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戰爭思維的變革

[複製連結] 檢視: 3304|回覆: 2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淺談兩岸未來戰爭型態
文 劉志強
  
未來部隊將不再從「戰線」發動攻擊,而是在一套蒐集軍情的偵察感應器網絡協助下,同時在許多地點活動。指揮官將可利用指揮控制電腦提供的大量情報,指揮精密武器針對敵方總部發動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行動。

壹、前言  
壹、前言
上個世紀人類因電腦科技突破性的進步,發展出具有快速而精確的處理器,結合其它算術邏輯、控制、輸入、輸出的設備,個人電腦就因而誕生。由於近幾年來個人電腦的大量生產,成本降低,價格普及,在歐美先進國家,電腦幾乎成為必備的工具,無論是公司的會議資料、簡報、表格的建立,學校老師指定的家庭作業、研究報告,皆可以使用電腦來提出完整的資料。這些資料經過大量的整理、儲存、分析、研判,就可以成為極具有價值的軍事(商業)情報。

人們為了使這些情報,能夠迅速傳達到遠方的友邦或夥伴,乃透過當代的傳遞工具,來傳達這些極具價值的資訊,從古代的飛鴿、快馬,到近代的車、船、飛機、電話,這些都是用來傳遞資訊的工具。然而,隨著電腦的問世,區域網路、網際網路的發明,世界各地所發生的事情,皆能利用網路的便利,立即將文字、圖片、影像,迅速傳達到世界各國,實為情報傳遞的一大變革。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開始,台海兩岸的局勢始終限於緊張對立的狀況,根據美國國會一份新報告指出,中共正在積極努力發展名為「網路武力」的一個戰略性資訊戰單位,以壓制科技先進敵人的軍事能力,並積極以大學、研究院和訓練中心培訓的電腦專家組成一支網路部隊,自一九九七年以來並已進行幾次大規模的年度訓練演習。報告又說「面對世界的軍事發展以及現代戰爭的特性,中國的武裝部隊將在武器現代的過程中努力儘快將半機動化和機動化的武器系統轉變為自動化的資訊系統,以便能夠擁有儘可能先進的武器。」



貳、戰爭理論發展趨勢   
、戰爭學說
@西方學者方面
最早戰爭一詞可能是蘇格拉底(Socrates),因為在他和葛樂康(Glaucon)討論負責保衛國家的衛士們的生活和待遇等問題的時候,他曾經多次使用了戰爭一詞。
  


--------------------------------------------------------------------------------
   

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 「戰爭不過是由偶然的一些事件所組成。」從這句話的表面看起來,好像戰爭並不是經過計畫和準備。事實不然,任何一個規模大小不等的戰爭,都必須經過計畫和準備。但是導致戰爭爆發的原因,可能是由於一些偶然的事件。再者,在戰爭進行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完全依照預定的計畫逐步實施,通常會發生若干意料不到的變化。因此,導致戰爭勝敗的因素,也可能是這些在計畫之外的偶然事件。這是一個以戰爭的實際經驗為依據,而下達的戰爭定義。

克勞什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戰爭為屈服敵人,實現自己意志,而所用的暴力行為。」又說「戰爭不僅為一種政治行動,實亦為一種政治的工具。惟係以其他手段,繼續政治的對外關係而已。」這一個定義指出了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以及戰爭的性質和其跟政治的關係。特別是「暴力行為」這四個字,幾乎成了金科玉律,對於西方的軍事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德國。

中國學者方面
周禮:「以九伐之法正邦國。」鄭玄對這句話的註解說:「諸侯有違王命,則出兵以征伐之,所以正之也。」戰爭是國家元首用以維持命令尊嚴的手段,諸侯如果有違抗命令的情事者,就派遣軍隊用戰爭的手段去實施懲罰,以糾正這一違抗命令不法情事。

孔子:「聖人之用兵也,以禁殘止暴於天下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聖人(指:黃帝、堯、禹、湯、文、武、周公)使用武力發動戰爭的目的,是在禁止那些殘殺和暴虐老百姓,以及犯上作亂的不法情事,而維持天下的治安和太平。

孫武:「兵者,國之大事。」又說:「兵者,詭道也」這一個戰爭定義,前者是就戰爭的重要性而立論;後者是就在戰爭中對於敵方所應該採取的手段而立論。也就是說:戰爭中應該採用各種欺騙和眩惑敵方的手段,使其判斷和行動發生錯誤,暴露弱點,然後因其弱點而取勝。由於各種欺騙和眩惑敵方的手段,都是屬奇變詭詐的性質,所以稱之為「詭道」。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戰爭定義。套用一句古語,如果真正能瞭解詭道,對於戰爭也就思過半矣。因為「詭道」完全是「鬥智」的作為。

二、工具改變戰爭方式
近代史學者常以人類對礦產的利用來劃分時代。中國的先民是先有「舊石器時代」,繼有「新石器時代」,接著就有「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再接著便是利用硝磺的「火藥時代」蔣方震國防論中說:「各民族對此生活工具與戰鬥工具,能夠合而為一致之用者,則其國家強,相離則弱,相反則反。」

現今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離不開電腦的運用,未來的戰爭,即是以新科技為主的高科技戰爭。托佛勒在「新戰爭論」中強調,以資訊戰為主導的「第三波」軍事革命已經來臨,在這種趨勢之下,以後在戰爭初期,交戰的雙方可能都不太會在檯面上有明顯的軍事動作,而是雙方都盡量使用各種資訊管道,蒐集情報,設法打擊對方民心士氣,達到「知己知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等到雙方真正開始短兵相接,勝負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分曉,這就是所謂的「首戰即決戰」。總之,運用資訊戰的目的,就是希望己方能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成果。傳統作戰型態就是交戰雙方以龐大軍隊的方式,將大批的人力物力投入戰場,一場戰爭下來,往往雙方都蒙受非常大的損害,這是非常不合效的一種方法,現在資訊戰的產生,將使得戰爭型態發生非
  


--------------------------------------------------------------------------------
   

常大的轉變,交戰雙方不但想要勝利,更希望於勝利後得到當地的各項資源。



參、新世紀戰爭思維  
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中共軍事問題專家穆維農表示,中共正積極利用陸上光纖通訊線路、數位微波和衛星通信,如果再配合技術熟嫻的人員操作這些科技,將建立有效的電腦網路攻擊能力,就可擁有強而有力的所謂不對稱或非傳統武器。在傳統作戰上,對抗如美國這樣科技更精密的敵人時,取得戰場上的均勢。

一、新戰爭思維
電子戰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以色列與敘利亞邊境之貝卡山谷,以色列炸燬敘利亞SAM-6等飛彈發射基地,而本身飛機一無損失。雖然以往已經有電子戰的運用,但這次的戰役帶給各國新的戰爭思維。因科技的進步,指揮、管制、通信皆需電子科技的協助,對電磁頻譜的運用是否得當,將對戰局勝負產生決定性影響。電子戰中共又稱點穴戰係運用硬、軟殺傷等武器,針對敵神經中樞、重要關節作精準的破壞。依據聯合公報1-02(Joint Publication 1-02)指出所謂的電子戰乃是指揮與管制戰(簡稱為指管戰-C2W)中的要件之一,目前已演變為C4ISR。電子戰即在任一軍事行動中使用電磁波譜或攻擊敵人。電子戰分成三大部份:電子攻擊(EA)、電子戰支援(ES)及電子防護(EP)。電子防護(EP)包含了部隊指揮官所採的各項行動,使人員、裝備及設施不受我軍及敵使用電子戰效用的不良影響;因此在性質上主要是屬防衛性的,致力於保有建制的戰力。電子攻擊與電子戰支援措施則較為屬於攻擊行動。電子攻擊(EA)旨在使用電磁能削弱,袪除或消減敵人的戰力。電子戰支援(ES)包含了對敵軍電磁發射的搜尋、截聽、鑑別及定位,因而為立即的電子戰行動提供資訊及重要的情報。

不對稱作戰
這個概念是美軍在1991年提出,1993年(聯合作戰綱要)中做出具體論述,繼而在美國的1996年「2010 年聯戰遠景」(JV2010)、1997年「四年期國防總檢」(QDR)及「國家軍事戰略」(NMS)報告,均將此一議題當成重要事務來處理。不對稱作戰就是相對於對稱作戰而來,它是不同性質、不同類型作戰力量之運用,針對對手之弱點,以有利己方,不利於敵方的方式與敵較量,達成致勝目標。

1991年波灣戰爭爆發,顯示「科技化為現代戰爭之特色」及「區域戰爭及局部戰爭之威脅日益升高」。此亦形成中共新的戰爭觀。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兩支美國航空母艦戰鬥群接近台灣;因此,中共必須考量在雙方軍力極不對稱的情況下與美國開戰可能性。

超限戰
超限戰是中共空軍政治部兩位現役上校軍官-喬良與王湘穗所提出新的論點,何謂「超限戰」就是「超越所有藩籬與限制的戰爭,它兼具軍事與非軍事型式,在很多戰線上製造戰爭,它是未來的戰爭」。更具體的解釋就是-在兩個國力不對的敵對國家間,窮國弱國的軍事戰略,就是要打破一切限制,運用一切手段,特別是將非軍事手段組合應用,從各個角度、層次、領域打擊敵人,達成戰爭目的,武器不再是僅限於傳統對敵殺傷致
  


--------------------------------------------------------------------------------
   

命的槍砲彈藥、船艦飛機,武器新概念是,凡超出軍事領域,而仍能運用於戰爭行動的手段,均可以視為武器。因此戰場界限模糊,國家安全的威脅不在僅限於軍事的因素,戰爭的遊戲規則已然被破壞,所以必須超越國家、領域、手段、界限去看待戰爭,可將超限戰歸納二十四種組合戰法。

資訊戰
中共稱為「信息戰」,我們稱之為「資訊戰」,英文則為Information,即是「不分平、戰時,因危機及衝突,針對特定敵人,經由影響敵方資訊,資料庫處理及資訊系統效能以達成特定之目的,且防護我方資訊及資訊系統結構應有效能之任何行動,即稱資訊戰。」。中共的資訊戰觀念,乃是要把工業時代的機械化戰爭,轉化為「決策與控制的戰爭」、「訊息(Knowledge)的戰爭」、與「思維(intellect)的戰爭」。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高級官員曾說:「有些國家,已經發展出資訊戰的團體和部隊,而這些組織正在發展癱瘓電腦網路的技術。」例如:美國知名電信設備製造商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證實,它的網站已經被親巴勒斯坦駭客攻擊。這位官員又表示:「有些組織現在在我們的網路上偵察、紀錄,並尋找弱點,他們甚至還會做出更驚人的事情。」,美國對於網路上偷襲的防禦行動能力相當脆弱,可能會發生「數位珍珠港」事變。

二、中共發動戰爭的模式
現代化的傳統武力
導彈攻擊

1996年3月,中共向台灣北部海域發射的彈道飛彈,是西方國家所謂的M9,中共解放軍將M9命名為東風 15。M族導彈都是單彈頭的短程彈道導彈,使用單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由輪式運輸發射車載運進行流動發射,具有很強的機動性,主要用於攻擊集結的野戰部隊、裝甲集群、交通樞紐、指揮機構、機場、倉庫和導彈發射地等大型固定目標。在戰術上,這些導彈均具有雙重用途,既可攜帶數萬到數十萬噸級當量的核彈,M旋戰術導彈採用電腦導引系統,命中率較高。目前,中共正在發展的第二代戰略彈道導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實施固體化和機動化,即新一代彈道將全部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取代液體火箭發機,從而使整個導彈積縮小,反應時間縮短,並可採取車載機動發射;

第二,提高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即採用先進的電腦導引系統,提高了命中精度,縮小了命中圓形誤差,採用多頭分導技術,每枚導彈攜帶多個彈頭,每個彈頭均可攻擊獨立的目標,增強了導彈突防能力;第三,增加導彈射程,陸基遠程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的射程增加到八千公里,陸上機動彈道導彈射程則達一萬三千公里,可以覆蓋歐洲和北美所有的目標。~

水面艦艇

中共海軍已完成了兩種改良型驅逐艦(旅大級二型與三型)、兩種全新型驅逐艦(旅滬、旅海級)、一種改良型巡防艦(江滬級二型)與兩種全新型巡防艦(江衛級與江滬級三型),這些艦艇均已加入戰鬥序列。

中共向俄羅斯購買2艘「現代級」(Sovremenny)驅逐艦已正式成軍,編號分別為「136」及「137」:該艦配備有專門對付海軍神盾級巡防艦之「日灸」(Sunburn)攻船飛彈。「日灸」(Sunburn)採用整合式
  


--------------------------------------------------------------------------------
液體沖壓發動機,飛彈最大射程120km,最小射程10km,飛行速度2.3馬赫。一般說來,反應時間為4.5秒的反飛彈系統,在距離15公里處發現來襲飛彈後,若對0.9馬赫飛行的次音速飛彈有2~3攔機會,對飛行速度2馬赫的超音速飛彈卻只有一次攔截機會。

新型潛艦

1999年12月7日,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海軍武官凱蘭證實,中共海軍目前正在建造094型核子動力彈道飛彈潛艇,估計此型潛艇可能會在二十一世紀初服役。該型潛艦具良好的靜音性能,可攜行16枚射程達4000浬具多彈頭分導攻擊能力的「巨浪二型」(Julang-2,CCS-NX-4)飛彈。此外引進俄製基洛(kilo)級靜音設計及技術,應用絕氣推進系統(AIP)的改良型基洛(kilo)級潛艇(具優越的隱蔽性及潛航能力)。

現代戰機

中共已獲俄製蘇愷30戰機,包括經授權製造的俄羅斯蘇愷廿七(SU-27)空優型戰機、預定於2005年出廠的中共製F-10多功能戰機以及F-10衍生型艦載式戰機。此外,中共目前亦在設計一款具有匿蹤性能的XXJ先進隱形戰機,並同時發展新型FB-7輕型打擊機、改良式F-8攔截機以及米格(廿一)MIG-21為藍本之FC-1輕型戰機。

太空戰力

中共的太空計畫,是五0年代中期由研究自前蘇聯引進之P-2型地對地導彈,開始自己發展導彈之液體火箭發動機而起步。六0年代左右中俄關係交惡,中共靠自力摸索學習。於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自行發射一顆科學試驗衛星,正式進入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一九八四年的成功發射通信衛星,進入困難甚高的同步軌道。中共載人太空飛行計畫,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已正式起跑,由中共發佈的消息來看,這個計畫的頭一次無人試驗飛行,可說是相當成功。
  


--------------------------------------------------------------------------------
   

太空科技的發展,除了有國家國防、資源的考量,近年來,世界上有能力作衛星發射的國家,如美、俄和歐洲太空署都傾全力爭商業衛星的發射市場。中共的航天科技除了積極發展他們相對比較落後的衛星本體技術,對於運載火箭推進力的提升以及無毒無污推進劑的發展,都是重點方向。另外在技術衍生發展方面,如醫療供氧、各種精密機械等也在大力發展。

現代化的非傳統武力
病毒戰

就軍事層面而言,以電腦病毒作成的電腦病毒武器,因具有永久損壞、暫時失靈,或使得受感染系統產生錯誤功能的特殊設計,受攻擊的電腦系統可包括選用和管制武器射擊的射控電腦和識別飛彈基地、描繪目標軌跡或提供情報的戰略性電腦系統,這將是國家安全不可輕忽的威脅。

伴隨網路時代的來臨,網路駭客也同步成為許多系統管理者的惡夢,駭客(Hacker)入侵更是資訊戰不容忽視的課題。網路駭客非法入侵的方式主要有斷訊、資訊破壞及資訊污損等,在兩岸明爭暗鬥的過程中,雙方都曾誇下海口要對對方的網站「攻城掠地」。

對軍事的電腦系統來說,更是必須儘可能遠離網路,以免遭外界直接入侵。然而任何環節均有弱點存在,儘管敵人不可能直接侵入主要基礎設施,然而只要系統與網路連接,就有可能成為弱點所在,一般人在提及電腦駭客時往往只想到破壞網頁等行為,卻沒有想到在軍事思考上可作為蒐集情報、反情報作為及散布假情報等其他更嚴重的後果。

心理戰

共軍在推動「新軍事革命」時的心理作為,已朝向運用高科技武器裝備,組合各類作戰方式,並透過各種傳媒管道向敵傳遞威懾或欺敵信息,以屈服敵作戰士氣及影響敵心理轉變為主。如自一九九二年起,共軍持續舉辦大型軍事理論與戰法研討會,研究威懾與反威懾戰法,提出「借「聲」攻心」、「以「光」奪心」、「用「波」動心」、「變「形」惑心」等現代「心戰四法」,企圖結合運用「進心者的「三板斧」-「火力戰、電子戰、心理戰」技術整合」。

媒體戰

社會民心是我國家安全第二個戰略重心。逐步國際化與開放的台灣社會,各類媒體發展迅速,傳媒管道多重,上網人口也已逼近500萬,故敵人以資訊傳媒進行心理資訊戰可謂易如各反掌。

金融體系

為維護客戶權益及提高市場競爭力,金融體系對資網科技的運用及倚賴度都很高,其安全機制也非常嚴密、我國金融資訊體系的高脆弱性,對經融資訊攻擊的破壞恐怖行動,包含破壞信用機制、擾亂金融秩序及製造客戶恐慌等,恐怕將一籌莫展。

國家重要公共設施破壞

我國經濟屬海島外貿型,公民營產業包含通信、電力、航空、交通、電子、資訊、金融衍生品等,所賴以生存及發展的運作機制,如果中共針對這些公共設施加以破壞,將損及國家經濟發展,動搖我國生存命脈。
  


--------------------------------------------------------------------------------
   

肆、現代戰爭我方的因應對策
人類追求研發武器目的,就是利用最新科技降低己方傷亡的危險。因此,科技技術的成熟發展,如未來昆蟲大小的飛機執行偵察任務,以雷射擊落空中的飛彈,機器人扮演維持和平部隊,皆是以科技來減少在戰爭中的損害,贏得戰場的勝利。應用「軍事革命」科技即是為因應最新軍事要求的重心,未來部隊將不再從「戰線」發動攻擊,而是在一套蒐集軍情的偵察感應器網絡協助下,同時在許多地點活動。指揮官將可利用指揮控制電腦提供的大量情報,指揮精密武器針對敵方總部發動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行動。新作戰方法也可能因生物科技,對人腦更了解及網際網路等領域的進步而出現。因此,新世紀將目睹「一種不同的防衛科學,其中大量汲取世界科學整體成果。」

一、高科技技術的發展
人造衛星的升空
C4ISR完整的建立,是戰場上勝負的重要因素。而人造衛星的持續發展,就是確保指管通情監偵,於戰時發揮最大的功效。1998年8月26日由我國和新加坡合資興建人造衛星「中新一號」[ST-1],從法屬圭亞那發射升空後,中華電信設於陽明山的地面控制站在八月三十一日深夜,順利接收到[ST-1]首度從太空中傳回的「標頻訊號」,除顯示「ST-1」通訊頻率已經成功對準地球外,衛星也照著正常軌道飄移,並以每天一.三度的速度向地球同步軌道接近。緊接著「中華衛星一號」於1999年1月27日發射升空,主要進行三項科學實驗,並將收集到海洋水色照相、電離層電漿動效效應及KA頻段通訊等實驗資料傳回,未來發展的華衛二號兼具科學實驗與資源探測的功能。主要酬載有兩項,分別利用衛星觀測高層大氣由下而上閃電現象的尖端研究「紅色精靈」計畫,及以資源探測為主的遙測科儀器,可用來進行國土規劃或農業觀測。中華衛星三號則由八顆微衛星組成,由中美共同合作,以觀測全球氣候為主,其中四成採用國產元件。而二號和三號計畫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和六月發射。

隱形科技的運用
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又稱匿蹤技術,匿蹤的定義是指減少和控制暴露給敵人可偵測到訊跡,包括雷達截面積(RCS)、紅外線(IR)、音響、視訊、電磁輻射、及磁場等。舉凡能使這些訊跡減少或降低,並有效控制以避免敵方偵測到者,均屬匿蹤技術。

我國自法國採購拉法葉採匿蹤設計的特色,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減少雷達截面積:鄍悒~型上看上層結構為內傾約10度(主甲板以上)。嶁洏峇ㄓ炷g電波材漼洏庣p達波吸收材。

降低音響訊跡。

減低紅外線輻射。

控制磁場訊跡。

無人飛機的開發   



肆、現代戰爭我方的因應對策   
人類追求研發武器目的,就是利用最新科技降低己方傷亡的危險。因此,科技技術的成熟發展,如未來昆蟲大小的飛機執行偵察任務,以雷射擊落空中的飛彈,機器人扮演維持和平部隊,皆是以科技來減少在戰爭中的損害,贏得戰場的勝利。應用「軍事革命」科技即是為因應最新軍事要求的重心,未來部隊將不再從「戰線」發動攻擊,而是在一套蒐集軍情的偵察感應器網絡協助下,同時在許多地點活動。指揮官將可利用指揮控制電腦提供的大量情報,指揮精密武器針對敵方總部發動迅雷不及掩耳的攻擊行動。新作戰方法也可能因生物科技,對人腦更了解及網際網路等領域的進步而出現。因此,新世紀將目睹「一種不同的防衛科學,其中大量汲取世界科學整體成果。」

一、高科技技術的發展
人造衛星的升空
C4ISR完整的建立,是戰場上勝負的重要因素。而人造衛星的持續發展,就是確保指管通情監偵,於戰時發揮最大的功效。1998年8月26日由我國和新加坡合資興建人造衛星「中新一號」[ST-1],從法屬圭亞那發射升空後,中華電信設於陽明山的地面控制站在八月三十一日深夜,順利接收到[ST-1]首度從太空中傳回的「標頻訊號」,除顯示「ST-1」通訊頻率已經成功對準地球外,衛星也照著正常軌道飄移,並以每天一.三度的速度向地球同步軌道接近。緊接著「中華衛星一號」於1999年1月27日發射升空,主要進行三項科學實驗,並將收集到海洋水色照相、電離層電漿動效效應及KA頻段通訊等實驗資料傳回,未來發展的華衛二號兼具科學實驗與資源探測的功能。主要酬載有兩項,分別利用衛星觀測高層大氣由下而上閃電現象的尖端研究「紅色精靈」計畫,及以資源探測為主的遙測科儀器,可用來進行國土規劃或農業觀測。中華衛星三號則由八顆微衛星組成,由中美共同合作,以觀測全球氣候為主,其中四成採用國產元件。而二號和三號計畫在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和六月發射。

隱形科技的運用
隱形技術(Stealth Technology):又稱匿蹤技術,匿蹤的定義是指減少和控制暴露給敵人可偵測到訊跡,包括雷達截面積(RCS)、紅外線(IR)、音響、視訊、電磁輻射、及磁場等。舉凡能使這些訊跡減少或降低,並有效控制以避免敵方偵測到者,均屬匿蹤技術。

我國自法國採購拉法葉採匿蹤設計的特色,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減少雷達截面積:鄍悒~型上看上層結構為內傾約10度(主甲板以上)。嶁洏峇ㄓ炷g電波材漼洏庣p達波吸收材。

降低音響訊跡。

減低紅外線輻射。

控制磁場訊跡。

無人飛機的開發   


--------------------------------------------------------------------------------
   

運用無人遙控載具(Remotely Piloted Vehicles, RPV)美國海軍於 1963年起在水面戰艦上使用一種為同軸旋翼機,稱為DASH(無線電操縱反潛直昇機:Drone Anti-Submarine Helicopter,DASH)的無人遙控機。有人載具在海上充當的角色-反潛作戰(ASW)、反水面作戰(ASUW)與防空作戰(AAW)---也是無人載具的任務。在相似功能下,RPV除了比有人載具體積小重量輕的主要優點外,還可以將之佈署在不能容納飛機的小型艦隻上。如果和母艦本身的反潛、反艦及防空系統適當整合的話,RPV可以延伸些系統的射程和能力到相當可觀的程度。一架艦射RPV可以散布聲納浮標到離母艦15海哩遠的地方。如果RPV作為中繼使用,母艦可以監聽50 海哩以外的範圍。作為一部反艦感偵載台,一架RPV可以為艦上的中長程反艦飛彈系統,提供超地平目標定位資料。在防空任務上,一架RPV可以配備一套預警雷達和/或電子偵測系統,對來襲的巡弋飛彈弋飛彈載具,提供適時的警告。中科院自民國八十三年起配合政府政策與經濟部合作,即推動軍民通用科技相關研發計畫,在近日所展示的天隼二型無人飛行載具是配合國人第一套自行研發完成之航空用自動駕駛儀的無人遙控載具,全長四公尺,二十二匹馬力汽油引擎,最高飛行高度八千呎,具發電功能,巡航速度可達七十節,滯空時間為四小時。該無人飛行載具可用於軍事上如觀測、偵察、監視敵軍陣地及動態。

「電磁權」的取得
在資訊戰的主導爭奪中,如何奪取「制電磁權」儼然成為首務,而其中屬於軍事層面的,首推所謂的「電磁脈衝彈」。對我現代化軍隊而言,來自電磁脈衝攻擊,可以說是資訊時代瞬間全面癱瘓對方的終極殺手。中共政府近年積極發展電磁武器,證實已到實用階段,使用機動型近程地對地飛彈攜帶微當量核彈頭,若對台灣實施電磁脈衝(EMP)攻擊,瞬間癱瘓指、管、通、情、資、偵、監系統,為其「武力保臺」,創造絕對優勢條件。由於戰場是如此險惡,因此如何自保也是一個重要的話題,雷射通信系統,已是當前有效保障軍隊通訊的方向,這一點,我國軍方已完成全島光纖網路的建設,而解放軍也在東南地區完成所謂「八縱八橫」的光纖網路架設。

嚴密防空系統
1993年2月,美國宣佈將出售改良型防空系統給我,我國購入的MADS系統即為俗稱的愛國者PAC-2 Plus系統,於1996年開始交貨,並接獲雷神公司改良MPQ-53雷達系統合約。目前我國陸軍同時擁有愛國者及第三代鷹式系統,1988年4月,愛國者系統成功操控第三代鷹式飛彈的高功率照明雷達,導引鷹式飛彈在距離8000m高的空域,成功攔截1枚模擬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的愛國者飛彈。本軍也積極推動「小神盾」田單計畫。另計畫向美採購紀德級飛彈導向驅逐艦,該艦裝SM-2中程標準型防空飛彈,八枚魚叉反艦飛彈,方陣近迫防衛武器,可搭載反潛直升機,其餘還有艦砲、電戰裝備、搜索及射控雷達等,若採購成功可增強制海及防空能力。

長程反艦飛彈
中科院于1977年依照以色列"加百列"2型飛彈研制成雄風1型,到1986年又以美國"魚叉"飛彈為基礎成功研發了雄風2型飛彈。此二型都是次音速的飛彈。其中雄一的射程為35~40公里。採用無線電半主動導引,抗干擾能力差;雄二飛彈原射程80KM。增程的改良型可達120~150KM。採用少見的主動雷達和熱影像雙重導引系統。大幅提高命中率及抗干擾能力。雄三與日灸一樣採用整體式液態燃料沖壓發動機,應達到2馬赫上的巡航速度。1999年雄三完成了(超音速自由飛行,巡航後俯衝、模擬反艦低-高-低彈道飛行),相信己具備和日灸飛彈相
  


--------------------------------------------------------------------------------近動力性和機動性。

長程預警雷達
航空局興建的三貂角及鵝鑾鼻兩座航路長程雷達己於2001年一月十日啟用,其中三貂角雷達的涵蓋範圍包括大陸上海飛航情報區,兩岸空運通航己可雷達自動交接。民航局表示,啟用的長程雷達,主要是監視二萬呎以上空域,雷達可偵測航機方位、距離,三百六十度內可偵測到的飛機容量有七百五十架,範圍達半徑四百五十公里。大陸的上海飛航情報區就在三貂角長程雷達涵蓋範圍內,雷達幕上可清楚看到上海飛航情報區及海空域的飛機動態。

二、建立新一代的兵力
新一代部隊
陸軍:AH-1W攻擊直升機、OH-58D戰搜直升機、M60A3戰車、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等

海軍:潛艦、驅逐艦、諾克斯級巡防艦、成功級巡防艦、拉法葉級巡防艦、錦江級巡邏艦等。

空軍:經國號、F-16、幻象2000為二代戰機主力。

成立資訊戰部隊
軍事建設的重點,基本上還是要「求生存」,一九九六年,中共在北京郊區成立一個信息安全研究室。這個實驗室的成員經過嚴格的挑選,在政治素質、專業技能及敬業精神上都合乎要求,這批被稱為保障中共政府和軍隊網路安全的「特種部隊」,日常工作之一就是模擬駭客對電腦網路的攻防。這個號稱「信息戰的先遺隊」,目前研究課題之一,是多個駭客聯合起來實施攻擊和反攻擊的「軟件組織的對抗」。實驗室成員認為,單一駭客的攻擊只是「散兵游勇」,未來的資訊戰將是「集團軍」的較量。在中共看來,資訊戰將是全民戰將是全民戰爭的另一種有效手段。面對中共發展資訊戰等高科技戰爭,國軍已在八十七年成立資訊戰研究單位和
  


--------------------------------------------------------------------------------
訓練單位以因應新的戰爭型態,目前代號「老虎小組」的資訊戰部隊,已籌劃建立。

 三、針對非傳統模式攻擊的防護作為
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
江澤民於1999年8月在舉行之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聲稱:「台灣問題是民旋歷史問題,因此,不能在我們這一代留下惡名;因為我們沒有承諾不對台灣動武,有必要的話可以打一仗再建設。」由此看來,兩岸的危機仍一觸即發,台灣內部沒有爭吵的本錢,朝野雙方應互信合作,才能帶領全國的軍民,抵禦外在的威脅。

成立危機應變中心
近年來,網際網路的普及發展,電信、水電、港埠、飛航、核電、財務金融、關貿、執法及政府服務等攸關國家生存發展及經濟民生之重要設施,其運作皆已高度資訊化及網路化。隨著政府、企業、軍事、社會及個人依賴資訊網路系統的程度日深,面對中國大陸全力發展資訊戰的威脅,資訊及通訊安全之維護,已成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最迫切課題。為有效因應各種外來的國安威脅,防杜國防系統安全漏洞,擬訂「通資訊安全計畫書草案」,行政院將成立通資訊安全危機應變中心,並下設通資訊安全技術應用中心,完成危機通報體系編組,及弱點評估與認證、保管信息分享等基本防護體系,讓危害層面限於局部,到西元2003年時,完成主動偵測擊有效預防之整體防護體系,有效遏止潛在威脅可能發動之攻擊、入侵或破壞行動。

強化通資安全教育
在民國2000年3月18日總統大選投票方結束,我國網站在3月15日或之前遭中國大陸駭客入侵且植入木馬程式之網路安全事件,顯示出我國通資訊系統在資訊作戰中面臨危機之警訊。行政院於八十五年訂定「行政院所屬機關電腦設備安全暨資訊機密維護準則」,規定各機關應執行必要的資訊安全管理工作,另外,研考會也在去年九月訂定「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資訊安全管理要點」報院,以加強電子化及網路化政府的網路資訊安全工作。現有之全措施包括資料加密、身分鑑別、電子簽章、防火牆及安全偵測等,藉以防止資料及系統被侵入、 破壞。


  


--------------------------------------------------------------------------------


伍、結論   
根據中共海軍戰略計畫,就是在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年,把作戰區「第一島鍊」(從日本海峽、琉球群島、台灣、菲律賓到巽他群島等弧形海線)擴及「第二島鍊」(從小笠原、馬裏亞納群島、關島到加羅林群島),並能有效控制南海。同時將原來的「近岸防禦」、「近海防禦」兩個階段,逐漸朝向「遠海作戰」階段發展。中共近年來的發展,如水面艦艇導彈化、電子化、自動化,潛艦艇數量居亞洲之冠,高速機動的突擊兵力海軍航空兵,攻守兼備陸戰隊;都致力於高科武器的運用,更企圖以「點穴戰」、「訊息戰」、「超限戰」的戰爭思維,打一場高科技的局部戰戰爭,我國軍應做好萬全的準備,以應付本世紀可能發生戰爭。


資料來源
  

註一:明日報 中共正在積極發展戰略性資訊戰網路武力

註二:丁肇強著 軍事戰略 中華文化叢書 P7~P10

註三:同註二 P12~P15

註四:魏汝霖、劉仲平合著 中國軍事思想史 P390

註五:盧力華 面對中共「信息戰」之研發 黃埔雙月刊 P35

註六:明昭 回顧美軍電子作戰定義迭更之省思 電子戰專輯 P2

註七:勁懿 「不對稱戰爭」原則對台灣軍事戰略略發展之探討 全球防衛雜誌

註八:林楝材 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

註九:同註五 

註十:林長盛 解放軍的武器裝備  明鏡出版社 P384~P386

註十一:電子報 台灣雄風三VS日灸SS-N-2

註十二:施子中 中共海軍跨世紀建設與發展戰略之研究 中共對信息戰之研發與影響研討會 臺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 P15

註十三:國防譯粹 中共軍力之整建 董加欽譯P8

註十四:林長盛 中共太空指管通情系統 全球防衛雜誌 P53-P55

註十五:陳東龍 電腦病毒與駭客戰場 電子報

註十六:蘇恆宗 析論共軍發展新軍事革命之「心理戰」 政策論壇戰法 P2

註十七:曾章瑞 中共研究發展信息戰對我國之影響及因應之道 P13-P14

註十八:同註

註十九:同註

註二十:邱宗賢、李樹強、許金勝 隱形枓技軍事用途之研究  海軍軍官

註二十一:青白 海上遙控飛機之使用 P59

註二十二:陳東龍 戰場電磁爭奪 電子報

註二十三:明日報 國軍第一支資訊戰部隊年底成立 代號「老虎小組」

註二十四:同註
  

海軍少校劉志強

海軍官校七十六年班畢業

現任教於海軍官校戰術組
 
就這樣開始工作了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肖像被遮蔽

禁止訪問

提示: 作者被封鎖或刪除 內容自動遮蔽
 
簽名被遮蔽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其實未來戰爭的型態在持久自由行動中就已經可以看出它的雛型了
簡單來說就是所有部隊全面網路資訊化,藉由GPS定位.精準打擊武器和部隊網路為主幹的武力戰略
再搭配上電子,宣傳及心理作戰來瓦解敵方軍民的士氣
來造成敵方致命的打擊來取得主導權進而達成戰略上的目標

[ 本文最後由 小幽靈... 於 06-7-5 06:51 PM 編輯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1-24 01:28 , Processed in 0.02582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