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

如果納粹勝利(五)



(總共有五大篇,30章,由於每篇有不同的主題,故另開主題發文)轉載:由德國軍事中心同意,經敝人轉載核准。
(內容校字已完成)




「主宰民族」的世界統治

納粹的宣傳,他們為歐洲及世界準備的「新秩序」,不僅將實現他們對德國人民的諾言,而且將為歐洲其他各國開創一個更好的世界。納粹直截了當的描寫將來的世界是德意志「主宰民族」支配的世界體系,其他各民族對於德國由如天空諸衛星之圍繞太陽。納粹自命他們這個體系是世界各國可以接受的,因為它在日常生活中給各國以經濟及社會利益。納粹在討論時事的言論,描述這些利益,雖不如他們宣傳「新秩序」的體制特色那樣具體,但他們這些自誇的描述足以暴露他們的目標與計劃。


一 納粹對於未來世界的諾言

當納粹開始實行其軍國主義方案時,他們告訴德國人民說:大家必須為槍炮而工作,不要為牛油而工作。自1936年到1939年,事實證明納粹對德國人民的警告並非虛語:德國的生產愈趨愈集中於軍備工業及與軍備有關的工業。自1939年大戰爆發以後,德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愈來愈被抑低。食品的計口分配已經落到健康生活所需要的水平之下,住所的缺乏與時俱增,衣著奇缺,許多家用物品不是停止生產,即是產量不足,甚至「從快樂生力量」的享樂也削減或取消了。德國的軍事成功並不能減輕德國的老百姓所受的戰爭艱苦。德國在戰場的成功迄不能擴增其物品的供給,足夠恢復勞工大眾1937年到1939的消費水準。而這時期的消費水準尚不及1927年至28年的。即是最好戰的德國人,對於這種生活情形,亦只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不表示失望。所以,為維持人心計,納粹必須向德國人民宣傳他們將來的征服帶來無限的利益。國內這種心理現象,使納粹不得不愈來愈對德國人民發出諾言:堅稱必定設法使戰後的生活更安逸快樂。最努力宣傳戰後生活美滿的人是勞工陣線主任雷博士。

自法國戰敗屈服後,雷氏開始對德國工人宣傳:政府將來必定以國家的社會政策,大大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他允諾將來政府會實行一個巨大的建造公共住宅方案,以解決現在的住所缺乏問題,並減輕現時住室人口過擠與住所惡劣清形。雷氏更答應在戰後一年,準備造成300萬輛「平民汽車」——一種輕便小汽車,而這300萬輛汽車的製造將使數百萬工人獲得工作。(註:在大戰很久,納粹以宣傳此事,並使許多人分期付款訂車。戰事發生,納粹無法交貨。但在戰事發生前,納粹已一再展期交車,此事引起很大的失望。)納粹更允諾戰後德國人民將享受寬厚的老年退休金及其他社會安全利益。據說,戰後德國必定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社會性國家」,讓德意志「主宰民族」有十足的工作而無失業的顧慮,能享受良好的工作條件與生活條件,絕對的社會安全,即優良的娛樂水準。雷氏並允諾:戰後德國將立刻造出100艘大舟,專供「快樂生力量」運動之用,並且將照廬根灞(Ruegenbach)的模範,開闢100處海濱娛樂區。希特勒自己亦向德國人誇口道:他祈求的是為一切德國人創造一個有文化,美麗與平等機會的樂園。

納粹一方面以這種璀璨的前途,引誘德意志「主宰民族」的分子,另一方面對於次等的民族與國亦發生若干快意的諾言。自然,按照納粹的種族理論與帝國主義原則,非德意志民族必須甘心接受較次的待遇。根據思想上的及政治上的理由,納粹認定戰後世界應該為各級民族與國家組成的一個等級體系,在其中各民族與各國家所屬的地位和所享的利益,應該按照其「種族價值而定」。若干民族,如瑞典人,挪威人,丹麥人,荷蘭人,既是屬於諾迪克與日耳曼種,所以依據種族論,有權享受比其他民族較優的生活,並且在某種限度內,得參與領導職務(工作)。在次一等「種族價值」的民族為北部法蘭西人(南部法蘭西人因為與非洲黑人通婚而「污賤了」血統),北部意大利人,及一部分西班牙人。英國人與愛爾蘭人又頗多的諾迪克血統成分。納粹對於英愛兩民族在這種組金字塔中的地位,殊少明白表示。英愛兩民族在理論上無疑地可以列入瑞挪丹荷等此等諾迪克種與北意,北法民族之間的一級。

在東歐一線,納粹認為斯拉夫族,即使不確然是「文化毀滅者」,至少不是「文化繼承者」,不過在斯拉夫人中還可以分出若乾等級。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文尼亞人,因為與德國人有近水樓台之雅,也許地位要高一些。克洛提人,保加利亞人,塞爾貝人又要次一級,波蘭人無疑被認為斯拉夫族中的殿軍,匈牙利人,希臘人和羅馬尼亞人自然逃不出東歐這個低級種族體系。希特勒和他的助手準備用納粹化的歐洲經濟和納粹化的世界經濟之種種新辦法使世界各民族依照上述「種族價值」的等級,度其生活。這些新辦法於手續之主要結果,據納粹說,將造成一個永久的工商繁榮(Mengen Konjunktur),即是產量提高,就業充足,貿易興旺的永遠現象。經濟界的活動將達到高度隆盛,而納粹的統治,財政及計劃貿易的各種又足以維持之。

這幅戰後納粹世界圖畫,在被征服各國的人民看來或者不無若干動人的地方。但是當納粹討論到具體辦法時,便是另一副口氣。他們認為戰後世界的工作將比以前的艱苦數倍,大批的勞工將編成軍隊似的一團一團地由甲國移往乙國,從丙國轉到丁國。一為納粹高級官吏斯托次芳博士這樣寫道:「將來,勞工市場的緊張依然會存在,我們必須將勞動後備軍加以計劃與編製。現在這一代人將來的每日工作時間必須比以前更長。」納粹預料由於強迫改組經濟,強制「消滅工業」,人為規定貿易途徑,及服從德國需要與德國政策之結果,在大部分歐洲,生活水準將被降低。由此看來,納粹對世界及歐洲非德意志各民族的諾言,與1939年納粹德國國內施行的方案,含有同樣的自相矛盾成分。納粹宣傳之目的即在掩藏這個事實。而造成一種有利於他們征服計劃的心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三 納粹與美國的衝突

軸心體系對於美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若細加分析,愈顯出其嚴重。如果前面所列美國輸入的二三十種原料,來源斷絕,則美國必須在本國或其他國家設法生產。如果美國對外輸出的棉花,煙草,小麥,水果等再受軸心影響而削減,則美國必鬚根本改組其農業。如果美國的工業輸出品被軸心強硬驅逐出歐洲與遠東,結果,或者是美國工業將有相當衰落,或者是美國加緊擴展別處的市場(如果採取這一辦法,只有加緊發展拉丁美洲市場),或者是美國自己發展自給自足的經濟。所以,納粹「新秩序」可能使美國非在西半球學納粹的榜樣不可。換言之,美國必須在原料方面設法使美國自足或西半球自足,發展拉丁美洲的資源並生產代替物。美國必須使西半球的經濟化為一體,以維持美國那各種大規模的工業。為使此辦法有效計,美國又必須採用納粹式的貿易統治與貿易辦法。換言之,美國會被迫走上西半球排外經濟之路,而自食其果。納粹各國雖將逼迫美國走上這種經濟路線,但不會讓它和平向前發展。納粹經濟之侵入拉丁美洲,本帶有社會破壞及政治分化的成分在內。為加強他們在拉丁美洲各國的地位計,納粹及其夥伴必定設法削弱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經濟勢力與政治威望。為加強納粹的「新秩序」計,德國現在正計劃發展它的海權,建造歷史上最大的商業航隊與海軍艦隊。軸心如果得志,德國與日本的海陸軍聯合力量,可以威脅美洲的安全與獨立行動。
松岡洋右自柏林返抵東京後,日本英文時報(Japan Times Advertiser)於1941年4月29日發表所謂「試探性」和平條件,已將納粹的計劃明白表露。這些和平條件確實將美國在世界政治中降到次要地位,因為軸心各國要求自己的軍力大過美國,又要求自己處置拉丁美洲而不許美國過問其事。這些條件為軸心方面首次公開透露的和平條件,值得逐條錄出。依日本英文時報所刊,這些條件如下:(一)世界最強各國必須有最大機會發展世界,並處置某些問題如同勢力範圍,資源,及政府形式。這是自然法則。有些強國必須藉國際的同盟,而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已發揮作用的。凡欲維持這些強國之現狀的企圖必告失敗。(二)事勢所趨,將來負起解決世界和平之責的國家將為德國及它的小夥伴意大利;日本,英帝國,蘇聯與美國。世界和平應包括下列條款:子、英美兩國的海軍力量合計應為軸心各國全體的海軍力量相等,當兩方的海軍實力達到平等時,各國實行「海軍休假」。丑、直布羅陀,東地中海,馬耳他,伊甸,紅海,新加坡,香港諸要塞,及美國在太平洋各基地,與阿留申群島上為對付日本而設的防務計劃,必須一律取消,軍事設備必須一律撤除。寅、英國海軍完全撤出地中海。蘇黎世運河由英國與軸心共同管理。卯、由直布羅陀海峽至索馬利蘭,全部北非洲交軸心掌握,只有法國可以保留若干殖民地,由軸心與法國共同管理其行政。某些英國的及非洲殖民地割歸德國與意大利統治。南非必須完全獨立,並廢止對英的優待關稅。辰、歐洲大陸組成一個大組合國,置於德國支配之下,但各單位國對內自主,經濟與政治的合作則以柏林為核心。巳、英聯合王國仍為英帝國的核心,其權利則逐漸移往加拿大。午、德國的勢力範圍可以一直申至馬馬拉海(Mamara sea),除非馬馬拉海交土耳其與蘇聯共同管理,則又當別論。但德國有要求參加經營伊拉克與伊朗的油田之權。未、美國的勢力範圍為加拿大,中美與南美,紐芬蘭,格林蘭,及各該地的小島與領海,但美國需保證不在南美成立有害於軸心的優越勢力;並保證德國與它的同盟各國在美洲享受充分的自由與機會均等。美國不得在夏威夷以西建立海軍基地。夏威夷的防務必須削弱。申、在太平洋方面,荷屬東印度也許脫離荷蘭,而由一種土人參加的獨立政府統治之。英國太平洋屬地之自治政府必須逐漸發展。所有一切太平洋各島嶼須聘用日本顧問,這些日本顧問責任在協調「大東亞共榮圈」的經濟合作,特別注意於自然資源的保有。在聘用日本顧問之條件下,法屬越南恢復獨立。酉、為對日的保證並表示信任計,蘇聯或許必須撤除西伯利亞的軍備,不再設防,並解除海參威對日本的威脅。日本則減低它在偽滿及蒙古的駐軍到最低限度。澳洲仍將保持於大英帝國之內,但須取消其移民限制,而以平等條件允許日本移民在澳洲居留。戌、印度獲得自治政府。亥、全世界各地享有宗教與政治自由。(註:此項和平條件於1941年4月30日經紐約時報轉載。該報駐東京訪員杜立朱附以按語說:「日本英文時報承認這是勝利者條件,但指稱軸心國已經獲優勢地位可以提出任何條件強迫民主各國接受雲」。)

如果軸心的這些和平條件被對方接受,則美國只有兩條路可選擇:不是投降軸心,即須反抗軸心。美國必然出而反抗軸心是「不待智者而後知」的。所以,倘若軸心在歐洲和亞洲戰勝,它必然挾歐亞兩洲之力與美國以武力相周旋,而美國必須大大擴充其軍備以與軸心抗戰。照這樣往前看,貿易的退縮,奧達基式經濟的建立與龐大的經濟擴充,將降低美國的生活水準。國民生活水準的嚴重低落很少不引起痛苦的。這種變化往往激起政治與社會的糾紛,以及社會經濟思想和制度上的變動。倘若軸心在歐亞兩洲勝利,美國難免不變為納粹扮演其製造內部變化的拿手好戲之場所,並利用它以實行其破壞生命,自由與人類尊嚴之毒劑。美國方面認識軸心方案如果成功,對於美國的打擊有如此嚴重。這種認識即是美國反對軸心侵略的基礎。因為軸心的主力是納粹的軍備力量,又因為納粹公開鄙視民主價值,美國對軸心的反抗,便變為美國對納粹的衝突。美國自身為利益及自己的前途計,深覺它不能任納粹在此次大戰中獲得勝利。美國人民越來越明白納粹如果勝利,美國必被軸心包圍,亦如納粹之不能忍受所謂英法對德國的包圍一樣。這種態度表現美國勢必不讓納粹鞏固其既得利益之決心,是與時俱進的。所以,在今日,美國儼然是與納粹德國及軸心世界勢不兩立的敵人。即令明天,萬一納粹勝利,美國仍然是對納粹德國及軸心世界勢不兩立的敵人。


(全篇章完)(下集預告:德國陸軍軍官檔案)                             jack 8/9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6-8-9 09:04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拉丁美洲


納粹如果勝利,必然會發動對拉丁美洲的貿易攻勢。納粹直言不諱,他們認為南美洲,亦如東歐一樣,是大可輔助工業德國的不足之一個地域。他們認為南美洲是一個廉價食糧與原料的一大來源,又是德國化學品,電器機械,玻璃,瓷器工業品的一大市場。但納粹聲稱如果德國發展其對南美的貿易,不僅以增加「新秩序」下的歐洲繁榮,並且可以刺激南美與美國的貿易。關於納粹這一方面的意見,1941年5月29日紐約時報刊有顧德伊(John Cudahy)下列的報道:「德國工程師將用德國的設備,開掘隧道,剷平丘陵,開闢公路與交通路線,而南美洲日益發展的工業將購置德國機器。」這是不是說排斥南美洲的美國商業呢?我所訪問的德國專家堅稱這決不是排斥美國在南美的商業。他們說:現在銷行於南美各市場的美國商品都是美國大規模生產的典型美國產品,並且是美國特別擅長而勝過別國的商品——例如客運汽車,大貨車,電器冷藏器,無線電機,與商用機器。這般德國專家又告訴我說,這些美國商品之出現於南美市場,與德國的特種商品如顏料,刀劍類利器,紡織物等,並無競爭。但德國方面主張德國必須增加其對南美貿易最動聽的理由是什麼呢?

納粹專家表示:購買力的提高可以使一個正在擴張的經濟有廣大發展,一如歐洲各國間兩國單行貿易協定將引起廣大發展一樣。德國如將售貨於南美所得的收益購進南美的羊毛,棉花,肉類,銅,獸皮及其他南美原料,那麼南美可以獲得有利的差額,用以多購大量的北美商品。所以,德國增加他的商業貿易,可以使各方面——即德國,南美洲與美國——均蒙其利。納粹這一類的宣傳與本書第十章的分析不符,其曲解事實,一望而知。我們在此處只須補充說明一點,即是:無論就過去的經驗而言,或就將來的趨勢而言,納粹所稱美國工業與德國工業各有其專門化,而這種不同處將會使美德兩國在南美市場合作而不相競爭之說,完全無事實根據。此次大戰之後,無論德國人民或被德國征服各國人民,均將迫切需要他們久已不能獲得的農產物。他們為換進這些農產物及其他物資計,必須向海外銷售商品。在此種情形下,納粹將設法盡量爭取南美市場,而將各種各樣的商品在南美推銷。納粹那時還管什麼與美國商品競爭不競爭。至於納粹所稱南美發展對德貿易後可以獲得有利的貿易差額,用以購買美國商品,這也是欺人之談。

納粹所實行的以貨易貨制度及清算協定,其精義即在禁止凡對甲國有結余的各國不得將這種餘款,移用以購買乙國的商品。就是因此之故,德國才迫使被征服各國在賬面上持有極大數目的有利貿易差額,巴爾幹各國才不能取得德國原先議定交予的商品,而不得不接受德國的口琴和阿司匹林。這些成千成萬的無數口琴對巴爾幹各國有何用處?但納粹德國除了口琴與阿斯匹林外,不給別的東西。巴爾幹各國如不接受口琴,則什麼也得不著。倘若勝利的德國發展它那多面的清算協定,拉丁美洲的對外貿易必將受德國的支配。如本書前面所引用的,1940年7月15日范克博士的演說,將納粹對於拉丁美洲的計劃作更坦白的說明。關於美國及拉丁美洲,他還有如下的意見:「歐洲各國的經濟團結必然使歐洲經濟利益對世界經濟體系中其他經濟集團有更加的表現。美國必須放棄它能夠強迫德國或歐洲接收其經濟要求之思想。德國與南美洲各國通商,不需要美國作中間人。德國對南美的貿易關係必須按照他與南美各獨立自主國家簽立的自由協定而進行,否則寧可沒有德國與南美的貿易。」換言之,在拉丁美洲,亦如在歐洲一樣,納粹的貿易方法及他們重視政治支配高於一切的政策,將來必然阻礙國際間一般和平貿易的進行,尤其會妨礙美國的和平貿易的進行。納粹德國,即控制整個歐洲,非洲及近東,又與日本合作,在採用商品傾銷政策,那時,美國必被迫退出它最大部分的國外市場(參考1941年英國皇家國際問題學會小冊:「希特勒鐵蹄下歐洲現在與將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美國對遠東的貿易

美國對遠東的貿易地位與對歐洲的不甚相同。多年以來,美國在日本對外貿易中所佔地位,比日本在美國對外貿易中所佔地位,更為重要。美國平時銷納日本的輸出品,超過任何別國,而近年來(按指太平洋戰事發生前),美國又為日本輸入商品之最重要供給者。1929年,日本對外輸出品有百分之四五是銷售於美國。日本生絲的主要銷路在美國。1934年,因為日本生絲價格的跌落,比日本輸出品平均價格的低落尤大,日本對美輸出只佔全部輸出的百分之十八。這個百分比當1937年回漲至二十一,但1938年又下降為十六;換言之,1938年日本對美輸出只佔日本輸出貿易的第二位。在另一方面,日本由美國得來的輸入品,在1929年只佔日本全部輸入的百分之三十,在1937年增至百分之三四又小數五;換言之,當1937年,在日本的輸入貿易中,美國是佔第一位。美日兩國的貿易關係一向是按互相依賴的原則發展。兩國的經濟歷來是互相輔助而非彼此競爭的。當一九三十年代的初年,日本的工業化運動開始產生與美國競爭的成分,但尚未到足以引起嚴重威脅的程度。由於工業的一度繁榮及棉紗紡織品輸出的增加,日本仰賴美國的原料與機器設備之程度亦加深了。日本於是成為美棉的最大國外消費者,從1931年至1936年日本每年吸收美國出口棉花總額四分之一。此外,日本工業需要美國木漿,鋼鐵銅物品,機器及汽車的接濟,數量亦與時俱增。

從另一方面看,美國從日本取得的最重要輸入品為生絲。1938年,日本生絲占美國對日本輸入貿易總額百分之六三又小數五。美國由國外輸入的生絲,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來自日本,而中國的生絲只佔一小部分。美國得自日本的輸入品,只有少數與美國工業有競爭性的;主要棉紗品,玩具,瓷器,電燈泡,鉛筆,魚類及少數幾種製造品。可見,美國對東方貿易之內容與方向,與十九世紀的預期恰恰相反。那時代的美國人以為對東方的貿易主要是美國以製造品換東方的原料。

事實上,由東方輸往美國的商品,和由美國輸往東方的商品,均以原料與製造品為主。一個工業化正在進展的東方所要求於美國者,主要為美國特產的食品與織維物,而美國製造家最初在日本須與歐洲商品競爭,後來又須與日本商品競爭。遠東市場今對於美國若干重要生產者集團,有重大的利害關係。最顯著者為棉業。棉業為美國農業中首屈一指的最依賴國外市場的實業。在平時,美國棉花全部產量的一半以上是銷售於國外。遠東的紡織工業發展以後,美國棉花的輸出愈趨愈以東方為對象。自1931年日本紡織工業開始繁榮後,這個趨勢發展尤其快。1931年以後,每年美棉輸往遠東者占美棉輸出總額的六分之一;1931年至1941年以後,每年輸往遠東的美棉,占美棉輸出總額約三分之一。第二個與日本及中國市場有重大關係的美國農業集團為煙業種植家,特別是弗幾尼亞州,南加洛裡那州,北加洛裡那州,佐治亞洲,弗洛瑞達州的煙草種植者。小麥為美國第三種主要農業輸出品,主要輸往中國。至於非農業性實業中,與遠東貿易有相當重要關係者,為石油,木料,化學肥料與汽車。美國對日與對華貿易雖有發展,在美國全部對外貿易中,仍只佔很小地位。尤其就中國與日本這樣國家的人口與物資而論,這種缺陷情形更為顯著。但美國迄未放棄其增進東方貿易的多年期望。這就是美國對遠東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中國的經濟發展,發生興趣的根本原因。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方案所以引起美國的憂慮 ,其原因亦在此。

日本擬建立一個日元集團,在這集團內一切貿易由日本獨佔。在此種情形下,美國越過太平洋的貿易在戰後將無恢復之希望,至於擴展更談不到了。那時美國最理想的希望也不過如斐甫所說:「在日本支配下的中國,西方各國不會有任何地位。日本不會將中國完全封閉而不使西方各國插足。日本自身的原料缺陷會流出若干間隙,通過這些間隙,西方的貿易也許可以漏入一點到中國來。日本也許會允許它自己不能生產而又立即需要的資本商品在中國銷售。日本也許會要求別國供給它那半集團主義統治為達到其自己的計而必須的商品,但決不會超過這個限度。」不過,在這局面中,尚有若干因素,可以給美國一種打破日本排他的獨佔政策的機會。即使日本建立了「大東亞共榮圈」,它仍然缺乏許多種原料。日本特別缺乏資本物資,已實行其工業擴展方案。美國現時在遠東的直接與間接投資並不大。1936年美國在日本的投資約有1萬萬6500萬美金。據1933年估計,美國在中國的投資總額約為1萬萬1700萬美金。所以,將來擴大對遠東的投資,機會很大。將來日本對這種局面的反應如何,要看德日兩國聯合行動的能力如何而定。發展對遠東的貿易,亦為納粹計劃之一。納粹如果能以信用貸款方式援助日本解決其困難,日本必然會更不顧及美國的反對,而堅決執行其「大東亞共榮圈」方案。所以,在遠東方面,亦如在歐洲一樣,納粹德國的目的與方法是美國貿易前途之大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美國對歐貿易

如果納粹計劃成功,歐洲也許能夠生產更多的農作物,以供給自己的需要。不過,即令如此,歐洲在很長時期中,仍然缺乏許多種食糧,即大量的工業原料。但德國將來可以採行它過去的辦法,為達到特種經濟或政治目的,不計價格的高低,將上述食糧及原料的收購,從甲國改到乙國。德國可以設法減輕其對美國供給的依賴。自1913年以後,美國商品的歐洲銷路本已逐年減少。如果德國將來減輕其對美國物資的依賴,則歐洲市場對於美國商品的吸收必更趨疲弱。為換取外面的進口品,歐洲將來必須輸出製造品。在「歐洲新秩序」下,德國會變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製造品生產者,以其工業產品供歐洲的消費,並輸出歐洲以外。德國會努力設法將它那更廣大工業所生產各種商品,銷售於東南歐,意大利,俄羅斯,以及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為控制其歐洲市場計,德國可能會設法減少歐洲輸入的美國商品。為取得並保持歐洲以外的新市場計,德國必須廉價出售它的商品,或用其他勝過競爭者的辦法。結果必然是美國工業製成品的歐洲市場日益衰落,而在歐洲以外的各國,特別是拉丁美洲各國,德國商品與美國商品的競爭必日趨激烈。美國有一個改善他對納粹歐洲的貿易地位之機會。如果歐洲需要美國商品,或需要美國資本,那都可以作為美國改進其對歐洲貿易的賬本。但納粹手中握有若干種武器,可以削弱美國講價還價交涉的力量。因為,在「歐洲新秩序」體系下,納粹可以將歐洲做一個單位與外邊通商,而將這一切買賣壟斷在自己手裡,以期對美國獲得最有力的貿易條件。納粹可以令他們支配下的任何國,為納粹利益計,隨意減低,或延遲或停止美國商品的輸入該國,而不管這種舉動對該國人民發生什麼影響。在納粹的「歐洲新秩序」中,歐洲各國和美國貿易關係最大者尤其英國與法國,將被迫而降低其生活水準,減少其輸入並發展其對納粹統治下各區的貿易關係。納粹又可以使「新歐洲」減輕其對美國資本的依賴。1936年底,美國在歐洲各國的「直接投資」共達12萬萬4500萬美金;間接投資比「直接投資」的數目更大得多。這些「直接投資」代表美國私人,商家及公司在歐洲的汽車,石油化學品,機器,電話設備,及其他各種工業中保有的利益。(見美國商務部出版:1936年「美國在外國的直接投資」報告書。)德國如今正擴展其對歐洲各種工業的金融支配權,美國投資者在歐洲的重要性與勢力日益減低。亦如當第一次大戰時一樣,德國此次可以設法停止已經投入歐洲工業的資金向外流出,而強迫各種到期應付的股息與利息,再投入歐洲。大德意志將來控制荷蘭,瑞士,英國及法國在歐洲積存的資本後,便可以用這一大批資金,進行大規模擴展工業的計劃,而無需依賴美國資本的援助。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 軸心體系下的美國貿易

美國對國外原料輸入的依賴,只是對外貿易與美國人民福利有莫大關係的一項證明。另一種證明為美國輸出貿易之廣大。在所謂正常時期內,美國可移動的生產,約有百分之十是輸出國外。從這一點可以窺見輸出貿易對美國關係之重要。1929年美國輸出品的總值為52萬萬4100萬美金;1939年美國輸出品總值為31萬7700萬美金。這個估計尚不能完全表示國外市場對於許多美國工業部門之重要關係,更不能完全說明若干美國工業對國外市場之根本依賴性。自1930年至40年間,美國煙葉的全部生產額約有三分之一是輸出國外(只有1939年的為例外),棉花全部生產額的一半以上,磷酸鹽體全部生產額的百分之四十亦是輸出國外的。在工廠製成品中美國的縫衣機器,印刷機與裝訂機器,公事房用品,農事機器,與飛機等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產量賴國外市場為尾閭。美國的汽車每年約有十分之一的產品是銷售於國外。尚有各種工業產品依賴國外的大量購銷。美國的輸出品約有三分之二是銷售於國外某些地方,這些地方,如果德國戰勝,大概會陷入軸心的直接政治掌握中。1938年,歐洲各國吸收了,美國輸出總額百分之四十二又小數點八(總額共值1311433480美金);亞洲吸收百分之十六又小數七;海洋洲吸收百分之三;非洲吸收百分之三又小數八。同年,歐洲從美國購入未煉製的物資,約值346787934美金,未煉製及製成的食品值274005789美金;半製造品值228901866美金;製造品值461737900美金。歐洲各國中購進美國貨最多者為英聯合王國,占美國對歐輸出總額百分之十六又小數八。美國商品的最重要主顧在亞洲為日本,中國,菲律賓與印度,在非洲為英屬南非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美國在納粹世界中

如果軸心戰勝,美國將遭遇的問題必然是廣大而複雜的。這些問題將牽涉整個美國文明。不過,一切這些問題的中心基礎是美國與軸心各國的經濟關係問題。這並非說經濟利益超過其他一切利益。這不過是指明一個事實,即:如果美國的經濟是與軸心體系無關而完全獨立,其一切其他問題可以更易解決,並可以不必十分顧到納粹及其軸心夥伴的意見。


一 美國對軸心物資的依賴

然而,在事實上,美國的經濟是依賴若干區域的物資接濟,而這些區域很可能為軸心所支配。美國需要歐洲,非洲與亞洲所特產的種種原料與半製造品。美國工業有許多種必不可少的基本原料如纖維類產品,礦物和油類,只可以在某些國家和地區購得,或是只能在那裡以合理的價格購得,或是只能在那裡購得充足的數額;而這些地方在政治與經濟上將受勝利的軸心支配。國防的需要表露了美國依賴國外原料的程度是何等深大1940年3月美國軍需局的報告附有一表,群列該局所謂戰略的與重要的物資。

依軍需局的定義,凡「國防所必需的」物資,「其戰時的供給必須全部或局部倚賴於美國在美洲大陸的國境外的來源,而美洲必須嚴密加以保存,並管制其分配者,」即為戰略物資。凡「國防所必需的」物資,「其戰時的取得問題比較稍易(或因其必要的程度較差,或因可以在國內取得較充足的供給),而保存與分配的管制亦比較程度可以稍小者」是為極重要的物資。美國軍需局的表,共列出十四種戰略物資與十五種重要物資。前者為銻,鉻,椰子()灰,錳,呂宋纖維,水銀,雲母,鎳,石英,水晶,金雞納,樹膠,絲,錫,鎢,後者為鋁,石棉,軟木,石墨,獸皮,碘,木棉花,鴉片,光學玻璃,困醇,白金,制革硝料,一烷困,釩,羊毛。

關於戰略原料,美國是依賴世界若干國家之供給。例如,美國大部分的銻是來自南美與中美,主要為墨西哥與玻利維亞兩國供給。鉻是一種最重要的工業原料,出產於蘇聯,南洛裡西亞,南非聯邦,土耳其與古巴,這五個地方所產的銻佔全世界產量百分之八十。1938年,美國由南非聯邦,菲律賓群島,新卡裡多尼亞,古巴,土耳其輸入35萬2000噸的銻。錳為鋼鐵工業的必要原料,美國的錳主要是由蘇聯,非洲黃金岸輸入,但巴西,英屬印度與古巴亦供給美國若干錳。呂宋纖維(麻)幾乎完全自菲律賓輸入。世界一大部分的水銀是產於西班牙與墨西哥,而美國為世界最大的水銀消費者。世界金雞納霜樹皮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出在荷屬東印度。美國所需的橡皮大部分來自馬來半島與荷屬東印度,這兩處的出產占世界橡皮生產總額百分之九十以上。美國自1936年至38年輸入5500萬鎊的絲,這幾乎全部來自日本。錫出產於馬來半島各國,荷屬東印度及玻利維亞。自1930年至1940年間美國從外國輸入的鎢,比國內出產的鎢,多過一半。供給鎢的各國為中國,緬甸,玻利維亞,葡萄牙,馬來與澳洲。關於重要原料方面,美國所需的羊皮,主要依賴歐洲,烏拉圭,阿根廷,澳洲,南非洲,與加拿大。軟木大部分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與非洲。鋁由南美洲的英屬及荷屬幾尼亞輸入不少。美國還輸入南美洲的咖啡與可可,印度與錫蘭的茶葉,中美的糖,南美與澳洲的羊毛,挪威的沙丁魚,法國的香煙紙,土耳其的煙草,瑞典的珠寶(作裱的裝飾)等等。這些物品的輸入在1936年至38年比1926年至30年的數額增加頗多。倘若沒有這些輸入增加,則1930年至40年間,美國工業決不能有那麼大的進展。

上表可以表明若干歐洲國家,特別是東亞與非洲各地,以某些必要原料供給美國,其貢獻是何等重大。以橡皮,呂宋纖維(麻),金雞納霜,鉻,鎢,錫而論,遠東為主要或重要的來源地。不錯,這些原料中有若干種可以在南美或中美種植,或大加發展的;另有若干種可以尋出代用品。這種事業並非多年的努力不能有效,而在別處生產這些物品或代替品,其生產成本比較要高得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三 納粹能履行其諾言嗎?

納粹對德國人民及其餘全部歐洲的諾言只在三個條件下,方能履行。納粹必須自己能夠組織歐洲的經濟生活,使其效率日益增進。他們必須保持歐洲的秩序與安寧。他們必須維持歐洲與其餘全部世界的關係。納粹所以能夠在發展高度生產並消除失業,是由於他們實行軍國主義的經濟,而後者所以能實現,是由於他們採取國家籌款政策,實行政治壓迫,並限制人民的消費。假定軸心戰勝,納粹將來的問題,使他們能否對軍事工業尋出適當的代替物,可以繼續維持高度的生產,避免失業,因而阻止失業所引起對納粹統治的危險,並擴大人民的消費。納粹的歐洲經濟發展計劃即是他們對這問題的答案。這些計劃準備:(一)更提高德國的工業化;(二)令歐洲的農業各國,用改良的方法,繼續艱苦工作;(三)使歐洲各國與世界其它部分間貿易日益隆盛。納粹認為這些計劃準可以實現,而造成永久的工商繁榮。因為人民的需要是無限的,資源是富厚的,組織運用的能力是現成的,而納粹的「成功之意志」是堅強的。

無疑的,納粹創造了若干經濟統治方法,這些方法是納粹戰後在技術上,仍有繼續全部生產的可能。納粹已經知道私人工業刺激公眾消費的技術,大規模興造公共工程的技術及獎勵私人投資政府企業的技術。他們按這些方法,可以計劃經濟生活的拓張。如果他們能支配歐洲的經濟與貿易活動,他們便能夠在各附屬國,施用那些技術。可是,同樣無疑的,納粹取得權力的方法和他們的政治社會思想,確實可以阻礙他們達成其目的。問題的焦點在納粹的種族理論。這些理論使他們不能不在歐洲製造並維持經濟及社會的不平等,而這些不平等必然會破壞他們自己的計劃。德意志「主宰民族」必須有別於各低級民族——所以,後者的工作時間必須較長,工資必須較少,生活水準必須較低。將歐洲分化為工業的德國與其四周的農業各區,使可以實現德國的唯我獨尊。如果這樣,納粹計劃建立的龐大工業結構將缺乏充足的消費為其基礎。誠然,德意志「主宰民族」將吸收很大一部分的生產品,但它的等級制度會使它非限制各低級階層的消費不可。納粹盡可建築大的公共廣廈,甚至建造雷博士常誇口的百艘遊艇和百座海濱娛樂場。納粹也許可以將整個歐洲滿佈大公路,如同德國的汽車大道並使歐洲的電車制度統一而擴展。公路上也許有幾百輛「民眾汽車」行使如梭。天空中也許有無數遊樂飛機與滑翔機在往來翱翔。如果納粹戰勝,歐洲可以開始欣逢那樣的戰後繁榮。但是,那種繁榮依然缺乏(足以使其)繼續的基礎。

歷史證明納粹缺乏為滿足普通公民的平時需要而運用生產的能力。納粹既然準備降低歐洲很大一部分人口的生活水準,他們將來不免要破壞自己的計劃之根基。納粹的社會政治觀念將阻礙並歪曲生產效率與力量之正常使用。維持歐洲秩序的問題既不簡單,也不容易。在平時,東歐和東南歐,由南意大利到西班牙一帶,為貧乏的農業區,而西南歐與西北歐如德國法國,斯堪的納維亞,英國與荷蘭,為較富足的工業區。在種程度內,納粹準備加諸歐洲的尖銳不平等差別將符合農業歐洲與工業歐洲的原有劃分。但,納粹將於此種經濟不平等外,添加社會的與種族的歧視,及個人的與政治的壓迫。例如,波蘭工人只許乘標有「波蘭人」字樣的車輛,而他們工資較低,工作時間較長,又被認為民族低賤的社會標記;波蘭工人似難長此忍受下去。同樣,捷克的,挪威的,荷蘭的或其他各國的工人與農民也不能永遠忍辱而不思反抗。納粹如果戰勝,當然會繼續現行的扶植各國傀儡之政策,在各處製造一些與納粹統治利益一致的集團。

納粹可以擴大在各佔領區施行的辦法,將當地有政治野心或經濟企圖的集團,拉入納粹體系中而加以支配。這種策略並非新發明,在過去試用時,也會暫時成功。但這些政略必然造成階級分化與政治仇恨,結果必引起衝突。所以,納粹的伎倆徒足以加重各國的階級鬥爭,而種下全歐內戰的種子。納粹要在此種情形下維持歐洲的秩序,必須建立大規模的警察及相當大的常備軍。這種生活情形,即對於無征不服的「主宰民族」,亦有不快的意義。那就是說,成千成萬的德國青年工人不能參與戲院與海濱娛樂所之建造與享受,而須消磨其一生的大部分光陰在異國作戍卒。至於那部分可以安居國內的「主宰民族」,亦需貢獻其一大部分精力,為海外的青年戍卒——「文化維護者」——製造軍器。除非納粹能有一個長時期的和平,去消化他們勝利之果,他們將無法履行其諾言。

希特勒向歐洲各國厭戰的人民大事宣傳而頗收效的有利口號是允諾為大家造成一個長時期的和平。但是,正如我們前邊所指出的,納粹統治的內部與外部條件,使納粹的征服決不能限於歐洲大陸。為了思想與經濟理由,大德意志的擴展不會有止境的,即令它完全征服了或支配了歐洲,即納粹擴大「生活空間」的要求所必需的非洲部分,小亞細亞部分及亞洲部分。納粹自稱願意依完全平等的基礎,與其他「自然的生存空間」各國,共享世界霸權。納粹可能會設法成立一個新的「國際聯盟」,使歐洲各國的關係,表面上像是自動而平等的合作。納粹也許會召集那個「御用國聯」的代表們,通過領袖們的建議,一如今日的德國國會。

德國創設一個納粹式的國際勞工局也是可能的。1939年以前,每逢有歐洲的或國際會議或國際組織,無論是科學家的,工人的,或是其他性質的,納粹無不極力爭取支配權。1941年德國勞工陣線主持人雷博士已經設立一個「國際社會組織的中央局」。可見納粹如果勝利,必將創造一種國際主義,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一個納粹的國聯可以負擔若干技術工作,例如討論貿易問題,及規定納粹國聯不直接支配的地域之勢力範圍等事。有一事值得我們注意者,即大戰發生以後,德國仍繼續作國際聯盟的中央禁煙局之會員。在某種程度內,軸心已經是納粹國際組織的核心。簽字於軸心協定的不僅德意日三大國,還有一些小的衛星國。

直至如今,軸心的討論和談判方法是由各獨裁者舉行會議,各小國的領袖於必要時,常「被邀」出席,簽字割棄自己的獨立,領土或其他權利為所有物。納粹如果勝利,為宣傳計,他們也許會將現行的獨裁者會商,改為一般的國際會議,使其更顯出自由與自動合作的面目。上述各節並非將來納粹統治必取的形態。依他們的理論,嗜好,和習慣說,納粹無疑寧肯公開作統治者,而不肯裝作合作者。如果納粹勝利,他們大概會公開擺出統治者的面目。然而,今天納粹在各征服區進行政治的「協調」時尚不得不小心翼翼,足見將來如果納粹要消珥內亂和戰爭,他們對於各征服國更須謹慎從事,至少必須以今日同等的謹慎態度推行政令。但納粹這種謹慎作風,由於其本身空虛無意義,而必然徒勞無功。在納粹統治下的虛偽平等,怎能長期欺騙一切人民?納粹堅信最強者應握統治之權,這種思想與平等完全背道而馳。即令戰後的世界是按納粹的策劃,由各強國重加分割,其中若干強國亦會比其他強國更強大,因此有「權」奴役並統治次強者。納粹當然會企圖使德國成為強中的最強國,而支配萬邦。於是納粹體系內這種不安定的關係必然破壞納粹世界的均衡。換言之,納粹德國必須繼續擴展,否則它做世界強國的命運必然告終。

此次大戰後如有一個時期的「和平發展」,則這時期對於納粹德國只能是一個為未來征伐而提高軍事力量的準備時期。這就是說,即使納粹戰勝,在一個相當時期內,德國人民仍需生息於軍國主義經濟之下,雖然納粹會像德國人民宣傳那只是達到光明前途的一種「暫時」辦法。客觀的事實已經開始使納粹自己認為前途大概是如此。希特勒本人已經開始宣稱歐洲的改組是一種需時「數百年」的工作。即使對於一個納粹分子,這也是一種漫漫的長夜。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文章續上:

在各佔領國內,德國的橫徵暴斂造成當地的通貨膨脹,而受影響最大的是工人及支薪過活的大眾。股票被德國人收買的各股東欲從公款裡獲得補償。納粹除掠奪各國的經濟資源外,又設法擴大其在歐洲的貨幣統治及金融統治。他們已在努力將歐洲大陸立刻一舉而變為一個「德國馬克集團」。在各被征服區,馬克與當地通貨同時法幣,至於當地通貨與馬克的兌換率則由德國政府規定。納粹又發行各種「佔領馬克」,在各佔領區通用,其價值亦隨德國馬克而定。

「佔領馬克」最先行使於波蘭。當波蘭被德軍侵佔後,全部信用機構隨即崩潰。納粹於是在波蘭設立德國信託局,以維持通貨流通,供給信用貸款。這些辦法後來又推廣至西歐各佔領區,但在西歐各佔領區的德國信託局,任務較簡單,主要只限於以一種貨幣供給各地的德國佔領軍,讓他藉此招購軍需及其他物資。「佔領馬克」隨各佔領區而異,德意志銀行不予承兌。在各佔領區,納粹的貨幣辦法不完全一致。在德國已經正式吞併的各區域,馬克是唯一的法幣。除法國外,所有其他佔領國內,納粹會將當地通貨對馬克的兌匯率略加提高,使超過佔領前德國官價之上。納粹行這政策,一半是為政治理由,一半是為經濟理由:他們要藉此使各佔領區內的工資與物價結構更配合德國的工資與物價結構。納粹政府在荷蘭與比利時的措置可以作例,證明德國如何操縱匯率,以圖自私,而損害當地人民的利益。德國人侵入荷比兩國時,即大量收購肉類,牛油,牲畜,及家禽,他們付給比荷當地農人的價格,表面上似乎不低。反正,比荷的農人非將其物產賣給德國人不可,因為德國已將他們海外禾糧來源切斷,使他們無法繼續養活其牲畜,大體上,德國方面是用清算協定的辦法,收購比荷兩國的農產品。結果,被佔領他的本國政府用當地通貨付價給農人,而德國方面付給各被佔領地政府的卻用佔領馬克信用款的記賬。後者的清算賬上,於是積存巨額的佔領馬克或馬克信用。1940年7月22日德國政府突然將比國法郎的匯率貶低為每一比國法郎只值百分之八的德國馬克。同時又將荷蘭的通貨貶值,只等於佔領前對德國馬克匯率的百分之一又小數點三三三。關於比國法郎貶低匯率事,德國官方的解釋是說:佔領開始時期規定的十個比國法郎等於一個馬克是臨時匯兌率,現在已經不符合德國馬克與比國法郎的「內部關係」。柏林官方這一解釋也有它的道理,但它並未說明造成比國法郎貶值的實際情形。上述的納粹辦法無異強迫比國膨脹通貨,因為比國政府不得不增加鈔票發行,對比國人民,為德國購貨付款。在理論上,德國在比國有馬克信用作清算存款,又有佔領馬克預支比國各銀行,足以作比國通貨增加之基礎。但在實際上,德國或是不將德國商品運交比國,以維持兩國間清算賬目的平衡,或是延期交貨,而佔領馬克又在德國不能通用。因這些原因,比國通貨便真正膨脹了。德國於是對這種情形加以法律的承認,改變比國法郎與德國馬克的兌換率,使馬克的匯價增高。這不過是納粹剝削整個外國民族之時髦方式的最後一著。納粹所謂各國通貨間的「內部關係」,聽起來好像是個公正無私的科學名詞,實際只是上述剝削異國的巧妙飾辯。

在所有依賴德國市場的歐洲各國,納粹政策的共同趨勢是設法將馬克最後變成歐洲的領導通貨。例如,在佔領保加利亞,征服南斯拉夫之前,納粹已經在執行清算協定時,將德國馬克對保南兩國通貨的兌換價值提高。對其他各國,例如匈牙利亦是如此。1940年11月以後,南,保,匈等國,依清算協定辦法與德國方面抵賬時,不得不增加他們通貨對德國馬克的貼水。除上述各種操縱別國的通貨辦法外,德國已完全統治各佔領區的一切外匯。納粹在每一佔領區,設立一所「外匯保護局」,所有各銀行及信用機構必須向外匯保護局詳細呈報其一切外國資產,值錢的東西,珍珠寶石等。它的保險箱只有當外匯保護局代表到場時,方許開啟。各國這類資財,究竟有多少被納粹劫掠而運往德國,現時尚不知道。除對波蘭與比利時外,德國對其他被征服國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尚未有根本的改變。就大體而言,納粹維持原有的銀行與金融機構,但在德國設立一個「領導銀行」(Bankdirigent)將那些銀行與機構,置於它的支配之下,並修改他們的規章法令,使其適合他們的體系。這些改變的重要特點為:(一)給德國政府以幾乎無限制的借款權;(二)將現有黃金準備運往德國,而由德意志銀行發給「黃金證書」執存。這一切納粹措施的總結果是將那些國家的金融完全隸屬於德國金融體系。它使納粹征服者可以為政治或經濟理由,任意操縱各國的金融。德國的私家銀行與半私人銀行,在各被征服國又大大擴展其營業,這更加重德國操縱各國金融的趨勢。1941年4月,德國勞工銀行——勞工陣線設立並經營的——宣佈在荷蘭與比國設立分行,並準備在華沙與克拉考,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設立分行。勞工銀行荷蘭分行的資本定為300萬基爾頓(荷蘭銀幣,平時約值美金一元)。其中三分之一由德國勞工銀行負擔。比國分行的資本定為1000萬比國法郎。同時,德國的德瑞士德納銀行(Dresdner Bank)在比京設立一分行,名為大陸銀行,資本亦為1000萬比國法郎(見1941年4月20日,紐約時報柏林電訊)。納粹與各被征服國及各附庸國訂立的清算協定,實與納粹的通貨政策,金融政策「佔領費」有相當效果。在1941年已有12個歐洲國家是通過柏林,而與挪威,荷蘭,比利時,及波蘭的「總政府」作經濟往來。這12國包括中立國如瑞士瑞典,及巴爾幹小國如保加利亞,希臘,洛克謝,甚至軸心夥伴意大利。納粹政策是使各附屬國通過柏林而實行清算。這政策使德國能吸取各國的商業精華,加強馬克做歐洲基本通貨的地位,並加強有關各國對納粹經濟與納粹友誼之依賴。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二 作今日歐洲「主宰」的納粹

就歐洲的非德國各民族而言,納粹諾言的價值如何,已經有事實的揭露。自從1940年以來,在德國征服或支配下的各國各地,所謂歐洲「新秩序」以實際存在於納粹統治的設施中。這些實際設施已暴露納粹為有關各民族所準備的命運及其意義。在「新歐洲」的納粹統治之政治型,是昭然若揭。在種族價值「較低」的各國,例如波蘭,德國官員已經接受其直接行政,波蘭人民立即淪於公開的隸屬狀況中,波蘭原來的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已被納粹推倒而盡量消滅。在塞爾貝亞,納粹實行的辦法似與此相同。

在若干國家,納粹將其領土加以某種變更,以酬勞忠實的納粹衛星國,但同時不令任何方面滿足,使各衛星國及傀儡政權,互相敵視而不得不爭向納粹搖尾乞憐。在種族「較高」及工業較發展的歐洲各國,納粹盡量在表面上維持其原狀。如果某某國願意與「新秩序」「合作」,納粹便維持原有統治階層的地位,而添派當地的納粹分子參加政權,並將整個政治置於德國征服者支配之下。如果被征服的國家不肯「合作」,德國即推翻他的政權,令當地的納粹組織新政府而代之。對於若干國家,最著者如對比國的保皇黨,法國淪陷區的法西斯派,納粹似乎不急於直接德國的納粹人物主持當地的政權,既然因為納粹不願被征服的人民面前,太露骨幹涉他們的政治。納粹大概希望只要暗中使用金錢,可以使親德運動好像出於自發的,一如納粹當年在德國是賴國內與國外大工業家的經濟支持而成功。

納粹用兩種方法破壞各被征服民族的內部統一。一是在每一被征服國家製造當地的一個親納粹小集團,如上所述。其次是盡量利用一切可能機會,培植鼓勵當地的各種分裂(獨立)運動。納粹在各征服國的經濟設施,其目的不外求立刻盡量搾取當地的物資財力與人力並進速促成各國與德國工業「協調」。納粹用的方法是:(一)勒令各國繳納軍事佔領維持費;(二)組織各該國與德國合股公司;(三)設立德國銀行;(四)支配各國的銀行等辦法。所謂「佔領費」數額是在大得可觀。據英國政府調查所得的統計,德國像各佔領國強迫招收的「佔領費」,包括德國駐軍維持費及各種實物負擔在內,依那些國家未被佔領前的外匯率計算,每年總數為十萬萬五千萬英鎊。上次大戰後依楊格計劃,擬向德國徵收的款,最高額不過每年一萬萬兩千五百萬英鎊。1941年3月8日安東尼斯庫(Anotonescu)透露一點消息。他說直至當時為止,「被邀請到」羅馬尼亞,或「行軍經過」羅馬尼亞的德國軍隊已經費去羅國十萬萬羅元。不過他又掩飾道:德國駐在羅國,使它能夠復員而節省了一兆兆羅元。(見1941年3月8日美聯社羅京電)。安東尼斯庫這個數字也許會令人誤會,以為德國向各國勒索而得的「佔領費」只等於各國原來的本國軍事費用負擔。事實並非如此,即安東尼斯庫所舉的數字可靠,一兆兆羅元是代表羅國動員到頂點時的軍費。無論如何,安東尼斯庫的話足以證明:即是對納粹「親善」的各佔領國亦須向德國納貢,以買得納粹的「保護」。德國在各佔領國徵收的佔領費,超過德國駐軍的實際費用甚大。例如,德國每年向法國徵收的佔領費六兆兆比國法郎,約等於比國未戰敗時非常軍事預算所規定的軍費。除徵收佔領費外,德國在各佔領國又掠取軍用物資,以公開或欺詐的方式,沒收鐵路車輛,將在各國發現的原料存貨,加以侵佔而運往德國。

德國這種掠奪政策的一個結果,是1941年2月1日,法蘭西銀行報告德國駐軍當局在該銀行尚有五三兆兆存款未用。3月22日,維琪政府向法蘭西銀行借得100兆兆法郎的無息貸款,交給德國當局作一部分佔領費,而在此次戰前,法蘭西銀行的發行總額不過130兆兆法郎。德國人用一部分這樣取得的資金,大量購進法國工業的股票及法國支配的外國工業的股票,因而支配法國的各種企業。例如,德國人已經收購法國各大銀行的百分之四五或百分之四九的股票。那個幾乎壟斷法國廣告事業的哈瓦斯公司(Havas Publicity)的遭遇亦如此。1941年3月,納粹又組織了一個德法合股公司,支配法國許多工業部門,這大公司的法國股東股票只略佔多數。中立觀察家相信法國的其他外國的「多數股東」既是分散的,德國人不難實行支配(見3月9日美聯社維琪訊)。如果納粹將在法國實施的辦法,推行於他處,——事實上,納粹已經在那樣做——戰後歐洲的結構將受很大的影響(除非納粹戰敗),納粹用其掠奪政策,不僅獲得當前的利益,並在把握將來歐洲生產的成果。納粹名義上「付出」當地的通貨,購買工業,但這些代價實際是掛賬。所以,被佔領的各國人民向德國人納過數十年的捐稅後,他們才可以從德國人那裡收到他們「賣給」德國人的工業之「代價」。(意味納粹由各國人民身上搾取金錢以付償從他們手中奪去的工業。納粹實未償出一文。)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23:17 , Processed in 0.03250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