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一、東亞漢字文化圈的形成

  說到世界的古代文明,就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圈,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圈,印度河、恆河流域的印度圈,黃河、長江流域的中國圈等四大文明。這四大文明之中,前三者互相交往而發展,成為近代文明的源流,只有中國幾乎未與其他文化產生關聯而獨自發展出漢字文化圈。從文字的發展來思考文化的起源,則西洋文化的初始大約在西元前12、13世紀左右,由古代閃族的拼音文字開始,然後傳到西方,由腓尼基人帶到地中海沿岸,於前8、9世紀影響希臘文字、拉丁文字,最後在前5世紀左右才變成羅馬文字,而成為歐美各國使用的A、B、C表音文字。至於現存印度最古老的文字,據說是紀元前3世紀阿育王的碑銘文字,與當今印度的文字完全斷層了。這樣看來,中國殷墟的甲骨文字早在西元前14~15世紀就非常發達了,漢字的起源可以說比羅馬文字要早了十個世紀以上,而且在西元前206年成立的漢朝就將漢字文化定型了。清代編纂浩瀚的典籍『古今圖書集成』,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百科集其大成。漢字文化超越歷代民族或國家的意識形態,沒有間斷的傳承下來。

  回顧亞洲文化圈的發展,西伯利亞無人地帶的北亞姑且不論,就考察西亞、南亞、東亞三地的文化。西亞曾經有過繁榮的古代文化,是以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為代表,但是土地過於乾燥而被遊牧民族的勢力所席捲。7世紀成立的伊斯蘭教,在西亞建立大帝國,之後將勢力由地中海擴展到薩哈拉沙漠、伊朗,構築了伊斯蘭共同的宗教文化。這個地區也因此伊斯蘭化,語言也統一成為阿拉伯語系,但是,在近代以後受到歐洲的科技物質文明壓迫。

  南亞是包括從印度到南洋地方,最先是從印度河、恆河流域的文化繁榮起來,然後傳播到南方的海岸地區,但是因為氣候酷熱,自然力過於強大,使得敬畏天然的佛教與印度教頗具傳導優勢,只是後來也陷入被西歐物質文明壓制的窘境。

  東亞,溫和的氣候具備發展農業的條件,而孕育出黃河流域繁榮的高度物質文明,並與由南方北上的長江流域文化交流,自春秋戰國時代即開發經濟資源,大陸內地也利用河川或運河交通而發達起來。在民族交流方面,雖然以萬里長城防阻北方遊牧民族來襲,但也一再地與北方民族進行交流、合作,經過幾千年歲月而演變出漢字文化圈。

  中國概略的說是漢字文化圈,但在思想體系上,大致可分為華北的儒教,華南的老莊與道教的差異。漢字文化圈可以說是以漢文字為媒介而擁有共同價值體系的世界,在中國的大地上發展出以同一個表記法為基礎的文化地帶,漢字的表記法從古代到現代是連續的發展,沒有文化斷層。漢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圖形文字,以物的圖形為基礎做出的文字,例如「山」、「川」、「日」、「月」等,文字是單音,獨體而結構方正。與漢字、漢學有關的律令制度,如國家概念、產業、生活文化等,克服廣闊的幅員,從中國中原,傳播到東北的朝鮮,東方的日本,南方的越南,超越中國漫長悠久的歷史,廣被於東亞,用文字連結了中國與周邊世界的文化。

  從朝鮮的歷史來看,西元前108年,漢武帝將衛氏的朝鮮(由燕國的亡命者衛滿所建)滅掉,並設置樂浪等四個郡。西元前57年新羅建國,前37年高句麗建國,前18年百濟建國,當時漢字傳入朝鮮半島,也是儒學思想傳入的時期。高句麗在小獸林王2年(372年)設立大學。百濟也在近肖古王在位(346~375年)時設置博士。新羅在統一三國後,於神文王2年(682年)創立國學,之後派遣留唐學生,獎勵學問。西元七世紀末,新羅神文王(在位681-692)時代的薛聰發明了古代的朝鮮文字「吏讀」,這是漢字以新羅語音標表記,漢文以新羅語判讀的方法。吏讀的創始,使得會解讀中國九經的朝鮮學者也出現了。

  朝鮮從三國時代(新羅、百濟、高句麗)開始,佛教鼎盛,儒教經典即被當成文學研究。特別是高麗到中期以後,遭受到契丹與金的壓迫,不得已奉其正朔,即使有人偷偷傾慕宋朝文化,儒學還是一蹶不振。不過到了文宗朝(1046~83年)有12名學徒振興私學,到了仁宗朝(1122~46年)才興起大學和州學。朱子學在朝鮮正式流傳,是朝鮮服從於元朝之後,受元朝獎勵儒學政策的影響。忠烈王30年(1304年)高麗末期的儒臣安裕,即被稱為傳授朱子學的始祖。忠肅王1年(1314年)的白頤正從元朝學習朱子學回朝鮮。1315年元朝實施科舉制度,朱子學的新註也逐漸被朝鮮人學習。李氏朝鮮可以說是對從前崇佛的一種反動,採取「排佛揚儒」政策,破壞寺院,興辦學校,舉行科舉,印製書籍,於是儒教文化逐漸發達,朱子學也因此在朝鮮獨佔思想界寶座的地位。
二、漢字文化圈的變遷

  漢字最初何時傳到日本?一般認為是在5世紀左右應神天皇時期,由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學者王仁(說是漢高祖後裔),將「論語」10卷、「千字文」1卷傳入日本。但也有不同的說法,從考古學佐證漢字是由中國的江南地方或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九州地方。例如:在北九州發現王莽時代的貨幣,因為上面鑄記著「泉貨」兩字,又當時在船舶載運來的漢鏡上鑄有銘文,這些被斷定是傳播到日本的最古老漢字。

  再說1784年在福岡縣志賀島有「漢委奴國王」金印出土,雖然在日本也有人說這是偽造品。但根據『後漢書』的倭傳有一段記載「建武中元二年(西元57年),倭奴國奉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可見,後漢光武帝所賜與的是金印紫綬,而文獻上的資料與上述的金印是相當一致、對應的。日本接受中國漢朝的金印,表示中國與日本為了維持國際關係,用朝貢的方式傳遞國書,隨之需要作成與傳送文書而使用漢字。

  日本與中國的國際關係中,最能證明有漢字文書存在的,首推3世紀中葉的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與魏王朝的關係。西元239年,卑彌呼派遣使節朝貢魏王朝,同年魏皇帝為卑彌呼制詔書,冊封她為「親魏倭王」,並授與金印紫綬。翌年卑彌呼為這個冊封,派遣使者上表謝恩。這個朝貢、制詔、上表謝恩,都是用漢字的文書作溝通記錄。

  再考究越南的情況,從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掉南越國起,直到10世紀中葉為止,約有1000年以上的歲月越南在中國的統治之下。越南的知識份子學習漢文,讀中國古典或詩文,而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13~14世紀,越南人為了表現越南口語,從考究漢字而發明了俗字「字喃」(Tyu Nomu)。這是依漢字的形聲和會意的造字法作成的,其現存的最古資料是在寧平(Ninh Binh)的護城山的碑文(1343年建)。1789年,阮氏王朝採用「字喃」在公文上,獎勵四書五經翻譯為字喃。19世紀後半葉阮朝統治的越南,受到法國侵略,領土逐漸被蠶食,1883~85年中法戰爭中國戰敗後,簽訂天津條約,越南全部領土歸法國統治。1885年傳教士羅德(Alexandro de Rhode)創造羅馬字為越南文字。1887年越南即被併括在法屬印度支那(後改稱中南半島)。阮朝在名義上維持為「安南」的統治者,實權則由法國總督所任命的安南理事長官掌握。

  法國殖民主義者認為,以儒教為基礎的科舉制度會成為「反法」運動的溫床,遂於1918年廢除科舉制度,並以法語為基礎的法國式教育,整編越南的小學、中學、大學,同時禁止越南使用漢字,而改用傳教士所創羅馬字化的越南文字為新的越南「國語」。自此,越南的「國語」在殖民地時代,因法國政府強制普及,至今認識「字喃」的人幾乎不存在了。

  越南本來就有儒教與佛教傳播,佛教是經由中國傳入的,越南的宗教幾乎都是從中國傳入的,極受中國影響。舉凡元旦、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或是神農、老子、文昌、關帝、屈原等中國的祭祀活動,也同樣在越南舉行。但是越南的漢字經過「字喃」的口語再演變為羅馬拼音字後,就喪失了漢字原來的生命力。由此可見,法國殖民地政策所造成的後遺症影響深遠。

  再來看看與漢帝國有對抗關係的匈奴如何對待漢字。匈奴是沒有文字的民族,但是與漢帝國往來的國書都是以漢字記載。那麼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帶的匈奴,為什麼沒有固定使用漢字的習慣呢?這並不是因為匈奴不肯接受漢字,實際上,匈奴酋長單于周圍的相關紀錄,以及匈奴與漢的外交關係,都在使用漢字,但是因為匈奴政權崩潰而向西方遷移之後,就喪失了使用漢字的必要性。匈奴之後,蒙古地方也沒有固定使用漢字的習慣,這並不表示其他民族也不肯接受漢字,而是因為不斷的民族遷移,以致他們使用漢字的習慣無法落實。而且在突厥以後的民族,已經受到西方拼音文字傳播過來的影響。

  無庸置疑,漢字是中國所創造的文字,一字成一詞,一字有一義,而且一字可能多種意思。以漢字構成的漢文,是漢族表現語言的方式,傳達意思的手段。漢語跟拼音文字不同,其他語言體系因表語不同,也就不能像漢語那樣使用。但是在東亞,因為學習漢字與漢文,自古代就有共通的國際語文,並成為學習中國的學術、思想、制度的手段。亦即在東亞世界有共通的文化指標,一是儒教思想,二是以漢譯佛典為經典的中國佛教,三是成為政治制度的律令制,這些都是以學習漢字、漢文為媒介而傳播到朝鮮、日本的。

  以佛教的傳播來說,在西元2世紀初,即後漢政權開始動搖的數百年動亂期,佛教開始在中國上下階層傳播,到了4世紀末傳達到朝鮮半島,6世紀時傳播到日本。中國在5~6世紀,是南北朝政治社會不安定的時期,高僧從事翻譯佛教經典,創作宏偉的建築與美術,佛教即開始在社會上下流行起來。後世的東亞佛教當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禪宗與唸佛的起源也是在這時期。宋代以後,佛教的行法即以禪與律,信仰則以阿彌陀淨土或觀世音在民間流行,這個風潮一直到現代不衰。

  雖然中國週邊民族有學習漢字與漢文,但是各個民族的語言不同,這些民族為了表達自己的語言,必須將漢字的功能轉換,以方便其進行各自的國內記錄與意思傳達。因此,朝鮮出現「吏讀」,日本出現萬葉集「假名」,越南出現「字喃」。事實上,在中國也有稱為「假借」以音相通的借字在使用。例如日本古代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的記錄,以漢字的外國語轉寫時,即脫離各個文字的原意,只假借其讀音而已。日本接受漢字之後,首先用「借音」來表現地名、人名等,更進而使用吏讀與萬葉假名記錄。這種「借音」文字的使用,雖然並未造成漢字文化圈在性格上的根本變質,但是使用文字的主體逐漸從中國移到周邊民族去。
日本就是從漢字衍生出「片假名」與「平假名」,在大陸的民族則製作出契丹文字、西夏文字、女真文字,在朝鮮半島則是造出與漢字結構原理完全不同的朝鮮文字,這樣漢字文化圈在東亞世界有相當的轉變。

  以日本來說,最初的女帝推古天皇(在位592~628年)時開始派遣至隋朝的遣隋使,到了唐朝也官派遣唐使,並有留學生與學問僧跟隨,將唐代的學風傳到日本,其著名的政績就是立厩戶皇子為皇太子(聖德太子),仿唐朝制訂冠位12階,發佈憲法17條,編纂國史等。奈良時代(708~781年)的漢學,與其他文化一樣充滿著唐朝的風格,而運用在經書的解讀與政治的律令上。平安時代(782~1181年)廢止遣唐使,但是上流的文人為了教養還是學習儒學。到了鎌倉時代(1185~1333年),有學問的世襲學者都出自博士家,並由留學僧與渡來僧,輸入近代儒學「宋學」(朱子學)到日本,不過當時朱子學尚未在日本傳播開來。從鎌倉末期到室町時代(1334~1547年),禪僧之間傳授「宋學」。到室町末期,因佛僧的傳授,宋學從日本南端開始流行,到了江戶時代(1624~1867年),被稱為朱子學的宋學即被德川幕府公認為官學,民間則陽明學興盛,漢學者有機會在幕府與各藩仕官並參與政治。1868年明治維新,在明治初年,因為歐美文化傳入,漢學與日本國學走向衰微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乎完全被青年學生拋棄。現在漢字在日本,只當成是「書道」的鑑賞書法,高尚一點的,當作藝術與美學的領域鑑賞。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漢字文化圈的構想

三、漢字文化圈的新境界

  法國籍漢學者范德米施(Leon Vandermeersch)教授在1986年發表了『新漢字文化圈』(LE MOUVEAU MONDE SINISE)的著作,翌年日本也出版了翻譯本『亞洲文化圈的時代』,此書富有啟示作用。興起新漢字文化圈的論點,意味著東亞固有的「共同體精神」並未喪失,又吸收西歐近代思想的精華與最新技術,經濟成長等手段,以獨創的活力為原動力,正朝著文藝復興的文化圈邁進。

  既然稱為「新」,當然必須與古老的過去斷絕。換言之,古老的儒教「死去」,但又變成「血肉」,而其內在的「共同體思想」以此「血肉」為媒介,在漢字文化圈之間,浸透進入深層的心理領域,變成像習俗那樣自然的形態存續著。這就超越了西洋的自由主義或共產主義在兩個意識形態當中兩者擇一的「價值選擇」,而形成價值多元的人道主義。這並不是說要將中國的社會主義與美國的自由民主主義,兩個東西方的意識形態放在天平的兩端上加減平衡,而是要根本廢棄這個意識形態的天平。

  漢字文化圈到19世紀中葉為止,在文化上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如在17世紀之前,確實比歐洲文明要優秀的。但是在西歐工業革命以後,漢字文化圈被其物質文明快速地超越過去,在所謂「西洋衝擊」的惡劣影響下,大部分漢字文化圈都呈現解體的狀態。西歐以其船堅砲利驅使「殖民地主義」,這是造成東亞自鴉片戰爭以來,漢字文化圈的完整體系逐漸解體的主因。中國支離破碎,越南被法國殖民地化,香港也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朝鮮與琉球甚至被消滅掉。只有日本坐上了帝國主義的末班車,併吞琉球,並將台灣與朝鮮納為殖民地,還在滿洲國與華中、華北建立起傀儡政權,以世界各國為對手所進行全面戰爭。

  二次大戰後,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的南北,接下來的韓戰慘劇將朝鮮南北分斷,加上美國的介入導致台灣與大陸的分裂,法國與美國干預也造成越南的長期消耗戰。如此,近代百餘年來的外在因素造成漢字文化圈的龜裂,而現出深刻的新斷層。今天台灣與中國的分歧、朝鮮的南北分裂、日本與中國的不信任與疏離,在政治與經濟上各自產生很大的距離感。

  直到21世紀初,東亞分裂的主因是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而且都是外來的意識形態所造成的。不過實際上,東亞世界的反目,也是過去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後遺症,加上二次大戰後中國與朝鮮的內戰後遺症,這是雙重後遺症加在一起的結果。外來的意識形態與軍事的介入,猶如雙重病原的入侵,悲慘的傷害了這個地區原有的同胞愛。此深刻的新傷痕所造成的後遺症,助長了南北朝鮮、大陸與台灣之間,彼此互相不信任的反目成仇。

  當然,東亞各國彼此的疏遠也還有內在的原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今天的日本人覺得歐美人比起鄰近的亞洲人更親近,多半是因為覺得歐美的經濟生活較接近而有親近感。相反的,落後的東亞的經濟發展,則讓日本人覺得疏遠而有距離感。這就是梅棹忠夫撰寫『文明的生態史觀』,結論說日本文明與其是屬於亞洲,更接近於西歐文明。但是儘管日本的經濟水平與歐洲同等了,唯一阻礙日本與西歐親密化的因素,還是語文的差異。

  在漢字文化圈各國之間雖然存在著分裂的因素,但是現在東亞並不是走向衰微的階段,勿寧說是相對的朝向強力的促成統一的方向。這是因為東亞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的均質性,相加乘的作用所引起的。從經濟面來看,蘇聯崩潰已經十多年,東西冷戰結束以來,日本經濟陷入停滯,中國卻顯示出獨特的經濟成長活力,中國加入WTO之後,漸漸與世界結構同一,而走向經濟發展之路。從「世界工廠」走向「世界市場」,帶動東亞整體的經濟復興。

  漢字文化圈的經濟發展,到21世紀初,中國、日本、韓國加起來就已經有美國加上歐洲的規模了。漢字文化圈等於脫離了以往低度開發的狀況,躍升成為新文化圈,其能量足以翻轉世界經濟,成為改變美國單極集中的主要動力。如果從漢字文化圈普遍存在的文化均質性來說,漢字的功能是能夠超越語言的不同而讓彼此知曉共通意思的最佳媒介。透過漢字,不用語音也能達到彼此理解。漢字對不使用漢字的其他文化圈的人來說是個困難的障礙,但是對漢字文化圈內的人來說則是相當方便,因為漢字的概念是抽象度很高的最佳溝通橋樑。

  經由漢字文化圈的儒教傳統而薰陶出的社會型態,可以提高全人類在自然序列中最高階的「共同體思想」。個人,在由自然決定的社會存在中,才能實現自己的人格。在漢字文化圈內,才能創造出同樣的詩境思想,這是經由相同的世界觀而賦予同等的美學觀點,使得理智與感受性得以親密地交流。例如:中秋的月亮,經由李白的眼睛鑑賞,而產生交感共鳴。李白的詩說「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唐詩這種能超越有限時空與層次的東方精神文化,蘊藏著復興亞洲文化的可能性,並富有創造新時代思想的柔性智慧。

  從世界經濟的人口構成來看,東亞的兩大國──中國與日本,以及朝鮮,在加上散居世界各地的5000多萬華僑,東亞人佔世界總人口將近30%。東亞已經擁有科學與技術的成果,人才資源輩出,這充實了能與西洋文明較量的新漢字文化圈。

  在家庭倫理仍然根深蒂固的東亞社會,儒教思想成為東亞風俗習慣的,乃在人與人的社會關係當中,貫徹著「和平思想」的精神文化,此文化成為自己與他人經由「善意」結合的「連帶意識」,現在的世界如果沒有彼此連帶的危機意識是很難存續下去的。連帶意識在東亞,因為經濟成長與文化價值的相加乘作用,使得這個地區產生強烈的「和平意識」,不需要無用的武裝對立。中國對台灣、韓國對北朝鮮等地區的武力對峙,原本就是西歐意識形態在東亞的後遺症,這種不自然的對立,在新漢字文化圈下,事實上已經開始軟化了。

四、漢字文化圈並不是空想的

  如果就文明的連續性來論,中國的漢字文化在世界上是最悠久的。中國文明在東亞能夠歷久不衰亡,在於有世界上最奇妙的文字存在。中國雖然有多種族、多語言,但有漢字就有互相溝通存證的工具。日本人從漢字發明了「片假名」與「平假名」,日本語言與漢文結構不同,但可以用漢字筆談溝通。例如用「有」「無」「錢」三字的組合,就可以表達意思。

  日本在戰後的革新情勢之下,於1946年11月公佈日常生活使用的當用漢字為1840字,1948年再規定其中的881字為9年義務教育應學習的漢字,稱為「教育漢字」。其後經過30多年太平時期的修定,於1981年3月公佈「常用漢字表」共1945字,而在教育、新聞、雜誌、廣播各界普遍被接受使用。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從中國的借用語稱為「漢語」,不稱為「外來語」,但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從歐美各國大量輸入外國的單語,稱為「外來語」,二次大戰後從美國輸入更多的「外來語」,成為當今日本外來語氾濫的時代。這樣讓很多日本人對有些外來語的意思不太明瞭而產生溝通上的障礙;另一方面,歐美的新語彙進入日本之後,也喪失了過去構築的的漢字文話的特色。因此日本的國立國語研究所建議將難懂的外來語換成漢字語彙,例如外來語「」改成「意欲刺激」、「–」改成「地球規模」、「–」改成「倫理崩壞」,因為使用漢字語彙可以讓人正確的把握語文的意思。目前日本學習中國語文的人日漸增多,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逐漸從「世界工廠」進入「世界市場」,帶動了日本學習中國語文的風氣。

  韓國企業,如SK、錦湖韓亞集團、三寶電腦等在招考新職員時,要進行漢字考試。韓國的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大韓商會、韓國貿易協會等五大經濟團體,決定從2004年開始在招聘新職員要加考漢字,並積極展開運動鼓勵使用標有漢字的名片。因為隨著中、韓、日之間的經濟交流日益增加,漢字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但是過去韓國因為太強調民族主義而漢字教育的比重下降。漢字是將東北亞三國帶入共同文化圈的唯一手段。為了建立東北亞經濟共同體,韓國人開始覺得學習漢字變成必須因素。

  現在有所謂「中國崛起」的話,其實中國在漢代、唐代都是東亞的強權,世界文藝復興的典範。從西元500年到1500年之間,確實是世界級的領導者,所以說「中國崛起」是不當的,應該說是「中國再起」。現在中國利用美國設計的「全球化」、「資訊革命」發展經濟。目前「全球化」所使用的是美國人的語言,美國人將自己的法律、會計、技術、管理等強加於中國之上。中國也派出大量而優秀的人才到美國學習。儘管全球資訊網是美國搭造的,互聯網規範也是美國訂的,英語是最普遍的網際網路語言,但是在2010年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之時,中國的互聯網使用者便會超過美國的數目,而中國的網站主要是由漢字來閱讀,而形塑中國創造的新文化。中國以祖宗傳下來的漢字為本錢,再揉合美國的新科技文明,即可創造出「漢字文化圈」的新文明。這是中國在世界上自漢代的文藝復興,唐代的文藝復興,而在21世紀綻放出偉大的第三次文藝復興。為了「漢字文化圈」的落實,TJR將邀請中、日、韓三國的漢字文字專家,共同開會研究,三國的漢字在網路上的統一,在電腦、通訊與軟體等方面的協力合作,讓資訊的接收與傳輸更為順暢,形成「漢字文化圈」的第三次文藝復興,讓我們攜手努力合作吧!

轉自~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19 20:25 , Processed in 0.02507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