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不太確定要發在哪裡,如果不妥,就煩請版主刪除吧)
這本書很有名,主題也很有趣,我想也是受到新文化史的影響...
雖然可能會覺得有點繁瑣,因為作者不斷舉出例證,但是在例證下,全都環繞同一主題,那就是路易十四他表現出來的形象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彼得‧伯克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1997

十七世紀的造神運動─製作路易十四

這是一本剖析路易十四在世時,其公眾形象如何被塑造的歷史社會學和傳播史著作。

本書主要是研究這位國王的公眾形象,以及路易十四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國王與他的智囊團都非常注重國王的形象,自從路易十四出生,他的形象便受到重視,而所有表達路易十四的工具,都是為了要增添他的光芒。藝術與權力之間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不管是為了要教化人民,使人民敬愛並服從君主也好,或是如反對者所言,是用以欺騙百姓的把戲,不同的媒體以類似的方式呈現國王,至於形象並不是為了要逼真地描述國王,或冷靜地描述他的行為,相反地,這些形象的目的是為了要頌揚國王,讓不管是聽眾、觀眾或是讀者相信國王有多麼偉大。路易十四的視覺形象表現在石雕、油畫、銅像、掛毯、紀念章等等之上,例如在代表國王的無生命物體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肖像畫,或是針對國內各省的「雕像運動」。國王的形象也可以藉由文字建構,不論是口頭或書面,法語或其他語言,在詩與散文中,國王的形象都是以表達勝利的修辭形式寫出,佈道文在當時也是種受歡迎的演講形式,若是頌辭,裡頭所使用的技巧極為重要,必須要不斷稱讚國王,但卻不能明白地稱讚,頌辭也不一定必然只有稱讚,在某些時候,頌辭可以是有技巧的規勸,把國王描述為他應該成為的樣子。再來也有由文字、影像、動作與音樂一起組成的多媒體事件,例如戲劇、儀式,而以儀式來看,儀式的場景通常是一座宮殿,宮殿不僅僅是各部份的組合體,宮殿還是主人的象徵,他人格的延伸,也是他自我表演的工具,如凡爾賽宮不僅僅只代表了一棟建築物,還包括了一個社交生活的世界,那就是宮廷的世界,尤其國王每日的儀式起居,國王的所有行為,連最微末的姿態,都是計畫好的。另外能以機械化複製的媒體特別值得重視,因為複製品增加了路易十四的曝光率。

國王形象是集體創作的結果,不只有畫家、雕刻家、詩人,甚至國王的裁縫、假髮製造者、典禮主持人都有貢獻,當然還不止這些人,這些演出的腳本是「傳統」所寫,但是1661年起,路易十四也積極參與撰寫或是修訂他自己的腳本,而導演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如馬薩林紅衣主教、考爾白等人,他們組織了一個為國王服務的官方體系,成立「頌揚部門」,目的就是要有組織地再現國王形象,那麼劇本靈感來自何方?除了神話、寓言等構想外,對外戰爭也是個可以拿來發揮的題材,如權利轉移戰爭就有藝術家隨行,詩人與史學家也投注心力,歌頌勝利的事件,或是荷蘭戰爭中,路易十四也帶了史學家同行,「越過萊茵河」這事件受到不斷的讚美,不過在荷蘭戰爭中,官方敘述與事實間的差距,是難以掩飾的,可是慶祝活動中都僅呈現國王的優點,而略其缺點。也因此在路易十四在位後期,官方頌揚的勝利與法軍實際受挫的事實間,會出現越來越尖銳的矛盾。

反對路易十四的人,當然會刻意強調官方是為禁忌的那些話題,儘管路易十四的正反形象差別明顯,這兩個對立陣營的藝術家與作家卻一再選擇相同主題,製作相反形象,反對國王的那些人,大量模仿官方媒體使用的形式,從哪方面讚揚,就從哪方面批評。路易十四的媒體不是大眾傳播媒體,例如紀念章只在特殊場合發行,或是節慶的目的只是宮廷中的一小群觀眾,後期官方雖越來越重視地方,如官方報紙的散佈、1680年代的雕像運動,可是針對國內民眾所再現的路易形像,是以國內菁英為對象,或是以城市為目標,形象製造者還是甚少考慮到一般人民。另一方面,外國人與國內人民一樣重要,雖然與遙遠國家也有所交好,以提高國王的名聲,但法國官方的重心還是放在要如何使歐洲的其他國家體會法國的強大,例如國外演出就是一種在歐洲宣揚國王名聲的方法,題銘以拉丁文書寫,不但是遵循古碘傳統,也是為了要更有效地與全歐洲知識份子溝通。

在路易十四的那個時代,他並非唯一重視自我表演形式的統治者,他的父親與他的舅舅兼岳父─腓力四世也有過,路易十四的風格介於拘謹的西班牙風格與其它十七世紀君主較通俗的風格之間,可是路易十四卻打算用模仿超越腓力,要超越的不止腓力,在觀察路易十四的媒體時,也可發現義大利文藝復興、巴洛克傳統、羅馬所留下的巨大影響,官方也使用已超越羅馬的這個觀念,來榮耀路易十四,不過路易十四形象與中古傳統之間的關係,頗為不同的是此為無意義的文化延續,而非模仿與競爭。另外藉著將政治秩序自然化,使其成為唯一的體系,也是常用的手法,如太陽王的象徵,這並非一定是模仿其他文化,而是自古以來,政治秩序與宇宙秩序常放在一起看待。路易十四聲稱他的權力來自上帝,而非人民,他被呈現為一個天意選定的特別人,因此他並不需要培植選民,他的媒體不是大眾媒體,這是和二十世紀的領導人在使用媒體時的不同之處。







現今的領導人使用媒體是為了獲得人民的支持,在路易十四時,他的合法權力來自上帝,這跟現今是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在一個君主封建的時代裡,路易十四也是向他的子民製造國王的公眾形象(雖然後代子孫、上層階級和外國宮廷階級才是宣傳的主要對象),製作過程相當細緻,而且是集體創作,就塑造政治人物形象這方面,直到現在也是歷久不衰,甚至路易十四的的包裝和推銷更是全面,各式各樣的媒體被拿來運用,為了就是說服法國子民甚至是外國人去相信路易十四是多麼的英明、神聖和崇高,每天的日常作息都是像儀式一般計畫好的,甚至到生命盡頭,路易十四依舊在表演,現今的人可能會想問一句:「這樣不累嗎?」或許這就是當國王所必須的作為吧。

有趣的是,反對路易十四的人藉由官方的宣傳方式,從反面來批評路易十四,甚至是官方讚揚的事件,反被拿來大肆批評,這等於是官方提供了靈感與構想,算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嗎?路易十四和他的頌揚部門為了製作形象無所不用其極,連未曾發生過的事件也可以變成題材,更別提扭曲事實了,另外把他與希臘神話或古代帝王扯在一起,可以發現傳統的影響力多麼深遠,可是從17世紀以來的知識革命動搖了這種神秘心態的基礎,人們越來越察知在實際意義與象徵意義的差距,但是路易十四的頌揚部門也對此做出回應和調整,他的新神話運用新的修辭法,這種修辭法是現代的,非古典的;實際的,非寓言的,如在紀念章中出現統計數字,因此可以知道路易十四的頌揚部門有個積極的運轉機制,從上而下形成了一個科層化的組織。

感概的是,在路易十四晚年,塑造形象日益增加的投資,卻收不到正面的回本,形象呈現逐漸下降,更甚者,在國王去世後,曾經光耀一時的國王肖像竟被打包塵封於地窖,連新的油畫都呈現出一種改朝換代的反應,或許君主封建的時代人民很難有發聲的機會,可是壓抑得了一時,也不可能是永遠,或許這也應證了反對者所說的愚民政策,也是路易十四要大肆塑造形象的原因之一。

書中提到,不只是針對歐洲,連遠方國家也是有做功夫的時候,如暹羅使節來訪時所受到的重視,當時在中國,也有個在位極長的康熙皇帝,耶穌會教士白晉曾向路易十四描述了康熙,而白晉也應該有向康熙描述路易十四的偉大,雖然不知康熙對路易十四的印象為何,可是同樣身為一個天命所歸的君主,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不止路易十四塑造和宣傳形象,那麼康熙呢?我想做個對照將是十分有趣的。

本書所運用的資料豐富且都具有價值,不只是藝術價值,更可從中體會出政治涵義,多數舉例只為讓讀者領會「製作路易十四」這短短幾字的意思,製作路易十四所耗費功夫甚大,更非路易十四個人所能完成,連假髮製造者都可以成為貢獻形象的人員,可見這個頌揚組織之龐大,國王成為藝術的贊助者,而藝術也為國王服務,而一旦國家經濟困難限制了贊助的能力,也將會大大降低出版,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不過外國宮廷模仿路易十四自我表演方式,倒是讓法國及路易十四很有面子就是,尤其是凡爾賽宮,就連一些反對路易十四的人,也相當欣賞他的形象製造方式,並以他為榜樣,就這點來看,路易十四得到了成功。

「時代的差異造成人們觀點的不同」,今天重新回顧路易十四,雖然要避免受限現代的觀念影響,可是17世紀人們所塑造的人物,在現在看來,可以用更多元的角度分析,用更多的資料去剖析,這正也是時代差異所造成的吧。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天下創世    發表於 06-6-10 00:15 聲望 + 5 枚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製作路易十四

這是篇不錯的文章 拿破崙也是擅用繪畫將自己給予塑造 我感謝你發的好文!!

加五聲望 並且精華獎勵

也端照您一下 希望以您參與編寫中國史的計畫~~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製作路易十四

[quote=天下創世]這是篇不錯的文章 拿破崙也是擅用繪畫將自己給予塑造 我感謝你發的好文!!

加五聲望 並且精華獎勵

也端照您一下 希望以您參與編寫中國史的計畫~~[/quote]

是您讚謬了,這篇文章並沒有那麼好,介紹大多出自書中,是作者厲害才對XD

其實看完此書,我對與路易十四差不多同時的康熙帝是否也有藉由媒體塑造官方形象感到好奇
塑造形象是一定有的,但是塑造方法是否有所差異或是大同小異,這就值得玩味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7 15:00 , Processed in 0.01959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