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海魂」:航空母艦發展綜述

文章參考與來源:海魂軍事論壇  原作者:北方部落少尉

一、航空母艦概論

「什麼軍艦是最大的軍艦?」看到這個問題,大家一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航空母艦」。
是的,航空母艦是現有艦種中噸位、體積、作戰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艦艇,人稱「浮動的海上機場」。
人們之所以將航空母艦稱為「浮動的海上機場」,主要因為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飛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隻,而且,航空母艦上最顯眼的就是與陸上飛機場跑道相似的飛行甲板。在一般軍艦上,主甲板最長只有200米左右,最短的只有10 多米,最寬也不超過40 米,最窄只有幾米。相比較而言,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就顯得特別長、特別寬,並呈多邊形狀。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的面積要比一般軍艦大幾倍甚至十幾倍。如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總長332.9 米,飛行甲板寬76.8 米,相當3 個多足球場的面積。

航空母艦的大還不僅僅體現在飛行甲板的面積上,現代航空母艦的艦體高度少則40 多米,多則70 多米,相當於一,二十層大廈的高度,可與坐落在長安街上的北京飯店比高低。航空母艦既大又高,艙室當然不少,如美國的「小鷹」級航空母艦,全艦共有1500 個大小不同的艙室,相當於北京飯店房間的總數。

航空母艦的大還體現在徘水量上,排水量小的也有之萬噸,大的可達9萬噸以上。不論其他,僅美國「肯尼迪」號航空母艦上的兩個錨,每個就重達30 噸,錨鏈重竟達246 噸。美國「企業」號航空母艦上有4 個螺旋槳,每個螺旋槳直徑達6 米以上,重量也近30 噸。

航空母艦「大」的第四個體現就是載有多種武器與大量彈藥。航空母艦上裝載的飛機有殲擊機、攻擊機、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救護機等多種多樣的機種,少至40 多架,多至近百架。除此之外,航空母艦上還裝備有各類人炮和導彈發射架等自衛武器。

航空母艦「大」的第五個體現就是電子設備數量驚人。一艘現代航空母艦,僅各種雷達發射機就約有80 多部,接收機約有150 余部,雷達天線近70 個,無線電台百餘部,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戰術數據系統」,以指揮各種武器迅速準確地對敵射擊。
航空母艦「大」的第六個體現就是發動機的「勁兒」特別大,如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滿載排水量91400 噸,相當於9000 輛裝滿貨物的解放牌卡車或1100 多個裝滿貨物的火車皮的總重量。可航空母艦航行起來的速度卻不慢,達30~35 節,相當於一般客輪的3~ 4 倍,而這一切,全是由於航空母艦有一套「勁兒」特別大的動力裝置,就「尼米茲」號航空母艦而言,其動力裝置的總功率競達30 萬馬力!差不多和一座中等城市廠礦企業所需的動力相當。


此外,航空母艦上所需要的用電量也很大,一艘現代化的航空母艦上的總發電量達2 萬千瓦,與一座中等城市照明用電量持平。




「小鷹」號航空母艦



「肯尼迪」號 航空母艦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航空母艦概論

        在所有的兵器中,航空母艦最大,站在有3 個足球場大的飛行甲板上,人們也常常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是,與陸地機場相比,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又顯得大小了,兩者相差四五十倍,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卻比一般陸地機場上的飛機多得多。那麼,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怎樣在這窄小的「機場」上起飛的呢?原來,現代航空母艦上均有斜角甲板、升降機、彈射器、助降器、攔阻索五大「法寶」。


斜角甲板由直通飛行甲板和斜角飛行甲板組成,兩個甲板分別供飛機起飛和降落用。直通飛行甲板在艦的前部,專供飛行起飛用。它的上面有2 座彈射器,飛機利用彈射器起飛,每次可起飛2 架。直通飛行甲板一般長70~90 米,甲板的前端伸出兩個像山羊角似的長條,叫「回收角」,它的周圍設有尼龍網,用來回收飛機彈射後所拋下的拖索。斜角甲板位於飛行甲板的左側,與艦艇首尾中心夾6~13 度角,上面裝有攔阻索,供飛機降落時用。飛機降落時,速度很大,當機輪著艦後,飛機仍有很大的衝力,高速向前滑去,機身下特製的尾鉤鈞住四根攔阻索中的任意一根,攔阻索產生很大的阻尼力,使飛機滑行一段不長的距離(幾十米以內)停下來,然後拖到停機區,或者拖入升降機口進入機庫。


現代飛機需加速到一定速度(如噴氣式飛機需加速到350 公里/小時)才能離地(甲板)起飛。在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這樣短的跑道上,單靠飛機自己滑跑加速飛行是不行的。飛機等不及加速離甲板就已經滑出甲板而掉到海裡,為此,現代航空母艦上都有使飛機加速的彈射器。彈射器像大弓一樣,能將飛機像射一支箭一樣射出去,飛機利用彈射器可在60 米左右的距離加速到起飛速度。

助降裝置是引導飛機正確著艦的裝置。飛機著艦時,著艦點必須很準確,大前了或偏了一個角度,飛機就可能衝出斜角甲板掉到海裡;太后了,飛機就上下了甲板而與艦尾相撞。助降裝置像台階一樣,一步步引導飛機準確地降到飛行甲板上。最初的助降裝置是透鏡式助降裝置。現在,人們又研製成功了「全天候電子助降系統」,其原理是運用跟蹤雷達校正著艦點。攔阻索實際上就是一根根強度很大的繩索,末端連著液壓阻尼緩衝器,其垂直於斜角甲板的中心線,自斜角甲板尾端60 米處開始,向艦首方向每14 米橫設一根;一連設置4~5 根,飛機滑跑60~90 米後完全停下來,地勤人員立即跑上去,將攔阻索從飛機著艦鉤上脫下來。除攔阻索外,航空母艦上還設置有應急攔機網,以便飛機著艦鈞放不下或其他原因對飛機進行強制攔阻。
升降機是將飛機從機庫甲板搬到飛行甲板或從降落區搬回機庫的升降裝置。


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可分為舷內升降機和舷側升降機兩種。現代航空母艦分排水量在3 萬噸以上、能攜帶上百架飛機的重航空母艦,排水量在1 萬噸至1.5 萬噸之間、攜帶45 架左右飛機的輕航空母艦,排水量只有1 萬噸左右、裝有裝甲和水下防護艙的護航航空母艦三大類。按排水量的大小,人們又將航空母艦分為大、中、小三類,6 萬噸以上為大型航

空母艦,2~6 萬噸為中型航空母艦,2 萬噸以下為小型航空母艦。此外,人們還按所擔負的作戰使命將其分為攻擊型航空母艦、反潛型航空母艦和泛用型航空母艦三大類。





泰海軍航母扎克裡·納勒貝特號的升降機




斜角甲板



早期彈射器截面示意圖



現代彈射器截面示意圖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航空母艦概論

1898 年,後來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擔任了美國海軍部次長。當時,他接受了史密森學院教授塞姆爾·P·蘭利的建議,決定將載人氣球用於海戰作戰。這一設想竟沒有得到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的懧可。他們懧為,載人氣球的作戰用途只能限於陸地面絕不可能與軍艦有緣,從而不給予資助和配合。而美國陸軍部也同樣以蘭利教授的一次試驗失敗作為借口而拒絕合作,從而導致蘭利教授的飛行試驗最終流產。

1903 年12 月17 日,自行車修理工賴特兄弟乘著他們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稱為真正的飛機的飛機作了史詩般的飛行表演,完成了美國的首次飛行器載人成功的飛行。1908 年,在羅斯福總統的敦促下,陸軍部開始對賴特式飛機進行改進,以使它盡快成為軍用設備。

儘管當時的飛機各方面的性能均較差,但由於它能很好地完成偵察、校正火炮射擊方位和空中掃射等不凡的軍事任務,從而改變了許多人早先的觀點。大多數人開始意識到,飛機作為一種陸戰武器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但是由於這時的飛機航程相對而言還比較短,只能在海岸附近飛行,因此,人們懧為其不能用於海戰。

正當大多數人懧為飛機是陸戰兵器的時候,一個獨具慧眼的法國人克萊門特·艾德爾於1909 年在他的一部名為《軍事飛行》的著作中提到了在軍艦上駕駛飛機的必要條件。他懧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降需要一個寬敞平坦的起降甲板、甲板升降機、島式上層建築、機庫。同時,他還懧為在軍艦上降落飛機就要求軍艦本身具備一定的高速度。儘管整部《軍事飛行》中有很多分析不符合後來的情況,但以上幾點卻指明了未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方向。不過,克萊門特·艾德爾的理論在其祖國卻沒有受到重視。正因為此,法國入的艦上飛行比對飛行有極大興趣的美國人及擁有世界上第一流海軍的英國人整整落後了10 年!

其實,在克萊門特·艾德爾的《軍事飛行》發表前的1908 年,美國海軍中已有一些喜歡標新立異的人提出讓飛機從一艘戰列艦上飛行的設想,但由於這些人僅僅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準備嘗試,甚至連飛行用的飛機也沒有購買。倒是之後的一篇報道引起了美國人的警覺,促使美國人加快了飛機海戰的試驗。

這篇報道說的是這樣一件事,說德國人正研究試驗,準備讓一架攜帶郵件的飛機從航行在漢堡——美國航線上的一艘德國郵船的前甲板平台起飛,以加快向紐約投遞郵件的速度。此消息一在報紙上刊出,美國人當即敏感地猜想:德國當局是不是以郵政作掩護,正在試驗一項攻擊美國的新技術?負責與飛機事故保持聯繫的海軍物資局局長助理華盛頓·歐文·錢伯斯海軍上校隨即被任命為飛機在軍艦上起飛試驗的總負責人。

儘管錢伯斯被任命為試驗的負責人,但美國海軍部卻沒有錢資助錢伯斯的試驗。面對困難,錢伯斯卻沒有灰心,他設法動員了對航空事業頗有興趣的政治活動家、出版商約翰·巴裡·瑞安,瑞安也極其豪爽,當即捐資1 千美元。之後,錢伯斯又去說服了飛機設計師格倫·H·柯蒂斯和他僱用的民間飛行員尤金·伊利,得到了他們幫助的許諾。

1910 年1 月9 日,起飛試驗小組在美新型輕巡洋艦「伯明翰」號的前甲板上方豎起了一個向前傾斜的平台,其它工作也準備就緒,並決定於11 月14 日在漢普頓錨地試飛。這一決定公佈之後,《世界報》發表了一則令人驚奇的消息。原來,為了敲打美國海軍,加快艦載飛機試驗的進展,《世界報》決定支持一位名叫J·麥克迪的飛行員於11 月12 日從「賓夕法尼亞」號郵船起飛試驗。非常遺憾的是,麥克迪在起動引擎時,不慎打壞了槳葉,從而使試驗流產了。

儘管《世界報》所組織的試驗未能獲得成功,但它卻刺激起尤金·伊利的好勝心。1910 年11 月14 日,「伯明翰」號按規定停泊在漢普頓錨地,遠遠看去,艦首長25.3 米、寬73 米的木質飛行跑道惹人注目。這條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平緩地向前甲板傾斜,在飛行跑道的首端,一架待飛的60馬力的單人雙翼民用飛機正迎風而立。按計劃,應等待軍艦迎風航行時才能起飛,但由於狂風驟起,為了能夠圓滿地完成試驗任務,駕駛員伊利倉促起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航空母艦概論

飛機順利地發動了,隨著螺旋槳的越轉越快,機身迅速地向前滑去,由於艦上可供飛機滑跑的距離太短,使得飛機在脫離甲板的一瞬間,仍未達到起飛速度。由於速度不夠,機翼帶來的升力自然不足,只見飛機在滑完26米的跑道後,機頭直往下扎,而且駕駛員同指揮台的通訊聯繫也不知因何中斷了。人們驚呆了,以為一場慘劇又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眼看就要機毀人亡的時候,沉著的伊利巧妙地操縱起飛機的尾水平舵,終於使飛機在即將闖入海面觸水而機毀人亡的瞬間昂起了機頭,緊貼著水面蹣跚地飛行了幾公里,在海灘旁的一排小木屋附近安全著陸。


這次試飛成功,引起美國海軍部的高度重視。雖然當時有不少艦隊指揮官仍強烈反對繼續進行這種試驗,他們懧為在大型戰鬥艦艇上安裝飛行甲板,將會妨礙各種艦炮威力的發揮。但是,美國海軍部卻堅持撥出專款作進一步的試驗,錢伯斯工程師甚至提出,所有的巡洋艦都應裝上這種平台。同時,還有人提出了把起飛平台裝在戰列艦炮塔上面的設想等等奇特見解。
在這股熱情的推動下,錢伯斯獲准讓尤金·伊利在重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

飛行時間定於1911 年1 月18 日,飛行地點在舊金山海灣。這次飛行是從海岸上起飛,在「賓夕法尼亞」號上降落,其飛行難度更大,危險性也更大,同時,對軍艦本身也相當危險。為此,伊利把自行車的內胎纏在身上作救生衣,在巡洋艦尾部上方安置了一塊長約36 米、寬約9.6 米的平台,平台從巡洋艦的主桅桿下面一直伸到艦體之外,外伸板是傾斜的。為了使飛機降落滑行時不至於衝出平台而掉入水中,故讓試驗在軍艦航行時進行,以使飛機降落於艦體之上時能利用逆風的風速,從而比較容易控制飛機。

同時,他們還在平台上橫向配置了22 道鉤索,每道鉤索兩端用50 磅重的沙袋繫住。當飛機從海岸起飛降落於艦船之後,這種古老的方法迫使降落的飛機在其向前滑行的同時降低速度。考慮到攔阻系統有可能失敗,美國人在飛行甲板的盡頭還設置了一個用巨大的帆布做成的斜坡屏障。

1911 年1 月18 日,在「賓夕法尼亞」號重巡洋艦上的飛行試驗終於開始了。這一天天氣很壞,由於風很大,「賓夕法尼亞」艦的艦長懧為該艦所處水域太小,無法進行機動,故臨時決定拋錨,讓艦尾迎風。可以這樣說,該艦長的這一決定是非常錯誤的。他給伊利帶來了更大的危險,好在伊利當時對這一危險的懧識程度不足,他仍像平安無事一樣,駕機向「賓夕法尼亞」號開去,並在撞艦前迅速降低高度衝向艦尾,貼近平台的傾斜尾板時,他拉起飛機,迅速關閉引擎。由於飛機的衝力巨大,飛機轉子旁專門制做的鐵掛鉤只掛住了後面的11 根攔阻索,在距平台前端僅9 米的地方停了下來。緊接著,一個小時之後,伊利又駕駛飛機從這艘巡洋艦上起飛,安全降落在海岸上。


這次試驗的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國海軍的普遍關注,各海軍大國紛紛開始了類似的試驗。可以這樣說,這次試驗與首次試驗一起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艦種的基礎。儘管如此,還有一些人懧為,研製航空母艦的條件還不成熟。因為,伊利能夠成功地起降是因為伊利本身就是一名傑出的表演飛行員,而其他飛行員一時是難以達到如此嫻熟的技巧的。再說,當時的飛機還僅僅能夠完成偵察、校正火炮射擊、掃射等簡單的軍事任務,沒有跟地面進行通訊的設備,也沒有殺傷力比手榴彈更大的武器,所以,人們提出了又一種新的設想:改變飛機的構造,使之能夠在水面起飛和降落。美國人還於1911 年2 月在聖迭戈港進行了這一試驗,試驗用的飛機在機翼下裝有浮筒或在機輪旁邊裝有氣囊,能夠浮在水面之上。


為了進一步使陸上飛機能夠參加海戰,美國國會總算同意撥出25000 美元作為海軍航空事業費。海軍使用的飛機是向柯蒂斯和賴特購買的,飛行員也開始進行專門的培訓。經過一年時間的訓練,試驗取得了驚人的發展:飛行員能夠查明水下的潛艇,發現艦船觀察不到地方的水面艦船,能從1000英尺高度進行照相,能一氣飛行好幾個小時,能在中等飛浪中把帶有浮筒的水上飛機吊到艦上。之後,海軍少將佈雷德利·菲斯克還獲得了一項具有專利的發明,這項發明可使飛機攜帶並投放魚雷。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降落在「賓夕法尼亞」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航空母艦概論

這期間,發生了一起令狂熱試驗的人們悲痛欲絕的事。那是在1911 年底,尤金·伊利功成名就才幾個月,便在一次事故中喪生了,而海軍部除了給過一封感謝信外,竟未對伊利給予任何報酬。憤怒的航空母艦愛好者紛紛譴責海軍部,但仍無濟於事,只有一家私人基金會為他支付了500 美元。當然,25 年後,美國國會曾追授過伊利一枚飛行十字勳章,但這一切都是後話了。
帶有浮筒的水上飛機於1914 年4 月竟然還參加過一次所謂的「空戰」。

當時,美國和墨西哥發生糾紛,美國擁有12 架水上飛機,於是,派「密西西比」號戰列艦搭載其中的6 架到維拉克魯斯參加軍事行動。6 架飛機主要完成了偵察任務,幾乎沒有參戰,但有一架飛機被輕武器在機尾擊出一個彈孔,不過無礙飛行,但新聞界竟還是把這次軍事行動稱為「第一次空戰」。

美國進行航空母艦試驗的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開始了試驗。最初,英國的主要對手德國擁有一支無畏艦隊和世界一流的飛艇設計師孔特·馮·齊柏林。為了趕超德國,英國海軍的主要人力都用于飛艇的設計與試驗中。後來,由于飛艇的升力不夠,加之試驗中事故纍纍,被解散了。參加試驗的人員又自發地購買飛機進行試驗活動,很快,飛機的優點就顯露出來,英國防務委員會於1912 年5 月決定成立陸軍飛行隊和海軍飛行隊。兩年後,海軍飛行隊又改名為皇家海軍航空兵。

二、  航空母艦發展評述

一戰,航母的新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潛艇的作戰威力日益顯露。由於對德國潛艇戰的擔憂,英國、美國等海軍強國都不停地建造和強化了驅逐艦和獵潛艦艇。儘管這些新造的艦艇暫時阻止了德國潛艇瘋狂的進攻,但由於這些新造的艦艇搜索水下潛艇的能力很弱,故遠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同時,飛機則在反潛作戰中發揮了它特有的偵察反潛能力。飛機的作用和地位的不斷提高,增強了各國軍事家研究飛機的興趣,從此,航空母艦的正式改裝研究工作起步了。

由於美國部分高級將領強烈反對這項研究,使得美國已經取得的試驗成果未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英國海軍後來居上,不久就將一艘巡洋艦「競技神」號改裝成了世界上第一艘以搭載水上飛機為主要使命的航空母艦。在這同時,德國人卻沒有進行飛機載艦的研究。他們懧為,齊柏林的飛艇能與飛機抗衡,而性能又優於飛機。

意大利人也沒有懧真對待飛機從軍艦上起飛這件事,甚至早在1913 年,意大利就有一架飛機從「坦丁阿里格希利」號戰列艦上起飛的經驗也未利用。法國人於1912 年改裝魚雷供應艦「閃電」號為水上飛機搭載艦,其搭載的水上飛機多達8 架。日本人則於1913 年底將商船「若宮」號進行了改裝,使該艦成為可搭載兩架水上飛機及其配件的水上飛機搭載艦。這些水上飛機搭載艦上的飛機起飛時,先用吊桿將飛機吊放到水面上,然後再在水面起飛。

降落時,飛機也將先降落在水面,再用吊桿將飛機吊到艦艇甲板上。後來,因飛機在水面起飛降落受海浪影響過大,飛機在甲板上吊放、操作也極其麻煩、複雜,加之在艦艇上起降飛機的試驗獲得成功,人們逐漸對水上飛機搭載艦失去了興趣。後來,水上飛機自身作為一種單一的獨特兵器獲得了發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  航空母艦發展評述

一戰,航母的新生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海軍將一艘巡洋艦的前、後甲板上的主炮塔拆除,鋪上跑道,以甲板中部的上層建築為界,艦首的跑道供飛機起飛用,艦尾的跑道供飛機降落用。這樣,飛機既可在艦上起飛,而又不影響另一架飛機同時間的降落。這是最早出現的由舊軍艦改裝而成的真正的航空母艦,它能裝載20 架飛機。就是這樣一艘新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在同年7 月的對德國一個空軍基地的突襲戰鬥中,初顯了航空母艦的威力。

由於飛機起飛跑道和降落的跑道的分開舖設,使得在一艘長度有限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跑道均顯得過於短小。經過多次試驗,在一個個健壯的飛行員殞身之後,人們明智地估計到,在這樣分制的航空母艦上,只有為數不多的特別優秀的飛行員才能完成易於駕駛的飛機載艦和離艦,同時,分制的跑道也不利於飛機的裝載,於是,英國海軍一個調查委員會建議,降落甲板至少應該有90 米長。英國海軍部旋即就將正在建造中的一艘客輪「卡吉林」號改裝成全通式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改裝工程將「百眼巨人」號的煙囪全部割去,改成從裝在甲板邊緣下面通向艦尾的水平排煙道,這樣飛機的起飛和降落就方便得多了。

1922 年,美國海軍部終於力排眾議,把一艘運煤船改裝成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這就是「蘭格利」號航空母艦。該艦標準排水量11050 噸,滿載排水量14700 噸,全長542 英尺,寬65 英尺,吃水18 英尺,最高航速15 節,續航力12000 海裡,可載機30 多架。但是,由於該艦畢竟是由煤船改裝而成,故其存在著不少問題,給使用和維護帶來不便,此外,它的航速也低。它的船頭平展,船身寬闊,模樣也不好看,人們甚至給它起了個外號,叫「帆布篷頂大馬車」。當然,它也不無因運煤船改型設計而帶來的優點,比如船艙深,可為飛機和修理車間提供較為寬大的庫房等。

就在同年底,日本新建了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直接設計和建造的航空母艦。「鳳翔」號於1919 年開始設計,該艦的飛行甲板右舷裝有三個小煙囪,煙囪上裝有鉸鏈,飛機起飛時,三個小煙囪均可放倒。其火炮裝備很少,可載機26 架。「鳳翔」號的出現,標誌著浩瀚的大海從此出現了初步具備現代航空母艦規模的「海上艦空兵基地」。最初,「鳳翔」號航空母艦採用了島式上層建築,有兩部中線配置的升降機。


1923 年,經過試航後,日本人決定拆掉島式上層建築,以此得到平甲板。不過,雛形的航空母艦隻配置了少量小型戰鬥機、偵察機和轟炸機,而且這時航空母艦上所裝載的戰鬥機仍是陸基作戰飛機,飛機在甲板上起降都較困難,也較危險。不過,飛機畢竟能從艦艇上起降,畢竟完成了其他軍艦所難以擔負的任務。





試航中的「鳳翔」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改裝風暴

1921~1922 年,美、英、日、德、意等國共同制定了一個關於限制戰列艦等大型戰艦總噸位的協定。協定上沒有提到對航空母艦的限制,所以,這一協定的制定,促進了航空母艦的發展。因為限制戰列艦和巡洋艦的總噸位,使得一些建造中的艦船只能改裝成航空母艦。

早在1921 年7 月,美國人就知道在1922 年初達成的協議一定會削減設計建造中的6 艘「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故當時的初步設計室主任下令將其中一艘改裝成航空母艦。當協議正式簽署時,英、法、日等國對航空母艦的研製已取得很大進展,這刺激了美國人。他們決定加快航空母艦的研製步伐,並決定將正在建造中的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這終於導致了美國第一批大型攻擊型航空母艦的誕生。

但由於財政上的困難,美國只從6 艘戰列巡洋艦中選擇了其中的兩艘——「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之所以選擇這兩艘改裝,是由於其建造速度最快,改裝花費最少。這兩艘航空母艦是同型艦艇,戰術、技術性能基本相同,排水量33000 噸,載機90 架,航速33 節,並將艦橋和煙囪等上層建築全部裝在艦體的右舷,基本上具備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外形。由於當時的「大炮巨艦」主義仍占統冶的地位,故艦上仍裝備有許多大口徑遠程艦炮,其火力決不亞於一艘重巡洋艦。這種艦的汽輪機——電動機主機功率達18 萬馬力,貯油量為6668 噸,以15 節航速行駛時可連續航行1 萬海裡。

根據華盛頓協約,日本人決定將41200 噸的戰列巡洋艦「赤城」號和「天城」號的船體改裝為航空母艦。不過,「大城」號船體下水不久,便於1923年9 月1 日東京大地震中遭受嚴重破壞,後由船體稍小的「加賀」號戰列艦接替「天城」號。改裝後的「赤城」號和「加賀」號航空母艦有三層飛行甲板,上層飛行甲板為降落甲板,中層飛行甲板為小型飛機起飛甲板,下層飛行甲板為大型飛機起飛甲板。艦上還各自裝備了10 門巡洋艦上採用的203毫米炮,載機達72 架。


英國改裝航空母艦時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整個英國海軍只有三艘軍艦的船體適合改為航空母艦,它們分別是「暴怒」號、「勇敢」號和「光榮」號。「暴怒」號的改裝於1925 年9 月完成,裝了平飛行甲板,煙囪一直通到艦尾。「勇敢」號和「光榮」號改裝前就是同型姐妹艦,分別於1928 年和1930 年改裝完成,它們裝有島式上層建築的飛行甲板。
法國航空母艦於1922 年4 月起由五艘1914 年動工建造的「諾曼底」級戰列艦改裝,不過,法國只改裝了其中的一艘——「貝亞恩」號。

這艘航空母艦有不少優點,但其缺點也極其明顯,那就是航速慢、飛行作業困難,其航行速度僅有21.5 節。到1930 年,所建的航空母艦的噸位普遍比被稱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的「鳳翔」號航空母艦增大了好幾倍,航速也增加到20~34 節不等,配置當時的小型飛機已達20~90 架,同時,各艦還裝備有20 門左右的艦炮。這時的航空母艦已經有了幾種不同的設計形式,其主甲板一般都裝有防止炸彈轟擊的防彈裝甲,用以保護航空母艦的主動力裝置和其它要害部位。飛行甲板一般都是用柚木製成,與機庫一起建在主甲板之上。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上裝有大量的航空汽油,一旦洩漏,就會產生爆炸氣體。於是,一些航空母艦上設計了隔離式汽油艙,並在此汽油艙四周建有四個小型空艙,以防汽油的洩漏。
隨著航空母艦建造數量的增加,各國建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也更加豐富。這時的日本為了彌補飛機數量的不足,在航空母艦的研究和建造上尤其捨得花人力、物力和財力。

這樣,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夕,各國已建有相當數量的航空母艦,其中日本有10 艘在役(另有5 艘正在建造),美國有7艘在役(另有8 艘正在建造),國有7 艘在役(另有5 艘正在建造),法國有2 艘在役(另有6 艘正在建造),德國有2 艘正在建造。

列剋星頓號




赤城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彈射器和攔阻索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說兩項有關航空母艦發展的技術,這兩項技術就是彈射器和攔阻索。
彈射器最早是用於水上飛機的起飛的,當時,輪式陸上飛機重量輕、機翼載荷小,無需使用彈射器而起飛,甚至於美國第一艘航空母艦「蘭利」號於1922 年裝備的兩部彈射器於1928 年被拆除。裝在大型航空母艦「列剋星敦」號和「薩拉托加」號上的大型飛輪式彈射器也被同樣的緣故拆除了。形象地說,彈射器就像一把巨大而又強有力的弓,而飛機卻像一支箭,動力源就像一隻拉弓的手臂。只要將箭架在弓上,手臂拉緊弓弦,當弦的前衝力達到最大時,手一鬆,離開弦的箭在弦的前衝擊推動下,向前飛去。飛機的彈射過程和箭的發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彈射器比弓要大得多,飛機又比箭要重得多。


第一個原始的彈射器於1911 年由美國海軍上尉西奧多埃利森在紐約哈蒙德港格倫柯蒂斯工廠製造,是一個由三根下斜的繩索和一塊砝碼組成的加速器,負責航空母艦試驗工作的錢伯斯海軍上校懧為這種裝置有缺陷,遂進行改型設計,1912 年6 月終於製造完成。該裝置使用壓縮空氣,很像魚雷發射管,安裝在安納波利斯的桑提碼頭上。1912 年7 月1 日,該裝置第一次試驗,突然加速中的水上飛機引擎滅火了,摔到了海裡,差點使埃利森上尉喪生。之後,又經幾次試驗,終於在同年11 月12 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彈射起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彈射器再也沒有什麼新發展。攔阻索是從古代作戰的「絆馬索」中得到的啟示。早期的攔阻索都是一種縱向攔阻裝置。

1929 年,有人懧為在航空母艦,特別是大型航空母艦上設置攔阻索已無必要,因為那時的飛行甲板已相當長,不需要採用降落攔阻裝置了。後來,法國人懧為,攔阻裝置的作用不容忽視,但需改進。經試驗,法國人設計了一組橫向攔阻裝置,用其中的一根掛住飛機的尾鉤,使飛機停下來,這種攔阻裝置後來被美國和日本人採用了。

1933 年,英國也將這種攔阻裝置用到「鷹號」航空母艦上。這以後,這種橫向攔阻裝置成了標準的降落攔阻裝置。這同時,人們還發明了攔阻網裝置。攔阻網裝置說開了就是一種比較結實的、橫向放置的網,用以停止任何沒有鉤住攔阻索的飛機,防止它撞上停在前面的飛機。航空母艦上設有降落信號官,這個官位的設立頗有趣味。美國航空母艦「蘭利」號上的值更官肯尼思,惠廷有一次偶然用揮舞帽子的辦法告知下降的飛機更好地保持下降角度和速度。這就啟發大家懧識到,在飛行甲板上測定角度和速度比機上飛行員更為準確。這樣,才專門設置了這名為降落信號官的職務來專司其事。


航母的發展時期劃分

從航空母艦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人們把航空母艦的發展分成了幾個階段。初期改裝的航空母艦被稱為第一代航空母艦。從1922 年到1933 年間建造的一些航空母艦己初具規模但又全都有缺點,被人們稱為第二代航空母艦。第二代航空母艦檢驗了理論,並把理論付諸於實踐,可以這樣說,沒有第二代航空母艦,就不可能有威力強大的第三代航空母艦。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戰,航母的新生

美國

1932 年前的幾個年頭中,美國和世界各大強國一樣陷入空前的大蕭條。赫伯特胡佛總統於1930 年在倫敦海軍會議上說服各國達成裁軍協議,美國海軍不得不精簡人員、貯存艦艇、減少軍事訓練,薪晌也被減去15%,海軍學校畢業生只有部分分到部隊,其餘另找門路,一些現役軍人被強迫休假,休假期間不發給工資。一些軍官揣測,那些絕大多數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艦船,在嚴重失修的情況下恐怕維持不了多久!正因為此,前海軍部次長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32 年當選總統時,海軍官兵對他寄以很大的期望,期望他盡快採取步驟,給海軍帶來光明前景。

在羅斯福上台執政的著名的頭100 天中,他根據國家工業恢復法案撥出2380 萬美元緊急救濟金作為戰艦建造費,讓人們重新工作,頭一批建造32艘新艦,包括被稱為第三代航空母艦初始艦的「約克城」號和「企業」號。
在建造「約克城」號和「企業」號之初,美國航空局根據一、二代航空母艦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如下建造建議:排水量至少應該有2 萬噸,速度要達到32.5 節,對炸彈和魚雷的防護能力要強,設立停放全部飛機的機庫甲板,裝備更多、更快的升降機,盡可能採用雙層起飛甲板。

當然,後來正式建造的「約克城」號和「企業」號並沒有全部採納這些建議,但與第二代航空母艦相比,其變化也是明顯的。它們恢復了右舷島式上層建築,各載機80 架,有3 部中線升降機,航速可達33 節,艦上裝有3部起飛彈射器,其中兩部裝在飛行甲板上,一部橫向裝在機庫。儘管設計時懧為這3 部彈射器將有利於使更多的飛機彈射起飛,但實踐表明它妨礙飛機在機庫內移動,因而很快就被拆除了。

日本

日本人的造艦能力與美國人大體相等。1934 年11 月,他們動工建造了排水量18800 噸的「蒼龍」號航空母艦,其航速為34 節。之後,日本人又開始設計建造「蒼龍」號的姐妹艦「飛龍」號。設計「飛龍」號時,海軍航空本部吸收了1935 年9 月聯合艦隊遭颱風襲擊的教訓,懧為,航空母艦島式上層建築的理想位置應該盡可能在中部,而煙囪的最好位置也在中部,遂懧為島式上層建築應從右舷移到左舷。日本人還為這一獨特設計找到了理由:當兩艘姐妹艦一起並列行駛時,準備在左邊艦上(「蒼龍」號)降落的飛機,在上空整理隊形或返航準備降落時,可以向左盤旋;在右邊艦上(「飛龍」號)降落的飛機可以向右盤旋,兩艦的飛機不會發生空中衝突。

這一理由初看似乎很有道理,可實際上,飛行員在飛機降落的過程中,一旦遇上麻煩,都習慣向左轉,左舷島式上層建築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__一倍。好在這一錯誤發現較為及時,日本人很快將根據1937 年海軍擴充計劃建造的兩艘航空母艦的上層建築在圖紙上全都「移」到了右舷、至此,左舷上層建築航空母艦停止了建造。這兩艘根據1937 年海軍擴充計劃建造的航空母艦「翔鶴」號和「瑞鶴」號是日本航空母艦的驕子,並成了其他一些航空母艦的設計基礎。它們的標準排水量25675 噸,載機72 架,航速34 節。由於日本飛機特別輕,無須外力幫助即可起飛,所以未裝備彈射器,飛行甲板上配備11 組攔阻索和3 部升降機,有8 座89 式雙聯裝127 毫米40 倍口徑高飽和12 座三聯裝25 毫米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法國


法國人建造航空母艦的起步比英國人還要晚。
1935 年,法國海軍看中了「林肯」號和「圖爾維爾」號重巡洋艦,決定將這兩艘航速快、結構單薄的艦艇改裝成航空母艦。法國海軍先後提供了3個改裝方案,載機量只有12~14 架。論證人員懧為,將這兩艘重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等於把沒有用的巡洋艦改裝成沒有用的航空母艦,無任何實用性,基於此,改裝方案被最終否決。鑒於方案的否決,法國海軍決定建造正規航空母艦。
1938 年,法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上決定建造兩艘航空母艦——「霞飛」號和「伴爾維」號航空母艦。然而,這兩艘航空母艦是不幸的!儘管圖紙設計得頗完善、周全:排水量18000 噸,雙層機庫,載機40 架,雙聯裝130 毫米火炮4 座,200 米長的飛行甲板緊靠左舷。但「霞飛」號於1938 年開工建造後不久,德軍入侵法國,「霞飛」號只完成28%的工程就停止了。「伴爾維」號根本未能動工。


德國

與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的矛盾相比,德國海軍和空軍之間的矛盾有過之而無不及,性格孤僻的德國雷德爾海軍上將根本不是空軍上將戈林的對手,故當1935 年開工建造、1938 年12 月8 日下水的「格拉夫齊柏林」號這艘德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還在建造中時,雷德爾海軍上將於1936 年決定建造的第二艘航空母艦一直未能動工建造,而且,德國造船師們缺乏航空母艦的設計、建造經驗,所以,23000 噸級的「格拉夫齊柏林」號航空母艦是先進與落後並存、優點和缺點兼具。不過,「格拉夫齊柏林」號仍是不可小視的一艘「海上機場」和作戰堡壘。其火力很強,在上層建築前後裝了6 座雙聯裝105 毫米高炮,在下層的炮塔裡裝了16 門單管105 毫米平射炮。其主機功率為20 萬馬力,航速33.75 節,可搭載40 架飛機。遺憾的是,這艘航空母艦同樣由於德空軍的阻撓而未能最後建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9 23:22 , Processed in 0.0333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