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複製連結] 檢視: 14036|回覆: 55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The ancient Greek world was divided into a thousand independent city states, of which Athens was the most famous. When Themistocles of Athens was the most renowned leader in all Greece, a politician from the small town of Larissa said to him, "A great deal of your fame arises from the accident of your birth in Athens. Had you been born in Larissa, you would not have grown great."
"Nor you, had you been born in Athens," Themistocles replied.  



古 希 臘 的 天 下 分 為 一 千 個 獨 立 城 邦 , 其 中 雅 典 最 具 盛 名 。 雅 典 的 狄 密 斯 托 克 利 , 一 度 是 全 希 臘 聲 望 最 隆 的 領 袖 ; 小 城 拉 里 薩 來 的 一 個 政 客 對 他 說 : 「 先 生 邀 天 之 幸 , 生 於 雅 典 , 遂 得 大 名 ; 若 生 於 拉 里 薩 , 何 能 有 今 日 成 就 。 」
狄 密 斯 托 克 利 說 : 「 先 生 若 生 於 雅 典 , 亦 何 能 有 今 日 成 就 。 」


【 解 說 】 狄 密 斯 托 克 利 統 治 雅 典 期 間 , 軍 事 上 多 所 建 樹 , 特 別  重 海 軍 ; 公 元 前 四 八 ○ 年 率 領 希 臘 海 軍 大 敗 入 侵 的 波 斯 , 希 臘 得 免 淪 亡 , 厥 功 至 偉 。 後 來 他 被 政 敵 流 放 , 客 死 亞 洲 。


Famous 、 renowned 都 是 「 著 名 」 , 意 思 沒 有 大 分 別 , 但 famous 比 renowned 通 用 得 多 , renowned 則 是 較 莊 嚴 的 用 語 , 稱 許 含 義 也 比 famous 強 , 常 用 來 形 容 傳 奇 式 人 物 , 例 如 : ( 1 ) She is the daughter of the renowned boxer Muhammad Ali ( 她 是 著 名 拳 師 阿 里 的 女 兒 ) 。 ( 2 ) Egypt is renowned for its ancient ruins ( 埃 及 以 其 古  見 稱 ) 。 和 famous 一 樣 , renowned 之 後 可 用 for 字 帶 出 著 名 的 原 因 。



古德明 著作 (蘋果日報)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總評分:  聲望 + 5   檢視全部評分
Katliang  以前沒發現你在英文版發了這些文章~很不錯  發表於 07-7-22 11:38 聲望 + 5 枚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Otto von Bismarck, the Iron Chancellor, was once offended beyond endurance by a physician-turned-politician, Rudolf Virchow, and challenged him to a duel. Virchow, as the challenged party, had the choice of weapons. He produced two sausages. "One of these," he said, "has been inoculated with deadly cholera germs. The other is perfectly wholesome. You choose one of these, and I will take the other, and we will each eat our sausage."
Bismarck called off the duel at once.



鐵 血 首 相 俾 斯 麥 有 一 次 被 棄 醫 從 政 的 魯 道 夫 . 菲 爾 霍 氣 得 怒 不 可 遏 , 問 菲 爾 霍 敢 不 敢 決 鬥 。 菲 爾 霍 是 被 挑 戰 的 一 方 , 有 權 選 擇 武 器 。 他 拿 出 兩 條 香 腸 說 : 「 這  一 條 香 腸 , 注 射 了 致 命 的 霍 亂 病 菌 , 另 一 條 則 絕 對 有 益 健 康 。 你 先 選 一 條 , 我 就 要 另 一 條 , 各 自 吃 下 去 。 」
俾 斯 麥 馬 上 取 消 決 鬥 。



【 解 說 】 俾 斯 麥 ( 1815-98 ) 本 是 普 魯 斯 首 相 , 因 用 兵 四 方 , 統 一 德 意 志 民 族 建 立 德 國 , 稱 為 「 鐵 血 首 相 」 。
留 意 turn 可 解 作 「 變 成 」 , He has turned historian / Buddhist 即 「 他 變 成 歷 史 學 家 / 佛 教 徒 」 , 這 個 turn 之 後 的 名 詞 不 可 冠 以 a 或 the 。 A soldier-turned-priest 、 a scientist-turned-artist 等 , 是 指 「 由 軍 人 變 做 教 士 」 、 「 由 科 學 家 變 做 畫 家 」 的 人 。
Call off 是 動 詞 片 語 ( phrasal verb ) , 意 思 是 「 取 消 」 , 例 如 : As the chairman was ill, the meeting had to be called off ( 主 席 病 了 , 會 議 惟 有 取 消 ) 。


古德明 蘋果日報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Eleanor Roosevelt once took Winston Churchill to task over the subject of British imperialism. "The Indians have suffered for years under British oppression," she said.
"Are we talking about the brown-skinned Indians in India who have multiplied under benevolent British rule," Churchill retorted, "or are we speaking about the red-skinned Indians in America who, I understand, are now almost extinct ?"



艾 俐 諾 ‧ 羅 斯 福 有 一 次 就 英 帝 國 主 義 責 備 邱 吉 爾 。 她 說 : 「 印 人 忍 受 英 國 壓 迫 已 有 多 年 了 。 」
邱 吉 爾 反 唇 相 稽 說 : 「 我 們 現 在 說 的 , 是 印 度 的 褐 色 皮 膚 印 人 , 還 是 美 國 的 紅 色 皮 膚 印 人 ? 印 度 人 在 英 國 仁 政 之 下 , 人 口 倍 增 ; 印 第 安 人 呢 , 聽 說 卻 幾 乎 滅 絕 了 。 」


著作:古德明 (由於這篇是舊資料,所以註解沒有了,請見諒)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無名的英雄

羅生門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這些都好多我都看不懂耶...
雪姐這專區是為我而開的吧~
知道我英文很爛 感動說....(>"<)
 
黑潮流域:www.Coyoter.com
黑潮信箱:Coyoter@Coyoter.com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QUOTE=北歐主神-奧汀]這些都好多我都看不懂耶...
雪姐這專區是為我而開的吧~
知道我英文很爛 感動說....(>"<)[/QUOTE]

是為廣大的版友們而開的^﹏^,不過感謝奧汀的支持。(自己的英文都是很差,平常也是靠看伊索寓言英語版本來學習英語的。)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Otherwise than 是 甚 麼 意 思 ?

Otherwise than 是 說 「 除 了 這 個 方 法 , 更 無 他 法 」 , 常 用 在 One cannot 之 後 , 例 如 : ( 1 ) You cannot remove the nail from the wall otherwise than with a pair of pincers ( 除 了 用 鉗 子 , 你 不 可 能 除 去 牆 上 那 個 釘 ) 。 ( 2 ) Terrorism cannot be rooted out otherwise than b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ive and let live" ( 要 根 除 恐 怖 主 義 , 必 須 嚴 守 和 平 共 存 原 則 , 此 外 並 無 他 法 ) 。

Otherwise than 和 常 用 得 多 的 other than 不 同 。 Other than 是 「 除 了 」 , 例 如 : No one other than you liked the movie ( 除 了 你 , 沒 有 人 喜 歡 這 部 電 影 ) 。

The project will be carried out in both China and Japan ( 這 計 劃 會 在 中 、 日 兩 國 實 行 ) 這 一 句 , 刪 去 both 一 字 , 意 思 會 有 分 別 嗎 ?

Both ( 兩 者 ) 一 字 , 常 用 來 加 強 語 氣 , 有 「 兩 者 都 」 含 義 。 例 如 Tom and Mary are Christians 一 語 , 是 說 「 湯 姆 、 瑪 麗 是 基 督 徒 」 ; Tom and Mary are both Christians 一 語 , 則 是 說 「 湯 姆 、 瑪 麗 都 是 基 督 徒 」 。 兩 句 基 本 意 思 沒 有 分 別 , 但 第 二 句 強 調 「 兩 人 都 是 這 樣 」 。 讀 者 示 下 那 一 句 , 也 可 以 如 是 看 。

留 意 both 只 應 用 來 說 「 兩 者 」 。 有 些 人 用 字 草 率 , 會 說 Both loyalty, love and honesty meant nothing to him ( 對 他 來 說 , 忠 、 愛 、 誠 信 都 是 沒 有 意 思 的 ) 之 類 , 用 both 強 調 兩 者 以 上 事 物 , 那 就 不 對 了 , 可 改 為 Loyalty, love and honesty all meant nothing to him 。



著作:古德明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 一 語 , 三 個 so 字 有 沒 有 分 別 ?


這 是 邱 吉 爾 一 九 四 ○ 年 在 國 會 上 稱 讚 英 國 空 軍 奮 勇 抗 敵 的 名 句 , 意 思 是 : 「 論 兵 將 之 寡 , 功 勞 之 大 , 所 護 黎 元 之 眾 , 人 類 戰 爭 史 上 未 之 有 也 。 」

So 是 「 如 此 」 , 有 強 調 作 用 , 例 如 It is so funny 是 「 那 真 有 趣 」 。 邱 吉 爾 這 句 話 三 個 so 字 用 法 、 意 思 都 沒 有 分 別 。

西 方 政 治 人 物 的 文 稿 , 和 我 國 古 代 官 方 文 告 一 樣 , 往 往 斐 然 成 章 。 邱 吉 爾 這 句 話 , 連 用 三 個 so , 就 是 加 強 語 氣 的 修 詞 法 , 讀 者 不 妨 學 習 。

比 如 說 , 你 第 一 次 開 飛 機 , 要 強 調 對 飛 行  迷 , 可 以 連 用 flying 一 字 : All my life I had been thinking about flying. I had been reading about flying. I had been dreaming about flying. The moment was here. I was flying ( 我 一 直 渴 望 翱 翔 天 上 。 我 常 讀  述 天 上 翱 翔 的 文 字 , 常 做 天 上 翱 翔 的 美 夢 。 現 在 , 這 一 刻 來 了 。 我 終 於 翱 翔 天 上 ) 。 試 把 頭 三 句 改 為 All my life I had been thinking, reading and dreaming about flying , 文 章 就 平 淡 得 多 了 。
貴 欄 The Peeping Tom was arrested while he was watching a girl change her clothes ( 那 漢 子 偷 看 一 個 女 郎 更 衣 時 被 捕 ) 一 語 , change 是 否 應 改 為 changing ?

Watch 、 hear 等 表 示 「 看 」 、 「 聽 」 的 字 , 其 後 接 ing 形 式 動 詞 , 表 示 所 述 事 情 在 看 、 聽 的 時 候 還 未 完 結 ; 其 後 接 原 形 動 詞 ( infinitive ) , 則 表 示 看 、 聽 了 整 個 過 程 。 兩 個 說 法 只 是 意 思 稍 有 不 同 , 文 法 都 沒 有 錯 。



著作:古德明 蘋果日報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現 代 英 文 寫 作 有 一 千 種 文 體 , 五 百 種 風 格 , 視 乎 讀 者 對 象 是 誰 , 還 有 刊 登 文 章 的 雜 誌 報 紙 屬 於 哪 一 種 階 級 。
例 如 , 影 評 的 英 文 , 跟 回 憶 錄 的 英 文 , 在 英 語 世 界  , 完 全 是 兩 回 事 。 影 評 的 英 文 短 小 精 悍 , 用 很 多 尖 酸 刻 薄 的 俚 語 , 一 部 一 億 美 元 的 荷 里 活 大 製 作 , 完 全 可 以 被 洛 杉 磯 時 報 的 一 篇 千 字 影 評 擊 倒 。 一 篇 英 文 影 評 可 以 抵 銷 兩 千 萬 元 的 票 房 , 如 用 一 把 匕 首 , 可 以 殺 戮 一 頭 大 象 , 視 乎 下 刀 的 在 哪 幾 點 。
回 憶 錄 的 英 文 卻 不 同 , 講 究 層 次 、 韻 味 、 觸 覺 , 有 時 山 外 有 山 , 題 外 有 題 , 有 時 話  有 話 , 漣 漪 生 波 。 寫 一 種 Mood , 要 慢 慢 經 營 , 仔 細 鋪 排 , 用 長 句 子 和 迂 迴 的 描 寫 , 就 像 費 里 尼 的 電 影 鏡 頭 , 都 有 特 別 的 涵 義 。  




"My great moment came at six, when my father returned from work, his overalls smelling faintly of turpentine and shellac, white drops of silver paint still gleaming on his chin. Hanging his overcoat in the long dark hall that led into out kitchen, he would leave in one pocket a loosely folded copy of the New York World, and then everything that beckoned to me from that other hemisphere of my brain beyond the East River would start up from the smell of fresh newsprint and the sight of the globe on the front page."



一 個 作 家 回 憶 他 的 童 年 , 當 油 漆 工 人 的 爸 爸 下 班 時 身 上 的 氣 味 , 口 袋  稀 鬆 地 揹  的 一 份 報 紙 的 油 墨 味 , 描 寫 細 緻 而 感 人 , 而 且 是 猶 太 人 的 文 體 。 為 甚 麼 ? 因 為 猶 太 人 有 濃 重 的 憂 患 精 神 , 猶 太 人 在 災 難 中 遺 傳 了 對 感 性 的 精 緻 捕 捉 的 超 凡 能 力 。 這 一 段 英 文 , 句 子 很 長 , 但 詞 彙 簡 單 , 百 轉 千 迴 , 幽 美 得 令 人 不 忍 翻 譯 , 一 譯 成 中 文 , 就 像 買 了 一 件 明 朝 家 具 之 後 塗 上 一 層 紅 漆 。


學 好 英 文 , 不 止 是 為 了 謀 生 , 而 是 為 了 時 時 可 以 受 感 動 。 英 文 提 供 了 一 個 幻 開 千 蕊 的 閱 讀 大 千 世 界 。 當 然 , 兼 通 法 語 更 好 。 英 語 世 界 也 有 爛 的 作 者 , 但 比 率 很 低 , 因 為 出 版 人 的 眼 光 和 修 養 高 , 讀 者 的 要 求 嚴 格 , 在 英 語 世 界 , 不 是 阿 貓 阿 犬 都 可 以 出 版 減 肥 書 。 就 讓 民 族 份 子 搥 胸 頓 足 乾 跺 腳 好 了 , 懂 得 英 語 , 終 生 的 那 種 感 覺 像 喝 香 檳 , 真 的 很 好 很 好 。


陶傑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E = mc2


In 1930, Albert Einstein arrived in Hollywod. Charlie Chaplin invited him to dinner. Can you imagine being present at this dinner? I would love to have talked to Chaplin. But I would love a lot more to have talked to Einstein. Einstein is the genius of geniuses. As a schoolboy, I was riveted by his theories of relativity. I didn't understand them. But I was riveted. So much so that I applied to read theoretical physics at university. I wanted to learn, understand and know more. It was all because of Einstein.
But neither of my children are in any way fascinated by Einstein. Still less, my wife. On the contrary, they show not an atom of interest. They positively cringe at the idea of physics — and chemistry and biology and mathematics. They are not alone. I find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young people today with no fascination for sciences. Most of my adult friends are even worse. They all think sciences are too complicated. And exceedingly boring.


But I wish more people would take the trouble of trying to understand sciences. I agree that an effort has to be made. More of an effort than, say,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a piece of literature or art. But it is rewarding to be at least a little "scientific". It's all about knowledge — important knowledge about the way in which we live. So many things we take for granted: the weather, the flora and fauna around us, our bodies, the machines we use, etc. etc. Yet, we seldom ask why, what and how. Why is the sky blue? What makes plant green? How do bats fly? (Why do they always leave a cave by turning left?) Why do we blink? How do remote controls work? Bill Bryson, a very funny writer, started asking these sorts of questions recently. He was not scientific at all. In fact, he was bored stiff of sciences at school. But he decided to spend 3 years learning sciences. He has just published the result: a bestseller called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It is a wonderful read. I can't recommend it enough. Especially to those who think they have no interest whatsoever in science. Try reading it. And you will see what joy a little effort can bring. How a totally unscientific amateur can understand so much science. And therefore, so many things around us. I would go further. I believe we should not be put off by symbols. Symbols by which a great deal of science is represented.


Take E = mc2. (My wife claims that she gets a headache when she sees this.) 'E' is energy. 'm' is mass. 'c' is the speed of light (a vast number: l86,000,000 miles per second). So what does Einstein's famous equation imply? It implies that there is a direct connection between energy and mass. And because of the immense multiple of the speed of light, there is an immense amount of energy that can be released from a small mass. IF I can release all the energy in my body, I would explode with the force of 30 large hydrogen bombs. Thankfully, physics does not allow me to unlock all that energy. Not yet, anyway. Otherwise, it would be quite useful when I want to make a point.
But perhaps the greatest turn-off for many is mathematics. Here, the symbol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With formulae and equations, we are often put off ab initio. But we need not become mathematicians to enjoy and learn from mathematics. Think of all the fun from dealing with symbols. Symbols also make us understand more the magic and elegance of mathematics. This in turn makes us more intelligent. Because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is a powerful weapon for understanding. And therefore knowledge. Just imagine if you can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paradox :-


I promise you that to understand this, only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 is required. But for non-mathematicians, an effort has to be made. Yet, when it is made, the satisfaction is glorious.



作者為中國會創辦人 David Tang ( 鄧 永 鏘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認識歷史學習英語

哈哈..來了這麻久.我這個豬頭竟然沒發現到這個特別專區
雪姬大大真的很用心..給你一個好^^
在這我也學到了一些英文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3 21:21 , Processed in 0.02363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