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國民政府在戰後失去大陸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政治上舉措失當,另一則為軍事上的失利。
政治上舉措失當
就國共兩黨的會商方面而言,國民政府在戰後因應國民普遍厭戰的心情,旋即主動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舉行會談,毛澤東初不以為意,後考慮到實際環境還是參加了,[1]這雖然使得國民政府在這方面取得了主動,但在日後的會談進行過程中,國民政府在議題的設計卻反而使得主導權落入共產黨的手中,國民政府因而無法經由會談取得較大的成果;相反的,中共運用重慶會談有效地宣傳,以達到打擊對手,拉攏中間派系的目的。[2]
其次,在處理外交問題上,國民政府的過份親美排蘇,也使得國民政府在處理國共問題上面臨極大的困難。雖然,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共的衝擊頗大,[3]但是日後國民政府未完全依約行事,導致蘇聯的不滿,因而全力支持中共。[4]蘇聯本來對華外交便是以中共為籌碼,以換取蘇聯在華的利益與對其國家安全的保障,[5]因此當國民政府表現的太過親美時,蘇聯便支持中共以迫使國民政府在美蘇問題上保持中立。對於國民政府而言,《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本來就是為了避免蘇聯對中共的直接援助,[6]但是在親美的外交路線下,難免為使蘇聯感到不安,加深彼此的誤會,導致條約形同具文,使得蘇聯全力支持中共。[7]
戰後,美國一直希望促成中國組成聯合政府,以避免中國可能發生的內戰成為美蘇戰爭的導火線,因此一直積極干預國共雙方的和談,並且介入調處國共間的內戰,以使雙方停火,組成聯合政府。馬歇爾來華調處,促使國共雙方再次和談。政治協商會議在國共雙方互有退讓的情況下勉強達成協議,[8]但國民黨卻在其六屆二中全會中否決了政治協商會議的決議,給予中共大加批評的機會,也使得中共獲得更多第三黨人的同情。
第三,國民政府對淪陷區的戰後接收問題處理不當,也導致淪陷區人民大為反感,加以經濟狀況嚴重,人心思變,國民政府又無力挽救,終於導致國民政府丟失大陸。[9]
最後,國民黨在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時,往往以分裂代替團結,致使對手有機可乘。國民黨內派系眾多,彼此之間的恩怨亦多,在國共內戰進行的同時,國民政府企圖以民主改革的形象挽回逐漸喪失的民心時,開始推行憲政,各派系由於選舉恩怨,反而引發更劇烈的派系鬥爭。複雜的派系問題,也為國共內戰中的國民政府投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軍事上的失利
國軍初期在戰場上獲得較大的成就,但隨著收復區的擴大,國軍的兵力便由於過於分散,導致國軍雖然在總兵力上佔有絕對多數,但是在局部戰場上卻又相對居於劣勢。相反的,共軍在退卻的同時,卻將軍力集中使用,以將國軍孤立部隊個個擊破。[10]國軍兵力分散的原因,在於國軍接收時的戰略目標──掌控城市並鞏固交通線。但共軍卻以鞏固其解放區為其戰略目標,並在解放區建立有效的動員機制,為下一階段的國共內戰作準備,同時也利用村莊來包圍都市,使都市成為個別孤立的據點。[11]同時,在國共內戰中,對於據點的「名」、「實」之間的爭奪而言,國軍比較堅持「名」的方面,而共軍則較為「務實」些,最為明顯的例子便是胡宗南於1947年攻下延安,[12]在此軍事思想下,國軍在整個戰爭中,顯示出對城市的固守性質,使得共軍獲得較大的實利。
國軍對共軍的軍事對決中,國軍最大的弱勢在於國軍內部派系林立,臨戰時不能同心協力,此狀況不僅存在於中央軍與地方軍系,甚至於中央軍內部亦然,相較於國軍內部的派系恩怨,共軍雖然亦存在有軍事派系,但在面臨戰爭時,他們卻能同舟共濟,從而能有效地打擊國軍,獲得軍事上的勝利。
國民政府在對地方軍隊的運用也影響了國共戰爭的力量對比,國民政府對偽軍的排斥,或輕視的心態或多或少,影響了偽軍在國共內戰中的立場。同時,國民政府對於地方軍系的軍事部署,也使得地方軍系的首長認為:「國民政府有意犧牲他們,使他們成為國共內戰中,最大的受害者」,此種心態並非因為國共內戰才產生的,而是早自中原大戰以來,各地方軍頭紛紛感到有此可能,由於地方軍人對中央有如此長久以來的不信任感,所以他們在面臨前有大敵,後無援軍的情況下,很容易地就向中共投降。再者,中共對這些地方軍隊的軍運,也促成了地方軍隊的「起義」。
國軍在指揮系統、情報系統上亦有嚴重的疏失。[13]就指揮而言,由於蔣介石經常遙控指揮,往往導致前線指揮官不了解自己管轄的部隊所在何處,甚至導致前線軍事部署的混亂,一則指揮官無從指揮,[14]二則軍隊主官面臨令出多門,往往不知如何執行,必須反覆請示中央,如此往復,導致戰機的失誤。且國民政府國防部的決策核心,便已有中共地下黨人潛伏,如劉斐、郭汝瑰等人,甚至有些軍事計畫便是出自其手,因而有將領稱:「國防部的軍事部署下達部隊的同時,共產黨也取得一份了。」就情報方面而言,國軍由於欠缺對農村的控制,且對共軍的情報不明,因而導致有些情報早已過時而不自知,反而因此而陷入共軍的陷阱。相反的,共軍一方面由於有地下黨員潛伏國防部高層,能即時掌握國軍的戰爭計劃,以為應對。另一方面,由於共產黨對農村的有效控制,使得其行蹤難為國軍得知,而國軍行動反而為共軍所偵知,因而喪失先機。

--------------------------------------------------------------------------------
[1] 這還包括了蘇聯對華的態度,張玉法於《中華民國史稿》稱:「是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電邀毛澤東至重慶談判,毛不接受。經史達林電勸,謂中國不能再內戰,毛始於8月28日偕周恩來等至重慶。」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1998,頁443。
[2] 「在談判期間,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等同各黨派、各界代表人物和外國友好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與交談。他們向各界人士宣傳、闡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表明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願望,爭取了許多人對中國共產黨的同情和支持。」引自陳廷湘主編,《中國現代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頁464。
[3] 「早在蘇俄允許共軍進入東北之初,蘇俄一方面不准用共軍名義,同時也要求中共與國民黨合作。毛澤東一度為此大發雷霆,強調批評史達林不許他革命。」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頁445。另,「史達林在1945年8月15日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撰文時,更明確表示:『蘇俄政府願意同意予中國以道義上與軍需品及其他物資之援助,此次援助當完全供給中國中央政府,即國民黨政府。』史達林並率直勸告中共:『應與蔣介石締結暫時協定,參加蔣介石的政府,解散軍隊。』」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頁460。從上可看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對中共的衝擊。
[4] 其實,蘇聯亦沒有完全按照條約行事,《劍橋中華民國史》:「沒有多少跡象顯示,蘇聯軍隊在這一時期幫助過中國共產黨人。但是,東北70萬投降日軍的大量武器裝備,卻直接或間接地到了中共的手中。蘇聯人也在一些要地採取了拖延戰術,以阻止美國人幫助政府軍在東北的港口登陸。」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頁829。
[5] 張玉法於其《中華民國史稿》稱:「蘇軍在中國東北支持共軍的作法,顯然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規定與精神相違。」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頁445。
[6] 「戰後國民政府對蘇俄讓步,主要在換取蘇俄的支持,並希望蘇俄約束中共,使與國民政府合作。」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頁432。
[7] 其實,美國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也使得蘇聯不得不懷疑美國人的企圖。「美國為了國民黨政府的利益也插手進來,把近50萬政府軍運到華北、台灣和滿洲。在政府軍抵達之前,一支53000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占領北平、天津和北方其他要地。授權進行這種援助的美國陸軍部的命令指示說,不要違反在國共衝突中不介入的原則。但是,既然衝突的雙方都把接收日占區的競賽視為相互對抗的一部分,這一命令就隱含了一種矛盾。就這樣,美國從一開始就以這種方式放棄了“不介入”原則,它反映出整個這一時期內美國人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的特徵。」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28。
[8] 「國共之間所有突出的政治與軍事問題實際上都達成了協議。」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33。
[9]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接收過程的本身。代表政府的文官和軍官控制了日本人主持的行政機構的所有部門以及日本人和漢奸所有的公、私財產。所有財產,若屬於非法占有的,要麼應發還原主,要麼應依據官方所定的程序移交新主。……但是,隨著官員的復員和接收過程的發展,接收這個詞變成了通用的同形異議詞(劫收),其意義轉變為搶劫或掠奪。」「政府官員對待前佔領區居民的態度,與這些違法亂紀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在政府給教師和學生正式加上再教育污名的政策中,也許說得最為明確。……那些在占領期間已從學院、大學和中學畢業的學生,必須通過書面考試才能保留其畢業生資格。……教育部在發出通告時,聲明所有在偽政府控制地區上學的學生都被認為受到了毒化,他們在接受再教育、思想上得到淨化之前,不適於繼續學習,作為“偽學生”,應當幫助他們“洗掉思想上的汙點”。」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42-845。
[10] 中共軍隊在後卻的同時並未受到致命的打擊,因而保存了實力,以備決戰時使用。1946年10月馬歇爾便曾警告蔣介石,指出中共「儘管他們在退卻,但是並沒有投降。當共產黨人放棄城市時,他們並未損失軍隊,既然他們拒絕固守和戰鬥,那麼顯然他們不想損失軍隊。由於他們保存了主要力量,就能夠在軍事上給他製造無窮無盡的麻煩。」但蔣介石為勝利所迷惑了,未能注意到這個警告。引文出自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64。1946年9月,毛澤東指示共軍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全殲和速決是這種戰爭的特點。殲滅敵軍不但成了人民解放軍武器彈藥的主要來源,而且也是兵員的重要來源,……。殲敵的目標應是消滅其有生力量,而不是奪得地方。力求速決的目的在於當最終不能殲滅敵人時,可以迅速避開敵人,把傷亡減到最小程度。」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65。
[11] 「中共日益增長的權力的真正源泉,在於其農村的社會和經濟政策。尤其是土地改革。」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56。「在『人民戰爭』式的作戰中,正規軍對廣泛的平民支援網的依靠,……,這種平民支援網包括民兵、地方自衛隊、婦聯和農會。」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60。
[12] 「攻占延安為國民黨人的戰爭努力提供了精神上的動力,儘管這證明是一個束縛部隊的軍事包袱,這些部隊在其他地方可能更有用。一位評論家指出,胡宗南在1947年初離開晉南進攻延安,只不過是拿山西的30個較為富庶的縣去換陝西的45個窮困縣。」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78。
[13] 「政府的指揮官們從沒有學會有關速度和果斷的課程,而這是他們對手早就精通的。但是政府的指揮官們對機械化部隊作戰和使用空中力量,又缺乏充分的理解。因此,他們決不可能從這兩個他們完全獨占的方面獲得應得的好處。他們的防禦之所以很糟,不僅是因為相互不團結和猶豫不決,還因為戰術計畫不當、情報和後勤支援不充分。」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89。
[14] 蔣介石在下野前,便已經有越級遙控指揮的情事,下野後亦然。「蔣介石先是從其退隱的浙江奉化老家,而後是從台灣,繼續巧妙地操縱軍政事務。……。(1949年)在這一年早些時候,他已成功地把國民黨的空軍和海軍、忠於他的若干個殘留下來的精銳陸軍師,以及政府價值三億美元的金銀和外匯儲備轉移到了台灣。」,「他(蔣介石)對李宗仁及桂系成員白崇禧將軍在長江以南組織可靠防禦的企圖進行暗中破壞。」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頁892。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當十元被別人拿進口袋時,人們常常記恨一輩子。
當百元被笨蛋丟進碎紙機時,人們很容易就原諒。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只要當權者不要把黎民當作犓狗即可!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HOLMESLEE 於 06-11-4 11:06 發表
國民政府在戰後失去大陸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政治上舉措失當,另一則為軍事上的失利。
政治上舉措失當
就國共兩黨的會商方面而言,國民政府在戰後因應國民普遍厭戰的心情,旋即主動邀請毛澤東前往重慶舉行會談,毛澤東初不以為 ...

还算公道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回覆 3# fangshanxin 的文章

既然您說"還算",表示您有更公道的說法,不妨提出來,大家討論討論
或是針對拙文,提出您的見解
當然,我更希望您提出看法的時候,也必須負起應有的舉證責任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關於外交部份,我有異議.

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

會後張氏已進一步感受到蘇方並不願國民政府在東北有強大武力,亦不願協助國軍推進之意圖;並欲藉戰利品為名,攫取東北工業,以繼承日本在滿洲所佔有之特殊勢力。.........

蘇方既堅決反對國軍在大連登陸,而馬林諾夫斯基又明示蘇方不反對國軍在營口、葫蘆島登陸,國民政府因於二十五日透過外交部長王世杰轉告彼得羅夫,謂在中、蘇意見未趨一致前,國軍暫不自大連登陸。惟國軍將依熊式輝前與馬林諾夫斯基會商之結果,自十月二十九日起,派船隻運送部隊至營口、葫蘆島登陸,並同時派飛機在登陸地點察看;該項船隻、飛機均係借自於美國,登陸部隊則為中國軍隊。為免誤會,希望俄使能將中方此項決定轉達蘇聯政府、馬林諾夫斯基元帥及其所屬軍隊,並予登陸部隊以協助。

反對美國勢力進入東北,係戰後初期史達林對華政策之核心,故一當中方告知國軍將利用美國機艦進入東北後,蘇軍之態度乃突告急轉直下:泝武裝俄兵闖入國民黨東北黨務專員辦公處及長春吉林省黨部,取走一切文件檔案,並命令停止一切活動。沴東北行營部份電話被停止通話,行營擬派往各地調查人員,均不允前往。沊長春公安局長突遭蘇軍免職,改由共黨份子張慶和充任。沝蘇軍政治顧問巴佛洛夫會晤蔣經國,謂自行營人員到達長春後,各處反蘇運動紛起,引起俄方懷疑,故不允行營人員赴各地視察。蘇軍代表且通知中共東北局,準備抵抗國民黨的進攻。
[url=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A3mswYXBqhkJ: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 ... %AB%87%E5%88%A4&;hl=zh-TW&ct=clnk&cd=9&gl=tw]http://72.14.235.132/search?q=cache:A3mswYXBqhkJ: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 ... %AB%87%E5%88%A4&;hl=zh-TW&ct=clnk&cd=9&gl=tw[/url]

這一篇歷史論述清楚說明史達林不擇手段獨佔取東北利益的企圖心,同時,也可以看到史達林在對中國外交上如何攫奪完全掌控權,國民政府在外交上,根本不可能與蘇俄達成合作關係(除非國民政府接受史達林的任何要求,或是倒戈反美),所以,所謂的親美排蘇狀況,以及國民政府失信等等才導致蘇俄支持中共的說法,這點不合道理.

[ 本文章最後由 李狂傲 於 08-12-27 04:59 編輯 ]
 

缺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嚴格說來,您的說法與我的原說法並無任何衝突。不過,既然您提出了您的見解,我自然應該予以"防衛"我的說法。
一個國家的外交,本來就是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蘇聯自然也不例外。蘇聯一直希望在其國土周邊建立起緩衝區域,以緩解美國及其盟國對他可能的入侵或威脅(這點是有很強烈的歷史因素,只要稍微了解蘇聯建國後這段歷史便知,在此就不加贅述),因此,對於其周邊國家,其所要求的如不能是一個附屬國,那麼至少是個中立國。
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國共內戰時,蘇聯對華政策的主軸便是至少使中國成為美蘇衝突中的中立勢力。為了壓迫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外交可以說是十分靈活。蘇聯以中國共產黨為棋子,大玩兩手策略。在可以與國民黨政府合作的狀況下,他們不會放棄取得其權利的機會,這也表示他們隨時可以拋棄中國共產黨(當然,中國共產黨作為蘇聯對華外交的活棋,只要中共有一定的實力,那蘇聯自然不會完全地捨棄他)。在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後,中蘇雙方確實進入了一段為時不長的蜜月期,這也給予中共十分沉重的打擊(特別此時中共在軍事上並沒佔到便宜)。
在您的引文中,也提到了蘇聯忌諱美軍協助軍運的事,這也回歸到蘇聯整體外交的主軸──建立環蘇聯的緩衝地區。因此,當美軍協助中國軍隊進入東北後,這就不免讓蘇聯感到警惕,是否國民黨政府已經成為美國的附屬國?美國的力量是否會因國民黨軍隊的進入,而隨之進入東北?外加上,國民黨內部CC勢力的抬頭,這也讓蘇聯政府對此更為敏感。那也就更別提在平、津、青島美國還駐守了一個旅的海軍陸戰隊了。這些強烈的不安感(想想自十月革命後,蘇聯面臨的景況,這樣的不安感就更加讓蘇聯政府感到備受威脅),自然影響了蘇聯對條約執行的誠意,於是便產生了您所提的狀況。
其次,就國民黨政府本身,在不論是政府部門(軍事、外交),還是國民黨本身,普遍都存在著親美的氣習,這也影響到蘇聯對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觀感。而國民黨政府在戰後仍舊持續地接受蘇聯的金援,也是令蘇聯感到國民黨政府主導下的中國,是會傾斜到美國的因素之一。也因為這樣,蘇聯就更會小心地運動中共這顆活棋,來與國民黨政府交手,不會輕易地全面倒向支持中國內部的特定一方。
然而,當國民黨與其政府因極力反共的CC派成為國民黨內部對外論述的主流時,十分感到不安的蘇聯政府判斷已經無法透過維持條約,謀求其所欲取得的利益與外交保證時,他們便大力給予中共援助(不過這項援助以當時蘇聯的能力而言,顯然對中共的幫助不很大,蘇聯的立場對中國造成的影響,主要還是在外交層面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我補充部分原因。

一、國軍編制兵力不足導致運用失當。

原因:1.缺編以領俸祿,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官員貪腐。
          2.戰損不能得到快速補充。
          3.王牌部隊補充的新兵使王牌部隊名實不符。造成使用不當。

二、共軍部隊名義編制和實際編制不符,往往比編制員額多。

主要和國共兩支部隊供給方式有關。正規軍和土八路軍餉和武器供給方式不同。

共軍戰損一般是將部隊合并補充,構成的部隊基本實力不減。

這一減一加,國軍本來計劃中的優勢兵力攻擊,反而打不過表面看起來兵力相當但裝備低劣的共軍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本文章最後由 無慾則剛 於 09-1-6 20:29 編輯 ]
 
歡迎來我思想的小窩

國外再好,那是人家先輩努力的結果。我愛我的國家,我要讓她更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人文版元老

原文由 無慾則剛 於 09-1-6 20:23 發表
我補充部分原因。

一、國軍編制兵力不足導致運用失當。

原因:1.缺編以領俸祿,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官員貪腐。
          2.戰損不能得到快速補充。
          3.王牌部隊補充的新兵使王牌部隊名實不符。造成使用不當。 ...

您提供的兩點意見,前者我十分同意
後面關於共軍編制這點,我比較保留,因我個人目前沒見到這種說法,
不知可否提供出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很遺憾,第二點我沒有找到專家的嚴格論證資料。

但是,如果一支部隊人數從幾萬發展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而還是用原來的編制名稱。就能說明第二點是成立的。

從內戰過程中共軍兵力快速增長和編制緩慢變化上您應該能夠得到第二點理由是成立的。

另外,從人心向背上看。

國民黨的部隊依靠軍隊後勤供給,而共產黨的部隊依靠群眾支援,說群眾是共產黨的衣食父母一點兒都不夸張。現在大陸政府和軍隊還在保持“軍民魚水情”、“擁軍擁屬”和“軍民共建”等活動,成為傳統了。和國軍現在搞的開放日,體驗活動不是一個性質的活動哦。

如果說國共內戰時“共產黨統治區”的群眾不是真心支持共產黨,那就絕對沒有共軍的壯大。反證了,共軍比國軍得民心。

共產黨黨章中說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百姓相信共軍,不是單靠口號和宣傳就能辦到的,必須用行動讓百姓體會到共軍和國軍的不同。歷史就是這樣選擇了共軍。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由 無慾則剛 於 2009-1-7 19:44 發表
很遺憾,第二點我沒有找到專家的嚴格論證資料。

但是,如果一支部隊人數從幾萬發展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而還是用原來的編制名稱。就能說明第二點是成立的。

從內戰過程中共軍兵力快速增長和編制緩慢變化上您應該能夠得到第二點理由是成立的。

另外,從人心向背上看。

國民黨的部隊依靠軍隊後勤供給,而共產黨的部隊依靠群眾支援,說群眾是共產黨的衣食父母一點兒都不夸張。現在大陸政府和軍隊還在保持“軍民魚水情”、“擁軍擁屬”和“軍民共建”等活動,成為傳統了。和國軍現在搞的開放日,體驗活動不是一個性質的活動哦。

如果說國共內戰時“共產黨統治區”的群眾不是真心支持共產黨,那就絕對沒有共軍的壯大。反證了,共軍比國軍得民心。

共產黨黨章中說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百姓相信共軍,不是單靠口號和宣傳就能辦到的,


必須用行動讓百姓體會到共軍和國軍的不同。

歷史就是這樣選擇了共軍。


同理   歷史 也選擇曾 民進黨...但現在也選擇 國民黨

可我們用的是選票!!   不是子彈!

那你們用什麼選擇共產黨....服從

-------------------------------------------------------------------------------

國民黨 打輸  的原因 很多

如果去分

1. 美方

2. 蘇聯

3. 共軍

4. 國軍

5. 環境情勢



但總而概括來說...不是 一人之功或一人之過

大環境如此...

台灣  如此...

如何避免  一樣的亂事重現  才是問題所在

*****************************************************************************

我還想酸老美...沒那兩次調停...也不會那麼慘...

臨陣變節  軍心民心易師  犯兵忌

酸老蔣..  沒狠下心殺了毛澤東...

老蔣沒背負一世罪名換一代和平...就結果而論

我們要用一代亂世來換和平   和平還不存現世呀!

機會給過老蔣( 沒下手 )...但運勢卻在老毛手上( 稱王 )....

歷史舞台  只留下先人的因   但果仍無解   

可這  果   要如何解 ?    好問題...

-------------------------------------------------------------------------------------

題外話:

如果 老蔣 第一次就拒絕美方調停  

或是在第一次就下手 做掉老毛之後趕走美方

會不會玩起三國群英?

老蘇一怒下江南 ( 黑龍江 )

老美一怒過大洋 ( 太平洋 )

老蔣笑傲中國南 ( 南政權 )

歷史 也是有趣.....三分天下

取決於  蔣介石   但最後以和為貴....失中原...

我真的在離題...亂扯...別亂扣我帽子  


歷史方程式是無限的可能取決於有限的因素....

最後的因果牽扯才能創造出現實現世....

[ 本文章最後由 KOGA.tpe! 於 09-1-21 12:31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6 06:33 , Processed in 0.02527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