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求大家看法@_@

[複製連結] 檢視: 1855|回覆: 5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請解釋以下詩句~~ 除了翻譯 ,也請簡單說明涵義!
(1)蘭友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2)遠水翻如岸,遙山倒似雲。斷濤還共和,連浪或時分。
(3)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1)出自漢武帝的《秋風辭》其全文為: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不是友)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楊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其譯文是:秋風蕭瑟而起啊,朵朵白雲飛揚。草木搖落黃葉滿地啊南回的雁陣翱翔。蘭草透著秀麗啊,金菊放著芳香。懷想心中的佳人啊,使我思念難忘。樓船溯流而上啊,東渡汾河, 船橫中流啊,激起白色美麗的浪波。簫鼓齊鳴啊,引領得船夫也用號子唱和。歡樂達到了頂點啊,會萌生出哀情許多。少壯有幾時啊,才之將至,真無可奈何。

《漢書 武帝紀》記載這是“帝幸河東,祀後土,宴飲中流,歡甚,作此”。公元前 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後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秋風辭》。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後以感歎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據秋風樓三樓所藏元大德(元成宗帖木爾的年號)丁未中秋日的碑刻考證,漢武帝離開帝京長安,經由司馬遷故里夏陽從芝川渡口坐上雙層的大木船,東渡黃河,巡幸河東,到汾陰後土祠祭祀後土神靈。船從黃河溯流而上入汾河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樓船上擺開宴席,與群臣舉杯暢飲,興致極高,有了激情靈感,來了創作衝動,心吟口誦,揮筆寫下了這篇《秋風辭》。

詩開篇寫到:“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攜白雲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三:“秋風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鬥豔,然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故去的“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一詩之精華,正如張玉穀《古詩賞析》卷三:“此辭有感秋搖落繫念仙意。懷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致。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一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一一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愁樂事可複而盛年難在。武帝求長生而慕神仙,正為此一段苦處難譴耳。念及此而歌嘯中流,頓覺興盡,然自是絕妙好辭”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此詩雖是即興之作,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沈德潛《古詩源》卷二:“《離騷》遺響。文中子謂樂極哀來,其悔心之萌乎?”以“《離騷》遺響”觀之,乃就文辭而言。沈德潛的評價非常切實。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裏說:“楚聲之在漢宮,其見重如此。故後來帝王倉卒言志,概用其聲。而武帝詞華,實為獨絕。當其行幸河東,顧視帝京,忻然中流,與群臣宴飲,自作秋風辭。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魯迅對《秋風辭》文采的肯定,並非過譽之辭。

另一篇賞析說:辭的開頭是以汾水匯入黃河映進眼簾的景物起興,風起雲湧,草木凋零,雁陣南歸,這些顯然不是漢武帝“歡樂極兮”心緒的外射,所以很快略過。轉而注目于蘭菊之上。時值秋令,這蘭草秀色依舊,菊花正當芳華,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發出了“懷佳人兮不能忘”的慨歎。唐代的呂延濟曾說:“佳人,謂群臣也。”這意思很清楚,漢武帝巡幸汾陰,懷念朝中的群臣列卿,也就是他在京城的留守人員,把自己安排的工作辦得自麼樣。這樣以來,就可以使人得出漢武帝心系國事,一刻也不玩忽的結論來。這樣講似乎有些牽強。
陳振民先生在《後土》雜誌創刊號上《佳人是誰?》一文中說:“實際上,《秋風辭》中的佳人,即指後土娘娘,因為她是管理廣大土地令其生萬物發千祥的聖母。有志於開闢天下,拓展疆土的漢武帝就對其特別敬奉,故有祭禮之舉。這首辭是漢武帝前往汾陰祭祀後土在船上寫的,他一路必然嚮往後土聖母掌管大地化育萬物的俊才盛德而有感於心,故發而為辭稱其為佳人。所謂‘蘭有秀兮菊有芳’,就成為對後土聖母才德高尚之形容了,贊其才華之秀麗如蘭,品德之芳馨若菊,故而深深地懷念她,主動地祭悼她,目的是‘祈為百姓蒙豐年’(見《漢書•郊祀志》)。這樣解釋,才能使這兩句之後的‘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的祭祀舉動,有一氣相連的邏輯性;才能使全辭的脈絡豁然貫通,避免頭緒分散,思路梗阻;才能符合漢武帝祭祀後土時特有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境界;才能表現《秋風辭》作為不朽之作的本質意義和內在真諦。”
漢武帝當年來汾陰時,這裏的生態平衡還未遭到破壞,黃河的河道很窄,至今民間尚有十八扁擔之說流傳。河水深而清,能行大樓船。且可溯流而上,進入汾河而上,進入汾河。所以古詩版本中都稱《泛汾秋風辭》。漢武帝在汾水中的樓船上歡宴群臣,眼前能看到秋風掀起白色美麗的波濤,耳邊可聽到簫鼓和鳴的聲音,還隱隱約約傳來船夫扳船用勁時哼出的號子聲。漢武帝高興到了極點,樂極生悲,感歎人生短暫,懼怕老之將至。兩千年來,詩家這個永恆的主題,由漢武帝起了個頭,真可謂一領風騷數千年!
從積極角度理解,漢武帝感歎人生短暫,決心在有生之年,有作為,幹大事業,作明君聖主。但不管怎麼說,本辭結尾句中的字裏行間,都流露出老之將至,無可奈何的消極思緒來。
按《漢書•武帝紀》來看,秋風辭的寫作時間有可能是天漢元年,就是公元前100年漢武帝當時五十六歲。另一種說法是按《漢書•郊祀記》並《武紀》看,則在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時年四十三歲,按孔老夫子的說法,剛過“不惑”之年沒幾歲,離“知天命”的五十歲還早,在這樣的年齡便哀歎於其老奈何,是否有點為時尚早。《歷代帝王詩》的作者毛翰先生說武帝“貴為天子,擁有三千佳麗,九州方圓,比平民百姓更難拋舍,因而超前傷老,也在情理之中。”
 
人间五十年,
造化天所之。
如梦亦如幻,
生此无常世。
岂有长生者,
终古竟不逝?

人文版遊戲活動先期調查,請各位關注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有沒有簡單版的
有沒有簡單版的
有沒有簡單版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簡單的版?怎樣才算簡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將我的願望傳到天空

原文由不动如山 於 07-1-22 11:01 PM 發表
簡單的版?怎樣才算簡單?


樓主想要的可能是白話文的

就是一看就能讓人明瞭的那種吧
 

總是在溫柔的表情中看見那麼渺小的自己
在將結束的今天想尋找自己能做的事  :)

*

-冰瀞-

國文版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不過要求並不是摟主提出來的,而且我所引用的只是字數多些還算不上文言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1 00:23 , Processed in 0.0203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