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四川廣漢城西7公里,南興鎮鴨子河畔,南距離成都約40公里,北距德陽26公里。由於其古域內三個起伏相連的三個黃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是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能夠改變人們對古代歷史或文化的認識。目前正在申請成為世界遺產。
三星堆遺址的歷史學價值
發現三星堆遺址對歷史學的重要意義有以下各點:
  • 令人重新認識巴蜀文化。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例如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
  • 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 有觀點認為三星堆代表了古羌人彝人文化
  • 發掘的歷程
    • 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傳出引起關注,古董商蜂擁而至。
    • 1931年春在廣漢做傳教士的英國牧師董宜篤從燕道誠手中拿到幾件玉石器,隨即送交給華西大學博物館的戴謙和教授。
    • 1934年3月15日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與副館長林名均教授組建考古發掘隊,在月亮灣進行發掘工作,揭開了中國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長馮漢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的可能。
    • 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考古調查。
    • 1960年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組全面調查了三星堆和月亮灣等地的文化遺存。
    • 1970年始,三星堆和月亮灣一帶古遺址搭建起磚瓦工廠,致使大片的古文化遺址遭受破壞。
    •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隊對三星堆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龍山時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數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數萬片陶片標本。
    • 1982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決定對三星堆進行專款專項考古發掘。
    •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領隊陳德安、副領隊陳顯丹帶領下對三星堆進行大規模發掘工作,發現兩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內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異的青銅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寶,這次發掘發現的文物震驚了世界。
    • 轉貼於維基百科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4 10:01 , Processed in 0.01729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