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這是被稱作四大漢奸之二的馬悲鳴與林思云關于中國乃至世界近現代史的討論。內容較為中立。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共有十二部分,我將一部分一部分地貼出來。另外,這些文章都是簡體字,希望大家不厭其煩地將其正體化一下,好好讀一讀,必會有所收獲!

  「马悲鸣」:林思云你好。最近你、我还有赵无眠、芦笛成了惨遭网民讨伐的「四大汉奸」了。有道是“林思云象春天般的温暖,芦笛象夏天般的火热,赵无眠象秋风扫落叶一样,马悲鸣象严冬一样冷酷无情。”

  虽然当了汉奸,而我毕竟不曾与日本人打过交道,更没去过日本。而你又正好在那里。我想请教你一些有关中日关系史上的问题。也算没白担了这个「汉奸」名头。为了不浪费读者时间,咱们一次只说一个题目如何?

  「林思云」:我认为这种心平气和地交换思想、交换个人对敏感话题之看法的对谈方式很好。有什么问题你只管问。我知道的就回答你。不知道的,再去查资料,好在我这里比较方便。

  「马悲鸣」:第一个问题是,「二十一条」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从《曹汝霖九十回忆》里看到,当时日本是用「哀地美顿书」即「最后通牒」,蛮不讲理地强逼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曹汝霖代表中方出面力争,在「哀地美顿书」到点的最后一刻,才被迫勉强接纳了其中的五条。中國人一再骂袁世凯签署「二十一条」卖国,而从曹汝霖的回忆录里看,袁世凯是被迫的,并无卖国动机。试想,一国之总统,特别是在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传统的中國,国家利益就是元首的个人利益。袁世凯平白地把自己利益让人,有点不可思议。

  另外戊戌变法时,有很多日本浪人混迹其中。比如谭嗣同事败,他周围的几个日本人就力劝其走避日本。其中一人发急地说:“你们中國有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留得此身,将来可以重整旗鼓,于国家于自己不是更有利吗?”谭嗣同的名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与“自古以来,未有不流血而能成大事者。我愿流血以待後人。”便是他对这伙日本浪人的回答。

  看来当时确有不少日本人真心地愿意帮助中國变法图强,就象仲共帮助胡志明的越共似的。但怎么忽然平白无故地用「哀地美顿书」来强迫中國政府签署「二十一条」呢?

  我读近代史,对日本的恶感就始于「二十一条」,而非甲午战争。甲午之战是帝师翁同禾毫无军事常识,却还妄自尊大,兼想公报私仇,劝诱他的学生皇帝连下圣旨促战逼成的。

  「二十一条」的来龙去脉不说清楚,后来的中日关系便无从解释。前些年听说从解密的日本政府文件里发现有孙中山和日本政府签署的与「二十一条」极为相似的「十一条」,以中國的部分主权来交换日本政府助其讨袁。这事令我大吃一惊。孙逸仙可是国父呀!

  「林思云」:提到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如果不交待一下当时孙中山和袁世凯之间的斗争,就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一段历史。当年日本非常积极地支持孙中山的反清武装革命运动。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也都是在日本成立的。孙中山还接受了日本政界和民间的很多资助。孙中山首先提出了中日联手共同对抗白种人侵略亚洲的 “大亚细亚主义”。这后来被日本改头换面叫做“大东亚共荣圈”。如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作了中华民国的总统,中國就会建立一个亲日的政府。中國人就要称“日本老大哥”而不是“苏联老大哥”了。

  然而日本尽力扶持孙中山,却被袁世凯抢走了总统宝座,这让日本十分失望。当然袁世凯也非常不喜欢日本,因为日本人支持他的政敌孙中山。孙中山等国民黨人在1913年7 月起兵讨袁,发起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中,日本对孙中山进行了资金和武器的支援,但没有直接出兵干涉。讨袁失败后,1913年8 月孙中山再次流亡日本。孙中山流亡日本后,曾多次建议日本政府对袁世凯的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制裁。当时并没有经济制裁一说,所谓制裁就是军事制裁或政治制裁。孙中山要求日本用军事或政治手段帮助他打倒袁世凯。

  「马悲鸣」∶这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陆肆」逃出海外的“民運领袖”要求美国制裁中國。历史虽然在重演,好象「陆肆」精英也不是从孙中山那儿学的。救助过他们的北京老百姓一听说逃出去的「陆肆」精英上美国国会游说断了给中國贸易最惠国待遇,无不气得牙根发痒,并发誓再也不救助他们了。但孙中山要求日本政府惩罚中國,却成了万民景仰的国父。

  「林思云」∶1914 年一次大战爆发后日本向德国宣战,同年11月日军攻占了德国在中國的租借地青岛。日本攻占青岛后,袁世凯怕孙中山将日占的胶东半岛作为反袁基地,所以袁世凯在1914年11月18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军队从胶东半岛撤走的要求。可是日本人非但不谈撤军一事,反而向袁世凯抛出了极为强硬、付有最后通牒的反要求,即「二十一条」。

  日本以苛刻的方式提出「二十一条」,除了获得大连、旅顺等租借权延长等实利以外,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此逼迫反日的袁世凯下台。日本试图用「二十一条」作为对?揽恼沃撇茫窗镏兹盏乃镏猩缴咸ǎ谥泄⒁桓?亲日政府。也有一些资料显示孙中山有帮助日本方面制定「二十一条」的嫌疑。不过袁世凯也非常高明,虽然袁世凯被迫接受了「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但他巧妙地把中國人对他的仇恨转移到日本人身上。袁世凯大肆宣扬「二十一条」的丧权辱国性质,设立「国耻纪念日」,引发了中國人民对日本的强烈仇恨,将孙中山等日本支持的亲日派逼入了窘境。

  「马悲鸣」∶看来袁世凯是“扇动抗日”,反倒是孙中山“引狼入室”。而且不只引了一条狼。

  「林思云」∶孙中山生前和袁世凯曾多次交手,但总是大败亏输,看来袁世凯还是“技高一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具有亲日派形象的孙中山在中國老百姓中间声望大跌。直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才使孙中山政治生涯有了转机。十月革命后列寧在《对华政策宣言》里声明放弃中國殖民地等行为,使中國老百姓对苏联大为好感。孙中山立即把握住这个机会,抛开了日本,打出“联俄联共”的新政策。“联俄联共”使孙中山脱掉了日本外衣,重新赢得了中國老百姓的好感和支持。

  「马悲鸣」∶但后来斯大林并没有执行列寧的《对华政策宣言》。沙皇俄国从中國割走的一百五十万方领土至今也没有归还的意思。苏联「八一九」政变前夕,中苏之间确认了现有边界。看来归还更是无望了。

  「林思云」∶中國总是按照“人”来写历史,而不是按照历史来写“人”。孙中山在大陆和台湾都被尊为“神”,所以在大陆和台湾的历史书中,关于孙中山在「五四」前后的一段历史都十分隐秘,只有在日本的历史书中,才能找到一些真相。

  「马悲鸣」∶我原来一直以为孙中山是亲美派,因为他不但在檀香山有产业,而且根据从美国移民局到期解密的材料看,孙中山还加入了美国籍∶国父是美国人!你若不说,我还从不知道原来国父还当过亲日派。亲美、亲日、亲俄;快成《三国演义》里的「三姓家奴」吕奉先了。

  「林思云」∶这次先谈到这儿吧,我得上班去了。下次再聊。

[ 本文章最後由 kistar 於 09-9-7 22:02 編輯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原文有一段乱码。但在网上搜不到这段乱码的原来面目。大家就将就着看看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勇者

守護勳爵

民國有很多黑歷史,孫中山跟日本人的這一段還好,還有更黑暗的東西
 
http://blog.roodo.com/yowyowyow123
我的部落格,有興趣來看看吧,想要發文我也可以代貼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策马入林(二)∶「五四运动」与「九国条约」

  马悲鸣·林思云

  「马悲鸣」∶林思云,你好。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五四」运动是以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占领德国胶东半岛利益,得到列强承认引发的。据说中國在巴黎和会的代表真的没签字。不知这事最后怎么处理的。也没听说抗战前日本仍盘踞在胶东半岛。既然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为何后来听不见消息了。

  「林思云」∶你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中國历史书上说日本一次大战时强占原德国的胶东半岛租界,在中國引发了「五四」运动,可是以后中國历史书上再没有提到关于日本盘踞胶东半岛的情况。中國历史书的这种“有头无尾”叙述,未免让人纳闷:盘踞在胶东半岛的日本人为何后来不见了消息?

  我到了日本后,看了一些日本的历史书,发现和中國的历史书大相径庭。不管日本的历史书是否真实,但日本历史书对历史事件的交待都是“有头有尾”,没有让读者感到纳闷不解的不可思议之处。我下面就根据日本的历史书,补充一下中國历史上这一段“谜史”。

  一次大战结束后,在1919年的战后巴黎和会上,除了意大利以外的欧美列强都同意日本继承前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和特殊利益,1919年4 月28日,中國代表在巴黎和会的交换文书上签署“欣然同意”。但北京政府(袁世凯于1916年去世)的行为激起了全国的爱国主义热潮,引发了“五四”运动。1919年6 月19日,北京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被迫同意罢免三名被指为“国贼”的高官,同时拒绝在巴黎和会的协议上正式签字。

  「马悲鸣」∶其实被罢官的这三个人都不是国贼。张国焘率学生火烧赵家楼时,曹汝霖就在家中,一直藏在夹墙内。外边发生的一切他都听得到。结果不合时宜地造访的章宗舆倒霉,被学生误认做曹汝霖,白挨了一顿打。

  曹汝霖遭罢免以后不再从政,抗战时期日本想延揽旧北洋政府各部次长以上的官员出来任职。曹、陆、章三人都拒绝了。光复后戴笠进北京捉拿汉奸,首先就把曹、章扣了起来。后来曹汝霖给蒋介石写信,声明自己一直经商,从未出任过伪职。蒋接信后让戴笠放人。戴笠并当场向曹汝霖致歉。曹又代章宗舆求情,证明他也不曾出任过伪职。蒋介石问明就是「五四」挨打的那个“章”以后,也下令把他放了。

  「林思云」∶其实巴黎和会协议让中國签字本来就是一个形式。不管中國政府签不签字,德国在山东的殖民地照样转交给了日本人。但后来国际形式发生了变化,1920年代初欧美各国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开始抬头。当时中國是地球上唯一一块还没有变成列强殖民地的广阔土地。人们担心列强在角逐中國时,会引发另一次世界大战。在此背景下,1921年8 月,美国邀请英、法、日、意以及中國、比利时、荷兰和葡萄牙商讨各国的裁军问题和中國问题。最后达成了关于中國问题的「九国条约」。

  「九国条约」要求各国尊重中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要求中國对各国门户开放。对于中國来说,「九国条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它客观上限制了列强在中國继续进行的殖民活动,对中國的领土完整起到不小的保护作用。后来日本侵略中國东北时,由于违反了「九国条约」,被列强所孤立,不得不退出国际联盟。

  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同意进行大规模裁军,并对中國作出了不少让步,宣布收回「二十一条」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并将青岛等前德国殖民地归还中國。

  1922年2 月4 日,日本正式将青岛返还。不过日本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青岛返还中國后应作为开放港口对外开放。所以盘踞在胶东半岛的日本人,在1922年以后就没有了消息。

  「马悲鸣」∶你要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胶东半岛被日军从德国人手里夺过来,最后还真还给了中國。《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从曹军手里夺得荆州,虽然口头上答应还给东吴,但始终不肯真还。最后还是吕蒙「白衣渡江」的偷袭才又夺了回来。日本至少在胶东半岛问题上比刘先主还讲信用。看来打倒自己国家高官的「五四」运动一点用处都没有。

  「林思云」∶我不明白中國的历史书中,为什么只交待中國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割占中國领土的爱国行为,却不交待那块被割占的中國领土最后下落如何。这种“有头无尾”的历史搞得中國人迷迷糊糊。也许正是在这种迷迷糊糊之中,中國政府才能号召起强烈的爱国热情。

  「马悲鸣」∶凡外国人有亏于中國的,中國政府便大肆宣传,以扬其短。凡外国人有益于中國的,中國政府便不许言及。你看「苏联老大哥」当初给中國援建了多少东西。中國人至今一字不提。可毛澤東为争共產黨世界的霸主,对赫鲁晓夫意气用事。苏方被迫撤走了专家,中國人却记恨至今。

  苏联专家来的时候是「雪中送炭」,走的时候是「锦上撤花」。人家不过帮着你半截不帮了,并没有损毁中國的一草一木。有什么可怪罪人家的?而且若无「苏联老大哥」当初的援建,中國的基础工业根本没办法起步。

  前些日子有位澳大利亚的中國通本杰明,写了本有关中國书。书名取双关语《赤字》。书中形容中國人的爱国主义是∶“操外国人,这就是爱国”。这话倒是不假。

  「林思云」∶今天就谈到这儿吧,你也该休息了,下次再聊。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黨務尚黑。中國字真是博大精深來著。

多讀些真歷史。其實有些在道德君子眼中絕不能忍受的黑幕,卻是這個世界的政治必須的手段,甚至其目的和后果都是好的。只是手段黑罷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勇者

守護勳爵

原文由 kistar 於 09-9-7 21:09 發表
黨務尚黑。中國字真是博大精深來著。

多讀些真歷史。其實有些在道德君子眼中絕不能忍受的黑幕,卻是這個世界的政治必須的手段,甚至其目的和后果都是好的。只是手段黑罷了 ...


這就是我輩歷史系存在的原因



順便再補充一下,當年國共在長春圍成死了平民30萬人,不過雙方都絕對不提這件事

龍應台的新書有提到很多黑歷史,推一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呵呵。。。策馬入林也提到了不少。。。

你是學歷史系的啊。。。致敬下!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策马入林(三)∶「济南惨案」

  马悲鸣·林思云

  「马悲鸣」∶上回书说到「五四运动」毫无结果,反倒是列强的「九国条约」让日本归还了胶东半岛。但我还有疑问。北伐军打到济南时,曾遭受日军狙击,便是著名的「济南惨案」。既然胶东半岛已于1922年归还了中國,怎么1927年的济南还有日军在作战?难道说日本对中國关内的侵略不是始自1937 年的芦沟桥事变,而是1927年就开始了吗?事件之后也没听说日军继续驻留。他们后来又去了哪儿?

  「林思云」∶要说清济南惨案,就不得不提到国民黨的北伐。1926年蒋介石率军北伐,先击败了两湖吴佩孚的军队,又开始进击江浙的孙传芳军队。当时孙传芳军队邀请日本军官冈村宁茨为军事顾问,但还是败给了蒋介石的北伐军。后来冈村宁茨又给蒋介石作军事顾问,又败给了共產黨。好象冈村宁茨是个常败将军似的。

  「马悲鸣」∶我从《曹汝霖九十回忆》里看到,冈村宁茨在担任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的任期快结束时,驻北平日军很轻易地破获了一个由小学教师组成的地下抗日情报网。而小学教师又是惯于为人师表的,所以表现都非常英勇。冈村宁茨对他们也没做什么处理,临卸任之前把他们都放了。

  「林思云」∶孙传芳军队败走逃离南京后,1927年3 月24日北伐军(何应钦的第一军)进入南京。北伐军进城后,也许是出于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对外国领事馆和外国人住宅、教会进行了烧杀和抢劫。杀死英、美、法、意等国6 人。日本领事馆的官员也遭中國军人殴打。这就是所谓的「南京事件」。

  此后英、美派出军舰(在长江上)对南京进行了炮击,炸死不少南京居民。但具体的伤亡人数不是太确切,有几本书都说南京事件时英美军舰炮轰了南京,但都没有谈及具体数字,只有一本书说到炸死两千南京平民。

  不过当时欧美的新闻报纸只是宣扬中國军队打死外国人的事件,对英、美军舰开炮炸死中國居民之事却不作评论,可谓典型的「炮舰外交」。好象中國历史书也没有怎么交代「南京事件」,也没有怎么谴责对英、美军舰炸死南京平民一事。

  「马悲鸣」∶我前些时候看到陈炯明的儿子陈其炎讲的广州事件。也是孙中山被陈炯明驱逐到永丰舰(即中山舰)上以后,在珠江炮轰广州城,炸死了不少平民。旋即遭到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抗议。孙中山却反指责任在陈炯明。不知英美帝国主义炮轰南京是否跟孙中山学的。

  「林思云」∶在这个背景下,日本以保护本国侨民为由出兵山东,1927年6月17日日军从青岛登陆占领济南。青岛虽然于1922年归还中國,但条件是青岛作为不设防的开放城市。所以日军可以从不设防的青岛登陆。当时日军的青岛出兵得到了欧美列强的赞同,因为欧美人也希望日本出兵「吓一吓」国民黨北伐军,不要把北伐搞成杀洋人的义和团运动。当然这次并不仅仅是日本向中國山东出兵,英国和美国也以保护本国侨民为由,出兵天津。

  「马悲鸣」∶从1840年的平英团到1900年的义和团,中國农民杀「洋毛子」以及「二毛子」,足足杀了一个花甲。外国人恐惧中國人趁乱排外也是有先例可援的。

  「林思云」∶可能是由于1927年并非仅仅日本一国入侵中國,英美军队也入侵了中國。所以中國的历史书没有把这次日本的入侵计算在内。也可能是考虑到 1927年日本伙同后来二战的盟友英美两国一同侵略中國,怕中國老百姓搞不清到底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所以将这段历史搞得模模糊糊。当时外国军队出入中國,好象出入无人之境一样,根本不须告知中國政府。现在的中國人大概是难于想象的。

  「马悲鸣」∶周作人曾在一篇文章里说到,中國没有海军,国门是洞开的。看来此话不假。

  「林思云」∶此后蒋介石特别强调了北伐军绝对不得打杀外国人,后来北伐军没有再发生「涉外事件」。由于欧美列强和日本已经在1921年签订了不干涉中國内政,保证中國领土完整的「九国条约」,所以在北伐军没有再发生「涉外事件」的情况下,日军也没有了留在中國的理由,1927年8 月30日,日军宣布撤军,9 月8 日撤军完毕。

  「马悲鸣」∶老毛也牢记不得伤及外国人,并以不得干涉中國内政为名力排洋人于外,才打赢了「解放战争」。后来炮击金门时,还为怕伤及国军中的美国顾问而犹豫再三。金日成不懂这个道理,攻到釜山便围打英美第八军。结果让联军得了口实,一个仁川登陆便反攻了回来。看来还是中國人滑头。老蒋、老毛都是一心打内战,绝不招惹外国人的。

  「林思云」∶国民黨北伐军占领南京以后,蒋介石开始了**的「清黨」运动。但清黨运动也招来了国民黨内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8 月12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当然蒋介石下野并非真的准备退出政治舞台,只不过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法。蒋介石下野后于1927年9 月28日访问日本,打探日本对中國北伐的态度。

  当时日本的田中义一首相(后来以「?镏凶嗾邸刮琶哪俏唬?927 年11月5日以私人身份会见了蒋介石。蒋介石向田中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日本政府承认国民政府,不再和腐败的北洋政府打交道。

  二、国民革命军将继续北伐,希望日本能够赞成和帮助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三、日本的对华政策,要放弃使用武力,中日两国以真正的对等国家身份,实现东亚的共婀踩佟?

  田中首相听后沉吟半晌说:「从现在中國的分裂局面来看,革命军的北伐是非常困难的。我建议你们放弃北伐,专心致力中國南方的统一。」

  听了田中的话蒋介石非常失望,蒋介石本希望日本能够向当年支持同盟会那样支持北伐。日本对北伐的反对,自然给国民军的北伐带来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如果日本军直接出兵干涉北伐的话,就很可能导致北伐的失败。会见后蒋介石长叹惜道:「日本的对华政策已经变了」。

  「马悲鸣」∶孙中山转投了日本宿敌苏联,大搞「联俄联共」,日本当然不会再相信他和他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了。就如《三国演义》里的吕布,屡投屡叛,最后连和他一样行事的刘玄德都不再相信他,转而提醒曹孟德∶“公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林思云」∶的确日本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日本极力支持孙中山,可是后来孙中山又一变抛弃日本,和日本的死敌苏联结盟,使日本人不再信任国民黨人。不过这次日本又错过了一次和中國搞好关系的大好机会,日本不但不支持国民黨北伐,反而试图武力阻止国民军北伐,在中國民众中又激起了强烈的反日浪潮,这也是后来发生中日战争的远因。

  「马悲鸣」∶一般来说,所谓的「帝国主义」出入各国,包括殖民地,主要是做生意。做生意需要和平环境,才好保证公平交易,故一般都反对「动乱」,包括反对革命。老子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广州的列强领事馆反对孙中山炮轰市区。南京和济南的领事馆也反对北伐军进入。等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反过来又反对反国民政府的共產黨革命。道理都是一样的。现在的「民運分子」不懂这个道理,还在做着列强能象国共两黨高价收买对方叛逃飞行员那样厚待他们的清秋大梦。

  「林思云」∶此后蒋介石接到请他火速归国复职的电报,于1927年11月18日离开日本归国。离开了蒋介石国民黨内部争吵成一团,最后还是要请蒋介石回来收拾局面。1928年 1 月4 日,蒋介石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开始第二次北伐。为了不引起日本对北伐的干涉,蒋介石在出兵前,特地邀请日本记者,宣布北伐的范围将不包括日本的特殊利益「满洲」地区。

  「马悲鸣」∶后来满州地区的奉系张学良易帜,主动归附了北伐军。大概也是引起日本反感,发动「九一八」的远因吧。

  「林思云」∶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北伐后,日本又以保护本国侨民为由,再次派兵在青岛登陆。1928年5 月1 日北伐军进入济南,日军也于5 月2 日到达济南郊外。5 月3 日,北伐军以贩卖鸦片的罪名,枪毙了13名日本人。但当时的日本驻济南领事馆却向日本国内谎报中國军队杀死了日本平民300 多人,煽起了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

  日军于5 月3 日开始进攻济南城,蒋介石为了不引发与日本的战争而断送北伐的事业,命令在济南的北伐军主动撤出济南。北伐军在抵抗了一天后,于5 月4 日大部分主力撤出济南,渡过黄河,只留下三千人守城。守城的将士很勇敢,所以日军进城后杀了不少北伐军将士和平民。1929年蒋介石在南京会见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宫崎世龙时,指责日军在济南除了虐待杀害北伐军士兵外,还杀害了很多「中國人良民」。这就是「济南惨案」。

  「马悲鸣」∶看来「济南惨案」和「南京大屠殺」一样,都是老蒋既放弃守城,又不全师而撤,造成攻入的敌军分不清军民,恐惧残留部队打巷战的结果。攻既不宣战,败亦不投降;中國人专以偷袭为能事,损失反而更惨重。

  「林思云」∶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次再接着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策马入林(四)∶「万宝山事件」

  马悲鸣·林思云

  「马悲鸣」∶这回该说说「万宝山事件」了。据说「九一八」事变的起因就是「万宝山事件」。到底「万宝山事件」是怎么回事。日军开枪了吗?打死人了吗?

  「林思云」∶谈到万宝山事件,应该从满清政府的东北政策谈起。

  满人入关后,满人基本上都搬入中國本土居住,使他们的发祥地「满洲」成为无人居住的土地。但满人害怕占绝大多数的汉人什么时候会造反,一旦汉人造反,满人就再退回他们的发祥地「满洲」。所以满清政府禁止汉人入居「满洲」,使满洲成为无人居住的肥沃土地。

  「马悲鸣」∶大概还有从汉人那学来的「龙脉」之说吧。满清因了中國的内乱而掩有天下,肯定是堪舆学上说的「龙脉」生得好。他们怕由于汉人开荒而断了满人「龙脉」,也是禁止开垦满州的原因之一。

  「林思云」∶满清政府「禁满」政策放开后,大量的汉人流入东北开垦,同时人口压力很大的朝鲜,也有大批朝鲜人流入地广人稀的东北开垦。1905年日本赢得日俄战争后,得到了东北的特权。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人鼓励朝鲜人向「满洲」移住,大批穷苦农民进入东北,主要居住在中朝边境的间岛地区。

  「马悲鸣」∶据《曹汝霖九十回忆》,还是曹汝霖留日回来,晋见太后皇帝时,建议赶快开发满州,否则早晚要让日本抢了去。后来证明果然。满州现在仍属中國领土,曹汝霖建言之功也。

  「林思云」∶由于「满洲」以前是满人的土地,所以移住东北的汉人和移住东北的朝鲜人都是「外来户」。当然汉族移民和朝鲜族移民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 1927年国民黨北伐后,掀起了中國人的爱国热潮。特别是1928年6 月日军激进派阴谋炸死东北军大帅张作霖后,接任的少帅张学良,基于「杀父之仇」和民族仇恨,开始在东北推行反日政策。由于东北真正的日本人并不多,中國老百姓就把「半日本人」的朝鲜人作为反日的对象,比如鼓励中國地主对朝鲜农民征收高额地租,不向朝鲜人出卖土地等等。

  「马悲鸣」∶朝鲜人原来是每天早晨北渡鸭绿江过河耕作,日落渡江回家。然后变成春天过河耕种,深秋渡江回家。最后索性连家都搬到江北来了。这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人口的来源,其中包括金日成的父辈。若不是按曹汝霖的建言尽早开发东北,大批汉人走关东,满州纵不被日本夺去,也会被朝鲜人逐渐填满。

  「林思云」∶由于流入东北开垦的朝鲜人,绝大多数都是穷苦的贫雇农,所以成为中國共產黨争取的对象。1930年5 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发动」下,朝鲜贫雇农集中的间岛地区发生了「间岛暴動」,间岛暴動被中國军队的武力鎮壓下去。尽管「间岛暴動」中被鎮壓的朝鲜人当时在名义上是属于日本人,日本方面还是采取了对中國的支持态度,因为当时日本政府持坚决的**立场。

  「马悲鸣」∶朝鲜那时已经亡国,和台湾一样,并入日本了。所以朝鲜人在名义上属于日本人。

  「林思云」∶「间岛暴動」后,一部分失去土地的朝鲜贫雇农流入长春附近的万宝山居住,引起了当地中國农民的强烈不满。1931年7 月2 日,愤怒的中國农民开始破坏朝鲜农民修建的水渠,结果双方农民大打出手。「万宝山事件」事件中双方农民的伤亡人数各种报道有所不同,一般认为有数人死亡,多人负伤。「万宝山事件」发生后,中國出动了警察队,日本的长春领事馆也派出了警察队,但双方的警察队并没有发生武力冲突。

  「马悲鸣」∶「万宝山事件」发生的1931年7 月2 日,距离「九一八」事变发生的1931年9 月18日只有两个半月。怪不得都说「万宝山事件」是「九一八」事变的前奏。

  「林思云」∶日本的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利用「万宝山事件」煽动朝鲜人的反华情绪,当时的韩国报纸大大夸大了「万宝山事件」中朝鲜农民的伤亡人数,结果使朝鲜人的反华情绪大爆发,数千愤怒的朝鲜人冲入在平壤的华人街,对中國侨民进行烧、杀、抢等暴行,造成数百中國侨民死伤的大惨事。

  当然「万宝山事件」也在中國掀起了反日高潮,使中日两国人民的情绪走向对立,这也是「九一八」事件的前兆。本来「万宝山事件」是一件中朝农民的民间冲突,却被政治家们利用作为煽动民族仇恨的工具。

  「马悲鸣」∶原来「万宝山事件」是中朝农民之争,因朝鲜已经亡于日本,所以算作日本人。结果是朝鲜人因此而反华,中國人因此而反日。整个乱了套。看来还是谁先当亡国奴谁更有强权仗恃。

  「林思云」∶这次就谈这些吧。下次再谈。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5 12:49 , Processed in 0.02874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