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切換到指定樓層
1#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有两句话:一句是“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杜太后是他的母亲,光义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继位),倒也不是没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却绘声绘色,议论纷纷。五十岁对一个君主来说,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之时,他的死确实有些蹊跷。
        
     一、《湘山野录》如是说
        
     文莹是宋朝初年的一个关心时政的和尚,专门收集宋初至仁宗时期的朝野轶事,他在《湘山野录》中记述道: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据说此时匡胤已经卧病),开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心中不悦,召来弟弟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光义时时离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已在地面积了数寸,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斫雪,一边斫着,一边高声叫道:“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周遭寂无声息,光义突然说:皇帝死了。于是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了帝位。
     这一段文字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团:赵光义不可在宫里睡觉,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宦官、宫女不应该离开皇帝,却居然全数离开,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含义不明的“好做、好做”的呼喊……这一切都不能不令人怀疑,有人认为这无异于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关于宋太祖的死,宋代官修史书均语焉不详,这恐怕与北宋自太宗以后继位者均是太宗子孙,避讳此事有关。
     43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出世了,他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二、司马光如是说
        
     司马光作为一个正统的史学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当然是尽力地为赵光义开脱,然而也没法遮盖篡位的罪责,他在《涑水纪闻》里这样说:太祖去世的时候,已经四鼓。宋皇后叫内侍都知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就直接去找光义,光义大惊,犹豫不决,王继恩说:“再犹豫,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于是两人一道踏着积雪步行到宫门,宋后问:
    “是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说:“晋王来了。”
     宋后看见晋王,说不出的惊诧,后来突然醒悟过来,泪流满面地对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官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
     晋王也流着眼泪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
     ——司马光掩盖了光义杀兄的血腥罪行,又把篡夺皇位的主动权强加在一个高级太监身上,但是,也并不否认篡位的基本事实。
     关于太宗的继位,在各种史书中多有“气数”、“天命”之类荒诞的说法,但剥去这层神秘的外衣,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疑惑。
     
     三、临终垂训与“金匮之盟”
        
     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据说,是根据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意见,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在于金匮里,叫一名宫女保存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但,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是很值得怀疑的。
    (一)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34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已经14岁了,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的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贤明,绝不会出此有悖纲常的下策。
    (二)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来,堂堂正正地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他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的列举证人,公布誓约,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而临时炮制出来的鬼话。
    (三)从太祖驾崩后,宋皇后急忙命召秦王德芳这点看,“金匮之盟”也值得怀疑。因为如果确实有“金匮之盟”,一个女人怎会冒那么大风险去强行把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
        
      四、《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由提出了一些委婉的指责,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重的。
     《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有以下4点非议:
     (一)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亲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光义为什么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的既成事实?
     (二)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叫做光美的弟弟了,可是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白地被削夺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就“抑郁”而死。
     (三)武功王为什么自杀?——光义篡位的时候,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30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信守诺言,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
      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23岁的幼子德芳(也就是在很多影视剧中出现的,经常挽救包拯、寇准的一帮忠臣的八贤王,其实他本人没活多大,也更不要提去帮助真宗、仁宗朝的那些忠臣),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后的担心不幸而言中,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皇位竞争中的最后的隐患。
     (四)宋太祖的遗孀宋氏虽说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后礼仪隆重地发丧?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太祖宋皇后去世,宋太宗也许记恨当初她企图立己子德芳为帝之事,竟不以皇后礼节安葬。翰林学士王禹偁(音cheng,同称)说了句“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的公道话,就因触到了太宗的痛处,而“坐谤讪,责知滁州”。明代学者李贽在评论此事时讥讽到:“所云‘共保富贵’何在耶?”
      4条非议,条条在理,但因为谋杀毕竟无人作证,非议永远只是非议,“斧声烛影”,将永远是千古之谜、万古之谜。

      五、谜信,还是历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的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传。
      到了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是,金太宗完颜晟同宋太祖长得一模一样,宋太祖借了金太宗之手,报了当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继承皇位。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已经是187年。
      看来历史终究还是还太祖后代一个公平了。
      

                                                                          根据向思鑫编著《中国历史49大谜》编辑
 
轉播0 分享0 收藏0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斧声烛影,千古之谜

歡迎國內的朋友加入,話說數天前看過國內中大 (中山大學的入學考試卷,當中那些歷史問題,真是嚇倒了我,那些問題實在很.....嚴苛///OTZ\\\)


談到斧聲燭影,據說金匱之盟其實是宋太宗趙光義偽造出來的,理由在於當初太宗登基之時,從沒有立即拿出來証明自己受命於兄,卻在兩年後才拿所謂的金匱之盟來壓著群臣之口。


如果是我的研究推理,比較合情理的當時太祖去世已四鼓,宋皇后吩咐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傳喚而來,但卻逃不過趙光義安排在宮中的耳目,中途反而被趙光義挾持著。趙光義帶著親信挾著王繼恩回宮中,皇后有如驚弓之鳥向著晉王趙光義說:「官家(宋廷對皇帝的稱呼),我母子的性命,都已託付給你了。」皇后如夢初醒,知道大勢已去,也不得不承認趙光義為帝了。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斧声烛影,千古之谜

谢谢雪姬姐支持。

这是关于宋太祖死后情况的另一版本,出自蔡东藩的《宋史演义》:

且说皇后宋氏,及皇子德昭、德芳等,抚床大恸,哀号不已。就是皇弟光美,亦悲泣有声。独不及晋王光义,意在言表。内侍王继恩入劝宋后,并言先帝奉昭宪太后遗命传位晋王,金匮密封,可以复视,现请晋王嗣位,然后准备治丧。宋后闻言,索性擘踊大号,愈加哀感。光义瞧不过去,亦劝慰数语。宋后不禁泣告道:“我母子的性命,均托付官家。”光义道:“当共保富贵,幸毋过虑!”宋后乃稍稍止哀。原来皇子德芳,系宋后所出,宋后欲请立为太子,因太祖孝友性成,誓守金匮遗言,不欲背盟,所以宋后无法可施,没奈何含忍过去。此次太祖骤崩,自思孤儿寡妇,如何结果?且晋王手握大权,势不能与他相争,只好低首下心,含哀相嘱。光义乐得客气,因此满口承认,敷衍目前。太祖夺国家于孤儿寡妇之手,故一经晏驾,即有宋后之悲。报应之速,如影随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0 23:00 , Processed in 0.02024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