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長安城


歷代長安變遷圖
網止http://www.glink.net.hk/~jkc/map.htm
圖片好像不太清色=.=" , 所以要放大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晉國故都侯馬

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總要受到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關注。晉南重鎮侯馬,古稱新田,在歷史學家眼裏,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曾經有多少風雲人物和傳奇故事在此出演;在考古學家眼裏,侯馬出土的青銅器,是東周時代的巔峰之作,器型豐富、工藝完美、價值連城。



  新田古城,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來是溝通燕、趙、秦、蜀的通衢大道,有晉南重鎮之稱。1958年設侯馬市。



  解放後,文物部門在侯馬先後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考古挖掘。目前,共發現侯馬晉國遺址五處。分別是牛村古城、平望古城、白店古城、台神古城和馬在古城。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城牆是分塊夯築的,南牆內有一條繞道而行的行車道。牆外有寬六米、深四米的護城河。宮殿建築遺跡,位居城中北部。殿基為正方形,高約08米,長寬各52米。其他平望、白店、台神、馬在古城的規模都很宏偉、清晰可辨。在古城中發現了東周時代晉國的鑄銅作坊,內有陶范三萬餘塊。青銅的禮器、酒器、祭器、兵器、樂器數不勝數,器型豐富,工藝完美,多為東周青銅文化的巔峰之作。當地鄉民講:解放前,古城遺址尚未發現,農民在田間耕作,經常拾到銅銹斑斑的器具,不知何物。北京古玩行裏的小夥計經常來此收購這些舊銅具,鄉民們也樂於以此換錢。另外,我們今天讀到的大收藏家孫會元、耿寶昌、陳重遠的回憶文章中,也常提到山西晉南的青銅器。在收藏家那裏,晉南重鎮侯馬是東周春秋寶物屢出不窮的地方。



  據史載,春秋時代的晉國曾五都五遷唐一都也,晉二都也,由沃三都也,絳四都也,新田五都也。唐在今翼城,晉在今臨汾,曲沃在今聞喜,絳在今曲沃,新田在今侯馬。(見《山西通志》卷二十六之《晉都遷徙考》)遷都新田之後的晉國,經歷了由盛及衰的過程。研究這一段歷史文化,有助於我們看清以後數千年風雲變幻的三晉格局。



  晉景公遷都新田,挾文公餘威數次大敗強國。晉景公十一年春,齊國恃強淩弱,出兵魯國、衛國。二國向晉國求救。晉派下將(穀阝)克、欒書、韓厥率師與齊決戰於鞍。齊恒公負傷逃走,回國後獻寶器求和。強大的晉國毫不理會,甚至揚言:齊國只有把國母抵押到新田作人質,晉國才能退兵。如此傲氣,強極一時。到了晉厲公執政,晉國的盟友鄭國,叛晉而與強楚為盟。晉厲公大怒,來自率兵與鄭楚盟軍對峙。有人勸晉厲麼不必親自上陣,大臣(谷阝)至卻說:討逆誅賦,見強退縮,無法號令諸侯。晉厲公大為讚賞,在後來的決戰,晉兵射瞎了楚王的眼睛,楚軍由此大敗南歸。到了悼公年間,晉國仍然強健不衰,十四年,晉使六卿討伐強泰,度涇河大敗秦軍,至榆林而還。晉國,數次擊敗強大的齊國、楚國、秦國,無可爭議地成為諸侯的霸主。新田,成為會盟締約的重要都市。



  1965年,山西考古工作者在侯馬牛村古城附近的秦村,發現了春秋時期珍貴彌足的史料《侯馬盟書》。這些盟書是用筆蘸朱砂(少數蘸墨)寫在玉片、石片上的。數量達五千餘件,其中可以讀的有 600多件。《侯馬盟書》是晉定公十六年,由晉大夫趙鞅主持,六國在新田進行盟誓的重要記載。主要內容為:六國間保證互不侵犯,振興國力,共同禦辱等等。從《侯馬盟書》上我們可以瞭解到晉國當年號令諸侯的威儀。如此強大的晉國,為何後來走向衰落?其實,晉國在不可一世的時候,春秋時代的大政治家晏子、叔向就發現了其衰敗的兆頭。《史記》載:(晉年公)十九年,齊使晏嬰如晉,與叔向語。叔向曰:晉,季世也,公厚賦為台池而不恤政,政在私門,其可久乎!晏子然之。叔向與晏子的這段對話再深刻不過了:身為一國之主,晉公不問政治,大小事情由臣子說了算,政出私門。晉公卻安于享樂,加重百姓負擔,為自己廣造樓臺宮池。如此君主執政,再強大的國家也難免走向末落。果然不久,臣子三人韓、趙、魏三家分晉。三晉由此開成新格局,三晉大地由此得名。昔日輝煌的霸主之都新田,納入他人版圖。時至今日,我們面對侯馬五處規模龐大的晉國古城遺址,除了聯想到當年晉國盛極諸侯的輝煌外,還能體味到厚賦重斂、廣營宮城、政出私門帶來的苦果。



  一座都城的末落,是隨著一個國家的消亡而末落的。強大的晉國不復存在後,晉都新田也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它的價值只留給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1959年在侯馬牛村發現了金代董氏墓。從中出土了中迄今為止最早的磚雕舞臺模型,磚雕戲臺上的五個戲劇人物,全彩戲裝,舉手投足,形象生動,堪為國寶;1967年,又在侯馬喬村發現了戰國奴隸殉葬墓,其中又有一比奇珍異寶問世。



-----------------------
http://www.tydao.com/sxsen/minchen/32-houma.ht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
-------------
-------------------
.:中國古代都城資料
我會找多d , 大家就可以了解到多些我國的龐大建設
由於資料太多 , 我只會節錄一些 , 詳細可到網止看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網止:http://www.tydao.com/sxsen/sxms.htm
--------
--------------
--------------------
  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南端,汾河中游。縣城距省城太原100公里。1986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平遙稱古陶地,是帝堯的封地。平遙古城原為夯土城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前827年~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也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在原西周舊城埂的基礎上擴建為今天的磚石城墻。

  平遙古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且城。它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由於縣城的建立,到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平遙古城內誕生了全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日升昌”的創立,在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標誌著中國近代性質的新型金融業,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商業和金融肌體中然生成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sx.xinhuanet.com/lyrx/pinyao.htm
----------------
-----------------------------
----------------------------------
  位於晉中的平遙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縣級古城,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號稱存世的“清明上河圖”。當年,2.25平方公里的平遙古城居住了將近5萬人口,而專家認為,平遙古城合理人口的上限為2.2萬人。為此,平遙當時宣稱,到2005年古城內所有企 事業單位將搬遷出城,城內人口將減少一半以上。

  七年過去了,古城內仍有4.5萬左右常住人口。
-------------
http://big5.huaxia.com/xw/00182364.html
-----------
--------------
--------------------
城牆圖解:
http://www.chiculture.net/0211/html/b04/b04.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三、歷史街巷與傳統民居

  平遙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格局基本完整的歷史街區與保存基本完好的400餘處明清民居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城鎮建設的格局、規模有著極為嚴格、完整的規制,同時還要遵循禮制、順應風水,方方正正,面南為尊,強化中軸,突出中心,經緯分明,主次有序,講究對稱。正如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看今天平遙城的城市佈局、歷史街區與傳統民居,就如同看到了一張中國古代漢民族城鎮建設尤其是縣級城鎮的標準化圖紙。

  左文右武是中國古代城鎮的基本格局,這一點在城門的命名上也有體現,例如北京東有崇文門,西有宣武門。平遙也不例外,東有親翰門,西有永定門。平遙縣的文廟,座落在縣城東南的文廟街,而武廟則座落於縣城西南與文廟街基本平行的書院街與校場巷的交彙處。如今的武廟被一家幼稚園佔用,僅存破敗的主殿等部分建築,據說,有關部門有意修復武廟,以更好地恢復古城佈局。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平遙古城



  一、古城牆

  對於很多遊客而言,平遙古城留給他們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古城牆。平遙縣,秦置平陶,漢置中都,北魏年間因避拓拔燾名諱而改名為平遙。那麼,平遙城牆始建於何時呢?

  尹吉甫是西周名臣,曾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西元前823年,率軍反擊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進攻到太原地區,或許是曾在古平遙地駐軍的原因,因而留下了平遙城為尹吉甫修建的傳說。

  在平遙城上東門太和門下,沿東馬道北行一百余米,有一個寬闊但卻破敗的院落,尹公祠就座落在這裏。如今的尹公祠,只留下一座瀕臨廢毀、門窗緊閉的主殿。出太和門,北行一百余米,向東拐入城外的小巷,便可以看到隱藏在居民區裏的尹吉甫墓。尹吉甫墓底邊包磚,上實封土,規模並不大,是後人修建的紀念性墓塚。由太和門上古城牆,北行至距下東門新翰門約二百米處時,城牆擴張為四四方方的平臺,這裏被稱為尹吉甫點將台。

  傳說終究是傳說,最早的平遙古城當然不是尹吉甫修築的。有人說,平遙城牆始建於北魏,也有人說,始建年代無考。現在看到的平遙城牆,修築於明代洪武三年,平遙縣衙對原有夯土城牆進行了擴建,並加高、加厚、包磚。此後幾百年間,又進行了二十餘次修整。

  平遙距太原90公里,晉中平原又無險可守,所以,歷史上平遙經歷的幾次戰火基本都與太原有關。西元960年,宋軍北伐太原,宋將李繼勳火燒平遙,不久,太原也遭到火燒水淹的噩運。靖康元年,金兵圍困太原八個月之久,戰火蔓延到太原周邊地區,太原和平遙先後淪陷,太原百姓被屠戮一空,平遙百姓被殺五千餘人。1938年,日軍攻陷太原不久,稍做休整就繼續南下。農曆正月十四,阻擊日寇的國軍退入平遙,封門死守,日軍轟塌上東門以南城牆30余米,平遙淪陷,平遙百姓被屠殺數百人。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太和門附近的城牆上看到日寇留下的累累彈痕。1949年,太原城牆在經歷戰火的洗禮後變得千瘡百孔,這一次,平遙古城因為戰火的及早熄滅得以倖存。

  平遙城牆在冷兵器時代的幾次戰爭中並沒有發揮作用,但它卻在現代社會建立了功勳。1977年,汾河氾濫,尹回水庫垮壩,平遙城正是賴以城牆的庇護才將這造成70人死亡、同蒲鐵路中斷10天的巨大洪水擋在了城外。

  改革開放初期,平遙的地方官員雄心勃勃地為平遙古城描繪了一幅現代化藍圖,規劃送到省裏,有關部門建議他們先聽取正在榆次做城市規劃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的意見。當大吃一驚的阮儀三教授趕到平遙時,古城東面已經在城牆上扒開一個口子,並拆去了東大街兩旁180米長的傳統民居房屋以拓寬馬路。按照他們的規劃,城牆上一共要挖開8個這樣的大口子,還要拆掉縣城中心的市樓和周邊的明清民居建設環形交叉路口。在阮儀三等一批學者的大聲疾呼下,平遙古城終於被保留了下來,並確定了“新舊區絕然分開,確保老城,發展新城”建設方針。回想起祁縣、太谷、忻州、介休四座古城的破壞,不由得為平遙深感幸運。

  事實上,當時的平遙城牆已經相當殘破,建國前飽經戰亂,建國後缺乏維修和管理,1977年水災過後城牆垮塌17處,一些單位和個人甚至扒下城磚建了倉庫和廁所。過去城牆上建有3000堞口、72座敵樓,象徵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賢人,此時已經只剩下2座敵樓。

  從1980年開始,平遙開始了漫長的城牆維修工程,到1993年結束的14年間,除了中間停頓2年之外,平遙每年都要修復少則數百米多則上千米的城牆以及城樓、敵樓等。與此同時,部分歷史街區和部分民居店鋪、清虛觀、縣衙、城隍廟等古建築陸續修復。1986年,平遙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前兩次來去匆匆,只在北門和下西門逗留過,現在,終於可以了確我繞平遙城牆走一圈的願望。這一次,我是從下西門登上的城牆,與十幾位旅遊公司新招聘的導遊一同途步南下。

  平遙城牆周長約6200余米,高約10米。民間將平遙稱為龜城,並有“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依此為勝”的說法。平遙共開六門,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六座城門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均建有甕城,四座甕城外城門朝南開,下東門和北門的甕城外城門則朝東開,民間傳說這是怕這只烏龜爬走,而將其左腿拉直並捆在麓台塔上。所謂龜前戲水,是指城南的柳根河。平遙城牆其他三面均是筆直,只有南城牆蜿蜒崎嶇,就是因為南城牆是順著柳根河的流向修建的。不過,南城牆也因為這些優美的曲線而比其他三面城牆更具美感。

  南城牆的盡頭,建有奎星樓。奎星是古代天文學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運,建造此樓的目的就是祈求文運昌盛。奎星樓下,便是過去的平遙縣文廟,建國後,文廟被平遙縣中學佔用,現在還保留有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築。重建于金代的文廟大成殿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是平遙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築。大成殿規模宏大,令人驚歎,很難想像當年一個小小的縣城居然建有如此規模的殿宇。如今的大成殿內,擺放的是曾經巡迴全國的孔子生平展,孔老夫子被趕出祭祀自己的文廟幾十年後又在平遙被請了回來。平遙是省重點中學,名列全省前茅,許多太原人也慕名將自己的子女送到這裏來求學。我到平遙的第二天上午,到平遙中學門口的眼鏡店修理眼鏡框,店主一開始還以為我是在這裏上學的太原學生。人們傳說,平遙中學之所以人才輩出,就是因為它的風水好,賴以奎星的護佑。不過,平遙正在逐步將城內的學校、機關、單位搬遷出城,平遙中學首當其衝,憑著做了幾十年老鄰居的關係,想必奎星還會繼續保佑平遙文運。

  二、票號滄桑

  西元1703年,為迎接康熙皇帝的到來,平遙城重新修築了六座城樓。如今,平遙城只剩下兩座近年複建的城樓,分別位於下西門和北門,南門城樓也已經計畫在2003年複建。之所以要首先複建下西門和北門城樓,不僅因為它們更靠近平遙新城區,更重要的是,它們從古至今都是平遙交通最為繁忙的兩座城門。

  與平遙火車站和汽車站距離最近的是下西門,很多遊客都是穿過新城區的西關大街來到的平遙城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就鑲嵌在下西門的甕城城牆上。走近甕城城牆,你就會發現平遙古城的舊城門早已深陷在地平線以下,是汾河一次次的氾濫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古城外的地平線升高了一米左右。甕城城門如今已經廢棄,甕城兩側各開了一座便門,分流下行和下行的交通。

  走入甕城,道路在向南開的外城門與向西開的內城門之間,形成了一段急促的90度直角轉彎,無論是策馬入城的征服者還是馱載著財富歸來的商人,走到這裏都必須放慢速度,於是,這段青石條鋪就的道路上,竟然留下深達數釐米的車轍印。順著這條車轍印走入平遙,眼前便是平遙自古最為繁盛的西大街,當年中國的華爾街,中國銀行的“鄉下祖父”“日昇昌”票號就座落在這條街上。

  在許多人眼中,平遙古城與晉商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晉商幾乎可以與票號劃上等號。巧得很,中國第一家票號與最後一家票號都出自平遙,他們就在這西大街上面對面地隔街相望,中國票號從起源與繁榮走向衰落與消亡的歷程,其最形象的直線距離,就是這條西大街的寬度。

  儘管在山西也有不少學者和讀者給予《抱愧山西》以無情的批評,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篇文章在大多數疏于歷史的年青人心中對晉商與票號起到了啟蒙作用,它對於山西的宣傳作用不次於喬羽老先生的《人說山西好風光》。當年余秋雨來到西大街時,“日昇昌”還被一家機關佔用著,如今,這裏已是中國票號博物館,大多數遊客光臨平遙時的必遊之地。

  許多第一次走進“日昇昌”的遊客絕不會想到,這個“天下第一號”的前身會是一家名為“西裕成”的顏料莊。隨著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經濟的發展,各商號迫切需要一種比現銀解運要方便、高效、廉價的解款方式,這一歷史重任落在了晉商的肩上,也只有“海內最富”的晉商有能力、能魄力來奠定這中國金融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道光三年,也就是西元1823年,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與存放款業務的票號誕生。票號的名稱取自“如日初升,繁榮昌盛”之意,過去商家的幌子是豎掛的,“日昇昌”三字便可排列成“日日升日日”,非常好的口彩。從此以後,票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據說,中國共出現了51家票號,其中,南幫票號8家,晉商票號43家。43家晉商票號中,就有22家出自平遙,他們控制著全國80%的資金流向,西大街,因為票號的集中而成為中國的華爾街。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LIVE FIGHTER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QUOTE=無奈]商朝時代: 好像只有平房 , 沒有兩層房屋 , 更沒有酒店 , 住宿的酒樓[/QUOTE]

商代的中國領土侷限於華北地區,當時的平民住家主要還是採取半穴居的形式,所以應該連平房都少,宮殿跟達官貴人的住所才是全在地面上的
 
尋衣
2003 NBA All-Star Game WEST 21 Kevin Garnett
0405 River Plate Home & 3rd Jersey 胸前須有贊助商Budweiser(燙Higuain可)
0506、0607、0708 Panathinaikos Home 任一年皆可
有意出售者請務必聯絡我,感謝 m(_ _)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這題目雖然精

但沒有太多人談論 ,

中國華夏文化 3000 年的建築知識 , 沒有太多人知
---
商朝時代: 好像只有平房 , 沒有兩層房屋 , 更沒有酒店 , 住宿的酒樓
在電視看到的劇集中 , 就出現這些建築 ,
可能因為一條大街 , 只有小販 , 太單調
兩層建築的房屋 , 是否在秦時代已經有 , 還是漢朝才有???
-------------------
.:我都不太清楚 , 以兩層建築房屋 , 在那時期開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以上網止: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
------------------------------------
這話題沒有太多人知道 , 可能是比較冷門=.=

中國古代的都城真的很大 , 我在圖書館看過一本

這類的圖書 , 看到一張圖 , 影片是在城牆上拍的 ,

可看見一座大城樓 , 這座主城牆上 , 好像可以同時讓5輛馬車經過

非常寬闊 , 實在太利害

這座古城好像是 古代長安(現今西安古城) , 我想我一生人一定要到一次西安

當然還有到長城 ,  八達嶺 , 山海關 ...... 還有天下第一關 , 嘉峪關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三國時代 都城資料收集區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於中國古代都城的一些佈局特點。我說了我們研究古代都城,從考古學和歷史學角度,首先要考慮到透過它的現象去看它本質。所謂現象是什麼呢?就是說古代的建築,古代人通過它的一些活動,給我們留下了他的一些,比如城牆在什麼地方?宮殿在什麼地方?宗廟在什麼地方?居民區在什麼地方?這些不同的分佈地點和它們分佈的關係、它們的變化,恰恰反映出它的當時好多內涵的一些文化因素、一些政治因素。比如第一個我們先講一講關於中國古代都城變化的大城和小城。

我們最早說城實際只有一個,我們看到二裏頭,最早現在二裏頭還沒找到外面的城。有人說最早的城還比二裏頭還早的。在河南的一個地方,有個叫陽城的地方,有個城才一萬平米,有人叫在考古學叫龍山文化時期的城;有人說是夏代最早的城。如果把一萬平米能當作城的話,我們剛才講到二裏頭宮殿遺址,就是夏王朝那個一號宮殿遺址,已經是一萬平方米了。不過外頭圍了就跟院子一樣,裏頭中間是一個廣場,南面是個大門,北面是個大殿,我倒覺得只有宮殿的這種城,這城裏頭沒有老百姓,只有宮殿,因此大禹的父親鯀說“城以衛君” 。城裏頭就是為了保衛君,君子的“君”,保衛統治者的。因此老百姓不能進裏頭去,老百姓只能在城外頭,現在我們所謂叫城鄉分化。實際上當時不同的地域因為它是個政治中心。但是隨著城的發展,統治機構的變大,統治者還有人給他服務的。統治機器越大,國家的機器越大,這樣的話呢,需要服務的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人員越多。統治者居住的城就容納不下了,而且不可能往裏容納。但是呢,你要安全的話,你國王要安全。皇帝說你皇帝安全,丞相也得安全,他一級一級的,但是不同級別有不同級別的保衛措施。但是呢,就像我們後來的比如說皇城,皇城是各種官府,再後來有郭城,為都城服務的,或者以都城這種為中心的,各種以它為生計的,比如手工業者。以國王為主的統治者你還要生活,你還要消費,還得有人給你生產。這些人要居住在哪兒呢?就後來所謂“郭以居民”。郭是城郭,外面大城,小城外面又一個大城,裏頭住的是其他人。當然這個人分等級,等級越高的,住的離皇帝越近。比如我們講唐長安城,有好多裏坊,上百個裏坊,坊就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離皇宮最近的官是呈放射性的,越遠級別越低,遠到最後都是老百姓了,再遠外頭就沒人了,再遠出去就成墳地了。就是這樣的結構,城的結構也是這樣的結構。所謂有宮城,宮城外頭後來有皇城,皇城外頭有郭城,這樣一個發展趨勢。

在中國古代城裏頭非常重視城門。現在我們看看現在這張圖,這張圖是文獻上記載的,後來人畫的一張圖,根據文獻記載他理解的。看看最外頭一圈是個大城,裏頭還有個小城。然後城上呢,每面有三個城門,這是一個理想化的烏托邦式的設計,實際上很難找到這樣的城。迄今為止在我們中國的考古發掘中沒見一座這樣的城。這種方方正正的,尺寸差不多的,因為地形沒有那麼完整的,沒有那麼平平整整的,或者這種理想化的地形。中間是宮殿,一邊三個城門,但是它體現出那種思想,已經在我們的都城建設當中都完全體現出來了。比如城門,一邊三個城門,一共十二個城門。城門呢,每三個城門,對著道路。大家看一條道,那是道路,對著城裏的道路。中間呢,正好是一個宮城,就是國王皇帝辦公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紫禁城,或者說我們現在的故宮。當然因為現在大家見不到城門了就不好理解這個了。大家知道城門和一般門不一樣,城門都是有三個門道,一個城門有三個門道,中間是國王走的,兩邊有的是左出右進的,兩邊是老百姓走的,皇帝是中間走的。你們現在看一看城門也是一樣,北京有保留下來的不是一個,有一個門洞是簡易的。真正皇帝要通過的地方,都不是一個門洞,都要留成有三個門道。而這個制度呢,中國很早以前就出現了。這裏看到的二裏頭遺址,有一號宮殿遺址,這宮殿遺址南面是個大門,一共四個方塊,方塊是什麼呢?方塊是夯土牆,中間是門道,走人的,走車的,有三個門道,門道裏那麼個院子,不大的一個院子,東西才一百米,修那麼大一個大門。大門和殿的寬度差不多,中間留三個門道。它這個顯示出一種制度,誰走哪個門,誰走哪個門道,顯示一種地位差別。進入了國家,所謂社會就分了層次,層次指什麼?指人分了層次,分了等級,哪級人該走什麼樣的門。因此都城是一個級別的產物、社會分成級別的產物。因此在它的城門建築當中要充分體現出來。這種門道制度,在中國都城是非常嚴格的等級制度。這是唐長安城叫含光門,皇城的,大家看看也是三個門道,也是三個門道。

當然也有個別的,到了唐代的時候,唐長安城的正門,其他門是三個門道,城門正門變成五個門道了。更顯示因為到了唐代,盛唐時期,我想可能也許是當時的皇帝覺得自己已經達到了盛世了,修城的時候,城門五個門道。但是一般來說,都城的城門都是三個門道,這在中國形成一個制度,影響挺深遠的。這個制度的形成,和作為一個都城,實際是等級社會的一個產物,是直接相關的。

在皇宮裏頭也是照顧到用路來切割不同的居住區,不同的功能區。路呢,應該說在中國古代,我談到路是作為切割的。為什麼我們就像現在地圖一樣,對一個城市,一是要注意它的主題建築,注意它的城門。二是要注意它的路,路是它一個骨架。好像我們搞美術的素描一樣,你要想看一個人,要對一個人的基本瞭解,首先你要有一個素描,把他骨架描出來,大體的輪廓描出來。我們各位比如到外地出差,或者在北京市,你拿到一張地圖的時候,首先要看路,這個路呢,往往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結構。同樣在古代,路也決定了一個都城的結構。不同規模的路,你要想找市中心,你找它最主要的路,找最寬的路,古代也是一樣。比如剛才我們談到唐長安城,唐長安城中軸線也就是它最主要的路。中間那條路,軸線是那條路,寬一百五十米,其他路才寬一百米,或者一百多一點。古代中國路的等級劃分是非常嚴格的。在一個都城主要路寬度是最寬的,其次還有次要路,還分成多條道。最後環繞城牆還要有路,在路中間還要分,中間走皇帝的,兩邊比如走其他百姓的。皇帝的路叫什麼?叫馳道,賓士的“馳”,道路的“道”。只能皇帝走,有時候其他人走,不行。得經過皇帝的恩准,他批准你可以走,一般不批准不能走。

我給講個故事。漢代的時候,漢元帝的兒子是後來的漢成帝,他兒子原來不住在皇宮裏頭,住在皇帝後妃的宮殿裏頭叫桂宮。那個宮正在皇宮的北邊,隔著一條路。他有一次有急事想讓他兒子過來,他兒子從那個宮裏出來走到這個路邊,其實只要從路上穿過馬路就到皇宮了就可以馬上見他的皇父了。他都不那樣走,他要順這條路,因為後妃宮殿在皇宮的北邊,這個路呢正好在兩個宮之間。他順著路北一直往西走,走出城門繞過來,再走路南邊再進入皇宮。他就沒越過那個馳道,表示對他父親的尊重。這是個太子,這可不是其他人,而且皇帝有急事要召見他。當然這人也是非常有心地的,他可能也許是故意為了表現自己。到那見了皇帝,皇帝問他來那麼晚,你不直接過來,他說因為我是繞著走,因為這是馳道,我得尊重父皇。當然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當時古代對道路的要求,比我們現在交通警察管得嚴得多,不能隨便穿馬路。這個制度也反映當時等級森嚴的一種道路管理制度。這個制度越是在大的城市,比如在都城反映得越強烈,體現在都城的另一個方面呢,這是我所謂佈局方面。

再一個它的內涵方面,我們看一看在都城裏頭,都有好多禮制建築。什麼叫禮?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禮儀的“禮”,制是制度的“制”。為了宣傳這種禮儀制度,為了保持禮儀之邦的禮儀,它要修建好多建築物。修建築物目的是什麼呢?通過建築物在建築物的搞些禮儀活動,來灌輸它的禮儀思想。現在反過來了,我們要研究建築物,通過建築物來看統治者的禮儀思想。大家如何理解禮儀建築。比如我舉個例子,明清的北京城。一直保存到現在的天壇、保存到現在的太廟、保存到現在的社稷和地壇是幹什麼用的?這些就是禮儀建築。這些東西既不是當時的公園,也不是現在休閒的地方。顯然它是貫徹一種思想,同樣研究古代也是一樣。我們現在見到的是東漢時期的一個靈台。靈台也是一種禮儀建築之一,在東漢和漢魏洛陽城這遺址已經發掘了,當時的靈台遺址。這個建造我們現在說的北京有地壇,北京地壇應該說是很晚了。這是我們在前幾年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山發現的六朝時期的祭壇,這是一個祭壇的復原圖。為了讓大家看得比較直觀,祭壇的復原圖。祭什麼呢?祭地的,它有祭天、祭地。






除了這些祭天祭地的,應該說更主要的還是宗廟,宗廟和社稷,宗廟呢是在中國很早就有。古代人說,要修建房子之前呢,先得修宗廟,“宗廟為先,宮室為後”。為什麼修宗廟呢?宗廟是祭祖宗的,包括我們現在有今天,就是因為有我們自己祖先的,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自己。因此,中國這個傳統的觀念對宗廟的祭祀非常重視,反而對神廟不是太重視。大家知道西方特別祭祀神廟,神廟特別發達,在我們故宮裏頭應該說主要是太廟。在歷代都城裏頭,應該說宗廟在所有的廟裏是占最重要的地位,最主要的位置。越是久遠,對中國來說,宗廟在中國的位置,在都城裏的位置越重要。比如我們說先秦時期,秦朝以前,我們現在考古發掘,發現的在秦國的首都雍城現在寶雞一帶,鳳翔縣。它的宗廟和宮殿並排,一個在西邊一個在東邊,都在宮城裏邊,兩個是並排的。到了秦朝的時候,宗廟就不行了,到了秦遷都咸陽以後,到了秦始皇那個時候,登基上臺以後,當了國王以後。他的宗廟老祖先的宗廟,擱在了他原來的首都雍城,新建的宗廟擱在了咸陽城南邊的渭河南邊。司馬遷在《史記》當中說得很清楚,宗廟已經從宮殿區移到外邊來了。統治者已經意識到,把宗廟當成一種宣傳的東西,實際突出了他的地位,什麼地位呢?突出他執政者當前的統治地位,他是最神聖的。宗廟是為了證實他的統治的合法性的,因此不是並列的。到了漢代宗廟就徹底擺在什麼位置上呢?擺在了宮殿的南部。所謂左祖右社,一個在它東南角,一個在它的西南角,就是現在的北京城。你們可以看看明清北京城,一直繼承這種做法。太和殿是皇帝登基的大殿,但是太廟和社稷,分別在它的東南和西南,一個好像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一個在中山公園,它並不是和它並列的。這種位置的變化,也就說明一個統治者他所體現出自己的一個統治理念的變化。這個禮制建築,當然再變化,他還是每到一些重要的事情,還要到宗廟去祭祀,去祈求去,不過那都是一種形式。因為他已經意識到,這是為了統治的一種手段,要突出他自己。因此,要突出自己怎麼突出呢?在都城建設當中,就要突出自己執政的辦公的大殿。比如突出太和殿,突出自己中軸線的地位,突出自己居中的地位,居中央的地位。而包括你的宗廟和社稷,都要放在從屬地位。

作為都城來說,從禮制建築我們看到這些情況。還可以呢,從都城裏頭的本身自身的一些建築佈局,比如我們現在看到都城裏的宮殿。宮殿呢有好多種,比如現在我們說二裏頭宮殿裏頭發現了幾十座。比如北京城的宮殿,故宮裏面還有幾十座,但是哪個是最主要的呢?當然大家知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大殿裏頭太和殿是最重要的。咱們參觀的時候,人有時候從視覺來說不容易看,如果您要看電視片,從高處一看太和殿可能是最高的,最南部的,前頭最無遮擋的。所有的殿的中心就是太和殿,至少一個是東西集中,一個是南部再沒有殿了放在最前面。這個制度在中國很早以前在都城當中體現出來了。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未央宮前殿,這也就是當時漢代西漢王朝十一個皇帝在這兒辦公的大殿。這個大殿在未央宮裏頭東西居中位置,也在基本南北居中的位置。在它南部沒有一個大殿,在它北部皇后的宮殿,在它的東北和西北,各有一群一群的宮殿,但在它的正南部絕對沒有。這種設計理念,實際上突出它的中心位置,突出它的至高無上的位置。而且這個殿還是最高的殿,其他的台基都在地底下。你們可能有人去過類似西安參觀過其他宮殿,都在現在台基現在地面以下。因為經過兩千年,隨著它建築物本身的破壞和剝蝕,它的原來地面建築全沒了,它的原來的地面已經低於現在地面一米甚至還更多。而惟獨這個大殿,不但比現在地面不低,它高出來,高於現在地面15米。你可想而知他以前這個殿多高。他要住在最高的地方,他要住在中間的地方,他要住在中心的地方來體現出他的中心,體現出他的至高無上,這是都城設計當中的一種表現。這個不是單單的為了一個建築師當時建築師設計這個都城的時候的一個一般的設計思想,是一個統治的理念。在我們通過現有的東西,來把它分析出來。比如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明宮,根據大明宮基址建築學家復原的這樣的圖,當時看到地基,我提到很像我們北京城的午門,大家看一看像不像午門?這是唐朝從唐高宗以後在這兒進行政治統治中心,叫含元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北京故宮的太和殿,這樣一個建築。這個建築呢,如果大家要不知道是唐代的,拋去東西兩闕之外,也覺得和故宮的相差不多,它也是唐長安城大明宮裏最高的建築。選的地形是最高的,建的房子也是最高的,又是大明宮裏頭東西居中的,和太和殿有一樣的性質,前面也沒有任何建築,只是在它正前方的東西兩邊,有一些朝堂建築。

這些建築呢,應該說反映當時唐代一個建築師是延續了前代的。

最後一個問題,談一下關於中國古代都城是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中心。因為古代都城呢,它不但是政治中心,我剛才談到經濟的管理中心,軍事的指揮中心,還是個文化中心。因為在歷來中國古代都城當中,都是個教育中心。比如最早的太學,太學很早,太學就是大學。“太”“大”是一個意思,就是中央直接辦教。比如在東漢的時候,就設了一個太學。現在說有些學校挺大的,一弄上萬人,當時東漢太學三萬多人,規模也相當大。為什麼一個都城要辦教育?因為他覺得教育是他治國,進行統治,灌輸他統治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許多教育家,許多進行教育一些機構,在都城都設立了。歷代都是這樣的,一直到清代的國子監,沒有哪個除了都城之外的城市,比都城的教育規模更大的。這就是我們說,都城是個文化中心在教育方面的一個反映。因此我說呢,都城考古應該說在揭示中國古代文化上,有著特殊重要意義。也應該說多年來呢,做出了多方面的工作,限於時間關係我只能給大家講到這裏,謝謝。

提問:劉老師您好,所謂都市,你剛剛在前面已經提到,中國古代都市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我想請問一下“市”在中國古代都市中的地位所占的分量如何?然後在考古發現中,它又是怎麼樣的?

答: 都市呢!當然提這個問題我要說一下。因為現在一般都說都城,城市。比如前不久報導我們中國又發現了距今幾千年前在湖南出現幾千年的城市。我一直認為中國有城無市,在古代。所謂有城無市呢,無市指市場而言,在很早,先秦時期,文獻記載說的有市。比如說殷紂王做九市,實際說明後人為了說他這人荒淫無度。為什麼說它沒市呢?我覺得中國一直是以物易物的。後來雖然有了貨幣,貨幣在整個流通領域不占主導地位。市場經濟或者從事商業經濟在封建社會是沒入流的,不入冊的。不入冊,舉個例子,商人不能當官的,農民可以當官,古代也是重農抑商,這種政策。由於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但是社會的發展又需要進行交換,就不得不出現“市”。提供了市的場地,那什麼市呢?日中為市,一看太陽到了正上頭了,12點了,大家去了,撂地攤,到那兒去互相交換一下。這是先秦時期。到先秦以後還有兩種市,一種所謂草市,就這種市。一種列市為市,就是門面了,小門面了,賣一些日用品,有些這種東西,但是這些地位相當低下。它並不構成社會的一個怎麼說不要談主流了,他跟農民不是一個地位的。這種政策延續到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因此有人探討中國封建社會的資本主義一直得不到發展。從宋代以後,宋代是個關鍵時期,到了宋代以後,中國的都城裏的整個建築結構,屬於居民區的結構,就不像唐代和漢代,那種裏坊結構了。唐代時候長安城裏頭,一到太陽一落山,一敲那個棒子,就晨鐘暮鼓或者一敲鼓,坊裏頭再一敲一個聲音,你就不許出門了。你出門到現在我們叫街道辦事處主任,或者當時叫坊的負責人你要請假,能不能出去,出去要報告。見了巡邏的就說不定要把你抓起來,而且不但是老百姓,對官員也是格殺勿論,這是到唐代了。因此,那個市場經濟不是太發達的。現在我們有些搞研究的,認為中國古代市場經濟特別發達,我可以讓大家你們可以翻一翻資料,查一下看看它們希臘羅馬。中國的國家化過程它是一種什麼呢?是一種國家統治,隨著發展出現了城,城裏有統治中心,西方城市的中心是什麼呢?它有市場、有養老院、有廣場。廣場大了大家議論事,中國是三者為眾,只要聚在一起就殺頭了,不允許你瞎議論的,不給你提供場地,更不提供一些搞交換的大型市場。有這市場但不是太發達,它限制時間,限制人員,再限制你這個活動,限制得非常死。我就說如果對比一下羅馬,對比一下希臘,它們國家的城市結構就很明顯地看出,它的市場規模相當大,而且還有好多固定的門面,就是超市。不是像我們在房子裏的超市,周圍跟鬥獸場一樣,一圈都是市場是那種超市。中國現在發現市場裏頭,當然我們現在考古發掘也少,發達程度,有的描寫。比如戰國時期臨淄城裏頭,大家買東西摩肩接踵,人擁人,就跟超市降價一樣,人非常多。我說那都是戰國時期文學家的語言,可能沒有那麼發達,但是到了宋代以後,確實都變了。市場經濟市場的活動相當發達了,但是在政治上對商人一直的歧視沒有改變。因此呢社會需要商業,國家從財政收入也需要商業,但是政治上就不給予商人階層的一定的政治地位。

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為什麼有人討論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發展遲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城市裏頭都城研究當中,我一直認為包括都城和中國古代城的研究當中,有人叫中國古代城市,我覺得好像“城市”一說,這個概念給弄模糊了。現在有些西方學者也探討這個問題,我和他們交流過,他們也認為,好像用“City”那個詞,來代替城市不太合適,跟中國的城不太一樣。到底什麼樣?我想隨著以後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許問題認識會更深刻一些。
[url="http://www.han-cult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19"][/url]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5 00:43 , Processed in 0.03130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