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如果納粹勝利(三)


(總共有五大篇,30章,由於每篇有不同的主題,故另開主題發文)轉載:由德國軍事中心同意,經敝人轉載核准。
(內容校字已完成)

大德意志與軸心


一些相當小的國家,在政治上萎弱無能,在經濟上連成一氣,生息於大德意志的統治或控制之下,這便是萬一納粹勝利時戰後歐洲的圖畫。不過,納粹知道「歐洲新秩序」的政治安全與經濟進步將視非歐洲世界的形勢如何而定。為維持他們對歐洲的統治計,納粹曾表示:願意與其他列強妥協,而成立一種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暫行辦法」。當他們提議成立這種妥協辦法時,納粹宣稱將世界改組為若干個政治上受支配,經濟上大體自足的大區域,這並非德國計劃的產物,而是舊式國際分工崩潰的必然結果。

據納粹說,成立大區域性集團之趨勢開始與百年以前,而且始作俑者不是德國。1823年美國宣佈的門羅主義實為「生存空間」政策的「典型」楷模,而現實的泛美洲大團結只是這個「生存空間」政策的現代版本。大不列顛於1932年渥太華會議時組成了一個帝國特惠區域,不過它的交通保證不是英帝國各部分間地理的鄰接,而是英帝國對海洋的統制。日本正在傾全力企圖在東亞成立一個「大區域經濟」以遂其自利的野心,就其海陸軍能力所及的範圍盡量擴展。納粹甚至說蘇聯自成立以來亦一直推行「生存空間政策」。納粹認為這些區域集團(除蘇聯外)應該可以互相承認彼此的權利,而和平相處。自1931年以來,軸心國這股新興的「生存空間力量」一再設法說服西方列強放棄其霸權野心,容許「生存空間」的重新分配。不料西方列強堅持他們支配世界的權利,以至引起這次大戰。所以納粹這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百年來為爭「生存空間」而反對「稱霸性帝國主義」的鬥爭之延續。照納粹的說法,德國同意戰後的世界由幾個大「生存空間」集團組織而成,而各集團互相尊重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幾個大區域集團構成的這個世界體系全靠納粹替少數國家派定的地位而定。這幾個集團大概將分別以德國、意大利、日本、美國及英國為中心。

即令這種納粹的式的世界劃分是可取的、可能的,這個建議亦不免與納粹的一切「和平方案」一樣具有相同的許多缺點(限制)。在此出我們不妨再指出:納粹的思想和政治經濟計劃與斯圖卡轟炸機同為他們手中的武器,而且同樣可以操縱自如。他們編出那些計劃去為一個「更高真理」服務,這個真理便是「德意志民族利益」。如果他們願意與美國講和,納粹可以稱讚「西半球的防衛」,到明天他們可以同樣毫不費事地翻臉聲斥「西半球防衛」為貪慾無厭的帝國主義。納粹主張各區域集團和平共存於互相合作的建議,也不過是一種宣傳德國「溫和合理」的策略而已。既然納粹帝國主義毫不諱言其最終目的是使德國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最高權力,那麼這種「各區域集團和平合作」的建議又安能保障各國不受納粹帝國主義之侵略呢?所以柏林企圖將戰後世界變為一種各個力量不等、勢力不均的「生存空間」集團的聯立體系,與納粹的世界觀實無衝突之處。德國之所以成立德意日軸心同盟、簽訂1939年8月的德蘇協定,並極力將各小國拉入它的政治經濟圈子,其目的不外乎努力實行其世界政策。這個政策的另一面是設法削弱並破壞那些不在德國世界體系內、而被納粹視為競爭者或敵人的國家。納粹這些政策如果成功,將使大德意志與軸心體系成為世界的重心。如欲窺見戰後納粹世界的輪廓,必須檢討「歐洲新秩序」與另外兩個軸心夥伴的帝國主義計劃之關係如何。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繼上一章續)


未來德國殖民地的首要任務是作納粹歐洲經濟的附屬物。德國將發展其殖民地以求補充歐洲糧食與原料之不足,同時作為銷納大德意志工業產品的市場。至於納粹德國擬在歐洲各國現有的殖民地中將哪些據為己有,有資料稱英國在1938年曾試探過將比屬剛果與葡屬安哥拉讓與德國的可能。但如試分析殖民地局勢便不難看出,德國倘若勝利,會將非洲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日本已經將荷屬東印度、及太平洋與遠東其他列強殖民地劃入「大東亞共榮圈」。德國將來至少在短期內不會和日本爭那些殖民地,不過它會支持荷蘭與法國,以限制日本,免其毫無顧忌。也許將來因美國的反對,納粹不能攫得英法荷三國在西半球的屬地。北非,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與利比亞,屬於意大利和西班牙之殖民地要求範圍,也許德國至少在短時內不會公然與意西爭奪。但除此外的全部廣大非洲似乎可以滿足納粹野心至相當時期。所以納粹如果勝利,德國的殖民地發展路線似乎是成立一個非洲的德屬殖民地大帝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將結束前,若干德國人的確曾主張德國應建立那樣一個大非洲殖民帝國。德國最知名的殖民地問題專家保羅·柳迪文博士於1917年著「中歐與中非」一書,其中有這樣的話:「無論前瞻如何,又一件事是明顯的。如果德國沒有殖民地政策(Kolonial Politik),德國絕無參加世界政治之理。自從新發現時代到如今,只有殖民地列強或不竭不盡的巨大帝國如俄國和美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發生作用。一個國家如無殖民地,其世界經濟活動是不可想像的。」柳迪文博士認為「小的殖民地如青島,甚至非洲的老殖民地,均無足取,因為在戰時德國無法保護它們」。他主張德國應該限制其殖民地於非洲。他說:「如果在中部非洲佔有一大片領土,東濱印度洋,西接大西洋,那可以為德國的殖民活動貢獻最好的機會。這一片大領土必須包括德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喀麥隆、德屬東非及西南非洲,並將這些地方並成一個整體,通過比屬剛果、英、法、葡的南非殖民地。為了政治的理由,這個德國的中非之確切疆界暫不確定較好。關於此事已有擬定的建議書,但目前必須嚴守秘密。我們現在只需指出一點:在民族方面和經濟方面,德國的中非洲將來可以滿足一切。」

在納粹管理未來殖民地的各項計劃中,他們準備嚴格地、徹底地應用其種族理論。關於這一點,納粹的宣傳是就當前的政治目標而隨時伸縮改變。例如,當希特勒責備法國使用非洲土著軍隊佔領魯爾地區時,他痛抵黑人為「半猿猴」。但在討論對待非洲土著人民的政策時,納粹卻宣傳一些最利於他們的建議與理論。保羅·柳迪文聲稱「德國的種族理論不主張各種族的價值有差別,只承認各種族的品類有差異;而根據種族的特性,德國是促進各種族發展的最佳民族。」

有趣的是,納粹的殖民地問題作家嚴厲批評英法比等國統治殖民地的行政方法,他們指摘英法比荷諸國對待土人「嚴酷而不合理性」,而且諸國發展其殖民地經濟資源的方法又不足以使白種人獲得一切可能的利益。在另一方面,這般納粹作家極力渲染當年德意志帝國在非洲及海洋洲的殖民活動成績何等輝煌。據納粹的宣稱,德國的殖民地政策最適合非洲黑人的特殊心理和「種族特性」,在經濟上又最有成效。一般來說,納粹相信舊式德國殖民地組織恰到好處,今後仍繼續施行。他們稱德國這種殖民制度為「父性統治制」(Vaternal Authorilorianism)他們認為這制度可以保存土人的部落形態,土人社會組織的思想及酋長的權威。在將來德國殖民地制度下,土人只視德國統治者為當地各部族與各組織所構成的等級體系中的最高一層,而德國殖民地的行政長官(總督)只是各酋長與各小酋長的金字塔體系之頂端而已。據納粹說,權力在上,責任在下,那是非洲黑人已承認的原則。因為「上邊有權、下邊有責」正是納粹的組織原則,所以將來德國殖民地的一切均可以有最好的發展。納粹特別具體指出,他們將來決不強迫土著人民信仰耶穌教而摧毀土人的根基他們也絕不向土人宣講他們(土人)與歐洲人是平等的。德國將不許土人在任何理由下離開殖民地而到歐洲去。「不過,有色人得在其故鄉享受充分的生活權利。土人不得成為德國公民。德國的種族法律將施行於各殖民地。」依納粹的計劃,土著學校不得教授任何「歐洲事件」,否則土人會知道歐洲為文化發展的最高峰,而喪失他們對於自己能力的自信心。但,德國在它的殖民地,一方面將培植當地的文化,一方面將教導土人「一種瞭解歐洲文明的入門知識」。在原則上,土人不得入高級學校與大學受教育,德國將專為土人設立特種劇院,電影場,及其他遊戲與娛樂場所。納粹這種方案將與「民主殖民地政策所宣傳的反種族的平等主義」恰恰相反。(赫希特博士 Gunther Hecht 1938年12月所撰《殖民地問題與種族思想》。赫希特為國社黨種族政治局的專家)

(第三篇完,第四篇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四、殖民地的重新分配

殖民地和殖民地方案在納粹的戰後世界計劃中佔有巨大而重要的地位。納粹在這個問題上時常修改傳統的德國政策。1870年拿破侖三世在色當戰敗被俘後,法國皇后歐仁妮曾譴秘使,懇求以法屬印度支那讓德,請德國勿割取阿爾薩斯和洛林,俾斯麥說「吾人不欲獲得殖民地,因為德意志之有殖民地,猶如波蘭之窮貴族,粗襯衫尚且不得,卻常披貂皮外套。」然而俾斯麥在位時亦未嘗不欲取得殖民地,只是普法戰爭後德國的首要任務題是孤立法國,倘急求殖民地於海外,必見妒於英國,同時鑒於移居海外的德國人動輒忘卻祖國,為外人同化,因此俾斯麥不願以有限之精力作無限之犧牲。但他仍允許卡爾·彼得斯(Karl Peters)領導的、非官方的德國殖民運動派自由活動。彼得斯於1882年創立德國殖民協會,但俾斯麥自己最初不表示態度,直待他依據法蘭克福條約建立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德國後,始提出德國的殖民地要求。同樣的,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國社黨政綱「25點」中的殖民地要求,1933年後並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自1936年以來,希特勒本人開始提出殖民地要求,認為那是第三帝國的一項主要需求。一戰結束後,德國殖民地全部被改為別國的委任統治地,照凡爾賽條約第119款,德國「將它對海外屬地的一切權利與財產所有權」讓與各戰勝國,德國政府在其殖民地的一切財產亦須無償交出,但德國政府為購置或建設那些財產所負的一切債務,及為發展各殖民地所負的一切債務,仍然負責。德國人民在這些殖民地上的私有財產也按照凡爾賽條約第121款及297款乙項,由戰勝國得「保有或清理」。當納粹於1933年取得政權時,德國的殖民地運動早經獲得德國各種集團的支持,1922年間約有12個殖民運動團體與較老的殖民協會合併而組成德國「殖民地運動協會」,繼續為要求恢復德國舊有的殖民地而宣傳,1925年又出現一個「殖民學會」,在各大學的教授與學生中間宣傳德國必須有殖民地之理論。

納粹於1933年上台後不久,即成立了德國殖民地運動同盟,將上述各團體及其他組織——如1882年創立的德國殖民地協會、1922年成立的德國退伍軍人殖民地運動同盟——統一合併,以期宣傳工作能更有效。其目的在求自給自足與重整軍備的第二個四年計劃開始後,納粹政府在國內外展開猛烈的殖民地恢復運動。放第一炮的是戈林將軍(他父親是德屬西南非洲的一位殖民地官吏),於是有許多納粹要人隨聲附和,最後希特勒親自出馬,在紐倫堡國社黨代表大會向全世界宣佈德國要求恢復它的殖民地,德國需要殖民地作它一部分的「生存空間」。於是德國的殖民地運動組織依照納粹官方的新政策進行了一番改組與加強。1933年成立的德國殖民地運動同盟在1935年夏秋間被解散了,取代它的是國社黨殖民地部,其主持者為1919年前曾任德國殖民地軍官的埃普將軍(Ritter Von Epp)。1936年又經過一番改組,國社黨殖民地部與該黨其他部門如各種青年組織、宣傳部及勞工陣線的關係,以及它同政府部門如外交部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了。1936年至38年間,納粹加緊其殖民地恢復宣傳工作,在國內舉行了無數的公開講演、特別集會及殖民地展覽會,開始以款項津貼在原德國各殖民地的納粹組織。在南非聯邦,納粹尤其積極宣傳煽動將德屬西南非洲歸還德國的運動。

1939年前,納粹殖民地運動的特定要求為恢復德國原有的殖民地。納粹的辯護論點是:(一)德國有收復舊有殖民地之權利;(二)歸還德國的殖民地可以消解凡爾賽條約的一項不平辦法,因而有利於國際合作與和平。他們認為德國需要殖民地以銷納其過剩人口。埃普將軍於1935年6月17日對德國殖民地運動同盟演說:「我們的殖民地要求,今日可以用兩個字包括:麵包和榮譽」(《泰晤士報》1935年6月19日)。

1933年以後,納粹除了「德國榮譽」與「過剩人口」兩項藉口外,又新添兩項要求殖民地的理由:德國需要原料和市場。遠在1926年,當協約國與德國討論關於戰爭賠款問題的道威斯計劃時,沙赫特博士首先提出一種理論,說「原料之獲得」與貨幣問題及殖民地佔有密切關係,1928-1929年討論楊格計劃時他又重申其理論。1933年,德國代表又將這套理論向倫敦的經濟與貨幣會議申述。這套理論不久便掩蓋了德國要求殖民地的一切其他經濟理由。

自1933年至1939年間,納粹對於殖民地在他們的世界經濟方案中的地位趨於明朗。照納粹的見解,大德意志必須有大片的殖民地,不僅因為無殖民地便不成為一個強國,並且因為殖民地的佔有給一個國家許多好處。納粹現在不再說「德國要殖民地以移居過剩人口」,因為大多數殖民地不僅不適宜於白種人的大規模居留,而且照納粹看法,白種人如在各殖民地大規模地居留,在種族觀點方面「亦有弊害」。國社黨殖民地政策局局長施諾克(Panl Schnoeckel)曾撰文說明「大規模的殖民在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德國將來只可派出相當數目的德國人到殖民地留居,求其足已開發殖民地的資源而已。不過他們又宣稱殖民地可以為德國那些富於冒險精神的青年找到一個發洩精力的出路,使他們獲得必要的經驗,成為「世界政治」中的好手。另一位關於殖民地要求的納粹名作家洛巴赫(Paul Rohrbach)於1935年著《德國的非洲》一書中有這樣的話:「我認為,如果相信非洲是德國小農移居的良好地方,那是完全錯誤的;所以如果認為我們舊有的殖民地可以安置『幾百萬』德國移民也是完全錯誤的。白種人應該——德國人尤應該——在非洲過一種比黑人更高級的生活,應該從事更好的、更獲利的勞作,應該生產更有價值的物品。黑人是天生繁殖於非洲的土人,白種人在非洲的移民應該為一種『質的居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繼上一章續)

上述各種帝國主義觀念於1938年到1939年間,被糅合成為「亞洲新秩序」的口號,其意義是以日本,偽滿和中國的經濟「合作」為基礎,建立日本的霸權。但德國1940年在歐洲的成功給日本帝國主義者樹立了榜樣,於是東京又創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新口號。所謂「大東亞」之「大」究竟含義如何,日本人拒絕下一確切定義,用意雖然在使其有伸縮性,以便因時制宜,盡量包括廣大土地在內。日本的代言人曾聲明「大東亞」包括若干南洋地方,亞洲大陸的一部分,甚至大洋洲亦包括在內。「大東亞共榮圈」又暗示日本將控制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太平洋各島,甚至澳洲與紐西蘭。其它各地如東西伯利亞,越南、泰國、馬來半島、緬甸甚至印度與西藏亦可包入。

這種席捲東亞的野心恰恰適合日本各形各色的帝國主義利益,因為日本陸軍主張大陸拓展,而日本海軍提倡在海洋上南進。倘若環境順利,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者,還可以兼有世界性的內容。在政治方面,日本野心家認為這個龐大的帝國可以將日本、華北與偽滿作為「凝結不散的核心」,以東京為其中心,在其四周圍繞著一群衛星國家、附屬國、保護國和殖民地。將來這個大帝國各部分的政治形態將依照日本現時用以完成其征服與支配的各種方法與方式。將來會出現一些類似內蒙古德王的傀儡「自治」政府,在這些傀儡人物的左右佈滿日本的軍事、財政、政治等「顧問」。將來會有一些屬國被日本用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協定束縛手足,其安全受日本的「保護」,其外交政策受日本的指揮,如泰國和越南。如果日本勝利,太平洋各島大概全將變成它的殖民屬地,略如台灣與朝鮮。

日本這種體系將為現代殖民地制度與古代封建關係的混合物。日本企圖作各附庸國的主人,各屬國將貢獻物品與服務,而日本以它的海陸軍「保護」它們。為實現它這種野心使命計,日本的海陸軍必將大加擴充。這個「大東亞」當然不僅是一個政治的聯合帝國,並且是一個「共榮圈」,換言之,是一個經濟配成整體的區域,其物源的開發與使用是受日本人的支配,並為日本人謀利益。

日本為「大東亞共榮圈」擬定的經濟方案,其實施程度遠不如納粹德國的「歐洲新秩序」,不過日本的計劃足以預示它將來的行動,況且日寇的成就雖比納粹還差。亦如納粹在歐洲一樣,日本帝國主義者最大目的在求東亞的經濟發展「化整為零」,配合成一個以日本為中心的滿足日本的經濟體系。因為日本缺乏充足的糧食,原料亦不足供它正在擴充的工業,所以日本規定的第一項工作是發展東亞的礦產與農業資源,並設法使農產品與礦產品銷售於日本市場。日本又欲攫取東亞各國作為日本的市場,為獨佔這些市場計,日本決定用特別的貿易與通貨協定牢牢地控制那些國家,用日本資本、並在日本支配下,在各地方分別發展各種工業。

日本經濟方案已經在偽滿洲做最大規模的試行。當1937年末,日寇在偽滿建立「滿洲重工業企業公司」以促進煤鐵的開採,及飛機和汽車生產。偽滿政府向南滿鐵道公司購得5個公司,包括昭和煉鋼廠(Showa Steel Works)53%的股票,及滿洲煤礦公司、滿洲金礦公司、滿洲輕五金公司與道和(Dowa)汽車製造公司等4個公司的統治股權。後來,這些計劃均因無法實現而不得不縮小,例如汽車與飛機製造因無法取得外「國」訂貨而停辦,而海上運輸的缺乏、日籍勞工與工程人員的薪資過高,及設備的不充足,亦為實行計劃的大困難。據日本方面自己的宣傳,日寇在偽滿的經濟計劃,其進展及有限:1938年在撫順與本溪湖設立人造石油廠,松花江上游與鴨綠江設立若干水電廠,在所謂「東邊道」(吉林通化地區)新發現一點煤鐵資源等等。此外還成立了幾個新公司,如滿洲採礦公司、滿洲錳礦公司、滿洲電器化學公司、滿洲人造燃料公司。

日本在偽滿的投資至1939年已增加到30億日元,但其經濟計劃的發展因戰爭在歐洲爆發而停滯,因為這些計劃依賴德國的程度甚大(日本靠滿洲的大豆換取德國的機器),再則關東軍發展重工業的政策對滿洲的農業經濟妨害頗大。日本企圖為自己的經濟利益、並在自己的經濟支配下擴建偽滿工業一事實際上成就甚少。

在華北與內蒙古(日寇將察哈爾與綏遠劃入所謂內蒙「自治」政府所轄區域),日寇特別注重開發棉、煤、鹽、鐵與羊毛資源。華北煤礦的藏量亦屬世界最富之一,據估計約有2000億噸,其品質亦佳。日寇已接收華北各重要煤礦,除了若干外國資本經營者在外。紗廠、麵粉廠與羊毛貿易完全落入日寇之手,由日本私人公司或軍部經營。

由於戰事、水災、中國人的反抗、交通困難及資本缺乏等原因,日寇在華北的活動結果並不佳,不過日本所採取的措施足以代表其野心。日寇在內蒙古的作為亦如在華北一樣,是野心大而成就小。在華中與華南的佔領區內,日寇的活動情形大致與在華北相同。日寇接收了各種工業,如紙煙廠、水泥廠、毛棉紡織廠、造紙廠、玻璃廠等,成立了一個偽「華中興業公司」,股份由日本政府、日本各銀行與日本公眾分別認購。該公司下面又有一些附屬公司,分別經營電器、自來水、制絲、地產及航運等事業,此外更設有若干特種公司,如華中鹽業公司、華中航空公司、華中絲業公司等。

日本在擬定的「大東亞」其它區域內也曾企圖建立其經濟優勢,結果亦不見佳。這些區域將來在所謂「共榮圈」所佔的地位如何,將視其物產的性質及日本的需要如何而定。越南有重要煤礦,無煙煤的藏量據稱有200億噸,鐵礦品質亦佳,但數量甚少,不足供大規模工業化之用。越南的錫和森林產物頗豐富,例如硬木、漆、油、鎢、鉛、石墨、硫酸鹽礦、鋅鉻均有,但數量不多。越南亦產樹膠、銅、銀,其胡椒、桂皮、咖啡、干椰肉、植物與棉花相當豐富。越南的農產品以稻米、玉米、大豆、蓖麻為甚。越南如並入日本的「共榮圈」,大概仍繼續作原料的供給地,當地的米、煤、鐵、錫與橡膠可出口至日本,日本則將工業製成品銷往越南。

自1932年立憲革命以來,泰國的民族主義頗為抬頭,且有求經濟自足之趨勢。但日本在泰國將採取它在別處實行的帝國主義政策。泰國淪為日本的經濟附庸後,它的米、錫、橡膠與麻栗木將為日寇利用。泰國亦如越南,而比越南更可作為日寇向西南拓展的前進站。

荷屬東印度每年供給全世界橡膠消費總額的1/3,全世界錫消費總額的1/5,全世界石油消費總額的1/19,並且幾乎獨佔世界金雞納霜的生產。其糖、煙草、橄欖油、堅性纖維、氫氧化鋁、干椰肉和香料出產亦豐富,將荷印並入「共榮圈」,實為日本夢寐以求。

菲律賓群島的主要出口品為糖、椰干、可可油,這些東西對於日本用處甚小。因為菲律賓的農業向來是應美洲市場而發展的,因此日本對菲島農業作重要的調整,使其產品適合日本需要。日本一旦將菲律賓納入它的「共榮圈」,菲島發展輕工業的企圖很容易會被日本摧毀。菲律賓既不易發展自己的重工業,則日貨在菲島的銷售自當增加。

日本專家期望建立一個「日元集團」,以便將上述各地並成一個「共榮圈」。如果此計劃成功,日元將成為「大東亞」區的支配通貨。日寇在中國各淪陷區如偽滿及華北若干地方所實施的辦法可以作為例證。在這些地方,日寇成立的傀儡政府設有偽「中央銀行」,發行鈔票。各地方的通貨主要為那些銀行發行的鈔票,與日元並用,且按日寇定的匯率兌匯。偽滿與中國各淪陷區的偽「中央銀行」可以用日本銀行發給的存余作為當地通貨的準備金。但日寇在其佔領地同時濫發鈔票及軍用票,以致當地的通貨異常混亂。

在東亞成立一個「日元集團」的念頭已成為日本的一個牢不可破的狂念。日本帝國主義者人為這事對與日本的福利有莫大的關係,並且是保證其繁榮的唯一源泉。日本會努力設法穩定各「日元集團」國的物價;在理論上亦會視各種輔助通貨(例如偽滿的鈔票,偽蒙的鈔票,偽北平聯合準備銀行的鈔票,偽南京中央準備銀行的鈔票,以及日寇在華中,華南發行的軍用票)可以與日元兌換(譯者按:日寇為操縱金融、吸收物資,在各佔領區隨時改變各種偽幣與日元及「軍用票」的兌換率,故中國淪陷區貨幣之異常混亂,原因不僅為黑市的存在,日寇的故意操縱亦為一大原因)。

如此看來,日本的方法在本質上與德國一致,在形式上與德國不同。日本把貿易協定放在次要地位,而更依賴直接支配。一個「大東亞共榮圈」之建立,等於要在佔地球1/5的面積、又有5億種族及複雜的人口之區域上,建立7000萬日本人支配與指揮的經濟協調,雖然日本民族自信其「種族優秀」能夠愉快勝任,但這工作對於它們來說仍然未免太大了。

在社會方面,「大政冀贊運動」頗提倡刻苦與平等,不過它認為人民生活的改善非一朝一夕的事,而須待諸將來。這運動主張削弱貴族與富人的社會的和政治勢力。在文化方面,「大政冀贊運動」主張恢復日本固有的哲學與道德。據這般日本宣傳家說,這種文化可以使整個東方團結於一些共同理想構造的精神之下。日本自誇「大東亞共榮圈」的最後目的在將相互依賴的各國團結起來,在日本領導下成為一個大區域集團,達到經濟自足。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包括地域那麼廣,資源種類又那麼多,可見日本極想在地理和經濟現實中為它的野心找基礎。但是,在這「共榮圈」內勞工缺乏訓練,技術與經理能力亦差,而日本自己又缺乏可以自由運用的資金,所以這「共榮圈」是在沒有經濟自足的基礎。也許日本可以與納粹德國商定特別辦法,以解決它缺乏資金的一部分困難。日本也許可以與德國成立「物物交換」協定,如同1939年以前偽滿與德國所締結的。但是戰後的大德意志(即令德國勝利)自己需要原料,也不會有甚多的過剩資金可以幫助日本。日本與德國所處的地位大致相同,「大東亞共榮圈」和「歐洲新秩序」即使成功,亦將同病相憐而陷於經濟竭蹶與經濟壓迫中。日本如繼續在「大東亞共榮圈」之外各處爭取出口市場,必然引起更尖銳的競爭與惡感。日本如在政治上成功,其後果亦大致相同。它的「大東亞共榮圈」本身便含有國際矛盾的要素,甚至對德國矛盾的要素。納粹的「歐洲新秩序」(如果成功)必然伸入近東,已達印度的邊境。大德意志必將關切它的附庸或友邦如法國與荷蘭之殖民地。在中國,日本不能避免與美國的矛盾。美國對太平洋的興趣日益增長,又豈能讓日本御用的「大東亞」高枕無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三 日本與「大東亞共榮圈」

日本既為軸心的一員,它的亞洲擴張計劃自然得到德國的公開或暗示支持,但德國在歐洲的成功不一定既是日本在亞洲的成功。德國如果勝利,它不一定會支持日本的一切要求,但我們可以假定,就勝利的納粹德國需要盟友而言,德國會傾向於鼓勵日本的擴張。在這個限度內,「歐洲新秩序」會加強日本建立亞洲「新秩序」的運動。

日本的擴張方案完全包括在建立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企圖之中。「大東亞共榮圈」這個名詞似乎是一件標有「德國製造」字樣的商品,像是日本人從德國借來的一套觀念,其實並不盡然。在明治維新後的30年之內,日本已開始它的帝國主義擴張生涯。1895-1896年的中日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展的第一步,結果它獲得了台灣並控制了朝鮮,終於1910年加以吞併。1904-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東三省獲得了立足點,逐漸發展南滿鐵路,並控制鐵路沿線地方。日本利用一戰的機會參加同盟國作戰,攻佔了德國在中國取得的租借地青島。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惡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如果中國接受這些條件,必定變為日本的附庸或屬國。由於中國人民的反對,及美英法的外交壓力,日本不得不撤回其一部分條件,但它在中國仍保有若干特權,不過這些特權經1922年華盛頓會議削減。

此後六、七年的所謂「大正德謨克拉西(民主)」時期,日本在國內推行了比較和平而民主的政策,議會制度漸見加強,政治和公民權利亦有擴充,並且有若干社會改良與勞工改良見諸實行,日本的知識階層漸受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思想影響,歐美的觀念在這些知識分子中間傳播。在這六七年間,日本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佔有相當份額,變為世界重要工業國家的一員。其出口貿易、尤其是紡織品的銷行,在世界各處日益發展。日本這時是國際聯盟的一個積極會員國,在國際勞工局的會議中尤其活躍。

然而在這些年中,日本的許多領導人仍繼續要求拓張日本領土。他們的主要論點不外「日本需要更大的土地以容納其逐漸增加的人口」、「需要原料和市場以支持其日益發展的工業」。日本的批評者卻指出反駁的事實:1、日本到台灣朝鮮及中國東三省的移民人數非常少,可見日本所稱「需要新的領域以銷納過剩人口」的理由不能成立。2、因為原料的生產者願意將他們的過剩原料售給任何僱主,因此日本國家據有原料與否並不是實現工業化的攸關問題。3、日本人口增加的主要理由為工業化,而工業化又提高生活標準。

不過日本方面依然繼續宣稱以下論調:日本人口為7000萬,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73人,其密度比任何其他大國都高。日本的鐵礦微不足道,而其紡織工業須從外國進口棉花和羊毛。日本人以欣羨的態度指出英美法蘇佔有廣大的人煙稀少地區,而四國共有世界80%以上的棉花、76%的石油、74%的煤、70%的鐵。日本表示希望它的困難能以和平方式經過國聯機構獲得滿意解決,但是自1929年以後,日本方面這種和平態度逐漸消失。1930-1933年間,世界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社會動盪給日本的陸海軍集團和壟斷工商業的各種反民主力量造就了他們期待已久的機會。他們打倒了國內的自由主義派及和平主義者,而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對中國東三省的大侵略。日本軍閥與財閥又利用1931-1933年間西方各國的經濟和政治彷徨情形建立所謂「滿洲國」,並擴張到內蒙與華北。1933年,當國際聯盟譴責這些行動破壞國聯盟約時,日本竟退出國聯。

「九·一八事變」為日本帝國主義新擴展的第一步,隨後又逐步擴大其活動於華北,建立各種傀儡組織,以便奪取中國的北方各省。日本軍閥-財閥集團對中國東北及華北的經濟開發投資達數十億日元。隨著日本軍隊逐步侵入中國領土,不獨日本軍部和大資本家集團,連日本人民亦幻想「可以在日本支配下、為日本利益、建立一個龐大的經濟帝國」。日本的國家經濟愈趨於擴充軍備和對外的軍事侵略,邊愈趨於依賴擴充軍力和對外的軍事侵略。日本人民雖然為賦稅的激增與生活費用高漲所苦,但也接受軍閥和資本家的帝國主義方案,作為解決日本許多國家問題之出路。

1937年,日本採取了第二步更大的帝國主義行動,靠它與德意締結的反共協定之支持,於7月7日發動「盧溝橋事變」,並向中國國民政府提出最後通牒。中國政府拒絕了它的最後通牒,日本於是對中國進行「不宣而戰的戰爭」,一直到今天(1942年)還未停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帝國主義運動已不僅是為它漸增的人口求出路,為它的工業尋求原料與市場的問題,也不只是那惡劣著名的1927年《田中密奏》所謂「自衛」的問題。(註:田中義一為日本首相。1927年夏,日本政府曾召集一個「遠東會議」,田中出席參加討論。該會的紀錄未公佈,《田中密奏》據說即是此次會議討論結果之述要。這些結論主張日本用「鐵血政策征服中國的滿洲與蒙古,以為征服世界之初步)。日本現在的要求是根據一種狂妄觀念,即認為日本命定要在亞洲乃至在世界負起一種「歷史使命」,日本必定要做亞洲人反白種人的領袖與保護者。1933年日本荒木貞夫大將(General Sudao Ahaki)的一段聲明可作為例證:「東亞各國現在成為白種人壓迫的對象。已經覺悟的日本帝國不能再容許白種人繼續壓迫亞洲各國。日本民族必須具有那種精神與威力,使整個歐美世界深知亞洲的真精神,亞洲的文明,亞洲的仁道。日本民族必須進一步對他們(歐美)表現日本的使命。讓歐美人民認識,讓世界認識日本在這裡——認識日本正在負起全部亞洲的責任。」

在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所謂「亞洲人的亞洲」之大亞細亞神話與「拯救人類」的「世界使命」之神秘觀念合而為一。近雄籐澤(Chikao Fujisawa)教授所著《日本人與東方哲學》書中的話可以代表這種思想:「日本天皇……即為聖主,會認為他的神聖責任不僅在愛惠保護日本人民,並愛惠保護呻吟於苛政與困苦下的外國人民。我們必須記得天皇本人以一身負起安定天下之責,天下即全世界的古稱。所以,他的道德的和政治的影響力,必須嚴格替天行道……」。

除此種狂妄情形外,日本還流行一些種族主義理論,其來源似為納粹思想。日本軍官土肥原賢二於1938年說道:「日本曾忙於滿洲事件;現在正忙於中國事件。在東方一切國家中,只有日本能夠負責執行那個使命,因為最善吸收現代文化的是日本。現在從事保存東方文明的精華(即印度的佛教文化中與中國的儒家文化)作為國民生活之基本要素的又是日本而非印度或中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西班牙與大西班牙主義

在軸心體系的歐洲等級體中,西班牙所佔的戰略地位僅次於意大利,然而西班牙在軸心中扮演獨立角色的希望比意大利更少。西班牙的要求與野心,只有當它們能夠供納粹做工具時才會有效。

「大西班牙主義」的近於空泛模糊的觀念可以概括西班牙現在的帝國主義野心。若干大西班牙主義者認為,西班牙的地理為止與文化傳統決定了它要在西地中海、非洲及拉丁美洲扮演帝國的角色,這些大西班牙主義者追念查理五世的帝國光榮不能忘懷,於是視德國為西班牙的「天然」盟邦。另一派大西班牙主義幻想西班牙將領導歐洲與南北美洲的諸國,組織一個強大的天主教兼拉丁民族集團,以對抗新教派的歐洲和美國,使後者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退居次要地位。照大西班牙主義的意見,西班牙必須依照長槍黨(Falange)綱領改組國家的社會經濟體系,以實現其帝國主義方案。長槍黨綱領,或曰法朗琪主義,是西班牙型的法西斯主義,自巴枯寧與第一國際時代以來,它在西班牙的勞工運動與革命運動中已經有相當的根源。亦如法西斯主義與納粹主義,法朗琪主義主張將工人與僱主聯合而組成層層銜接的從屬關係,以節制工業關係。法朗琪主義的另兩項目的是盡量用自足經濟的辦法發展西班牙的經濟,以及利用對外貿易維持帝國的經濟關係。

經過1936年至1939年的內戰,西班牙一直是民窮財盡,國勢削弱,內部分歧。大批的土地已成荒廢,全國牲畜至少有三分之一已經毀滅,無數的工人被殺死、監禁、或放逐出國。西班牙食糧不足,原料缺乏,物價高漲,飢餓與痛苦隨處皆是。下半夜經濟改造的工作因政治與社會分化而更形困難。佛朗哥西班牙包括了許多不同的政治派別,其中有卡洛斯派保皇黨和波旁派保皇黨,主張西班牙完全脫離西歐影響的「傳統主義者」,支持傳統主義派的為軍隊、地主與天主教會。法朗琪主義者自己又分為兩派,一派傾向意大利法西斯,一派親近德國納粹。傳統主義的基礎在北方的納瓦雷省,法朗琪主義勢力以務農的卡斯蒂裡亞省為大本營,而兩省均極閉塞,與外界交通極少。另一方面,加泰羅尼亞人與巴斯克人都是從事工業和航海者,他們使西班牙國家與歐洲及世界各地發生聯繫。所以除了社會經濟的分歧以外,西班牙還有各省與各民族要求在國內自主的鬥爭。西班牙的帝國主義美夢與這些內部分歧互相牴觸,而且這種帝國野心也無相應的經濟力量做基礎。

在農業與礦業上西班牙誠然有生產潛力,但它的出口品主要為蔬菜、水果、堅果、軟木,若干礦物如銅、水銀、鎢砂。1936年前西班牙工業化的進程甚速。但它的紡織工業及其他工業部門主要以本國市場為對象。在礦業及公用事業方面,法、英、比利時資本占支配地位。西班牙缺乏重工業,其經濟與意大利的經濟是相互敵對的,但與德國經濟可以補充,1939年以來納粹始終著重宣傳此點。

納粹的戰後歐洲經濟方案將西班牙劃入補助性後方之內,在那裡工業只佔次要地位,僅供當地的需要。在這種情形下,如果沒有德國的支持,建立所謂大西班牙帝國無異於白日做夢。不過納粹也利用這傾向,鼓勵大西班牙主義以抵制意大利帝國主義,並藉以掩飾納粹勢力對拉丁美洲的滲透。現在的需要和將來的無把握使西班牙既需要依靠德意,又需仰賴英美。西班牙曾向英國、阿根廷和美國接洽借款,又將礦產品售給德國,這個羸弱而頹敗的國家為發展所迫而玩兩面逢迎的把戲。不過,二戰中的西班牙正在期待納粹的勝利以便實現它的全部野心,那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因為有上述種種理由,如果納粹勝利,西班牙在德國霸權之下奉命唯謹的從屬地位必定比意大利尤劣。亦如意大利的情形一般,這裡面藏伏著戰後軸心體系內部矛盾的種子。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一、意大利與法西斯帝國主義

意大利方面討論「新秩序」的言論,總是認為意大利在戰後世界將是與德國處於平等地位的,並必將獲得巨大的勝利分贓。所以意大利的要求與野心對於納粹戰後世界的組成頗有重要關係。意大利外交目的如德國一樣,可以追溯至少到19世紀。自意大利完成國家統一以來,它的外交目的始終如一:1、被稱為列強之一;2、統治地中海及亞得裡亞海;3、在非洲與近東建立一個大殖民帝國。墨索里尼將這些目標變為更確切更狂妄的政策,在意大利人民面前,在世界面前,以戲劇化方式將恢復古羅馬威力的思想演成為一個大法西斯帝國的追求。法西斯意大利在非洲與近東追求的「生存空間」(Spasio Vitale)具有相當的伸縮性,不過就其局部的輪廓而說,已經大得可觀。法西斯黨徒要求「收回」法國南部的裡維埃拉和薩伏伊。他們要求一個非洲帝國,西起於摩洛哥與大西洋,東止於埃及和紅海沿岸的肯尼亞。他們要求近東的廣大地區,從達爾馬提亞經愛琴群島和希臘而至敘利亞、巴勒斯坦,以及更東的若干地方。如將上述非洲與近東各地區囊括於意大利版圖內而成立一個帝國,即無亦恢復古羅馬帝國的最重要最基本部分了。

意大利法西斯帝國主義的悲劇(也可說是趣劇)是它自己承認意大利沒有做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意大利缺乏煤、鐵、錳、錫、銅、木材、橡膠、棉花、石油及許多種別的必要原料。1937年意大利國內產油14260噸,進口石油225萬噸。意大利控制著的唯一重要油田在阿爾巴尼亞,其產量可能擴充到每年30萬噸。離意大利最近的石油來源地是羅馬尼亞和伊拉克。1935年到1936年間國聯對意大利的制裁雖不完密,已足使意大利人民覺悟到意國在工業和軍事方面依賴國外供給的程度是何等的深遠。這個教訓使法西斯黨徒更深深感覺意大利是一個「無」 的國家,必須設法在國外征服物資富饒的地方,以補救國內的貧乏。國聯制裁的經驗亦加強了法西斯努力發展運用國內資源的決心。1936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宣佈「意大利歷史上一個新階段」即將開始,該階段中支配一切的最高觀念是在短時期內使意大利經濟完成最大可能的自主。為達到這目標計,政府設立了一個「自足經濟最高委員會」,採取辦法以減低農業進口,增加棉花,小麥和羊皮的代用品,擴大土地墾殖,規定最低限度物價並補貼生產者以提高生產。為防止投機操縱並管制主要農產品的分配計,政府設立一些強迫總庫,規定生產者必須將他們的產品交付各總庫,並限定除這些總庫外,任何人不得向產品所有者收購產品。

意大利為經濟自足運動所代價頗不小,法西斯政府為它增加了巨大的財政支出,意大利人民因它付出更大價格購買麵粉與其他生活必需品。意大利誠然變為歐洲位小麥產量第三的國家(蘇聯第一,法國第二),但仍須由外國進口小麥。意大利的米與玉米生產誠然增加了,但它的肉類、油類等仍不能自足。意大利仍然必須進口煤、棉花、苧麻、橡膠、生鐵及其他工業必需原料。法西斯蒂已經看到實現自足經濟的種種困難,於是也步納粹的後塵,對人民宣稱意大利的自足只是指擴大發展本國的物資生產,而並非排斥對外通商。

意大利的擴展依賴對外貿易的程度頗深,其對外貿易的特點為出口大量的農產品,如檸檬、橘子、桃、柚子、米、西紅柿、杏仁、酒、生絲,及大量的工業品如棉紗品、人造絲、化學品、汽車等。而這種工業品的原料大部分靠國外進口。意大利對外貿易總值還不及德國或法國的多,並且進口繼續超過出口。這種入超全靠航運收入、招待外國遊客的收益及國外意僑匯款才得以抵補。自1936年以來,意大利出口品有四分之一是銷售於它的殖民地,但它從各殖民地獲得的食糧與原料數量甚小。意大利對德美英與瑞士的貿易最密切。自1936年以來,無論在供給意大利原料方面,或是購買意大利商品方面,德國一躍而為意大利最大貿易國。大戰爆發後,意大利依賴德國的程度大為增加,它必須由德國進口煤、金屬與五金成品。德國吞併奧地利後成為意大利的主要木材來源,德國讓意大利分享羅馬尼亞及其歐洲各地的石油資源,意大利需要的化學物品如化肥等大部分由德國化學工業供給。德國由意大利進口的物資如水銀與硫磺雖亦重要,但不及意大利對於德國之仰賴嚴重。

因此,即令意大利能建立一個法西斯地中海帝國,那也不能在根本上改變意大利的經濟地理。這個經濟集團會有豐富的食糧,但仍缺乏燃料與五金。所以即使軸心戰勝,意大利仍將依賴對外貿易。它可以藉艱辛的工作與低廉的工資而擴大出口,但這只會增加意大利對德國的經濟依賴法西斯黨徒自命為全部北非,蘇伊士運河和直布羅陀的未來主人。他們計劃將生活於意大利領土外的數百萬意大利人恢復公民權,並由國內向北非移民。法西斯意大利還準備分裂「患病的」法蘭西帝國,而建立他們自己的「強健的」帝國統治。但是因為意大利在經濟上依賴德國,它那些帝國主義的雄圖便必須唯納粹之命是聽。所以關於「歐洲新秩序」的決定與形成,意大利只能是德國的一個嘍囉夥伴。納粹將對法國與西班牙的「合作」列入他們的方案中,這且不說,德國又豈能容許意大利建立一個龐大的法西斯帝國在他臥榻之旁?所以即使軸心勝利,意大利必然仍作軸心體系中的一個不滿的份子。在這個限度內,它必然變成納粹和平的一個潛伏攪亂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5 10:41 , Processed in 0.03436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