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豹二系列主力戰車


德國豹二戰車自推出以來,始終被公認為全球綜合性能最佳的主力戰車。

圖為早期型的豹二A4,方正的砲塔構型頗具特色。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豹二系列主力戰車(Leopard 2)
製造國/廠 德國/Krauss-Maffei Wegmann (KMW)  
使用國 德國、奧地利、丹麥、荷蘭、瑞典、挪威、瑞士、西班牙、希臘、波蘭、芬蘭、土耳其
車體尺寸(m) 全長7.69(不含砲管)  全寬3.7  全高2.79
戰鬥重量(ton) 豹二早期型:55.15
豹二A5/A6:59.5

發動機/馬力 MTU MB-873 Ka-501多燃料引擎*1/1500  
推重比 豹二早期型:27.27
豹二A5/A6:25.5

極速(km/hr) 豹二早期型:72
豹二A5/A6:68

續航力(km) 豹二早期型:55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豹二A0~A5:Rh-120 120mm 44倍徑主砲*1

豹二A6:Rh-120 120mm 55倍徑主砲*1

次武裝:

MG-3 7.62mm同軸機槍*1

MG-3 7.62mm防空機槍*1

76 mm煙幕彈發射器*16


 


--------------------------------------------------------------------------------



前言

如果說英國是戰車之父,則德國就算是「戰車之聖」──英國發明了戰車,而德國將其發揚光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將戰車集中起來,首創全機械化的部隊,並搭配陸空協同的「閃擊戰術」席捲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而德國在二次大戰中生產的著名戰車更是不計其數,最膾炙人口的就是戰爭後期讓盟軍聞之色變的虎、豹重型戰車。總之,正因為德國人的努力,讓戰車從支援步兵作戰的武器,一躍成為主宰戰場勝負的女神。二次大戰以後雖然德國本身都未遇上需要動用裝甲部隊的場合,但是秉持著優良的戰車運用傳統以及一流的軍火工業,德國仍然成為戰車工業界的翹楚。而本文介紹的豹二系列戰車,正是基於德國裝甲部隊一貫的理念,再加上德國優良工業基礎所鎔鑄成的結晶;雖然不像美國M-1、英國挑戰者等當代西方一流主力戰車般擁有輝煌的實戰紀錄背書,但從推出至今,豹二系列始終是全球各國公認的最佳戰車,令人不得不佩服德國人高深的工業能力與前瞻的眼光。

起源與研發過程
西德豹一後繼戰車的第一輛原型車,基本上算是豹一的放大改良版。

 

1965年,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的第一種主力戰車──豹一式(Leopard-1)正式服役,此車以性能均衡可靠著稱,受到許多國家的青睞,總產量高達4800輛左右,儼然成為不成文的「北約共同戰車」,而這件極為成功的處女作也為日後德國戰車工業如日中天的成就打下了基礎。1960年代,西德、美國等北約國家展開了名為「70年代主力戰車」(MBT-70,德國稱之為KPz-70)的研發計畫,此外西德也在同一時期逕自規劃下一代的主力戰車,不過這個計畫以極低的優先順序進行。由於MBT-70的主合約不允許各參與國本身在同時期研發新的主力戰車,所以德國便轉去提升豹一戰車的性能,此舉為日後自行開發新戰車的作業奠定良好基礎。1967年,德國與美國在MBT-70計畫中因對性能需求有歧見,雙方終於出現裂痕;眼看著MBT-70蒙上陰影,西德本身的新戰車研發計畫遂浮上了檯面,被稱為「Vergoldeter Leopard」或「Gilded Leopard」(也就是豹二的前身),並正式決定克勞.馬費(Krauss-Maffei)為主承包商,波斯奇(Porsche)負責底盤,魏格曼(Wegmann)則負責砲塔的研發(至今克勞.馬費已與魏格曼合併為Krauss-Maffei Wegmann(KMW))。當1970年MBT-70正式撤銷之際,第一輛西德自製新戰車的原型車(ET 01)出廠,而第二輛原型車(ET 02)則於次年亮相。這兩輛原型車堪稱是豹一A4的改良版,使用與豹一相同的迴轉軸以及L-7A3 105mm旋膛砲,承載輪沿用自MBT-70,發動機則為MTU MB 872 10V發動機。1970年,西德陸軍決定豹二要沿用MTU在MTB-70計畫中所研發的MTU MB-873 Ka-500四行程12V渦輪增壓多燃料引擎。接著,西德軍方又與克勞.馬費簽約,製造接下來的8輛原型車,而再下來的7輛則由萊茵金屬(Rheinmetall)負責設計、建造。



經過大幅修改的豹二AV原型車,已經具備量產型豹二的各項特徵。

 

1973年爆發的以阿贖罪日戰爭是豹二戰車設計的一大轉捩點。贖罪日戰爭的教訓對戰車設計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相關的實戰經驗成為當時西德新戰車研發計畫的重要參考。在贖罪日戰爭初期,以色列戰車被埃及綿密的步兵反戰車武器網痛宰,這使西德新戰車研發計畫加入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裝甲防護能力。同樣在1973年,西德與美國開始洽談一項合作計畫,讓豹二的設計與當時美國克萊斯勒、通用陸地系統(GDLS)正在研發的XM-1戰車一同進行評比,美國陸軍再從中擇一較佳的設計作為美國陸軍新一代的主力戰車。因此,豹二的原始設計經過很大的修改,砲塔重新設計,強化整體防護能力,引進新型複合裝甲,重量則大幅增加,而此一新版的豹二就被稱為豹二強化版(Austere Version,AV)。首先,西德方面開始製造兩具砲塔與三個底盤,並於1976年完成。第一個原型砲塔配備美國休斯(Hughes)的射控系統與一門L-7A3 105mm旋膛砲,第二具砲塔同樣配備一門105mm砲,但預留換裝120mm主砲的空間。第三具原型砲塔則換裝德國自製的EMES-13射控系統,以及一門萊茵金屬研發的新型120mm 44倍徑滑膛砲。最初西德預計讓豹二與美國XM-1一同進行測試,但由於豹二AV的研發耗時超出預期,所以XM-1便先進行了測試。1976年8月底,終於完成的豹二AV原型車被送至美國陸軍著名的亞伯丁測試場( Aberdeen Proving Grounds)與XM-1一同進行性能評比,測試持續至該年12月。最後,美國陸軍認為在機動力、火力方面,豹二AV與XM-1表現得不分軒輊,但XM-1在防護力上略勝一籌,因此美國陸軍選擇了自家的XM-1成為其陸軍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之後,豹二AV原型車便被送回西德,進行進一步的測試。

1977年9月,西德陸軍正式決定採購1800輛豹二,分成五批製造。負責豹二戰車生產的仍為原先的研發團隊,其中克勞.馬費仍為主承包商,而Mak則為次承包商,兩者分攤的承造量分別為55%與45%;而原先研發砲塔的魏格曼則負責砲塔與EMES-15射控系統的整合,萊茵金屬則負責車上120mm滑膛砲的製造。豹二的EMES-15射控系統乃由美國休斯與德國亞特拉斯電子(Krupp Atlas Elektronik)合作研發,由於休斯也是美國M-1戰車射控系統的主承包商,故兩者擁有相當類似的技術特徵,性能也在伯仲之間。1979年,經過十幾年的曲折之路後,豹二戰車終於正式公開,首批6輛豹二量產型也於該年進入西德陸軍服役,接替豹一成為新一代的西德陸軍主力裝備。總計在研發階段,豹二建造輛原型車,其中前10輛沿用以往的105mm主砲,而後續7輛則換裝120mm滑堂砲。

早期的豹二
毫無疑問地,豹二是當時全球最先進的主力戰車:以往礙於技術限制,無論誰設計的戰車都無法同時兼顧戰車設計的三大要素──火力、機動力、防護力。英國的百夫長與酋長選擇了火力與防護力,故擁有當代最雄厚的裝甲以及同時期西方口徑最大的戰車砲,但也因此重量大增,在發動機出力有限的情況下,機動性能其差無比;法國AMX-30戰車將機動力放在第一,為了減輕重量,只好大幅犧牲了裝甲厚度;而M-47、M-48、M-60等一干美國戰車希望均衡發展,結果不僅機動力不理想,防護力也不足以抵抗同時期蘇聯新型戰車的火砲。而同樣在1970年代末期登場的豹二與美國M-1,拜科技大幅進步之賜,都能有效地兼顧火力、機動力與防護力。以豹二為例,配備當時西方口徑最大的120mm滑膛砲、新型射控系統與革命性的複合裝甲,但由於擁有強大功率的新型發動機,機動力甚至勝過當代一些為了速度而犧牲裝甲的輕型戰車!

豹二的空車重量約52ton,戰鬥重量則為55.15ton。豹二的車體頗大,方正而有稜角的砲塔構型為其招牌特色。防護方面,豹二最初被推測使用間隙裝甲,不過1976年公布的資料則證實豹二使用了英國在1970年代開發的新型查布漢複合裝甲(詳見M-1與挑戰者戰車一文),使用於最易受擊的砲塔正面與車頭都加裝,能大幅降低動能穿甲彈與高爆穿甲彈的威力。查布漢複合裝甲雖是由英國研發,但是豹二卻是第一種採用此種裝甲且進入服役的主力戰車(英國最初將此裝甲配備於為伊朗發展的FV-4030/3戰車上,不過這項交易隨著伊朗回教革命而取消),英國本身的挑戰者-1則在1983年才開始服役。此外,豹二在車身正面以外的部位也配備中空裝甲,故其整體抗擊能力強大。與豹一相同,豹二的兩側裝有波浪狀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免受輕武器的攻擊;此側裙佔1/3車長的前段部分為箱型裝甲裙,維修時可向上折疊,其餘則是鋼心橡膠側裙。除了堅實的裝甲外,豹二另有多項仔細的安全設計來保障車內乘員的安全,車內各重要部位都加以區隔;駕駛席後方右側設有4具9kg海龍滅火系統,偵測器一旦感測到火花時便自動啟動滅火器,此外也能由手動開啟,而主砲下方還設有額外的一具2.5kg海龍滅火器;車尾主砲彈艙與砲塔戰鬥艙之間有強化隔門,能承受主砲彈藥爆炸的巨大威力,避免乘員受到傷害。豹二的核生化(NBC)防護系統為全車加壓式並與空調結合,可讓車內氣壓比外界高4mbar,防止受NBC污染的空氣進入車內。

動力方面,豹二的引擎為德製MTU MB-873 Ka-500水冷渦輪增壓V12多燃料引擎,轉速2600轉/分時可輸出1500匹的最大馬力,推重比高達27.27,擁有一流的機動性能,從靜止加速到32km/hr只需7秒。豹二使用一具HSWL 354自動變速箱,採用液靜行星齒輪,有4個前進檔與2個後退檔,並具備原地迴轉能力。豹二的引擎、變速箱以及相關冷卻裝置都整合成單一的矩形動力包件,故更換作業極為簡便,整個動力系統吊裝/更換作業能在15分鐘內完成。豹二採用扭力桿懸吊系統,除了第四、第五對承載輪之外,其餘承載輪的懸吊臂都以先進的摩擦減震器補強,使得豹二擁有極佳的越野性能。豹二設有七對承載輪,較多的承載輪可降低尺寸,使得車高減少。在沒有加裝任何浮游裝備的情況下,豹二能通過1.2m深的水域;加裝簡單浮游裝置後,豹二能涉越2.25m的水深;在配備包括一具三片式引擎呼吸管後,豹二能渡過4m深的水域,而準備的時間約15分鐘。為了便於在雪地行駛,豹二能將其中履帶表面橡膠塊中的18個換成可增加抓地力的齒片,而這些齒片不用時就存放於車內。豹二的人員編制十分傳統,車上共有四名乘員──駕駛位於車頭右側,艙蓋上擁有兩具潛望鏡,中間的一具能加裝被動紅外線夜視裝置,而駕駛位置還兼作全車人員的緊急逃生位置。豹二的駕駛裝置為一具曲柄和加速踏板。其餘的三名乘員則位於砲塔的戰鬥室內:車長與砲手位於砲塔右側,裝填手則在左側。

武裝方面,豹二是西方第一種採用120mm滑膛砲的戰車,而先前西方戰車砲的主流口徑僅105mm,就連M-1一開始也仍沿用105mm砲,後來美國才引進豹二的120mm滑膛砲,加以改良後成為M-256戰車砲,裝備於M-1A1之上。豹二的萊茵金屬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砲堪稱1980年以來全世界最經典的戰車砲,不僅威力強大、性能優異,也有極佳的可靠度。此種戰車砲使用電渣重熔製造技術,炮膛內部經過鍍鉻處理,使其更加耐磨,壽命達600發。此砲主要使用兩種彈藥──DM-13/23/33 KE(Kinetische Energy)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T)以及DM-12 MZ(Mehrzweck,英文的 multipurpose)高爆穿甲彈(HEAT-MP-T)。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時,砲口初速達1650m/s,最大射程達,而使用DM-12高爆穿甲彈時則有1154m/s的砲口初速。豹二配備WNA-H22電動、液壓雙向砲塔、砲身伺服與穩定系統,能抵銷行車時的顛簸而讓砲口對準目標,使豹二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豹二總共能攜帶42發主砲彈藥,其中27發位於駕駛席後方左側的主彈艙內,另15發則位於砲塔後方彈藥庫,與戰鬥室之間以防爆門隔絕。豹二的副武裝為一挺7.62mm防空機槍與一挺7.62mm同軸機槍,兩者都是MG-3機槍。雖然平時只配備一挺防空機槍,事實上豹二的車長與裝填手艙蓋上方都有機槍架,而這挺防空機槍平時則安裝於裝填手槍架上;換而言之,必要時豹二還可追加第二挺防空機槍。豹二的砲塔後段兩側各有八具魏格曼76mm單管煙幕彈發射器,每側分作上下兩排,每排四個。這些發射器由電力控制,可輪流發射或者齊射。

射控方面,豹二配備美國與德國合作研發的EMES 15,其技術特徵與性能和M-1頗為類似,在當時都是全球最頂尖的。EMES 15由以下部件組成:

1.附有穩定裝置的砲手瞄準儀,包括一具釹-釔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與一具CdHgTe(又名CMT)紅外線熱影像儀,其窗口位於砲塔正面右側。熱影像儀由美國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設計,由德國卡爾.蔡司(Carl Zeiss)製造,除了砲手外也有一個頻道將熱影像傳至車長觀測器的視野中。這在當時是技術最先進的砲手瞄準儀之一,讓豹二擁有快速準確的測距能力、目標搜索能力以及極佳的夜視能力。

2.砲手與車長的控制單元。

3.車長顯示單元。

4.射控電腦單元,與車上的各感測器、砲手瞄準儀有連結,能根據這些儀器傳來的資料進行射擊解算。

5.車長手動控制把手。

6.數位彈道電腦。

7.橫風感測器(僅第一批豹二裝備)。

8.砲身俯仰裝置。

9.傾角感測器。

10.相關的接線、控制裝備。

此外,砲手擁有一具備用的FERO-Z18管狀瞄準鏡,與主砲同軸(位於砲身右側),擁有8倍的放大倍率。而車長則擁有一具卡爾.蔡司製造的PERI R-17穩定式全週界獨立瞄準儀(M-1與M-1A1則沒有車長全週界獨立瞄準儀),擁有2倍與8倍兩種放大倍率。配備車長全週界獨立瞄準儀使豹二具有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車長搜獲一個目標並獲得目標初步資料後,便使用自動定向功能將砲塔對準目標,讓射手迅速地以其瞄準儀進行精確標定與射擊,同時車長立刻開始搜索下一個目標,故能大幅強化多目標接戰能力;此外,車長如果在砲手追描一個目標時發現另一個更有價值的目標,便能超控砲塔去對準新的目標。不過由於PERI R-17僅具有日間搜索能力,所以此時豹二僅在白天有獵殲能力。這些精密的射控、穩定系統賦予豹二極佳的第一發命中率以及行進間射擊能力。此外,車長觀測塔頂裝有7具潛望鏡,具有全週界的視野。

西德陸軍第一批豹二的訂單達380輛,其中209輛由克勞.馬費製造,其他171輛由Mak承造。如前述,第一批豹二的前六輛在1979年交貨,1980年運交了100輛,其餘229輛則在1981年交貨,取代了德國陸軍部分的M-48A2G戰車。由於射控系統中的熱影像儀的研發跟不上豹二的服役時程,第一批豹二的前兩百輛暫時加裝一具PZB 200低光度電視攝影機(LLLTV)來填補這個空檔。緊接著,第二批450輛豹二在1982年3月至1983年11月生產完畢,其中248輛由克勞.馬費製造,其餘202輛由Mak負責。第二批豹二做了一些改良,被稱為豹二A1,變更包括改用內藏式橫風感測器,紅外線熱影像儀正式報到,而砲身控制系統也增加了偵錯設計。此外,燃料過濾口重新設計,以加快燃料補充的速度,並改用與美國M-1A1相同的砲塔置物箱;而動力包件上也加裝兩個腳踏板,避免維修作業時損壞了操縱系統與線路,砲塔尾部的絞盤、鋼纜也重新設計。第三批298輛豹二被稱為豹二A2,於1983年11月至1984年11月生產完成,克勞.馬費與Mak的承造量分別是165輛與133輛,主要的改良包括為PERI R-17車長瞄準儀換裝新的整流罩,高度增加50mm,此外NBC防護裝置的通風口則增設裝甲板來保護,爾後豹二A1也被施予相同的改良。

1985年12月至1987年3月,第四批370輛豹二生產完畢,被稱為豹二A3第四批豹二增加了SEM 80/90 VHF無線電通訊系統,增加砲手依托支架,引擎排氣口也重新設計。被稱為豹二A4的第五批於1985年12月至1987年3月進行生產,克勞.馬費生產370輛中的190輛,其餘180輛由Mak負責。豹二A4特別加強了防護能力,裝甲經過強化並使用新的砲塔內襯來增加防護能力,車內則加裝杜格拉(Deugra)公司的新型彈艙抑爆系統來增加乘員在砲塔被擊中後的存活率;此外,射控系統換裝新型的數位彈道電腦,而迴轉輪也重新設計。至此,西德政府最初預計訂購的1868輛豹二交貨完畢。不過之後西德仍然繼續追加訂購豹二,第六批150輛豹二的生產合約在1987年6月簽訂,克勞.馬費生產其中87輛,Mak負責其餘67輛,生產作業從1988年1月進行到1989年5月。這批豹二又進行了一些改良,包括換裝免維修的電池、加裝Diehl 570FT追蹤器,車頭的照明燈加裝了保護罩,車身也引進了鍍鋅技術;此外,砲塔左側的砲彈補充艙門取消了。1989年3月至1990年4月,第七批100輛豹二進行了生產,克勞.馬費與Mak的承造量分別是55與45輛。1991年1月到1995年3月,第八批豹二共74輛完成了製造,其中克勞.馬費負責40輛,Mak負責另34輛。第八批豹二的煙幕彈發射器經過改良,此外砲身右側增加一具砲身測曲器,而先前的豹二都追加了此項改良。第六批到第八批豹二仍然名為豹二A4,早期型豹二的生產至此全部完畢;而先前生產的豹二也都陸續提升至豹二A4的標準。至此,德國陸軍總共擁有2125輛豹二A4。

此外,德國陸軍還以豹二的底盤發展出Bergepanzer 3 ARV水牛式(Bueffel)裝甲回收車(Armored Recovery Vehicle,ARV),以取代原先由豹一底盤發展的Bergepanzer 2 A2 ARV回收車,提供豹二戰車所需的戰場後勤支援能量。三輛水牛式的原型車於1988年交付,德國與荷蘭在1990年聯合下單,分別採購了75與25輛;而這回Mak成了主承包商,負責生產其中的55輛,而克勞.馬費則生產其餘45輛。荷蘭採購的水牛式被稱為Bergingstank。水牛式能容納三名乘員,不過平時僅編制二人。水牛式的整體構型與豹一裝甲回收型類似,車體右前方裝有一具起重機,能舉升30ton的重物,迴轉範圍達270度,可用於吊裝車輛的動力包件。這支起重機具有電力驅動的承載限制系統,能根據起重臂伸展長度、車體傾斜角度以及載重來計算起重臂受力,防止超載造成損壞。水牛式的車頭設有一具多功能液壓鏟,用於構築工事、清除障礙物,或者在起重機操作時向下支撐地面以穩定車身;而車上的絞盤則有62ton的牽引能力。水牛式還擁有進行拖曳作業的連結裝置,車上也備有切割與焊接裝備。水牛式的戰鬥重量為54ton,由於使用與豹二相同的底盤、懸吊與動力系統,故機動性能相當優異,最大路速68km/hr,道路續航力650km,越野續航力則為325km,能拖曳62ton重的車輛,在25分鐘內完成豹二A4的引擎更換作業,在35分鐘內完成豹二A5的引擎更換作業。水牛式的自衛武裝包括一挺MG-3 7.62mm防空機槍以及16具煙幕彈發射器。

除了水牛工兵車之外,KMW還以豹二底盤發展出PSB2裝甲架橋車,採用特殊的三段式水平伸展橋材,每段橋材跨距9.7m,可任意組合;換言之,PSB2能選擇分開架設三座9.7m的短橋,或者以兩組橋身組合成18.7m的橋,或者一座由三組橋身組合的27.2m長橋,使用彈性極佳,面臨小跨度障礙時運作效率高。PSB2以單節橋身架設短橋時僅需3分鐘,架設長橋時需要6分鐘。相較於傳統的剪式橋,水平伸展橋的最大優點是架橋時橋身不會高高豎起,較為隱密。PSB2編制兩名車員,並設有日/夜間潛望鏡以及用於測量障礙跨度的雷射測距儀;整個架橋作業完全自動化,乘員在車內就能完成控制。

雖然豹二始終缺乏實戰經驗,但是仍被一般公認是綜合性能最佳、最均勻平衡的戰車,挑戰者-1在性能上無疑是輸得心服口服,但就連綜合實力與豹二不相上下的M-A1,雖有輝煌戰績襯托身價,還是難以撼動豹二在戰車界的王者地位。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初期兩德統一後,德國弄了幾輛前東德陸軍的T-72對豹二進行射擊測試,結果豹二的防護表現絲毫不輸給經實戰洗禮的M-1A1──沒有一輛豹二被T-72的砲彈擊穿。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10-27 01:56 PM 編輯 ]
 
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豹二式戰車

新時代的豹二──豹二A5/A6


1990年代推出的豹二改良型,射控系統與裝甲大幅提昇,繼續穩坐全球最佳戰車的皇座,

而其砲塔正面附加的箭頭型裝甲成為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

 

雖然豹二是1980年代最佳的戰車之一,但是眼看著當時前蘇聯推出T-64B、T-80B等配備125mm滑膛砲的新銳戰車,因此西德政府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開始規劃經過大幅改良的新一代戰車,以因應新時代的威脅。最初西德打算與法國合作,但是跟當年的MBT-70一樣不順遂,於1982年11月取消。接著,德國開始評估一些改良方案──改良現有的豹二、在現有豹二換裝新的砲塔,並使用自動裝填系統,或者從頭設計一種全新的戰車。最後,豹二的大規模改良付諸實行,但全新的豹三戰車也在1983年3月起開始研發。

1989年,新一代豹二的實驗車──豹二KVT (Komponentenversuchsträger,英文的component trial vehicle)正式展開測試。相較於豹二A4,豹二KVT有極大幅度的改良,砲塔正面與車頭附加更多裝甲,砲塔頂部也追加了新的被動裝甲與反應裝甲;此外,駕駛艙改採更堅固厚重的裝甲艙蓋,並改為電動開啟,此外車長與裝填手艙蓋也經過更新。由於增加了大量裝甲,豹二KVT的重量便增至60.5ton。射控系統方面,豹二KVT的砲手瞄準儀加裝裝甲外罩,此外換裝一具新的車長獨立全週界瞄準儀,內含紅外線熱影像儀,位置則移到砲塔左側較後方。此外,豹二KVT研發計畫中另有兩個重要的部分──車輛儀器實驗(Instrumentenversuchsträger - experimental vehicle for instruments,IVT)與整合指揮/資訊系統(integrated command and information system,IFIS),此計畫與美國(此時美國也正在開發新一代的M-1A2)合作發展能收集/運用戰場資訊的車載系統,一直進行到1992年。豹二KVT獲得初步成功後,克勞.馬費便在1991年開始建造兩輛新一代豹二的原型車,此計畫被稱為KWS。

就在此時,國際政治面臨劇烈的變化,首先是柏林圍牆垮了,東西德統一,此外蘇聯共產集團的民主、獨立浪潮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以往東西冷戰的局面一夕間消失無蹤。既然軍事威脅大幅減輕,又要花費鉅資來整合東德,德國的國防預算遂大幅刪減。不過,豹二的改良計畫仍然得以進行,共分成三個部分:KWS I、KWS II與KWS III,以下為這三個部分的簡介
KWS I:計畫主軸是換裝一門120mm 55倍徑滑膛砲以及新的彈藥。日後的豹二A6就是起源於此一計畫,在下文中將會詳述。由於經費不足,KWS I延遲推出,反而晚於KWS II
KWS II增加豹二戰車的裝甲,並換裝新型射控系統以及指管通情系統。由於預算不足,德國陸軍遂先集中力量進行KWS II,成果就是下文敘述的豹二A5。

KWS III:更具野心的計畫,打算換裝一門正由英、美、法、德聯合發展的140mm滑膛砲(此計畫稱為共同主砲研究計畫,簡稱FTMA),此砲的原型已經在豹二A4上進行測試。由於140mm砲彈重量過大,因此將改採自動裝填系統,車上的乘員減至3人。此外,KWS III也會為豹二發展新的綜合指揮與資訊系統。


1991年8月,瑞士、荷蘭與德國簽約,加入KWS II計畫。1995年11月底,第一輛豹二A5移交德國陸軍,而德國陸軍第六至第八批豹二A4都升級為豹二A5。基本上,豹二A5就是由豹二KVT發展而來,因此豹二KTV的技術與外型特徵都有出現在豹二A5上。豹二A5的動力系統沒有改變,不過加裝輔助動力單元(APU),以在引擎停機時提供車上系統運作所需的電力;此外換裝更堅固、避震力更好的新扭力桿,原本的鋁製承載輪也換成鋼製輪。豹二A5的車尾增設一具攝影機,其影像顯示在駕駛儀表板新增的一具螢幕上,讓駕駛自己就能高速倒車而不需要車長的指令。車身兩側的裝甲板能以絞鍊向前旋轉,以進行引擎更換作業。此外,豹二A5砲塔尾端與兩側也加裝了額外的置物箱。

防護能力方面,豹二A5新增的裝甲與豹二KVT相同,包括在車頭與砲塔正面附加新的裝甲,車頂也加裝一層被動裝甲與反應裝甲以抵抗日益盛行的頂部攻擊,整體防護能力大幅提升。砲塔正面的新裝甲外形呈箭頭狀,包覆範圍延伸至砲塔兩側前段。這些新裝甲採用模組化設計,在第一線戰場後勤單位就能拆裝,因此無論是更換受損裝甲或者換裝更先進的裝甲都十分簡便。豹二A5砲塔內部艙壁敷設了一層玻璃纖維,以防裝甲遭敵方砲彈擊中後,鋼鐵破片在車內飛散傷及乘員以及車內設備,作用與英國第二代查布漢複合裝甲的凱夫勒襯裡類似。豹二A5的砲盾重新設計,能提供更高的防護能力。與豹二KVT相同,豹二A5擁有新的駕駛艙蓋,更加堅固厚重,而且改採電動開啟;此外,車長與裝填手艙蓋也重新設計。此外,豹二將原先的液壓/電動砲塔驅動與砲身穩定、伺服裝置改為全電動系統(E-WNA),免除了液壓系統易著火以及在寒冷天候易結凍的缺點。豹二A5的裝甲大幅增加,戰鬥重量上升至59.5ton,然而動力系統仍維持不變,因此推重比降至25.5,最大路速略有降低,不過對越野機動能力並無太大的影響。

除了防護力大躍進之外,豹二A5的射控系統也換代升級。新的射控系統擁有一具PERI-R-17 A2車長全週界獨立熱影像儀,其影像傳送至車長席的一個螢幕上;而此螢幕亦可切換為砲手熱影像儀傳來的影像。配備車長獨立熱影像儀以及新的射控系統後,豹二A5便具備全天候的獵殲能力,變更目標循環射擊時間僅4~6秒。除了車長用熱影像儀外,豹二A5也換裝新的砲手CE-628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具有改良後的計算程式,除了能自動過濾敵方煙幕反射的訊號(不過必要時砲手仍可手動指定某些經過確認的目標),測距速度也更快,4秒內能完成三次以上的測距,使其具有對付直昇機等快速目標的能力。此外,豹二A5的FERO Z-18砲手備用瞄準鏡從砲身右側移至砲身上方。豹二A5加裝了新型的戰場管理與車間資訊傳輸系統,透過數位傳輸系統,各車能傳遞即時的戰場情報,經過戰場管理系統後,車長就能獲得周遭的戰術態勢,包括敵軍、友軍與目標的分佈等,大幅增加了戰場指揮體系的效率以及反應速度。此外,豹二A5加裝一套由波昂.李夫特(LITEF of Bonn,美國諾格集團的一間子公司)研發的車載導航系統,整合有全球定位系統(GPS),使得車輛的導航更加精準。


換裝一門120mm 55倍徑滑膛砲的豹二A6,火力大幅躍進。

 

豹二下一步的改良就是KWS I的成果,換裝一門萊茵金屬公司新開發的120mm 55倍徑滑膛砲,這是目前砲身最長的西方戰車砲之一,更是全球現役最具威力的戰車砲。這門120mm 55倍徑砲擁有砲身熱套筒,以降低射擊高熱造成的砲管變形。此砲使用的彈藥為1987年新開發的LKE II系列,包括DM 43 AI KE與更新型的DM 53 LKE翼穩脫殼穿甲彈,砲口初速高達1800m/s,使用DM-53時射程遠達5000m,威力超過其他任何現役戰車砲,而此砲也能使用於北約現役的幾種主力戰車上。為了避免環境污染,豹二沒有任何翼穩脫殼穿甲彈採用西方近年流行的衰變鈾彈蕊,仍為傳統鎢合金彈蕊。豹二A6基本上就是豹二A5換裝120mm 55倍徑滑膛砲,並加裝冷緩空調系統、輔助發電機,此外也強化了地雷防護能力,是目前豹二系列的最新車種。第一輛豹二A6於2001年3月7日正式移交德國陸軍,德國總共將225輛豹二A5升級為豹二A6。未來德國陸軍預計為豹二A6換裝新的MTU MB-883柴油發動機,目前此引擎系列中輸出1500馬力者已獲得英國挑戰者-2E、美國M-1A2外銷版、以色列馳車MK-4(由MTU授權美國GD生產,改稱為GD 883,而美國再將GD 883授權以色列生產)的採用;而預計用來改良豹二的則是出力高達1650匹馬力的版本,預計在2000年代初期進入實用化階段,屆時豹二又將獲得一項榮銜──全世界引擎出力最大的戰車。雖然豹二A6沒有如M-1A2與挑戰者-2般使用近年大行其道、但有嚴重環保爭議的衰變鈾科技(包括穿甲彈蕊以及裝甲),但防護能力與火力還是被公認為全球第一,這令德國人頗為得意。

在2003年年底,德國向克勞.馬費採購了15套供豹二A6使用的地雷防護改裝套件,以應付在巴爾幹半島遇到的新型地雷。這套套件包括附加於車體下的被動式裝甲、新增一扇位於車體的逃生艙門、新的乘員安全座椅(全部乘員都有)、在砲塔集電環安裝新的分電箱,並騰空車底的120mm砲彈儲存箱。這15輛經過改裝的豹二A6稱為豹二A6M,在未來因應衝突地區維合之類的任務中將可派上用場。


輝煌的外銷紀錄
豹二不僅頂著全球最佳主力戰車的光環,更是大受歐洲各國青睞,可謂叫好又叫座,完全不負其前輩豹一在外銷市場上的盛名;早在80年代,豹二戰車就在歐洲大陸上的戰車外銷戰中揚威,讓M-1與英國挑戰者-1等完全無法「登陸」;而在1990年代,豹二A5/A6繼續維持輝煌的銷售成績,在歐洲大陸上攻無不克,凡參與必帶走勝利。雖然豹二在2004年初澳洲戰車採購案負於美國陸軍M-1A1庫存車,乍看下先前完封M-1的紀錄終止了,但由於澳大利亞一開始就打算採購二手貨並且中意M-1A1,也沒有進行任何測試作業,所以這樁中古軍品買賣無法光明正大地寫在M-1與豹二的對決紀錄上,更無法搖撼豹二在歐洲大陸締造的神話。至今,除了德國自家之外,已經有奧地利、丹麥、荷蘭、瑞典、瑞士、西班牙、希臘、芬蘭、波蘭與土耳其等國正在使用或下了豹二的訂單,外銷總數超過一千輛,無怪乎豹二獲得了「European Leopard」的美稱,儼然成為不成文的「歐洲共同戰車」(以後歐洲各國陸軍車輛乾脆都不要大費周章提出合作研發案,免得搞到最後不歡而散,直接出資給德國研發,然後讓各國下單採購,君不見豹一、豹二以及1990年代末期推出的PzH-2000自走砲本來都是德國自家開發的東西,但推出後都大受歐陸各國的青睞)。要不是德國實行嚴格的軍火輸出管制,使得豹二無法對國情複雜、衝突較多的中東與亞洲銷售,否則豹二恐將席捲全球戰車市場,成為「Land Leopard」,如此M-1A2、雷克勒、挑戰者-2等生意大概會清淡到喝西北風去矣!值得一提的是,許多豹二的客戶先前都曾使用豹一戰車。

更難能可貴的是,由於德國不似英、美等世界核心強權,每逢重大國際衝突必積極主導全局、大動干戈,因此當M-1A1、挑戰者-1在中東戰場殺紅了眼、把伊拉克裝甲部隊當成易開罐踐踏蹂躪之際,豹二仍然「安全地」封鎖在「溫室」之內,僅在幾個聯合國維和任務中運至異國兜風亮相、讓人一睹「王者風範」,至於高強度威脅的「大場面」則完全沒碰過。照理來說,輝煌的實戰紀錄對武器而言是強而有力的背書,使其身價水漲船高;故技術實力與豹二不相上下、又有無數實戰功勛撐腰的M-1就算不摘了豹二的王者招牌,至少也該讓全身鍍上一層閃閃發亮的純金;不料,M-1A2征戰沙場換來的「榮譽勳章」依舊不敵德國戰車工業的「金字招牌」,在1990年代數次歐洲國家的戰車競標中都對豹二A5俯首稱臣,結果是M-1A1跟它的前輩M-1A1一樣,還是在歐陸「無地自容」!豹二A5雖然不曾在沙場上揚威,但在戰車競標測試中的「比武」都把對手打敗,這樣就綽綽有餘了,先前別人真槍實彈拼來的地位就都不算數。在豹二的淫威之下,最嘔的莫過於M-1A2,明明綜合技術水準一點都不輸人家,而且具有輝煌的實戰經歷,但在歷次「比武」中的成績都是「一車(豹二)之下、萬車之上」;結果M-1A2這個「老二」只能在豹二「禮讓」的中東稱王,北約盟國反而都不怎麼捧場,直到澳大利亞在2004年3月宣布採購一批M-1A2才終於在西方國家「開胡」。此外,近年來美國的勢力在國際間無遠弗屆,屢屢「公器私用」,以政治力量左右他國軍事採購,而他們的M-1A2也的確是「上好的牛肉」;但即便如此,豹二A5在歐洲大陸的地位還是絲毫不受動搖,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底子以及累積的聲譽,實在是不得不令人驚嘆!此外,法國在1990年代推出其精心傑作──雷克勒戰車,集結最先進裝備於一身,挾著尖端科技的耀眼光芒,理當成為戰車界的新盟主;不料將所有最新科技整合在一起後,雷克勒這「電子新貴」仍然不敵牌子老的豹二系列。而英國挑戰者-2更不用說,完全繼承了挑戰者-1的「悲情」,不僅跟M-1A2一樣上不了歐陸,在同樣誘人的中東市場依然被其他車種欺壓,外銷成績一片慘黑。總而言之,M-1與挑戰者-1在真實戰場上耀武揚威,而豹二則是戰車銷售大戰的常勝軍,雖然「各霸一方」,不過一個燒錢、一個賺錢,實在是大異其趣。經過以上歌功頌德後,以下就是豹二的外銷狀況簡介:

瑞士:瑞士在1983年決定向德國採購380輛豹二A4,瑞士軍方稱之為Pz-87,除了前35輛是德國原裝進口外,後續都由德國授權瑞士自行生產。Pz-87與德國陸軍本身的豹二僅有少許不同,主要差異在砲塔尾端,包括加裝額外的儲物箱、右側設有偽裝網等;砲塔兩側煙幕彈發射器附近各設有管狀容器,用來暫時放置防空機槍更換下來的槍管。Pz-87的同軸機槍與防空機槍換為瑞士自製的MG 87 7.5mm機槍,並加裝美國授權瑞士製造的AN/VCR 12無線電通訊系統。為了降低噪音,Pz-87的排氣管設有消音器。此外,如同前述,瑞士陸軍參與了KWS II計畫,故瑞士現有的370輛Pz-87中的222輛(其餘除役封存)將在21世紀初期被提升至豹二A5的水準。

荷蘭:荷蘭原先就是豹一的使用國,在1979年決定採購445輛豹二,被稱為豹二NL,在當時一度是豹二的最大外銷客戶。這批豹二NL約六成的組件都是德國授權荷蘭生產的,所有戰車於1986年交貨完畢。與德國原裝豹二相較,荷蘭採購的豹二NL最大的不同在於換裝兩具荷蘭自製的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駕駛席配備荷蘭自製的星光夜視系統,無線電則為菲力普(Philips)的產品,此外同軸與防空機槍都換成比利時FN製造的MAG 7.62mm機槍。1990年代初期荷蘭進行大規模裁軍,115輛豹二NL在1993年1月轉售奧地利,另有52輛售予挪威。荷蘭在1991年加入德國KWS II計畫,留在荷蘭陸軍的250輛左右的豹二NL都提升為豹二A5 NL,而首輛完成改良的豹二A5 NL在1997年5月交車。爾後,荷蘭陸軍進一步決定,將其中180輛豹二A5 NL換裝120mm 55倍徑滑膛砲而成為豹二A6 NL,而首輛豹二A6 NL在2003年2月交車。

西班牙:1995年,西班牙與德國簽約,德國陸軍首先租借108輛豹二A4E給西班牙陸軍,分五年移交,2002年租期屆滿時由西班牙買斷。接著,西班牙向德國採購219輛豹二A5(被稱為豹二E)以及16輛水牛式ARV。前30輛豹二A5由德國KMW製造,後續則轉移技術給西班牙通用動力聖塔芭芭拉分公司(General Dynamics, Santa Barbara Sistemas GDSBS),與德國合作生產;這項生產合約後來改為豹二A6的規格(被稱為豹二ER)。此外,西班牙原有的108輛豹二A4E也在此計畫中升級為豹二A5。之前西班牙也曾使用豹一戰車



瑞典版的豹二A5──Strv-122,堪稱豹二車系中最先進、防護能力最強的版本,精密複雜

的程度與法國雷克勒戰車不相上下。其砲塔兩側的Galix多用途投射系統是Strv-122

與原版豹二A5在外觀上的最大不同。

 

瑞典:在1994年,瑞典陸軍首先向德國購買150輛庫存的豹二A4(都是前五批生產的),這批戰車在1994到1995年運交,瑞典陸軍將其命名為Stridsvagn (Strv) 121,後來並改良至豹二A5的水準。之後,瑞典陸軍繼續評估採購第二批更先進的主力戰車,並在1999年舉行測試,而1990年代戰車界的「四大天王」──美國M-1A2、德國豹二A5、法國雷克勒與英國挑戰者-2都齊聚一堂,競爭非常激烈。在測試作業中,豹二A5擊敗各路強勁對手(測試成績排名依序為豹二A5、M-1A2、雷克勒、挑戰者-2),獲得瑞典陸軍的訂單。瑞典陸軍訂購120輛豹二A5,並由瑞典方面進行大幅度的改良,被瑞典陸軍賦予Stridsvagn(Strv) 122的編號,德國方面則稱之為豹二(S);而這項合約尚包括相關的訓練模擬器、零件、訓練與後勤支援以及工業互惠等,此外瑞典還保有追加採購90輛的優先選擇權。這批Strv 122的底盤由克勞馬費與瑞典Hägglunds公司一同製造,砲塔由Mak與瑞典波佛斯(Bofors)合作生產,射控系統則由德國雅特拉斯電子(STN Atlas Elektronik)與瑞典Celsius Tech Systems AB整合;此外,波佛斯尚承製50%的主砲部件。Strv 122整合了波佛斯、易利信(Ericsson)與Celsius的先進科技產品,防護措施也經過種種強化。Strv 122是目前豹二系列中最精密複雜、防護能力最雄厚的版本,與法國雷克勒並列為全球最精密的主力戰車。瑞典陸軍曾宣稱,現役任何反裝甲武器──包括120mm戰車炮以及攻頂反戰車武器等等──都拿Strv-122的裝甲沒輒。

防護方面,Strv 122的車頭進一步附加新的裝甲,此外比原裝豹二A5更廣泛地在車內艙壁玻璃纖維保護層,遍布全車所有的人員操作空間,車身兩側也換裝更厚實的裝甲護裙來保護懸吊系統;此外,Strv 122使用具有防爆液夾層的新型油箱,引擎室內則加裝一具偵測器,感應到起火時便會自動切斷進氣風扇並關閉進氣口。Strv 122配備耐擊儀表板以及能在0.01秒內瞬時滅火的自動滅火系統,以保障乘員安全。Strv 122的駕駛、車長與裝填手席全面採用厚重的裝甲艙蓋,最初打算以電動馬達開關,但考量到戰車失去動力的情況,遂改為手動操作的機械裝置進行開關。Strv 122的車長瞄準儀增設一個可以手動開閤的護板,不進行觀測時便蓋起以保護裡面的光電系統。強化了裝甲配備之後,Strv 122的戰鬥重量增加至62ton,為此瑞典特別強化了它的懸吊與煞車系統。Strv 122使用新型的雙色的迷彩,讓戰車能融入北歐地形的背景,此外也能降低紅外線訊號。此外,Strv 122的引擎艙設有冷卻系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啟動,以降低紅外線訊號。

射控與武裝方面,Strv 122是全歐洲第一種配備戰車指揮管制系統(Tank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TCCS)的戰車,所有的指揮、射控指令都是由TCCS自動操作,自動目標追蹤、鎖定只需5秒時間。Strv 122能在1分鐘內攻擊六個目標,而且命中率高達99%。Strv 122配備先進的語音導航系統,可預先將行駛路線輸入電子地圖顯示器並透過語音導引。在以往的戰車上,車長的命令中有70%是給駕駛的,而配備語音導航系統之後,這個比例在Strv 122上降至30%,故車長能更加專注於戰場動態上。此外,Strv 122的駕駛席裝有與瑞典自製CV-90裝步戰車相同的被動夜視系統。Strv 122的射控電腦能儲存12種不同彈藥的接戰模式,包括一種波佛斯與以色列IAI合作研發的HE-T榴彈,加強對付軟性目標與人員的殺傷力。Strv 122配備法國GIAT的Galix車輛保護系統(vehicle protection system),兩側各裝有一具新型80mm六聯裝投射器,這是Strv 122與德國原版豹二A5在外觀上的最大不同。每個Galix投射器的六個發射管以兩個為一組,分別朝向斜前、側面與斜後方。Galix能發射煙幕彈、誘餌、高爆破片彈藥等,提供近距離的防護能力,車上備彈36發,其中18發位於砲塔尾端,其餘18發則儲存於砲塔左側。未來瑞典陸軍還會將Strv 122升級至豹二A6的規格,換裝一門155mm 55倍徑滑膛砲。在2003年底,瑞典也訂購了一批前述的豹二防雷套件來改裝該國的10輛Strv-122。

希臘:1990年代末期,原本以豹一戰車為主力的希臘陸軍提出新一代戰車採購案,與瑞典案一樣吸引了「四大天王」參戰。由於在瑞典的測試中,M-1A2貪婪喝油的醜態暴露無遺,為此美國特地將競標希臘的M-1A2的燃氣渦輪更換為德製MTU 883柴油機,以免重蹈覆轍;而英國挑戰者-2為了避免每次都在機動力項目中墊底,特別派出最新型挑戰者-2E上陣,同樣換裝MTU 883柴油引擎,並配備更先進的射控系統;至於企圖「衛冕」的豹二則派出最新型的豹二A6 EX。實車測試作業在2001年進行,最後的成績排名仍與瑞典案相同(測試總成績依序如下:豹二A6 EX得分78.65%,M-1A2得分72.21%,雷克勒72.03%,而挑戰者-2E則是69.19%),豹二A6 EX成功拿下訂單!2003年3月,希臘正式簽約採購170輛豹二HEL(豹二A6 EX的希臘版),預計在2006至2009年間交貨。

土耳其:就在希臘購買豹二的同一時期,土耳其也在進行新一代主力戰車的採購案,首批採購256輛,而總數則預計高達1500輛,手筆之大實在是史無前例。雖然土耳其事先聲明不會與世仇希臘採用同一種戰車(但兩國雷同的武器裝備一大堆,包括美製F-16與法製幻象2000戰機、德製MEKO-200巡防艦與209型潛艦等等,還包括豹二的前輩──豹一戰車),不過事實上土耳其對豹二A6是非常有興趣(足見豹一、豹二魅力無法擋,連意識型態都能棄之而不顧了),甚至跟德國購買了一輛豹二作為評估測試,順便研究敵國希臘未來的主力戰車。不過爾後德國政府宣稱基於土耳其人權紀錄不佳,在2000年正式否決了豹二A6對土耳其的出口。一向注重人權的美國當時一方面表揚德國政府的「道德勇氣」,只不過自家生意還是照做,派出了M-1A2與法國雷克勒一較高下──近年來空前大手筆的訂單外加無敵的豹二自動退出,老美老法如果還「拘泥小節」豈不是天誅地滅?(或許中共該將這件事放入「美國人權報告書」中,大加撻伐一番)。

在土耳其的測試中,法國雷克勒的成績總算勝過老牌子的M-1A2,獲勝希望濃厚。只不過當時適逢土耳其遇到嚴重的財政危機(不知是否德國有此「先見之明」,才毫不猶豫地放下這麼龐大誘人的商機!?),幾乎成為阿根廷第二,這項耗資龐大的戰車採購案只得擱置(最後在2004年5月正式宣佈撤銷,同時取消的還包括無人遙控飛行載具以及談判破裂的AH-1Z攻擊直昇機等軍購案),代之以便宜得多的現役M-60戰車升級案,此案由以色列M-60 SABRA擊敗美國提出的M-60-2000──結果美國終究還是沒做到生意。孰料故事還沒結束,土耳其心儀的「她」終究還是豹二,雖然買不起新品,仍然窮則變、便則通,在2004年底宣佈採購248輛德國陸軍庫存的二手豹二A4(裁軍時多餘的車輛),再由德國廠商進行升級。諷刺的是,這回德國聯合內閣包括自命清高的綠黨在內都贊成(不知是土耳其人權狀況已經改善還是德國政府晚節不保?),可望在2005年初簽約,也代表一向樸實的德國佬大搶走了猶太人差點到口的肥肉。如果沒有生變,土耳其終將一圓美夢,成為豹二的使用國。

 

台灣採購豹二!?:2000年代初期,台灣陸軍屢屢提出龐大的新一代武器裝備採購案,其中包括主力戰車的換裝。一般而言,我國極力爭取的是美國M-1A2,此外有時則傳出法國雷克勒「投石問路」的消息(這是因為我國曾採購幻象2000以及拉法葉艦的因緣);更有甚者,一度有消息指出德國已經將我國從軍火輸出管制名單中除名,願意售予我國豹二A5!實際上,前述當事國政府出售意願都不高,而其中最最不可能售予我國軍火的正是德國;而根據事後查證,前述「解禁」消息屬於子虛烏有,我國仍在德國那張名單之上。許多德國貨在軍火市場上都是搶手貨,但是德國對軍火出口的管制也以嚴謹出名,而且在政治立場上頗傾向中共,我國之前已經嘗過苦頭──1980年代後期我國曾嘗試跟德國洽購MEKO-140巡防艦以及209級柴電潛艦,結果數度被打回票,2000年代初期的潛艦採購案也差不多,德國就是不願意提供潛艦的設計。近數十年來我國唯一曾從德國買到的軍火只有四艘永豐級獵雷艦,過程也是偷偷摸摸,最後還得承擔德國政府「假裝」開給「違反」軍火輸出管制的船廠的罰單!因此,我國最有可能爭取到的新戰車仍為M-1A2(目前希望還不大),而在表面上不敢得罪中共、骨子裡從官方到廠商都想賺錢的法國雷克勒還有一絲可能(不過我國恐怕也買不起),至於豹二恐怕是作夢都不敢想。

在二手豹二的採購方面,丹麥在1997年7月與德國簽約,採購51輛由德國陸軍庫存豹二A4改良而來的豹二A4DK(丹麥也是豹一的用戶);挪威向荷蘭採購52輛二手豹二A4並提升為豹二A5;波蘭在2000年代初期以每輛17萬6千美元左右的超低優惠價,向德國購得128輛二手豹二A4,實在是便宜又大碗;芬蘭則購買了124輛前德國陸軍的豹二A4,以一輛不到50萬美元的低廉價格成交,將在2003~2008年交貨。除了整車銷售之外,克勞.馬費也推出Mexas裝甲套件,將客戶的早期型豹二的裝甲升級為豹二A5的水準。除了外銷之外,也有一些「後起之秀」師法了豹二的構型,例如日本在1990年推出的90式戰車在外觀上簡直就是早期型豹二的緊致版,而印度從1970年代起進行的阿瓊式(Arjun)主力戰車的研發工作在遇到瓶頸後,找上克勞.馬費合作,結果阿瓊式的外觀、構型與裝備也明顯地有早期型豹二的遺傳。

 

未來展望

由於進入21世紀後全球局勢改變,裝甲大對決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低,「戰車無用論」更是喊得震天價響,加上各國軍費大幅萎縮,種種不利因素使得戰車升級換代的速度開始逐漸趨緩。不少擁有眾多全新驚人技術的下一代全新主力戰車的問世日期一延再延,各國陸軍似乎也興趣缺缺。總而言之,以目前的狀況,豹二A6、M-1A2、挑戰者-2E與雷克勒這「四大天王」在戰車界的領先位置相當穩固,在一段時間內似乎不會有任何強勁對手足以撼動他們的地位。既然這些戰車在未來十年內相較於潛在敵人都擁有技術上的絕對優勢,所以改良的迫切性就不是很高。以豹二為例,雖然進入1990年代末期後外銷成績仍然輝煌,光景比起生產線面臨斷炊的法國雷克勒好很多,但克勞.馬費也不諱言地表示,豹二系列自A6型推出後,短期並無進一步的大規模改良計畫。前文所述的KWS III已經由於預算因素取消,而從1983年起進行的全新戰車計畫──豹三,也在1996年宣告終止。21世紀初期,德國陸軍開始檢討其陸軍規模,不僅打算將豹二主戰車的數目由目前的1775輛裁減至852輛(其中352輛是豹二A6),未來更打算成立能由空運快速部署的中型機械化部隊,以開發自MRAV八輪裝甲底盤的輕型戰車全面取代豹二主力戰車。蘇聯解體後,實在很難想像德國還會有陸上的威脅,而未來德國陸軍想要大動干戈的機會大概只剩下隨著美國或聯合國部隊弭平地區性衝突;在這種狀況下,有如殺雞用牛刀、空運不便的主力戰車對德國陸軍而言實在派不上用場。因此,豹二很有可能是德國發展的最後一種重型主力戰車。


 

結語

從1979年問世以來,憑藉著德國優良的戰甲車工藝以及出眾的戰車設計觀,加上不斷地改良以跟上時代,豹二系列始終穩座全球「戰車之王」的皇座,一路擊敗同時期的宿敵或者光彩奪目的新秀;而這個基本設計的車體還要繼續鞏固德國以及許多歐洲國家的國防長達數十年之久,實在不得不佩服德國高深莫測的工業實力以及豹二原始設計的傑出。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沒有人膽敢挑戰「豹二陛下」的王者地位;而由於未來主力戰車逐漸式微,豹二、M-1、雷克勒、挑戰者-2等當代最具代表性的重型主力戰車也很有可能成為西方的末代主力戰車,像二次大戰的戰鬥艦一樣走入歷史!未來即便有新一代戰車出現,也不會是今日龐大的鋼鐵巨獸了,其風貌與角色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 本文最後由 jacklf2004 於 07-10-27 02:01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豹二式戰車

感謝大大精闢的介紹

不過我想, 再精良的武器也要有訓練精實的人員來操作, 就算台灣能買到M1甚至Leopard II, 能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戰力, 也是個未知數.

我是空軍退伍地, 不清楚陸軍的狀況, 純感言, 若有得罪, 請多包涵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29 10:24 , Processed in 0.02531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