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之狂傲

 取回密碼
 註冊
搜尋
樓主: 仙座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其實大家可以到書局找一本叫”古代冤獄錄”一書來參考一番.

通常國家越亂,國君越昏庸,冤獄也就越多....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QUOTE=天下創世]我懂您的意思了 的確冤臣之死有兩點可以歸結 第一是皇帝要他死 他與皇帝的利益相衝突 第二 權臣要他死 他與權臣的利益相衝突 權臣(政敵)便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 也有的是皇帝的本意 假權臣之手施行

不論哪一點 都是冤將與當權者利益關係相衝突所導致的結果 皇帝當然不是為了什麼國家大義而殺死冤將最根本的原因 是為了自己...『刪除過多引言』[/QUOTE] 謝謝你的回覆。=)

   你的第二點有趣。

   其實我之前

   //一個人是否冤,端看……事實上沒有……便是冤。//

   那番話,純是針對網友「冤臣首先要是忠臣、直臣」的觀點而發的,也就是說,我的話沒能捕捉得到「冤臣」的所有可能情況,例如被逼反。

   冤不冤,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即某人得如此這段的下場,是否他deserve的。價值判斷沒有真假可言,但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

   做惡多端,還要看他做的是甚麼惡,跟他的死和(真正的)罪名是否相干等等。正所謂人沒完人,要挑冤臣的不是,易如反掌。他心胸不夠開闊呀、他做人不夠謙遜呀……拿這些來做文章,有甚麼意思?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关系国家命运的储君废立,在这事上存有私心,其心当然可诛,仅此一罪足以杀之,//

   那你如何看長孫無忌等人?

   

   //作为皇帝需要推卸责任吗?//

   不要?崇貞就不會殺這麼多兵部尚書了。

   

   //既然怀恩不冤,为何要替他昭雪?//

   駱奉先誣僕固懷恩反,群臣中有不少都說這不是事實,唯皇帝不置可否(誣陷大臣是大罪,但皇帝不處置駱奉先,就等於是發出了不信僕固懷恩是被誣陷的信息),如果你是僕固懷恩,你怕不怕?到了僕固懷恩真的反了,才說甚麼「為左右所誤」,不是顢頇,就是虛偽。

   [歷史上有很多人,是被處死了,皇帝才假惺惺的下詔要「一切從寬」的。]

   [依我看,僕固懷恩之反,回然是他的性格使然(其實這是一句廢話,有誰的抉擇不是他的性格使然的?),但他是被逼反的,而「為左右所誤」的,其實正是代宗自己。]

   

   //后来对怀恩家人的态度看//

   這就更加證明了皇帝心裡明白僕固懷恩是冤的。

   

   //“衛青故意臨時撤走李廣的嚮導”//

   很簡單,李 廣之為前鋒,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如果他認為李廣不適任,他不會如此任命。所謂「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就是沒有證據的意思。而且,太史公已說得很清 楚,衛青是為了要好友公孫敖立功,才臨時調走李廣的。為什麼太史公要強調「軍亡導」?就是因為當時軍隊沒有嚮導是極不尋常的,以及如果不是無嚮,李廣軍是 不會誤期的。「急詣部,如書」,就表明了衛青是以軍令趕李廣軍出發的。

   李廣「數 奇」,有甚麼風浪未經歷過?出軍無功而還,他又不是未試過,何苦要因此而自殺?「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就是他自知得罪了衛青,又不願部下被捲入這次 糾紛中──部下為什麼會被牽連?除了力挺李廣外,還有甚麼解釋?李敢後來找上衛青出氣,更被霍去病殺死,這就是因由。

   不過我不認 為衛青是存心殺死李廣的,否則太史公不用如此處處含糊。他是為了要好友公孫敖立功,才臨時調走李廣,再在李廣軍的嚮導處做手腳,便不用讓李廣分功,他就可 以把所有功勞都推給公孫敖了。李廣曾對他不禮貌,但衛青不算是個小人,大概不會就此便想要老人家的命,不過他派人去詰問李廣,便分明是要老人家好看;此舉 也可收封人之口之效──李廣一被責控,以後所有牽涉到調度的答辯都會被視為卸責的藉口。須知漢朝法制,法官獄吏的權力是很大的,對被告的折辱,比今日中共 對付法輪功還要「嚴」,被拷死是常有的事;可參考周勃的話。李廣老人家既因別人的私心而失去一展抱負的機會,又身陷百辭莫辯的困境,咽不下這一口氣,便自 刎了。

   

   //我承认我的认识有错//

   又不用說得那麼嚴重,大家討論討論罷了。

   說毛文龍阿附魏 忠賢並沒有錯,否則他早便沒有大帥可做了,不過這不是他的問題,袁崇煥自己也有替魏忠賢建生祠,但那是逼不得已的。毛文龍是因在軍中的表現而被升做大帥 的,只是打仗不是很在行,但後金對他也不敢輕視。毛文龍胡作非為是有的,例如要朝鮮商船交保護費,又透過買賣東北特產而發財──不過如果他不是這樣做,按 明朝愛欠餉的習慣,他的大軍早就散了,或反了。問題是,就算毛文龍有罪,袁崇煥也無權這樣殺他。從袁崇煥上表自罪及崇貞特意下詔嘉勉,可見一斑。袁崇煥這 樣做,無疑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但在明政府的立場看,袁崇煥的做實無異於縱敵玩寇甚至叛變(僭行天子權力)。如無記錯,崇貞所公佈的袁崇煥的罪名上好像 也有擅殺毛文龍這一條的,不過我不會因此就認為袁崇煥的死是自找的,理由跟我不認為僕固懷恩的死是自找的相似。

   

   //我最根本的观点还是:冤臣首先要是忠臣、直臣。因为只有这些人的屈死才会为古往今来数以万计的人们所惋惜,为后世所缅怀,而奸邪之徒的死,只能称为死有余辜永远算不上冤。//

   我說的正是,是否忠臣、直臣,跟他是不相干的。正如我跟另一位網友說的:冤不冤,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沒有真假可言,但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而合理價值判斷,往往要有相干的事實根據,以及排除不相干的考慮。

   

   祝考試成功。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名望的英雄

天佑吾網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QUOTE=貓大王]謝謝你的回覆。=)

你的第二點有趣。

其實我之前

//一個人是否冤,端看……事實上沒有……便是冤。//

那番話,純是針對網友「冤臣首先要是忠臣、直臣」的N是說,我的話沒能捕捉得到「冤臣」的所有可能情況,例如被逼反。

冤不冤,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即某人得如此這段的下場,是否他deserve的。價值判...『刪除過多引言』[/QUOTE]



沒有說冤臣的不是阿 我只是進行對冤臣與奸臣進行兩面分析而已

再來我所說的利益衝突 也並非批評忠臣 就像皇帝討厭直言納諫的忠臣 這就是與皇帝利益(也可說利害)衝突

對奸臣的言論也只是就矛盾點來講

我只是撇開道德觀念 從比較現實角度去談而已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其實即係,大家都同意,有忠臣,有奸臣,又有冤臣,但奸臣和冤臣是不是互相排斥的兩個類?我認為不是,如此而已。
說冤臣的不是,不一定就是甚麼不對的事情,不用那麼敏感。 ^^
不過我又想問,撇開了道德觀念,還有沒有忠奸之分?
=)

說厭了僕固懷恩的話,談談小弟提名的其他幾個人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谢谢你的祝愿,试已考完,成绩是老师的事了,呵呵。
长孙无忌固然是一代名臣,但在立李治为太子一事上他有他的过错,而且他也为这过错付出了血的代价。
皇帝确实用不着推卸责任,崇祯那样做反而越描越黑,谁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要求皇帝负责,不过对于崇祯这样的末代皇帝来说压力可能大些,所以他才要找借口。
代宗没有不置可否啊,他下令让仆固、辛、骆三人和解,皇帝历来就是调和各种势力的调和剂,所以他既不得罪宦官,又要保全怀恩。范志诚就是误他的左右,代宗是有所指的。
谋反可以诛灭九族,可代宗没那么做,他养怀恩的家人不是因为怀恩冤,而是因为他功高。可见代宗是多么看重怀恩的。
军亡导,只是说明原因,是说李广处境不利,就算有向导,能否及时赶到也还不知道,毕竟是在战争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卫青与李广有矛盾,及霍去病后来射死李敢都为李广之死留下了很多疑惑,所以很多猜测的版本就诞生了。其实李广因无功而获罪这也不是第一回了,只是这回因为自己老了,不愿再应付那些廷尉府的官吏了,一时想不开,就了断了自己,与卫青关系不大。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皇帝确实用不着推卸责任,崇祯那样做反而越描越黑,谁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要求皇帝负责,不过对于崇祯这样的末代皇帝来说压力可能大些,所以他才要找借口。//
這就是了,「不必」和「不會」是兩回事,和「不曾」更是兩回事,不能從前者推論後二者,更不要將三者混淆。

//代宗没有不置可否啊,他下令让仆固、辛、骆三人和解,皇帝历来就是调和各种势力的调和剂,所以他既不得罪宦官,又要保全怀恩。//
這就是不置可否了。如果他信僕固懷恩是被誣的,被應該依法處置駱奉先;他沒有依法處置駱奉先,僕固懷恩就有很好的理由相信皇帝不信他。

//皇帝历来就是调和各种势力的调和剂//
所以薄儀就是調和中日各種勢力的調和劑?[一笑。=)]

//范志诚就是误他的左右,代宗是有所指的。//
這不代表代宗沒有責任,更不代表他沒有推卸責任。

//谋反可以诛灭九族,可代宗没那么做,他养怀恩的家人不是因为怀恩冤,而是因为他功高。//
又再說一遍:這就表明了代宗亦認為僕固懷恩之反,責不在於僕固懷恩,只是他仍是不願處罰「家奴」罷了。

//就算有向导,能否及时赶到也还不知道,毕竟是在战争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整段回應都是不相干的:
1.這是廢話,所有非邏輯句都不是必然的。我們可以問,有甚麼理由認為「就算有向导,能否及时赶到」?「不利」是指甚麼而言?
2.關鍵是:為甚麼會無嚮?
3.//李廣「數奇」,有甚麼風浪未經歷過?出軍無功而還,他又不是未試過,何苦要因此而自殺?//
你說的,沒錯,是「可能的」,但可能性不高。以上引文說明了我的理據。

//很多猜测...//
看理據便是。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我所要說的是:在僕固懷恩一事上唐代宗根本沒必要推卸責任,因為不論怎樣僕固懷恩叛變是事實,鎮壓一個叛徒何罪之有?你說代宗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推卸責任,可當時又有誰為此事指責過他?他推卸給誰看?一個堂堂皇帝總不會沒病找病到這個地步吧?所以我可以推論出代宗所為不是在推卸責任。

你說代宗不置可否,那他應當如何處理?殺了辛、駱二人?那不是製造冤案嗎。二人所說並不是絲毫根據都沒有的,而懷恩長期以來居功自傲,上書言辭又極為傲慢也都是事實,在那種“國家多事”的情況下,代宗只有選擇一條緩和之路——讓三人和解,尤其是僕固懷恩與辛雲京兩個邊關大將,代宗不願相信懷恩會叛亂,派出了裴遵慶去慰藉他,而當懷恩准備入朝時,正是范志誠阻止了他入朝,而拒不入朝,這在古代就是即將叛亂的一種徵兆,接著,在當年十月,吐蕃兵攻入長安,代宗逃往陝州,向懷恩求救,而懷恩拒不發兵這又是一種反叛的跡象。你總是問我是懷恩會怎麼做,那我就告訴你:如果我是懷恩,當裴遵慶來時我隨他入朝,因為即便皇帝想殺我,也要忌憚我留在河東的大軍以及我那當回鶻可汗的女婿,如果真的怕死,當皇帝有難時出手援救,順便順理成章的帶兵入朝,來個雙保險,萬無一失,就算我反叛了,也不會再引回鶻、吐蕃的軍隊來攻打我的祖國。但懷恩不是我,我所說的這種做法是忠君愛國的做法,而懷恩是從骨子裡想叛變的,所以他選擇了那樣一條路,一條遺臭萬年之路。

再者我們討論的是冤臣,如果懷恩自始至終都忠於國家,而且被皇帝殺了,我們當然會說他是冤臣,而你一直所說的“皇帝在推卸責任、懷恩有理由相信皇帝不信任他”好像是在為他的叛亂辯解,認為他的叛亂是恰當的選擇,可是如果誰受了委屈都叛亂的話,那歷史上不就沒有太平日子了。

你一再說皇帝對懷恩家屬的舉動是因為懷恩冤枉,認為是因為皇帝對不起懷恩的補償措施,其實不然,這正是中國古代君主權術的高明之所在:我對一個叛臣家屬都如此寬厚,對你們這些忠臣又會怎樣呢?這些舉動正是皇帝收買人心的好機會。

我說皇帝是調和各種勢力的調和劑,你笑,其實皇帝的作用跟國家元首類似,既要照顧左派又不能虧了右派,只有勢力均衡,他的地位才穩固,而皇帝也是這樣它必須平抑各種勢力集團的力量,才能使社會更平穩自己的統治更長久更穩固。這與溥儀的賣身投靠是兩碼事。

司馬遷可謂是秉筆直書的典範,而且他與李廣之孫李陵私交不錯(否則怎會為他挨那一刀),他都沒有在史書上寫出“李廣之死,實由衛青所致”之類的話,所以我們只能說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是猜測。你所說的只是你一家之言,不能成為定論。

李廣失去了嚮導,處境當然“不利”。就所有嚮導,難道你能保證不會發生其它情況,致使李廣貽誤軍期?所以我的問句何廢之有?你說“關鍵是:為甚麼會無嚮”誰也不知道,連司馬遷也不知道,所以他止寫“軍亡導”,而沒寫“衛青撤走了他的嚮導”,所以一切只能猜測,難有定論。

你憑什麼說“可能性不高”?

什麼的“可能性不高”?是李廣自殺?(這可是史實)還是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這是我的觀點,謝謝支持)

你引用的可不是我的話。那是誰的呢?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1. 似乎在你眼中皇帝都是「堂堂」的?
1.1 我沒有說過代宗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說他有推卸責任。
1.2 你問「當時又有誰為此事指責過他?」我問你想當時誰為此事指責他而找死?
1.3 如何處理?唐律說如何處理便如何處理。這不是製造冤案,因為他們真的有誣告大臣。我從來不曉得居功自傲和上書言辭又極為傲慢就是謀反的確切罪證。
1.4 你說「拒不入朝就是即將叛亂的一種徵兆」不算錯,但統軍在外的大將被召入朝更是兇兆。
1.5 //裴遵慶來時我隨他入朝,因為即便皇帝想殺我,也要忌憚...//
虧你還會說這是萬無一失的做法。一旦離開軍隊,便是獨夫一名,人要殺你,不會忌憚那麼多。當年後金大軍就在城外,袁崇煥還是被拿了;他的大軍就在咫尺,他 還是被處死了。人已死,你可保證部下一定會起兵?袁崇煥冤死了,有誰替他起兵?有個當回鶻可汗的女婿又如何?你在生時別人會給你面子。人都死了,人家何苦 要跟唐政府反臉?你肯定僕固懷恩的女婿跟他的感情真的這麼好?
1.6 你指責他引回紇的做法,我一方面很讚賞,另一方面很不以為意。
第一,僕固懷恩是胡人,中國政府之於他,只是僱主,不是祖國。第二,如果他不愛中國,何苦在一門戰死四十六人後還要繼續賣命,還要獻出自己私女兒和親?姓 李的難道就連個女兒都缺?(你是不是要說他獻出自己私女兒便已在謀反?)問題是,當你發覺一個國家不再值得你愛,你便不會再愛他;當這個國家一直是你深深 愛著的,你更會變得很憤怒。李陵便是因此而不願回國的,不同的不過是中國是李陵的祖國,以及李陵沒有向回紇借兵這眼前的先例可循罷了。
1.7 我不認為僕固懷恩的叛亂是恰當的選擇,但認為是個無奈及可體諒的選擇。你要記住,他受的不是芝麻綠豆般的小委屈,而是在你整個家族為別人犧牲了這麼多以後,別人竟聽信諂言,疑心你要叛亂。
1.8 中國古代君主的高明權術?你對一個叛臣家屬都如此寬厚,如此昏庸,我為甚麼還要聽你的?

2. //其實皇帝的作用跟國家元首類似//,根本皇帝就是國家元首的一種,但跟(例如)議會制度下的國家元首有非常不同的地方。皇帝要穩固地位,應做的並非 「平抑各種勢力集團的力量」,而是以自己的權威統合各種勢力集團的力量。你所說的,只是在皇帝不類人君時才要做的下流勾當。辛雲京動不得,駱不過一條狗, 怕狗怕成這個樣子的,算甚麼「堂堂皇帝」?還講甚麼「高明的權術」?

3. //你所說的只是你一家之言,不能成為定論。//
當然。按你這種思路,所有史書沒寫下的亦都當然「只能是猜測」了。

4. //...我的問句何廢之有?//
//...可能性不高...//
你不懂分析句跟綜合句的性質?

5. //為甚麼會無嚮”誰也不知道,連司馬遷也不知道,所以他止寫“軍亡導”,而沒寫“衛青撤走了他的嚮導”,...//
5.1 沒錯,而我說的正是:他不「知道」,「沒人知道」(知道的不敢出聲*),但不是無跡可循,所以他便特意強調「軍亡導」,以保留這一點線索。

*也有可能李廣正是不願再有部下為了這事而得罪大將軍府(這次不一定是衛青了)才選擇自殺來close file的,不過這就真的很難落實了。
**//你說的,沒錯,是「可能的」,...//是指「發生其它情況,致使李廣貽誤軍期」。我是憑現時所掌握的資料及常識說這「可能性不高」的。倒是你憑什麼說「不是可能性不高」?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回覆: 中國歷史十大冤將

關於這題目的最後一POST

在古代,通常每一支中型的部隊都會有一組,而不是一個嚮導的,要不然一旦嚮導病死了或有甚麼冬瓜豆腐時怎麼辦?(《孫子》一書已非常強調嚮導的重要性,可 見「軍中必有嚮」這習慣或編制可遠溯至孫子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制度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仍不曾照顧到這一點。)而李廣所部更是數支大型兵團,所以嚮導 點計都應該至少有十個八個嚮導的,而現在則是一個都無……

非常多謝各網友的時間。 =)
 

回覆 使用道具 檢舉

你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存檔|手機版|聯絡我們|新聞提供|鐵之狂傲

GMT+8, 25-2-12 05:34 , Processed in 4.40472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回頂部