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商(前十六~十七世紀)

骨貝

貝幣是夏、商和西周三代重要的物品交換幣制。原貝是最原始的交易媒體,
其後爲求方便,海貝採取不易,乃雕骨仿製,而有骨貝。本品原是香港一位年越古稀的收藏者所有,輾轉進入本室,其真確性應是無疑的, 據稱從河南殷墟出土。
錢幣長: 26mm, 闊: 17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1_000.jpg


玉貝

夏,商至西周時期形狀類似貨貝的原始交易媒體,今所見的除了玉制貝形外,還有天然海貝殼,石質,骨質,木質,螃,銅,鉛,銀或金等質地,玉貝的腹部中間磨有縱溝,端部有小孔,幣面無文,通常長:1.3--3.5cm。
注: 本藏品真僞未明, 仍待進一步鑒定。
錢幣長: 20mm, 闊: 1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2_000.jpg


銅貝

人類歷史上最原始的錢幣, 可稱爲中國銅鑄幣之鼻祖。出現於約西元前14-11世紀, 雖然商代時已有記得,
但仍尚未廣泛使用,相信到了西周及春秋時期,仍普遍流通, 按一般考究認爲: 它應隸屬商代之物。
錢幣長: 22mm, 闊: 14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3_000.jpg




西周 (前11世紀~B.C.771)
春秋 (B.C.770~B.C.476)


斜肩弧足空首布

春秋至戰國初年周代的貨幣, 幣身有"武"字, 鑄于周王室畿地區(即洛陽一帶), 青銅制, 爲一種大型鏟形斜肩的有銎古幣, 空首布的設計意念源鏟形農具,
銎爲農具上作爲木柄的承接孔, 而把農具的模型用作於貨幣, 此乃中國貨幣之始, 由於幣的頭銎孔中空,故名空首布。到了戰國中期的布幣已沒有"空首"的特徵, 稱爲平首布,秦及西漢廢用, 自後新莽復古, 平首布再次出現, 此外布幣已基本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錢幣長: 85mm, 闊: 45 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4.jpg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5.jpg




戰國 (B.C.475~B.C.221)

齊 平首平肩方足布 (平足布)

布幣上有"郎"字,
鑄造地點爲《左傳》所載魯國春秋隱公九年時的夏城。青銅制, 爲戰國中至未期貨幣。 
錢幣長: 55mm, 闊: 37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6.jpg


趙安陽小方足布

戰國中~末期,青銅制
錢幣長: 47mm, 闊(最大): 31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7.jpg


燕 磬折明刀

一般認爲是先秦(西元前220年或以前)的戰國末期燕國貨幣。刀幣是青銅製品; 因幣上有”明”的古字體,故名明刀。明刀的形制有兩種:一種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稱"磬折刀"。
錢幣長度: 13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8.jpg


戰國 蟻鼻錢(鬼面錢)

楚國貨幣,由貝幣形狀演化而來的銅幣,其背面扁平,正面突起,上面鑄有陰文,觀之鬼頭,看來很像螞蟻的鼻尖而稱之;又因其上刻有似「貝」非貝的怪異字形,故又稱鬼臉錢。它們大小不一,重量亦不等,鑄造工藝己脫離就範刻文的原有方法。因爲比刀布交易方便,而且使用時間較長,所以廣大的地區都有它的迹,可見楚國的貨幣經濟文化在當時于較高的水平。
錢幣長: (左)21mm (右) 18mm, 闊: (左) 12mm (右)9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09.jpg


垣圜錢

戰國中至末期, 爲中國最原始的圓形貨幣之一, 幣身的右側有一個大型的"垣"字篆書, 青銅制, 重約8克。
錢幣直徑: 40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0.jpg


燕 明化圓錢

戰國中~末期, 青銅制, 直徑: 3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1_000.jpg



秦 (B.C.221 ~ B.C.207)

戰國秦半兩: 出現于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秦國, 藏品仍待鑒定。

秦半兩

年代: 出現于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代, ,經本室成員研究認定本品爲秦代末年的版本(又稱秦漢半兩), 由於當時社會己瀕臨破産, 故鑄幣金屬(低熔點銅合金)重量被偷工減料, 幣身異常單薄.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2.jpg




西漢 (B.C.206~A.D.8)

漢半兩 (上) 無郭半兩 (下)

年代: 漢代半兩種類較多,最早出現的錢形薄小而且質量粗劣,漢文帝鑄 "四銖半兩"小篆書法已有隸化傾向。
錢幣直徑: 2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3.jpg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4.jpg



漢五銖(上)  磨郭五銖(下)

年代: 西漢武帝時鑄造,五銖重3.33克,故以爲名。五銖,流通達七百多年之久(至隋代仍仿此制)。
錢幣直徑: 26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5.jpg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6.jpg


新莽 (A.D.9~24)

王莽貨泉

年代:天鳳元年(西元14年),鑄貨布與貨泉。據《漢書》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載: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貸布二品並行。
錢幣直徑: 23~24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7.jpg



王莽貨布

天鳳元年(西元14年)鑄造的一種貨幣, 青銅製品。爲王莽實行最後一次(第四次)改革的産物。貨布重25銖,質貨泉並行,對換率爲1:25。保存至今的貨布仍可見其精美的製作,錢文的懸針篆極爲清晰,但從歷史而觀, 貨布的出現,亦爲新朝壽終正寢之前夕。
錢幣長:58mm, 闊: 21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18.jpg



東漢 (A.D. 25 ~ 225)

四出五銖

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西元186年)時鑄造,青銅製品。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達外郭。由於政府腐敗無能,民憤日深, 當時民間有傳言道:當此錢鑄成時,人民便會四道而逃離東漢。
錢幣直徑: 2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0.jpg

無文小錢 (董卓五銖)

漢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董卓鑄造的一種劣質無文無郭錢幣。東漢末期,社會架構陷於破産,幣值低貶,鑄造的幣錢既偷工減料,而且工藝極爲苟且。從形制而觀,該錢脫離五銖的規範,這是東漢瀕臨滅亡的徵兆。
錢幣直徑: 16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1.jpg




三國 (A.D.220~265)

直百五銖

蜀國劉備政權於西元214年(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在益州所鑄,銅質, 幣上的錢文“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的隸書。
錢幣直徑:27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2.jpg




西晉 (A.D 265 ~ 316)

定平一百

一般認爲此幣于晉惠帝光熙元年(西元290年)時鑄, 其錢文薄小,字文欠精。按現今文籍所載: 三國中期時代蜀國所造。
錢幣直徑: 1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NNGC-52.jpg


東晉 、十六國 (A.D.317~420)

沈充五銖(沈郎錢)(上)   無文五銖(下)  

無文五銖:(爲劣版的晉代五銖, 未見於泉譜, 而且, 古錢專家對於晉代是否有鑄錢仍有爭議)

東晉孝元帝太興元年(西元317~322年),吳興沈充鑄小錢。青銅制,本品爲無文字錢。據《晉書》志第十六 食貨載:
晉自中原喪亂,元帝過江,用孫氏舊錢,輕重雜行,大者謂之比輪,中者謂之四文。吳興沈充又鑄小錢,謂之沈郎錢。錢既不多,由是稍貴。孝武太元三年,詔曰:「錢,國之重寶,小人貪利,銷壞無已,監司當以爲意。廣州夷人寶貴銅鼓,而州境素不出銅,聞官私賈人皆於此下貪比輪錢斤兩差重,以入廣州,貨與夷人,鑄敗作鼓。其重爲禁制,得者科罪。」
錢幣直徑: 21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4.jpg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NNGC-61.jpg

南北朝 (A.D.420~589)

永安五銖

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西元529年)始鑄,
其後東、西魏繼鑄。青銅制, 闊緣。據《魏書》卷一百一十 志第十五 食貨六 載:
至永安二年秋,詔更改鑄,文曰「永安五銖」,官自立爐,起自九月至三年正月而止。本品爲古幣收藏者稱爲天柱(面星)錢。
錢幣直徑:24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5.jpg


公式女錢

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鑄造, 青銅質無外郭的五銖。據《通典》卷第九 食貨九 錢幣下載:
公式女錢,徑一寸,文曰“五銖”,重如新鑄五銖,二品並行。百姓或私以古錢交易者,其五銖徑一寸一分,重八銖,文曰“五銖”,三吳屬縣行之。女錢徑一寸,重五銖,無輪郭,郡縣皆通用。
錢幣直徑: 2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6.jpg


常平五銖

北朝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西元553)鑄,青銅制。據《北齊書》帝紀第四 文宣載: ……四年春正月……己醜,改鑄新錢,文曰「常平五銖」。又查《隋書》志第十九 食貨載: 文宣受禪,除永安之錢,改鑄常平五銖,重如其文。其錢甚貴,且製造甚精。至幹明、皇建之間,往往私鑄。鄴中用錢,有赤熟、青熟、細眉、赤生之異。河南所用,有青薄鉛錫之別。青、齊、徐、兗、梁、豫州,輩類各殊。武平已後,私鑄轉甚,或以生鐵和銅。至於齊亡,卒不能禁。
錢幣直徑: 2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7.jpg


鵝眼五銖

一種輕質劣等的小五銖錢,爲各朝各地官私鑄的錢幣, 正確的年代己不可考,
祗知它出現於六朝(A.D.222~589)時期(中國歷史上跨越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是個社會不穩、 局勢動蕩的時代)。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28.jpg




隋 (A.D 581年 ~ 618)

五銖

隋文帝於開皇九年(西元589年)鑄行標準五銖錢,叫開皇五銖(又稱置樣五銖),隋五銖有些銅質色白,故又稱"白錢五銖"。《隋書》卷二十四 志第十九 食貨載:高祖既受周禪,以天下錢貨輕重不等,乃更鑄新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銖」,而重如其文。
錢幣直徑: 23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thumbs/m29.jpg




唐 (A.D.618~907)


開元通寶

年代: 西元621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
錢幣直徑: 25 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30_000.jpg


乾元重寶
唐肅宗乾元二年(西元759年)
銅制, 錢幣直徑: 25 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31.jpg




五代十國 (A.D.907~960)

乾亨重寶
南漢高漢祖劉龑乾亨元年(西元917年)
鉛制, 錢幣直徑: 26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m32.jpg


周元通寶  
年代: 后周世宗即位翌年,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毀佛像鑄此錢。周元錢是毀佛寺銅像所鑄的。後人以為周元錢可以治病或助產,加以仿鑄。
錢幣直徑: 2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NNGC-39.jpg


漢元通寶
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公元948年)
青銅製, 錢幣直徑: 2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NNGC-76.jpg


開元通寶
南唐(公元943-957年)李璟鑄幣, 青銅製。
錢幣直徑: 25mm

http://img7.picsplace.to/img7/1/NNGC-64.jpg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25 19:03 , Processed in 0.01937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