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望的騎士
☆☆☆☆☆☆☆
大部分學生會組織都是萎靡不堪的,而系學會也似乎在做與學生會類似的事(聯誼活動迎新之類);名為公共事務機構,卻一點也不公共,起碼決策討論都是內部在運行,完全沒有「深入民間」的意思。 在個別面,我建議學生會的任務方向維持現狀,而系學會的任務應該從事學術活動,讓「學會」這個詞能夠名符其實一點;這兩個會有個通病是,資訊傳達不夠徹底,直至目前為止,我從沒在學校聽過與看過這兩個會的任何相關資訊,它們的資訊應該要更易讓學生得以得知,否則很容易被理解為似乎都沒有做什麼事。 兩個會應該要有自己的刊物,包含實體刊物與電子刊物(電子刊物可以開放訂閱),定期發行刊載各種活動成果(或者各種歷程紀錄與討論)以及新的活動資訊;並且,在刊物上要開放投稿與主題式徵文,讓學生們表達各種相關提問或公共論述,甚至於系的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或學習心得;以及必要時,兩個會的代表應該撰文予以回應(如果涉及校方,也可以轉請回應)。 學生會應該要有策略去調查學生的各種公共意見,那怕透過問卷、開放式會議、網路、由班級代表轉達、意見信箱設置等,並且也應該主動提出自己內部的公共觀察、幫學生帶領議題以供思考。 系學會的學術活動,可以抓緊各系領域的公共議題著手,也許是時事,也許是長久爭議的議題,法律系好比法官法、法學教育改革、蘇建和案、死刑問題、搏奕特區、集會遊行法、性交易除罪化、校園法治、郭冠英事件(言論自由)、新釋憲評析、法律電影欣賞等等(種類非常多,不怕沒話題),可以用類似社團社課的模式進行(委託校內外老師),或者以讀書會、討論會的形式舉辦。 系學會也必須扮演系內部的公共意見管道,例如學生的教學建議、資源需求,以及各式各樣的公共問題。它就像是系的學生會,並且又具備推廣學術的功能。 另外,兩個會也可以與各種校內外社團組織合作,舉行各式活動(包含學術的),以增添更豐富的經驗與學習資源。
許多公共議題可以由學校發起,舉例像是系所評鑑的不合理性(好比說,對學生而言所謂的SCI、SSCI論文根本無助於教育品質,這甚至切割了老師專注於學生教學上的精力)、升學制度的意見(18分上大學、高等學歷滿街是)、對職場待遇的意見(最低起薪、勞工權益),甚至是與學校或身分無關係的公共議題等,都能經由內部討論取得共識後,以全校師生身分對社會與政府發聲。(在那些與特定科系有關的公共議題上,也能以系所全體師生的身分來執行這類公共參與。) 而一方面學校也能提出校內的議題,好比提升教學品質的方法、學生學習情境的建構、環境維護、行政建議;校方也可以主動從學生尋求話題或執行方法,例如開些徵文題目:「你覺得怎麼樣才能實質推動校園法治?」、「亞洲大學欠缺或需要什麼?」或者設置網路的意見系統,來收集那些比較不需要論述的意見。 學校可以建立各種管道來促成這些工作,資訊的到達性也很重要。至於學生的參與意願與能力問題,那跟知識與習慣有關,學校在陳列議題時,應該先由學生可參與性較高的活動著手,例如徵稿與講座課程,接著再引導至參與度低的活動上,當學生已經由參與度高的活動獲得較充分的知識基礎與投入感後,持續加入參與度低的活動是可以期待的。 以建構提升教學品質方法為例,首先也許是先舉辦講座,簡單地討論校內外各式的教學方法與評鑑機制(大都由學生上網填意見表),接著開放徵文尋求全校個別意見,以及讓其他公共管道設置相關話題(例如學生會或系學會的刊物主題支援),最後再舉辦全校性質的討論會,讓所有有興趣的人共同表示意見,甚至後續還能有統整成果發表,以及執行計畫的制定等。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騎士
發表回覆 回覆並轉播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6 03:02 , Processed in 0.0229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