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前言:

我雖然擔任歷史版一職,但近來這個月屬於自己的原創歷史文章的確是有下調情況。故今天花數小時來原創一些歷史文章及見解。但在歷史題材的選取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選取西方歷史作題目,難免給人認為我崇洋媚外,問題是自己對中國歷史的認知不算深入。經過多番的衡量後,決定參考Discoery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毀滅之謎作題材,標題則選用台灣連戰先生<誰搬走了我的皇位>一書來參考。

『誰搬走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一.英女皇伊莉莎伯與西班牙國王腓力普二世的恩怨

一五八八年七月二十二日,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明顯地,外界一致看好西班牙一舉消滅英國王室政權。首先西班牙擁有當時最武裝強備的艦隊,擁有美洲源源不絕的金、銀、礦石、黑奴,有羅馬教廷的支持,愛爾蘭天主教徒的響應。相反英國的海軍只是一群由海盜組成的烏合之眾,國力才剛剛起步,其財政主要收入是以洗劫西班牙商隊為主。但為何會導致英西兩國交戰,則要先看看兩位國王的恩怨。

宗教的分歧:

西班牙國王腓力普二世是一位忠誠的天主教徒,他認為天主教應該在歐洲廣泛執行。而伊莉莎伯女皇偏偏在國內推行新教 (版主慣稱新教為基督教或耶教) ,而且打壓信奉天主教的國民,這行為是西班牙及羅馬教廷不滿的,故後期羅馬教廷答允出錢資助西軍出征。

外交關係的分歧:

伊莉莎伯初登位時,英國國力疲憊,伊莉莎伯利用她的美貌,以婚姻作餌。當時西班牙腓力普二世、法蘭西阿倫伯爵、羅馬皇儲查理大公、瑞典國王埃里克等王侯貴胄的求婚。她周旋於各國的追求,給予各國一些幻想,拖延各國的侵略可能性,最終伊莉莎伯向全世界公佈 :「我無須再選佳婿結婚,因為我在舉行加冕時,已將結婚戒指戴與我國臣民上的手指上,意即是我與全體臣民為伴,將我的生命與貞操獻於英國。」因此伊莉莎伯在英國有『貞潔女皇』的美譽,當然愛的反面便是恨,這也是西班牙向英開戰的原因之一。

海上的霸權爭奪戰:

英國一些海盜群,不時洗劫西班牙商隊,然後把所奪得的金幣的六成上貢給英女皇,女皇往往以封予爵位給這些海盜,親身上這些海盜船用膳,拉攏這些海盜為英國國防效命,而英女皇也派遣這些海軍往西非略奪黑奴,然後高價強迫西班牙商人購買,以上一系列的情況,也造成西班牙對英國的不滿。

『愛』的反面:

西班牙腓力普二世眼看不能迎娶伊莉沙伯,故拉攏蘇格蘭女皇瑪麗來推翻伊莉莎伯政權,而伊莉莎伯也不甘示弱,軟禁了瑪麗18年的歲月,最後公開處決瑪麗,這事件也是兩國交戰的導火線,新仇舊恨,終於要一次清算。

二 . 海上爭霸戰:

一五八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當瑪麗被處決的消息傳至西班牙,西班牙腓力普二世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個星期沒有接見朝臣,當他沖出房間時,這位以謹慎聞名的君主下定了要對英國進行報復的決心。

西班牙腓力普二世散盡所有西班牙的資產,來組織一整支西班牙艦隊,船艦合共一百三十艘:二十艘四桅大船、四十四艘武裝商船、二十三艘圓船、二十二艘差船、十三艘輕帆船、四艘中船和四艘長船,總噸位五萬七千八百六十八噸,火炮二千四百三十一門,海員八千零五十人,船上共載陸軍約一萬九千人,加上其他人員總計三萬多人。

任命大貴族兼在陸軍響負盛名的西多尼亞公爵爲艦隊總司令。一五八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在里斯本的大教堂舉行了艦隊授旗儀式。一五八八年五月二十七日,西多尼亞乘坐「聖馬丁號」率領艦隊從里斯本出發。艦隊剛出港口就受到大西洋風暴的猛襲,等風暴停止後,艦隊的物資及水源都損失嚴重,而艦隊中約有三份一艦艇及人員失蹤,六月九日,艦隊被迫航入西班牙半島西北角的拉科魯尼港避風和補給。

七月十二日再次啓航。七月十九日西班牙人已經望見了英格蘭西南的利澤德角。在附近的英國商隊發現西班牙戰群,隨即通知附近的烽火台士兵,而在半個小時內,消息已成功傳入英國倫敦伊莉沙伯耳中。伊莉莎白女王命令主力艦隊在朴茨茅斯港集結,當時英國能應戰的各種型號的艦船,大大小小湊合在一起一總一百四十艘,其中大部分是海盜式的商船。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九千人。任命霍華德爲陸軍上將兼艦隊司令,德雷克爲副手。

當時西班牙軍官李弗亞建議利用機會將英軍堵在港口裏,乘機登陸英倫三島,而西多尼亞公爵卻堅持等待荷蘭的西班牙聯合部隊,再一舉進攻。而根據Discoery的節目所知,當時英國霍華德主帥處變不驚,還在施施然地打Goal,成為一時皆話。一五八八年七月二十一日,霍華德乘夜帶領艦隊突圍而出,更在英倫海峽佈下一字長蛇陣營,而西班牙艦隊則追趕英國艦隊希望進行白刃戰。英國艦隊則利用先進的鍊金技術制成的大炮,作出遠程炮擊,雖然命中率不足五成,但帶來的震撼性卻異常大,除了令西班牙的船員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下,更開創海戰上的炮戰先河。

英海軍且戰且退且進,操作船隻自如,西班牙海軍將領總結了白天的戰鬥,被迫承認英軍在航海工藝和炮術上佔優勢的現實,決定先到維特島登陸,等待補給運到再試圖和巴爾馬公爵匯合。

當夜,英軍在「皇家方舟號」也召開了軍事會議,決定用最傳統的戰法『火攻』,當夜英國軍艦跟隨燈光悄悄逼近敵人。西班牙哨兵看到幾艘殘破小船向他們漂來,突然間明亮的火焰在大海上燒起來。西多尼亞慌亂中下達了「砍斷錨索」的命令。混亂中,大家爭相逃命,許多軍艦自相撞沈。而殘存的西班牙艦隊則繞道由英倫三島的北面海域,再南下回里斯本。

然而回程途中卻遇上大西洋風暴,一些船隻沈沒,也有一些艦長誤登愛爾蘭島,遭當地土著所殺,有的船上甚至斷水達十四天之久,死者數以千計。回到西班牙時,「無敵艦隊」只剩下四十三艘殘破艦船了。

西班牙破產:

由於西班牙腓力普二世把所有資產押在此戰中,此戰的失敗也損失了所有資產,而早前西班牙驅逐有生意頭腦的猶太人,也是導致國家經濟衰落的主原,國家過份依賴美洲的資源,而國內工業、手工業、農業沒落,在戰後的問題終於全部湧現。而羅馬教廷也立即反口,不承認之前的諾言,不肯支付軍費。西班牙的海上霸權終於要讓位了。

三 . 敗在那裡?

主要有兩個要點分別是用人不當,天災之禍。

用人不當:

西軍統帥西多尼亞原爲陸軍將領,他本人不懂海戰,而且在出海不久便暈船,而他個人太過不懂變通,沒有聽部下李弗亞將英軍堵在港口的勸告,因而失去戰機。在交戰時一味使用傳統戰術,缺乏變通,終於導致海戰失利。當發現火船後,手足無措,慌忙傳令,砍斷錨索,啓航避讓,使多數軍艦無法停船,任風吹去。

天災:

有學者認為西班牙敗在天災手中,在一出里斯本便遇上風暴,而英倫海峽水勢反覆急促。也使不習慣英國海峽的西班牙船隊行動出現問題,在回程途中也遇上大西洋風暴,事後,腓力普二世長歎說:「我派無敵艦隊是去和人作戰,而不是去和大海作戰。」這說明天災的懲罰敲響了「無敵艦隊」的喪鐘。

結語:

在英國歷任皇室中,版主對於伊莉莎伯的評價是最高的。她是歷史、哲學專家,認識希臘文、拉丁文、法、西、意等外語,當然也偶然研究神學,而且她在英國定立了初期的勞工保障法例,這是開了世界先河,所以英國在法律上總是文明一點。如果根據電影<伊莉莎伯>,她一生重用情報大臣華盛咸,為她打下強國基礎,而我閱讀西方史記中書中,華盛咸的地位實際只是排行第二,而最重要的大臣名字......(我忘記了,書是在圖書館借的,未來有機會,我會買數本回來參考)。在伊莉莎伯在位數十年中,她把歐洲最弱的英國,一躍成歐洲第一強國,為英國霸權打下基礎。她是永遠的貞潔女皇『伊莉莎伯』。

by snow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8 聲望 + 5 枚

伊麗莎白女王的生平在下所知不多,在下必須承認,在下對世界史著墨不多,比較偏好中國史。所以想是否能請雪版大多介紹一點伊麗莎白女王的歷史?

說回正題,在下覺得利用海盜打游擊戰在與以收編這點真的高明,把原本可能是英國海上治安的內患

成功的轉變成對外的軍事力量,還能大量的補充國庫不足,再加上天然的屏障『英吉利海峽』

所以我想,女王除了知人善用以外,地利的配合應該也是不可抹滅的因素吧。


此為我在外面搜尋得到的一些關於伊麗莎白一世的一些資料,還請雪版大指正不對之處。

---------------------------------------------------

楊正潤演講:她使英國歷史變了樣


  新華網 (2003-11-17 09:23:16) 來源:
  

    楊正潤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講演(節選)


     楊正潤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87-1988年任美國堪薩斯大學英文係訪問學者,1999-2000年任美國華盛頓大

    學比較文學系訪問教授。主持國家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曆史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傳記理論與傳記現代化”,主持部省級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傳記理論研究”、“莎士比亞戲劇的現代解讀”等。出版專著《人性的足跡》、《傳記文學史綱》、《雪萊傳》等,發表論文數十篇。



    智慧和寬容是現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為封建君王,伊麗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那個時代,她也為現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樣。  ——楊正潤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這句名言出自西方最偉大的戲劇家之口,它引起後人許多爭論;不過人們未必想到,當哈姆萊特在舞臺上講出這話的時候,旁邊就坐著一位屬於“脆弱”的人物,但她實際上卻掌有至高無上的權勢,而且意志堅定、智慧超群,建立了不世之功。

    這就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一世(1533——1603)。今年是這位女王逝世400週年和誕辰470週年,在英國,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有人紀念她,她有許多崇拜者。第二個千禧年來臨前夕,不同領域的專家推選出100位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人物,這位女王就在其中,人們公認,她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沒有她,英國和西方的歷史,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

    從混亂進入輝煌

    莎士比亞對女性的態度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他也寫過《威尼斯商人》這樣熱情歌頌女性的作品),這裡不作詳論。不過伊麗莎白女王似乎並沒有為那句蔑視女人的話而感到不快,因為這是時代風氣。舉例說,伊麗莎白的父親亨利八世,同王后凱薩琳離婚,後來又把她殺掉,主要原因就是她生了女兒沒有生兒子。第二個王后安娜生下了伊麗莎白,不到3年這位王后又被國王所廢並投入陰森可怖的倫敦塔囚禁至死,起因還是她沒有生兒子。伊麗莎白登基以後,國會兩次派出代表團請願,請求女王早日成婚和生下男孩,女王在答詞中也並沒有因為他們對婦女的輕視而予以訓斥。

    “這真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哈姆萊特的這句話用於女王之前的英格蘭也很適合,甚至可以說,這之前幾百年,英國就沒有平靜過,各種勢力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宮廷內外充滿陰謀詭計和血腥殺戮。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以後,國外征戰不休,國內圈地運動如同“羊吃人”,農民破產、貧富對立、盜賊蠡起,最大的麻煩則是他的婚姻問題引起的宗教紛爭。亨利八世本來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為了有個兒子繼承王位,要同凱薩琳王后離婚,但天主教不允許離婚,王后又是個大有來頭的人物,她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姑媽,羅馬教庭也不願意得罪這個聲勢顯赫的家族,所以亨利八世的要求沒有得到教皇批准。這位國王實在要子心切,一怒之下同教庭決裂,宣佈英國教會獨立,並自封為首領。他不但同羅馬教庭鬧翻了,也引得宮廷內部一片混亂,一批重臣不贊成他這樣做,他毫不手軟,予以鎮壓,比如大法官莫爾(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著作《烏托邦》的作者)被吊上絞刑架,紅衣主教沃爾賽被囚死於倫敦塔。

    亨利八世立過6位王后,第三位終於給他生了兒子,至於前面的女兒,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麗莎白的宮女看到這位小公主一天天長大,衣服越來越不合身,不得不給國王寫信,要求給她做一些新衣服。

    從這裡可以想像,伊麗莎白童年時代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惟一的兒子、也是伊麗莎白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華六世繼位,這個小國王只有10歲,身體孱弱,過了6年就病死。繼任王位的是瑪麗,她是被亨利八世殺掉的第一位王后的女兒,她是天主教徒,她認為母親的死和她遭受過的苦難同新教有關,她又嫁給了西班牙王子、篤信天主教的菲力(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大權在手,她對新教徒進行殘酷鎮壓,短短3年間,倫敦等地就被她燒死300多人,史稱“血腥瑪麗”。新教徒不堪壓迫,他們擁護信奉新教的伊麗莎白,這自然引起“血腥瑪麗”的嫉恨,她把妹妹投進了倫敦塔。伊麗莎白的母親就是死在那裏的,在一個陰冷的雨夜,她一路哭泣著走進這所令人聞風喪膽的監獄。

    “血腥瑪麗”也沒有孩子,1558年她還不到40歲就死了。這時本來被認為是私生女、誰也不看好的伊麗莎白成了王位惟一的繼承人。就是在這個瞧不起女人的時代,一位孤女成了國王,統治英國45年之久。而且在她的統治下,腥風血雨的英格蘭大體穩定了,工商業和海外貿易迅速發展,國力日益強盛,擊潰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從偏安一隅的島國成為歐洲先進,為未來“日不落”的大不列顛王國奠定了基礎。也是在這時,英格蘭進入文藝復興盛期,即以莎士比亞、斯賓塞、培根等一批巨人為代表的輝煌時代。

    “婚姻遊戲”中的智慧

    後代的歷史學家常常感到費解:這位女王是依靠什麼來統治、並帶領動蕩不安的英格蘭走向興盛的?人們有種種解釋,但是恐怕無法否認,女王的能力和才華是重要的因素。從圖像看,女王前額很高,那時普遍的看法是,前額高是聰明的標誌,有人認為,這是化粧的結果。實際情況是否如此,已無法考證,但確實可以說,女王是一位有著極高智慧的人物,她依靠智慧週旋於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取得穩定和平衡。

    女王的智慧表現在她明白自己作為女人的弱點,並且非常聰明地把這種弱點變成了優勢。她登基以後,幾乎所有的大臣和國民都認為,她應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結婚。她已經25歲,已過了結婚年齡,而且毫無治國經驗,有個丈夫就可以幫她治理國家,而且可以生下孩子,作為王位合法的繼承人,國家才能穩定。

    伊麗莎白一歲時就有了第一位求婚者,到登上王位,她就成了歐洲未婚女人中最有價值的一位。英格蘭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覬覦著,現在卻在一個年輕姑娘的手中,這就更刺激著他們的野心,最簡單、最省事的辦法是同女王結婚,自己成為實際的統治者。因此女王的求婚者絡繹不絕,到女王52歲,重要的求婚活動有近30次,其中包括英格蘭最強大的兩個敵手:法國國王查爾斯九世和西班牙國王菲力二世,菲力在同血腥瑪麗結婚之前,就以王子身份向伊麗莎白求過婚,伊麗莎白成為女王后,他為自己的兒子來求婚,他的王后死了,他又親自出馬,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向英格蘭女王求婚。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會有無敵艦隊的覆沒和西班牙王國的衰落,歐洲的歷史就會改寫。

    但是伊麗莎白被稱之為“童貞女王”,她始終沒有結婚、沒有子女。在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代,對於王室來說,婚姻是頭等大事,涉及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女王為什麼不結婚呢?這是歷史學家和公眾都十分感到興趣的問題。

    一種解釋是:不幸的童年和在倫敦塔中的幽禁在女王心靈裏留下巨大創傷,她也目睹了父王虐殺妻子的種種慘劇,並看到姐姐“血腥瑪麗”嫁人後的乖戾,所以對婚姻有一種本能的厭惡。

    還有一種解釋是:女王一生只愛過一個男人,但無法同他結婚,那就是英俊瀟灑的萊塞斯特伯爵,傳說伯爵同女王同年、同月、同日生(事實上可能比女王早生一年),他們從小相識,而且是患難之交,都曾被血腥瑪麗關進倫敦塔。不過女王登基時,萊塞斯特已結婚8年,後來他妻子神秘死亡,謠言甚多,他的品德遭到非議。伯爵曾兩次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給他,但是民情不允許這麼做。女王真心喜歡他,稱他是她的“眼睛”,把許多重要的任務交給他,給他許多封號和賞賜,包括騎兵總監這個顯赫的官啣,讓他經常在宮廷作伴。不茍言笑的女王有次居然打扮成女僕模樣去見他,有意讓他嚇一跳,還有次女王換上便裝,偷偷出宮同他一道吃飯。在同西班牙“無敵艦隊”決戰時,女王把陸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他。但就在那一年,伯爵死於胃癌。得到他的死訊,女王把自己鎖在屋子裏,不肯出來,最後三朝元老、女王信任的大臣塞西爾爵士只有破門而入。傳說女王彌留時,還呼喊著萊塞斯特的名字,這無法得到證明,不過女王死後,人們確實在她床邊的珍寶箱裏發現了伯爵臨終前給她的信,上面有女王親筆寫的幾個字:“他的最後一封信”。

    這兩種說法都是有道理的,可能都是造成女王未婚的因素,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女王是出於政治的考慮。“血腥瑪麗”的婚姻是英國的一場災難,女王從中吸取了教訓,她反過來把自己的婚姻作為一種獲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後的20多年中,她始終吸引著一個個求婚者,她把婚姻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從中獲取政治的利益和豐厚的禮品。那些求婚者在夢想,女王卻在把這個“婚姻遊戲”變成英國極具價值的資產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英國需要某個國家的支持或緩和關係時,就會建議對方向女王求婚,那些王公貴族誰也無法抵禦這個巨大的誘惑;但是他們忙活了好久,耗費了許多錢財,最後發現又是一場空喜歡。女王卻取得了力量的平衡,贏得了時間,她在積蓄著力量,一步一步地鞏固著自己的統治和英格蘭的地位。

    當然,這位“童貞女王”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至少到了晚年,她是孤獨和寂寞的。一個未婚而有地位的女人常常會引起各種流言,雖貴為女王也不能免,英格蘭和歐洲各地的敵手就是用各種謠言對她進行攻擊和污衊。比如說她實際上有許多情人,甚至生過許多孩子,她喜歡的那些青年貴族都是她的私生子;又說她是一個怪物,有6個手指頭,還是個禿頭,30歲頭髮就掉完了,頭上戴的是假發,她的牙齒烏黑,所以她從來不笑,說話也口齒不清,因為越老越醜,她就下令把所有的鏡子都從宮中拿走;更離奇的是說她實際上是個男人,或是個半男半女的陰陽人。

    這些謠言找不到任何證據。歷史卻證明,那些求婚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沒有多少才華和作為;同女王相比,他們黯淡無光。很難想像,他們中任何一個人成了女王的丈夫,英國還能出現那個偉大的時代。

    寬容:女王的治國之道

    在國內,女王同樣依靠智慧來化解矛盾、治理國家,她面臨的有那些老奸巨滑、野心勃勃的權臣,時時牽制、難以駕馭的國會,鬧獨立的愛爾蘭,無家可歸的窮人和興風作浪的黑社會,最棘手的則是天主教問題。女王登基不久就正式宣佈新教為國教,羅馬教庭恨透了她,1570年教皇庇護五世宣佈把她逐出教會,廢除她的王位。1580年教皇格列哥裏八世宣佈暗殺她不算犯罪。但是女王知道“血腥瑪麗”那樣的殘酷鎮壓是沒有效果的,她沒有報復天主教徒,她採取了寬容的政策,她的名言是:“只有一個耶穌基督,這是惟一的信仰,其餘的一切爭論都是小事”,她允許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但不允許去天主教堂,不過如果去了,也只是罰款而已,而不是火刑架。這種政策的結果,在女王統治期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無事,他們之間的仇恨得到緩解,英格蘭保持了民族的統一。這同德國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德國,宗教衝突導致了“三十年戰爭”,這個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難中喪生,此後又是長期的分裂。

    對於政治敵手,女王也不願斬盡殺絕,這集中表現在她對叛亂事件的處理上。女王的婚姻遊戲也有其消極後果,特別是到她50歲以後,按照當時的標準,她已進入老年,求婚者也不再抱希望,女王既無丈夫也無孩子,這就意味著她死後英國王位會出現空缺,野心家們又蠢蠢欲動了,在他們的策應下,女王統治的後期出現了幾起重大叛亂案件。

    第一件是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案,這是威脅最大的一次。瑪麗·斯圖亞特出生6天就繼承蘇格蘭王位,她美艷多才,算起來還是伊麗莎白的表親,如果伊麗莎白沒有子女,她就有權繼承英國王位。瑪麗先嫁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二世,但這位國王在位一年就去世。瑪麗女王回到蘇格蘭,再嫁英國貴族唐萊,但又同貴族波斯威爾相好。1567年2月,蘇格蘭宮廷突然發生爆炸,唐萊被炸死,4月波斯威爾同妻子離婚,5月瑪麗女王同他結婚。這一連串閃電般的宮廷事變引起了蘇格蘭國內普遍的不滿,叛亂爆發,瑪麗兵敗,逃亡英國。伊麗莎白開始歡迎她的到來,但拒絕幫助她重登王位。瑪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得到羅馬教庭的支持,在英國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貴族和西班牙政府的策劃下,她暗中活動,企圖發動叛亂,殺死伊麗莎白,重登蘇格蘭王位並繼承英格蘭王位。這些陰謀被偵破了,伊麗莎白卻一直容忍著,把瑪麗軟禁了近20年,直到最後瑪麗的活動過於猖獗,直接威脅到英國的穩定,伊麗莎白這才徵得到瑪麗的親生兒子、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的同意,把她送上斷頭臺,平息了叛亂。

    第二件是猶太醫生案。羅德里戈·羅坡茲是位出生在葡萄牙的猶太醫生,1559年來到英國,其後他治好許多名流的病而名聲大振,成為女王的御醫,深得信任。1594年他突然被女王寵臣埃塞克斯伯爵逮捕,罪名是在女王服用的藥中下毒,企圖暗害女王,有人說他是受菲力二世的指使並接受了財寶,羅坡茲本人也招供有罪。不過死刑一再被延期,女王后來下令埃塞克斯回避此案,由同埃塞克斯矛盾頗深的塞西爾爵士重審,塞西爾也斷定羅坡茲有罪,最後將其處死。

    第三件是埃塞克斯案。伊麗莎白到了晚年,她所信任的老臣相繼去世,這時她看中了萊塞斯特的養子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20歲初入宮廷,這時已經54歲的女王對他寵愛有加,這位伯爵英俊、聰明,為人慷慨、勇敢,但說到底他不過是個紈子弟,他不能勝任女王委派的各種任務,女王一次次原諒了他。後來他率軍去平定愛爾蘭叛亂,他違背女王命令,指揮失當,大敗而歸,女王不得已把他逐出宮廷。埃塞克斯心懷不滿,1601年他在倫敦糾結一幫無賴之徒發動叛亂,但是倫敦市民無人響應,這群烏合之眾一擊即垮,埃塞克斯被送入倫敦塔中,審判後被處死刑。

    在處理這幾件叛亂案時女王似乎都顯得遲疑不決,有人說這反映了她的性格,但是許多事實證明,女王是一位性格頑強、意志堅定的人,殺人前的遲疑不決與其說反映了她的優柔寡斷,不如說反映了她的寬容,每開殺戒之前她都要反復掂量,權衡其得失和後果,盡可能減少殺戮,不擴大事態的發展,避免社會的震蕩、防止國內外敵手的反撲。可以想像,這樣的叛逆重案如果發生在亨利八世或是血腥瑪麗的時代,那將不知道會掀起多大的風浪,株連多少無辜。女王的寬大的處理方式得到當時大多數英國人的擁護。

    女王的敵手攻擊她脾氣暴躁,今天可以核實的只有這樣幾件事:有次女王認為一位大臣辦事不力,十分生氣,就拿起拖鞋向他砸去;還有個宮女,女王答應要給她找丈夫,她卻沒有告訴女王就結婚了,女王得知以後在憤怒中用蠟燭臺打了她一頓;還有一次,一位大臣穿的衣服女王覺得很難看,有礙觀瞻,伸手對這位倒楣的傢夥打了一巴掌。女王不會沒有緣由的發脾氣,她生氣時常說要把人投進倫敦塔,不過那通常只是威嚇而已。當然“君王的震怒”總是會讓那些大臣和宮女們感到畏懼的,但同那個時代的其他君王以及貴族相比,女王的個性溫和,在大多數情況下她總是彬彬有禮。

    女王的寬容不光表現在對天主教和對政敵的態度上,也表現為她對文學藝術、特別是對戲劇開明的扶持。在女王之前,英國就有嚴格的書籍和戲劇審查制度:1538年頒布了書籍審查法,任何作品都必須經過審查才能出版,這當然包括劇本;1549年又頒布了戲劇審查法,所有演出的戲劇都必須經過審查才能演出;違背法令者最嚴重的可以處以絞死、挖出內臟、分屍等酷刑。但在伊麗莎白時代,這些法律的執行並不嚴格,也沒有什麼實施這類重刑的記錄。

    後代許多評論家認為,莎士比亞戲劇具有強烈的顛覆性,他的大多數歷史劇和悲劇都在揭露宮廷的黑幕,涉及種種罪惡、陰謀和叛亂,許多君王都是反面人物,觀眾很容易把他們同現實以至同女王本人聯繫起來,精明的女王對此並非沒有察覺。莎士比亞的《理查二世》在倫敦上演時,女王就擔心劇情會使觀眾聯想起她本人,因為劇中篡奪理查二世王位的正是女王的祖父亨利七世,她對周圍的大臣埋怨說:“這部悲劇在劇場和劇院裏演出40次了”。到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亂前,伯爵的一些同夥還專門來到演出此劇的宮廷大臣劇團,指定劇團在某一天(實際上是叛亂的前夕)重新上演這部戲劇。他們開出了高價,因為劇中有廢黜國王的場面,他們以此作為發動叛亂的信號。

    但是叛亂被平定以後,無論《理查二世》的作者還是演員和劇團,沒有任何人因為這個戲劇受到懲罰。如果同後N統治者進行比較,更可以看出女王的寬容:女王的繼任人詹姆斯二世就攻擊戲劇在舞臺上蔑視君王,這是“叛變和混亂之母”,英國內戰中克倫威爾掌權後所發佈的第一個命令就是關閉倫敦一切劇場。

    女王和戲劇審查官對莎士比亞戲劇也進行過干涉,《亨利四世》中的那個大胖子騎士,原名約翰·沃德卡斯特爵士,英國有一個同名的家族,所以審查時要求作者改換其姓名,以免引起那個家族的不快,於是被改成了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英國觀眾、包括女王本人都十分喜愛的喜劇人物,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於是女王下令讓這個快樂的老流氓復活並戀愛,這樣莎士比亞又寫了一部新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這些與其說是干涉,毋寧說是一種善意的幫助。

    女王對國家的治理更善於依靠智慧而不是憑藉暴力,表現出更多的寬容而不是專制。如果說,馬基雅維裏為現代政治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那麼,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就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最早實踐者。政治文明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人們常常強調民主和法治,不過,民主的真諦不只是少數服從多數,還包含著對少數派的寬容和尊重,法的正義性應當以人性和人權為基礎,暴力應當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智慧和寬容是現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為封建君王,伊麗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那個時代,她也為現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樣。 (文匯報)
 
[IMG]http://home.pchome.com.tw/web/helzone/981871_715372.gif[/IM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8 聲望 + 5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伊莉莎伯也是一個好題材,我有時間便搜集一些資料來介紹她。

關於埃塞克斯案件,我有點看法。他為人英俊、聰明,為人慷慨、勇敢,這數點我認同,年青時的他早已是立下軍功而廣受國民擁護,而培根也是埃塞克斯一手提拔上國會一職。不過此人過份高估了自己,而且也因為粗暴的性格而顯得與其他大臣格格不入。

在平定愛爾蘭之前,在一次議會中,埃塞克斯出言頂撞了伊莉莎伯,伊莉莎伯命令埃塞克斯立即滾蛋,而埃塞克斯不甘示弱,拔劍相向。這個可算是對伊莉莎伯十分不敬,而且已踏入更年期女性的伊莉莎伯來說,隨時也可以送他上倫敦塔困上一生,但伊莉莎伯還是原諒了他。

當愛爾蘭天主教徒暴動,埃塞克斯力陳要求伊莉莎伯派遣他出征愛爾蘭,當時伊莉莎伯是不願意,而培根也反對這項舉動。但埃塞克斯一意孤行,伊莉莎伯便要求埃塞克斯,萬一在愛爾蘭失利,除非接到命令,否則不能擅自撤退。

埃塞克斯在愛爾蘭因為指揮失當,英軍損失嚴重,這可算是英軍自無敵艦隊之役後的最嚴重挫敗。埃塞克斯當時放棄軍隊,隻身逃回倫敦,還衝進伊莉莎伯女皇的房間,當時伊莉莎伯正在梳洗,此舉行為也令伊莉莎伯盛怒.....但還是原諒了他,只是命令他在家中反省。

最後埃塞克斯在八百名狂熱的支持者擁護下,集合武裝份子希望革命推翻伊莉莎伯政權,但在首都得不到住民的支持,故以失敗告終..............最後是在斷頭台了結他一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4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7 聲望 + 4 枚  回覆一般留言

西班牙無敵艦隊真是一個悲劇...海上霸權就栽在英國手上了..拿破崙的艦隊好像也栽在他們手上(還是我看怒海爭鋒的關係?)
英國的海上霸權結束在2戰吧?....被飛機所取代.當德軍機隊轟炸倫敦的時候艦隊根本沒用...
不過英國的空軍因此也變強了..
 
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1588年的海戰的確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海上力量,但是英西之間的衝突還是不斷,伊麗莎白支持在加勒比海、亞速爾群島和伊比利亞半島附近走私的海盜進行反西班牙的活動,且也先後發動了數次對西班牙的遠征。

伊麗莎白的確是一位非常有才幹、有魄力的君主,造就英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之一,可是情景並不是如表面看來那般美好燦爛,在她統治末期,英格蘭經歷了許多考驗,先不論對外,中央官僚機構的腐敗、社會下層的貧困等等甚至宗教問題,都將對往後的英國造成巨大深遠的影響。伊麗莎白利用她強硬的統治手腕,在她在位期間,拒絕再對宗教問題作出回應,可是除了舊有的宗教問題外,清教徒強烈要求改革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檯面,這造成在早期斯圖亞特王朝,內政上一大問題與危機。
-------------------------------------------------------------------------
拿破崙在歐陸上的陸戰幾乎是戰無不勝,但是在海戰上卻屢次無法突破英國海軍,給予他沉重打擊的英國將領就是鼎鼎有名的海軍名將納爾遜〈Nelson〉尤其是在特拉法加戰役之後,法國實際上已無力進行海戰,英國在海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現在倫敦就有一個廣場命名為特拉法加廣場,裡面有一銅像就是納爾遜將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7 聲望 + 3 枚  回覆一般留言

Re: [原創]誰搬走了我的無敵艦隊

我想在資本主義的情況下,是會發生貧富懸殊的情況。在伊莉莎伯執政初期,英國一年國家收入只有30萬英磅,難怪海盜洗劫了西班牙的商隊一次,會得到高級的受封。

但英國取得海上霸權後,的確大量的商人擁入英國經商,這當然除了是英國在海上已擁有了優勢,最重要是英國有比較當時全世界更優質的法律。

例如英國由愛德華八世時定立的資產保障權 (即是近這一年某大國才定立的個人資產保障權) ,伊莉莎伯定立的工業法例,例如工人的最底工資,一天的基本工作時間,鼓勵兒童普及教育,這都是吸引外資投資的條件。

伊莉莎伯的獨裁引起了國會的不滿,這是事實。但『血腥瑪麗』年代種下的禍,統治權的混亂,天主教的干預政事,英國國內的中產階級多是信奉新教。這也是影響她執政的原因。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7 聲望 + 3 枚  回覆一般留言

  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稱得上是西方近代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事件,但並不能做為西班牙和英格蘭這兩國勢力消長的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因為1588年大海戰的失敗對當時最強大的西班牙帝國而言仍只是嚴重的局部性挫敗而已,教科書雖總是提到1588年無敵艦隊的失敗,卻沒提到在隔年的1589年時西班牙還是擊敗了一個更大的英格蘭艦隊。雙方的鬥爭一直持續到1604年,可以說是打了個平手,不論是在海上還是歐陸,英格蘭並未能佔上風。可以這麼說,腓力二世晚年的西班牙頹勢初現,但還是個強大的大國,而英格蘭當時雖然成為強國,但她成為大國的道路仍舊長遠,而且,與西班牙的連年戰爭和入侵愛爾蘭,也讓伊麗莎白為她的後繼者留下了個負債累累的政府。
  從國力強弱的轉變來看,1588年的英西大海戰的意義就顯得不是這麼重大,但就從當下來看,若1588年英格蘭艦隊戰敗了,不用說,十九世紀時最光榮的日不落帝國的時代可能就不會出現,或是要延後許多年了。
  敝人認為1588年英西大海戰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極大,但對於其帶來的歷史意義可能要做些修改。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3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發表於 10-11-20 18:57 聲望 + 3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4 14:02 , Processed in 0.02561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