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請繼續討論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19 迷糊小書僮 的文章

海,不一定是障礙,有時更是方便的道路
印度河文明就曾經透過海路與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人貿易,而腓尼基人更曾遠航繞過好望角
古人對於航海的能力,可真不容小覷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そばにいるね

原文由HOLMESLEE 於 07-3-10 05:27 發表
但是玻里尼西亞的海上貿易卻只要靠著小木船就可以進行
而且這還是從他們接觸西方文明前就存在的
忘了在哪裡,還有稱為「庫拉圈(不是呼拉圈喔!)」的航海貿易圈
這樣的海上貿易並不需要非常高明的航海技術 ...


話說你說的庫拉圈是不是指這個↓↓
http://w3.csmu.edu.tw/~s2aa004/s ... theory/951017-1.ppt
裡面第八張和第九張所說的

另外下面是有關玻里尼西亞↓↓裡面有提到他們的航海技術
http://biogeo.geo.ntnu.edu.tw/teaching/Hawaii/Hawaii.htm

不過照他所說的看來.......

其實他們的航海技術是很高明的

不然也是經驗很豐富的

另外有一點我要說

航海技術發不發達跟用什麼船其實沒什麼關係=.=       

要在海中航行最重要的就是訂位

如果這點克服了,其他其實不是什麼難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庫拉圈(Kula ring)。這個存在於新幾內亞東邊的跨島群交易圈同時以順時鐘和逆時鐘方向進行兩種物品的交換,可是這兩種物品卻不具備實質上的功用,但土著卻願意冒著相當的風險進行這這種無限循環的交換。在多數外人眼中,這種行為看似不可思議,但馬凌諾斯基卻認為這種交換過程倚賴於彼此間的信任,而這信任的原動力其實是為了其他民生物資的交換:由於各島之間物資有限,彼此間依賴度頗深,庫拉圈的交易過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賴感,使其他順帶的交易成為可能之事。

馬凌諾斯基手繪的庫拉圈分佈圖。從庫拉圈向外推展,所有的文化項目像家庭、巫術等,都是為了滿足社會上的個別需求如果腹、性慾、嬉戲、信仰等。因為如此,所有文化項目彼此互相整合,也不相互違背,所以整體文化應為平和而穩定。

以上引自維基‧馬凌諾夫斯基
其實想了解更詳細的內容,可去翻閱馬凌諾夫斯基的《南海舡人》一書。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原文由迷糊小書僮 於 07-3-10 05:11 AM 發表

不過以前的航海技術不發達......

除非有特殊的人在做海上交易

或是以前就有非常高明的航海技術

只是消失了


但是玻里尼西亞的海上貿易卻只要靠著小木船就可以進行
而且這還是從他們接觸西方文明前就存在的
忘了在哪裡,還有稱為「庫拉圈(不是呼拉圈喔!)」的航海貿易圈
這樣的海上貿易並不需要非常高明的航海技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15 迷糊小書僮 的文章

因為火山爆發而毀滅的島嶼還有位於東印度群島的喀拉喀托島。在1883年8月27日在印尼群島中喀拉喀托島上的火山,因火山連續的猛烈噴發,導致了喀拉喀托島被炸成了兩個大島(阿那卡‧喀拉喀托島和拉卡塔島)與若干的小島,島上的一切生靈(人類、動物、昆蟲、植物)全部滅絕,這算是近代史上,最重大的火山噴發事件了。

krakataukarte.jpg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勇者

そばにいるね

原文由KUQ 於 07-3-7 23:09 發表
不過因為地震而陸沉的在信史的時代就有一個那就是聖多里尼島,西元前1700年至西元前就完全陸沉了

看到這段文字害我楞了一下

後來去查以後

原來我的印象沒有錯=.=        

並不是因為地震陸沈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火山爆發

原文由HOLMESLEE 於 07-3-8 22:40 發表
我覺得地球上的文明少有孤立存在的,他們彼此都會透過戰爭與貿易彼此交流

不過以前的航海技術不發達......

除非有特殊的人在做海上交易

或是以前就有非常高明的航海技術

只是消失了
-----------分隔線-----------
話說像XP都有的巨石群桌布

我就蠻好奇那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

[ 本文最後由 迷糊小書僮 於 07-3-10 05:20 A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如何利用粒線體DNA追尋人類起源?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艾利(Bert Ely)解答如下:

翻譯/張亦葳


世代相傳的粒線體DNA其實變化不大,子女的粒線體DNA只遺傳自母親,而不會來自父親。
粒線體DNA可能發生突變,但是機率極低,每傳100代還發生不到一次。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和10幾代前的女性直系祖先具有相同的粒線體DNA。所以,即使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共有的遺傳特徵仍可用來連結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舉例而言,假如有一種特殊形式的粒線體DNA主要出現在非洲,那麼我們就能推斷,位於地球其他地方也擁有相同粒線體DNA的某個人,他的女性直系祖先來自非洲。
與大多數DNA不同的是,粒線體DNA並不在染色體內,也不在細胞核(由膜包圍所有染色體的構造)中。粒線體是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細胞質內的小型囊狀構造,負責產生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每個粒線體都有自己的DNA,能夠自行合成蛋白質。
在人類開始遷徙至世界各地之前,粒線體DNA的罕見變化,使得各個大陸存在著獨特的粒線體DNA形式。因此,科學家可以根據粒線體DNA上某一段最常發生突變的區域(HvrⅠ變異區),歸納出它們源自於哪個大陸。經由HvrⅠ變異區的分析,科學家可記錄一代代母傳女的過程當中,粒線體DNA發生過的所有突變,而這些累積的突變,就是研究各大陸特殊粒線體DNA的基礎。
在各大陸當中,也存在地區性的粒線體DNA差異。因為後代可能定居在女性直系祖先的附近,源自於她的粒線體DNA突變,就會局限在她住所附近的地區。當人搬到別的地方居住的時候,體內的粒線體DNA當然就會跟著移動。比如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居民進行了長時間的大範圍遷移,最近的研究便發現,這使得在非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所有非洲人的粒線體DNA,大約有一半是相同的。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7年2月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12 HOLMESLEE 的文章

雖然我提了愛德華‧威爾遜的說法(我也比較傾向他的說法),但我也必須承認,他的說法只是眾多詮釋的一種。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11 天下創世 的文章

愛德華‧威爾斯曾提出「外遺傳法則」,以解釋文化成因。他認為文化的形成也如同基因一般,在經由天擇之後被逐步形成,「並不是所有的文化因都能得到一視同仁的待遇;認知並不是一個全然中立的濾網。……像這種屬於生理上的偏好,稱為『外遺傳法則』,能左右文化的傳遞方向。透過這些方法,便能夠影響文化演化的結果。也就是說,藉由生理上的認知,基因能夠決定心智與文化的發展」。 文化與基因相同,都具有趨異演化的特性,在如此眾多的文化因之中,又透過一番演化而構成現存或曾經存在的文化。威爾森對於文化因的定義相當於生物學「基因庫」的概念,他認為「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心智是靠著在某個特定文化範圍內,由無數的片段資訊、價值觀、以及可行的範圍內,選擇特定的結婚習慣、創世神話、道德觀念、分析方法等等。我們把這些脫穎而出的行為及心智概念稱為『文化因(culturgene)』」, 而之後威爾森接受了道金斯的概念,將文化因用「瀰(meme)」 來代稱。
威爾森認為:「文化身為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的一部分,在每個世代內,都會在所有的個人心靈中重建」, 所以這便說明了為何人類文明在獨立發展的過程中,會發展出相似的文明。若依此理論推想,埃及與馬雅都建築了金字塔,這是人類基因潛在的文明傾向,而非坊間流傳的外星文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4 10:24 , Processed in 0.03163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