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F-16 Fighting Falcon

Genesis of the successful F-16 fighter/attack aircraft lies in reaction to severe deficiencies in US fighter design revealed by the Vietnam War.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the small, highly maneuverable F-86 day fighter in the Korean War, US fighter design changed to emphasize maximum speed, altitude, and radar capability at the expense of maneuverability, pilot vision, and other attributes needed for close combat. This trend reached its extremity in the McDonnell Douglas F-4 Phantom, which was the principal fighter for both the US Air Force and Navy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Vietnam War.

The F-4 was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n interceptor for defense of the fleet against air attack - a mission neither it nor any other jet has ever executed, because no US fleet has come under air attack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jet age. Be that as it may, the F-4 interceptor was designed to meet the fleet defense mission by using rapid climb to high altitude, high supersonic speed, and radar-guided missiles to shoot down threat aircraft at long distance.

Used as a fighter rather than as an interceptor in Vietnam, the F-4 was severely miscast. Against very inferior North Vietnamese pilots flying small, highly maneuverable MiG-21s, the air-to-air kill ratio sometimes dropped as low as 2 to 1, where it had been 13 to 1 in Korea. As the Vietnam War drew to a close, it wa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 F-4 had prohibitive deficiencies including:

LARGENESS. F-4 pilots to frequently found themselves fighting at separation distances at which they could not see the smaller MiG-21s, but the MiG-21 pilots could see them.
POOR PILOT VISION. In order to minimize high-speed drag, the F-4, and all combat aircraft before the F-14, does not have a bubble canopy. It is designed for a pilot to look straight ahead. Vision down and to the sides is poor; vision to the rear is nonexistent.
MANEUVERABILITY. While the F-4 can pull 7G in turns, which was acceptable for that time, it can only do so by rapidly bleeding off energy (losing speed and/or altitude).
TRANSIENT PERFORMANCE. Ability of the F-4 to change its maneuver (that is, to roll rapidly while pulling high Gs) was poor.
COST. The large F-4 was an expensive aircraft to procure and maintain. This meant that, compared to the MiG-21, fewer aircraft could be bought with a given budget.
NO GUN. The F-4 was designed without a gun, and was thus not capable of very close combat.
COMBAT PERSISTENCE. While the ferry range of the F-4 was acceptable, its ability to engage in sustained hard maneuvering without running out of fuel was a significant problem.
These various sacrifices were rationalized by the belief that visual dogfighting was obsolete, and that in the supersonic age, air combat would be fought beyond visual range (BVR) using radar-guided missiles. This concept failed in Vietnam for two reasons: First, radar could detect and track aircraft but not identify them. Operating beyond visual range created an unacceptable risk of shooting down one's own aircraft. Pilots were therefore required to close to visually identify the target before shooting; this eliminated the theoretical range advantage of radar-guided missiles. Seco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arrow radar-guided missile in Vietnam was poor, generally yielding less than 10% kill per shot.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se deficiencies led to the US Air Force F-15 and US Navy F-14 designs. On this page we discuss only the Air Force programs.

The original F-15 had excellent pilot vision, including being able to see 360 degrees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It had strong high-speed maneuverability and a 20mm cannon. In addition to rectifying some of the F-4's deficiencies, it could fly higher and faster than the F-4, and had dramatically better climb and acceleration.

It also had a powerful radar with advanced look-down shoot-down capability, and relied on the Sparrow missile as its principal weapon.

Nevertheless, an informal but influential group called the "Fighter Mafia" objected to the F-15 as mov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The most prominent Fighter Mafia spokesmen were systems analyst Pierre Sprey, test pilot Charles E. Meyers, and legendary fighter pilot John Boyd.)

The F-15, the Fighter Mafia objected, was even larger and more expensive than the F-4. Much of that money went into creating high maximum speed (Mach 2.5) and altitude (65,000 feet) and to serving as a launcher, under BVR conditions which couldn't be used in real combat,. for the Sparrow missile which didn't work While recognizing that the F-15 had phenomenal supersonic climb and maneuverability (it could sustain 6Gs at Mach 1.6), at such speeds it could not fight because its turn radius was so large that it could not keep the enemy in sight.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飛機外型與發動機

乘員: 1 (A/C), 2 (B/D)
長度: 47 英尺 8 英吋 (14.52 公尺)
翼展: 31 英尺 (9.45 公尺)
高度: 16 英尺 8 英吋 (5.09 公尺)
翼面積: 300 平方英尺 (27.87 平方公尺)
空重: 18,238 磅 (8,272 公斤)
一般起飛重量: 26,463 磅 (12,003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42,300 磅 (19,187 公斤)

發動機:

F-16A/B: 普懷 F100-PW-200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4,670 磅(64.9 kN), 最大推力 23,830 磅(106.0 kN)
F-16C/D:
批次 25/32/42: 普懷 F100-PW-220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4,590 磅(64.9 kN), 最大推力 23,770 磅(105.7 kN)
批次 30/40: 通用電子 F110-GE-100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7,155 磅(76.3 kN), 最大推力 28,984 磅(128.9 kN)
批次 50: 通用電子 F110-GE-129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7,155 磅(76.3 kN), 最大推力 28,984 磅(128.9 kN)
批次 52: 普懷 F100-PW-229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7,000 磅(75.6 kN), 最大推力 28,500 磅(127 kN)
F-16E/F: 通用電子 F110-GE-132 渦輪扇發動機, 軍用推力 19,000 磅(84.5 kN), 最大推力 32,500 磅(144.6 kN)

飛行性能
最大速度: 1,350 英里/時 (2,173 公里/時)
飛行半徑: 340 英哩 (547 公里)
最大升限: 50,000 英呎 (15,240 公尺)
爬升率: 50,000 英尺/分 (15,240 公尺/分)
翼負荷: 53磅/平方英尺 (260公斤/平方公尺)
推重比: 0.91:1

武器裝備
機槍: M61 Vulcan 20 mm 火神炮
火箭: CRV-7
飛彈:
空對空: AIM-9響尾蛇, 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
空對地: AGM-65 小牛, AGM-88高速反輻射飛彈
反艦: AGM-119 Penguin
炸彈: CBU-87 集束炸彈, CBU-89 gator mine, CBU-97, Paveway, 聯合攻擊彈道, Mk 80 series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的F-16
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美國系統的飛機許多年,自1970年代F-16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之後,在每年的美華軍售會議上,採購F-16的提案出現頻率。在卡特政府執政時期提出的F-16/79計畫針對的潛在使用國家之一就是中華民國,最後中華民國空軍並未採購。

到了1980年代後期,當時F-104因為接近壽命終期,妥善率偏低,除了嚴重影響空防任務之外,也造成多起墜機意外和飛行員的折損。當郝柏村訪問法國之後,達梭公司同意出售幻象2000-5戰鬥機60架,台灣方面並且保留後續60架的採購選擇權,一般相信,這個出售案給予美國某種程度的衝擊。1992年前美國總統布希在尋求連任的過程當中突然宣佈同意出售台灣150架F-16,包括130架F-16A與20架F-16B,總金額達到60億美金。這個採購計畫命名為和平鳳凰。

雖然當時洛克西德馬丁公司在德州的生產線已經是以F-16C/D為主,而且這也是中華民國空軍的首選,然而通過批准出售的是以批次15OCU的後期型的機身為基礎,搭配當時正在進行中的中期壽命升級(MLU)計畫的航電設備,以及F100-PW-220發動機,成為新的批次20F-16。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現役
2005年以前遞交或者是訂購:

美國空軍: 2507 (有些出售給外國)
其他空軍: 2401
巴林空軍: 22
比利時空軍: 160
智利空軍: 10
丹麥空軍: 78
埃及空軍: 220
希臘空軍: 140
約旦皇家空軍: 24
印尼空軍: 10 (包含 6 架封存)
以色列空軍: 382
義大利空軍: 24
荷蘭皇家空軍: 213
挪威皇家空軍: 75
阿曼空軍: 12
巴基斯坦空軍: 32
波蘭空軍: 45
西班牙空軍: 45
新加坡空軍: 71
中華民國空軍: 150
韓國 空軍: 180
泰國皇家空軍: 61
土耳其空軍: 248
阿聯空軍: 80
委內瑞拉空軍: 24
生產總數: 4,426
單位成本
F-16A/B: 1998 14.6 百萬美金
F-16C/D: 1998 18.8 百萬美金
最新型號: 1998 26.9 百萬美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F-16 E/F
批次60
以 F-16C/D 為基礎,可以使用適型油箱,搭配改進的雷達和航電系統;這個批次只有出售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動機是奇異(General Electric)的 F110-GE-132,這款發動機改良自 F110-GE-129,擁有 32,500磅(144kN)最大推力。與先前的批次主要的差異是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生產的APG-80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批次60能夠使用次50/52所有的武器系統,加上AIM-132先進短程空對空飛彈(ASRAAM)和AGM-84E視距外陸攻飛彈(SLAM)。適型油箱提供額外的450美製加崙(2,045公升)的燃料,可以提升航程或者是滯空時間。適型油箱另外的優點是空出原先攜帶副油箱的掛架給武器使用。


其他衍生型

F-16/79 - 以F-16A為基礎基礎,使用設計已過時的J79渦輪噴射發動機的外銷版 以回應吉米·卡特總統欲藉著出售性能降低版的武器達到的限縮武力擴張政策。但是這個政策實際上在執行的時候遇到許多困難,也有不少例外的情況。卡特總統在他的任期晚期也放鬆此一政策,最終在雷根總統手上廢除了此一政策,自始至終沒有一架此型機被售出。

F-16/101 - 利用F-16A的機體修改之後,採用改良自B-1A轟炸機預定使用的奇異F101渦輪扇發動機的試驗計畫。通用電子計算把這款發動機改為供戰鬥機使用,然而並未受到F-16採用。

F-16ADF - 從F-16A批次15專門為美國空中國民兵提升性能,執行戰鬥機攔截任務(因此名稱加上空中防衛戰鬥機(Air Defence Fighter,ADF)的縮寫)。自1989年開始,一共有270架經過結構與航電升級,並且在駕駛艙的前下方加裝一具探照燈,提供夜間目標辨識能力。

F-16I - 專門為以色列生產的航電升級版F-16。機上的航電系統大量採用以色列自製的組件,此外還有適形油箱以增加航程。
F-2A/B(FS-X) - 日本三菱重工生產, 以F-16為基礎,與洛克希德馬丁合作設計生產的。在談判階段就有許多爭議,試飛時發現機翼的全複合材料結構有裂縫出現,稍後又傳出日本自行設計生產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發生有效追蹤距離過短以及目標會消失不見等多項問題。原定生產130架,到2005年時日本宣佈在生產90架之後將終止生產計畫。
F-16XL - 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使用於研究計畫的箭鏃翼版本,稍後加入增強版戰術戰鬥機(Enhanced Tatical Fighter)計畫競標,輸給F-15E。

RF-16C/F-16R - 偵察機版F-16,攜帶ATARS筴艙執行偵查任務。
F-16中期壽命升級(MLU) - 中期壽命升級(Mid Life Update)計畫是為了協助荷蘭皇家空軍、比利時空軍、丹麥皇家空軍、挪威皇家空軍以及葡萄牙空軍提升服役中的F-16A/B。

F-16N - 一共有26架F-16C批次30交給美國海軍做為假想敵訓練機種。這一批飛機稍後因為結構發生裂縫的關係而退役。
KF-16 - 洛克西德馬丁公司於1990年代授權韓國生產180架F-16。其中有2500項零組件與原先的F-16C/D不同。1990年代後期洛克西德馬丁公司與韓國KAI公司合作設計T-50/A-50飛機,這架飛機設計上也源自於F-16。整個計畫耗資2千2百萬美金,南韓政府已經在2004年訂購94架,與其將會有1200架的外銷訂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F-16 C/D

批次 25

批次 25 的 F-16C 首度於 1984年6月飛行,於同年9月進入美國空軍服務。這架飛機使用西屋的AN/APG-68雷達,擁有精確的夜晚攻擊能力,配備有Pratt & Whitney F100-PW-220E 渦輪和數位控制介面。美國空軍是這個批次機型唯一的使用者,總共遞交了 209 架。
批次30/32

批次 30/32是第一批在生產線上可以選擇發動機的次型,飛機可選配傳統的普拉特-惠特尼F110發動機或者是新加入的奇異(General Electric)的F110發動機。批次號以0結尾的使用F110,批次號以2結尾的F100發動機。首批批次號30的F-16在1987年進入服務。主要的改良包括使用AGM-45 百舌鳥和AGM-88 高速反輻射飛彈(HARM)。從批次30D開始戰機為推力提升的通用電器發動機搭配較大的進氣口, 批次32並並不需要同樣的修改。733架批次30/32F-16共在6個國家服役。
批次40/42(F-16CG/DG)

批次40/42於1988年服役,這個批次可以使用低空導航暨夜間紅外線標定筴艙(LANTIRN)擔負全天候對地攻擊任務。新增加的夜間作戰能力讓批次40/42獲得夜間戰隼的暱稱。改良的部分包含增強與加長的起落架以配合LANTIRN筴艙,提升性能的雷達系統和GPS接收器。從2002年開始,這個批次能夠使用新一代的對地武器,包括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JSOW、WCND以及增強版的EGBU-27炸彈。共計有5個國家採用615架批次40/42。
批次50/52(F-16CJ/DJ)

第一架批次50/52於1991年遞交,這一批飛機配備改良版GPS接受器/慣性導航系統。同時每一架都可以使用頭盔顯示器控制具有高偏離瞄準線攻擊能力的空對空飛彈。其他可能攜帶的武裝包括:魚叉反艦飛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ADM)、JSOW與WCMD等。批次50使用F110-GE-129發動機,批次52則是使用F100-PW-229發動機。
批次50D/52D 野鼬機是擔任壓制防空系統(SEAD)的新款野鼬機。機上可以攜帶AN/ASQ-213高速反輻射飛彈標定系統(HTS),這套系統允許高速反輻射飛彈採用已知距離模式達到較大的射程與較高的精確度。除此之外還可以攜帶ALQ-119電子干擾筴艙自衛。自從F-4G退役之後,批次50D/52D是現役唯一擔負壓制防空系統的機種。
批次50/52 Plus

這一批次的飛機配備最新的航電系統,可以使用新的適型油箱。所有雙座型的機背有增加30立方英尺(850公升)體積的機背脊航電艙,這個增加的空間只會增加很少的重量和飛行阻力。
F-16 統一配備施行計畫(CCIP)
統一配備施行計畫預備將批次40/42/50/52的F-16統一到批次50/52的配備標準,以簡化訓練和維修的負擔。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生產批次




F-16各主要改良型是以按照順序的批次數字作代表,這些編號包含所有單雙座的F-16。多國階段性改良計畫(Multinational Staged Improvement Program,MSIP)準備逐步將現役的F-16提升到一個共通標準配備上。



F-16 A/B
F-16 A/B 一開始配備是 Westinghouse AN/APG-66 脈衝都普勒雷達,Pratt & Whitney F100-PW-200渦輪,軍用推力為14,670磅 (64.9 kN), 加上後燃器的最大推力為23,830磅 (106.0 kN)。美國空軍買了674架 F-16A 和121架 F-16B,於1985年3月全數遞交完畢。

批次1/5/10
早期的批次編號只是彼此間相對較小的差異。大部分的差異在於後來80年代早期時升級到批次10的設定。生產的飛機共計批次1的94架,批次5的97 架與批次10的312 架。
批次15

批次15是F-16系列第一次重要改變。改變的部分包括較大的水準安定面,進氣道兩側下方的新增掛架,改良版AN/APG-66雷達,提高機翼下掛架掛載重量上限等等。從這一批次的F-16開始配備Have Quick I型加密超高頻無線電,水準安定面增大30%以抵銷新掛架增加的重量。批次15是F-16系列生產架數最多,共計983架,最後一架於1986年遞交馬來西亞。
批次15OCU

從1987年以降,F-16的生產線開始遞交作戰能力提升(Operational Capability Upgrade ,OCU)標準的批次15機型。改良的部分包括改良與新增數位控制介面的F100-PW-220渦輪扇發動機,發射AGM-65、AIM-120與AGM-119企鵝飛彈能力,電子反制系統以及座艙儀表提升,改良版電腦與資料匯流排。最大起飛重量上升至37500磅(17000公斤)。包括批次10在內,總共有214架飛機接受這一批提升。
批次20

以批次15OCU標準為台灣生產的F-16,總計150架。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生產

第一代F-16有兩個次型: A (單座) 和 B (雙座)。F-16首次試飛是在1976年12月, 1979年月給首次移交388戰鬥機聯隊服役en:38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在同一個月份,比利時空軍也收到他們訂購的第一架F-16。F-16 是第一個同時被部屬在國內和海外的美國戰機。B 型主要單負訓練任務,以加大的座艙來容納第二名飛行員,同時也減少燃料和航電未來成長的空間。一般而言學生都是坐在後方的駕駛艙。

在 1980年代,F-16A/B 被改善航電與發動機的 F-16C/D 取代。F-16 在他的生產歷史中持續的升級。批次(Block)的改變反應了重大的升級,下面會有介紹。F-16 (F-16A 第10批次) 的機身空重從15,600磅成長到(F-16C 第50批次)的19,200 磅。

由於數量龐大,F-16 參加過眾多的衝突,大部分都是在中東地區。在1981年,8 架以色列 F-16A參加摧毀伊拉克位於巴格達近郊的 奧斯拉克核子反應爐的奇襲。在之後的幾年,在入侵黎巴嫩時,以色列的 F-16 與敘利亞戰機在眾多場合中交戰只有被擊落一架的紀錄(根據以色列單方面的資料)。F-16在之後也用於攻擊在黎巴嫩的地面目標。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聯軍的F-16也參與了攻擊伊拉克的任務。

美國空軍現役的F-16主要是第40/42和50/52批次的F-16C。而第25和30/32批次的飛機已經被移轉到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的單位去了。

F-35 "聯合打擊戰機"(JSF) 是未來要取代 F-16 的機種,擁有稍微改進的效能,最重要的是匿蹤科技,能夠加強在現代戰場上存活能力。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發展

F-16的誕生始自於1974年美國國防部提出的一份性能要求書。由於F-4在越戰時的空戰表現不佳,特別是在近距離纏鬥的情況下而催生出F-15。有一群相當有影響力的人自稱為戰機黑手黨,其中包括系統分析師皮爾#183; 史百瑞(Pierre Sprey),試飛員查理·E·邁爾斯(Charles E. Meyers)和飛行教官約翰·包伊得(John Boyd)等人,認為F-15的研發方向並不正確。他們批評F-15的體型太大而且成本太高。在設計上F-15是一架高速攔截機,迴轉半徑較大,並不適用於近距離的纏鬥。戰機黑手黨主張應該要研發一種具備極高運動能力的輕型戰鬥機,同時採購成本低廉,能夠大量部署。這些特性也就成為1971年開始進行的輕型戰鬥機計畫(LWF)。

輕型戰鬥機的規格為一架機身空重20000磅(9000公斤)的設計,這個重量僅有F-15的一半。此外非常強調低成本,小體型,航程遠,以及運動性,包含迴轉率和加速率,但是不必追求高速。這架飛機的最佳操作環境是在低於馬赫1.6和40000英尺(12000公尺)以下的高度。兩家公司在概念設計階段脫穎而出:通用動力的YF-16與諾斯羅普的YF-17眼鏡蛇。

輕型戰鬥機計畫在美國空軍當中遭遇非常大的反對聲浪,主要原因在於它會成為與美國空軍最主要的F-15戰鬥機互打擂臺的計畫。為了減少阻力,這個計畫更名為空戰戰鬥機(Air Combat Fighter,ACF)計畫。美國空軍需要一種比較便宜的輕型戰鬥機對抗冷戰對手蘇聯在數量上的優勢,與昂貴的F-15形成高低檔次配合。在此同時,比利時、丹麥、荷蘭與挪威四個國家在尋找替代F-104星式戰鬥機的新一代戰鬥機,他們共同組成多國戰鬥機計畫集團(Multinational Fighter Program Group,MFPG)以尋找適當的候選機種。參與空戰戰鬥機計畫競標的兩架原型機都被他們列入考慮,同時在名單上的還有法國達梭的幻象F1與瑞典SAAB的維京戰鬥機。美國海軍在這個階段也開始以艦載戰鬥攻擊試驗機(VFAX)計畫為名尋求一款低成本機種,以便輔助F-14雄貓這種和F-15一樣價格不菲的艦載戰鬥機。美國國會指示美國海軍必須與空軍的空戰戰鬥機計畫選擇同一個機種。當艦載戰鬥攻擊試驗機逐漸演變為一款多用途的飛機時,這項需求也被加入空戰戰鬥機的設計規範當中,以避開與F-15計畫的正面衝突,而且華約方面優勢的裝甲集群也需要加強對地攻擊能力。這是與戰鬥機黑手黨的夢想相違背。


在1975年1月13日,美國空軍在空中戰鬥機的競賽中選擇了YF-16,因為它提供更好的效能,而且承諾可以以較便宜的成本製造和維護。它也是用和F-15一樣的F100引擎,而F-16的支持者相信這會幫助他們的計畫。另外也有政治的考量,想要在F-111項目結束後,還能保持與通用動力公司的生意。美國海軍選擇了YF-17的設計發展為 F/A-18,因為它的雙發動機設計符合海軍艦載機的較高可靠性要求。這對海洋上空的作戰是必需的。(海軍航母艦載機在海洋中只有航母作為基地。採用單發動機的戰鬥機,一旦發動機故障。戰機很難保證生存。所以強調要以雙發動機保證可靠性。美國空軍主要在陸地上空作戰,沒有如此要求。)

這架飛機也提供給北約組織的成員,且在1975年巴黎航空展中露臉。多國戰鬥機計畫集團(MFPG)的國家被允許購買348架,並將數個部件生產分包給他們,在比利時完成總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版主

S.I.A.M 管理者

Rank: 3Rank: 3Rank: 3

基本資料

飛行員: 1 (A/C), 2 (B/D)
機長: 47 呎 8 吋 (14.52 公尺)
翼展: 31 呎 (9.45 公尺)
機高: 16 呎 8 吋 (5.09 公尺)
機翼面積: 300 ft² (27.87 m²)
空重: 18,238 磅 (8,272 公斤)
載重: 26,463 磅 (12,003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42,300 磅 (19,187 公斤)
效能
最大速度: 1,350 mph (2,173 km/h)
作戰半徑: 340 英哩 (547 公里)
最大高度: 50,000 英呎 (15,240 公尺)
爬升率: 50,000 ft/min 15,240 m/min
機翼載重: lb/ft² (kg/m²)
推重比:  
武器裝備
機炮: M61 Vulcan 20 mm Gatling gun
火箭吊倉: CRV-7
空對空: AIM-9, AIM-120

空對地: [[AGM-65], AGM-88

反艦: AGM-119

炸彈: CBU-87, CBU-89, CBU-97, Paveway, JDAM, Mk 80 series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0 07:44 , Processed in 0.02147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