了越中的攻略,欲在此找出新的出路。魚津城與松倉城並列為越中支配的重要據點。謙信逝後景勝一代,魚津城成為天正6年(1578年)織田信長攻擊越中、越後的防波堤,但在天正10年因柴田勝家、前田利家與佐佐成政四萬數千的大軍而被攻落。此時守城的上杉城將以中條景泰為首,吉江宗信、河田豐前等十三將全都自刃而亡,城中的女子、小孩也都跳入河中自殺。以後,傳說已成為荒野的魚津城跡每當下雨的日子,夜裡必會出現身著白衣的女子,並傳來令人感到哀傷不已的鐘聲。現在在魚津城跡上建立了魚津市立大町小學,已經完全看不出當年的痕跡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出處:http://drama.videoland.com.tw/channel/moli/list4.htm

戰國第一智將
毛利元就,西元1497年出生於安藝的吉田郡山城,在繼承了毛利家家主之位後,將毛利家帶入了一個空前強大的狀態,並成為中國地區領有十國的霸主,且在日本的戰國時代,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他的足智多謀,往往令他在戰場上出奇制勝,並贏得戰國第一智將的美名.

夾在強大的大內家及尼子家之間的縫隙求生存
毛利家在元就父親弘元當政的時候,總兵力大約只有九百人,跟本無法與擁有數萬大軍的豪門大內家及尼子家匹敵,即始在元就繼承家業的前二三十年中都必需臣服於兩家的旗下,而元就巧妙的政治晚手腕使毛利家在大內及尼子的爭鬥之間逐漸茁壯,並且在最後吞併了大內及尼子的勢力,使毛利家威震天下,留名於青史....!

帶領元就稱霸的三大戰役
在元就稱霸中國的路上,不知經過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戰役,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便是西國桶狹間之戰,郡山城之戰以及嚴島水戰,其中以嚴島水戰最為著名.以下就為各位作個簡略的介紹.

有田中井手會戰(西國桶狹間之戰)
在元就擔任幸松丸的攝政的時候,武田元繁帶領旗下四千七百人大舉入侵毛利家的領地,而當時毛利加吉川的聯軍不過一千五百人,元就卻數次以詐敗擊殺了元繁手下的大將,並以此將元繁激怒,以作為引出元繁之餌.當兩軍再度交鋒後.元就直接要求元繁與其單挑,元繁因部下心腹被元就所殺,便不顧眾人的反對氣沖沖的上前應戰,當兩人正準備交鋒時,元就依照事先的計劃迅速的詐敗逃回毛利軍的陣營,元繁卻緊追不捨,此時事先埋伏好的毛利家弓兵隊放出箭雨,元繁中箭身亡,毛利軍以不費一兵一卒之力,擊殺了擁有數倍於己軍隊的敵將,此役之後,毛利家的家臣們漸漸發現元就的才能,並產生了擁立元就的念頭...!!而戰國第一智將的羽毛,便在此役中逐漸的成長,使元就得以翱翔於整個戰國亂世,時代的巨人--[毛利元就] 誕生!!

嚴島水戰
西元1555年,大內家的權臣,號稱[西國無雙大將]的陶晴賢帶領兩萬大軍先佔領了軍略要地--嚴島,準備一舉把毛利殲滅,元就帶著不足敵軍五分之一的人馬駐紮於對岸,兩軍對峙了數日,不知善於水戰的村上水軍會投向哪一方,後來在元就的勸說之下,村上水軍加入了毛利陣營,雖然毛利軍得到了強力的支援,毛利的軍隊只有區區四千,正當眾家臣還苦無對策之時,一天晚上,平靜的夜晚被暴風雨畫破,元就再此時下了著名的[暴風雨的決斷],毛利軍成功的登陸嚴島,對陶晴賢發動奇襲,而陶軍此時正鼾鼾大睡,遇到了奇襲,跟本無法應變,而毛利軍以破竹之勢擊敗了五倍於己的大軍,陶晴賢戰死,大內家也因此走向了滅亡之路.而此役使得毛利家躍上了強國的地位,對於毛利的稱霸,踏出了一大步

巨星隕落
西元1571年,元就病逝,享年七十五歲,而毛利家在元就去逝之後,始終都能團結對外,這跟元就平時對諸子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像著名的[三子教訓狀]及[三支箭的教訓]都是元就為了團結隆元,元春,隆景三兄弟所給予的告誡,使得兄弟三人齊心齊力,這樣子團結的家族,在混亂的戰國時代是相當少見的,毛利家族的團結讓毛利的香火在關原之戰後還能繼續延續下去,而這也是元就所留給其子孫最大的遺產.

[ 本文最後由 瘋狂之聖 於 06-12-2 08:18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毛利元就 (1497-1571)
戰國時期最傑出的智將,毛利家的中興之祖。

兄長毛利興元病逝後,二十歲的毛利元就成為毛利家當主。此時毛利 家正夾於控制中國東西的尼子家與大內家之間。兩大勢力都想滅掉毛利家, 毛利元就以過人的智謀和洞察力周旋於其間,在這種險惡境地下巧妙的保 住了家業,1537年12月,元就以長子隆元為人質,成功的借用了大內家的 軍力,滅了安藝守護武田信實,成為安藝守護代。後來通過與山陰的吉川 家和山陽的小早川家的聯姻,更壯大了毛利家的實力。1555年九月,元就 在嚴島大敗大內家的支柱陶晴賢,大內家滅。1562年7月,元就率兵攻下 尼子家的月山富田城,尼子家滅。到1571年元就去世時,毛利家已大約控 制了包括中國(日本古地名)在內的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達到了毛利家 的全盛期。世人皆知的三矢之誓即出自元就教育三個兒子的典故.

毛利元就被世人譽為戰國第一智將,是他一手構建了毛利家統領關西十國的中國(日本本州島西部的山陽、山陰兩道地區)霸主的地位!

元就的童年是缺乏父母的關愛的,五歲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人世,十歲的時候父親毛利弘元也去世了,他在哥哥毛利興元的關懷下成長。在與大內義隆軍的一次戰鬥中,哥哥興元負了重傷後隨即死去,臨死前將其子幸松丸托孤給了元就。然而體弱多病的幸松丸不久後也病死了,二十歲的元就便和異母弟弟元綱在家臣的挑唆下爭奪起了毛利家當主之位,最終,元就獲得了大多數家臣的擁護,最終成為毛利家新一代當主。

此時毛利家正夾於控制中國東西的尼子家與大內家之間,毛利元就仿佛一株生長在夾縫裏的小草,西有大內,東有尼子,但他終於頂破巨石茁壯成長,變成參天巨木。1537年12月,元就將長子隆元送到大內家做人質,成功的借用了大內家的軍力,滅了安藝守護武田信實,成為安藝守護代。後來通過與山陰的吉川家和山陽的小早川家的聯姻,更壯大了毛利家的實力。1540年,月山富田的尼子家動員雲、石、耆、幡、作、備中諸國共30000大軍前來攻打毛利居城吉田郡山城,而毛利軍僅以2400人來迎接30000尼子大軍,元就不愧是戰國第一謀將,他利用各種戰術與尼子周旋,年底,大內家的陶隆房(後來改名?陶晴賢)率軍10000援助毛利家,守方士氣更加高漲。眼看形勢不妙的尼子軍終於在次年正月發動總攻,毛利和大內聯軍奮勇禦敵,利用劫營戰術徹底擊潰了尼子軍。尼子兵敗,毛利元就乘機掃蕩整個安藝,此後,元就讓次子元春繼承了吉川家,三子隆景繼承了小早川家,統一了安藝的豪族。元就以過人的智謀和洞察力周旋於其間,在這種險惡境地下巧妙的保住了家業並讓之發展壯大。

天文二十年(1551年),大內家發生內亂,周防守護代陶隆房在居城富田若山舉兵,攻入山口,放逐並最終逼死主家大內義隆,另立豐後大名大友宗麟之弟晴英(更名大內義長)為大內氏家督,並拜領晴字,改名陶晴賢,然而此時大內家已經名存實亡了。陶晴賢控制了房、長、豐、築四國後,直把矛頭對準當時已經將勢力伸入石見和備後的毛利,大戰一觸即發!

毛利元就在無東邊已衰落的尼子氏的顧忌後,趁機揮軍西進,佔領了號稱神島的嚴島。嚴島本名宮島,昔日平氏在此島上修建了嚴島神社,遂以其神社命名為嚴島。1555年,陶晴賢帥精兵25000直撲嚴島,而毛利元就手裏也不過4000餘兵。由於兵力上的懸殊,元就在陸上修築了宮尾城作為前線堡壘禦敵,而準備將作戰重點放在水上與陶軍一決雌雄。毛利直屬水軍為玉就方部、小早川的沼田水軍乃美部加上前來助陣因島村上水軍,毛利水軍的船艦數達到了陶軍的半數強。元就用宮尾城做誘餌,實際目的是要奇襲晴賢本陣,一舉將其擊潰,作戰的關鍵在於先用自己的優勢水軍封鎖嚴島海域,斷絕陶軍的援給。為了補充水軍軍力,元就派與來島的村上水軍頭子來島通康有親戚關係的乃美宗勝前去請求來島水軍的援助,最後來島水軍答應援助毛利軍一日。9月30日,元就本陣冒著暴風雨渡海。10月1日淩晨全軍在包之浦登陸,在天亮前奇襲了陶軍,宮尾城的守將們也開城殺出,陸上陶軍亂做一團。水上,村上武吉的水軍用盡了各種瀨戶海域海盜秘傳的方法襲擊水上的陶軍,毛利軍終於在水路兩線徹底擊潰了陶晴賢大軍,無臉見江東父老的一代名將陶晴賢最終在逃亡的船上自刃了。就這樣,名噪一時的大內家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毛利元就統一中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夕陽西下的尼子家了。

毛利元就在進攻尼子之前,用計假尼子晴久自己之手除掉了尼子家最大勢力--新宮黨。1562年7月,元就率兵攻下尼子家的月山富田城,尼子家滅亡了。自此,毛利家基本上統一了占日本國土面積1/6的中國地區,毛利家進入了空前的鼎盛時期。

元就的1571年逝世,給三個兒子留下了"三失之誓"的遺訓,"萬事要齊心合力",這是毛利元就的話,也就成了毛利家的家訓,使得毛利家世世代代都團結奮進,保持著家道長久不衰。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0-11 13:27 , Processed in 3.03212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