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0 03:17 編輯

太上感應篇   原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縠,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材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

這個是氣功師與其它派別的修士之內,一個流傳非常普遍的道家典籍

其內容主要說明「善惡對修行的影響與後果」,為修行者立下一種性情與道德的規範

文章本身其實不長,言簡意賅,可供常人細細的體會一種道德的道理





怕有人覺得古文閱讀不易
故在隨後附上網路資源「太上感應篇 直解」:http://book.bfnn.org/books/0507.htm




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0 01:44 編輯

《十善業道經》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豈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唸唸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複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複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贊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嘆。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複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複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複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複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複次龍王。若離貪慾,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複次龍王。若離嗔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嗔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無礙心,觀者無厭。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貞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譭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離粗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恆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恆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妄,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止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白話翻譯(轉載):http://www.zhenhua.org/article.asp?id=514


《佛說十善業道經》 白話解釋

  當時釋迦世尊向龍王說:所有一切眾生,因為內心思想不同的緣故,造作出來的善惡業也不同,由於這樣所以有天、人、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等六道的生死輪迴。龍王啊!你看這個大會與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種類眾生,是否各別不同呢?像這些眾生,沒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與不善的身業、口業、意業所致使的結果報應。

  心意沒有形色,不可看見或者拿取,只是虛妄不實的萬法影相集合所生起,畢竟諸法無主體,沒有真正的自我與自我所有的一切。眾生雖然各自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業,所現起的果報不同,在其中實在沒有能創作的主體。所以一切萬法的生滅變化,都是不可思議的,自己的本性如幻如化,有智慧的人了知以後,就應該修集福德善業,由這樣所產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的果報身心,都會很端正莊嚴,看見的人都會真歡喜而不會生討厭。

  龍王啊!你觀看佛的身相,是從修集百千億種福德所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莊嚴相,放出光明顯耀而遍照,光明遍覆與會大眾,假使有無量億的自在天王與大梵天王,他們所放出的光明也都會被佛陀的光明掩蓋而不能顯現;凡是有瞻仰如來身所放光的人,沒有不目眩眼花。你又觀看這些大菩薩,美妙的色身又莊嚴清淨,這一切都是由修集很多的善業福德所生的果報。

  這些天神、龍眾、夜叉鬼、乾闥婆音樂神、阿修羅鬼神、迦樓羅大鵬金翅鳥、緊那羅歌神、摩羅迦地龍等八部鬼神眾,都是有廣大威猛勢力的,也都是修集善業福德所生的果報。現在在大海中所有的水族眾生,形體顏色粗劣鄙陋,形體大小,都是由自己內心起各種妄想惡念,致使身口意三業做出不善的罪業,由這樣的原因,就隨著所造的惡業各自感受果報。你現在應當時常照我的話去修學,也應該使令一切眾生,了知通達因果報應,修持學習一切善業。

  你們對這些道理,應當有正見而心不動搖,不可再墮落在斷見與常見中,對佛法僧三寶能生長福田,應該生起歡喜心恭敬供養,如果這樣,你們也會得到人間天上的尊敬供養。龍王你應當要明白!菩薩有一個法門,能斷除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痛苦,是那一種法門呢?就是在白天夜間恆常憶念,思惟觀察善法,使令一切善法,在心內唸唸增長生根,不容允有一分一毫不善的惡念參雜在心裡,這樣就能使令各種罪惡永遠斷滅,善法日日圓滿,時常可以親近到諸佛菩薩,以及所有的聖賢群眾。

  所說的善法者,如果想要修得人身與天神的身體,或者要修證小乘聲聞羅漢的菩提覺道,或者要修證獨覺辟支佛的菩提覺道,或者要修證大乘的無上佛道,都必須依靠這個善法,做為修行的根本,才能修得成就,所以名叫做善法。這個善法就是十善業道,是那十種善法呢?就是所謂能永遠舍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龍王啊!如果能捨離殺生的罪行,就能得到成就十種脫離苦惱的善法,是那十種呢?第一:對各種眾生普遍佈施沒有怖畏。第二:時常對於眾生會生起大慈悲心。第三:永遠斷除一切嗔恨恚怒的習氣。第四:身體時常無病苦。第五:壽命會活得長遠。第六:時常會受非人類的鬼神所守護。第七:時常沒有可怕的惡夢,寢睡或者覺醒都很快樂。第八:滅除一切結怨,怨恨仇害自然解除。第九:不會墮落地獄、畜牲、餓鬼三惡道的恐怖。第十:命終後必定上生天界。就是這十種功德利益。如果能將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者,以後成佛時,就會得到佛的隨心自在壽命要長要短無障礙的果報。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偷盜的罪行,就能得到十種有保障而可信的善法,是那十種呢?第一:物質財產盈積充足,而且國王、盜賊、水災、火災、不可愛的敗家子,都不能消散毀滅。 第二:多數人會敬愛懷念。 第三:別人不會欺負。第四:十方的人都會讚美。 第五:不用擔憂會受損害。 第六:善良的名聲流傳遠布。 第七:處在群眾心無畏懼。第八:錢財、壽命、容色、體力都一切安樂,而且辯論口才具足沒有缺陷。第九:時常懷著佈施救助的心意。第十:壽命終了必定上生天界。就是這十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後成佛時,就能得證清淨大菩提的智慧。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邪淫穢行,就會得到四種智者所稱讚的善法,是那四種呢?第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器官,都很調順。第二:永久遠離糾紛諠鬧與內心的掉舉散亂。第三:受世人所稱讚。第四:妻子沒有人能侵犯。就是這四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後成佛時,就能得到佛身大丈夫男根隱密不露的藏相。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打妄語的罪業,就能得到八種天神所讚歎的善法,是那八種呢?第一:口常清淨,發出優缽青蓮花的香氣。第二:被一切世間人所信仰伏從。第三:所發的言語可成為證明,受人間天上所敬愛。第四:時常用愛語安慰眾生。第五:心意能得到殊勝的安樂,身口意三業都很清淨。第六:說話不會錯誤過失,內心時常歡喜愉快。第七:所發出的語言必受他人尊重,人間天上的人都會一一奉行。第八:智慧莊嚴殊勝,沒有人能超越制伏他。就是這八種,如果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後成佛時,就會得到如來真實不虛的語言。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兩舌挑撥的罪業,就能得到五種不可破壞的善法,是那五種呢?第一:得到不被破壞的身體,因為沒有人能傷害他。第二:得到不被破壞的家庭眷屬,因為沒有人能破害他。第三:得到不被破壞的信用,因為順於本份所修的道業。第四:得到不被破壞的法力道行,因為所修的道行很堅固。第五:得到不被破壞的善知識,因為不曾欺誑迷惑別人。就是這五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後成佛時,就會得到正信的眷屬,一切魔的眷屬,都不能阻礙破壞。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惡毒的口業,就能成就得到八種清淨的善業,是那八種呢?第一:所說的話不乖違適度。第二:所說的話都對人有利益。第三:所說的話必定契合真理。第四:言語詞句都很美妙。第五:所說的話都可以承受領會。第六:所說的話可以相信採用。第七:所說的話不會被人譏笑。第八:所說的話全部都是令人可愛,別人樂於接受。就是這八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以後成佛時,就會具足如來清淨梵音的聲相。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花言巧語的口業,就能得到三種決定不變的果報,是那三種呢?第一:決定被有智慧的人所喜愛。第二:決定能用智慧依照事實回答所問。第三:決定在天上人間所成就威德是最殊勝的,因為所說的話沒有虛妄不實的花言巧語。就是這三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以後成佛時,就能得到如來一切所授記的果報,絲毫都不會荒唐而捐棄。

  正覺:二乘人。正等正覺:菩薩。無上正等正覺:佛。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貪求慾望,就能得到成就五種自在滿足,是那五種呢?第一:身口意三業自在滿足,因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具足圓滿。第二:財產寶物自在滿足,一切怨仇盜賊都不能搶奪去。第三:福報德行自在具足,能隨心所欲,因為一切物品都能具備滿足。第四:國王的權位自在滿足,任何珍貴奇妙的寶物,各方都會來奉獻。第五:所獲得的物品都超過所希求的,甚至超過百倍的殊勝,這是由過去世不慳貪不嫉妒別人的緣故。就是這五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以後成佛時,在三界內是特別尊貴殊勝的,天上人間都會共同恭敬供養。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嗔恨恚怒心的意業,就能得到八種喜悅的心法,是那八種呢?第一:沒有損害惱亂的心。第二:沒有嗔恨恚怒的心。第三:沒有斗諍訴訟的心。第四:有柔順溫和本質正直的心。第五:能得到聖者的慈悲心。第六:時常作利益安慰眾生的心。第七:身體相貌端正莊嚴,眾人都共同尊敬。第八:以和氣忍辱的緣故,能快速生到清淨世界。就是這八種,如果能將這所修的功德,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以後成佛時,就能證得沒有障礙的心,觀看的人不會生討厭而起歡喜心。

  再說!龍王啊!如果能捨離愚痴邪見,就能得到成就十種的功德善法,是那十種呢?第一:能得到真正善心的快樂,得到真誠善良的善知識。第二:深信因果報應,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始終都不敢做惡業。第三:只專心歸依佛教,不再歸依其他的天神外道等。第四:把持正直的心正見的心,永遠脫離一切吉凶的疑惑羅網。第五:會時常生在人間天上,不會再墮落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第六:具足無量福慧,展轉增加殊勝。第七:永遠舍離邪魔外道,實行佛法聖道。第八:不起虛幻的五蘊之體而生身見執著,舍離一切惡業。第九:安住在無礙的正確見解中。第十:不會墮落各種的災難。就是這十種,如果能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以後成佛時,會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由自在的神通法力。

      當時世尊又向龍王說:如果有大乘菩薩能依照這十種的善業,在修持菩薩道的時候,能捨離殺生的罪行而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富有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長壽不會夭折短命,不會被任何一切怨仇盜賊所損害。

      因為舍離偷盜的罪行而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富貴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所獲得的一切都是最殊勝沒有人可以相比,都能具備積集所有諸佛的聖法寶藏。

      因為能捨離不是梵行的邪淫而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他的家人眷屬都能守貞節而順從,對他的母親與妻子,沒有人敢用淫慾心去看視她們。

      因為舍離虛誑的妄語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又能脫離眾人的譭謗,攝持如來的正法,依照他的誓願所希求,任何所做都必定能得到結果。

      因為舍離挑撥離間的話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裕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家庭眷屬都會和睦相處,有共同一樣的志向與歡喜,永遠不會乖違諍鬧。

  四不行業:一、不說是非。二、不聽是非。三、不傳是非。四、不得妄語。

      因為舍離了粗魯惡毒的語言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所有一切群眾,都會很歡喜歸依,所說的話都會被人相信接受,沒有人會違抗拒絕。

      因為舍離了沒有意義的花言綺語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所說的話都不會虛偽假設,眾人都會尊敬接受,又能善巧隨方應變教導,斷除各種疑問迷惑。

      因為舍離了貪慾追求的心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會惠施喜舍給眾生,信心慧解都很堅固,具有很大的威德法力。

因為舍離了嗔恨恚怒的心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同時能迅速自然成就了沒有障礙的心智,六根莊嚴美好,所看見的人都會生敬愛心。因為舍離了邪見顛倒的愚痴心又能實行佈施救濟的話,就會時常有充足豐富的財寶,而且沒有人能侵佔搶奪,永遠會投生在正見又敬信佛教的家庭裡,能見佛聞法,供養一切僧寶,時常不會忘失自己所發的大菩提心。這就是菩薩大士所修持菩薩道時,實行十善業,又能佈施救濟來莊嚴道行,所獲得的大利益。

就是這樣,龍王啊!舉出綱要來說,能實行十善業道,又用戒律來莊嚴大道的話,就能生起一切佛法真實的利益,又能圓滿所發的廣大誓願。又修持忍辱行來莊嚴大道的話,就能證得佛的圓滿音聲,又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能以精進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破除魔障怨結,深入佛法寶藏。又修持禪定來莊嚴道行的話,能產生憶念不忘、智慧、慚愧心、輕鬆安適。又修持智慧來莊嚴道行的話,能斷除一切分別所生的虛妄錯見。

又修持四無量心當中的仁慈心來莊嚴道行的話,對一切眾生就不會生起惱怒傷害的心。又修持四無量心當中的悲愍心來莊嚴道行的話,就會憐愍一切眾生,時常救度不會生厭捨棄。又修持四無量心當中的隨喜心來莊嚴道行的話,看見別人修持善行,內心不會嫉妒嫌棄。修持四無量心當中的舍離執著心來莊嚴道行的話,對於順心與違逆的境遇,都不會生起貪愛與嗔恚的心。

      又修持菩薩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同事、利他來莊嚴道行的話,就會時常勤於攝化一切眾生。
      又修持四念處的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善於修習四念處的禪觀。
      又能修持四正勤的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以此莊嚴道行的話,就能全部斷除一切不善的惡法,成就一切善法。
      又能修持四神足的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以此莊嚴道行的話,就會時常使令身心輕鬆安適快樂。
  欲神足─希慕欲樂。
  勤神足─精進無間。
  心神足─一心正念。
  觀神足─心不馳散。
  四神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

      又能修持五根的信心、精進、憶念、禪定、智慧來莊嚴道行的話,對佛道就會深信而堅固,精進慇勤不懈怠,永遠不會迷失忘記,心地寂靜安然調順,斷盡一切煩惱。
  五根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根:一、信根─信心生長。二、進根─精進生長。三、念根─憶念生長。四、定根─禪定生長。五、慧根─智慧生長。

      又修持五力的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來莊嚴道行的話,眾多的魔怨都會全部消滅,一切都無能破壞的。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能破三界之諸惑。
  五力:一、信力。二、精進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
  信力─信力能破邪信。
  精進力─精進力能破懈怠。
  念力─念力能破邪念。
  定力─定力能破亂想。
  慧力─慧力能破三界諸惑。

      又能修持七覺支的選擇正法、精進、法喜、輕安、憶念、禪定、行舍不著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時常善於覺悟一切萬法。
  七覺支:一、擇法菩提分。二、精進菩提分。三、喜菩提分。四、輕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舍菩提分。
  擇法菩提分─智慧簡擇法之真偽。
  精進菩提分─勇猛心,力行正法。
  喜菩提分─心生善法,而生歡喜。
  輕安菩提分─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
  念菩提分─時時觀念正法,令定慧均等。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舍菩提分─舍離一切虛妄法,而力行正法。

      又能修持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證得真實的智慧,而時常顯現在目前。
  八正道又名八聖道,是八條聖者的道法,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正見─正確的知見。
  正思惟─正確的思考。
  正語─正當的言語。
  正業─正當的行為。
  正命─正當的職業。
  正精進─正當的努力。
  正念─正確的觀念。
  正定─正確的禪定。
      又能修持停止散亂心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全部洗滌消除一切纏結煩惱。又能修持觀照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如實了知諸法空無自性。又能修持善巧方便來莊嚴道行的話,就能迅速修成圓滿有為法與無為法的法喜快樂。
      龍王啊!你應當要明白!這十種的善業,甚至能使令佛的十力,佛的四無畏,佛的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都能修得圓滿,所以你們應當勤修十善業道。
  佛十力: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
  何謂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法。
  佛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龍王啊!譬如一切城市、都邑、聚集的村落,都必須依靠大地才能安立居住,所有一切藥草、花卉、樹木、叢林、也都是依靠大地才能得到生長。這十種的善業道理,也如同大地一樣,所有的人類天界的善報也都依靠十善業而安立,一切聲聞阿羅漢果、獨覺與緣覺,以及大乘的菩薩行,一切佛法,都共同依靠這十善業的大地開始修起,最後才能成就各種的果位。
      佛陀說完這部經以後,鹹海娑竭羅龍王,以及大會的一切大眾,世間上的天神、人類、阿修羅鬼神等,都生大歡喜心,相信接受如法奉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0 01:40 編輯

《弟 子 規》原文

〈總敘〉: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余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

原文及解說(轉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06/08/206606_17736825.shtml




《弟 子 規》原文及解說   〈總敘〉原文: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解 說:
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他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更應努力的學習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各種經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學問。
     * * * * * * * * * * * * * * * * * * * *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茍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茍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解說: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溫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于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于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里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么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后,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么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著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溫和愉悅,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于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嘗嘗,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溫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并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孔子說:“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松一口氣,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逝后,為什么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么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 * * * * * * * * * * * * * * * * * * *
  〈出則弟〉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后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說: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么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已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后,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 * * * * * * * * * * * * * * * * * * *
  〈謹〉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后有急 借不難

  解 說: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后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著,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棱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棱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里,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斗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于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圣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 * * * * * * * * * * * * * * * * * * *
〈信〉原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茍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于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 說: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奸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于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 ,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里卻歡喜接受,那么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于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于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 * * * * * * * * * * * * * * * * * * *
  〈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仆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 說:
對于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 ,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 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 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于自己作惡,如果過份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 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 * * * * * * * * * * * * * * * * * * *
  〈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解 說:
同樣都是人,類別卻不一定整齊,就一般說,跟著潮流走的俗人占了大部分,而有仁德的人卻顯得稀少。對于一位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仁者說話不會故意隱諱扭曲事實,臉色態度也不會故意向人諂媚求好。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進步,過錯也跟著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者,無形中就會產生許多害處,小人會乘虛而入,圍繞身旁,事情就會弄得一敗涂地。
     * * * * * * * * * * * * * * * * * * * *
  〈余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墻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圣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圣與賢 可馴致

  解 說:
對于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份,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于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圣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后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步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墻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臺要擺放端正,在硯臺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后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齊以后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圣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里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圣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步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圣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9 18:29 , Processed in 0.02279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