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
扶桑號
艦史:
扶桑級戰列艦,是日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該級共有兩艘,扶桑號(Fuso),建於吳縣海軍造船廠,1912年3月11日開工,1914年3月28日下水,1915年11月18日竣工。山城號(Yamashiro),建於橫須賀海軍造船廠,1913年11月20日開工,1915年11月3日下水,1917年3月31日竣工。
在1910年的日本造艦計劃中,扶桑級戰艦原本要建造8艘,由於預算被刪減,只完成了扶桑號及山城號。
山城號是日本自行設計的第二艘戰艦,雖然改良了扶桑號的缺點,但是整體而言仍舊不理想,是故完成後原本還有兩艘同級的姊妹艦被重新設計為伊勢級戰艦。日本海軍造艦史上有許多因設計不良而浪費資源與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號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龍驤號航母可說是另一例)。
扶桑級的主炮採用與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相同的360mm主炮,但由四座雙聯裝增加為六座雙聯裝,火力增加50%,防護也比金剛級增強了不少。作為代價,航速降低到22節。同舊式戰列艦區別,其炮塔採用中央軸線佈置。一號二號炮塔在艦橋前方;三號炮塔在一號煙囪前;四號炮塔在一號和二號煙囪之間;五號六號炮塔在後主桅後方。這樣佈置的缺點是沒有改造的餘地。後來在三號炮塔上佈置水上飛機彈射器時發現可利用的空間十分狹窄。山城號的彈射器佈置在四號炮塔上。1935年大改造之後,取消了一號煙囪。在一戰之後,日本海軍總結英德日德蘭海戰的教訓,發現在遠距離艦隊炮戰中,甲板的裝甲防護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級的甲板比較薄,這是一個致命弱點。1935年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失敗,以及1936年華盛頓條約期滿作廢之後,日本海軍開始對舊戰列艦進行改造。
兩艘戰列艦服役之後,均加入日本海軍戰列艦第一戰隊。1927年,山城號進行了第一次的現代化改裝工程,完工之後,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國侵略作戰:如澎湖、秦皇島、舟山群島、青島、旅順、大連及高雄港均曾出現她的蹤跡。1935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號與扶桑號開始有明顯的差異(如第三號主炮山城朝後,扶桑則相反)。1938年一度被編入後備艦隊,負責官兵訓練方面的任務。
二戰初期,由於日本海軍燃油儲備緊張,均在柱島泊地“待機”。後曾經作為艦載機空襲的練習靶艦使用。中途島之役時,山城號曾參與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島的攻擊任務,之後到1944年9月以前,她成了日本海軍各兵科學校的教育訓練艦,期間曾入塢加強防空火力,防空機槍多得驚人。戰爭中期,由於日本海軍航母損失慘重,曾經計劃將這兩艘戰列艦同伊勢級一樣改裝成“航空戰艦”,但最後未果。1944年萊特灣大海戰時,扶桑號和山城號均加入西村艦隊,預備於10月25日通過蘇裏高海峽,對美軍在萊特灣的登陸艦隊實施炮火打擊。於25日淩晨在蘇裏高海峽口遭到奧登多夫指揮的美國海軍賓夕法尼亞、馬利蘭、加利福尼亞、田納西、西弗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分別於1944年10月25日0430時和0419時沉沒。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山城號多半擔任支援作戰的任務,很少投入第一線作戰。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級戰艦在二次大戰爆發後,已屬於老舊的艦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級戰艦——大和級戰艦大和號已服役(武藏號正在興建、信濃號將準備開工,最後一艘正在籌備中),扶桑級戰艦早已從弩級戰艦的地位中除名。
1945年8月31日,這兩艘戰艦從日本海軍序列中除名。
性能諸元(改造前後對比):
標準排水量 30600噸/34700噸
滿載排水量 35900噸/38536噸
主 炮 六座雙聯裝360mm主炮
副 炮 16座150mm火炮
吃水深度 8.69米
長 度 202.69米/213米(全長)、192米/210米(水線)
設計功率 40000馬力/75000馬力
設計航速 22.5節/24.7節
艦 員 1193人/1396人
續 航 力 8000海裏/14節
扶桑號風景畫
山城號風景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