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潛艇之父鄧尼茲
1935年10月,卡爾•馮•鄧尼茲晉陞為海軍上校,並出任德國海軍自一次大戰戰敗以來組建的第一支潛艇支隊「韋迪根」支隊司令,次年晉陞為海軍准將,升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
鄧尼茲,1891年出生於柏林,1909年參加德國海軍,畢業於基爾海軍學校,1916年起在潛艇部隊服役,1918年2月任UB—68號潛艇艇長,同年10月在馬耳他附近海域攻擊英國護航運輸船隊時,因潛艇被擊沉而被俘。1919年7月獲釋回國,繼續在海軍服役。從開始在潛艇部隊服役起他就始終關注潛艇的發展,潛心鑽研潛艇作戰戰術,特別是被俘後,更是反覆思考潛艇作戰的經驗教訓,並最終摸索出了一整套全新的潛艇建設和作戰的理論。
他敏銳發現了改變德國海軍極其不利的海洋態勢的捷徑,即將潛艇的使用提高到戰略高度,因為德國海軍戰時最根本的任務就是破壞英國的海上運輸,切斷其海上交通線,而德國那先天不足的地理位置,使水面艦艇只有越過強大的英國海軍和航空兵層層阻截才能進入大西洋,遂行破交任務,一旦在作戰中負傷受損,還必須經過漫長而危險的航程才能返回本土,可謂困難重重。反觀潛艇,可以憑借其水下航行的優勢,安全往返於本土和大西洋,即便英國海軍掌握了大西洋的制海權,潛艇仍能發揮其作用,打擊運輸船隊,所以潛艇是對付英國海軍最有效的。他還提出了「噸位戰」思想,英國是個島國,其經濟完全依賴海上貿易和運輸,英國每年消耗的物資中,石油的75%、鐵礦石的88%、銅的95%、鉛的99%、小麥的89%、肉類的84%和食油的93%都依賴進口,每年的海運物資總量超過6800萬噸,每天航行在大海聲的英國運輸船多達2500艘!只要擊沉盡可能多的英國運輸船,使英國運輸船的噸位損失超過其新建船舶的噸位,就能最有效地打擊英國的戰時經濟。而且要使潛艇的損失盡可能小,其核心思想就是避開英國護航力量強大的海域,尋找其護航力量薄弱的海域實施破交,一句話而言,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的收穫。
戰術上,鄧尼茲悉心研究了聲納、魚雷等武器裝備的性能,決定徹底屏棄傳統的單艇晝間潛航狀態下的遠距離魚雷攻擊戰術,採取多艇集群,夜間水面狀態近距離魚雷攻擊。這是因為潛艇在夜間水面狀態航行時,聲納是難以發現的,近距離攻擊又能確保較高的命中率。
多艇集群攻擊,則是鄧尼茲的發明,當時潛艇由於受通訊保障的制約通常是單艇獨立作戰,鄧尼茲認為多艇集群攻擊與單艇相比,既可以提高發現目標的概率,又可以提高攻擊成功率。具體作法是以數艘或十數艘,甚至數十艘潛艇組成艇群,以20至30海里間隔成一字橫亙在敵方運輸船隊可能經過的航線上,一旦一艘潛艇發現目標,立即報告設在岸上的指揮部,指揮部再迅速通知其他潛艇,白天搶佔有利攻擊陣位,天黑後則以水面狀態實施近距離魚雷攻擊,天亮前停止攻擊,全速搶佔下一個有利陣位,等待次日天黑後再次實施攻擊,直至將運輸船隊消滅。這一戰術酷似狼群的捕食,因此被鄧尼茲形象地稱為「狼群戰術」,這一戰術的基本原則按照鄧尼茲的解釋就是在必要的地點、必要的時間盡可能集中最多數量的潛艇,該戰術的關鍵是解決指揮和通訊上的困難,為此鄧尼茲積極組織部隊在大西洋、波羅的海、北海等海域進行實踐性演練,並親自與技術人員一起研究技術難題,終於克服了諸多困難,在理論和實踐中都得到了驗證,使德國潛艇部隊逐漸掌握了這一戰術。
鄧尼茲並根據他的這一戰略思想,提出了建立300艘潛艇規模的具體要求,但直到戰爭爆發前的1939年9月,他才總共擁有57艘潛艇,其中只有22艘是適宜遠洋作戰的大型潛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點兵力,只夠刺一下英國人!」但他仍指揮這點兵力,投入了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