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2-14 22:00 編輯



  此功法的核心在「念」;功能獨特,被稱為「密中之特」

  此功法是古代相傳的佛家之法,其所用術語和名詞,除可用現代語言所能代替者已做了更換外,其餘的仍沿用舊的。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除書中的吐吶氣法(一)(二)(三)(四)以外,尚有(五)的「理氣法」,它是吐吶氣法正宗的結尾,但又是「氣可通理全身」的保健醫術。此功法將同以「利已(心中心)」 「利他(心傳心)」為內容的「明心法「編在一起。還有以手印 咒語(特音」 觀想(包括圖或曰譜),三者聯合辨證應用的「三密相應篇」等,將編入「中國禪密氣功全書」內,敬奉參考。


============================我是分隔線====================================

吐吶氣法(一)

訣:渾圓水火一字陰陽氣,排山海,立天地,地動山搖任我意
  翻江倒海崑崙臂,指掌氣不息
  出入息,法功兩相依

功法分築基法、納氣法,吐氣法



築基法.JPG

【築基法】
  古稱水火勢,有靜與動等涵意,是吐納氣法的基礎。氣是物質是能量,有限度,先納(先吸、先接收)繼而後吐(後呼、後發放)是為了無損於己利於人,反之,既有害於己又無益於人,或因微弱無力,時斷時續,滿足不了需要,收不到預期效果,久之,必然要傷己誤人。
  納氣是吐氣的前提,納氣必先鬆體(調身),因此,鬆體又是築基功夫的基礎,是基礎的基礎
  鬆,是通過意念、呼吸和動作來實現的,操練方法如下:
  一、導引動作
  1、鬆密處
  又稱「酥體」,即放鬆密處,保持一種輕微的「性感」,做到這一點,可以導引全身肌肉和關節鬆散,並可導致精神的安逸,容易入靜和呼吸自然。可「體酥,心融,樂陶陶」
  2、三七分力
  古稱「三七勢」,即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足尖稍向外撇,全身體重由兩足跟承擔七成,兩腳掌承擔三成,即所謂的「體重落於踵」
  3、三點一線
  站立時要求天頂、密處和兩腳跟連線的中點,上中下三點垂直一線(坐時天頂與密處兩處的中心點要上下垂直,臥時不限制),以消失腰椎生理性前彎為重點,腋肋空虛,膝關節要不屈、不僵、不直,保持一種滑利感
  4、動在脊柱
  鬆肩,兩臂自然下垂。由手指和兩腳開始向上和向裡節節蠕動,逐漸波及全身各關節,最後使脊柱前後彎曲呈波浪式蛹動、橫向彎曲呈搖晃式擺動和左右旋轉式扭動或蛹、擺、扭三者混合式蠕動,再過渡到以脊柱為中心軸,帶動全身,即「一種無有不動」
  5、全身皆動
  在脊柱帶動下,兩臂前平舉、側平舉和下落,交替進行,全身階動,要求「內(內臟器官)外(四肢百骸)相合(齊動)」
  以上要求,詳見「築基功」

  二、意念活動
  集中精神,體察全身關節運動的幅度和力量。留意諸多導引動作中的全身關節,特別是脊柱各椎體是否在鬆在動,是否在一鬆(指密處)無有不鬆(指全身關節和肌肉),一動(指脊柱)無有不動(指全身各部),始終存念於鬆和動的既矛盾又統一之中,既被動分離又主動聯合,既是動靜平分,又在變化萬千,用意守體內,專心調動和檢查身軀各部的鬆和動,從而收斂精神,這是調身方法,也是調心方法之一。

  三、吐納方法
  自然呼吸,或謂「無意息」,「忘息」,即把呼吸忘掉,在自然中形成。

  四、要點
  1、鬆
  身要鬆,特別是鬆密處,在高個過程中貫徹始終,要「念茲、在茲,常惺惺」
  2、動 
  動作緩慢柔和,不停頓不間斷。動是在意的支使下進行,使「心」與身逐漸融化一起。存意於肢體活動,以收斂精神,是訓練入靜的起步功法,特別要注意的是「動中求靜」,動靜兼用,內外相合。
  3、息 
  細心體驗於肢體,必然無意於呼吸,或者會忘掉了呼吸。當然,這時的呼吸會隨著緩慢柔和的導引動作而深勻細長,進而「似有似無」。這是調心、調體、調息三者融會貫通的結果。切忌在動中留念於息。如捨本求末,故意把呼吸拉長、縮短、中間停頓等,均有礙築基。

  五、氣感與效應
  在鬆的前提下,在動靜結合中,始終一心於身體各部動的形態和鬆的程度,加以平柔舒長的呼吸,體內自會「生氣盎然」。自然先手足後全身產生溫、熱、冷、涼、酸、麻、痛、癢、脹、緊、輕、重、大、小、空、無等氣感。這是氣作用於肌體的良性反應,是「氣在人中」的「內象叢生」。在此階段,要欣然受之,使其繼續生育、成長和壯大,任其充盈、流竄和鼓蕩,久之將蔓延全身,開始生效和受益。


============================我是分隔線====================================
納氣法.JPG

【納氣法】   納氣法有一字勢、陰陽勢、渾圓勢


甲、一字勢
  在築基的基礎上,自覺得氣並充盈之後,學練之。
  一、導引動作
  兩臂由體側平舉(掌心向前),遙視目標(花草樹木、日月星辰或山海天雲等),同時脊柱左右擺動或前後蛹動、兩臂做波浪形合攏,兩掌隨之做對擠(掌心相對)和分離(指尖相對)動作,同時蠕動脊柱(圖89~95)


  兩臂也可以上舉過頭(掌心向前)或兩臂前伸平舉(掌心相對),三者輪換交替操練。脊柱或或擺,配合齊動。
  以此訓練和加強全身肌肉和關節運動的隨意性、整體性和協調性。

  二、意念活動
  舉兩臂,兩掌對擠和分離時,始終盯住目標,意想目標及其周圍的「外氣」(物質能)源源不斷自掌心攝入,沿兩臂內側流入腹內,再由腹內經兩腿內側流入地下,接地根,即地之最深處,並且「川流不息」

  三、吐納方法
  吸氣(納)時有意且長,呼氣(吐)時無意且短。在納氣法中,以吸氣為主。

  四、要點:
  1、
  注視目標,既要斷屬透視其內部,又要兼顧其外圍,有深度有廣度,要時上、時下、時左、時右、時前、時後地注視目標的各個方面。
  2、
  體重落於踵,三七分力,全身一動無有不動,協調一致。
  3、
  掌是重要納氣窗品,但需兼顧臂、胸、腹、大腿內側和密處,均在吸吮。
  4、
  體察外氣攝入體內又流入地下的實感
  5、
  有意的長吸,外氣可通透全身,無意的短呼,外氣又可川流不息。神(注視目標)、身(導引動作)、意(意念活動)、氣(外氣流入)、息(呼吸方法),五者緊密配合、相互作用,要「以樂之景,及樂之法」,天-人-地,渾圓一體。

  五、氣感與效應
  手足心、小腹和大腿內側氣感明顯。在不練功時,腳心偶爾或時時、陣陣有溫熱感,密處有輕微電麻感,這是納(補)氣以行(活)血應有的初步效應。


============================我是分隔線====================================
乙、陰陽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左右扭轉身的同時,兩手掌由胯側先後向身後、身側、再向身前劃弧;左右手各3前。最後,收歸胯側(掌心向上。圖96~101)扭動身體時,脊柱稍有蛹動和擺動

  二、意念活動
  手掌劃弧時,氣由掌入,沿臂的內側,經胸、腹、密處、大腿內側、足心,流入地根,隨著兩掌的連續動作而川流不息。

  三、吐納方法
  同一字勢

  四、要點:
  1、
  左右扭身時,身轉頭不轉,仍然盯住原目標。
  2、
  以脊柱的蛹動或擺動帶動左右扭身和兩掌動,裡外齊動,一動無有不動。
  3、
  不要因導引動作增多,只顧肢體活動,忽略了時時檢查全身鬆和動的綜合性、全面性、整體性
  4、
  同一字勢
  5、
  吸氣不宜過長,既配合兩掌劃動的次數(8次),又自覺舒適自然。初練時,兩掌向後劃動的次數可左右各1次,逐漸增多。

  五、氣感與效應
  兩掌划動時,氣由掌入,有實物感。「似花雨,似水流,有味有聲,似穿線,似火團,有形有光。「

  六、訣云
  「長納短吐長紅水,滔滔向東(向裡)流,流到地祳方到頭,藕斷(改吸為呼時的過渡)絲(氣)尚連,禪足氣走(取於外的效應)」



============================我是分隔線====================================

丙、渾圓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收回兩掌,分置於兩腳之上,上下相對(指尖向裡,掌心向下)臂微屈,兩掌輕輕提起,再緩緩下按,以掌心為主,提按3次或6次或9次。最後,兩掌交疊撫於臍下,男左手在裡,女右手在裡,掌心對臍下(圖102104

  二、意念活動
  兩掌上提下按時,瞌目內視手心和足心。兩掌憮於臍下時,內視小腹腔。「耳目並用,察覺內景。」

  三、吐納方法
  自然呼吸

  四、要點
  1、兩掌上提下按,要連續做,既不斷力(中間不停頓),又不斷意(始終體察氣感),更不斷氣(始終保持氣感)
  2、」察覺內景,即沿頸椎、胸椎,由上到下巡視各個椎體,通透脊髓,直至腹腔。要耐心等待。直至手足心和全身氣感消失存神於此,而後與之相亡,神自凝,氣自定,氣自回
  3、」耳目並用,即耳聞於內,目凝於中,以期攝本歸周,達得回陽不漏之目的,這是操練納氣法和整套吐納氣法完畢後的收功方法,是鍛練所得()的儲存功夫,要緩慢、細緻,務求圓滿、順利、徹底、成功。勿忘勿助,既不掉以輕心,又不固執和造作,有道是弦緩不鳴,弦緊聲絕,緩急得中,諸音普矣

  五、氣感與效應
  提按時,手足心有熱、脹或電麻感。內視時,胃腸蠕動增強,有熱感或偶見光團(古視觀珠」),偶有打嗝或矢氣發生。前者為氣行於內達到四肢未梢的自我感覺;後者,是水(足心、屬腎)(手心,屬心)相濟,陰陽得調,初步渾圓歸一的局部效應。



============================我是分隔線====================================



  納氣法運用自如之後,方可學練此部功法。吐氣法有排山勢、立天勢、翻江勢、地動勢、崑崙勢,指掌勢六式。


甲,排山勢
  一、導引動作:
  先操練築基法,得氣後,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平舉與肩同高,男先用左掌向左平推,女先用右掌向右平推,立掌,五指上曉),轉頭,先目視左中指,再視射 遠方目標。然後推右掌(),先視右中指,再視射遠方目標。
  脊柱前後蛹動,兩掌向胸前合攏、對臍,再「合十」,然後指尖向裡轉、下插和下落,再分置於兩腳 之上,手足上下相對(105-120)。臂、掌諸動作,均由脊柱帶動和配合進行。
  二、意念活動
  向橫推掌、目視中指時,氣由地根來,經踵,腰,背、臂,從掌心和中指發出。兩掌對擠,合十轉下插時,氣由天根來,經頭、面、胸、腹、大腿內側、足心直貫地根。
  三、吐納方法
  兩臂側平舉、兩掌對擠和轉掌下插時吸氣,可短且無意,推掌時呼氣,略長要有意。
  四、要點
  1、身指尖向裡轉時含胸,下落時要挺胸,以力口強脊柱前後蛹動和吸氣。平推掌,柔中有剛,嚴肅認真,有排山倒海之意。下插時,純柔無剛,輕意粗獷,用好三七分力。
  2、息呼吸的長短,要因人而異,逐步延長呼氣,以舒適自然為原則,不強求統一,不做模式規定。
  利用手足相對這個暫緩時間,來調整呼吸,兩掌可 做上提下按動作,也可上提時吸氣,下按時呼氣,呼與吸長短相等,連續上提下按幾次,進行調整,直至呼吸恢復常態後,再連續練下次的平推、下插等導引動作和長呼短吸的吐納運動。或者過渡到下項功法的學練。
  五、氣感與效應
  向橫推掌時,手心和中指有跳動或熱、脹,麻等氣感,並有阻力。合攏、對擠和下插時,有阻力,由面、胸、腹,大腿內側至足心,有熱流或氣體感。這是氣可吐於外,又可納入內,內外相合,共有往來的實感,是吐故納新,內外氣通透全身的結果和效應。

============================我是分隔線====================================

乙,立天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橫向擺動脊柱帶動兩臂由身側舉至頭上,兩掌上推(十指相對,掌心向上),目視手背。接著,目視前方,脊柱前後蛹動,兩肘相合,兩手背相對,下落,經面部至胸前,再指尖向裡轉和下落,兩掌再分置於兩腳之上(121-127)
圖121~127.JPG
  二、意念活動
  向上推掌時,視線透過手背,氣沖星斗,按天根。兩臂下落兩掌下插時,又覺透過足心,氣貫井泉,接地根。
  三、吐納方法
  兩臂側平舉和落臂插掌時,短吸,無意,推掌時,長呼、有意,
  四、要點
  「呼自地根由踵經背到手,吸白天根由頭經腹到足」,是吐納氣法中基本的氣息運行走向和意念導引方法,是「後取於外」所強調和遵循的重嚴途徑。
  五、氣感與效應
  兩掌上托和下插,連續操練時,自覺氣來自地根沖上天根和來自天根貫入地根,通透全身,川流不息。
  「氣在人中,人在氣中」的實感和「外為我用」的實效,山此愈加明顯。

============================我是分隔線====================================

丙,翻江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前方劃弧至左肩前,兩腳尖隨之向左轉,後腿承擔七分體重。脊柱配合前後蛹動的同時,兩掌隨之提高和向前平推各3次。
  體重後移的同時,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掌心向上),最後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歸兩腳之上
  左轉身操練時,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128-144)
圖128~144.JPG
  二、意念活動
  兩掌上提前推時,氣自地根出,經踵、背,臂,由兩掌心發氣,直射遠方目標。兩掌回抽時,氣由遠方目標回,經掌、臂、胸、腹、大腿內側、足心,貫入地根。
  三、吐納方法
  兩掌前推時呼,要長呼,呼盡,兩掌回抽時吸,要短吸,要自然。也可呼吸均長並有意,吐納兼練。
  四、要點

1、神身轉頭不轉,吐和納都要盯住原目標。「發至彼,收自彼」。

2、身動作要外柔內剛,綿綿不斷,緩慢進行。

3、息吐和納各自的一套動作與一呼一吸相配合,並要一氣呵成。
  五、氣感與效應
  發氣直射目標時,雙掌有脈衝或熱、脹或電麻感,儀器測試掌部和掌前可見有某種物質,人體特異功能者也偶有所見。

============================我是分隔線====================================

丁,地動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右轉身,左掌經腹前向右劃弧至頭右側的同時(掌心向下),右掌由下向右再向左劃弧至胸前(掌心向下),兩腿尖隨之左轉,後腿承擔七分體重。
  脊柱橫向擺動的同時,兩掌十指隨之橫向左右劃動前掃(指尖向前)
  右轉身抽回右掌(掌心向上),再左轉身抽回左掌,最後身軀轉向前方,兩掌由腹前劃弧收回,落於兩腳之上。左轉身操練,動作與右轉身相同,唯方向、左右相反(145-161)
圖145~161.JPG
  二,意念活動
  參照翻江勢。
  三、吐納方法
  參照翻江勢。
  四,要點
  脊柱橫向擺動和十指橫向前掃,兩者要協調齊動,以胯部的橫擺來輔助和加強脊柱運動。
  五、氣感與效應
  十指左右橫劃前掃時,有電麻感,有時可見掌部和掌前有線或條狀氣體

============================我是分隔線====================================

戍、崑崙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面向前方。

1、昆勢
  左掌(女右掌)由身側提起向上向前劃弧(掌心向右,指尖向前),再落於身側,同時右掌(女左掌)由身側向後提起,再向 上向前劃弧下落。左右掌先後輪換劃弧各三次(162-165)
2、崙勢
  接昆勢,左掌(女右掌)由身側自下向前向上劃弧(掌心向右。指尖向前),再從上收回,經耳側下落至身側,同時右掌(女左掌)由身側自下向前向上劃弧,再從上收回,經耳側下落,左右掌先後輪換劃弧各3次,同時脊柱前後踴動。最後兩掌落於 兩腳之上(166~173)
圖166~173.JPG
  二、意念活動
  昆勢,氣由地根出,經踵、背、臂、至五指,遠肘目標,色勢,氣由日際回,經掌、臂、胸、腹、大腿內側、足心,貫入地根。
  三、吐納方法昆勢長呼,侖勢長吸,各自一一氣呵成。兩掌落於兩腳之上後,上提下按,調整呼吸。
  四、要點
  1、身雙膝不斷的微屈微伸,以加強脊柱踴動,膝、脊和臂要聯合齊動。
  2、息初練時,手掌向前或向後劃弧,可由一次練起逐漸增多,避免動作過多過速而呼吸困難。
  五、氣感與效應
  隨著手掌前伸或回收和脊柱踴動,脈衝式收發外氣的氣感明顯,功能日增。

============================我是分隔線====================================

己、指掌勢
  一、導引動作
  接上勢。右轉身,右腳尖轉向目標,成丁字步。右手由身測經過腹前向左向上劃弧,再經過面部向右劃弧停於右肩前(屈臂、沉肘、指尖向前,指與眼同 ),同時左手由身側向外向上劃弧,經面、胸落於小腹前,掌心向內,離腹半尺(174 176)
  再左轉身操練,唯方向、左右相反(177-179)
  以上,均需配合脊柱蠕動。
  二,意念活動
  目視停於右()肩前的手指後,再穿過指縫,由掌或指發出,遠射目標。
  氣由地根來,意行氣走,川流不息。
  三、吐納方法
  先自然呼吸靜待全身得氣,運氣於手指和手掌遠射目標時,要長呼短吸。
  四,要點
  單用手指發氣時,應以中指和食指為主,有所側重。
  指掌勢,可單練,但 必須在操練前後力口練納氣法。
  長呼短吸是吐()氣的激勵功法之一,宜少用和慎用。如不當,古人云:「氣是添年藥,天與之,復可取之」。
  五、氣感與效應
  目之所至,神有所歸,氣必所至。
  指掌勢,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是學練吐納氣法的嚴峻考驗階段。重在息,氣來源於法和功,有法又有功為上乘,願共勉之。

============================我是分隔線====================================

庚、收功

  按納氣法中「渾圓勢」的要求操練,重整氣息,培育真元,以利再修煉,再運用(180~185)
圖180~185.JPG



 

天使的凝視
深夜還在遊蕩嗎?看來需要好好調教一下呢!  (?)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2   檢視全部評分
那可沒聽說    發表於 11-2-13 16:04 聲望 + 2 枚

本文章最後由 kevin.chang 於 11-2-13 02:59 編輯

吐納氣法(二)
  決:顛倒乾坤復顛倒,龍舞鳳飛起。
  此部功法,是學練吐納方法(一)取得應有效能之後,習修和運用的。
  此部功法中有「顛倒勢」和「龍 鳳.勢」。其功理功法隨機應變,功能功效隨之多異,這是禪密功吐納氣功夫的提高和進一步應用階段,有一定難度。但是,只要有吐納氣法(一)的功底,有恒心和毅力,是能夠掌握並運用自如的。


  甲、顛倒勢
  先操練吐納氣法(一)的築基法和納氣法,得氣後,接著學和練此功法。這樣,可以體用自在,全修真養,無損於己,無傷子人。
  一, 導引動作
  目視遠方目標,自然呼吸。兩腳開立,與肩同寬。
  1、兩臂分別由體側離開稍側平舉,脊柱扭動,帶動左手向外,右手向裡,划平圈(圖186~188),各3或6或9次(女划2或4或6次)。
圖186~191.JPG
  2、右轉身帶動左手由下向上舉至右肩前(掌心向里,圖189~191)
  3、再左轉身帶動右手由下向上舉至右肩前,接著翻掌(掌心向下)。繼而,向前平伸,同時左手下落體側,翻掌(掌心向下),抬至側平舉,右轉身帶動雙臂向右划動,沉肘、臂微屈。(圖192~196)
圖192~196.JPG
  接連做一遍,與以上動作同,唯左右方向相反(圖197~204)
圖197~204.JPG
  這樣的先左手在體側向外划圓圈、後右手在體側向外划圓圈,先右手領先在身前平伸划平圈,後左手領先在身前平伸劃平圈,先後交換操練為一次,可連續操練3或6或9次(女2或4或6次)。

  二、意念活動
  兩手分別在體側划圈時,意想「氣」由地根出,經踵、腿、腰,背,兩手交替在胸前划圈時,意想氣由背至臂至手,兩手先後前伸在身前划圈時,意想氣由十指發出,射向遠方目標。以意領氣,意領氣行,再進而修練意氣自在,而又同步自然運行。
  三、吐納方法
  兩手分別在體側划圈時,自然呼吸,兩手交替在胸前划圈時,吸氣,兩手先後前伸在身前橫向划平圈發氣時,呼氣。
吸氣(納)和呼氣(吐)的時間相等。
  四、 要點
  1、神
  由始至終目視目標,十指發氣時,要看深,要「盯進去」。
  2、身
  由始至終蠕動脊柱,推動全身,要內外相合。
  3、意
  納氣時由地根來,經踵,腿、腰、 脊、臂至手,吐時氣從十指出,遠射目標。納進來和吐出去,要邊納邊吐,意想「氣」只是通過身體,氣是「源遠流長」,並且是在「川流不息」。
  4、息
  呼氣 (吐)可發,吸氣(納)可收。呼和吸,要因人而異,適當拉長(深呼吸),也可儘量(補呼吸),但不能免強。又須切記,長呼側重於吐,而又短吸輕意於納,入 不抵出,日久,必自招損。長呼又長吸之後,要重整氣息,可在兩手分別在體側划圈時調整呼吸,恢復「自然呼吸」後,再長呼長吸。
  5,氣
  納時,氣由地根來, 踵、腿、腰、背,臂和手背,有清涼或電麻感。吐時,十指有電麻、脹或跳動感。
  在十指尖及其延伸的空間,可見線或條狀氣體,射向遠方目標。
  五、 效應
  施術於人時,對方全身或局部有輕微電麻感,或者覺有涼氣直穿體內,可有寒慄,甚至腰體不由自主地開始顫動,晃動或手舞足蹈等,術後,對方自覺全身舒 適,精神愉快或者症狀頓減。
  顛倒勢,是「氣」由地根來,通過自身,經過調節,再由體內經由「手指」發向身外,遠射目標,聞以助功於人的功法,用之於治 療,是采「地陰」,助陰制陽或急用治標,辨證施治的方法。



============================我是分隔線====================================

  乙、龍鳳勢


  學練顛倒勢比較熟練之後,如導引動作,意念活動和吐納方法三者協調,如操作時神、身、意、息、氣五者俱在,即可習修本功法。
  顛倒勢的氣,是由「下」 來,通過身體,再發出,直來直往。而本功法的氣由「上」來,通過身體,再發出,途中繞個圈兒。兩者,氣的「來源」,氣的「走行」和氣的「質量」都不同。因此,如對顛倒勢體驗不深,沒有一個「基礎」用來做比較,就很難辨別本功法與顛倒勢在功能、功效等方面有什麼不同,其所以不同的根由又在哪裡,因而就不可 能有效地,因人而異地去發氣助功和發氣治療。
  一、導引動作
  與顛倒勢不同的地方主要有

1、改十指發氣為用兩掌發氣。
  2、在「顛倒勢」導引動作中的左 手向外劃平圈後,隨即下落收回再舉至胸前。右手跟隨左手與之交換舉至胸前,翻掌(兩掌心向外),向前平伸,用掌發氣。
  3、接著右手下落收到胸前上舉下落, 左手跟隨右手與之交換,上舉到胸前,翻掌(兩掌心向外),向前平伸,用掌發氣(205-219)
  4、再左右手交換連續操練,次數同「顛倒勢」。功後仍 要收功,方法、要領與「吐納方法()」的收功同(220-222)
圖220~222.JPG
  二,意念活動
  與顛倒勢不同。兩手交替在胸前劃圈時,意想氣由天根來,經頭,面,胸,腹,密處,腰.背,臂至手,兩手先後前伸在身前劃平圈發氣時,意恕氣從兩掌心發出,射向遠方目標。以意領氣,意領飛行。再進而修煉意氣自在,而又同步自然運行。
  三、吐納力法
  與顛倒勢同。
  四,要點
  1、神
  與顛倒勢同。
  2、身
  與顛倒勢劉。
  3、意
  與顛倒勢不同的是氣巾天根來,經頭、面、胸,腹、密處、腰。背、臂至於手,吐氣時從兩掌心發氣,遠射目標。
  4、息
  與顛倒勢同。
  5、氣
  與顛倒勢不同的是納時氣由天根來,頭,面和胸有清涼感,腹,密處、腰、背,臂,和手有溫熱感時,兩掌心有熱,脹或跳動感。
  在兩掌心及其延伸的空間,可見有脈衝式團狀氣體,射向遠方目標。

  五,效應
  與顛倒勢不同的是:對方全身或局部有暖風拂過感,或覺著有熱流直達體內,可有微汗。也可使對方肢體被動地顫動、晃動或者手舞足蹈等,施術後,對方同樣地自覺全身舒適,精神愉快或者症狀頓減。
  龍風勢,是「氣」由「天根」來,
通過自身、經過調節,再從體內、經由「手掌」,發向體外,遠射目標,用以助功於人的方法,用之於治療,是采「天陽」、填真元以扶本,辨證施治的方法。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1   檢視全部評分
那可沒聽說    發表於 11-2-13 16:04 聲望 + 1 枚  回覆一般留言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4-12-16 02:51 , Processed in 0.0238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