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秦風》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梁,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有人跟我說,曾經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鳥,在天地之間翺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裏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爲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幾千年過去,依舊有余音繞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遊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發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人間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嶽家軍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歎英雄遭忌,讒士高張,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傍,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麽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插進土壤,那是將軍用過的,一支甯折不彎的纓槍。  
  時間的車輪悠悠蕩蕩,終於在甲申那裏失了方向。於是瘦西湖畔,梅花嶺上,爲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發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殺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後,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我隨口唱著my heart will go 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爲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一群褐發籃眼的豺狼,帶著尖船利炮,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角徵宮商,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裏,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爲什麽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爲異常?爲什麽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爲什麽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爲什麽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裏,那個信義之鄉?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願爲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歎賞,不願我華夏衣冠倒*日本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梁。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轉自http://club.news.sohu.com/read_art_sub.new.php?b=huaren&a=32729&sr=0&allchildnum=5


================================================================================

現在在東亞地區,甚至全世界的服裝都開始西化了

但東亞地區更為嚴重,試問在新一代的年輕人之中,他們有多少是穿過中國的傳統漢服

哎~~~

而我就竟然,連漢服都沒有摸過:悲傷


[ 本文最後由 ~~油仔~~ 於 07-5-21 10:15 AM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中不中華我是不知道啦,我只知道沒有印度,就沒有少林寺、沒有西遊記、沒有禪宗,沒這些東西中華還是中華,不過遜色不少。

漢服跟繁體字有什麼好吵的,無聊。古人也沒很排斥外來文化,以前能吸收印度文化,現在不能吸收西洋文化?完全沒交流的就是埃及那種,失傳個幾百年就不用交流了,死水怎麼活絡的起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勇者

守護勳爵

其實也不是說學繁體就一定是繼承中國道統,這種事還是要看個人國學功力啦

不過學繁體看古書是方便點,而且由繁入簡比較簡單,由簡入繁比較難,畢竟繁體字比較難學,一旦學會了要轉成簡體就簡單的多

日韓很多東西保存下來,在中國這邊反而失傳了
 
http://blog.roodo.com/yowyowyow123
我的部落格,有興趣來看看吧,想要發文我也可以代貼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麥峱 於 07-5-31 07:55 PM 發表
要不要用繁體呢?
畢竟繁體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阿!!

我们从小被教写简体字,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官方教材没有文言文和古诗词,
要学繁体字也不难,随便找本繁体字的书看一看就行了(大陆也有很多书是繁体,还有些是古代那种排版方式)。
而且,阁下...难道仅仅会写繁体字就能认为自己继承了中华文化?

另外,简体字主要来源于草书,不是某党的发明。
PS:我曾经看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简体字第二号方案,比现在的简体字还要简化得多,看得我头昏脑涨,应该和你们看简体字时的感觉差不多(笑


台南的祭孔儀式,還要去韓國取經呢

大陆的祭孔需要去韩国学倒不奇怪,不过台湾去学什么?觉得自己的清制祭孔仪式不太好,想学明制的?




我找到点简体字历史,来源: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606009.html?si=1
漢字簡化簡史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幹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等等共達330多個。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劃多的字也簡化。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連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行簡體字的產生依據,影響深遠。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複、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展情況。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並指出:現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於約易。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採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佈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1936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抗日戰爭爆發,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黨統治區繼續發展。共產黨奪取政權後,立即著手繼續推行簡化漢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19522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並廢除400個異體字。19552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19561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佈,在全國推行。以後這個方案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 本文最後由 灵魂熔炉 於 07-6-1 03:27 PM 編輯 ]
 

投出冷眼,看生,看死。騎士,策馬向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現在所謂的簡體,畢竟是共產黨出來的。
玉日比所說的,應該是 "俗體字" 。
比如:等……

另外,保存所謂中華文化的國家還有韓國、東南亞等……
台南的祭孔儀式,還要去韓國取經呢~
而 越南or泰國 是最重視孝到的國家

中國文化直到今天的台灣,除了民生活動、也只剩八股思想了~
建築、藝術、音樂、留到今天的還剩下什麼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   檢視全部評分
麥峱  我很贊同  發表於 07-6-1 20:19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名望的勇者

守護勳爵

其實自古來就有簡體繁體之分,只是是大夫一般都用繁體,只有市井小民用簡體字

EX: 國=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33 麥峱 的文章

中國歷史上也不全然用現今的繁體,文字是有其發展的歷史,繁體字是保留最多中國傳統的,但不是繁體字就代表了中華五千年文化(先不論中華文化到底有多久...)
不過,不可否認的,簡體字在某方面而言,是與傳統文化產生了些許的斷裂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要不要用繁體呢?
畢竟繁體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阿!!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麥峱 於 07-5-30 09:12 PM 發表
真正的漢文化或中華文化在中國本土老早就沒了
這一切都是拜某個中國社會主義黨的功勞,請大家為他們鼓掌!!
因為現在的台灣與日本都是在保留中華古早文化(日本的文化還比較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咱們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台灣 ...

某党再猛也只能使中国文化受到摧残,并没有使她消失,何况现在大陆也在努力地复兴与保护各种文化(不仅是汉文化)
阁下凭什么说“老早就没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真正的漢文化或中華文化在中國本土老早就沒了
這一切都是拜某個中國社會主義黨的功勞,請大家為他們鼓掌!!
因為現在的台灣與日本都是在保留中華古早文化(日本的文化還比較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咱們是中國人也可以是台灣人
可是背離自己的文化還敢說自己是所謂的祖國
實為可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0 14:03 , Processed in 0.02477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