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安芸毛利氏,大江廣元的後代,及至戰國時代,由一個小小豪族,身領一百七十六町九反八十步的吉田郡山一帶,膨脹成為西國十國大太守,合共一百二十萬石的大大名。自毛利元就起,一直茁壯成長,連破出雲尼子氏及防長大內氏,外壓三備宇喜多氏及西國其他豪族大名。可謂一時無雙。可是,毛利氏的風光自元就死後慢慢退後,及自關原之戰後,轉變為防長三十九萬石萩藩。其間的轉變原因大多被指與輝元有關,可是,這樣的話事實上是結果論而且流於片面,那麼,毛利家的興與衰的關鍵是什麼?元就、隆元、元春、隆景及輝元五個影響毛利氏興衰的毛利人物,又扮演着什麼角色?

—毛利氏大名之道—
毛利家的興盛,不得不提第五十二代家督元就,自相合元綱之亂、吉田郡山城包圍戰等久戰不死,奠定毛利氏北抗西攻的契機。同時間又創立「毛利兩川」的新思維,為毛利家的持久作戰立下作戰主導思想。吉川、小早川兩家的成功奪取,全面顯示元就智慧而外的老獪一面。事實上,「毛利兩川」的構想對毛利家並不新奇,由於自室町時代以來,毛利家便以結親、結盟的方式拉攏安芸諸豪族為自方力量,故毛利兩川也不過是這作業下的新一項工作。可是,其中不同的是,小早川家的奪取表露前所未有的外向性,也就是小早川氏特有的,與瀨戶海賊連繫的特點,令毛利家成功步向「水軍大名」的第一步,也從先代「安芸第一」的目標掀出新一頁—西國制霸。毛利兩川的精神也有表裏兩方面的含意。其一,就是秉承先代毛利家「結盟圖強」的精神,桂、穴戶、內藤等譜代家臣也由先代姻親下拉攏下來的遠親。由此,「安芸第一」的目標也比攻打更加快速,同時也令毛利氏由小豪族慢慢組織家臣團。與其他西國強大大名比較,毛利家並沒有特別令人驕傲的家祖英雄,其間也沒有特別叱吒風雲的中興之祖,事實上這方面既令毛利元就以來沒有「光榮重現」的包袱,這不得不說是一樣可喜之事,但這樣一來,凝聚力則較慢鞏固,家臣團的構成也一代承一代的加集而元就也一步一步令自己變成下一代的包袱…故此,毛利家的大名性質偏向為「豪族聯盟之長」,與其他三備、但馬等小豪族差不多。

—「結盟精神」的意義與問題—
毛利氏的成長歷代而成,到元就一代,終於出現轉化的契機。如上述所言,自相合元綱之亂到吉田郡山城之戰,毛利家的「結盟精神」得到家內的肯定,證明毛利家歷代苦心經營的架構在「尼子風暴」之下屹立不搖。可是「結盟精神」意義實具有「團結」的意味。就毛利元就來說,他一身追求的其中一點,就是團結,內部的團結。如果把毛利家分為兩部分—「親眾」及「家臣」,更加能表現此一點。家臣當然以過往的親族關係來維繫,「百萬一心」不單止是對眾子的一個教教育綱領,更是對家臣的一個精神指導,元就的確成功於此,也因此被稱譽為領導才能之中的上者。對親眾諸子,當然就是「三矢之誓」及「毛利兩川」兩個指導思想。元就眾子來說,長三子隆元、元春及隆景都具有不亞於老父的才華,與島津氏四兄弟不遑多樣。可是,正因為這個原因,正是元就頭痛的大問題。由於老父的巨大功德,三子都面對巨大的壓力,與其他二代目一樣,自然被老父的強光所摭蓋,這就是毛利三兄弟的必然悲哀。可是,作為長男的隆元比兩弟更為悲哀,在三兄弟都才德各長的情況下,要突出嫡長男的勢威並不容易,何況兩弟都有隆元所不及的地方,元春的武略及隆景的全面,都是隆元所不能克服的地方;就此,難怪隆元堅拒承繼家督,這某程度上不得不說是一種自卑的表現。長男地位固然牢不可破,但這樣的現象表露出「三矢之誓」的另一個作用,也是元就的另一個苦心,就是平衡三子的作用以及避免可能的衝突。這正正反映團結所包商的一個陰暗面。

—三矢之誓之陰暗—
在歷史上,事實上並沒有三矢之誓的事件發生在毛利家身上,這不過是後人因應情況作出的比喻。事實上,真正的不是誓文,而是起請文。三子在元就的見證下簽署三兄弟同心為毛利家的誓約。可是,此誓約卻反應三人平等各任的一個假象。在簽署的文中,理應是隆元、元春及隆景順序而簽,可是史實上卻是隆元—隆景—元春,這個出奇的序列。作為二男的元春為什麼位低於三弟隆景?事實上,這正正反映毛利元就的喜惡及毛利家內部的不公平。作為二男及入嗣吉川家的元春,與入嗣小早川家的隆景,無論理論上及長幼上都高於隆景,可是,隆景事實上是元就最寵愛的么兒,同樣也是被稱為最像元就的一個男子,這令元就更加寵愛隆景。相反,元春屢次的戰功都被隆景蓋過,不少隆景與元春一同參戰的戰報文,大多都由隆景為先,這也不得不顯示家中,元就以外家臣的心態。這樣的現象為毛利家帶來日後的禍根!隆元以長男的身份,地位故然牢不可破,但當兩弟,尤其是隆景的冒起之下,三矢之誓的意義慢慢出現問題。三矢、毛利兩川不單表達「團結」為先的精神,同樣也表達元就主張的「平衡」及「定位」思識。隆元(日後的輝元)在正中,兩川在旁開拓,這的確是美好的藍圖。可是,毛利兩川並不能是一個長久政策,因為這制式不過是靠三兄弟的才華及元就的教育而成立,數代以後能不能維繫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元春、隆景之間的不仲成為元就一世英名之下的一個影響性污點,兩兄弟的爭執在元就的影響下未被擴大,可是,一旦隆元早死的事件發生後,終於這個小裂縫將慢慢擴大……隆元在元就死前不幸早死,令毛利兩川的理論出現意外的盲點;對十五歲的輝元來說,更是一個未能掌握的新格局。原本「三家並立,旁家相輔」的構想,終於變成「宗家不振,旁家求亡」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元就必須在死前剷除尼子等餘孽的一個主要原因,對輝元來說,這實在是太沈重的一個職責。原本隆元仍在的話,宗家壯大的理想在長遠來說是可以實現的,這也是表現毛利兩川的屬性是偏於「創業式、過渡性」的一個體制。可是隆元一死,迅即變成中央不起的局面,也把隆景、元春的矛盾加深,更有甚者,也形成隆景對元春,輝元對兩叔父的內鬥。

—輝元的悲哀—
對一個二代家督來說,有偉大父親在上的龐大陰影的摭藏下,自然倍感壓力。可是,只要二代目的艱苦能成功交到三代手上,家業通常能成功過渡,諸如同時期的後北條、後來的德川也是如此。不幸的是,毛利家的二代目隆元早死,而新的家督(三代目)輝元負擔的卻是兩代的總和,而且,更不幸的是,不單有偉大的祖父,更有偉大的叔父,這是先代未聞的特例,也是輝元特有的悲哀。在元就死後,不少家臣都把未來(隆景及元春死後)交到輝元的身上,以立威來說,輝元有等於無,在偉大祖父的陰影下,不單比較難免,而且大權,政務也不得不交到隆景、元春身上,再加上隆景、元春之間的久有的不和,更令輝元不能發揮。雖說自少有隆景的教育,希望把輝元教育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可是,與甲斐武田一樣,不論家臣或元春、隆景都脫不開「元就神話」的沈醉中,令輝元的成長變成陰暗,這也是二代目的必然悲哀,可是輝元負擔的遠遠長久,而在日後,元春死後的隆景也沒有為輝元提供一個足以輔助的輔手,這也是輝元在關原判斷出錯的一個遠因,更是毛利家一個致命缺陷。在不服氣及不甘心的情況之下,輝元成為後世譏笑的一個失敗者,可是,這卻是輝元所不能控制的地方。

—兩川分流—
前提的隆景及元春之不和,到了輝元的時代,更為惡化,由於元就以來的壓抑,元春的反發更加強大,尤其面對織田、羽柴東來的時候,更加表現出來。在本能寺前後,對織田的立場中,元春與隆景已抱兩極的意見,前者主張抗戰,而後者漸趨於和睦。當然,本能寺之變是救了毛利家的一件幸事,可是,毛利元就主張「不干涉中央政策」也因此而破壞,由於隆景的親善政策被採立,一向主張中立的毛利家也不知不覺間向中央靠近,這根本不是輝元的問題,反而是隆景等溫和派在保家同時的一個間接效果,這也令毛利輝元不得不對「天下霸權」起了念頭。自毛利倒向秀吉後,兩川分化的問題已經表面化,主動親善的隆景得到中央政權的大力重用,當然在秀吉的積極分化下,隆景也為毛利家多次解圍,令毛利家慢慢走向政治中心,而元春卻相反地被冷藏,同時在九州之戰中客死異鄉,兩川的平衡已經破裂,而且吉川家與小早川家的關係也一去不返,尤其是當元春剛死時,隆景勒令吉川家出陣的動作,更令吉川與小早川不能和解,把累年的對立誘發,兩川體制事實上名存實亡,同心護宗的精神也因此而變成各自護宗的分離局面。到了最後,隆景也因為毛利家而正式把兩川制結束,小早川家在隆景死後已是一個獨立性的、親豐家的大名,與毛利的關係也不再重要。累年的沈積,再加上中央政權的加速動作,毛利兩川的體制也正式壽終正寢,完成了它的歷史任務,只不過是負面收場而已。

—妥協的政略—
除上述的團結政策,毛利元就另一主張是妥協政策,是偏向對外的一個政策。自毛利壓過大內及尼子後,正式開始他的霸業,可是,毛利家的擴張沿用久用的結盟方式,與東國大名並不相同,毛利家東面五國的領地大多是威壓當地豪族及小名而成,也就是繼續他們「豪族之長」的精神。但問題是,這個形式並不十分強韌,如要約束這個「豪族聯盟」的發展,必要的妥協並不能缺少,加上毛利家在軍隊上的不平衡發展,水軍重於陸軍,更使毛利家倚重盟友的陸軍及自身強大的水軍來保持強勢勢力。就如元就所說「我家十國,面對一次危機後可能只餘五國,再一次、兩次危機後可能只有原本吉田鄉的領地」事實上,元就明白到強力軍事征服並不是毛利家的生存之道,在團結的同時,也要作出一定的妥協,作為團結的其一力量。同樣,面對中央政權,中立、和議的立場也是妥協自保的一個方法。對大友的立花山之戰,元就眼見到手,也要回軍平定大內、尼子的餘燼,這也是取捨的一個動作,因為元就明白自己當時的力量並未足以向北九州入手,否則只會泥足深陷,而且九州之戰也是倚重北九州的反大友眾來助攻,本身功量並不足夠,要穩住根本(西國)就要團結一致目標,也就要妥協,故毛利元就也只好放棄北九州。而毛利氏面對秀吉雪崩式入侵,也依然沿用元就的妥協方針,能放棄的都放棄,全以保全為宗旨,最終在本能寺、賤岳之後,成為豐臣政權所倚重的力量。

—關原之道—
元春、隆景死後,輝元一下子要重整毛利家的架構,而且要加強自身的力量,關原不得不說是一個契機。在關原前夕,要決定加入西軍與否的時候,輝元的確巧妙利用「團結」及「妥協」的功用。事實上,當時的加入西軍的決定,並不是輝元及安國寺惠瓊個別的決定,而是家臣們會議後一同的決定「與德川家康爭奪豐家的執權地位」把毛利兩川崩解以來的家臣再次團結在自己的手中。平心而論,關原大戰並不是從一開始的一面倒,東軍的勝利也不得不說是幸運成分頗高的一場戰爭。從另一個側面看,關原大戰是毛利主導的一戰,不論一方總大將或是扭轉乾坤的角色都由毛利一族所承,但這個決定性角色最後卻換來悲痛的後果。可是,這種是稍稍片面的一個看法,原因最後毛利能生存的原因卻是久違的「團結一心」及「妥協」精神挽救了毛利。故然輝元的錯誤在於猶豫過久而且未能把握決定性時機,但毛利家卻因此變得更堅強,一致對外,而久被輕視的吉川家也因團結而犧牲,最後被毛利宗家所敵視,這雖然是吉川家的悲哀,但在幕末,兩家也重拾團結精神而一致倒幕,同樣,在毛利宗家內部,藩士的憂憤大都集中反幕府的情緒之中,每年的新年團拜,毛利藩士、支藩藩士都會說「主公,可以(倒幕)了嗎?」作為賀詞之始,從這樣來看,關原的教訓也可稱得上是卧薪嘗膽的大翻身,也是對毛利兩川、百萬一心的再重整。而至今,毛利氏依然歷久彌新。

毛利氏興衰之道由團結、妥協開始,也因團結、妥協的失衡而面臨崩裂、內鬥,但同時因團結及妥協的再召喚而重新振作。元就的大智慧令小小的毛利茁壯成王,也因他小小的缺失而使毛利家漸入崩潰的深淵。元就強調的不干預政策,事實上並不合時,到了輝元時代,已是另一格局,對輝元是一個新挑戰,要批評輝元的過失實在有失公平。隆景與元春的平衡差錯也是受到中央局勢的影響,可是,元就的精神保存,使毛利家即使出現崩解,但依然保持向心力,這是毛利生存的中心關鍵,也是元就名譽長久的一個側面原因。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毛利的興起與衰落

個人評論
我覺得這篇文章很好 就轉貼來了毛利家最重要的衰亡原因是因為兩川體制的崩壞  而作為二男及入嗣吉川家的元春,與入嗣小早川家的隆景,無論理論上及長幼上都高於隆景 可是 隆景事實上是元就最寵愛的么兒 同樣也是被稱為最像元就的一個男子 這令元就更加寵愛隆景 相反 元春屢次的戰功都被隆景蓋過 不少隆景與元春一同參戰的戰報文 大多都由隆景為先 這也顯示元就過於偏袒 也造成隆景和元春互看不順眼 而兩人不合的引爆點是對信長勢力入侵主戰和主和的分歧 所以其實我覺得毛利分裂是長時間日積月累的結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毛利的興起與衰落

不單是元就對隆景的評價甚高,連豐臣秀吉或者我對他的評價,也是比元春略高一疇。
如果單單只評論吉川元春是一個武者,這對他不公平。吉川元春雖是一生四十餘戰都不
知失敗為何物的人 (當然最後一役陣亡) ,但他生平也有著作『太平記』中書,大約為
40萬餘字,相信這也不是單單一位匹夫所能做到的。

為何隆景的評價比元春為高?這是因為隆景性格沉著,而且有著過人的判斷力及統率力,
這在日本進出朝鮮一役中可看到,原本在朝鮮開始失利的加藤清正及小西行長,在平壤
城中被明朝大軍所圍,當時秀吉指派小早川隆景當日軍主帥,小早川隆景成了水陸兩大
軍團的協調人,促成日軍大敗明朝大軍,使日軍在朝鮮之役的優勢一直維持隆景在前線
病亡為止。

秀吉本身是想拉攏隆景脫離毛利家體制,多番增封小早川家領地,使小早川家壓過主家
毛利,但隆景不為所動。但真正使毛利兩川制崩潰的原因卻是隆景並無子嗣,最後由豐
臣秀吉的養子秀秋 (姪兒) ,過繼往小早川家當繼承人一事,早已注定兩川策略名存實亡


在關原一役之中,小早川家及吉川家被德川策反,輝元居然蒙在鼓裡,這反映那時的毛
利家已不復當年時的團結......即便是毛利興元、毛利元就、相合元綱年代時的三兄弟,
也比關原時的毛利家、小早川、吉川家顯得更團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毛利的興起與衰落

活在偉大父親陰影下其實也蠻可悲的 而且輝元治國的能力好像也比不上元就 勝賴也是一樣八我想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毛利的興起與衰落

因為父親太過偉大,活在父親的陰影中,是織田信忠與木曾義昌對武田勝賴的評價。
但其實勝賴也有過人之處,只是太執意世人的評價,或許這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

看看今川氏真完全沒有壓力的當上當家,父親是東海巨人都沒有壓力,最後當然是導致
今川家沒落。

不過也有例外,例如真田家三代都是青出於藍,由謀略比武田信玄高的真田幸隆,豐臣
秀吉評為表裡不一的國士無雙真田昌幸,日本第一勇士真田幸村。也不一定每人都在意
父親的表現,世人的眼光,因為我就是我,何必在意別人眼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9 20:30 , Processed in 0.02122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