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4-3 15:46 編輯
素問序言
啟玄子王冰 撰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鹹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雲世閥。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岳,非運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于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鹹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
漢堡註
最前頭,是用古文經典來破題
簡單的說,就是一名叫作「王冰」的人,覺得這本書不錯,簡單又富含道理,可以反覆重覆的去鑽研。
而其它的養生文獻考證不易,而且亂寫亂改,不然就是抄襲改名,讓他頭很大,所幸看到這本經書,救了他。
最後就是他整編黃帝內經的一個過程整理,他將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合編成一部
原本黃帝內經(18卷)、素問(9卷)、靈樞(9卷),三者是分開來的,他統編成了二部:素問、靈樞
途中他訂正錯字、縮簡文義、刪減贅文、去其繁雜,取其精華。 (聊天記綠,總會有很多的廢話)
文末就是希望大家推廣,還有時間的記錄 (唐朝唷~~)
就這樣
===================
註二
金庸小說裡寫的九陰真經中,其中有一段口訣: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成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送,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就是出處於這裡
===================
註三
許多黃帝內經的內容與五行有關係,參見下方之《五行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謂的五行並非五種物質,而是五種狀態與運行方式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材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五時 | 平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夜半 | 五節 | 新年 | 上巳 | 端午 | 七夕 | 重陽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體 | 筋 | 脈 | 肉 | 皮 | 骨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悲 | 恐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無名指 | 小指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覺 | 色 | 觸 | 味 | 香 | 聲 | 五液 | 泣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臭 | 羶 | 焦 | 香 | 腥 | 朽 | 五氣 | 筋 | 血 | 肉 | 氣 | 骨 | 五榮 | 爪 | 面 | 唇 | 毛 | 髮 | 五獸 | 青龍 | 朱雀 | 黃麟/螣蛇/勾陳 | 白虎 | 玄武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雞 | 豬 | 五蟲 | 鱗蟲 | 羽蟲 | 裸蟲 | 毛蟲 | 介蟲 | 五穀 | 麥 | 黍 | 禾 | 米 | 豆 | 五果 | 李 | 杏 | 棗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五常 | 仁 | 禮 | 信 | 義 | 智 | 五政 | 寬 | 明 | 恭 | 力 | 靜 | 五惡 | 風 | 熱 | 濕 | 燥 | 寒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祀 | 戶 | 灶 | 霤 | 門 | 井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未·戌·丑 | 申·酉 | 亥·子
|
========================================
一些簡單易懂的五行學
資料來源: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kaiyun.china.com/zh_cn/np/11062069/20100526/15953333.html
http://www.herb-dew.com/info/view.asp?id=31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四方: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
五行生剋
隔一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跳二相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五行僅有五種關係:克我、生我、我、我生、我剋
【五行生剋制化宜忌】
木:木旺得金,方成棟樑。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幹;火弱遇水,必不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
再註
(請詳細駐解內容的一個關鍵字:北京中醫藥大學 曲黎敏教授)
漢堡因為是在網路上看了她的影片,再將她說的一些言論註記到黃帝內經裡的
對註解有興趣的人,可以到網路上看看她的影片,她說得真的很驚釆
黃帝內經為一種「養生」之書
依資料(曲黎敏之講座)的中醫定義來說,中醫有二個定義:
1.「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漢書.藝文志)
2.「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
生生之具即:使生命廷長之工具。
古人云:長生久視。
就是說,不管人不管活到多老,人的眼不花、耳不聾
這是一個「生命質量」的問題,例如老人痴呆,固然是活久了,但它的質量就出了問題
傳統醫學強調要讓生命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就是重質大於重量
它希望透過一個養生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標
養生怎麼養?
《養》在古字為「一人趕著四隻羊,在放牧。」,養的內涵就有愛護與放牧的意思。
首先你要愛護自己的生命,再來你要牧養他,牧養即為自由自在地去生長
怎麼自由自在地去牧養他呢?
在傳統養生裡,它提出四種方面
1.養性情:首先要有愉快
2.養睡眠:
3.養居處:
4.養房事:
一般造成現代病的三大原因
1.情志不遂:也就是性情出現很大的問題 (壓力壓迫身體)
2.暴飲暴食:也就是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性
3.缺乏運動:現代人許多人是死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關養性情
傳統醫學並不是叫人不生氣,光是不生氣是沒有用的
它非常強調,在解決任何問題時,一定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要很到位
養性情之方式在黃帝內經第一篇有提到:「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
人都想恬淡虛無,但事實上,人在人生之中,很難做到恬淡虛無
所以傳統文化講求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是說:
在解決人生困境時,無論如何都要尋找到一種方法去對應它才可以
故古有云:止怒莫若詩
假如你的性情比較暴躁,容易暴怒的話,那麼傳統文化他讓你去學「詩」
古代人喝酒是為了能寫詩,要陶醉到一種微醺的境界,然後能寫出詩來
透過教育,透過讀詩來放鬆自己的心情
古有云:去憂莫若樂
古代的吟詩都是吟頌的,能夠放鬆我們的心智
以五行來說,五臟對應著五音與五聲
有關養睡眠
睡眠是一個大問題,以生命角度來講,睡眠與長壽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
故黃帝內經裡有談到幾個要點
1.睡子午覺(23-1、11-13)
子時覺為了陽氣的生發,午時覺是因為陰陽交替的時候必須保持一個休息的狀態
2.睡丑時覺(1-3)
養肝,重要要素
3.睡寅時覺(3-5)
氣血全身輸布的時候
有關養居處
古有風水學,但風水學是另一學問,故不在此深論
古有云:「室大多陰、臺高多陽」
故以傳統思維來看,客廳可以大,但是臥室是不可以大的
這是跟人的氣是密切相關的,如果房子太大就會耗人的氣
那又該多大才算合適呢?
陽光從窗戶照進來以後,正好它那個光線打到床沿的前綠,即可。
也就是一個陰陽對半,在家裡形成一個太極之象。
若室大多陰會怎麼樣呢?
古有云:多陰則厥
厥就是四肢厥逆症,就是陰氣太重,就是手腳冰涼
手腳冰涼就是,心主血脈出現一個很大的問題。以中醫來說,就是一個心氣大虛之象
手腳冰涼的女孩子,比較容易讓人憐惜,覺得她非常地乖巧
用中醫的理論來解釋,像這種女孩子,很乖巧的這個像是什麼呢?
實際上是由於她身體的原因造成的,因為她心氣不足、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即血打不到未梢,所以她手腳是冰涼的
像是這種女孩子,基本上就比較地溫順,談戀愛時,她很溫順什麼都聽你的
但是若結了婚以後,把她養得很好,慢慢的,她就會主意很正,因為她心氣足了,心血也旺了
這就是大家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去看到很多東西
古有云:多陽則痿
痿症即四肢無力症,四肢就比較痠軟
古有云: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
這裡有個含意:不要培養自己那種奢侈、享受的習慣,還是要多運動
不處大室,即不要老在屋子裡待著,再大的房子也要出去走動才是可以的。 (不要太宅!)
有關養房事
很簡單,一種陰陽合諧
當我們把自己調理好了,但是人在人生當中,並不是只有一個人活著的
人們是一種社會的群體,所以要跟別人保持一個和諧
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要達成一種合諧
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
郭玉是個大醫家,他說:腠理至微。
中醫來講,腠理指的就是我們的肌膚腠理,就是皮膚,代指生命。生命是一個至微至秒的東西。
郭玉說:隨氣用巧
治療就相當於巧,望聞問切,就是切而知之謂之巧。你要根據你的氣,去把握這一切。
郭玉說:毫芒即乖
一點點針石之間,就是那怕給別人扎針(針石之間)
有一點點問題,都會出現很大的錯誤。(毫芒即乖)
就是在治療當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很細緻,而且是很細膩的過程
那醫者意也的意思,後世的醫家也都在談論這個問題。
實際上,不同年代或不同人對這個定義的理論,可以說是關係到每個人的醫術的高低的問題。
理解的層面不同,他的醫術的高低就很不一樣
實際上,醫者意也它涉及到一種悟性、感覺和神明的問題
西方強調「形」的層面,它把人當作機器,所以就可以像對待機器一樣在人身上,看看怎麼樣去修理它
但中醫不是這樣,中醫強調氣和神的這個層面
所以它說:粗守觀,上守機
《機》字在古文裡,左邊一個木,上方兩個絞絲,下方一個戍字
戍是一個武器,上方的絞絲代表一種原始意象,也就是臍帶
它真正的內含就是當小孩子出生以後,切斷臍帶的那一瞬間叫做《機》
臍帶是一個先天與後天連接的一個東西,肚臍在中醫裡就叫做神闕穴
機在醫者意也,它的意思,尤其是在把脈當中,全是那一瞬間,全方位對人生命的一個感悟
這是不可言說的,只意會而不能言傳的一種理解
為什麼講到這個呢?
在東西方的學問當中有著很大的不同
西方就是要定義一件事情,這個東西是什麼。而中國文化卻不這麼做,它會告訴你,這個東西像什麼。
中醫的脈學上:春脈浮,有魚之遊在波 (詩中畫)
春天就是我們的陽氣,陽氣慢慢地生發起來了
這個魚從水底躍在波上,那種情景就像浮脈一樣
所以現在中醫老師教學生都會強詞一種自然的感覺
再談到扎針,扎針要取穴位,雖然取穴有它的標準取穴法
但是真正的上醫在扎針的時候,他會強調「氣血」,因為每個人的氣血都是很不一樣的
若厥症了,氣血上不來,穴點可能就要比別人錯一個位置
這就是醫者意也的東西,必須感受到那個氣的到來
所以傳統當中,扎氣有一種說法叫作「候氣」,就是一定要等待氣的到來
氣血不旺和氣血旺的人,他的取穴是肯定不一樣的。氣血旺的人就可能往前衝了一段,不旺的人
總結一下:
人是最複雜的系統,所以中醫是不可能簡單的
我們一定要改正一些關念
例如:缺鈣補鈣。這到底是不是一種簡單性的思維?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缺鈣補鈣的話
真正的補能否補進去的問題,就是所有的補都要看你有沒有一定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你如果沒有消化和吸收能力,補什麼東西都是補不進去的
一定要注意一個重點:養生不是吃補藥是養生
現代人條件好了以後,常以為去買大量的保健品,好像是去養生
實際上《黃帝內經》都在強調一個要點:一定要建立起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才是養生的要點。
補充資料:
《後漢書.郭玉傳》
郭玉者,廣漢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
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高亦隱跡不仕。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
玉仁愛不矜,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而醫療貴人,時或不癒。帝乃令貴人羸服變處,一針即差。召玉詰問其狀。對曰:「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夫貴者處尊高以臨臣,臣懷怖懾以承之。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針有分寸,時有破漏,重以恐懼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猶不盡,何有於病哉!此其所為不癒也。」帝善其對。年老卒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