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從春秋時代過渡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已不僅僅滿足于爭霸,大并小、強兼弱、兼弱攻昧的大規模兼并戰爭越演越烈。后秦國攜變法之威、地利之固、民風之悍、兵法之教,仗六世之余威,遣虎狼之師東下席卷六國,統一四海。秦國之強、秦軍之悍大家早以熟知,但戰國初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皆有所長,可謂鹿死誰手難見分曉,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并不是西方的秦國,而是地處中原的魏國。魏自前413年至前408年五年的時間里,連續攻秦,盡得秦河西之地,逼迫秦國退守洛水,夾河對峙。前408年至406年魏國遣大將樂羊越趙境滅中山。前404 年至前373年連續九年伐齊,破齊長城,使齊內地震恐。前375年伐楚之榆關,前371 年攻占楚之魯陽。



魏國之所以在戰國初期國勢強大,主要有以下几點原因:


三家分晉,魏得晉國上地,且又地處中原,物華天寶、人才濟濟。法家李俚﹔兵家吳起﹔政治家西門豹、公孫座﹔大將樂羊、龐涓、犀首皆一時之人杰也。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聲望的賢明之主,頗有王霸之志,縱覽英雄、量才使用 、思賢若渴。魏之強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處的中原地區,幵發較早,生產力先進,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物產丰富,由于路網縱橫、交
通便利所以天下物產云集從而使商業繁榮、制作業發達。戰國時期最大的商業城市除了宋國定陶外,就數魏國大梁了。戰國時,鐵器以逐漸推廣使用。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韓魏。魏國由以兵器制作業發達而稱雄与當世。魏軍以逐步采用鐵制兵器代替青銅兵器,史稱魏軍甲兵犀利。魏國選練武卒,均為重裝步兵,披重鎧、持戈配劍、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說是裝備精良武裝到了牙齒。可見如果沒有強大冶金工業及兵器制作業的支持,以如此裝備武裝到單兵是難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險固,兼得物產之富饒。魏地處中原無山川之險,卻得地力之饒以充軍國之資,魏之強大不能說未得地利也,不過,由于無山川之險,魏國在地利方面殘缺不全衹得其末未得其本。(關于此點后文還將詳述)


魏國是戰國中第一個實施變法圖強的諸侯國。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門豹制定法經,廢井田、幵阡陌、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產力,魏國社會轉型較早,所以在戰國初期优勢非常明顯,正是因為魏文侯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強盛之基。后六國君主,借鑑魏變法強國的經驗,紛紛變法自強。從某种意義上講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強大可謂得天時,是一個根基深厚的老牌強國。


在軍事方面,魏國較早的進行了軍事變革。建立了以精銳武卒為核心的常備軍。魏軍內部等級森然、分工明确。且數量龐大。魏襄王時期,魏有武卒(重裝步兵)二十萬﹔奮擊(輕銳步兵)二十萬﹔蒼頭(裹頭巾的待選新兵)二十萬﹔徒(軍工、勤務兵、輜重兵)二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軍事實力可謂雄厚。故蘇秦語:魏乃天下之強國也。魏軍精選武卒成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劍,操12擔之弩,負矢囊內裝弩箭50枝,攜三日口糧,半天能走一百里。可見魏軍士兵正規化及軍事素養极高,戰斗力較強。


戰國初期,魏聯趙和韓并三晉之力,向外擴張。三晉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絕對优勢且又占天下之樞,故所向披靡。諸侯莫甘當其鋒。以至于后來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強大發出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感嘆。 綜合以上几點,戰國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饒,仗變法之威,軍力之盛、連三晉之勢,兼弱攻昧,橫行天下,終于在魏武侯時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魏之強盛始于魏文侯,而終于魏惠王,歷時三代70余年。魏惠王時期,魏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齊的迅速崛起。魏之霸業歷經數次反复,尤其是齊國的強大對魏國构成了直接的威脅。魏由盛至衰的轉折點當數前341年的齊魏馬陵之戰了。此役,魏大將龐涓中伏戰死,魏軍十萬精兵全軍覆沒,魏太子申被俘。這之后,在秦、楚兩強的接連打擊之下,驕橫的霸主魏國從此國運中衰、一蹶不振。以至于后來魏惠王凄涼的哀嘆:東敗与齊(馬陵之戰),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丟失河西之地);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恥之。
 

強大的魏國之所以衰落,愚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統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剛愎驕盛、刻薄寡恩、輕視賢才,致使人和漸失,霸業逐廢。


  吳起、犀首乃魏之良將,屢建奇勛,卻受魏主猜忌,一個南逃入楚,一個西奔入秦﹔公孫座臨死舉荐商鞅,而惠王不以為然﹔孫臏向魏王獻兵書反遭刖刑﹔範雎出使齊國有功不賞,遭陷害下獄受刑,差一點慘死獄中。信陵君乃魏安厘王之弟,是戰國末期优秀的貴族軍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聯軍解邯鄲之圍兩敗秦軍,反受魏王疑忌,數次被罷兵權憂憤而死。
  

魏國幵國于中原腹地,四面強敵環司。其勢猶如圍棋里的“草肚皮”,圍棋對弈中,非棋力過人者豈敢在腹心幵局焉?立足中原而爭霸天下者,非仗人謀,得人和不可。五百年后,立足于中原腹地而統一北方的曹操,曾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語可謂道出真諦。魏中原上國,人杰地靈,人才濟濟,可為人才大國也。吳起、犀首、商鞅、孫臏、範雎、信陵皆魏之賢才,魏輕視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賢才奔他國而建功立業,骨肉受猜忌后含恨而亡。魏之所作所為足令天下有識之士寒心矣!“得士則強,失士則亡。”這句話与魏國盛衰興亡相始終。
 

二、魏強盛時,蚕食天下,兼并中原但主要戰略方向不明,忽東忽西,忽南忽北,甚至于越境滅國,盲目擴張毫無方略可言。魏在最強時的疆域態勢在其他諸侯國中也算絕無僅有的,可謂怪异。為何如此說,魏國之形勢可比為啞鈴型或扁擔型,一根扁擔挑兩頭,兩頭重中間輕。魏國西部是晉西南的河西之地,東部則是以大梁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區則是以鄴為首的河內之地﹔另外還有隔著趙國的飛地中山。而東部的中原地區与西部的河西地區,受韓國所阻,僅憑上党的崎嶇狹窄的戰略走廊相連,且遷都大梁后,東重西輕之勢以成,一旦河西有警,魏國從中原地區調兵經上党山地馳援河西,道路崎嶇,既遠且慢,難以應急。尤其是秦強大以后,對河西之地志在必得,以河西之軍難抗秦傾國之師,且中原為魏之根本又是四戰之地,魏之精兵多被他國牽制,難以赴援,即使魏軍千里赴援,秦軍占地利之近,以逸待勞,魏軍遠來未必能占上風。此反客為主之道也。后魏惠王割河西七百里之地于秦,并非其智力不濟,乃鞭長莫及耳。在看孤懸于魏國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區,原為中山國,前406年為魏大將樂羊所滅,魏在此地設將駐兵以守御。此地南聯趙境,北接燕國,孤懸于外,与魏聯系必越趙境,陸路交通受制于人,一旦有變,難以控制。(按:后中山趁魏國馬陵之敗,無暇北顧之際殺魏守將复國)可見魏國是舉國三分,沒有一塊完整的國土,東西南北不得兼顧,正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魏國地理大勢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為魏初盲目擴張,素無方略、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國強大之時,正是六國不強之際,魏可謂是得其時也。魏國在奪取了秦河西之地后,對秦國已构成側翼包圍与高屋建甌之勢,如能趁秦國內部政理不修,國窮民弱之際,安撫各國,審時度勢、鼓行向西,一舉滅秦不是沒有可能,即使不能滅秦,也可盡奪秦之涇渭平原,獨霸秦川,之后魏對韓可造成四面合圍之优勢,韓國四面受敵,雖有三川之險,然其境不過千里豈能長久。韓与魏同趙与魏不同,趙与魏互為聲援,唇齒相依。韓國對魏國而言則是將魏國一分為二,阻其東西相顧的腹心之禍。魏和韓勢難長久,從長遠來看,韓不滅則魏不強,其勢然也。魏國如能削秦滅韓,使其國土東西相連成為一体。擁山河之險,控天下之樞,盡地利之饒、東向以爭諸侯,既無西顧之憂,又可避免兩線作戰,魏國霸業可成。魏國計不出此,是為喪天時也。


三、三晉勢分后,魏國輕外交伐謀,又地處中原驕橫于世,樹敵過多。魏自持強大,攻趙、伐韓、防秦、迫齊、逼楚。魏雖稱雄一時,但無地利之險可為屏障,且四面受敵,一直未能擺脫內線作戰的不利態勢,魏國為維護霸主地位,兩個拳頭欲擊天下之人,魏是四戰之地、四戰之國,豈能長久。尤其是齊秦兩國相繼崛起,對魏國已构成東西夾擊之時,魏不合与齊,齊攻其東,魏不合与秦,秦攻其西。以魏國一國之力而与二強爭衡,魏軍窮于奔命,故此失彼,并力于西則東虛,并力与東則西虛,几個回合下來,魏國就招架不住,一敗涂地了。這一點,倒有點同二戰中的德國有些相似。


四、由于戰國初年,魏軍縱橫中原50余年無對手已成驕兵,魏統治者和領兵大將目光短淺,驕傲輕敵,在具体戰役指導上,顧前不顧后,衹知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后。魏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而傾其精兵銳卒伐韓攻趙,虛國遠征,以犯兵家大忌,以至于孫臏伐魏引兵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成功的調動了敵人,圍魏救趙,敗魏軍于桂陵﹔退軍設伏,斬龐涓于馬陵。致使魏喪師辱國,霸業中衰。


其實齊魏兩國軍力對比,仍是魏強齊弱,魏國處置得當,并不見得非敗于齊不可,如若,魏國把形勢估計的复雜一些,在攻趙伐韓之時,保留一部分精兵于國內,作為戰略預備隊以防不測。齊軍來攻,則閉城自守以敝齊軍,齊軍遠來其意在于偷襲救趙,并無攻堅之意。大梁暫時無危險。魏軍回援主力可兵分兩路,一路循循漸進救援大梁以誘齊軍(此其利有三:一,魏守軍少,而齊軍多,可為守軍之外援,以堅其心﹔二可避免迅速回援中齊軍之埋伏﹔三、可誘使齊軍繼續逗留魏境,為切斷齊軍退路贏得時間。)一路迅速直插齊軍之后,斷其歸路,阻其糧道,齊軍遠來、勢難長久,聞歸路將被斷,必引軍自退,齊軍若退,魏軍三路擊之可獲全胜。而魏軍主將龐涓驕傲輕敵,戰役指導上呆板机械,衹知尋找齊軍主力硬碰硬地進行決戰,魏軍將驕兵悍一味窮追猛打,不鑽到孫臏的伏擊圈里誓不罷休,怎能不敗?


綜上所述,戰國中后期的魏國,失人和、喪天時、無地利、輕外交、少伐謀、在具体戰役指揮上,簡單机械。原先稱霸的有利條件均以不复存在了。其霸業被他國所取代,也是在所難免之事了。


原著MYGUN  轉載於『東軍事論壇』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論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盛衰之原因

小時後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
我就一直好奇戰國初期獨霸的魏國為什麼突然就
一般書上多半只提到[龐涓vs孫臏]那段...
感覺上還以為接下來...魏就"自爆"了...

謝謝您的分享,我獲益良多呢
果然不愧是"版主"!!期待~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論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盛衰之原因

引用:
(尤其是齊秦兩國相繼崛起,對魏國已构成東西夾擊之時,魏不合与齊,齊攻其東,魏不合与秦,秦攻其西。以魏國一國之力而与二強爭衡,魏軍窮于奔命,故此失彼,并力于西則東虛,并力与東則西虛,几個回合下來,魏國就招架不住,一敗涂地了。)
----------
魏國打下東-齊 , 打下南-韓 , 打下西-秦 , 又打下北-趙 , 但又不是完全滅掉它 , 嚴重浪費國力
---
以秦國的軍隊為例:

秦國沒有後顧之優 , 它的軍隊又很強悍 , 所以只要將秦軍 , 分為三隊 , A , B , C ,
魏國東西邊境距離很遠 , 軍隊又分散 ,
秦國先出動 A 隊 , 進攻魏國西面邊境 , 魏國就會從東面抽掉大軍過來 ,
當魏國大軍到之前 , 秦國 A 隊退兵 , 回國休息 , 魏軍遠道而來 , 應該十分疲勞 , 不可能立刻出擊
這時出動 B 隊攻擊魏大軍 , 又是打打下又退 , 這時魏國兩軍應已不能發揮出強大的戰鬥力 ,
秦國就出動 C 隊 , 進攻魏大軍 , 就算不能攻陷魏軍 , 都能佔領大遍土地
---
齊國都以這方式攻打魏國 , 魏國不下8年就會滅亡
這就是(三分疲魏)的戰略
---------------------------
<------------我細個時@@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論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盛衰之原因

我不是賣書的啦..不過記得之前看到過有評論
魏國由盛轉衰的兩大關鍵人物[吳起][商鞅]..
轉貼電腦裡的存檔給大家看看..當參考
(PS.有盡量把廣告嫌疑的字句去掉..假使還有..麻煩版主幫個忙)


黃驗(實學社總編輯,以下簡稱):吳起是歷史上第一位講究領導技巧的將領,他第一次在魯國帶兵,就與士卒同飲食、共甘苦、替士卒吸出背上的膿瘡,與他們形同父子,因此不論在魯、魏、楚,吳起幾乎所向無敵。
[left]  除了領軍風格、兵法素養,以及靈活的情報系統外,吳起縱橫天下的時代背景為何?
[/left]
[left]超級經理人的誕生
[/left]
[left]  杜正勝(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ps.行文當時還不是教育部長~,以下簡稱):春秋晚期城邦崩潰、領土國家產生、人民身分地位起了重大變化──「編戶齊民」出現,政府按戶登錄人口,謂之「編戶」、編戶之民脫離貴族的束縛或壓迫,直接由國君統治,身分平等,謂之「齊民」。編戶齊民的出現,供應了大量兵源,戰國初期以步兵為主的三軍聯合作戰(車乘、騎兵、步卒)新戰術,取代春秋的車戰主力。加上強國兼併、接壤,缺乏小國為緩衝,使得衝突面擴大、戰線拉長、縱深拉大,需要更大的動員。步兵與國家的擴充策略相配合、與人民身分地位改變(編戶齊民)相配合、與精湛的兵法相配合,是吳起能縱橫戰國前期之主因。
[/left]
黃:魏文侯重吳起,但他的接班人魏武侯,及權臣公叔瘞等人居然怕吳起平定天下,便密謀殺他,還好他情報靈通,半夜奔楚。楚悼王不念舊惡,以一萬人的行列恭迎吳起,重用吳起,但是楚悼王暴病而亡,吳起也垮了,他到處建立了大功,卻都沒有容身之地…。

杜:吳起是軍事家兼政治家,曾告誡魏武侯,為政「在德不在險」,德就是要獲得民心,他對鞏固魏國耕戰合一的齊民階層的貢獻,不亞於實施「平糴法」的李悝。後來他遭譖奔楚,小說中他與楚悼王討論施政大計,非常關心國計民生,他在楚國推行新政,「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黃:吳起在沙場上是超級強人,在政壇上卻是個弱者,後世對他「殺妻求將」,諸多非議,您認為應怎樣評斷他?

杜:對古代人物,我們沒有足夠資料去評斷。吳起、商鞅的小故事來自《史記》,傅斯年先生說:太史公是了不起的現代史家,而不是古代史家,他對漢代史保留了豐富的史料,但吳起等人距他三百多年,他聽到的已是古老的傳聞,以一二則稗官野史來評斷一個人物並不客觀;做歷史研究、評論,不走「心術論」,不從一二個細節去推論此人心術如何,而應從大局著眼,比較客觀。

黃:從整個時代的局勢發展來看,吳起是怎樣的人物?

杜:是啟動戰國初期政局變動的英雄人物。

黃:與吳起類似的悲劇,也發生在商鞅身上。商鞅的大改革,直接衝擊到既得利益團體,尤其他與太子的衝突,應是最大的致命傷。

杜:商鞅重視的是有無依法行事。若依法而行,一個刑場在一天內行刑七百人,鮮血染紅了渭河又怎樣?一點也不過分,也與道德無關;若不依法而行,即使天不動刑殺,也不足取。公子虔因太子犯法,代太子受罪,被削去鼻子,是依法而行。小說中穿插孫臏、龐涓、田忌、騶忌的故事,孫臏因為走投無路,餓著肚子投奔龐涓,這位鬼谷師弟因嫉生恨,設計把孫臏動了臏刑。漢代鄭玄以臏、宮、劓、墨、大辟為五刑(《孝經釋文》),割鼻、臏,都是常見之肉刑,所以公子虔、孫臏所受之肉刑並不為奇,不能據虍認為商鞅殘酷,要看他是否於法有據。

改革者的天敵-接班人

黃:商鞅、吳起都栽在接班人手中。魏文侯己預見吳起與太子之間的心結,秦孝公更提醒太子不要殺商鞅,但接班人容不下老臣,已成為鐵律,只是早晚的問題而已。

杜:接班人辭退或誣殺老臣,也普遍發生在後代的各種企業、組織中。歷史上,扮演改革者的知識分子,要推動改革,不得不去說服強有力的人,與能用他的國君結為一體,因此通常要打倒既得利益者。接班人是靠血統掌權,也是既得利益者,容易與改革者形成緊張關係,國君或新君身邊緊密結合的一群既得利益者,也與改革者產生衝突,通常新君一接班,很容易觸動緊張關係。

黃:雖然商鞅在權力鬥爭中犧牲了,他建立的穩固的國家體制卻得以永續經營,所以商鞅變法應視為成功。在制度面,商鞅政改最成功之處為何?

杜:商鞅把戰國初期魏國改革的那一套制度,更完備充實地帶到秦國,最關鍵處就是「等爵制」,這是打破舊階級、建立新階級的革命性創舉。他把平民、貴族的身分地位剷平,彼此在相同位置競爭,全國官職區分為士、大夫、卿、侯四級二十等,全民皆依軍功封爵,從奮勇作戰的戰績中翻身晉升。此為六國所無。這麼大的誘因,是秦國富國強兵的原動力,也是統一六國的遠因。

黃:秦孝公死後,商鞅卻被誣反。接下來的戰國歷史,約三十餘年間,全是縱橫家的天下。他們無所不能,玩弄強權於股掌間,像張儀倡導三國聯盟伐魏失敗,理應自刎謝罪,但他賴著不死,又說動秦惠王送他讓魏國處死,到了魏國,憑其舌辯,不僅沒被處死,還被拜為相國,幾乎是無所不能。

杜:縱橫家其實是很不錯的專業人才,分析敵我軍情及國際現勢的能力很強,資訊的掌握精準、人又機智、善辯,他們若努力於國與國之和平,則可以肯定,但縱橫家都從權位的考慮出發,以個人私利為己任,完全不顧國計民生、更不管戰爭帶來的禍害,他們可以說是歷史上的滓渣。

黃:縱橫家也可以說是「穿梭外交」的老祖宗,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代表。但他們所掀起策聯盟遊戲,使當時的社會,以一切不擇手段的權謀為最高價值,並且把戰國中晚期的戰爭,推向了規模化與常態化。

杜:戰國晚期,秦軍坑殺的各國士卒高達一七六萬人。秦統一天下之前,近一百年間,整個中原成秦國的殺戮戰場,尤其秦昭王與白起,在三十年間更是殺人如麻,人為什麼越來越殘忍?一方面是亂世使然,一方面可能與商鞅訂定的「等爵制」有關。殺人是為了力爭上游,這種價值觀已經把人性扭曲了。

成敗的一線之隔

黃:小說寫到秦、趙的長平之戰(西元前二六○年),白起坑殺了四十萬的趙國降卒,不只是趙國大震,列國同樣大震。雖然在三十幾年後,秦王政才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不過長平之戰給人的感覺是戰國時代已經要結束了。

杜:秦國在長平之戰也已露出疲態,潛伏了危機。統一之後,不但不與民生息,又肆其雄才大略,成其虎狼貪婪,重蹈了列國的覆轍,因此草草地結束秦王朝十五年旳國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論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盛衰之原因

終於...到我發表一下意見了@@"(已失蹤多時的版主)


這是對於魏國一些軍事上的意見

第一:魏國軍隊的升遷體制及作戰意識形態不及秦國。秦國自商鞅變革後軍人是可以從取得敵人的首級來計算自己的功勳,單是這方面在作戰方面秦兵是以殺害敵人為主,已改變了自春秋年代已來的禮儀戰爭,其次是既然普通軍人可以因軍功而獲得公平的進升,也大大提高軍隊作戰意欲。


第二:魏國在對於領土的擴展沒有一個主要目標,今天伐齊、明天討趙,一時一樣。魏國的軍隊很多時候是以和別國的軍隊作戰為最終目標,他們都比較忽略戰爭是一種手段,國家是要通過一些戰爭手段來達到一個最終目標。秦國的戰爭是一種手段,因為它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領土或消滅某一個國。但反觀魏國的軍隊很多時候都把和別國軍隊在戰場上決戰放為最終目標。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4 18:54 , Processed in 0.02227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