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在華人地區 支那一辭 普遍被認為是貶意 一旦外國人用支那稱呼
馬上被華人圍勦 必須認錯道歉才脫身 但想請問 大家是否有研究這辭
還是只是聽人說 是貶意 就認為是貶意 看到喜愛旅行的網友 將大陸地區的文章
分類為支那 引來大陸網友留言指責 以此為起點 我們來探討支那是不是貶意
-----------------------------------
作者:Sop
格友平台先鋒於2008/10/09回應

你難道不知道“支那”一詞是對中國的一種侮辱性稱呼?

你使用這個詞用作文章分類,你是何用意?


我曾經問過我的日本朋友, 到底這個”支那”是怎麼回事兒? 她很無奈的告訴我: 原來我們都叫China ”支那”, 後來他們不喜歡我們這麼叫, 所以我們現在都改口了.

在'百度知道' 裡也有這麼一段: 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回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志中消失。( 其實那時他們是將”支那” 正式改為”中華民國”)


抗日戰爭以後,在于右任的倡議下,印度支那改為“中南半島”, 奇怪的是偏偏在 ”百度” 裡, 不認為印度支那是貶詞.



倒過來說, 日本人自稱”大和” 或 ”倭”. “倭” 字本來並無輕藐的意思, 中國人卻莫名其妙的非要人家覺得被貶不可. 然後網上就常常出現類似”我們絕對不容許倭寇叫我們支那” 等的奇怪說法, 都是心裡有鬼, 著著實實的表現了中國人的敏感,缺乏自信和粗魯, 沒有禮貌.

說實在的, 我這人有時真的很鈍. 我用”支那”來作文章分類的時候, 還真不知道支那這詞對中國是一種侮辱的稱呼. 到現在為止, 我明裡暗中也被質問了好幾次. 原則上, 我既沒侮辱中國的意思, 也不想拿我心裡的蒜皮小事(公開的)來作文章. 格友平台先鋒再次的質詢, 引起好友的注意, 特別提醒我一篇作者是清源的文章. 在這裡我就節錄一段, 希望能幫我們 把這個問題理得清楚一點.




對「支那」的誤解

中華文化就像夏日夜空中的銀河一樣璀璨奪目。然而,在文化的承傳之中總是有很多缺憾,讓後人難以理解甚至曲解前人的本意。雖然說文化在這個時代是這個樣子也是合理的,但是我想正本清源也未嘗不可。

我是支那第一人

自 從章詒和 女士的《往事並不如煙》(港版書名為《最後的貴族》)風行海內外之後, 康有為 先生的女公子 康同璧 先生始為我輩所知(最後的貴族——康同璧母女之印像)。說起 康同璧先生不能不提起她那首「捨衛山河歷劫塵,布金壞殿數三巡。若論女士西遊者,我是支那第一人。」的詩句來,然而這個「支那」卻是個麻煩的詞。大陸的朋友都知道,一段時間以來「支那」被認為是日本人對華人的蔑稱,在大陸的網路上幾乎人見人恨,其實是不是呢?我看可能不是的。

支那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呢?最早把中國稱為「支那」的並不是日本人,而是漢人自己。古代的印度、希臘和羅馬等地人稱中國為Cina,Thin,Sinae等,或以為皆是秦國的「秦」之對音。漢人從印度引進梵文的佛經以後,懂得梵文的人太少,所以要把佛經譯為漢文。高僧翻譯梵文佛經時,按照音譯把cina翻譯成「支那」,現在中國的佛經中還是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

佛教經籍中稱中國為支那,也寫作至那、脂那等。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師資之道》:「且如西國名大唐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無別義。」《宋史-外國傳六-天竺》:「太平興國七年,益州僧光遠至自天竺,以其王沒徙曩表來上。上令天竺僧施護譯雲:『近聞支那國內有大明王,至聖至明,威力自在……伏願支那皇帝福慧圓滿,壽命延長。』」

除佛經之外,在《全宋詩》中有幾處使用「支那」一詞的,但作者都是當時的僧侶。在其它古代文獻中用到「支那」一詞的也基本是與佛教有關的碑文或者禱文。可見,「支那」一詞起源於佛經翻譯是確切可信的。

佛經傳到日本後,也把「支那」這個詞帶入日本。由於發明「支那」這個詞的並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自己,所以可以排除日本人假借漢字的會意方式貶損中國的可能性。

其實,在滿清末年的革命者中有很多人使用「支那」一詞的,諸如: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這是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梁啟超也用「支那少年」為筆名。當時很多中國的革命家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自己,亦說明那時日本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應該是沒有貶義的。

關於「支那」一詞,中日之間還有一個「支那之爭」。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國號「中華民國」並沒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清政府倒台之後,中國內亂頻頻,各省獨立,南方的革命黨在南京成立了「中華民國」的臨時政府,但那時「中華民國」的範圍只限於南方數省,北方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中華民國」。此時清政府倒台,已不能稱中國為「清國」了;而稱「中華民國」也不合適,一是因為那時「中華民國」還不能代表中國全國;二是因為日本政府一段時間內並沒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放棄「清國」的稱呼轉而用民間慣用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支那」稱呼中國。1913年10月,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同時,日本表示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可是日本政府只是在中文的文書中使用「中華民國」,而在日文的文書中,則使用「支那共和國」稱呼中國。

這就開始了「支那之爭」。「支那之爭」的根本原因就是伴隨中國幾千年曆史的「華夷之辯」。中華正統把東方的異民族稱為東夷(日本人、韓國人),把南方的異民族稱為南蠻,把西方的異民族稱為西戎,把北方的異民族稱為北狄。中華和夷蠻國家的關係不是對等關係,而是上對下的朝貢關係。當新的中國政府以「中華民國」的稱呼出現的時候,已經武功強盛的日本不願為「夷」的思想爆發了!無論「民國政府」如何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改「支那」稱呼為「中華」,但日本始終沒有答應,那個意思就是「我怎麼稱呼你,是我的事,不用你來指手畫腳」。日本不用「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這個詞暗示這裡才是中央之國,這樣日本就成了「東夷」。二戰之後,由於日本戰敗,1946年日本政府向全國發出《關於迴避使用支那稱呼之事宜》的通告,此後「支那」這個詞完全從日本政府的公文、教科書、報刊雜誌中消失。中日間這場關於中國國號的爭論,在戰敗日本的全面妥協情況下徹底解決。


那麼「支那」一詞到底是不是蔑稱呢?我想造成大陸華人對這個詞彙非常敏感應該是日本的侵華戰爭,以及內地此類題材的影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惡狠狠的日本人用輕蔑的語氣說『支那人』」所造成的。那麼無論如何,我想這個問題主要取決於被稱呼人的感受,可能說者無意但是聽者有心,雙方都應該注意彼此的態度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中國在歷史上已經習慣於用蔑稱稱呼周邊的國家,對日本也是這樣的,比如「倭寇」、「倭奴」、「倭奴國」等等,廣東人現在也還是稱洋人為「鬼佬」,要想別人尊重自己,自己就要先尊重別人。我們是不是也要為此反思呢?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中國文字獄之「支那」篇 宸鋒

中國人云,使用「支那」含有侮辱中國的意思,見用「支那」一詞者,輕用言詞嚴正駁斥,重則暴跳如雷,恨不得殺人發泄怒氣。這支那」一詞,真是種嚴重的侮辱嗎?

中土自有文明(文字)以來,歷史約有三千年(號稱五千年歷史,是中國人的阿Q精神,一種逃避現實而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中國」、「中國人」成為流行用語卻是近代的事。舉凡中土歷代國家,有哪一國(朝)人是自稱「中國」、「中國人」的?還不是用「漢人」、「中原」這類種族、地域的稱呼,以區別于其他邊垂各國(族)。

說起「支那」一詞由來,最早也是中國人自己。古印度人稱中土爲摩訶支那(梵文Mahacina Cina),稱廣州為支那(梵文Cina)。宋史--「天竺國傳」中載:「天竺表來,譯雲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宋「高僧傳」中,卷二,「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載,印度俗稱廣府(廣州)為支那,名帝京為摩訶支那也。」

唐代由於交通等條件的限制,若走海路,廣州往往是多數外國人的登岸地,唐代廣州是中土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外國人往往把廣州誤為中土,而支那(Cina)就變成中土的名稱了。

梵文佛經,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洋人譯音是「China」,漢人從印度引進梵文的佛經,為方便傳播閱讀,所以把佛經譯爲漢文。梵文Cina則有「支那」、「脂那」、「至那 」等多種譯法。(現代的漢語佛經,還是用此類稱呼。)

中國人「認為」支那具有侮辱義,這脫不了與日本的恩怨情仇,所以必須釐清一下,日文中支那一詞的由來,該是是漢譯佛經傳到日本後,也把“支那”這個詞帶入日本。

雖是如此,古時日本因與中土交流密切,在外交上都按照中土的朝代名稱之,如大唐國時稱「唐」,使節叫「遣唐使」。到了明治維新時期,許多日本人崇洋,喜歡標新立異,按著洋文音譯把中土稱爲「支那」,這個稱呼居然流行起來,民間口耳之間、報刊書籍爭相使用。

這單純的譯音,何來侮辱之義?

清末國勢衰微,漢人不滿異民族(滿人)統治,多少「革命志士」揭竿而起,日本成爲革命家的「樂園」,許多人跑到日本流亡(尋求外援),往往剪掉辮子,不再承認自己是「清國人」,竟「套用」日本人的稱呼,自稱「支那人」,作為漢、滿之間的區別。

宋教仁曾在東京創辦了名叫「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誌,「民族主義革命家」章太炎曾在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亦即明亡於清二百四十二年),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梁啟超用「支那少年」做為筆名發表文章。秋瑾在詩詞中自傲為「支那第一女」。康同璧(康有為次女)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這些人用的這麼高興、這麼爽,足可見「支那人」一詞在當時,反而是漢人的「驕傲」,「清國人」才是種侮辱。

1912年後,清政權在中土崩解,一時之間「代表」中國的國號一大堆,清國已經不存在了,中華民國並沒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轉而用民間慣用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土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 「支那」稱呼中土。

1913年日本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日本在中、日官式文書書寫上,在中文的文書中使用「中華民國」,而在日文的文書中,則使用「支那共和國」。這與英美一樣,中式用「中華民國」,洋式用「Republic of China 」,反正都是各用各的,倒也相安無事。


「五四」運動開啟了反日熱潮,「支那」一詞在許多「愛國青年」口中不知怎麼變成了侮辱詞,紛紛要求政府迫日本人更改使用「支那」和「支那共和國」,要人家日文文書中,也要使用「中華民國」,要日本人不得以「支那」稱呼,迫日本人使用「中國」。

中國人自稱「中國」,含有天下之尊、中央之國之義。歷史上中土漢族立國的國家,以「中華」、「中原」自稱,是爲了區別周邊異民族國家的用詞。把周邊他國外人(族)貶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東夷指的就是日本人、朝鮮人。長久以來一直被迫將中土尊為「上國」的日本人,在國勢強大之後,怎還肯用「中國」這種隱含自己是東夷的用詞?

中國人野蠻、自大、驕傲個性表露無遺,自己搞阿Q精神自稱中國,意淫「中央之國」那種虛無飄渺就算了,還不準人用「支那」?總得講出一番道理啊!中國人搞文字獄的精神這時就徹底發揮了!

日語中「支」這個漢字有「末端」的意思;「那」這個漢字有「地方」的含義,中國人搞到最後竟然本末倒置,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這是漢文中的「會意」,忘了日本人「支那」一詞是外來語,是譯音,真是欲加之罪啊!又,「偏僻遙遠」又是怎麼侮辱「中國」了呢?那西方人用「遠東」(遠東是一個歐洲中心的地理概念),算不算是對東亞、東南亞、南亞的侮辱?

中國人認為「支那」具強烈的侮辱義,根本是仰面自唾,自取其辱,自己對「支那」賦予侮辱義。他人使用「支那」時,卻得遭到莫名其妙的文字獄,這是何理?中國人,你們可否解釋一番,「支那」是怎麼變成侮辱詞的?

別老是搞文字獄,說點道理來聽聽吧!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為什麼小日本叫我們支那??

發布者:李評  發表日期:2007-03-24 13:53:25.34
[支那」是梵文「秦」讀音的漢譯,是秦時代印度對中原國的稱呼。由去印度取經的中原國僧侶帶回國,作為外來語寫在經文上。而來到唐朝長安游學的日本空海弘法大師(778-835)等人,移植了這個新詞到日本。

空海在他的詩集《性靈集》中寫下「支那台岳曼殊廬」詩句,這可能是日本,最早用支那稱漢土的文字。平安末期(1156-1185)成書《今昔物語集》出現過「支那國」的名號。同時期(1106年)的《東大寺要錄》上也有「印度支那未嘗見聞矣」的話語。以上是天生日本人老古板,所學習到的常識。

由於這些只是學者的讀物,日本一般民眾並不接觸,而且絕大多數作者,照例用「漢土」和「中華」指稱中原國的事物,習慣隨各朝代稱漢土,為唐、宋、元、明等,所以「支那」一詞罕見於日語之中。

直到江戶時代一七一三年,羅馬人約翰,漂流到日本,學者新井白石奉命接待,他傾聽約翰講述世界的狀況,並據此寫了一本書《采覽異言》,是一本講解世界地理的書。他根據,約翰對中原國的發音「china」注上「支那」,從此開了日本實用「支那」的先河。

與此同時漂流到美國的日本人,也從美國人那裡學來「漢土」的新稱呼,他們在寫下「支那」時還特意加上「就是唐、唐土、唐山」的注解,可見當時大多數日本人還不熟悉「支那」這個詞。

這樣始皇帝的「秦」,傳入印度後變成了「支那」,一路逆流回中原國再輸出日本,另一路繞過歐美引進日本,由此在日本生下了根。

到了明治維新後的次年(1869),歌舞伎劇腳本作者默阿彌在作品《忘拿的樂》中,頻繁用「支那」和「支那唐山」,使「支那」很快流傳起來,並成為被廣泛應用的日語。

明治時代出身的文學工作者們,就在這種語感下長大。其時,一直屬於日本國文學範疇的漢學,被從新界定,其中絕大部分內容獨立出來,「回歸」它應處位置,就被命名為「支那學」。

此後,許多受「支那學」熏陶的日本學人對「支那」一往情深。詩人夏目耿之介(1890-1971)曾在《唐山感情集》的「敘」中這樣寫道:「對我來說,支那這兩個字本身就令我無條件地敬重酷愛…,支那就是china,支那兩字強烈地,充滿世界一流文化國家的傳統和歷史的神韻。」

日本人本來稱呼中國,通常是隨著朝代叫<唐、宋、元、明、清>之類。漢人自己和附近國家都是這樣叫,以前沒有人叫「中國」,到了近代,才學美國人改叫「支那」,本來也沒什麼輕蔑意思。不過,後來中國成了日本手下敗將,又是侵略的對像,「支那」一辭,才被無聊賴學者,影射是看不起中國之語言,而叫喊起來。

於今,在多數中國人對「支那」一詞反感,也有政客將「支那」視為蔑稱。都是出自極端派『中國民粹』政客,嘩眾取寵之造勢手段也。是漢人打敗「清朝」,建立「中華民國」自稱「中國人」以後,才變成政客嘩眾取寵,造勢之上乘手段也。

由於,這個原本中性之辭,已被極端派『民粹』學者操作,變成有了貶意之詞,所以多數日本人現在改稱「中國」了(除了罵中國的時候...)。不過在台灣,也有少數仇視中國的人,引用作為,輕蔑自稱「純中國人」之語。

原本,支那,是由 China音譯回來。因中國古代由絲路傳到歐洲國家,最多的物品,為絲綢與瓷器。故以瓷器(china:需小寫)來代稱中國(CHINA:需大寫)。而支那人就是指 Chinese (漢人),是尊敬應是榮銜。

支那,會被操作,變成受污辱感覺的另一因素,據說,是因歐美語系的某某國人字尾差異所造成,如;

* 日本人:Japanese、中國人:Chinese、

葡萄牙人:Portugese、美國人:American、

英國人:British、澳洲人:Australian、

西班牙人:Spanish等。

差異在於 ese 和 an/ian/ish 。在歐美國家中有不同含意。如同我國古代時稱呼,外國人;為蠻族、為蕃、為倭。含意是一樣。

但是,在學術界,一般都認為,歷史上支那一詞,並無貶義;

“支那”這個詞是漢人自己發明 (翻譯中的創造)。“支那”這個名稱,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原為“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漢人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為漢文,於是高僧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同為印歐語系的古羅馬稱中原為Sinoa,後來的英文中的China,和法文中的Chine,都是來自這個語源。

在很長時期內,“支那”是對漢人的尊敬,是榮譽。清朝時代,漢人處於滿族的統治之下,當時的日本,還是一個亞洲革命聖地,許多反清的仁人志士都在日本得到支持。在“中國”這個詞,還沒有被民眾公認之前,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稱呼,稱自己是“支那人”。如,宋教仁在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的雜志,梁啟超用“支那少年”為筆名,還有許多人,自稱“支那人”,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

sina與“支那”無關。在日文中“支那”的日語字母是<シナ> (羅馬拼音字母為:shina),同時,<シナ>漢語拼音的擬音讀法,是xina。

? 我們,長期來把中南半島…叫成為印度支那半島(indochina、indochine),印度支那者,就是說,這塊土地介於印度與中原國之間,“印度支那”中的“支那”也就是指中原,我們一直不認為,這是含有貶義的。

由此可證明,視「支那」為蔑稱之詞,都是自吹自擂極端派『民粹政客』,嘩眾取寵之故技也。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倭寇也不贬意。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原文由 fangshanxin 於 09-8-13 17:03 發表
倭寇也不贬意。

"倭"本身無貶意,但"寇"一詞是有貶意的,以此斷言直稱"倭寇"無貶意,實非討論之道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只能說惡意的民族主義真的很可怕,就可以將「支那」的含意給整個扭曲。雖然過去有碰過不少認為「支那」是貶意的稱呼,但在下怎麼廳都覺得「支那」發音很接近China,所以不認為那帶有汙辱性,要不然的話老美成天都在用「支那」汙辱人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覺得語言意思會就會隨著時代變化,當然,如果以過去稱呼沒貶意來宣稱現在的稱呼合理是有些奇怪的事情,如我上面所講,時代不同了。例如一些日本右翼刻意使用「支那」來貶低,那「支那」與些種族歧視者稱呼華人為「Chinaman」其實有同樣的意思。如果有人就算不理會那些問題要稱呼也可,只是將花一堆時間去解釋或討來不必要的問題罷了。

[ 本文章最後由 partridge 於 10-3-18 14:55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HOLMESLEE  我很贊同  發表於 10-3-21 17:58 聲望 + 2 枚  回覆一般留言

日本人本來稱呼中國,通常是隨著朝代叫<唐、宋、元、明、清>之類。漢人自己和附近國家都是這樣叫,以前沒有人叫「中國」,到了近代,才學美國人改叫「支那」,本來也沒什麼輕蔑意思。不過,後來中國成了日本手下敗將,又是侵略的對像,「支那」一辭,才被無聊賴學者,影射是看不起中國之語言,而叫喊起來。

於今,在多數中國人對「支那」一詞反感,也有政客將「支那」視為蔑稱。都是出自極端派『中國民粹』政客,嘩眾取寵之造勢手段也。是漢人打敗「清朝」,建立「中華民國」自稱「中國人」以後,才變成政客嘩眾取寵,造勢之上乘手段也。


-----------------------
請問該篇文說中國是日本的手下敗將,是指那一場?
甲午戰爭?那時日本叫中國為清朝,所以我排除甲午戰爭(日清戰爭)

那如果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勝敗難講,敝人甚至認為中日戰爭對日本可說是戰術與戰略均輸,而如果只以中國的角度來看,這場戰爭的確讓中國失去了不少國力,但是這並不能說日本就是勝利,因為日本當時發動戰爭的目的並未達成,戰略也未成功,反而中國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戰略大致可以說是成功的,所以我說這場戰爭不能只評斷是日本獲勝,而中國是認本的手下敗將一詞更不可能出現,因為日本最後戰敗,且損失了台澎和朝鮮半島等殖民地,再加上經濟破碎,可說是人財兩失,更不能說是日本獲勝了,

所以我認為該作者對戰爭判斷之草率實為令人驚訝,或許你會說是美國介入才使中國獲勝,不過這是謹以中國人的角度思維來看待,戰爭最主要還是達成經濟目的,而非是兩軍互相PK誰比較強,贏的就叫勝利,歷史上很多勝利國都是軍隊損失比較多,但綜合國力和達成目的都可稱之為勝利,像英國對抗納粹德國,不管第一次和第二次基本上都損失彼德國還大,但因為沒使德國達成戰略目的,還有蘇聯在斯大林格勒的慘勝,到反攻柏林都損失比中國還大,但因為達成政治和戰略目的可以說是獲勝,謹以日本前期戰術上的獲勝就評斷中國是日本的手下敗將可以說是非常沒有常識的,

其他方面我就不多說了,這種水準的文章實在該貼在政治版,一點歷史思維都沒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8# 21215421 的文章

其實中國會被認為輸,主要原因在於戰爭過程中,幾乎沒贏過,特別是到了戰爭末期的一號作戰中,還遭到日軍痛擊。反觀蘇、英,在得到美援後,卻能自力進行反擊,相比之下就會讓人覺得中國是輸了戰爭。
以世紀帝國來比擬的話,中國就像加入強隊的弱國,雖然一直輸,但沒被滅,最號靠著同盟勝利取得最終勝利。
不過,不管怎麼,反正同盟國贏了,作為同盟國一員的中國就是戰勝國(同理,波蘭、捷克也都被列為戰勝國),上面的說法,不過是一種情緒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話說薩丁尼亞王國在統一義大利時,也不是敗仗連連,要不是法軍夠猛、加里波底的紅衫軍夠強,恐怕薩丁尼亞還沒本事統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5 03:22 , Processed in 0.02699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