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大戰的起因』

1871年的德國在宰相俾斯麥帶領的普法戰爭獲勝,而俾斯麥在戰勝後已滿足於現況的德意志勢力了。故他開始專注於國內的商業發展,而對其他的勢力則採用外交手段,希望減少戰爭的發生。

無可否認,俾斯麥的政治手腕的確是不用置疑,他首要的外交目標是要孤立法國,原來在歐洲本土中,只有法國能與德國抗衡,而法德兩國在過往交戰無數,結怨已深,但最重要是德國是君主制,德皇及俾斯麥都很討厭共和制的法國。

在俾斯麥執政年間,德國成功建立德奧義的軍事同盛關係,俗稱為『三國同盟』,但義大利當時重申,萬一德國與英國交戰,義大利則會放棄同盟關係。另一方面也有德、奧、俄的『三帝同盟』,這明顯是針對巴爾幹半島事務。

當然俾斯麥也靜悄悄地拉攏英國,希望兩國在海外殖民地的方針上,可以少一點爭執。英國多年以處於孤立的情況,對於這些示好自然很受落。

但情況在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繼位,德國的外交政策便出現了重大轉變,當中有很多因素,固然是威廉二世年少氣盛,為人性格好大喜功而率直,他看不慣俾斯麥的權謀狡猾,也不喜歡俾斯麥的專權。傳聞德皇威廉二世與英王愛德華八世及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和,也是改變外交政策原因吧。

上任兩年後,便趕走這位事事親俄的俾斯麥,也公開與俄劃清界線,這使討厭共和國的沙皇投向法國建立軍事聯盟 (協約國) 。但德皇自由在德國軍事參謀部下長大,故他對於自己的才華有著一份自信,當然這並不是自視過高,在他帶領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可以証明。

德皇眼見國家已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國,但在商業的發展上卻被其他國家制衡,這使他已不滿足以往的外交政策,而採用了武力威嚇,在一次一次的外交武嚇成功,更使德皇心高氣傲。雖然在外交上取得了甜頭,但反而驅使法、英、俄等國站在同一陣線。

遠在巴爾幹半島方面,由於土耳其勢力衰退,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鼓舞馬其頓獨立,當然這只是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的陰謀,它們主要計劃是趕走土耳其的勢力出歐洲,然後瓜分馬其頓領土,後來分配土地引起了爭執,簡單點說就是奧地利、保加利亞聯合對抗俄、塞、羅馬尼亞陣營,雖然最終以保加利亞敗陣告終,這也促使奧地利對最終勝利者塞爾維亞,本來在1913年夏天便希望發動戰爭,但遭到德國制止。

致命的原因終於發生了,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點燃,時間是1914年6月28日,激情的斯拉夫民族主義份子,謀殺了法蘭茲‧斐迪南大公,也就是奧皇的法定繼成人,最諷刺的是法蘭茲‧斐迪南一向的立場是站在斯拉夫民族一方,他的最大願望是推動巴爾幹半島建立聯邦制,把數個鬆散的民族結合在一起。

把握這一次難得的開戰時機,奧地利開出了令塞爾維亞不能接受的條件,而德國備戰情況已完成了,戰場遍及歐、非、亞,在陸上、海上、空中,配合了中古及現代化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開始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各國的實力對比』

(同盟國篇)

孤掌難鳴的大國 – 德國:

同盟國中戰力最強當然是首選德國,不….應該是說當時世界最強的戰力也是德國,除了擁有最尖端的科技。還有多方面德國都占有優勢,首先是軍事制度上,德國早在拿破崙年代已開始建立現代化的陸軍體系,在1870年更是變得成熟,這除了是已規定國內健壯的國民要進行義務性服刑,而且也採用了後備兵役制,使兵源不乏,在裝備上德國也是全數可供應給所有士兵之用,這與其他國家不同。

其實這可能算是所謂的『全民武裝』(Nation in Arms),這樣的組織,以完整的訓練,可算是大戰中一大奇事,雖然一般認為德國的後備兵源質素參差,然而在戰爭中,德國卻能為所有前線的第一軍有效地補充一個相同數量的預備軍增援。而德軍將令也對這些後備軍給予有效的信任,不斷作出使用,這也使法軍陷入很多計劃失算。

在精神上,德國也有一種不同的信念,是一種根深柢固的信念,是已進行數代的教育,使德國上下一心團結進行每一個軍事行動。那些瀕臨危急才匆促點燃的愛國風潮,是無法與德國經過長期凝聚而成的『結合體』(即是淬煉了軍事組織及德國人民情操) 相比。德國人民對於自己的軍隊是十分親切,而且也引以為傲,是其他國家少見的。

在戰術上,德國也有兩樣比起全世界都更有利的認知,第一是他們比其他國家更早評估到重榴彈砲的潛能,並為全軍配備了足夠的重榴彈砲裝備。第二是他們比其他國家下了更多功夫去了解『機關槍』的應用。他們盡量發展這種壓倒性的火力,並比其他國家更早利用機關槍主宰戰場。

另一方面,德國也是開始集心理戰、外交戰、宣傳戰於一身,這也開了戰爭先例。當然德國為了備戰也擴建了十三集雙軌鐵路來運送物資,而且德國也是對於這場戰爭作出了多樣的評估,德國早已為長期戰爭的可能作出準備,故大戰雖然持續了數年,德國的物資還是源源不絕,當然德國也是積極建立海軍打擊英國海上霸權。

德國人口擁有6500萬人,在大戰初期,它把由軍隊七十九萬一千增加到約五百萬(當然是包括後備軍),而且都能維持他們的裝備補給。德國的戰略是先全力對付法國(預計4星期內),由正面及繞道比利時開入法國,當法國擊潰後則回師協助奧匈帝國對抗俄國。德國對於英國的評估是它只會封鎖海岸線,不會派遣大量陸軍協助法國。(事實證明這個判斷只對了一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外強中旱的國家 – 奧匈帝國


在歐洲的國家中,如果不計算大英帝國及俄國外,則以奧匈帝國幅員最大,它還是處於一個較落後的農業型態,而工業也不發達,發展也幾遲滯。雖然他們仿傚了德國的軍事制度,但只學到其型態,卻學不到神緒,難聽點說應該是奧匈帝國的軍隊只是一群大而無當的歐洲次等兵團。

問題不上於是他們軍隊有一個輸多勝少的優良傳統XD,更重要是軍隊內的派系複雜,由於由多民族的組成,使其軍隊精神不能集中 (這也是為何德國只用日耳曼血統的國民從軍)。所以奧匈帝國建立新式軍隊的原因不是提升戰力,反而是下降了,在邊境的配置防衛軍上,只是為了政治因素考慮,並不是為了軍事目的著眼,降低了軍隊的效率。

當然奧匈帝國軍隊在人性難以克服的困難外,奧匈帝國的版圖之大,不但沒有為奧匈帝國帶來了優勢,反而增添了防守的困難性,國內的缺少了鐵路,要使用馬匹在道路上運送物資,在大戰開始後,奧匈帝國道路上常常見到到處都是馬匹阻塞的情況。

奧匈帝國在大戰中一場戰鬥動員超過90萬人,但武裝多是用25年前的武裝,而且裝備也不足夠所有軍人配備,故他們動用了十萬匹戰馬用作戰爭之用,當然運輸也是用了大量馬匹。按照理論上,馬兵在當時的戰爭上應該俱備了機動性的優勢,可惜奧匈帝國的戰略失當,在未上戰場時,馬匹大多都背部受傷不能使用。

馬匹的數量是很多,可惜給馬匹的飼料數量不菲,據說當年英國、俄國、奧匈帝國也是因為為了供稱馬匹飼料而拖垮了本土經濟=.=,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馬匹已失去了在戰場上的價值了。

當年所有歐洲國家交戰的資金,除了英國外,全都是動用國內的黃金儲備,奧匈帝國最後弄至一窮二白,俄國更是傾家蕩產倒台,但他們很大原因都是為了供應馬匹飼料,這也是戰爭不為人知的一面。雖然奧匈帝國有著如此多的缺點,但他們卻意外地經得起敵國四年的攻擊,這也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也使敵國對手吃驚及沮喪。這可能是要歸功於國內的馬札兒民族 (匈牙利) 與日耳曼民族性格相像。

人口…..資料不詳,但我猜測應該是3700萬-5600萬之間,從奧匈帝國能動員最少三百三十五萬軍隊為準則。奧匈帝國的主要方針是對付沙俄,入侵波蘭領土及塞爾維亞。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為古時榮譽而戰的國家 – 土耳其


與其說奧匈帝國是德國戰友,不如說土耳其是德國的最重大戰力幫助。土耳其自從帝國瓦解後,改行兩黨執政制,由於土耳其新執政黨青年黨是討厭過往親英的舊政策,而德國在過往的政策中,除了公開支持土耳其外,也幫助土耳其建立鐵路現代化,最重要當然是三首戰艦事件的發生 (主要是土耳其向英國買了戰艦,而後來英國反悔,引起了土耳其全民的憤怒)。土耳其最後當然是站在同盟國一方。

土耳其的軍隊的裝備如何,土耳其只有兩座兵工廠建於黑海附近,而主要的軍事設施則在君士坦丁堡一帶,由於實際資料不詳,我只能推測是在奧匈帝國之上,在德、法等國之下。最嚴重是土耳其沒有強大的海軍,這不能有效打擊地中海的英軍勢力。

土耳其當時分兵兩路,一方由西進埃及牽制英印50萬聯軍,另一方主力是北上與俄國爭奪以前失去的領土,大約也是牽制了25萬人,在戰術上雖然都是敗於協約國的聯軍,但卻算是勝了戰略,因它幫助德國解決了兩面受敵的壓力。

其實有軍事學者認為,土耳其的軍人具有龐大戰力,無奈是心理因素問題。這從土耳其轉成共和制後,直至第一世界大戰為止,土耳其軍隊除了一次小勝希臘外,基本上都沒勝過。所以軍隊的心理壓力很大,在多次防衛戰中土軍都抱住反正也是輸的心態,而不積極佈防,幸而軍方有凱米爾上校 (即是土耳其國父,他是國際公認的真正世界級國父,是他帶領土耳其脫亞入歐) 的正確指揮下,追平不少劣勢。

土耳其另一重要性是,它占領了巴格達一帶的石油區,為德國供下源源不絕的資源。而且也能威脅英國的石油供應,這是同盟國不可缺的命根所在,另一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的浮雷威力強大,重創了英、法的聯合艦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追求崇拜的偶像 –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在早前的巴爾幹半島事件中成為大輸家,這以使它被迫站在土、奧一方,而在大戰開始後。雖然英國曾經力拉攏它中立化,但由於希臘及塞爾維亞站在協約國一方,明顯保加利亞自然不作他選。

另外的主因是出於保加利亞對德國的崇拜,他們國民認定德國軍隊是無敵的,協約軍在薩羅尼加海峽失利,更使巴爾幹半島諸國對德軍的無敵形象大大加深。先是塞爾維亞由支持協約轉到按兵不動,希臘更是推翻早前應允動用全國兵力給協約國隨便調動的條約。

保加利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在同盟國最危急的時候,挺身而出支持德國,派遣軍隊橫斷塞爾維亞領土,分割為南北兩方,導致北方塞軍向奧匈帝國投降,南方的英、法、印聯軍動彈不得。

隨後保加利亞就是在薩羅尼加抵禦了由英、法、俄、意、塞50萬聯軍直到接受大戰結束。從經濟方面,由於保加利亞大量軍費都是由德國貸款所得,而武器應該除了本土擁有外,德國也資助不少,保加利亞則輸出小麥供給德國。

保加利亞以前是土耳其的屬地之一,深受土耳其文化影響,全國只有3-5百萬人口,只如此彈丸之地能夠抵擋聯軍,實在難能可貴。 (當然協約國在戰略上多番失當,也是造就敵人的成功。)


文章 by. snow

[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協約國篇:


歐戰史上的常敗國 – 法國


現在終於論到討論協約國(Entente Power),法國在實力上整體來說都不及德國,首先在法國僅有德國百分之六十的有效人力。(法國最多只能動員596萬的人力,而德國則是975萬)。由於這種先天不足,法國在戰爭中被迫徵召所有體能合格的男性服役。

由於法國的兵役制度下,男性要二十歲服役,經過三年的常備役及十一年的後備役,最後還要進行二個七年的役期。( 屈指一算,二十歲入伍,退役都四十有八了) 所以在開戰之初,法國能夠動用四百萬經過訓練的部隊來對抗德國的五百萬。
但法國高層並不信任後備軍的戰力,只重用前線常戰的一百萬第一線部隊,這種想法是造成法國後期的不堪想像。而後期法國也曾為兵力不足煩惱,因為法國只有不到四千萬人口,德國卻有六千五百萬人口,德國還要是全國皆戰的機制。

法國在兵器方面,擁有一種七五公釐野戰快炮,是當時世界最頂尖武器,但由於它的過高價值也造成法軍在戰鬥上的過份自信,導致在往後的戰爭中,法軍忽略了裝備及訓練的重要性。

在指揮官的質素上,法國也不如德國完美,雖然法國軍官重視邏輯、理論,卻失去了對於戰爭的創造性及彈性,因為戰爭是藝術,不是計數。由於官方對於德國能夠動員的兵力評估錯誤,還指示法軍放棄防守工事上的優勢,主動出擊,造成法軍損失慘重。(在機關槍開始普及的年代,還要士兵用尖刀和德軍白刃戰。)

法國在物資集結上是具有優點,因為英國控制了海上霸權,可以從各地殖民地運輸物資往法國暢行無阻。協約國在人數、物質上是佔有很大優勢,但因為這是一種多頭式馬車行駛的方式,要各個聯軍有統一行動是很困難,法國在戰場上的指揮往往是獨行獨斷,造成協約國的失利,而且也造成英、法軍方高層差點內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日不落帝國 – 不列顛王國


在眾多協約國國家中,英國的陸軍制度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同。由於近19世紀中,英國基本上是一個海上霸權國,它是只會基於傳統外交政策與經援盟邦的政策才介入陸地的。英國的陸軍政策是採用少數專業的制度,英國維持一支精銳部隊的原因是在於保護海外屬地,特別是印度。

英國在長時間只會保持陸軍數量在最少水平,多是注重在海軍經營,這是一種非理性的考慮。無可否認英國將帥善於操作小隊作戰,也具有多元化的指揮藝術,但如果一旦要指標一型軍團作戰時,則顯示出英將令的無能為力。

英國由於長時間著重海上政策,在陸軍的升遷也是較慢,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些英國遠征軍,那些陸軍高層將令年齡多是50以上,英將格理森更病死於陣前。不過隨著戰場上的陷入膠著狀態,英國只有改變舊有的兵役制度,由民團自願形式改變為徵兵制,從他們開始只派往19萬5千前往法國助戰,到後期英國動用所有英聯邦領地達200萬人可見。

在科技上英國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戰車的運用,它是針對德國的戰壕而發明,也終定德國敗亡。在經濟上英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但由於英國是一個島國,島國的缺點便是需要外地不斷輸入物資,特別是英國如果三個月沒有物資送入,便會發生飢荒。另一方面英國的軍費是使用銀行式的作業,與其他國家動用黃金儲備不同。

戰略上主要是封鎖同盟國海岸線,針對地中海的土耳其及保加利亞等國,和輸送補給品往俄國。海上也面臨德國的海軍挑戰,當時英國主力艦是29首,德國也有18首,而且英軍輕視了潛艇的實力,經過多番交戰後,大英帝國的海上霸權也開始沒落。

文章 by. snow [待續]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最大的輸家 – 沙俄皇朝


在歷史及現代,不論是沙俄皇朝、蘇聯及現在的俄國,總是給人一種幅員遼闊、軍力強盛、物資豐裕。這當然都是宣傳上的錯覺,例如在冷戰年間,北約永遠都會在宣傳單張上宣傳蘇聯軍力如何利害,如何陸軍數量之多。但實際情況如何呢 ? 根據沙俄最偉大的女皇凱薩琳初初嫁給彼得三世時,第一次看到的俄國是落後、窮困,而且還是使用古時的奴隸制度生產的農業國家。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那些花園滿目瘡痍,皇宮到處會在下雨時入水。

在第一次大戰中,能看到俄國的實際的資產只有人數及士兵具有耐力、勇氣。但問題是俄軍欠缺心理及精神層面,腐化的無能高層,一般都缺乏智慧及對科技戰爭的進取心。他們形成了一個缺乏彈性的龐大團結的實體,他們的武器也不及先進工業國家。

在俄國地形方面也是俄國的最大弱點,俄國與盟友之間阻格了敵邦、海洋、冰天雪地。由於俄國的領土過大,欠缺了鐵路等運輸情況下,造成了軍隊的集結,物資的傳送造成了不便。所以俄國站在協約國方面只是使協約國得到人數的優勢,但俄國的武器彈藥,糧食也是要由英、法供應。 (看看電影『盲井』也知道,我們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在當年的俄國也是,什麼也缺,也是不缺人。)

俄國的戰略方針當然是西向入侵奧匈帝國,俄國最有名的是推壓車作戰,集結55師以上 ( 一師大約是二萬一千人),那差不多達120萬人的總攻擊。但由於每場戰爭俄國都損失大量軍隊,也是導致後來革命發生。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永遠的投機者 – 意大利


意大利是在土耳其宣佈在加入同盟國後,乾脆拋棄虛假的『三國同盟』,而加入協約國。意大利在獨立統一後,工業發展水平還是不高,軍隊也是欠缺裝備、訓練、士氣。而在站在協約國後,意大利鑑於德國軍隊戰力強橫,所以他避開德國,只單方面向奧匈宣戰。

意大利能動用的軍隊為二十五個師 (約75萬人),炮火1700門,步槍240萬支,一輛坦克也沒有,所以我推測意大利的人口為2千多萬,糧食依靠英國運輸。

在軍事行動上,由於意奧邊界有叢山峻嶺的天然屏障阻隔,所以往後的軍事行動都為奧軍所敗,得到的利益較少。後來還差點遭到德奧滅國,後得到英法11師往增援才止著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戰勝,但得不償失,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全數清盤,幸好現在跟對了美國,總算沾到光了。由於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資料比較少。所以我就小一點筆墨介紹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Re: [原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專區

絕對的大國 – 亞美利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如果1917年如果沒有美國的參戰,歷史可能改寫了。當時俄國的潰散,造成協約國已再沒有人力上的優勢,而且德國更能夠描空東邊戰線兵力往西邊。美國加入協約國的原因,要追溯回1914年德國的無限制潛艇作戰,把沈了路西坦尼亞號,139名美國人死亡。

當然美國舉國嘩然,國民都要求開戰報復,總統威爾遜卻沒有立即宣戰,第一是要積聚國民的同心力,第二是要確保無後顧之憂。(因為美墨之戰發生不久)當全國人民都一致要求開戰,而美國也準備好了所有作戰準備,每個月不斷派遣25萬兵源往歐洲前線,350萬支步槍、子彈、軍用裝備不計其數。(當然這時的美國還及不上英、德)而美國在到達歐洲後,採用了新時密集空襲的新戰術,配合了戰車的運用,摧毀了德軍的防線。

經濟方面,其實早在美國加入戰事之前,對其盟友已進行多番經濟援助,成為協約國的背後有力後盾。美國的緊急援助包括有增援英國反潛艇隊的輕型船艦,快速建立一些新商船,以及經濟援助。在開戰的第三年,即是1917年,英國已為這場戰爭花費了50億英磅 (那時候的50億英磅相對於現在過萬億英磅),一天的軍費支出也要700萬英磅。在美國支持英國之前,英國對其盟邦的支持,及自己的經費開支,早已使英國捉襟見肘。

當時英國在戰爭後數月即向美國借貸數目之多,也使美國全國上下吃驚。後來英國欠債日多,美國的利息也不便宜,而且附帶條件要求英國購買美國貨品。後來英國警告美國,英國是面臨破產,最後美國才推行『自由公債』(Liberty Loan),。

美國的參戰除了穩定了協約國的腳步,而且在美國未正式參加戰爭前,已為協約國帶來重大的利益。美國後期也拋棄所謂的海上中立,經濟中立原則,經濟封鎖同盟各國。 (謎之聲:版主怎麼這麼偏重美國?版主按:我的言語如此親西崇美,也知道版主自小飲用美國制的奶粉大,難免有些偏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6 14:02 , Processed in 0.02749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